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史來賀的人物經歷和成就
1952年12月,年僅21歲的史來賀當選為劉庄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帶領全村人治窮致富的重擔。從任村支書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黨走,拔掉窮根,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從1953年開始,史來賀帶領劉庄人車推、肩挑、人抬,起崗填溝,拉沙蓋鹼,用了整整20年,把劉莊周圍750多塊凹凸不平的「鹽鹼窪」、「蛤蟆窩」荒地改造成了現代化農業園區。他潛心研究棉花種植經驗,使皮棉平均畝產量達到當時全國平均產量的3倍,劉庄也因此一躍成為全國的先進典型。
隨後,史來賀帶領劉庄人興辦起畜牧場,成為劉庄發展商品經濟的突破口。為了讓劉庄群眾富起來,史來賀又向工業挺進,興辦起機械廠。接著,史來賀帶領劉庄人又陸續建起了食品廠、造紙廠、澱粉廠等。劉庄村辦企業的發展,既有效地解決了剩餘勞動力問題,也為集體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 1956年,初級社剛成立不久。這時,上級來了指令:劉庄所在的夏庄鄉21個初級社要合並成1個高級社,並提名史來賀擔任這個高級社社長。史來賀認為,現在成立大社的條件不成熟,不如以村為單位成立小社有利於發展生產,拒絕到任。就在夏庄鄉召開萬人大會宣布高級社成立的同一天,劉庄也召開大會,敲鑼打鼓歡慶劉庄高級社成立。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目無領導」、「本位主義」……一記記棍子向劉庄和史來賀打來。開會、發文件沒劉庄的份兒,該史來賀享受的待遇也沒了。這一年,出現了多年不遇的澇災。劉庄人在黨支部領導下,齊心協力搞生產自救,硬是把上面不承認的高級社辦得紅紅火火。而夏庄鄉的高級社,因為管理不力,人心渙散,生產遭受很大損失,不得不以村為單位分為7個小社。
在「大躍進」的日子裡,公社開會布置並派人坐鎮指揮各村「小麥高產放衛星」,要求挖地三尺,每畝上糞100車、下種150公斤,實現畝產小麥7.5萬公斤。史來賀不理這一套。當時,工作組就住在劉庄,三天兩頭催辦。沒法子,史來賀勉強同意搞3畝地進行試驗,其他仍按原計劃種植。結果,3畝「衛星田」平均畝產僅130公斤,連種子都沒打夠。由於劉庄堅持只種3畝,沒有造成大的損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我國農村勃發出一派生機。這時,劉庄的土地分不分到農戶?工廠包不包到個人?史來賀戴上老花鏡,反復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認為,三中全會的精神實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劉庄已由傳統的自然經濟轉入了商品經濟生產,2/3的勞動力已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集體經濟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發展。通過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劉庄從本村實際情況出發,兼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優點,克服「大鍋飯」的弊病,成立了農工商聯合社,把農、牧、副、商、工等統一起來,實行「綜合經營、專業生產、分級管理、獎懲聯產」的聯產承包責任制。
實踐證明:史來賀的決斷和劉庄人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種新的經營方式,既充分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極大地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比單一家庭經營更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
「集體經濟得有集體主義,共同富裕得有共同理想。」史來賀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得很重。他生前常說:「經濟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眾帶到富路上,又要把群眾帶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
史來賀與村黨委一班人幾十年如一日,把對人的教育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劉庄村黨委有15名成員,其中有6名黨委成員分管思想政治工作。村裡建立了黨委聯系支部、支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農戶,幹部黨員人人有任務的思想政治網路。全村300多戶人家,家家民主選舉了家庭組長,讓會當家理財的人負責一家人的生產生活安排和思想政治工作。這樣,在劉庄,思想政治工作村上管、廠里管,家裡也管,真正實現了「齊抓共管」。結合農民的特點,劉庄村經常運用新舊社會對比、改革開放前後對比、待遇與貢獻對比等方法,啟發、引導群眾自己教育自己。通過對比,找到差距,比出干勁,激發奉獻精神。
華星葯廠正式投產不久,有一次因為清理發酵罐的工人疏忽大意,幹完活後忘了插上皮管,下一班工人向罐內輸入的培養基被排入了地溝,等於半小時流走1000元錢。按常規,出現這樣的事情,對違反操作規程的工人進行批評、處分,使大家引以為戒也就罷了。史來賀卻想得更深更遠:提高劉庄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比建設10個華星葯廠更為重要。史來賀對幹部們說:「農村現代化需要農民知識化,沒有農民的知識化,農村現代化的基礎不牢靠。」
為全面提高劉庄人的素質,劉庄投巨資建起了高標準的學校,使村裡的娃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從幼兒園到高中的系統教育。在選拔有培養前途的優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進修的同時,劉庄又邀請大專院校到村裡辦班。村裡建起了科技大樓、衛星地面接收站和電視差轉台,開辦了圖書館、閱覽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訂閱500多份科技報紙雜志,為村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創造條件。在劉庄,還有幾項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高中不畢業者不安排工作,沒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沒資格嫁到劉庄來;新過門的媳婦,必須到科研隊接受幾個月的科技培訓,經考試合格後才能安排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使劉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與暢快。在史來賀帶領下,劉庄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1985年,史來賀和村黨支部其他成員經過反復考察,決定引進一項高科技生物工程,建設一座全國最大的生產肌苷的制葯廠——華星葯廠。「這高、精、尖項目,咱『泥腿子』能搞成?」有人擔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騷」。史來賀還是那句話:「事在人為,路在人走,業在人創。人家能幹成的東西,咱們為啥幹不成?」1986年5月20日,劉庄人自己設計、安裝的華星葯廠正式投產。打這起步,劉庄人創業的步伐邁得更快、更大了:1990年,籌資7000萬元開始了華星葯廠第二分廠的建設;1993年,建成青黴素鉀、青黴素鈉生產線;1995年,開始生產紅黴素;1998年,氨苄青黴素投入生產;1999年,技術含量更高的生物發酵分廠破土動工……
到去年底,劉庄村擁有固定資產9.1億元,年上繳國家稅金4500多萬元,農民年人均實際收入上萬元,戶均存款20萬元以上,成了遠近聞名的「中原首富村」。劉庄人從劉庄的發展變化中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聽風就是雨。千變萬變,發展經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一條啥時候也不能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過「大躍進」的「沖動」,也有過「文革」十年的「瘋狂」。潮起潮落,風風雨雨,劉庄發展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過。有人不解,曾請史來賀解「謎」。史來賀說:「俺劉庄也不是世外桃源,我們的辦法是: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聽風就是雨。只有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收到好效果。」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讓廣大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千變萬變,發展經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一條啥時候也不能變!」 現在,劉庄有140多人被評為工程師、農藝師、會計師、技師和一級、二級技術員,一大批土生土長、具有現代工業生產和管理才能的優秀人才,在各個崗位上發揮著骨幹作用。
1985年春節,許多家庭小組長向黨支部反映,一些外村人來劉庄串親戚時,傳播封建迷信思想,有的甚至拉劉庄人參加封建迷信活動。史來賀敏銳地認識到,不剎住這股風,就會動搖劉庄人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就會干擾劉庄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在史來賀的倡導下,劉庄村開展了一場反對封建迷信的大討論,讓村民們在大討論中長見識,自覺地抵制歪風邪氣。
幾十年來,劉庄沒有發生過刑事案件,沒有出現過黨員違紀。從計劃生育、婚喪嫁娶到養老撫幼,劉庄的幹部、群眾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村裡14個姓氏、300多戶、1600多口人,沒有宗族矛盾及派別之爭,沒有封建迷信、賭博、打架斗毆、婚喪事大操大辦等不良現象。
(原載《人民日報》 2003年09月15日 第一版)
②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
1、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
「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8.0%,GDP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總體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從2001年~2007年的年均10.8%,下降到2008年~2014年的年均8.8%。
速度看起來比以前有所放緩,但這是在很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而且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同時,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
2、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從要素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2014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了53.1%。
3、綜合國力穩居全球第一陣營
「十二五」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跨步增強,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持續提高。從經濟實力看,2014年我國GD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例為13.4%,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
從產業競爭力看,2014年我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製造業產值份額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之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
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0%,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5、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製造業是國家間經濟角力和競爭的主戰場,彰顯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近年來,我們一手抓淘汰落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智能製造開始興起,成為製造業的新生力量。
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產業整體素質提升。
③ 改革開放六十年之經濟發展作文500——600字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④ 改革開放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解放和抄發展社會生產力,提襲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4)劉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30年來的歷程,總結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討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能夠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指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⑤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2、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3、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4、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5、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6、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
7、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⑥ 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包含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的「改革」主要包括:(答案:B )
①經濟體制改革 ②政治體制改革 ③社會制度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⑦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增長顯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04年我國GDP平均每年遞增9.6%,而同一時期世界年平均增長速度在3%~4%之間。在這26年中,有將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長速度超過了10%。人均GDP的增長態勢與GDP總量增長基本類似,1979-2004年我國人均GDP平均每年遞增8.3%。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全球的亮點區域,與發達國家無本質區別。中央政府現在每年撥款60多個億解決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用電與城市用電實行同網同價;87%的農村通客運班車;為修建沼氣池解決燃料問題的農戶補貼1000元以保護部分地區生態平衡;2007年9月起全國農村中小學全部免除學雜費;新型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降低農民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三)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趨於優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我國東部地區結構調整趨於優化,經濟發展的集約性進一步體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經濟形勢總體比較穩定,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幅同比分別提高了3.78、15.54和13.6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發達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資建設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30年前,中國老百姓還在為購買生活必需品大費周折,30年後,他們可以在商品豐富而充足的市場上隨意購買。巨大的反差告訴我們,30年來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獨領風騷。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年均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翻番增長。到2007年,我國GDP達到24.66萬億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五)城鄉消費迅速增加。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增強了農民的購買能力,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明顯加快,城鄉之間消費增幅的差距不斷縮小。2006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1543億元,城市和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分別比2002年增長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別為13.2%和10.4%。農村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由2.5個百分點提高到4.1個百分點。與上年增幅相比,城鄉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的差距也逐漸縮小,由2002年的7.7個百分點縮小到2006年的1.7個百分點,表明城市消費一頭熱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
⑧ 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進展的經濟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還在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提出,沒有作為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就不能確保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就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就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缺少必要條件,就不能為我國國有經濟的體制創新提供好的借鑒,就不能體現市場的調節作用,就難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難以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有機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使我國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軌道。1978年至2008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GDP年均增長率的9.2%與8.5%還略高。所有制結構的這種變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比如,由於搞活了經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也更加豐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也不是彩電,冰箱,洗衣機,現在已是住房,汽車,電腦等;又如,由於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發展,人們就業方式也多樣化了,國有企業的「鐵飯碗」不再是人們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創業,個人擇業等成了許多新一代年輕人的選擇;再如,個人財產性收入增多,投資理財成為熱門話題,國債、基金、股票、期貨、外匯、黃金等成為很多人的投資手段。
實踐證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既保證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體現公有制經濟的控制力,又極大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對於我們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