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採納哦
『貳』 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書籍
《 中國不平衡經濟發展》書籍標簽: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08-01
『叄』 求關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的書籍,報刊,雜志等等。 一定要有詳細出處,作者姓名等等。 給的多給的詳細的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現狀
(一)經濟穩步增長。2000年至年,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2007年達到3765億元,佔西北地區的28.6%;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2007年達到189億元,佔西北地區的16.3 %。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運行質量明顯提升,發展實力顯著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2000美元,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
(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11億元,年均增長23.4%,相繼建成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區域綜合交通設施日趨完善,電力、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三)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工業增勢強勁,產業結構調整加快,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71億元,佔西北地區的23.8%。商貿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不斷壯大,所佔比重明顯高於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四)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逐年改善,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不斷進步,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第二節 發展優勢
戰略區位重要。經濟區處於我國內陸中心,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支點,多條鐵路、公路、航線、管線在此交匯,是全國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和西部地區連通東中部地區的重要門戶。
科教實力雄厚。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研院所、100多萬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7%,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工業基礎良好。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21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5個和大學科技園區3個,是國家國防軍工基地、綜合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重要裝備製造業聚集地。
文化積淀深厚。該區域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著名的絲綢之路源頭和羲皇故里,也是13個王朝古都所在地,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
城鎮帶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區域內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2007年底,經濟區城鎮化率達到43%以上,西隴海沿線城鎮帶已具雛形。
第三節 發展機遇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機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的軟硬環境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產業投資的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為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必將為經濟區跨越式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
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機遇。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擴大內需成為保持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經濟區人口密集、市場廣闊、需求旺盛、潛力巨大,有利於吸引海內外投資等各類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組。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機遇。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的需求極為迫切,產業轉移動力日趨增強。經濟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
加快構建創新型社會機遇。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為經濟區加強科技資源整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帶來機遇。經濟區科教、人才資源富集,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重要領域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具有成為創新型發展區域的有利條件。
第四節 面臨挑戰
當前,經濟區總體經濟實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集聚度不高。體制機制創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城鄉發展失衡,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社會事業發展仍較薄弱,基本公共服務、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亟待提高。水資源總量不足、綜合利用水平較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繁重。與周邊地區和國際市場的聯系不夠緊密,對內對外開放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第二章 總體要求
推進經濟區科學發展,必須進一步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找准發展重點,明確發展目標,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西部地區實現率先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率先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區;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優化經濟結構,率先構建創新型區域;著力統籌城鄉改革,加快城鎮化進程,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範區。力爭用10年多一點的時間,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實現經濟繁榮、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發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推進。注重城市與農村、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積極參與國內外區域分工與合作,尋求合作機遇,拓寬合作領域,在合作中謀求發展。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優化對外開放格局,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統籌軍民科技互動發展,促進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新路徑。
——全國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以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為重點,打造航空航天、機械製造等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
——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以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為依託,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建設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
——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旅遊品牌,展現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到2020年,經濟總量佔西北地區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兩番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創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
——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覆蓋經濟區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基本建成,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顯提高。
——城鎮化水平有新提高。實現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形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城鎮群集聚發展,城鄉統籌取得突破,城鎮化率達到60%。
——公共服務達到新水平。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47%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顯著降低,渭河幹流達到Ⅲ類水質,中心城市市區空氣中SO2和NO2含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
第三章 空間布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功能分區,優化經濟區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和城鄉布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一節 空間結構
城市地區。按照土地集約、產業集聚、資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則,夯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優化工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集聚和較高水平的工業園區。適當擴大城市空間,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轉移。以特大城市為依託,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城市群。
農村地區。穩定基本農田數量,加大關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耕地保護力度。根據當地農業資源條件,實現種植業、養殖業的良種化、專業化、規模化和基地化。加強閑散用地整合,鼓勵低效益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節地型村鎮改造,合理減少農村居住用地,促進農村各項建設節約集約用地。
生態地區。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對秦嶺北麓、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以及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對自然保護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濕地等實行強制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干擾,禁止各類開發建設活動。
第二節 空間戰略
構築「一核、一軸、三輻射」的空間發展框架體系。
「一核」:即西安(咸陽)大都市,是經濟區的核心,對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具有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一軸」:即寶雞、銅川、渭南、商洛、楊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為節點,依託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產業集聚帶。
「三輻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託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線,加強與輻射區域的經濟合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帶動經濟區南北兩翼發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鐵路為軸線,向北輻射帶動陝北延安、榆林等地區發展;以福銀高速公路、寶雞至平涼、天水至平涼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銀川鐵路為軸線,向西北輻射帶動隴東平涼、慶陽等地區發展;以滬陝、西康、西漢等高速公路和寶成、西康、寧西鐵路為依託,向南輻射帶動陝南漢中、安康和甘肅隴南等地區發展。
第三節 城鎮體系
構建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級城市、重點鎮和一般鎮五級組成的城鎮體系。
——核心城市:加快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2020年,都市區人口發展到1000萬人以上,主城區面積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內。把西安市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次核心城市:寶雞、銅川、渭南、商洛、楊凌、天水的中心城區。以這些次核心城市為節點,加快人口聚集、產業聚集,構築較大規模的城市群。支持寶雞等條件較好的城市率先發展,將寶雞建成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專欄3: 次核心城市功能和規模
寶雞市。主要發展機床製造業、重型汽車製造業、有色金屬加工製造業、商貿旅遊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120萬人,面積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建成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國家新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生態園林城市。
銅川市。主要發展能源、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55萬人,面積控制在60平方公里。
渭南市。主要發展機械電子、生物醫葯、農副產品加工業,適度發展煤化工產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75萬人,面積控制在80平方公里。
商洛市。主要發展現代材料、現代中葯、綠色食品加工以及生態旅遊等產業。2020年,基本實現商(州)丹(鳳)一體化,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50萬人,面積控制在68平方公里。
楊凌區。主要發展現代農業示範、現代農業科教和裝備製造、生物醫葯、食品加工與農資等產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30萬人,面積控制在35平方公里,建成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天水市。重點發展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醫葯食品、現代農業及商貿旅遊等產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80萬人,面積控制在80平方公里。
——三級城市:包括韓城、彬縣、蒲城、華陰、禮泉、蔡家坡、洛南、柞水、鳳翔、隴州、長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產業發展基礎和條件,促進企業集中布局和配套生產,提高經濟發展的集約化水平,大量吸納周邊農村富餘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產業配套的中小城市。
——重點鎮: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等基礎較好的中心鎮,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采礦業和旅遊業,實施「關中百鎮」建設工程和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建設工程,合理安排重點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莊分布、生態環境等空間布局。
——一般鎮:其他建制鎮,重點提升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能力,促進城鎮發展。
第四章 構建創新型區域
第一節 體系創新
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相結合,整合創新資源,聚集創新要素,強化創新功能,建設特色鮮明和優勢突出的區域創新體系。支持西安在統籌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依託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區等,大力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把各類園區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研發聚集地、孵化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加強重點實驗室、工業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統籌軍民結合、軍地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的協調發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第二節 技術創新
統籌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自主創新、重大系統集成創新的協調發展,統籌支持基礎研究、高技術創新、知識技術轉移轉化和規模化產業化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大力支持產業技術聯盟,搭建公共服務、技術轉移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區域核心競爭力。重點推進航空航天、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製造、現代農業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在重點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第三節 環境創新
構建區域創新網路,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信息傳遞、知識流動和技術轉化。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鼓勵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面向企業為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引導各類金融機構重點支持自主創新,改善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大財政對競爭前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初創型科技中小企業的引導性投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管理。
第四節 人才開發
優化人力資源開發環境,創新人才開發機制,培養和吸引創新型人才。鼓勵創新人才通過兼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項目引進、科技咨詢等方式自由流動,吸引和留住各類人才服務經濟區建設。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和人才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分配激勵機制。組織實施一批人才開發重點項目, 加大引進高端人才力度。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加快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發展和完善多種形式的科技創新人才國際化培養模式。
第五章 產業發展
第一節 航空航天
依託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渦槳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等主幹產業,航空發動機及配套產業、機載系統等分支產業,航空關鍵部件、專用設備、維修業務等配套產業。加快新舟系列飛機產業化、大型飛機零部件生產及服務外包。以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為載體,重點培育和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產業集群、衛星及衛星應用產業集群。
專欄4: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閻良航空製造園。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渦槳支線飛機以及大型客機零部件製造。
蒲城通用航空產業園。依託蒲城通用機場和低空空域資源,重點發展通用航空飛行員培訓、航空俱樂部等通用航空產業項目。
咸陽空港產業園。重點發展民用飛機維修、定檢、大修、客改貨、公務機託管、零部件支援、航空物流等項目。
寶雞航空安全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光纖通信系統、組合導航系統、飛行安全監測系統等。 19
第二節 裝備製造
以西安、咸陽、寶雞、天水為集中布局區域,加強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強化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裝備製造水平。重點發展數控機床、汽車、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工程機械和特種專用設備、太陽能電池等產業。加快企業優化重組和戰略性調整,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技術領先、管理先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裝備製造企業集團。
第三節 資源加工
以寶雞、渭南、銅川、商洛、天水等地為重點,加快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及深加工。寶雞重點發展鉛鋅、鈦產業,建設鈦材料生產和集散基地。渭南重點發展煤炭、化肥、鉬精深加工等產業,建設鉬產業生產科研基地。銅川重點發展鋁加工、建材、陶瓷等產業,建設現代建材基地。商洛重點發展鉬、釩等采冶加工和多晶硅等新型材料產業。天水以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建材產業。依託輻射區內延安、榆林、平涼、慶陽等地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促進能源化工產業向資源綜合利用延伸。
第四節 文化產業
發揮該地區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的優勢,積極發掘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秦風唐韻、佛道宗教等歷史文化。大力弘揚現代文化,發展廣播影視業、新聞出版業、文娛演出業和創意產業。構建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壯大一批名牌文化企業,培育陝西作家群、唐樂舞系列、長安畫派等現代文化品牌。
第五節 旅遊產業
以西安為中心,加快旅遊資源整合,大力發展歷史人文旅遊、自然生態旅遊、紅色旅遊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強精品旅遊景區和精品旅遊線路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提升旅遊資源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強旅遊管理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旅遊目的地。
第二節 農業產業化
優化農副產品加工布局,促進農副產品加工聚集區建設。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糧油、果蔬、畜禽、奶製品等深加工業。以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競爭力強的企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第三節 農業服務
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疫情疫病防治及農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辦好村鎮銀行,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加快發展「三農」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繼續實施「萬村千鄉」、「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
第四節 城鄉一體化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等,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形成城鄉互促共進機制。加強村莊規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引導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創業,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快建設寶雞—蔡家坡、銅川—富平、渭南—華陰、楊凌—武功—扶風、彬縣—長武—旬邑、韓城—蒲城、天水—秦安、禮泉—乾縣、商州—丹鳳等城鄉統籌重點示範區。
第七章 基礎設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先進、暢通便捷、城鄉共享的基礎設施網路,為加強經濟區內部經濟聯系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節 交通
加強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高綜合運輸能力。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擴大規模、完善網路、優化結構,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加快鐵路客運專線、煤炭運輸通道、關中城市群城際鐵路以及西安鐵路樞紐建設,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發達的鐵路網路。加快陝甘兩省高速公路網和連接中心城鎮及資源富集區、通達縣鄉(鎮)村的道路建設,提高公路等級和通達能力。力爭到2010年,實現區域內部通道和對外交通干線網路化;到2020年,實現區域內所有縣(市、區)通高等級公路,通鄉(村)公路全部實現水泥或瀝青路面,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兩環三橫四縱六輻射」高速公路網路。進一步強化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樞紐功能,有序建設支線機場。建成覆蓋中心城市和重點用戶的油氣管網系統。
專欄10:交通建設重點工程
一、公路建設
新建國家高速公路連霍線寶雞—牛背、滬陝線西安—藍田—商州、福銀高速公路聯絡線、十堰—天水等線;新建平涼—寶雞—漢中、咸陽—旬邑、渭南—蒲城—白水—黃龍、府谷—華陰—商州、西安大環線、西咸北環線、合陽—銅川—彬縣—鳳翔、大荔—銅川—淳化—永壽—岐山、乾縣—扶風—鳳翔、商州—柞水、丹鳳—鎮安—寧陝、法門寺—絳帳、太白—鳳縣、平涼—天水、天水—武都等線。改擴建國家高速公路連霍線潼關—西安—寶雞、包茂線西安—銅川—黃陵等線。
二、鐵路建設
建設鄭州—西安—蘭州客運專線、西安—漢中—成都鐵路快速客運通道、大同—西安鐵路、西安—平涼鐵路、平涼—天水鐵路、黃陵—韓城鐵路以及一批鐵路支線和專線;西安—合肥鐵路復線、西包鐵路擴能改造、西康鐵路二線、隴海、寶中鐵路擴能改造,西安、寶雞、天水鐵路樞紐工程。關中城市群城際客運系統。
三、航空和機場建設
擴建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新建寶雞機場,遷建天水機場。
四、管道建設
加快陝北—隴東—關中的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積極推進建設新疆—西安—廣東輸氣管道以及蘭州—天水—寶雞天然氣管道輸送工程。
第二節 能源
優化發展火電,加快淘汰小火電機組,優先建設「上大壓小」電站項目。鼓勵發展熱電聯產,重點解決地級城市集中供熱問題。科學布局煤電基地,採用高效、清潔技術改造現役火電機組。建設好西安灞橋熱電廠、渭河發電廠改擴建,秦嶺電廠「上大壓小」擴建、韓城二電廠二期、蒲城電廠三
26
期。有序開發旬(邑)耀(州)、彬(縣)長(武)、麟(游)隴(縣)等地煤炭資源。扎實推進彬長、平涼、慶陽煤電一體化等大型燃煤坑口電廠等項目。積極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
建設乾縣、渭南、寶雞、西安南等750千伏變電站,建成經濟區750千伏網架。建設陝北、陝南、天水至關中、天水至隴南的750千伏輸電通道。優化330千伏及以下電網結構,實現各級電網協調發展,提高網架運行穩定性。
第三節 水利
堅持節約優先、合理開發、優化配置的原則,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實施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城鎮供水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快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加強渭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抓緊推進大中型水庫、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建立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和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強化農業和城鄉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有效緩解水資源瓶頸制約,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
專欄11:重點水利工程項目
一、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涇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二、「引紅濟石」、「引漢濟渭」、「引洮一期工程向渭河補水」等跨區域調水工程。
三、涇河東庄水庫、黑河亭口水庫、藍田李家河水庫等水源工程。
四、寶雞峽、涇惠渠、東雷抽黃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項目。
五、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農村飲水安全、城鎮供水、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三門峽庫區防洪保安工程。 27
第四節 信息
積極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推動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業務應用。加快關中—天水干線光纜環形結構網路建設。積極採用光纖接入技術,大力發展用戶寬頻接入網。推進數字化區域建設,建成有線、地面和衛星三位一體的廣播電視傳輸網路,全面推進數字電視業務發展。
第五節 市政
加快城鎮道路、給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集中供熱、供氣、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形成便捷通達的城市道路網路和公共交通體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統、清潔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給系統、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災減災和預警、應急處理系統,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快城市之間公路交通和城市路網的全面對接,加快西安(咸陽)地鐵建設,加快核心、次核心城市與三級城市、重點鎮間的快速幹道建設。
『肆』 2005到2012年,有關縣域經濟發展的著作,或者區域經濟發展的著作。寫論文參考文獻用。
[2]趙奕凌.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性分析與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回2005(15).
[3]王德第. 縣域經答濟發展問題研究[M].重慶: 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4]辜勝阻,李華,易善策.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新思路[J].經濟縱橫雜志,2010(2)
[5]王青雲. 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 商務印書館,2003年1月
『伍』 關於縣域發展相關書籍或網站
當前,縣域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熱門話題,中央有關於研究縣域經濟的專門班子,叫什麼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縣域經濟專家委員會,各地也把縣域經濟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別有效的方法來使用,不斷召開縣域經濟發展工作會議,制定目標,形成決議。可見,縣域經濟在經濟發展上具有的特別優點,是大家所認可的。
真的是這樣嗎?縣域經濟就是非常容易發展起來么?
恐怕在現實經濟發展中,我們會經常聽到不同的回答,不同的說法。
我們常常聽到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另外的說法。這種說法認為,中國之所以發展速度有限,是因為中國太大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面積,十三億人口,一個泱泱大國,抵得上幾十個英法西歐國家。至於說後來居上的美國,雖然和中國土地面積不相上下,但是,人口只是中國的四、五分之一,人口少,資源足,當然容易發展,能夠後來居上稱霸世界。中國人口太多了,資源太少了,實在困難太多。所以,中國要發展可以,但是要超英趕美,根本不要想,實在不可能,最多國民經濟總量接近美國,而人均收入只能是美國的四、五分之一。要想和美國人一樣富裕,是永遠也別想的,根本不可能,這是由一個大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既然如此,那麼,把中國化整為零,小到一個村,是夠小了吧!最小的村子只有十幾戶人家,甚至是只有一戶人家,一般的村莊也只有三、四千口人,五、六百戶人家,「短小精悍」,總該可以了吧?一個村莊的發展應該是勇猛迅速,和美國是一樣了吧!但是,發展起來的村莊在中國是不多的。華西村,天下第一村,和它發展不相上下的村莊在東南沿海較多,但是,也占不了多大比例,能夠有千分之一嗎?沒有見到統計數字,但是,可以肯定的說,比例是不多的。所以許多人說那是例外,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一般村莊是學習不到的。對於一般村莊來說,就是那麼幾千口人,沒有人才,沒有市場,沒有資本,沒有資源,常言說,人多力量大,一個村太小,缺這少那,要想發展,難哪!
國大,村小,所以就有人取其中,縣!一個縣是一個村莊的幾千倍,又是一個中國的幾千分之一,恰當適中,所以,可以說是:國大,村小,縣域正好!所以,縣域經濟就成為一個經濟發展的研究學科在進行著,在實際工作中,也被作為一個好的發展模式在運用著。
我們來看一下實際。
中國的縣,可以說都是「農業大縣」(聽到不少「農業大縣」的說法,和「農業大國」、「農業大省」的說法應該是一致的)。中國有沒有「工業大縣」?有,但是,肯定不多。絕大多數的縣農業人口是占絕對的比例的,因此,農業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不能輕視的。由於改革開放,有些縣的經濟得到了比較長足的發展,因此就變成市——縣級市,實際上還是原來的縣,面積沒有變化,人口沒有變化,只是收入增長到一定的程度,或者工廠也比原來多了些,除此而外,還是「農業大縣」,而不是「工業大縣」。在縣級市中,「工業大縣」或許有,農業對他們來說,已經可有可無,但是,這樣的縣就已經不在縣域經濟發展研究的范圍了。
我們來看這些縣和市。
先來看縣。
縣所以還是縣,就是比較起來發展的不夠。這樣的縣可以分山區縣和平原縣。在山區縣里,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多山少水,農業生產也相當困難,再加上沒有工業,所以落後。由於人均土地少,農業生產的收入少,農民根本沒有辦法依靠農業生產的收入活下去,就必須在農業生產之外另外找出路。或者出外打工,或者根據山區里的特殊資源,搞加工。比如切制石板、挖小煤窯、燒硫磺等等。在平原縣里,由於自然條件好,一馬平川,少山多水,進行農業生產方便,有利條件多,出路也好,加上人均土地面積過得去,除自己吃糧之外還有剩餘,因此在政府指導下大搞多種種植,既佔用了多餘勞動力,使農民有活可干,有收入可得,所以,農民就很少出外打工,在土地上勞動,收入也提高了。但是,又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因為在任何生產的情況下,用機器都比用手工生產收入高,所以,山區農民出外打工或者加工,收入都比平原農民在土地上的收入高。所以,河南的專家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平原農區比山區的收入要少許多,他們稱之為「平原農區經濟塌陷」。其實,還有一種不好的後果在等待著農民,那就是,由於大家都進行多種種植,在供過於求時,吃大虧的還是農民。這還是看錶面,在它的背後,存在的隱患是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現在還說縣域經濟的發展問題。辦工業,生產力高,經濟就可以發展了。縣域經濟學家們說的縣域經濟主要不是農業經濟的發展,而是建工廠,發展工業經濟。可是在這樣的農業縣里,經濟收入低,缺少資金投入。一個字:窮!因為是農業縣,習慣於搞農業,沒有搞工業的經驗,也缺少人才。一個字:困。窮和困合在一起,就是窮困。所以,縣域的同志會說,常常說要發揮優勢嗎!我們的優勢是什麼?就是農業。可是,現在要我們放棄優勢,搞我們不熟悉的,能成嗎?那不是難為我們嗎?可是,農業生產沒有附加值,收入低的可憐,這叫我們怎麼辦?困難太大了。上級支持我們吧!
再說市——縣級市。
關於縣級市,前面已經有許多分析,現在我們所說的縣級市,是農業還是占據著相當份額,依然還舉足輕重的。縣級市。由於和縣差不多,我們叫它市域,實際上還是和縣域沒有多大差別。市域是工業有相當程度發展的,資金沒有多大困難。但是,這幾年和那幾年不同。那幾年剛改革開放,農民的購買力雖然不高,但是,由於大包干後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同大包干之前比起來,購買力是高多了,可是,生活必需品供應還是非常緊缺,供不應求,市場是賣方市場,所以,市場廣闊,沒有多少競爭力,工商業就比較容易發展,只要你敢上就行!這些年,工業生產已經大大發展,而農業在大包干解決溫飽的飛躍之後,在經濟發展方面遠遠落後於城市,農民的購買力增長同工業增長比起來,差距是非常大的。因此,市場的供應已經飽和,供過於求,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賣方競爭激烈。一不小心,就會跌了進去。不是隨便上一個企業就能夠奏效的,發展困難了,項目的選擇困難了,發展面臨著重重困難,有許多難題,令人頭疼,常常使人手足無措。要發展,談何容易?
我們現在看到,不是:「縣域正好」,或者「縣域經濟,不大不小,發展正好」,而是「縣域經濟,發展窮睏乏力,沒法搞;市域經濟,競爭激烈,真難搞!」所以,就把前面的「國大村小,縣域正好」修正了,應該是「國家太大,不好搞;村莊太小,不易搞;縣域窮睏乏力,沒法搞;市域經濟,競爭激烈,真難搞!」實在是沒有可以輕便可走的路了。
這不能不叫人想起中國人說的另一個俗話,是形容人幹活的:「冬冷夏熱,幹不成活;春困秋乏,渾身沒勁」,還有「飢了愣,包了憎,不飢不飽怕見動」。總之,就是沒有力氣,動一動,就氣喘吁吁。這是一個人幹事業的致命弱點。這正好與我們上面說的非常相似!但是,卻橫亘在經濟發展面前,難以越過!
為什麼會是如此呢?
我們先從勞動說起。實際上,在許多勞動者那裡,並不是這樣。在正常情況下,不管是春夏秋冬,還不管是飢一點飽一點,還是不飢不飽,只要不過分,去勞動去幹事業還是虎虎生風,滿有精神的,不存在上面說的情況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就是身體的區別,有沒有病,健康不健康的區別。
『陸』 有沒有縣域經濟發展有關的書,本人剛涉足此領域,求推薦幾本基礎和淺顯易懂的此類書籍
您可以看一下網路讀書網的《社會縱橫學》,非常經典,那書不是講經濟發展的,但是對於提升格局有益處。希望能夠幫到您。
『柒』 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一)堅持綠色發展
部分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快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亮點。相對於大城市,縣域具有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貫穿生態綠色、集約發展的理念,促進工業生態化轉型成為這部分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特色發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明顯的縣域而言,其經濟發展應該依託本地優勢資源,找準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業、高附加值、產業集群化、本地資源優化作為這部分縣域產業選擇發展的標准,優先發展農業、旅遊休閑度假、文化產業、本地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經濟。
(三)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
隨著大城市空間載體不斷飽和與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大城市周邊區縣因區位和生產成本優勢,成為分擔大城市功能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地。這部分縣域的發展需要通過與大城市主城區進行統一規劃,功能上統籌分配,實現「產」與「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
『捌』 縣域經濟發展研究的內容提要
李旭同志的抄《縣域經襲濟發展研究》一書付梓出版了,這是領導幹部理論學習園地和縣域經濟研究園地的一件喜事。縣域經濟,指的是以行政縣(包括縣級市、旗)為區域范圍,以縣一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不同層次經濟要素間的聯系為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力流、物資流、資本流和信息流而發揮整體功能的區域性經濟系統。縣域經濟作為一種中觀經濟,不僅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生態經濟和運行單元。對於執政黨而言,縣域經濟又是黨和國家政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它關系著國計民生全局,也關系著黨的科學執政基礎。因此,我們黨在十六大報告中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都明確提出和強調要「壯大縣域經濟。
『玖』 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容簡介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如何,直接影響到城鄉居民增收、社會專穩定、政權鞏屬固乃至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 本書作者認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惟一選擇。其路徑為:服從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堅持縣域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推廣可持續農業;走綠色工業化之路;發展生態小城鎮;搞活個體、私營經濟;開拓農村大市場;堅持科教興縣;建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