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安全帶來的影響及對策
兩極格局結束後,國際斗爭的主要內容也由冷戰時的軍事對抗轉變為冷戰後的經濟安全。各國十分注重用良好的外交關系來保障和推動對推動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運用經濟手段來實現對外政策目標,促使本國外交更多介入雙邊和多變的經濟合作,為本國經濟活動向國外擴張服務。
1979年以來,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濟發展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世界所矚目。到目前為止,可以說中國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得益者。1979—199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明顯高於改革開放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平均增長3%左右的水平。在新的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正在進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關鍵時期。為了實現我們面臨的任務,必須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度,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
但是,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也會帶來更多的挑戰和風險。主要表現在:
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提高,使中國面臨其他國家經濟波動沖擊的風險日益加大,中國需要發展,急需的是資金,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資金投入國,前三名是日本、美國、歐盟。同時,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是日本、美國、歐盟,這就導致中國的經濟對上述三國的依賴性加大,當這些國家發生經濟波動時,中國的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而這些國家會根據自身的需要調整經濟政策,這些都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約密切,貿易戰、經濟戰都會隨時發生,如中日之間的大蒜戰、香菇戰等,這些都會制約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外商投資容易受到國際資本市場波動的沖擊,一旦發生國際金融危機極易波及中國,經濟的國際傳遞的加快、投機性游資的增加,利率、匯率、股市、金融衍生工具的濫用會使我國的金融風險大大增加。例如,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東南亞國家轉眼之間幾十年的積累消失殆盡,中國動用巨大的儲備金才將香港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國外商品大量湧入,國內工業將受到強烈沖擊,對就業產生影響;在外資企業、外國產品的沖擊下,發展中國家民族企業市場份額的下降、人才流失、失業增多及社會各階層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會逐漸暴露出來。
綜合國力的競爭的中心是經濟,經濟的發展必須以科技發展為先導,而科技優勢的取得則有賴於人才資源的開發與爭奪,發達國家利用高工資和良好的科研條件網羅人才,人才流失的風險加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經濟全球化可能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危害。
國際經濟規則是由西方國家按照自身的意志需要制定,中國想獲取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為此是要付出一些代價,既要讓出一部分國家主權。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面臨的市場開放壓力越來越大,開放市場的時間表已基本確定,中國通過政策的作用來達到控制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越來越顯得無力。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於2001年12月11日開始生效,根據議定書的規定,中國承諾:關稅減讓的實施期最長可到2008年;逐步取消400多項產品的數量限制,最遲在2005年1月1日取消;服務貿易的市場開放在加入後1至6年內逐步實施。
㈡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
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
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
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
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
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外資。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
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
空間。
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復雜局面下,如何應對成為關鍵。
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
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
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
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㈢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積極影響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討論)
邱溫
●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經濟競爭。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想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平等權利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進行長期不懈的斗爭
●面對全球化趨勢,我們既要有積極的態度,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權衡利弊得失,採取合作與斗爭並重的策略。在擴大開放和加強經濟交往的同時,盡量避免它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正做到妥善應對,趨利避害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機遇
從經濟全球化的客觀功能和積極作用來看,它給中國帶來了機遇。
一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為21世紀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全球化進程使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基本趨勢,這就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帶來了寶貴的和平發展時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科技革命,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普遍交往,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同時,為主動迎接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措施,包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入世貿組織等,從而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適應和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二是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提供了有利時機。發展中國家可以藉助與發達國家建立的經濟關系,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這種後發優勢,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如,在全球信息產業的帶動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不僅已逐步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而且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其他部門和產業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近13年來,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累計超過4000億美元,中國吸收外資已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的首位。
三是經濟全球化迫使發達國家認識到,它們的發展也有賴於發展中國家。當今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參與。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全球性問題,只有各國聯合起來共同行動才能解決。當前全球經濟聯系和交往日益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發達國家不得不認識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利害關系。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發達國家也不得不重新認識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在國際上的作用。
四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有助於人們開闊眼界、更新觀念,形成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從一定意義上說,牢牢抓住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歷史機遇,會大大有利於實現中國的迅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挑戰
但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競爭。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想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平等權利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必須進行長期斗爭。在西方發達國家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挑戰是嚴峻的。
第一,不合理的原有國際經濟秩序對中國形成挑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制定全球化規則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世界性的經濟組織本質上是發達國家的御用工具,是富國推行價值觀念和經濟政治制度的「代理人」。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迫使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並通過資本縮水、外逃等投機活動向發展中國家轉嫁金融危機,使得金融機制尚不健全、資本也不雄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遭受嚴重打擊。在東南亞、拉美等地發生嚴重金融和經濟危機時,發達國家控制的國際金融機構向這些國家提供了援助,但卻附加了種種苛刻條件。這一點,盡管中國目前還不突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國金融資本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後,中國也會面臨類似的風險。
第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面臨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肆宣揚「人權高於主權」、「新干涉主義」等論調,利用封鎖、禁運、制裁等手段干涉別國內政。他們大肆宣揚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使中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受到很大沖擊。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中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使得鞏固中國的政治優勢和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的任務變得更為艱巨。
第三,西方發達國家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優勢帶來挑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佔有巨大優勢。目前,發達國家每年用於科技研究和開發的支出佔全世界的95%以上,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只佔不到5%;科技人員90%左右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擁有的科技人員只佔10%。盡管中國的科技研究與開發正在不斷發展,某些領域也居世界前列,但整體水平在21世紀較長時期內仍然存在明顯差距。
第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有目的地進行產業結構轉移,在本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將勞動密集型和部分資本密集型企業、甚至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這些國家的民族工業受到嚴重沖擊。中國正面臨著這方面的挑戰。
中國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們既要有積極的態度,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權衡利弊得失,採取合作與斗爭並重的策略。在擴大開放和加強經濟交往的同時,盡量避免它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真正做到妥善應對,趨利避害。
第一,制定我國的經濟全球化發展戰略,走出一條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道路。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反過來又會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加速發展,是迎接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必然選擇。只有加速發展,才能有效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也只有加速發展,才能從容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像我們這樣被耽誤很長時間而又人口眾多的大國,只有加快發展,才能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腳步。
第二,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20多年來取得的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說到底是不斷改革開放的結果。我們要想按照既定目標進一步發展下去,關鍵還在於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經濟全球化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我們必須切實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原有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體制性弊端,真正把企業推向市場,使它們樹立國際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三,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推進信息化的步伐。要抓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決定性因素不放,把加快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社會生產力新的巨大飛躍,也帶來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歷史性飛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如能抓住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就有可能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使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進步實現歷史性跨越。
第四,嚴格防止西方敵對勢力借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國家主權進行干涉。社會主義國家在加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頂住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壓力,採取正確的戰略和斗爭策略。要防止他們利用經濟全球化達到干涉中國內政的目的,進而危及我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和政治穩定,對其「西化」、「分化」中國的戰略圖謀,我們要保持高度警惕。
第五,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增強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政治發展能力。全球化對我國政治發展的挑戰,主要是西方國家打著全球化的旗號,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大肆攻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原則,發揮自己的優勢,決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同時,我們也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經濟全球化並不意味著減少政府的責任和作用,相反這將使政府在全球化進程中擔負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加強法制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等重任。▲
㈣ 金融全球化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來正以一種不源可抗拒的趨勢席捲世界。作為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一方面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嚴峻的挑戰。金融全球化在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影響,同時具有正負兩種效應。
1.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正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吸引外資,加快工業化進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於先進的金融運作經驗引入中國,提高金融效率
2.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負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使中國金融業面臨挑戰
(2)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製造金融風險創造了環境
(3)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銀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
㈤ 貿易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我國的對策
二戰以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及其重大的影響,也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於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揚長避短,更好融入全球化的大家庭是十分必要的。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三個方面,隨之帶來的對我國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1、市場全球化促進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
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就沒有生產要素全球性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市場化有利於資源全球性的優化配置,它是經濟全球化的前提。當市場經濟體製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後,全球經濟逐漸趨於市場化。我國從黨的十四大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經過不斷深化改革,已經逐步形成了全面開放的市場體系。
2、貿易全球化提高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世界各國都把對外貿易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點。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對外貿易數量上很少,貿易結構和質量也偏低。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逐步與世界接軌,對外貿易迅猛發展並且持續穩定增長。這與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貿易全球化為我國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全球貿易中突出了我國的外貿優勢。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現在,我國每年的出口產品中有50%以上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而且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0%也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可以說,貿易全球化促進了我國成為貿易大國。
3、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二戰後,一些世界經濟組織在調節世界經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中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世界經濟組織的三大支柱。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成為國際多邊貿易的基礎和法律載體。世界貿易組織對國際貿易的協調作用促進了市場規則的全球化。2001年我國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從此融入了一個全球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之中。我國可以享受100多個成員國的多邊最惠國待遇和發達國家的普惠制待遇。在國際貿易上,改善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往來的國際環境,有助於更快地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提高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二、經濟全球化增強了我國企業的實力
1、生產全球化加強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為我國企業生產創造了較優越的國際環境,從而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當前,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我們可以引進短缺的生產要素,如資金、技術等。同時,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優勢。一是迅速成長的巨大的市場;二是低成本的製造能力和很好的配套能力,還有潛在的科技能力。
2、生產全球化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科技水平
作為生產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20世紀90年代紛紛搶灘中國。其目的是開拓市場,贏得利潤。但也有助於我國獲得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其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一些企業通過生產與跨國公司該產品相關聯的零部件,更多地參與國際分工,不出國門就可以學習到世界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
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
1、金融全球化加速了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
20世紀90年代,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通訊手段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世界各國紛紛解除了對資本流動的管制,貨幣的國際交換和流動規模日益擴大,使經濟信息資源在全球迅速准確地傳遞,大大推動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建立了中央銀行體制,發展了多種金融工具和多種信用形式,1996年我國正式宣布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國大量引進外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放寬了對三資企業的股權、市場、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在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下,外商投資猛增,對外開放呈現了一片嶄新氣象。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大量引進外資,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的對外投資的發展
從80年代起,我國一批較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開始走出國門,開展對外投資。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風起雲涌,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和發展海外企業有了新的發展,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從工程承包、加工裝配到資源開發、交通運輸、科研合作等多方位的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起源於資本主義誕生之時,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貿易、生產、金融等方面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強,直至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既有正面影響,也有反面影響。因此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
㈥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和作用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內容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是關繫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決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響已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對於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無異於一把「雙刃劍」。 我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盲從。要從戰略的高度,全面考慮到本國的經濟現狀,綜合平衡各方面的關系,在客觀冷靜分析的基礎上,既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要充分考慮到可能要產生的問題,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迎接挑戰,作出符合我過國情的戰略選擇,爭取實現我國的經濟騰飛。 有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本質是全球范圍內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是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和空前大發展。對此,我結合自己三年來的經濟管理學習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它是世界經濟規律的體現。可以使企業生產的內部分工不斷朝橫向和縱向擴展為全球苑止ぃ 股 卦諶 蚍段謨嘔 楹蝦妥試從嘔 渲茫 佣俳 爍鞴 腿蚓 玫墓餐 ⒄梗 幣泊 戳爍鞴 腿 蜆餐 媼俚納緇峋 夢侍狻> 沒疃 途 迷誦械娜 蚧 閃宋頤撬 κ貝幕 廄魘坪突 咎卣髦 弧?BR> 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也就沒有生產要素國際間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經濟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形式,全球性貿易是首當其沖的。在貿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時,貿易結構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過去那種西方發達國家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原料,經濟落後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的狀況正在改變。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動力。信奉全球化戰略的跨國公司既是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反過來它又會進一步促成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和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過程,正如約翰·鄧寧所斷言的,「除非有天災人禍,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不可逆轉」。世貿組織首任總幹事魯傑羅也曾經說過,「阻止全球化無異於想阻止地球自轉」。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而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轉、無法阻擋和不以任何國家、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任何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只能是接受它、適應它,在此前提下充分考慮到本國的現實情況和可能的問題,善於抓住機遇,勇敢迎接挑戰,才能確保在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雙刃劍」,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並最終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風險甚至災難,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經濟安全、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為經濟全球化付出沉重代價。我國利用經濟開放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 因此,經濟全球化為我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可以使國內資源得到最為充分的合理配置,為其自身發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場、資金、技術、人才及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些是我國發展經濟所急需的。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還可以使我國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中,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加快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現代化的早日實現。此外,經濟全球化也可推進發展我國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 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柄「雙刃劍」,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發達國家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而且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後,人才流失嚴重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 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壞環境的對象。 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各國都要一定程度地讓渡和共享經濟主權。實際上,這種讓渡和共享是不對稱的。由於經濟實力的差別,發展中國家對於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乃至管理經驗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就為發達國家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強加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條件。其次,由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 在充分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之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各國又該如何做出自己的戰略選擇。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盲從。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應正確處理好競爭與合作,遵守「游戲規則」與維護國家主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市場開放與保護民族工業、經濟發展與經濟安全五大關系。 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維護其經濟安全。要看到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抗風險能力的增強是維護其經濟安全的根本保證。在正確處理好以上關系的同時,發展中國家應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戰略選擇:首先,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其次,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保證經濟安全;最後,大力推進國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之前,首先著眼於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是較為實際、較為穩妥的做法。由於地區經濟一體化到目前為止還是以民族國家為核心,因而具備包括利益分配在內的明確的游戲規則,有較完善的監督和協調機制,因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對較好的保證。同時,地區經濟一體化也為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有利條件,積累了經驗,提供了鞏固的大後方。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發展中國家選擇加強本地區經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既可以作為發展中國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初始或過渡階段,也可以用來抵禦發達國家的經濟沖擊。從實踐來看,發展中國家在利用集體力量一致對外方面有著許多成功的經驗。 對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中國家無論譴責或者迴避它都是沒有用的。發展中國家要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針對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一系列沖擊和風險,有學者提出建立新的經濟金融秩序與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經濟金融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沖擊,在地區范圍內,考慮創建地區性貨幣基金組織等應對之策。 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發達國家有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
㈦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
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
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
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
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
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外資。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
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
空間。
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復雜局面下,如何應對成為關鍵。
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
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
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
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㈧ 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第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這對彌補我國資金短缺,技術相對落後等缺陷,迅速實現產業優化,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資金短缺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我國也不例外.在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中,發達國家正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含一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本的全球化為我們提供了吸引外資的機遇.同時,經濟全球化加快了新技術的交流與合作,而引進先進技術對我國加快發展至關重要.只要我們積極參加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合作,大量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就能盡快提高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第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中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國內經濟主體帶來了壓力,迫使它們不得不進行改革,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各國連成一個整體,經濟上的相互關聯與合作使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進一步增強,逐漸形成一個了相互間的衰榮共同體.由此,各國增強了全球意識,為相互妥協,相互協調,共同合作創造了條件,減少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和斗爭.從而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創造了相對緩和的外部環境.因此,中國經濟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我國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只有把本國經濟融入到全球經濟中去,才能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縮短走向現代化的時間,大大提高中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從而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全球化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機遇的同時,又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挑戰.細致說來,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和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增加了中國金融產業的風險.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更加無序,為國際資本投機提供了興風作浪的機會,增加了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另外,中國現行的金融運行體制方面存在的諸多弊病,容易造成中國金融機構在與國際金融大公司競爭時成為犧牲品.其次,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沖擊巨大.目前,中國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與國際大集團相比,無論是技術人才,管理,設備等方面,還是在品牌的知名度,市場佔有率等方面都處於劣勢.尤其是新興信息高科技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再次,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的體制改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性和同步性加強,中國的改革特別是體制改革,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受到強烈的擠迫.中國今後的改革政策選收稿日期:2003—11—02作者簡介:王琳(1967一),女,天津市人,講師,研究方向為: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王琳:淺談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13?擇將更加困難,尤其是對漸進改革與激進改革,平等主義與自由市場主義,國內保護與市場開放,短期後果與長期效應等一系列問題,處理起來都相當困難.最後,經濟全球化會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受到某種程度的削弱.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生產資本全球化的配置權掌握在跨國公司相對集中的經濟大國手中.它們把生產活動和就業帶給發展中國家的同時,也使這些國家在自己的宏觀經濟管理上處於被動地位.這是構成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總是處於相對虛弱地位的根本原因.同時,千百萬的投資者為了獲取收益的最大化,猛烈沖擊著主權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課稅,補貼,借貸,調整等等主權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我國的主權.總之,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利劍,它在為我國經濟大發展提供有利影響的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對策面對全球化時代提出的種種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冷靜思考,沉著應付,積極尋找應對策略和措施,並獲取利益最大化.第一,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健全我國的法制環境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必須加速我國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市場化規則,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我國只有加速社會主義市場化步伐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在此進程中,應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同時還應當高度重視與市場化的進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適當調整對傳統國家主權觀念的認識,盡量化解與經濟全球化的矛盾.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時代,國家主權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只要民族國家猶存,國家主權就不會消失,國家主權就仍然是國際關系變革與發展的基石.我們應堅持國家主權原則,同時也應充分注意防止將主權擴大化和絕對化,不能僵化地看待國家主權,更不能因噎廢食而拒全球化於國門之外.第三,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的關系.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的對外開放必須始終建立在從本國實際出發的基礎上,始終立足於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搞建設,求發展.
㈨ 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及對策
摘要: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勢不可擋,給各國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各國的貿易往來也更加緊密,各種合作如雨後春筍。在這種情況下,誰不開放、不融入就會被淘汰、被邊緣化。如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去,迎接挑戰、規避風險、賺取利潤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我國,經濟發展,生的,影響,對策,摘要,隨著, 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勢不可擋,給各國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各國的貿易往來也更加緊密,各種合作如雨後春筍。在這種情況下,誰不開放、不融入就會被淘汰、被邊緣化。如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去,迎接挑戰、規避風險、賺取利潤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應該面對的問題,
:m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機遇:挑戰:影響:策略
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s,奧斯特雷最先提出來的,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解釋是: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生產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本國本地區的范圍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體化過程。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1/7頁
從經濟發展來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與我們不斷的擴大開放,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是密不可分的,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是有利的,給了我們更好的機會去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與技術,充分利用外資進行資金融通,並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和更多的貿易機遇。
(一)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更加堅定
當前我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科技相對不發達,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搞閉關自守。鄧小平說過「中國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機遇,我們應該積極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大潮中,本著「平等互利、互諒互讓、求同存異」等原則,迅速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擺脫貧困落後的面貌。事實證明,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使我國的外資利用額不斷擴大,對外貿易額不斷擴大,國內製造業飛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位列前茅,並向研發轉型。
(二)經濟全球化增強了我國的國際地位與話語權
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使我國逐步成長為充滿活力的經濟大國。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日俱增,2001年11月的世貿組織部長會上,我國第一次成為世貿組織新會員,2003年成為正式會員,在國際貿易談判中有了更強的話語權。
2/7頁
(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全球化使跨國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生產模式、高新技術迅速的融入到國內的行業中,沖擊了國內企業原有的狀態,帶動了國內有能力的大企業紛紛效仿變革,改變組織結構與生產方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融入國際競爭。也使粗放經營、重復建設、盲目投資項目不得不擱淺,使政府與企業不得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的民族產業帶來了挑戰
經濟全球化意味著國際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減弱甚至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想在一國之內保持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是不可能了,特別是對缺乏規模的小型民族企業是不小的沖擊。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各種生產要素的供求狀況都受國際因素的影響,外國的產品和企業也更多地進入到國內,沖擊國內的汽車製造、農業生產、航空、電子、金融領域等等各個行業,形成競爭局面,給我國的民族企業帶來挑戰。
(二)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國際貿易與投資的風險,增強了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的不確定性
3/7頁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發展的不確定性,我國的宏觀經濟和對外貿易也面臨較大的風險。美國到現在還沒有從次貸危機中走出來,歐洲經濟的萎靡不振都嚴重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下行風險,給國際貿易與投資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外市場需求的急劇縮減,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外貿出口,加劇了國內的產能過剩。金融領域的投資更是險象環生,隨著國外資本的流入,政府的有關部門更應該增加防範意識,避免國際基金大鱷做空中國經濟。
(三)經濟全球化也給各國的政治穩定性帶來挑戰
政治穩定是各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反過來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與不確定性也給各國的政治穩定帶來挑戰。國際上因為經濟動盪而引起政治動盪的國家比比皆是,委內瑞拉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只是發展中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更是依仗自己具有經濟實力,打著「民主和人道主義、種族與宗教」問題的幌子,到處干涉別國內政。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政治化、把國內問題國際化,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三、經濟全球化對本國經濟造成的消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都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將各國經濟緊密的結合起來,使國內的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於海外市場。國際跨國公司的進駐擠佔了國內民族企業的發展空間,並且因為跨國公司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會快速的占據市場,加速形成壟斷局面,綁架了國家經濟。所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4/7頁
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一)進一步推進我國國民經濟的信息化進程
信息化是當前社會發展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沒有信息的全球化就不會有經濟的全球化,是全球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以微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光導通訊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類世界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時代。現在以無線電通訊、電腦、衛星、電視等為主體的傳播網路,大大縮短了人類社會的時間、空間距離,使人類社會緊密的結合成為一個信息整體。在這個進程中?l落後誰就會被動、落後、被邊緣化,就會「挨打」。世界各個國家競相發展的態勢促使我們必須以積極地態度把握信息全球化的帶來的機遇。
(二)繼續對外開放,加快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的歷史潮流,是經濟關系發展變化的總體趨勢。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資本、市場、技術等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再重新配置的過程中,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充分利用本國的經濟政策,對有些資源與領域要有條件、有步驟的逐步適應與開放,在准入領域與時間上要符合本國的長遠戰略目標,這樣才能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中國企業做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在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及進程中,政府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幫助企業
5/7頁
點擊展開全文
從APP打開該文檔,閱讀高清版
開通Plus會員,全場文檔6折起 >>
㈩ 求在線高手: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各個行業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及相應對策
張春祥
一、經濟全球化的由來及其內涵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以尋求相應的位置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經濟市場化。世界經濟出現這種新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潮流。特別是80年代以來,其特徵日益顯著。「經濟全球化」一詞就是當時那些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學者和國際社會的一些權威人士針對世界經濟的特徵提出來的。199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斯特雷規模性地使用了這一詞語。這一過程是從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始的。此後,西方各國都紛紛實行自由匯率制度和拆除關稅壁壘,放鬆資本進出口管制,從而為國際間的交流掃清了障礙。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是:一是正在快速擴大貿易自由化的范圍。世貿組織正式運行以來,貿易自由化已從傳統的商品領域擴大到技術、金融等服務貿易領域。1997年,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額合計已達6.7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增加到16.6萬億美元。 二是投資外向化日趨凸現。1990年,國際直接投資額2430億美元,1996年達到3600億美元,發達國家的對外的直接投資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體,發展中國家對外的直接投資也在穩定增長。三是加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現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各種形式的35個區域性經濟集團。這些區域經濟集團不僅內部的商品和資本流動加快,共同大市場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開放程度也在提高。四是正在形成生產網路化體系。作為經濟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進行生產。五是加速了金融國際化。時間、地域和國界對資本流動已構不成障礙,國際金融市場年交易量500億美元。每年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實現的融資安排在1萬億美元以上。
全球經濟化的日趨發展,生產(資本)、金融、貿易等活動在全球范圍內擴散,而管理、資金控制和金融服務等活動日益集中在少數當今國際中心城市。這一經濟趨勢促使一些國際性大城市發展成所謂全球性城市,當今少數5~6個全球性城市掌握了全球范圍80%的貿易額。這些全球性城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全球性城市;第二個層次為區域性城市。這些城市在全球和區域范圍的經濟中佔有支配地位並產生輻射作用時,它的中央商務區(cbd )就成為實現經濟功能一體化的驅動中樞,以跨國公司、財政、金融(貨幣、銀行、市場、證券)等機構高聚集為主要特徵。
經濟全球化趨勢表現有四個方面。一是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強化了國際間的經濟聯系;二是國際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金融工具不斷創新,資金跨國交易的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三是全球和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加快,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全面開放市場;四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展。就我國沿海的部分城市來講,據報載,美國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已有24 家在上海投資;新加坡由政府牽線,在蘇州設立「新加坡工業園區」;廣東惠州市「八五」期間共簽外資項目5175宗,實際利用外資8.6億美元,引進東芝、索尼、日立、nec、本田、通用等跨國公司的資金與技術;近年引進雀巢、杜邦、京瓷、三星、美能達、諾基亞、三洋、金霸王、佳能等跨國公司投資,有效地推動了新技術的建立與發展。
由此可見,地理上的日益分散活動,在功能上逐漸融合為一個全球層次上的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一體化經濟體系,稱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或全球經濟化、世界型經濟)。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在經濟全球化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之初,人們強調的多是積極的、有利的一方面,認為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分配,有利於生產力更快提高和全球經濟的普遍發展。因而全球化是具進步意義的歷史大趨勢,如果全球經濟是平等、合理的則可使各國都從中受益。然而當今全球化有其兩重性,對世界各國來說,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既可能從中獲利也有可能受損。在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利弊的基礎上,各國都紛紛採取相應對策,以減少經濟全球化對國家經濟安全的負面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正面影響。
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得更快了,世貿組織不斷擴大,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顯著加快,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際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同時也是各國為獲得超額利潤、發展本國經濟、提高國際地位而進行制度安排的結果。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世界科技創新。國際科學技術的創新,能直接帶動全球生產力的提高。在全球化過程中,生產要素必然進一步突破民族國家疆界的限制,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從而使各國的企業家能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資金、技術、信息、管理和勞動力在他們希望的任何地方進行生產,然後把產品銷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用最有利的條件進行生產和市場銷售,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國策,20年來的實踐已證明,越是開放較早的行業其發展速度就越快,國內很多企業正是在合資中成長壯大的。利用外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沖擊,但更多的是利益,是競爭中的發展。我們要拓寬開放領域,特別是對外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將會增加新的外商投資熱點,扭轉當前外資下降趨勢,並有利於提高引資質量和水平。
從以上正面影響來看,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某一國家經濟運行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到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有利因素可概括為四個方面:「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上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展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有利,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現現代化和追趕發達國家的難得機遇。1979~1997年的近20年間,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率就高出發達國家一倍。這種趨勢今後還會持續下去。柯林頓在訪華前的講話中說:「據預測,在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將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三倍」。由此可見,宣傳經濟全球化弊大於利,不但不符合事實,還會傳播有害信息。而且經濟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但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
1.對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在國際金融無體系狀態下,金融市場動盪,丑聞不斷,投機猖獗,風暴四起,發展中國家在擴大外資規模的同時,放鬆了對本國金融市場的監督,一旦國內經濟出問題,發達國家的投資資本便乘虛而入,釀成金融市場的嚴重危機。這幾年,國際市場的金融狀況、商品流動狀況所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問題,都會波及到我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最後蔓延到韓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實際上對我國也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整個外貿出口、利用外資都受到很大影響,1999年尚有一定好轉。
2.對我國經濟主權的負面影響。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必須遵守已有的的國際條約、協定和慣例,為獲得經濟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的好處,有時被迫主動對經濟管理許可權作出某些讓步,其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制於發達國家。
3.對產業結構的負面影響。在全球經濟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如接受發達國家擴散的低層次產業,就會形成與其高層次產業的垂直分工,因產業結構的單一性、純屬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會受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的不良影響。
4.對市場佔有的負面影響。伴隨著跨國公司的「侵入」,市場更多地被外資所佔有,國外市場已被發達國家所瓜分,發展與發達國家憑目前的經濟實力分割國外市場,這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危害。
據聯合國《1997年投資報告》統計,全世界已有跨國公司4.4 萬個,其設在境外的分支機構28萬個。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產,掌握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三分之二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量、銷售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機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32%,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5.對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工業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經濟和高新技術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爭奪資源上,實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結果強化了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壟斷地位,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6.對經濟制度的負面影響。有的人認為,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在經濟制度上保持「同步」,否則無法推進改革、發展經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制度始終有可能被發達國家的市場體制所「兼並」。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實現各國資源最優配置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沖擊和風險。其表現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弱化了各國的國家主權,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並可誘發國內金融風險等。但是只要對策有方,其沖擊和風險是可以控制的。
三、對歐美日經濟發展的透析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主要力量是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狀況及其發展,對全球包括我國在內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一)歐共體經濟。歐盟經濟比較穩定,但歐洲的狀況出乎意料。就是歐元啟動時間不長,已貶值11%。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實施空中打擊,使歐洲的資金紛紛外流,對歐洲的影響很大。此情況對美有利,因為資金持有者認為美國比較安全,使資金很大程度上流向美國,並支持了美國的股票市場。但歐洲的經濟還是比較穩定的。歐元啟動對歐盟所以有利,是互相間的交易變成了內部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對歐元以後的變化趨勢,歐中央銀行認為,目前歐元貶值是不可避免的,從長遠看,歐元在國際上仍然是穩定的。歐盟對中國的關注,有兩方面原因:人民幣不貶值是好事,對他們有利;我國的外匯儲備在幣種上是否增加對歐元的儲備。我們增加對歐元的儲備,對歐元幣值能起穩定作用。目前我國外匯儲備80%是美元。今後要考慮擴大美元以外的其它幣種的儲備,但必須注重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
(二)美國經濟。美國經濟連續八年增長,究其原因,除國內外有利因素外,主要是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礎,而製造業的進步,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全球化大潮中對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第一,從80年代中期起由汽車業帶頭,學習日本的精益生產和先進的管理方法;第二,90年代初,美國經濟走出衰退後,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面改造;第三,與技術改造相結合,通過縮編、放權和再造工程,以及橫向管理等,對企業進行大改組。結果使製造業打了一個翻身仗。從製造業的復興方面看,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
1.鋼鐵。在日本的競爭下,美國連年虧損。1993年仍虧損3.5 億美元。80年代一個工人生產一噸鋼10小時,90年代只要5小時。到1995 年美國為4.42小時,日、法、德、英依次是4.49、4.61、4.69、4.71小時。1994年,美國獲利10億美元。
2.汽車。在競爭中,80年代日本產量超過美國,佔美國市場份額的25%以上。本田車成為美國人最喜歡的款式。80年代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進行了技術和管理改革,扭轉了頹勢。1992年,三大公司除通用外,均比日本提高了成本效率。生產一輛小車直接成本福特為5481美元,克萊斯勒為4841美元;日本豐田6216美元,本田6216美元,日產是6782美元,馬自達6618美元。1994年,產量與收入都超過日本。
3.微電子。80年代美國從自己所創新的領域敗下陣來,在全球的半導體市場份額,由1981年的53%下降到1988年的43%,同期日本由34%上升到46%。製造業前10名,美佔前7家,日佔後3家,1990年美只剩下一家。市場份額由74%下降到45%,日本由20%上升到48%。美國企業的奮斗加政府支持,1990年扭轉了局面。1994年全球1020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美日分別為43%、40%。日本佔領的低檔記憶晶元,始終未打入尖端的微處理器市場。而頂尖公司是美國的應用原料公司。
美國製造業復興與美國持續穩定增長的關系,使人們對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不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上升而輕視製造業;其次,要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的優先發展,但不能忘記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性。製造業是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部門,不能在發展高新技術時放棄傳統製造業。美國早期用低價勞力把製造業搬到國外也不可取,應用高新技術武裝製造業才是正確的。
從以上情況看,目前美國經濟處於景氣狀態,看來在今後幾年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隱患也存在,膨脹的股票市場支持了美國國內消費。持有5000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約佔美國家庭總數的60%,這些家庭的消費都受股票市場的影響,股票上揚,其消費慾望就增長;一旦股市萎縮,整個消費就下來。美國自己也承認,股市至少有30%是泡沫。美國股票市場市值為1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約8萬億美元, 我國股市市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而美國為1.5倍。 當然美國的高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的領域處於壟斷地位。
(三)日本經濟。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日本是第二經濟大國。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估計5萬億美元。 其發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是比較大的。目前日本經濟仍未走出困境,處於蕭條狀態。從日本官方統計,1999年情況有所好轉,但影響日本經濟的基本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銀行包袱沉重。泡沫破滅後, 銀行的不良資產超過約1萬億美元;二是日本的消費需求不足比我國嚴重的多。日本最大的居民消費是住房問題,現在房地產業處於低迷狀態,對國家影響較大;三是日本的設備投資仍未增長。日本的這種狀況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出口和利用外資都會產生影響。
總而言之,今後這種基本格局不會發展大的變化,如果利用得好,對我國是有利的。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更多地利用外資、資源和技術。改革開放20年,我國利用外資總規模為4000億美金,按現在匯率計算約3萬多億元人民幣。這對解決國內建設資金短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其中能源交通方面利用外資最大。與此同時,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但先進裝備真正達到世界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這些先進裝備主要靠引進,自己開發的比重不足。我國礦產資源豐富,可按人口平均並不多,下世紀初,部分礦產資源嚴重短缺,原油就是個問題。在當前國際條件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解決我國資金、技術和某些資源不足問題,對我們是有利的,應抓住這個機遇。
近年來,雖然國際政治、經濟不穩定因素有所增長,但和平發展是世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全世界人民嚮往的,只要不出現大規模戰爭,目前的世界格局對我們是有利的。
四、我國應採取的相應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是客觀的歷史趨勢,它仍將不斷加強。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將獲得新進展。我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安全同樣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根據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如何正確選擇中國的經濟安全戰略,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顯得尤為緊迫。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加強
黨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強科技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其核心就是人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主題中有兩個基本點:人類在追求生存與發展權利時,要保持其與自然相和諧的關系;當代人在創造和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時,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平等。這就需要極大地提高人的素質。「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是人」,(見《行動綱領》),人的發展是人類最終目標,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相比,應把提高人的素質放在絕對優先地位,人是發展的主體和動力,而發展又取決於人的素質。今後人類的生存發展已經不能單純依靠土地種植和挖掘地球資源來維持,必須挖掘和利用人類自身的智慧資源。
堅持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加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經濟與人口、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既不造成環境破壞,又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不僅當代人可以更好地生存、發展,而且子孫後代能更好地生存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戰略,它以節約資源,特別是要科學發現各種可利用的再生資源,使社會生產得以延續;保護環境,防止本國和跨越國界的環境惡化;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的承受力保持平衡,提高經濟增長的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我國的綜合國力方可得到不斷的加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善生活質量,保持和創造美好的環境,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類世代發展。
(二)加強我國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積極引進國外先進和適用的科學技術
當今世界,知識和技術是最重要的財富,一個國家發展水平高低及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主要取決於其擁有的知識和技術。國力的較量,就是知識和技術水平的較量。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步,才能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改變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國際產業垂直分工格局以及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強防禦經濟全球化給經濟安全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的能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國民教育、科技投入和管理體制要協調發展,這是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唯一正確策略。
(三)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使我國盡快參與世界經濟的進程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只要更加積極地走向世界,利用國際市場的有利資源,我們才能充分發揮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優勢,提高綜合國力,增大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安全系數。中國要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要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外向型經濟;要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平等互惠的經貿關系,開辟多元化的國際市場;要有原則地、有作為地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區域性的金融和貿易組織。當然,事關國計民生和重大經濟利益的領域,我們要始終堅持中方必須掌握主導權和控制權,像電信業的控股問題,寸步不讓;農業方面,我們堅持小麥、玉米、大米、棉花、糖、食用油,以及化肥等產品的專營權,確保國家有足夠的宏觀調控手段,避免損害億萬中國農民的利益。
(四)強化企業體制改革,組建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
為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壟斷日益加強的趨勢,我國企業的未來發展必須走聯合的道路,組成大型企業集團,並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扶持,積極開展國際經營,以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最終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以美國為例,本世紀初,美國有汽車製造企業200多家,現在只有3家企業。從國際上看,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世界各國的企業,跨國並購導彩紛呈,兼並與收購表現為強強聯合,優優相並。1995年,日本東京銀行和三菱銀行合並,成立東京三菱銀行,總資產達到7014億美元;1996年,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兩大飛機製造巨頭合並,使其獲得65%的世界市場份額;1997年6月, 蒂森和克虜伯兩大鋼鐵公司合並,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以其110 億馬克的營業額和1500萬噸原鋼產量而居歐洲扁鋼領域第一、世界第三。並購范圍空前,涉及各行各業。汽車工業領域,賓士與克萊靳勒兩大汽車公司合並,福特兼並馬自達公司,大眾並購羅伊斯公司;1998年初,美國著名的計算機製造商康柏公司以96億美元收購在大型計算機製造中頗具實力的數字設備公司;1999年初,美國電話設備製造商朗訊公司以203 億美元並購美國第四大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商艾森德通訊公司,從而把計算機、通訊等高科技行業大兼並不斷推向高潮。
從以上情況看,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爭力,國家的經濟安全體系最終也要靠強大的企業力量來支撐。因此,企業必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要引導企業把市場需求作為技術創新的出發和落腳點,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全國以至國際水平。全國所在大型企業都應建立健全技術中心,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也要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積極開展創新活動。把國企改革和技術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提高國企的競爭力。
(五)加強利用外資管理,克服引進外資中的問題
資金不足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外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但利用不當也會形成國內市場流失和金融危機等不利於經濟安全的問題。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引進外資工作,要統一認識,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利用外資戰略;同時要牢牢控制利用外資的規模、結構和流向,以外資的技術含量作為引進外資的質量評判標准,平等互利地利用外資,絕不接受任何出讓主權的條件。
(六)對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復興我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製造業是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部門,是支柱產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涉及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的大問題。所以不能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而輕視製造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根據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行之有效的經驗對我國的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一方面,要引進日本的精益生產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使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改造,尤其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製造業,使其恢復競爭優勢;當然,這些都應與技術改造相結合,通過縮編、放權、再造工程、橫向管理等對企業進行大改組,提高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使我國的製造業打一個翻身仗,奠定我國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
在經濟加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一切領域的資源、技術和人才都居於領先地位,即使在激烈的競爭中也應該實行優勢互補,以臻共同繁榮,即雙方或多方互惠互利,這也已經成為一種同競爭並存的歷史趨勢,以達到「以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市場銷售」的世界經濟最優狀態。
【原文出處】寧波經濟叢刊
【原刊期號】200002
【原刊頁號】9~13
【作者簡介】張春祥,研究員
作者單位:太原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0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