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宋代經濟發展框架

宋代經濟發展框架

發布時間:2021-03-02 22:54:09

⑴ 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1)宋代經濟發展框架擴展閱讀: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

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

紡織水平的提高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佔主要地位。北宋時,絲織業逐漸形成江浙和四川兩個中心。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

⑵ 宋代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解釋如下
宋代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
從社會因素來說,當時宋和遼實現了短專暫的和平時期。社屬會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同時,大量的北方移民,如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亂,導致大量人口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促進了南方科技的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從自然因素看,隋代大運河的開通,使得南方的物資可以暢通地運送到北方,宋代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十分依仗南方的糧食供應,政策上也有支持,南方的稅賦政策也相對寬松,這樣也進一步刺激了南方農業的發展。
總之,宋朝社會相對穩定、開放,人口與技術的優勢,造就了農耕經濟和商品經濟的雙繁榮。

⑶ 古代中國的經濟的框架結構

第一次經濟革命(有人類學家稱之為新石器革命)是指發生在1萬年前的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從狩獵採集業向定居農業的轉變。對於這個轉移,有些人類學家認為氣候是影響轉變的重要因素。氣候變冷導致自然資源的基數下降,包括動物的滅絕。然而,歷史證明這種理論存在欠缺,因為,氣候變化與向農業轉移的時間和地點並不相吻合。還有一種理論認為人口擴張對自然資源基數產生了壓力,並在各個競爭性團體之間引起了生存競爭。從而導致定居農業替代狩獵採集業。諾思則從產權角度對這次轉移做出解釋。他認為作為排他性的公有財產而組織起來的原始農業,從產權的效率來看,優於狩獵業。狩獵的公有產權與農業的排他性公有產權的差異是解釋第一次經濟革命的關鍵。這里的排他是指群落與群落之間。此時沒有考慮群落內部的產權清晰是有其合理性的。第一,群落的成員數量比較少,監督比較容易;第二,群落可以通過規則、禁忌和戒令來約束其成員。為什麼會有排他性的產權出現呢?諾思認為終極原因是人口數量的增長。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馬爾薩斯陷阱」的威脅迫近,人類必需找到一種自動平衡的方法來超越「馬爾薩斯陷阱」。限制人口數量是一種方法,但更好的方法是建立產權。產權能夠限制開發資源的速度。正是這一方法,使得人類社會經歷了第一次經濟革命。產權的變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能夠刺激更多的新知識和新技術出現。
第二次經濟革命產生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是科學法則的提出;第二步是工業革命期間科學家與發明家之間的知識交流;第三步是產權的演變,使私人收益率更接近於社會收益率。第二次經濟革命導致了技術進步,機器在生產中替代了人腦和人手,同時,新的能源得以利用。這種技術進步和能源轉換使持續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並且能應對人口數量的大規模增長。技術進步也以生產過程中的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明顯的不可分性為特徵。潛在的規模經濟的實現需要大量持續的生產和分配,從而帶來了交易成本上升的問題。因此,才有企業的管理革命,其意義就在於降低伴隨新技術而來的交易成本的上升。當然,通過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率還是大大提高了,而且,明顯高於交易成本上升的不利影響,即技術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錢德勒認為通過縱向一體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然而,諾思認為,這種視野還不夠。研究第二次經濟革命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上身,需要從更大的范圍進行考察。第一個問題是對投入品和產出品的考核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具有較長使用期和較低替代可能的龐大的固定資產投資需要長期的交換關系和契約安排。交易成本上升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考核產出質量的資源費用增加;第二,雖然班組生產存在著規模經濟,但卻因消極怠工增加而付出了代價;第三,由於得自機會主義行為的潛在收益是豐厚的,導致了企業內和企業間契約關系的策略性行為;第四,大型組織導致官僚問題;第五,大規模的企業生產還存在負的外部性,這導致了政府幹預的增加。另外,由於新技術降低了運輸和信息成本,導致了地區、國家和世界范圍內的分工和專業化,它產生了針對世界范圍供求條件的市場意識以及傳導機制的變化,也刺激了國際范圍內的機會主義,結果是政治不穩定和經濟依附成為專業化的代價。

⑷ 宋代經濟有了哪些發展

我覺得宋朝雖然軍事上比較薄弱,但兩宋在經濟文化兩方面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頂內峰比容唐朝好多了,比如農業手工業都科技很發達而且是貫穿始終。唐朝人口最盛時有五千多萬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時突破一億。即使是南宋時的人口也比盛唐多一千多萬唐代耕地為337萬頃,宋代耕地472萬余頃,宋朝礦產業、制瓷業、紡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印刷業、軍工業、金融業、飲食業、種茶業、製糖業、釀酒業、建築業、制鹽業、文化產業、娛樂產業等等無一不遠遠領先於唐朝。

⑸ 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知識框架

南宋(1127年一1279年)是北宋滅亡後由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朝代。歷經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政治:
南宋時期是加強中央集權、逗干強枝弱地的時期。南宋繼承了北宋逗強干弱枝地政策,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為維護國家內部統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從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謂逗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地的時代。南宋時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門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雜類、僧道、農民,甚至是殺豬宰牛的屠戶,都可以應試授官,南宋的科舉登第者多數為平民。
南宋初年,以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並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廢尚書左、右丞官。從宰相官稱來看,三省已並為一省。孝宗時,索性將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未變(左、右丞相,唐玄宗時為尚書省長官,宋為中書的長官)。
在南宋皇帝無內朝,外朝黨爭不止政治情勢下,權相在皇帝怠政期間起到了維護政權穩定和朝政運行的作用。權相政治下,中央決策機構及決策系統的運行機制都發生變化,宰相的私人宅邸成為朝廷決策的中心;文書系統方面,權相的逗堂貼地或者代書逗御筆地乃至權相私人信函成為最高的政令指揮;秦檜時期建立里專屬權相的獨立財政體系;台諫成為權相人事運作的重要工具;社會和官場對權相的認知也發生變化,出現逗言相不言君地的現象;皇帝卻趨向於虛位化。
但是,在科舉社會和皇權思想統治下的權相政治,其界限也十分明顯。權相政治缺乏統治基礎,士人缺乏政治向心力;權相不可能完全控制皇帝及其周邊;權相的控制力難以滲透至縣級政權以下;更為重要的是,權相政治時期的財政和人事政策層層傳遞,損害了主要納稅地主和普通士人的利益,從而形成廣大的反對勢力。 權相政治深刻影響著南宋的歷史,幾乎所有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權相政治時期。權相政治深刻改變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軍事政策和社會心理。南宋初期,權相政治促進了南宋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然而,在社會矛盾尖銳的南宋末期,權相所代表的中央權力極大損害了廣大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加劇了他們的離心力,加速了南宋政權的滅亡。

經濟:
南宋帝國與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國構成了當時世界貿易圈的兩大軸心,鑒於此,美籍學者馬潤潮把宋代視為逗世界偉大海洋貿易史上的第一個時期地。
南宋時候,水田增加,產量進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等地,稻米產量很大,當時流傳著逗蘇湖熟,天下足地的諺語。棉花的種植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綿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有了一套擀、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南宋所造的船,上面已裝有指南針,並且具有較強的抗風力。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明州,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南宋對中國後世歷史發展之影響。中外學者普遍認為,兩宋文化直至20世紀初都是中國的典型文化。其中許多東西在以後的一千年中是中國最典型的東西,至少在唐代後期開始萌芽,而在宋代開始繁榮。南宋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平民化進程,並出現了歐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徵,如大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形成、商業經濟繁榮等現象,美國、日本學者普遍把宋代中國稱為逗近代初期地。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文化:
南宋是古代中國學術思想的巔峰時期。日本學者將宋代稱為逗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地。著名華裔學者劉子健認為:逗此後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是以南宋文化為模式,

⑹ 宋代經濟狀況示意圖

經濟方面:
一個國家算不算是「貧」很大程度上是以該國家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看看一些數據:唐代耕地面積為337萬多頃,宋代為472萬多頃(參杜文玉《唐宋經濟實力比較研究》。)。在眾人所公認的盛唐,宋代的耕地比唐代還多約40%。手工業方面,根據一些統計,宋代鐵產量較在工業革命時的英、法兩國的鐵產量總和還要多。

商業貿易方面更是讓人驚訝,南宋時臨安府已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世界大都會,在義大利人馬可勃羅筆下被說成是天堂一樣。海外貿易更是支撐著宋代的經濟命脈,由於指南針的發明和航海技術的空前發展,宋朝大搞海外貿易,遍及亞洲和一些東非國家。

論及中央財政狀況,曾鞏的《譯經費札子》說「天下歲入,皇佑、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可見,宋代大致上處於收支平衡,即使是王安石實施變法時,也只有些微的赤字,但不消一刻就回復平衡,只要把民間的和地方財政上的一部分錢,裝到了中央政府的腰包裏,財政問題又立即解決了,當然可以看成地方官員私藏豐富,所幸的是北宋年間鮮有農民暴動。

雖說宋代對外作戰成績不甚理想,往往以歲幣求和,動搖了國家經濟。但據一些事實可以看到,對外繳付的稅幣數量對比國家收入來說比例很小,而且可以在對外貿易中彌補,以宋對金的茶葉貿易為例,金國每年支出30萬兩銀子(一作70萬兩),僅此一項就比紹興和議中宋方付的歲幣25萬兩還要多。綜上所述,可見宋代的收入足夠有餘,也為下面所提及的預備了引子。

⑺ 簡要說明宋代經濟發展慨況。(從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來回答)

農業: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萬七千五百餘頃。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1]。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甘蔗種植遍布蘇、浙、閩、廣、等省,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製糖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
手工業: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 宋瓷
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四 川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於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於後世。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商業: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發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⑻ 宋代的經濟發展體現在哪方面

宋代,隨著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繁榮,市場上的商品種類較之前代更加回豐富答。與此同時,商品的結構狀況也有了明顯的變化,
宋代糧食市場最突出的特點是地區間轉運貿易的發達,「千里不販糴」的舊格局已被完全打破,遠距離的糧食貿易空前興盛.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和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基礎上,宋代形成了幾個規模較大的商品糧輸出基地.

閱讀全文

與宋代經濟發展框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