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皇島經濟發展不夠迅猛,怎麼樣才能快速崛起
秦皇島市發展重點
1. 全域旅遊國際化
重點支持承德、張家口、秦皇島等市打造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秦皇島市加快建設國際濱海休閑度假之都、國際健康城,打造一流的國際旅遊城市。
2. 推進口岸設施建設
口岸經濟集聚區:優化口岸功能布局,積極爭取有利於外向型產業發展的進出境口岸政策。建設秦皇島港口岸經濟集聚區。
綜合保稅區:加快曹妃甸、石家莊綜合保稅區建設,支持秦皇島港、黃驊港申建綜合保稅區,完善綜合保稅區配套服務設施。
國際郵輪母港: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共建港口聯盟或空港聯盟,增加面向主要貨源、客源地的國際航線、班輪和班列,秦皇島市積極謀劃國際郵輪母港建設。
項目規劃圖
生態養生大盤
項目臨近開發區森林體育公園,自然環境優美,園區內超高的樓間距,結合區域自然景觀,採用圍合布局景觀設計,打造奢華的法式園林景觀。
交通便利
項目位於開發區峨眉山北路與102國道交叉口,距京沈高速開發區口4公里,距達京沈高速北出口4.2公里,距秦皇島高鐵站直線6公里,距北京2小時車程,距金夢海灣區域只有7公里。
周邊配套完善
項目2.5公里內生活配套完善,打造5分鍾生活圈,開發區森林體育公園,秦皇新天地購物休閑 ,中影國際影院,開發區生活 廣緣購物廣場、河北科技示範學院開發區校區等近在咫尺。
內部建設優越
項目車位共計4411個,其中地上車位586個,地下車位3825個,建築風格以法式ARTDECO等現代時尚高層建築風格為主,色彩上以淺米色為主,以灰色為輔,突出區域城市特色。
Ⅱ 到2020年我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什麼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國際共識和中國自身發展目標是2027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修改預測為2019年超過美國,經濟總量達到14.5-15.8萬億。然而更加重要的目標是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和結構調整,出口增速將大幅降低,內需加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改善別國生活水平發展經濟轉化為改善自己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經濟,美國經濟90%是內向型的,所以才有那麼大的逆差,而且美國已經無法再依靠增長工資來提高內需了,已經飽和了。而中國目前的情況國內市場有很大的空間,城市化率官方說40%,其中至少有10%的水分,70%以前中國經濟不會停止高增長,其中把握經濟結構是尤其重要的,倡導自主創新,自主品牌,高端產業鏈,還有科技提升。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外匯儲備只有50億美元,由於全國浩劫之後百廢待興,與西方國家差距巨大,靠自己悶頭發展已經不可能,只能用錢去買技術買生產資料,所以要大量加工出口賺錢,那時候是錢太少。而今天中國是錢太多,需要經濟轉型,錢又花不出去,這筆錢扔在哪哪就通貨膨脹,所以買美國國債,他欠咱們越多,他賴賬之後美元的國際地位就下降越多(美元信用已經降級N次了),將給人民幣擴張帶來機遇。到2020年預計人民幣結算區可以擴展到東南及周邊國家和非洲北部,前提是歐元區不解體,保持三足鼎立。
Ⅲ 13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有哪一些
目錄
第一篇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發展理念
第一章發展環境
第二章指導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標
第四章發展理念
第五章發展主線
第二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第六章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第七章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第八章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
第九章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
第十章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
第三篇構建發展新體制
第十一章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第十二章建立現代產權制度
第十三章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第十五章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第十六章加快金融體制改革
第十七章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
第四篇推進農業現代化
第十八章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九章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第二十章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第五篇優化現代產業體系
第二十二章實施製造強國戰略
第二十三章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第六篇拓展網路經濟空間
第二十五章構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網路
第二十六章發展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
第二十七章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第二十八章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第七篇構築現代基礎設施網路
第二十九章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三十章建設現代能源體系
第三十一章強化水安全保障
第八篇推進新型城鎮化
第三十二章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三章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
第三十四章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應體系
第三十六章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第九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十七章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第三十八章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第三十九章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第四十章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
第四十一章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態環境
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
第四十三章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第四十四章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
第四十五章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第四十六章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制
第四十八章發展綠色環保產業
第十一篇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第四十九章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
第五十章健全對外開放新體制
第五十一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第五十二章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第五十三章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
第十二篇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台灣地區合作發展
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
第五十五章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
第十三篇全力實施脫貧攻堅
第五十六章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第五十七章支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第五十八章完善脫貧攻堅支撐體系
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五十九章推進教育現代化
第六十章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第六十二章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第六十三章縮小收入差距
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第六十五章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第六十六章保障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基本權益
第十六篇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六十七章提升國民文明素質
第六十八章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
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第十七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第七十章完善社會治理體系
第七十一章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第七十二章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第七十三章建立國家安全體系
第十八篇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
第七十四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第七十五章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第七十六章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第十九篇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第七十七章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
第七十八章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第二十篇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第七十九章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八十章形成規劃實施合力
Ⅳ 秦皇島五個發展指什麼 三個高於指什麼
「復十三五」時期,秦皇島市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概括起來就是「五個發展、四個領先、三個高於、兩個提前翻番、一個全面建成」。「五個發展」,就是牢固樹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四個領先」,就是努力在生態環境、城鄉統籌、開放水平、城市文明上走在全省最前列。「三個高於」,就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發展邁入中高端,質量效益提升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環境治理大見效,生態改善程度明顯高於以往。「兩個提前翻番」,就是爭取到2019年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一個全面建成」,就是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爭取提前到2019年實現兩個翻番的目標,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綜合考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沿海強市、美麗港城建設的客觀需要以及面臨的多重機遇和有利條件,是積極進取、符合實際的。
Ⅳ 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哪些戰略目標
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供參考。
Ⅵ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是什麼
戰略目標是:增強區域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區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雙面開發、產業組織和結構優化、空間結構和產業布局。
Ⅶ 十九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100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Ⅷ 經濟建設主要目標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六)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七)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八)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求採納
Ⅸ 2018中國經濟發展目標和基本要求
2018中國經濟發展目標:
1、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
2、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
3、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
4、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穩中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6、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宏觀杠桿率保持基本穩定,各類風險有序有效防控。
2018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1、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要尊重經濟規律,遠近結合,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和質量效益提高互促共進。
2、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開放要再擴大。充分發揮人民首創精神,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敢闖敢試,敢於碰硬,把改革開放不斷向前推進。
3、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要分別提出工作思路和具體舉措,排出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確保風險隱患得到有效控制,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群眾最關切最煩心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生活隨著國家發展一年比一年更好。
(9)海港區經濟發展目標擴展閱讀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要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扎實做好各項工作。
1、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2、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3、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重要契機,推動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4、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要圍繞完成年度攻堅任務,明確各方責任,強化政策保障,把各項工作做實做好。
5、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
6、扎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區域發展政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把各地比較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7、積極擴大消費和促進有效投資。順應居民需求新變化擴大消費,著眼調結構增加投資,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適度擴大的良性循環。
8、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進一步拓展開放范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9、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發展基礎上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兜牢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