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為什麼要把工作重點放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上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任務。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在大內調整大變容革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全面復甦可能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原有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孕育著新的突破,國際環境存在許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這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既形成巨大壓力和倒逼機制,又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也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我們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是有保有壓、有促有控的,既有利於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加有效供給,又有利於淘汰落後產能,防止重復建設。這對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管理好通脹預期,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調節作用。
Ⅱ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這是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應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形勢新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
Ⅲ 為什麼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加快轉變經來濟發展方源式的主攻方向是,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中央審時度勢,准確把握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尤其是後金融危機時期,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情況下,適應國內外發展形勢的新變化,所作出的戰略部署;也是中央確保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所作出的重大決策。
從理論上來講,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體現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必然要求。從現實來看,目前國內出現的各種深層次矛盾都集中指向經濟結構的不合理,要解決這些深層次矛盾,就必須從根本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我國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Ⅳ 分析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原因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策略探討分析
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日在北京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表示,將從八個方面著手,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會議指出,2009年是新世紀(42.70,-0.55,-1.27%)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形勢異常嚴峻復雜。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面對自然災害頻發的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判斷、果斷決策、運籌帷幄,迅速制定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共克時艱,較快地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勢頭,回升向好趨勢不斷鞏固,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發展改革系統包括物價、糧食、能源、經濟運行等部門的同志,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密切跟蹤形勢,及時提出政策建議,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付出了辛勤勞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會議強調,明年國際環境依然十分嚴峻,我國面臨的國內問題依然十分復雜,調控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全國發展改革部門的同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一是著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落實並不斷完善應對危機促進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切實增強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繼續優化消費環境,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促進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投資重點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傾斜,繼續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認真落實地方配套資金,抓緊出台並落實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加大投資項目和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搞好經濟運行調節,維護平穩運行態勢。
二是著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知識創新工程建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新支線飛機、核電等重大專項建設。研究制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和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圍繞生物醫葯、生物育種、軟體和信息服務等新興領域,啟動一批研發、產業化和市場推廣重大專項工程。認真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實施細則,修訂並組織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三是著力鞏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基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強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提高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綜合運用收儲、投放和進出口等手段調節市場供求,保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加大農村水電路氣房投入力度,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進城鎮化,加強政府資金引導,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重點城鎮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四是著力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實施第二個10年開發規劃,加大對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兼並重組、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落實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協調制定支持中部地區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鼓勵東部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五是著力抓好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強化目標責任和監督檢查,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積極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全面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深化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穩步推進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繼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繼續推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有關工作,擴大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對外合作與交流。
六是著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強對改革的綜合協調,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快推動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健全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制度。切實做好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積極推進發展改革法制建設。落實和完善穩定外需的各項政策,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和規范企業境外投資。
七是著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積極改善農村和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推進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和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繼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和旅遊業。建立健全公共投資帶動就業增長的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投資、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規劃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城市棚戶區、工礦區棚戶區及國有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繼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八是著力抓好「十二五」規劃及相關重大問題的研究工作。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主任,物價局局長,以及承擔經濟運行調節和節能(循環經濟)工作部門的負責同志,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的企業集團、中央管理的部分企業負責同參加了會議。
Ⅳ 為什麼長期以來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此困難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的方式,其實質是依賴什麼要素,藉助什麼手段,通過什麼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 (1)原因:在發展中國家行列,中國經濟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長,堪稱奇跡。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也為高速的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代價。一是環境污染嚴重,經濟增長以犧牲生態環境質量為代價。據預計,對環境影響消耗了所創造GDP的7%。二是經濟增長效益低。據有關專家計算,中國目前GDP總量大約佔世界總量的4%,但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是不需要爭論的問題。 (2)意義:從近期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需要。從長遠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從更廣闊的視野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子孫後代和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現狀:經濟增長方式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根本性問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增長方式轉變難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計劃時,就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10年來,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取得根本性轉變,「兩重兩輕」即重速度、重數量、輕質量、輕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況依然嚴峻。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付出了環境破壞的代價。目前,煤炭已屬超能力開采,仍供不應求。國際原油價格節節攀升,壓力很大。今後如果不在增長方式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逐步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增長難以為繼。 經濟增長方式轉換,一定要突破傳統狹隘的發展思維方式,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中去把握,賦予經濟增長以新的含義。因為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僅資源、環境約束相當嚴重,原來的那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而且推動新型工業與經濟現代化、中國在未來新時期所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也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還因為我國已經進入WTO的後過渡期,逐步與國際融合到一起,就有一個怎麼樣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問題。加上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革命崛起,這兩個潮流同時涌來,給中國經濟帶來極大的壓力,要提高本國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轉變增長方式。 (4)指導思想: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本質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問題,一切從生活質量出發,讓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最根本問題,這一點解決了,也就解決了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問題,也就解決了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20多年改革發展的基礎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了要通過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們黨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5)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舉全國之力,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不懈的艱苦努力。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摒棄傳統觀念。要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發展應該始終把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推進科技進步。一方面,科技進步既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標示了方向,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加快體制創新。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根本性轉變,關鍵在於導致增長方式不合理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強化企業管理。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國民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到底要靠人。
Ⅵ 為什麼要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指明了方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十七大報告中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於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是對產出總量而言,強調的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卻不一定包含經濟發展。我國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多年來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實踐表明,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物質化」的發展轉變到「人本化」的發展,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全面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要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情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促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我區經濟增長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兩低」問題比較突出,2005年單位GDP能耗全國最高。因此,我區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處理好產業轉型與加快發展的關系、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發展質量的關系、追求當前利益與謀劃長遠發展的關系,決不能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努力實現由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向科學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就工業抓工業向跳出工業發展工業轉變。從更廣視野、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把工業化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准確把握工業與服務業、農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之間的依存關系,努力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動。在推進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注重追求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Ⅶ 在我國現階段為什麼要在經濟發展中強調調整產業結構,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很簡單啊。因為來現在的經濟形式不自足以支撐「可持續發展」。
勞動化剔除 信息化
排放污染化剔除 綠色環保化。(全球都在揣摩)
還有在中國,較發達地方,和欠發達的地方相距太遠了。
怎麼在一個經濟體系實現互惠互利,促進欠發達地區致富。。。。。。。。。。。。。。
而不是全全靠政策明向的支持。
Ⅷ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新華網北京8月25日電(記者何雨欣、王飛)受國務院委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25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國務院關於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情況的報告。他說,將從五方面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這五方麵包括: ――加快推進相關領域改革。 繼續削減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進一步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 ――繼續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 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政策,積極鼓勵優勢企業強強聯合,繼續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自主創新、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持。 ――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中心環節。 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進一步調整科技經費投入結構,建設一批開放共享的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台,繼續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和規模化應用,推動高技術產業集聚和特色產業基地發展。 ――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要採取措施,管住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扶優汰劣,支持企業圍繞節能減排加快技術改造,進一步完善促進落後產能退出的政策措施。 ――把縮小城鄉、地區差距作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著力點。 加強小城鎮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逐步形成體現主體功能區要求的區域發展模式,堅決防止能耗高、污染重和低水平的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Ⅸ 我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基本上走的是一條粗放經營的經濟發展路子.它曾對我國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和國際競爭的加劇.這種方式越來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經濟增長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經濟增長質量問題,早就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在確定黨和國家工怍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同時,就要求各項經濟活動必須講求經濟效益.黨的十三大提出,要"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佔的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走出一條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甓路子。
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實現九五"和2年奮斗目標,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1.資源配置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是造成粗放經營的主要原因,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先必須轉變經濟體制,要通過企業改革,產權改革為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效運行構造台理的微觀基礎,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形成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加速市場化進程,建立利於技術進步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激勵機制,是推動我國企業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不改變資源配置方式,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
2.技術進步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要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但是,決不能把技術進步與產品技術,工藝技術這些狹義的技術概念完全劃等號.目前,在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和投資約束機制尚未形成的情況下,首先要處理好上新項目與利用現有基礎的問題.能夠以現有企業為依託,通過改革,改組,改造或擴建提高生產能力的,就不要再鋪新攤子.必要的新建項目,包括引進項目,也要盡量提高技術起點,注意經濟規模同時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的方針,通30過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減少浪費,使效益明顯提高要把研究開發建到企業中占.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促使企業把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當作商業話動看待.並使之與經濟分析,市場營銷管理和企業戰略結合起來.把企業技術進步落到實處.技術引進要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光引進不創新不行.要通過技術引進形成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否則,永遠跨不出技術追趕陷阱,擺脫不=廣引進一一落後——再引進的局面歸根結底,要使企業具有主動追求效率和主動刨新的動力.
3.經濟結構調整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進程中,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走向良性循環並充滿活力,就必須對國有經濟進行重要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兼並破產是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要通過兼並破產促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形成優勝劣汰機制,減人增效機制4.宏觀調控與管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要由企業來實現,
4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規范市場行為,建立合理的宏觀調控與管理體系,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主要採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佩節經濟運行和保持總量平衡,通過財政手段,金融政策,技術進步政策和投資傾斜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培養產業和企業競爭力要注重市場建沒和行業管理,保證市場效率和公平引導企業走公平競爭的路子,形成市場對企業的剛性約束.要盡快建立台理的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經濟體制的轉變要盡快解決國有企業負擔過重等不平等競爭問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讓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成為市場主體.只有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真正具有技術進步和追求經濟效益的動力和激勵機制,經濟增長方式才能轉變。
Ⅹ 試應用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原理、談談你對我國當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認識
1.聯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應注意其與社會、政治等方面的聯系,合理調整.
2.整體與部分的聯系是普遍聯系的一種形式,要正確把握整體與部分的聯系。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既要從整體著眼尋找最優目標,促進俄國民經濟發展,又要注意各地實際、合理調整,從而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促進國民經濟全面發展。
3.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要注重可持續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4.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與時俱進具有創新精神,運用創造性思維。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要注重創新,與時俱進,促進我國經濟長足發展。
5.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注重內外因相結合。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要注重創新,既要充分利用自身條件、發揮社會主優越性,又要借鑒國外優秀成果。
6.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相互聯結,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要注重建黨的經濟政策和各地實際相結合,具體為題具體分析,合理調整經濟結構,促經濟發展。
7.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要善於把握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我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要正確把握國民經濟中三大產業的關系,合理調整,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