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08美國金融危機的背景、成因、危害及影響
背景:2003-06年美來國房地產市場呈現出畸自形的繁榮,金融衍生產品大量產生,金融泡沫愈演愈烈,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資金鏈斷裂,銀行不斷破產,國際債務飆升。
成因:金融投機嚴重且不受監管,貨幣金融政策過度寬松。
危害:導致美國以及全世界陷入自1929-33年經濟大危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世界經濟衰退,失業率高漲,社會動盪。
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劇烈調整,新一輪的競爭到來,各國加緊調整經濟結構,國際間對資本的流通秩序進行清理,金融投機受到抑制,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華盛頓共識)被摒棄。
『貳』 全球經濟危機對美國的影響有哪些
全球經濟危機到來時,美國總統胡佛完全沒有思想准備。他否認危機的嚴重性,繼續奉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確信自行調節市場和自由放任的政策足以使美國走出危機的泥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胡佛盼望的經濟好轉形勢不僅沒有到來,反而危機越來越嚴重,致使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蔓延。在這種情況下,胡佛政府雖然採取了局部的反危機措施,但收效不大,形勢仍然不斷惡化。
「100美元可以買下這輛車。在股市上喪失一切,急需現鈔。」這是紐約金融危機帶來的結果。
經濟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會觸發政治危機。從1931年春起,美國的進步組織多次舉行了向各州首府施加壓力的飢餓進軍。胡佛政府所面臨的一次最嚴重的政治危機,是1932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業退伍軍人向華盛頓的進軍。這次進軍最初是由俄勒岡州波德倫市的200名失業退伍軍人發起的,在他們橫貫大陸遊行到華盛頓向國會請願的進程中,受到了成千上萬美國平民的熱烈歡迎。到6月,已有2萬多名退伍軍人涌進了華盛頓。他們要求國會立即償付退伍軍人福利金。
1932年7月28日,胡佛總統下令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及其助手艾森豪威爾指揮騎兵隊和坦克隊、機槍隊、步兵沖散了退伍軍人攆出了華盛頓。但是,全國此起彼伏的反飢餓斗爭並未因此而平息,相反越演越烈。工農運動此起彼伏,給美國的政局帶來極大的沖擊。
『叄』 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
你買一本 誰葬送了華爾街——2007至2008年金融危機通鑒。你大致就清楚了
我個人因為,現在任何內一本書都不能全面概容括2008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我為此看了不下20本書。越看越迷茫,真是知道了越多越痛苦。
『肆』 美國的經濟危機的影響
美國的經濟危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是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它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採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次貸危機的爆發瞬間就影響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一些周邊國家,其范圍也遠遠不僅僅是次貸危機方面,而是蔓延到整個金融行業。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極大得影響了其他地區的經濟,一度造成世界各國的恐慌。
『伍』 2008年美國突發事件都有哪些對其GDP有什麼影響
中國境內的學者和經濟學家近期針對以上問題討論熱烈,其中最被關注的是:高度外向、依賴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是否能「獨善其身」?
美國次貸危機徹底震碎了華爾街神話,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兩家投資銀先後倒下,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等房地產和保險巨頭則需美國國會大手筆斥資拯救,在美國經濟被金融危機搞到奄奄一息的時刻,世界目光紛紛轉向經濟仍然茁壯增長的中國:金融危機會把中國拖下水嗎?
中國境內的學者和經濟學家近期針對以上問題討論熱烈,其中最被關注的是:高度外向、依賴進出口貿易的中國,在目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是否能「獨善其身」?
學者:刺激內需是關鍵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在近期發表的兩篇評論中強調,中國有條件爭取到「獨善其身」,「我們無須重復令全世界都羨慕的老生常談——中國擁有巨大的內需潛力。大算盤不難打:只要國內需求有較大的擴展,這些年來為外需服務的龐大製造業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轉向對內,中國經濟不但可能持續高速增長,而且也許對全球經濟『過冬』也不無小補。」
周其仁認為,到了最後,困難只有一個:究竟怎樣才能把中國的內需潛力釋放出來?
他說,中國目前所謂內需不足主要是因為國民收入分配問題。「收入分配問題涉及的不僅是人民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更主要的是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居民所得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到一半,這個比例實在太低。」
獨立經濟學家、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訪問時也提出同樣的論點,他說,多年來,中國消費率持續走低,刺激消費的政策一直難以真正奏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政府佔有的收入比重過高。
中國的稅收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今年預算收入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人民幣1元約兌0.2新元),佔GDP的21%,是20世紀90年代最低水平的兩倍。國有企業利潤也可能達到GDP的6%,還有大量預算外收入。總體而言,中國政府「收藏」了GDP三分之一的財富,或者是國民生產凈值(GDP減去資本貶值)的40%。
謝國忠說:「在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明顯地轉向政府這邊。降低政府在經濟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
讓居民所得占國民收入的更高比例、讓他們掌控更多財富就能刺激內需?中國網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熱烈,據記者的觀察,越來越多中國人擁有過去的「日本人思維」,給他們更多錢,他們會儲蓄大部分,對內需的影響不大。這主要是因為前景不明朗、對前途沒有信心,大家都有未雨綢繆的心理。
一名網民在滕訊網論壇中說:「如果一個國家不能保障一個公民的未來(教育、醫療、養老、就業),那這個國家不可能有內需,因為錢都要儲蓄起來,預防這些問題。中國的內需?你能先分析一下中國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么?」
周其仁在其評論中強調,通貨膨脹和景氣收縮固然受全球趨勢的影響,但並不意味每個國家只能被動跟隨、無所作為。
他說:「以通脹為例,全球通脹抬頭是事實,國際高油價高糧價的沖擊也是事實,但在同樣的全球環境里,各國通脹率從辛巴威的百分之幾百到日本的百分之二,大有差別。這說明各個國家還是可以通過主動的政策選擇,在全球趨勢的影響下有所作為、趨利避害的。」
另一方面,周其仁也認為,中國不是1988年的日本,中國的製造業產能龐大,面對國際市場升級空間廣闊,轉向為內需服務同樣潛力巨大。此外,中國服務業還在初級階段,國人收入增加,時間成本增加,對「方便」的需求方興未艾,這些都是服務業的機會。
他還說:「中國在能源方面也有潛力。油價高,最不應該被嚇倒的是中國,因為中國能源消費中的70%是煤。中國還有糧食生產的潛力與機會。中國還有很多土地沒有經營好,原因之一就是糧價不夠高。將國際上的高糧價適當傳導給中國農民,增產潛力不會小。」
財政政策對經濟應該「托一把」
《21世紀經濟報道》上星期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中國仍存在相當程度的金融管制,是否能因此而在這場金融危機之中獨善其身?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接受該報訪問時說:「災難的傳導不會只通過金融層面,我們不能認為人民幣不國際化、資本市場沒有開放,中國就可以避過這場危機的影響。危機可以從貿易層面傳導進來。我們這些年的高增長很大程度是靠外貿和外需,外需增長快,帶動了一大批外向型產業的投資增長。」
中國金融協會副會長、中國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日前在「新浪」舉辦的一個論壇上則說:「前一段由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形勢好,金融的國際參與度還不夠高,所以從目前時點來看影響還不算大,但不可大意。」
唐雙寧說:「現在經濟已經全球化,金融已經沒有國界,加入世貿以後中國經濟與世界融為一體。」他特別表示對於經濟危機的思考以及防範措施應該提前著手進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出台了《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央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金融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各部委應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評估,提高金融風險預警能力,切實防範系統性風險,但這些只是通過協調機制同其他經濟部門進行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培訓學院院長王自力說:「事實上,要真正達到管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保障國家經濟主導權的目的,可能還需要改變金融分業監管的局面。統一把預防、阻擊熱錢進入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在充分掌握金融信息的前提下,對頻繁進出中國金融市場的熱錢保持高度的警惕,建立高效能的預警機制,密切監控熱錢流入,規范外匯資金流入和結匯管理,重點查處違法違規資金流入,並加強國際合作以防範國際短期資本對我國經濟金融安全可能帶來的沖擊。」
王自力也說:「當前,中國政府不僅要關注證券市場和樓價下跌對宏觀經濟面的影響,而且需要關注不斷變幻的國際經濟環境,及時進行調整。只要應對正確,國內市場就不會大亂,更不會真實衰退。」
謝國忠則認為,經濟發展不能單靠股市、樓市支撐,中國接下來的路一定是要提高經濟效率,改革是唯一出路。
謝國忠預測,美國經濟見底並恢復估計要四五年。中國不能希望靠美國經濟復甦把自己拉上來,而必須要另外殺出一條血路來,而「殺出血路」的利器,就是提升中國經濟效率。他認為,「改革是唯一出路」。
他表示,從短期來看,兩方面的政策很重要。從穩定需求來看,財政政策對經濟應該「托一把」。考慮到出口企業和地產開發商的資產流動性問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越來越明顯,一些財政刺激措施可以做「軟著陸」的保障,例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鐵路網修建等,來緩沖下行風險,對經濟長期發展也有好處。同時,要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解決他們的償債能力問題。
「接下來(中長期)就應該找到經濟低效率的地方並加以改變。(中國)在財政收支、金融資本政策控制、價格體系政府控制中存在著相當多低效率的地方。提高效率,中國經濟就可以上一個新台階。」
擴大內需先刺激內需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所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其實就體現於大批中小企業的相繼倒閉。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說,中國的宏觀調控措施令中小企業承受很大的壓力,包括推高其融資成本,使它們紛紛轉向地下錢庄借錢,從而負債累累。另外,原材料價格的飆升也讓它們雪上加霜。
不過,次貸危機使美國人束緊腰帶,大大削減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這才是對中國中小企業所造成的「最關鍵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都屬於出口型,美國是重要的出口市場,東西(產品)賣不到美國去了,就面對不得不轉型的問題。」
以出口為導向經濟模式行不通了
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有6萬7000家中小企業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被解僱,說明了過去壓低產品價格、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加上美國可能在增加出口量以調整貿易赤字的前提下,要求中國開放其市場,中國企業不但得擴大內需,還要提高競爭能力。提高技術、品牌管理力度和轉入服務業,也就成為中小企業繼續生存的先決條件。
然而,廣大的中國民眾重儲蓄,或寧可放手一搏,投資股票以「錢生錢」。在這樣的背景下,刺激內需、帶動人們消費談何容易?
對此,孫立堅說,首先必須認清人們不願消費的原因。「老百姓後顧之憂太多,不管是住房、醫療、孩子教育還是養老,未來要用到錢的機會太多了,就把錢儲蓄起來或進行投資。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此外,要刺激內需還得確保產品質量,否則中國人都不買「中國製造」,「錢還是流入其他國家」。孫立堅強調:「政府要兩手抓,既確保企業能把東西賣出去,也要使老百姓願意買。」
開展離岸業務 以降低投資美市場風險
孫立堅認為,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對其外匯資產管理也帶來挑戰。他解釋,中國自1978年開放以來,出口勢頭猛,累積了大量外匯儲備,現在因美元貶值而蒙受損失。
「我們把產品價格壓低,出口到美國去,賺了美元又讓美國人去管理,可是他們卻管得很糟。那麼,我們是否能自己管理美元呢?」
孫立堅指出,中國擁有近1萬8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加上不少其他亞洲國家也有美元儲備,預計全世界的美元有三分之二在亞洲國家手裡。「大家都在問:美元可以投資到哪裡去呢?是否能把美元拿到亞洲進行管理呢?」
他因此建議開展離岸業務,使中國投資機構能投資在發美元債券、有潛能的亞洲企業,以降低直接到美國市場投資的「政治風險」。
事實上,由於諸如中投公司等中國投資機構仍是國有企業,走出去時經常受到投資國懷疑,並面對較高的壁壘阻擋,以致如孫立堅所說的「無法徹底實現海外投資的戰略和預期目標」。
『陸』 2008年美國「次貨危機」對全城的經濟影響
從2006年下半年發端的美國次級債危機至今,美國經濟危機四起,並且正在影響著全球的經濟發展。盡管美國政府多次降息,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應急措施,終無法改變美國經濟不斷衰退的趨勢。本文從中美經濟的基本面出發,提出美國經濟的衰退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由於中國金融等領域尚沒有完全放開,次級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文章同時認為美國經濟的衰退給中國經濟「走出去」提供了機遇,為中國經濟的趕超發展提供了條件。
一、次貸危機使得美國經濟正在衰退中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由來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也譯為次級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美國房地產是次貸危機的最先引發者,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到期,普通老百姓無法還貸,然後出現貸款公司倒閉,對沖基金嚴重虧損,繼而花旗、摩根等銀行保險公司受到拖累而出現巨額虧損;鑒於此,美國股市出現連續性的大跌,這又進一步惡化了美國經濟,並迅速波及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中國多家銀行也因購買次貸債務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
第三,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美國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我國和美國的貿易長期處於順差狀態,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將會導致美國國內消費支出、投資支出、國內生產總值等下降,進而會導致美國對進口需求的減少。目前次級債對外貿易的影響已經顯現,也已經在我國經濟發展數據中充分體現,「2008年1月份,我國對美國出口191.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僅增長5.4%,比去年同期增幅大幅回落22.7%。」
(二)次貸危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實證分析
1.中國2008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盡管我國遭遇了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國際次貸危機等復雜嚴峻的形勢,但政府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使得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14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20億元,增長2.8%,回落1.6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0778億元,增長11.5%,回落1.7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5993億元,增長10.9%,回落0.4百分點。
2.次貸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次貸已經導致國際證券市場大環境走向惡化,全球股市連續下跌,國內A股市場沒有獨善其身,連續數月下跌。並且跌破2000點。雖然國家採取了積極的救市政策,但這些政策利依舊難改A股頹勢。股市下跌會導致上市公司投資收益下降,加之2008年國內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會隨著宏觀調控而放緩,連環反應正在使得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股票的估值調低。年初的雪災、連續數月的高EPI以及5月份四川大地震給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股市增添了不確定性。
3.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我國受次貸影響相對較大的銀行主要有工行、建行、中行,其中中行持有的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最多,2007年末中行持有的次級債賬面價值降至49.90億美元,占集團證券投資總額的2.13%。工行年報表示,2007年末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支持債 券面值12.26億美元,全部為第一留置權貸款支持債券,信用評級均為AA+、AA、AA-。建行年報表示,2007年末持有美國次級按揭貸款支持債券名義余額10億美元,賬面價值3.7億美元。信用評級A級及以上佔比為93.03%。下表為2007年3季度工行、建行、中行持有次級債資產情況。
根據上述三行2007年年報,以及增加的次級按揭貸款支持債券減值准備支出,次貸危機對中行、工行它們的直接影響已經十分有限,建行也表示次貸對它盈利影響不大。
三、走出美國次貸陰霾,抓住次貸危機帶來的機遇
(一)中國有能力走出美國次貸危機陰霾
美國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開放程度高的國家很多產業都出現萎靡,中國的對外開放存在一定程度的管制,因此沒有出現像歐洲國家的次貸引發的巨大沖擊效應,同時由於中國經濟發展受出口、內需、投資三駕馬車拉動,數據顯示我國出口受到了次貸的較大影響,但是內需和投資依舊發展良好。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8」學術峰會上指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面是好的」。所以,中國經濟整體形勢依舊較好,通過加強內需彌補出口的頹勢等途徑可以保持中國的經濟按照預期向前發展,同時積極調整進出口產品的結構來優化我國產業結構。
(二)積極抓住美國次貸危機出現的機遇
次債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不是全局性、長期性、總體性的,而是局部性、階段性、結構性的,它雖然放緩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但並沒有讓美國經濟失去在全球的競爭力。並且我們認為美國經濟在經歷次貸危機後,經濟效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競爭力進一步得到加強,美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不會因為這次次債而發生逆轉,目前美國需要救助的也主要是金融企業。
中國應該抓住美國次貸危機出現的短暫的機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緊對國外優質資產的收購。2008年1季度中國GDP增長10.3%,高於改革以來的長期平均值,根據統計數據可以推測2008年美國GDP增幅會低於2%。中國GDP的增長不會低於10%,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在絕對量上成為全球第一,所以美國經濟在面臨衰退的同時給中國大國崛起提供了機遇。2008年1季度,亞洲地區(除日本外)企業收購規模同比增長了8.9%,金額達到了1408億美元,其中有超過394億美元來自中國收購者,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收購國。因此,中國經濟雖然受到了次貸的影響,但是影響在可控范圍內,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並沒有改變,同時次貸給予了中國走出去收購國外優良金融資產的機會。
(二)美國經濟衰退論出現
隨著次級貸的不斷升級,次級貸正在進一步拖累著美國經濟。花旗集團財報顯示2007年第四季度花旗虧損98.3億美元,這是花旗發展至今196年歷史上最高的虧損額,因此花旗還同時宣布裁員4200人,花旗集團的財報打擊了大眾對經濟盡快恢復的信心。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近期在國會接受質詢時表示,美國經濟「有可能出現衰退」,同時美國《紐約時報》在2008年4月3日公布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近2/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經濟「已經處在衰退當中」。
經濟學認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連續兩個季度GDP出現零增長或者負增長,那麼這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處於衰退階段。美國官方公布的經濟增長數據顯示,2007年第三、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9%和0.6%。所以,美國連續三個季度的經濟發展數據表明,美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困難,並且有可能出現衰退。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經濟衰退主要表現在企業和個人支出疲軟、房地產市場持續萎靡、公眾對經濟信心持續削弱、社會就業狀況不佳等方面。同時,美國不斷增加的通脹壓力在制約著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第一,CPI超出警戒區間,2008年1月至3月,美國CPI同比增幅分別為4-3%、4%和4%,大幅高於美聯儲1.5%-2%的警戒區間。第二,PPI增幅創下新高,2008年1月至3月,美國PPI同比增幅分別為7.4%、6.4%和6.9%,1月升幅創1981年10月以來的新高。第三,進口價格持續上漲,2008年1月至3月,美國進口價格指數月度增幅分別為1.5%、0.2%和2.8%,能源和農產品國際價格上漲的外部通脹壓力不斷向美國內部傳染。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次貸危機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的表現
由於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健康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直接影響總體上不會太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與美國、全球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中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第一,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影響。中國股票價格追隨美國股市下跌,並且跌幅超過美股跌幅,這主要是投資者心理因素造成的。因為前期中國股票估值偏高,在全球經濟隨著美國經濟放緩的過程中,中國A股市場部分股票價格因不具備價值支撐,呈現連續下跌的態勢,並且處於非理性下跌狀態。這給廣大的新老股民上了一次體驗式的風險教育課,為中國投資者今後的理性投資奠定了基礎。
第二,對我國金融機構和QDII的影響。我國涉及次級債的銀行主要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以及建設銀行,他們均已公開聲明其所持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債務抵押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對銀行的經營影響不大。由於我國QDII類投資基金設立運作時間不長,投資經驗不足,沒有能夠很好地評估次級債的負面性,幾乎所有的QDII類投資基金都損失慘重,「截至1月28日,南方全球、華夏全球、嘉實海外、上投亞太優勢的基金凈值均跌破0.9元,單位凈值分別為0.823、0.793、0.754、0.772,一出海就平均虧損了21.5%。假設今年以來這些基金的規模一直沒有變化,以已經公布的四季報基金期末份額計算,這4隻基金共計虧損約257億元。」不知對你有用嗎?僅作參考!
『柒』 2008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未來經濟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需要密切關注三個方面:
一是要密切關注對吸引外資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783億美元,今年前三季度達到744億美元。由於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流動性的減少,估計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會產生一些影響。
二是需要關注對出口增長的影響。出口的快速增長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且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也相當高,2007年已經達到37.5%,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速減緩明顯,這仍將對我國出口產生較大的影響。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個百分點。
三是需要關注對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的影響。投資者進行投資,消費者進行消費,往往都是建立在對未來信心的投資和消費的基礎之上,世界金融危機已嚴重打擊了世界經濟各國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我們國家也不例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們國家有抵禦這一影響的能力,有抵禦這一影響的基礎和空間,首先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財富和奠定的基礎;二是有國內較高的儲蓄率,資金來源穩定、豐富、充裕;三是內需潛力較大,擴大內需的空間較為廣闊;四是出口結構仍有拓展的餘地,廣交會就顯示出一些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對非洲的有較大的潛力,資源型國家經濟增長仍還在加快;五是政策操作空間還比較大,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結構政策、產業政策,都有較多的餘地。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增強憂患意識,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優勢,增強我們克服困難和挑戰的信心,在政策上要採取積極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
『捌』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原因、政策反映及對中國的影響
次貸問題及所引發的支付危機,最根本原因是美國房價下跌引起的次級貸款對象的償付能力下降。而全球失衡達到無法維系的程度是本輪房價下跌及經濟步入下行周期的更深層次原因。
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
致使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或者倒閉,或者被接管,華爾街輝煌的時代已經終告結束。美國政府本次救市規模是1929年以來最大,主要採用四種方法:1直接注資;2回購和擔保次貸產品;3美聯儲向市場注入流動性;4通過貨幣互換向全球提供美元流動性。然而,救助措施短期內可能使市場恐慌狀況有所改善,但很難改變美國經濟下降的周期。
美國金融危機對於中國的影響:1.
直接影響相對有限:中國官方儲備及商業銀行投資的美元資產在本輪危機中一度暴露於風險中,但總體而言投資損失有限,不會對中國金融體系產生較大沖擊。2.
教訓深刻宜引以為戒:中國可以在美國本次危機中學得以下教訓:1).
寬松的貨幣政策易引發資產價格泡沫,給日後金融系統危機帶來潛在風險。2).
面對國際市場這碗「深水」,
中國的「走出去」政策須更為謹慎,對外投資需要有嚴格的風險評估和多元化的投資策略。
●航運業:盛宴不再,准備過冬
航運業整體為周期性行業,近些年航運市場高點使得船東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訂單,即使不考慮需求下降,都足以讓航運業進入下行周期,而基於中金宏觀組對中國和全球經濟未來更加看淡,我們認為航運市場的盛宴已經過去,08年將為周期的頂點。干散貨市場:由於訂單量巨大,將面臨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預計09-10年平均BDI為5000和3000點。油輪市場:未來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會有所反彈,成品油輪運價下行幅度將略好於原油輪。
集運市場:在09年將繼續低迷,2010年是否能夠走出低谷尚取決於歐美經濟走勢。給予航運股整體「跑輸大盤」評級,未來建議「迴避強周期,區間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節性旺季帶來股價反彈將是出貨機會。我們將中國遠洋、長航油運、中海發展和中海集運盈利預測不同程度下調,同時將中海發展和中遠航運評級從「推薦」下調至「審慎推薦」,中國遠洋和長航油運評級分別從「推薦」和「審慎推薦」下調至「中性」。
『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實施了各種各樣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這些措施對美國經濟是否產生了影響
這道宏觀論述可抄以這么看:
1.貿易襲保護主義:保護貿易政策是指由國家採取各種措施干預對外貿易,以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和服務的競爭,並對本國出口商給予優惠和津貼,獎勵出口."獎出限入"是保護貿易政策的基本特徵.
保護貿易政策的目的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為了發展經濟,取得對外貿易利益,依據自己的競爭能力,採取了保護貿易政策.
2.美國當時採取的貿易保護政策抓喲就是反傾銷和反補貼,這道題目雖然說的是美國,但注意一定是和中國是聯系一體的,其反傾銷反補貼的主要對象就是中國!包括12年對中國的光伏產品也是進行的這種措施。那麼可以說對經濟一定是有影響的!但是有利有弊。
3.有利的一方面,減少了進口,再出口不變的情況下,凈出口增加,通過IS-LM很容易的出,經濟產出會增加.
有弊的一面,由於保護措施是的進口商品的價格升高,並且國外低價的成本進入不到國內,會使得國內物價升高,特別是向美國這樣的國家面臨著相當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個弊端對她威脅是非常大的。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滯漲,引發經濟危機(一定要區分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時有差別的,後者比前者影響大的多)。
『拾』 經濟危機對美國造成哪些重大危害
一、經濟下滑。從29年中期,美國主要產品的產量開始下降,部分工廠開專工不足,工人失業現象開始增加屬,國民收入下降,消費不足,消費指數在經濟危機期間逐下降,GDP年年負增長,1929年到1933年的美國GDP分別為:314,285,263,226,222 (億美元)
二、股市崩潰的波及效應。1929年6月到1933年6月間,美國股市暴跌85%。其中商業銀行在其中是受到極大沖擊,在股市的崩潰前,銀行大部分資產證券資產,流動性不足,而居民在經濟不景氣之時,急需錢過活,部分小銀行開使無法及時應對儲戶的提現,小銀行的危機開始波及到大銀行直至整個金融系統,銀行面對擠兌只能破產,在此期間關閉的銀行達幾千家之巨!
三、奇高失業率。在29年到33年GNP下降30%,失業率從4%增長到33%。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由於銀行破產,美國百姓一生積蓄變為零,再加上失業,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四、投資不足。凈投資是負增長,也就是投資年年下降。不僅如此,還表現為原有投資結束,如工廠關閉,機器閑置,原料堆放在倉庫老化,發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