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

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2 00:52:42

經濟學對教育培訓發展有哪些影響

經濟學是從經濟金融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對教育培訓發展也起到一定的影響教育培訓,以如果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的將影響他的教學質量。

⑵ 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美國的教育和我們國家的教育是怎麼樣的?拋開其他的文化、政治因素的影響來說,你應該看的出經濟對教育的影響是很直接的。
但也不是決定的因素~像日本,二戰輸的那麼慘,二戰後恢復的那麼快,國家領導人的提倡教育的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經濟水平也不一定能在各方面決定教育水平。
(*^__^*) 為了方便理解,用了自己的話加例子來解釋~不知道需不需要用書上的專業術語和觀點來潤色一下~哈哈

⑶ 教育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什麼重要作用;

二、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趨同的路徑

有大量的經驗證據表明,教育作為人力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穩態值的重要因素,更高的教育水平進而更高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穩態收入水平(而不影響經濟增長率本身)。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積累(或教育)也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影響經濟增長率本身,促進經濟增長:(1)促進技術進步,(2)提高勞動力採納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3)促進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技術創新和擴散,增加社會收益。

通過計算教育的收益率特別是教育的社會收益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此外,Uzawa-Lucas模型也可以用來解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尤其是通過教育所積累的人力資本對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該模型認為,體現工人技能的人力資本是內生的,個人通過犧牲現期消費,投資於教育、培訓等,實現財富最大化。在穩態均衡的情況下,人力資本存量必須和物質資本以相同的速率增長,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

另一個解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重要模型是Becker、Murphy和Tamura的BMT模型,該模型從理論上解釋了現實世界中各個不同國家經濟增長水平參差不齊、呈現多種經濟增長模式和趨同路徑的原因。他們認為經濟增長有多重穩態,既有高水平增長均衡即"高穩態",又有低水平增長陷阱即"低穩態",而人力資本水平是決定穩態值高低的關鍵。現實世界中,由於窮國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往往較低,它們往往處於"低穩態"且難以突破,如同陷入了"貧困陷阱"。因而,發展教育、加速人力資本積累是跳出低水平增長陷阱的關鍵。

三、教育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性的影響

根據其他經濟體,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它們都經歷過經濟的長期增長。一個低水平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必須經過長期的、持續性的增長才能實現整個經濟的繁榮。一般而言,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兩類:一類是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如長期積累起來的人力資本存量、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制度形式等;另一類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增長源泉,與一個國家在特定發展階段上的資源稟賦相關,如要素、技術和環境。一個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有賴於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即制度和人力資本。那麼,在中國,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的方式會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呢?中國經濟增長中已經出現的絕對差異與條件趨同並存的模式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會產生哪些影響?

觀察其他經歷過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再對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做出判斷和分析是有益的。1966年~1990年間,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都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年均GDP增長率分別為10.3%、9.1%、8.5、%、7.3%,大大高於英國、美國、德國2%~3%的年增長率(Alwyn Young,1994),成為亞洲"四小龍"。但是,Young通過增長核算分析發現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於資本的數量和質量;TFP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並不顯著;並且人均GDP增長和勞均GDP增長的差異較大,表明其增長過度依賴勞動力的投入,依靠勞動參與率的提高,而資本、勞動投入都是不能無限增加的,據此,他對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提出了質疑。然而,事實上,亞洲"四小龍"的人力資本積累也是非常顯著的,而由於其人力資本的模式不同於美國,Young的度量可能存在問題。

回顧中國過去20餘年的經濟增長,制度變革帶來了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顯著改善,促進了我國比較優勢的發揮,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在這段時期內,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對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仍處於轉型經濟時期,制度變革遠遠沒有結束,走向更完善、更一體化的市場經濟還有很長的路,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而,制度變革和人力資本在未來仍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

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或將要面臨以下問題和挑戰:

(1)要繼續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資源非常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既要進行物質資本投資,又要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對二者妥善加以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2)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平等的問題,包括區域間的不平等、城鄉收入差距,個人在資產、收入和人力資本上的不平等。不平等並不僅僅是一個社會道義的問題,還會影響到經濟增長。一方面,不平等本身是有差別的,個人收入的不平等、資產的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較小,但人力資本的不平等會對未來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不平等不一定直接影響經濟增長本身,但會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產生影響;例如,收入不平等會導致人力資本存量差距擴大,不利於經濟持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促進教育的公平性顯得非常重要。

(3)人口總量壓力和人口結構、質量轉變的壓力。我國人口基數大的事實將長期存在,到2030年達到高峰;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2010年起將趨於下降,2022年以後大幅度下降,可以享受人口紅利的時期已所剩無幾;但少兒撫養比的下降將給人力資本積累帶來機遇。數量龐大的勞動力若不能實現人力資本積累的顯著改善,我國將難以發揮潛在的人力資源比較優勢。

(4)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綜上,有以下三點基本結論或建議:

(1)教育作為積累人力資本的主要渠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持久性因素,因而也是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

(2)現階段,教育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意義不僅在於促進經濟增長本身,還可以促進地區間的協調發展;

(3)教育的不平等會損害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平等性,損害經濟增長的持久性源泉,因此,促進教育公平將是我國未來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⑷ 經濟如何影響著教育的發展

經濟對道德風尚、思想教育水平的影響是雙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誘發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使部分人的人格商品化、功利化,形成貪婪、狡作、冷漠的人格缺陷;它又是人們思想道德迅速提高的肥田沃土,人格升華的現實基礎,它鞭策著人們不斷地自我完善和發展

⑸ 教育對經濟發展有何促進作用

第一,拉動我國經濟增長

2000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教育發展對飲食業、運輸旅遊業、文化用品製造和印刷業、基礎設施等相關行業最終需求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僅從文化用品業來看,我國2010年與2000年相比,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增加了1305.7萬人,如果每生每年平均消費的文化用品按百元計算,新增學生能帶動我國文化用品業產值增加130570萬元。

第二,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

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可以延緩低級教育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問,起到「蓄水池」作用。此外,發展教育還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一些優秀的高校學生畢業後,自主創業,不僅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職位,吸納大量的勞動力。

第三,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能夠傳播知識,提高人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勞動者承擔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提高生產率。從生產領域看,與小學沒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小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43%;

與小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中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1.1倍;與中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大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3倍。

第四,通過加速科技進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提高了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技術力量成長提供廣闊的基礎和保證,優化人才結構,傳播科學知識,使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5)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擴展閱讀

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質量,不僅影響整個教育事業,而且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我國人力資源整體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擴容的重大決策。

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現代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教育可以再生產人的勞動能力,可以增加勞動力價值,還可以改變人的勞動能力的性質和形態,使勞動能力具有專門性。

⑹ 聯系實際論述社會經濟發展對於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

教育發展必須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前提。所謂前提,即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所以,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制約著教育的發展。

首先,教育要發展,就必須要有物質條件作為基礎,也就是我們在評價一所高校時的硬體條件。實驗條件、實驗器材、科研經費、校園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等等,那一樣不是由社會經濟發展的好壞決定的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一個放在哪裡都適用的道理。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包括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都嚮往到國外深造呢?為什麼清華北大這樣在中國數一數二的高校怎麼都進不了世界高校前50名呢?難道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嗎?不是的,只是因為外國比中國有錢罷了。美國有最前進的實驗室,最先進的儀器,中國的高校有嗎?就算有,又是我們這些普通的學生有機會「一睹芳容」的嗎?歐洲的大學可以把電腦等設備大大方方的放在學生宿舍的走廊上當作公共設施,我們國家哪一所大學有這樣財大氣粗的氣勢呢?經濟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必須的物質條件。

其二,教育要發展,園丁是關鍵。請問,看見過西部輟學的孩子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嗎?每當高校畢業生又臨求職高潮的時候,在布告欄不起眼的角落裡,徵求前往西部當志願者的廣告了嗎?我不是在這里提倡拜金主義,我們只是想很現實的來看待這個社會現象,錢固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啊。我國東西部教育水平的差異,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西部能給大學畢業生和東部一樣的薪水條件,一樣的生活條件,這些有愛心的畢業生們還能視可憐的孩子與不顧,視安穩的生活與不聞,一定要去東部體會生存斗爭嗎?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教育發展中師資力量的好壞。

最後,教育發展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為它們之間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我們需要認清的是,哪一種影響才是主導的條件。正如我們不否認,作為戰戰敗國的日本,他實行的全國普及教育對於其國內的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但我們還必須認清的實質,是日本當時是將全國GDP的大部分都用於投資教育發展了呀,如果當時日本送到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連生活都沒有辦法維持,他們又怎麼樣把先進的技術帶回日本呢?

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基礎對於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在面對希望工程的時候,在看見有可憐的孩子輟學的時候,能不惜金錢,伸出你的援助之手。社會經濟發展對於教育發展存在著制約的關系,但這種關系的每個傳遞環節並不總是必然協調的。在對全國31個省份的教育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後發現,中國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在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的情況各有不同,差別較大。隨著經濟的增長,不同區域的教育投入均有所增加,而教育投入的增加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發展推動經濟進一步增長的過程均不協調。

舉例: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教育發展關鍵問題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王黎 呂諾) 地處大山深處的貴州省沿河縣後坪鄉茨壩小學建一所簡單的校舍竟用了6年的時間。校長劉恩和為籌措資金,多年四處奔波。這位從教27年的全國優秀教師告訴記者,他覺得目前辦學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經費不足。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直接制約農村教育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隨著「以縣為主」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在全國98%的縣的全面運行,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格局發生改變,2002年,全國財政預算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達到990億元,占總投入的78.2%。我國農村教育正在實現由「農民辦」到「政府辦」的根本性轉變。

在農村教育投入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仍有一些投入不足的問題凸現出來。據統計,2002年,全國共計新欠中小學教職工國標工資22億元,中西部25個省份尚有中小學D級危房4000萬平方米。同時,一些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緊張。目前,中西部農村地區有貧困學生2400多萬名,受到各種資助的人數有限。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曾天山分析說,單方面的管理體制改革依然難解農村教育投入總量不足和結構失衡之結,「小馬拉大車」的局面沒有完全改變。特別是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後,新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和轉移支付機制在不少地區尚未建立起來,使得原有的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進了人力資本形成以及技術創新的速度,進而推動了整個經濟的增長。而經濟的持續增長又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並激發了教育投資的進一步增加。

⑺ 簡述經濟對教育的作用

國家經濟發達程度決定國民受教育程度:
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經濟結構變化引發教育結構發生變化。
知識經濟時代的出現引發教育形式的變化。
經濟的發展要求教育向著信息化方向發展。

⑻ 談知識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知來識經濟」(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說就自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這里的以知識為基礎,是相對於現行的「以物質為基礎的經濟」而言的。現行的工業經濟和農業業經濟,雖然也離不開知識,但總的說來,經濟的增長取決於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即以物質為基礎。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
1、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教育對於經濟發展有更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先導
2、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內容更豐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生更迅速
3、教育目標的改變——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創造力的培養成為教育的主要目標。

⑼ 試結合實例分析經濟對學期教育的影響

幼兒教育對促進幼兒身心成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實現智力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重視學前教育不僅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還有利於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然而近幾年來,國家在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嚴重滯後的矛盾日益突出。為此在眾多人的幫助下,我對我鎮學前幼兒教育現狀進行了一次調查,並對當前和今後的農村學前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農村學前教育現狀調查
西岔鎮地處皋蘭縣北部,中心鎮距縣城27公里。全鎮面積222平方公里,以山地為主,交通不便。全鎮現轄8個行政村,2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747人。其中3至6歲適齡幼兒800人,全鎮公辦幼兒園三所,占我鎮幼兒園總數的50﹪,民辦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約700人,其中公辦320人,民辦400人。毛入園率只有24.77﹪,還有約100名3至6歲適齡幼兒沒有入園。我鎮的經濟以農業為主,教育管理體制不完善,盡管近年來政府重視幼兒園的建設,幼兒園條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設備簡陋、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我鎮以農業人口為主,還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裡由爺爺奶奶照管,留守兒童問題突出;再者我鎮環境比較惡劣,經濟條件差,,教育管理體制不完善,不能夠很好的吸引有素質有技能的優秀幼兒教師,學前幼兒教師的師資力量薄弱。總而言之,我鎮所存在的經濟發展滯後、地形復雜、交通不便、教育管理體制不完善以及留守兒童等問題都是我國農村地區需要共同面對和解決的,而我鎮學前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正是我國其他農村地區學前教育所共有的,我鎮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與廣大農民群眾的殷切期望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是我國農村學前教育事業共有的矛盾。我鎮的學前教育現狀是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現狀的一個縮影,它所折射出來的是整個國家的農村學前教育問題。
農村學前教育問題分析
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特別是農村學前教育的重視,以及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關注的提高,我國農村學前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育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學前教育,尤其是農村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與廣大農民群眾的殷切期望還有很大的差距。農村教育整體薄弱現象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師資力量薄弱
我鎮共20名幼兒教師,來源和身份復雜,專業幼兒教師僅兩名。農村幼兒教師的學歷普遍低下,目前仍然以中專學歷為主,大專及本科學歷少之甚少,甚至還有很多初中及以下的幼兒教師,。嚴格地來說這些幼兒教師都是不合格的,因為他們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不具備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所應具備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他們不懂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其教學沒有相應的理論知識做指導,這樣就會導致他們的教學缺乏科學性。另一方面,農村幼兒教師存在偏老齡化現象,3 40歲的中年婦女居多,甚至還有更老的人。老年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以及教學方法等都與年輕的幼兒教師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們的觀念一般都比較落後,多採用以讀、寫、算為主的傳統式教學方法,而現代的學前教育觀強調以游戲為幼兒的主要活動來激發其學習、思考和探索的興趣,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因此老一代人的教學觀念早已經不能適應幼兒發展的需求。
教學條件簡陋
除鎮中心幼兒園的條件稍好一些外,全鎮幼兒園無論是場地、房屋、大型游樂玩具等硬體設施,還是電腦等多媒體設備都少之甚少,條件落後,環境差。還有一些幼兒園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混編在一起。沒有玩具、教具、更沒有開啟孩子智力的場所和設備。有些幼兒園雖然有較好的硬體設施,但卻沒有將其投入到教學中,發揮這些設施的教育價值,因為這些設施都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都是 形象工程 。幼兒園的條件離家長的願望和要求差距很大,遠遠不能適應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園數量少
我鎮幅員遼闊,面積222平方公里,全鎮有6所幼兒園,全鎮轄8個村2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747人,平均每個村應該有1.2所幼兒園,而事實上我鎮目前的幼兒園分布情況與之相差甚遠,而且已有的幼兒園每年招收的幼兒都很多,幼兒學習的環境都是非常擁擠的。我鎮目前的幼兒園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幼兒入園的願望和要求。
觀念落後
一是幼兒教育觀念淡薄。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還沒有引起普遍的、足夠的重視。多數幼兒都是隔代監護,家長讓幼兒入園接受教育的認識不到位。二是 小學化 傾向嚴重。直接向幼兒教授他們小學才應該接受的知識,嚴重違背了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徵,對孩子未來的學習信心和興趣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導致有的孩子從小就對學校不感興趣,因為在學校幼兒找不到自己的快樂。這一方面是由於幼兒教師沒有掌握幼兒教育的特殊任務、方法技能和幼兒身心特點所導致的。
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由於家長不懂教育規律、望子成龍心切、甚至給幼兒教師施加壓力造成的。三是 託管化 現象突出。較多的幼兒園沒有注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智力潛能開發,基本等同於一般性的幼兒託管所。四是保育工作薄弱。全鎮在園幼兒多數在園內吃早餐和午餐,而幼兒園飯菜質量較差,幼兒身體發展所必須的營養跟不上。甚至有的保育員對孩子的態度差、不和善。
教育管理體制不完善
年教育部頒布《關於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曾特別明確農村幼教的管理體制如下:由縣負責舉辦公辦園、鄉鎮負責舉辦鄉鎮中心幼兒園、村負責發展多種形式的幼兒教育,包括正規與非正規的幼兒教育形式,由此形成三級辦園、二級管理(縣、鄉政府二級)的管理體制,以便實現重心下移,責任落實到位,完善農村幼教管理體制的改革。然而,我的調查表明,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管理體制並不完善,尚未形成相對獨立和完備的管理體系,在管理制度、方式、手段等方面還存在不少漏洞。一方面,縣教育局只有兼職幹部負責管理本縣農村幼教,這些人員基本上都是非學前教育專業出身,並且監管多項其他工作,對幼教事業僅僅承擔參加相關會議、評比、檢查幼兒園工作等責任,沒有精力、也缺乏業務能力具體指導全縣幼教事業發展。至於鄉鎮一級,連兼職的管理幹部也沒有,有的縣教育局只好委託鄉鎮中心小學管理全鄉鎮的幼兒教育,而鄉鎮中心小學本身是事業單位,沒有行政執法權,縣教育局的授權又有限,致使鄉鎮中心小學對幼兒園只能行使檢查權、監督權、評議權,卻還要承擔業務指導、安全監督、師資培訓、政策宣傳、數據統計等義務,顯然權力與義務不相當,權力小責任過大,中心小學對幼兒園的管理由此難以到位。另一方面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在教育、保育、安全、後勤等方面的管理較差,有的甚至只能算得上一個把幼兒集中起來玩耍的場所。同時,近年來,鼓舞人心的教育政策不斷推出,推動著農村教育的不斷發展。但是隨著農村各方面的發展,一些政策和制度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留守兒童的教育得不到保障
雖然我鎮絕大部分人在家務農,但是仍然約不少人外出打工,有兩百多名留守兒童,他們主要由爺爺奶奶看管。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民工紛紛進城務工,其子女大多數留在農村,於是教育就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教育。目前,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不盡如人意,問題很多,令人堪憂,成為和諧社會構建中一個 不和諧 的音符。有學者指出: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親情,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還易出現厭學、盲從、冷漠等行為問題。這必然對兒童學習、生活與成長不利。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這部分人群也將隨之加大,其教育問題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農村教育的整體發展,影響我國教育公平的實現。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