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島西海岸的戰略定位
1、國際高端海洋產業集聚區。以保稅港區、開發區等國家級園區為核心,規劃建設新經濟功能區,加強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和重大研發轉化平台建設,加快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和品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2、國際航運樞紐。發揮國家級深水大港資源和區位優勢,強化國際中轉功能和航運服務功能,試行與國際接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政策,全面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打造國際物流中心和國家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及價格形成中心。
3、海洋經濟國際合作示範區。以中德生態園、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試驗區為載體,在海洋產業合作、投資貿易便利化、跨國交通物流等方面先行先試,深化海洋經濟、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國際合作,構築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平台。
4、國家海陸統籌發展試驗區。統籌海洋與陸地發展、對外與對內開放,構建國家層面的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互動平台,帶動內陸地區深度開發開放,構築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5、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先導區。充分發揮新區在提升青島城市核心功能的龍頭作用,率先探索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功能區體制機制創新和港、產、城協調發展新模式,推動青島—濰坊—日照城市組團一體化發展,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增長極。
❷ 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成立了嗎
已經成立了
西海岸經濟新區是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確定建設的新區。規劃范圍為黃島版區、膠南市全域,權
新區規劃圖陸域面積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膠南在西海岸新區規劃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新區建設的主陣地。
❸ 青島西海岸新區包括城陽嗎
不包括
青島西抄海岸新襲區位於膠州灣西岸,包括青島市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其中陸域面積約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青島西海岸新區區位條件、科技人才、海洋資源、產業基礎、政策環境等綜合優勢明顯,具備推進陸海統籌、城鄉一體、軍民融合發展的獨特條件。要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服務於青島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發展定位,把建設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舉措,為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率先轉型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發揮積極作用。
❹ 想知道:青島市黃島膠南經濟新區 在哪
西海岸經濟新區規劃范圍為黃島區、膠南市全域,涉及人口139萬。陸域規劃面積為2096平方公里,海域約為5000平方公里。規劃期限是2011年至2020年。 西海岸經濟新區位於膠州灣西岸,功能定位為東北亞國際 集裝箱中轉中心、國際期貨交易中心、國際物流中心;自由貿易港區;山東半島高端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濱海旅遊度假區。 此前,市藍色經濟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西海岸經濟新區是省藍色經濟規劃中較為特殊的一項提案,根據國家及省規劃要求,將合理調整行政區劃。 種種跡象表明,西海岸經濟新區和藍色矽谷建設大幕已漸漸拉開。在市政府部門公布的2012年工作打算中,有關這兩大區域規劃建設的字眼頻頻出現。其中,市發改委明確提出,今年將啟動西海岸經濟新區建設。編制重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爭取基本農田異地代保,增加建設用地規模。加快推進王台裝備製造產業園等功能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力度。推進保稅港區轉型發展,爭取國際航運等政策試點。 市規劃局在工作打算中也提到,今年將抓緊編制完成西海岸經濟新區建設總體規劃、藍色矽谷區域建設總體規劃 ,全力加快西海岸經濟新區、藍色矽谷建設。 2012年1月10日青島市市委召開的常委(擴大)會議中,對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規劃進行深入討論並原則性通過。未來幾年裡,青島將重點在西海岸打造一個新青島,使其成為青島的新名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在此次會議中做出重要講話,他指出,要加快西海岸經濟新區發展規劃的實施、創新發展機制以及加強宣傳推介。青島西海岸規劃打破現有行政區劃,分為一個新區核心區、六大經濟功能區。在大青島格局下,未來幾年青島市將重點打造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使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成為青島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進一步支撐青島發展成為國際灣區都市。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是青島市委、市政府著眼青島未來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發揮青島本土優勢,探索科技興海模式、高效利用海洋資源、引領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積極探索。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的建設,對於在大青島格局下,不斷優化全市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構建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體系,支撐青島新一個百年的發展,在不遠的將來打造一個新青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再造一個新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城區規劃大躍進橋隧貫通,縮短了青黃之間的物理距離;西海岸經濟新區發展規劃的原則通過,則為這片沃土的發展插上一雙有力的翅膀。伴隨著眾多地產大鱷的入駐,昔日荒涼的鹽鹼地變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西海岸樓市蓄勢待發,未來將在島城樓市再掀波瀾。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城區規劃建設將大大加速推進,各項經濟發展迅猛,未來幾年,現在的青島開發區城區將逐步和膠南城區接合,一個新青島的雛形即將出現。 新契機之交通——青黃地鐵2016年通車 五年建5座立交橋在西海岸經濟新區發展規劃中,提出青島至開發區的地鐵2號線將於2012年開建。地鐵2號線是主城區內的一條半環線,同時連接黃島。由黃島區太行路口沿長江路、濱海公路至薛家島過海向北到達西鎮、火車站、中山路、泰山路、台東、市政府、青島大學、啤酒城、長途汽車站、李村、金水路到達終點體育學校。據悉,該地鐵線將於2016年竣工通車。屆時從青島到黃島的交通成本將大大降低,一方面青島到黃島的時間將大大減少,另一方面地鐵價格更親民,不用再為每天60元的過路費而煩惱。這也將吸引更多的市區置業者到西海岸買房。 在立交橋方面,西海岸將在5年時間內建成5座立交橋。包括前灣港北門黃河路與龍崗山路分離式立交橋,江山路與淮河路互通式立交橋,江山路與前灣港路互通式立交橋,江山路與齊長城路分離式立交橋以及長江路西延與昆侖山路互通式立交橋。5大立交橋的建成,將進一步改善西海岸的交通條件,縮短各區域之間的來往時間,方便居民出行。
❺ 西海岸新區的介紹
青島西海岸新區來位於山自東省青島市西岸,包括青島市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其中陸域面積約212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青島西海岸新區區位條件、科技人才、海洋資源、產業基礎、政策環境等綜合優勢明顯,具備推進陸海統籌、城鄉一體、軍民融合發展的獨特條件。要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服務於青島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發展定位,把建設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舉措,為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率先轉型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發揮積極作用。
❻ 聽說青島西海岸新區國務院已經批復為國家級新區了
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批復
國函〔2014〕71號
山東省人民政府: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申請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請示》(魯政呈〔2013〕26號)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同意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位於膠州灣西岸,包括青島市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其中陸域面積約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青島西海岸新區區位條件、科技人才、海洋資源、產業基礎、政策環境等綜合優勢明顯,具備推進陸海統籌、城鄉一體、軍民融合發展的獨特條件。要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服務於青島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發展定位,把建設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舉措,為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率先轉型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發揮積極作用。
二、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推進創新驅動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海洋新興產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化對外對內開放,努力發展成為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陸海統籌發展試驗區,為探索全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新路徑發揮示範作用。
三、山東省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探索與現行體制協調、聯動、高效的管理方式,積極穩妥扎實推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發展。要認真做好青島西海岸新區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規劃建設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和鎮總體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環境保護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等相關專項規劃的要求。要執行國家統一財稅政策,著力優化空間布局,切實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抓緊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切實保護和節約水資源。要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突出發展重點,創新發展方式,統籌推進青島西海岸新區發展,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設項目要按規定程序報批。
四、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對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發展的支持和指導,進一步細化各項政策措施,在有關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機制創新、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做好有關重大發展政策的落實工作,加強溝通協調,幫助解決青島西海岸新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推動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設立並建設好青島西海岸新區,對於全面實施海洋戰略、創新軍民融合機制、深化海洋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深遠海開發與陸海統籌發展和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各有關方面要統一思想、密切配合、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共同推動青島西海岸新區持續健康發展,努力開創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的新局面。
國務院
2014年6月3日
(此件公開發布)
❼ 青島西海岸新區導游詞
青島西海岸新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西岸,包括青島市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其中陸回域面積約2127平方答公里、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
青島西海岸新區區位條件、科技人才、海洋資源、產業基礎、政策環境等綜合優勢明顯,具備推進陸海統籌、城鄉一體、軍民融合發展的獨特條件。要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服務於青島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發展定位,把建設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舉措,為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率先轉型發展、建設海洋強國發揮積極作用。[
❽ 山東青島的原黃島和膠南被國務院批準的第五個經濟區 這意味著什麼 有哪些行業會有新一輪機遇
所謂國家級新區,是指新區的成立乃至於開發建設都上升到國家戰略,總體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由國務院統一進行規劃和審核,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許可權等由國務院直接批復,在轄區內實行更加開放和優惠的特殊政策,鼓勵新區進行各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一般來說,國家級新區都有明確的發展定位,如:濱海新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江新區是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行區;舟山群島新區為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
國家級新區,因有國務院批復體現國家級戰略和新區發展需要,所在省按要求須下放省級管理許可權,其實質均擁有副省級管理自主權,而與新區所處區域行政級別無關。如廣州南沙新區,國家定位立足廣州、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既不可脫離廣州,又因港澳社會制度不同,甚至需要省級以上的權力來管理和協調,所以南沙新區是唯一獲得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國家級新區。
新區作引擎帶動島城再發展 專家解讀新區獲批意義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設立,不僅直接帶動青島西線的進一步發展,也為青島全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引擎。西海岸新區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將為藍色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打開新局面。西海岸新區設立後還面臨統籌融合、梯度差異等現實問題,西海岸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任重而道遠。
半島經濟:新區建設將成新引擎
西海岸新區的獲批,就好比為西岸城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引擎,這也標志著青島全域城市化進入了實質階段。
早在2011年,青島市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長冷靜就參與了西海岸新區建設的調研工作。從2012年青島市市委討論通過《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發展規劃》,到如今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西海岸城市發展的每一步,冷靜都看在眼中。
「西海岸新區的獲批,就好比為西岸城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引擎,這也標志著青島全域城市化進入了實質階段。」冷靜說,青島東部城區以商務、金融、行政等生活性服務業為主,可以說是青島的「大腦」,起到控制中心的作用;青島西部城區則以製造業、「二點五產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高達62%左右,是青島的經濟重心所在地。「按照規劃,西海岸規劃打造青島第二個主城區,現在每年2600多億元的GDP產值也將在5年至10年後翻一番。」冷靜介紹,西海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與主城區的聯動將更加密切,綜合發展後對周邊各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也更加明顯。」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教授也曾參與新區建設的項目論證工作。劉曙光說,國務院批復的西海岸新區是第九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海洋強國戰略提出以後,第一個支撐海洋國家戰略的新區。西海岸新區的建設,將和青島形成戰略支撐,構成紅島、黃島、青島三城聯動,將成為山東半島、山東省區域經濟增長的引擎。
劉曙光介紹,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西海岸直接面向山東半島,甚至整個山東省,往西延伸則是華北的腹地,這些地域內的交通脈絡正在疏通,鐵路、公路、輕軌等交通線正在建設。港口是海岸統籌的重要環節,西海岸有著良好的基礎,最北部有前灣港,最南部有新建的董家口港,以港口作為載體,引領、帶動青島乃至山東的經濟發展。從批復文中看,西海岸新區的定位是藍色引領: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這也是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一個升級版,將通過新區的發展使得海洋經濟走向深沿海,走向高端,使得內陸產業和海洋經濟對接更直接。新區建設是面向海洋,這意味著藍色經濟建設有了強有力的可操作的支撐點,將帶動涉海產業的發展。
海洋經濟:打造現代海洋文化名城
現在我們正在進行西海岸新區文化發展戰略規劃研究,重點從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四個方面,用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爭取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
從西海岸經濟新區到國家級西海岸新區,增加的「國家級」,標志著西海岸跨入國家級新區陣營;省去的「經濟」,標志著西海岸的發展不再局限於經濟發展,而是邁向了綜合性發展。
「現在我們正在進行西海岸新區文化發展戰略規劃研究,重點從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四個方面,用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爭取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副主任、青島市委黨校教授劉文儉說,在文化產業打造中,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如今西海岸新區環境評價、生態保護規劃編制等工作已經提上了日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這種和諧發展的理念也將作為一種輻射力,為周邊區域發展提供借鑒。」
劉文儉還稱,青島正在積極打造現代海洋文化名城,因此西海岸新區的發展尤其突出海洋特色。「西海岸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海灣多、港口多、生態資源豐富,此次批復中提到的努力發展成為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陸海統籌發展試驗區,就是突出海洋資源應用的重要體現。」劉文儉說。
招商引資:條件更優越
新區的設立,將使得整個新區的發展速度加快,招商引資的條件會更優越。客觀上講,將推動整個青島乃至山東的發展。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黃秉傑說,新區的設立,將使得整個新區的發展速度加快,招商引資的條件會更優越。客觀上講,將推動整個青島乃至山東的發展。
黃秉傑認為,青島市不僅是半島藍色經濟區中是龍頭城市,還是黃河流域發展的帶頭城市。在重點推進的黃藍兩大戰略過程中,提升了青島市的地位,青島的發展也將得到新的突破。
黃秉傑介紹,青島經濟開發區於1984年批准,如今已經發展三十年了,在環境條件,基礎設施方面有很大進步。原黃島區和膠南市合並後,空間擴大,土地資源更豐富,這使得新區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做儲備,為加快招商引資步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新區建設任重道遠
西海岸新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兩千多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的大區,城市化的任務還很重。
「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開發區和膠南市處於不同發展階段,青島東岸、西岸發展不平衡等等。」冷靜說。劉曙光稱,在前期的項目論證中凸顯的一些問題也需要去解決。
劉曙光介紹,西海岸新區剛進行了區劃調整,城鄉統籌任務比較重,如膠南的農業覆蓋率較大。另外,整個西海岸新區和青島市區雖然有隧道等相連,但軌道交通還沒建成,青島黃島的城市一體化程度不高。西海岸新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兩千多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的大區,城市化的任務還很重。「在黃島區,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港區等很多概念,這被稱為『多元不整合結構』。」劉曙光說,港城、城鄉的統籌發展、居民融合、行政區的再調整等任務很重。劉曙光說,隨著國家經濟進入發展的轉型期,經濟發展模式受到考驗,限制很多,要環保、要資源節約,要海陸統籌,要居民融合,任重道遠。
不過,劉曙光認為,是問題也是機遇,海洋強國發展需要有新的平台和空間,黃島作為戰略要地和重要支撐,是國家和地方發展的需要。劉曙光說,有差異就有梯度,有梯度就有動力。城市的融合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著急,像浦東新區等,也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不能一陣風過去,需要沉下心扎實地搞建設。」劉曙光說。
❾ 發展海洋經濟對於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怎樣的推動作用
前瞻網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海洋經濟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前瞻》回當前,我國已經意答識到進行海洋經濟開發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011年國家海洋局組織編制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2011年-2015年)》,《規劃》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重點投向海洋裝備製造、海洋油氣、船舶製造、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海洋生物醫葯、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化工、濱海旅遊等海洋產業領域。國務院相繼批准了山東、浙江、廣東成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浙江省舟山新區成為海洋經濟新區,以及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隨著國內整體的海洋發展規劃基本到位,海洋經濟開發的大潮也即將到來。
❿ 傳統海洋經濟產業的發展中如何更有效利用國際經濟合作
分三個角度回答:①教育教學角度;②研究角度;③新聞角度。希望對你有用。
**①教育教學角度:
油氣資源和海水資源是海洋行業性戰略資源。我國近海含油氣盆地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東海和南海還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洋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多金屬結核資源 5 億多噸。預計到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在油氣行業中將占據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資源是一種無限資源,海鹽資源也是一種永續開發的資源,本世紀中葉前後,海水將成為舉足輕重的水資源來源之一。
②研究角度: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國家的繁榮富強,都與資源環境條件息息相關。資源的安全是國家的安全,資源的危機是民族的危機。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是各國分別佔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億平方千米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其中有豐富的共有海洋資源。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隨著陸地戰略資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國不斷加大向海洋索取資源的力度和強度,重視對海洋「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已經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據聯合國秘書長報告的資料,目前世界國民經濟總量為23萬億美元,其中海洋經濟約1萬億美元,佔4%以上。全球陸地為人類提供的生態價值12萬億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態價值21萬億美元。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國家,國土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東南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岸線漫長,港灣眾多,海域遼闊。廣袤的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為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實現,報告在總體戰略部署中專門提出了一項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實施海洋開發」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是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海洋開發列入其中,即意味著開發海洋已經列入黨的議事日程,列入了國家的發展戰略。這是海洋事業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是啟動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最好時機。
為使我國最終成為世界海洋強國、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必須有一個貫徹始終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戰略。海洋資源既有各國的國土資源、又有世界共有資源,海洋資源戰略研究涉及的區域應包括近300萬平方千米的我國主權和管轄海域(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也包括2.5億平方千米國際海底區域和公海。我們應該以資源為主體、以資源與經濟的關系為中心,對與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相關的人口、環境、科技、管理問題,進行整體思考,做出准確的發展定位和戰略選擇,使海洋成為戰略性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金屬資源基地,成為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發展空間。
一、我國的海洋資源態勢
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自然資源寶庫。海洋自然資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旅遊資源、海水資源等。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國,開發海洋已經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系,海洋資源的進一步發現、開發和利用,對於我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海洋資源的基本特點是:
1、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
我國大陸位於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海洋漁場面積2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面積130多萬平方千米,擁有豐富的灘塗資源、海洋漁業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港灣資源、海洋旅遊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資源。我國的內水和領海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因劃界工作尚未完成,確切面積還難於確定,估計為200萬平方千米左右。這些管轄海域是中華民族長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礎。我國還可以方便的進入世界大洋,開發利用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的海洋資源。
2、擁有具戰略價值的優勢海洋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大陸岸線長18000多千米,加上島嶼岸線14000千米,海岸線總長居世界第四,大陸架面積130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積200~30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這些都是世界性優勢資源。
我國沿海深水岸線400多千米,宜建中級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處,其中深水港址62處。我國海域2萬多種海洋生物,有豐富的漁業資源。灘塗面積217.1萬公頃,30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面積有20億畝,充分利用其生物生產力,相當於10億畝農田。濱海景點1500多處,適合發展海洋旅遊娛樂的海灘、水域眾多。這些都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性資源。
油氣資源和海水資源是海洋行業性戰略資源。我國近海含油氣盆地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東海和南海還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洋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多金屬結核資源 5 億多噸。預計到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在油氣行業中將占據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資源是一種無限資源,海鹽資源也是一種永續開發的資源,本世紀中葉前後,海水將成為舉足輕重的水資源來源之一。
3、開發海洋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系
我國有悠久的海洋開發歷史和豐富經驗,逐步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全國海洋產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6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億元,20多年間翻了6番多,是上個世紀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翻的3倍多,海洋開發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事海洋開發的勞動力400多萬人,兼業人員超過1000萬;造船完工量達224.51萬綜合噸;海洋運輸船舶10378艘,3076.21萬凈載重噸;機動生產漁船279729艘,其中遠洋漁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來越高,海洋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
4、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中尚存在較多的問題
(1)海洋資源平均值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轄海域面積、海陸面積比值、海岸線系數,這三個指標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海洋資源總量、發展海洋經濟和進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它們是衡量海洋資源優勢的重要指標。我國人均佔有海域面積位居世界第122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海域面積與陸地國土面積的比值為0.31:1,排在第108位;我國雖擁有長18000多千米的大陸岸線和14000多千米島嶼岸線,但海岸線與陸地面積之比的系數僅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資源優勢不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國內外學者研究,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捕量,在沒有開發大洋中層魚類資源的情況下,每年約為2~3億噸,中國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約350萬噸,海洋漁業可捕量僅佔世界海洋漁業總可捕量的1.16~1.75%;中國海區的生物生產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魚類生產力平均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為18.2t/km2·年,西非近海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約20萬種,中國海20278種;世界海洋中年產量在10~100萬噸之間的品種有60~62種,中國近海歷史上年產量超過1萬噸的有40種左右,沒有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大宗品種。
在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沉積盆地中,中國近海不佔優勢。世界上海洋油氣資源儲量主要集中在波斯灣、北海、幾內亞灣、馬拉開波湖、墨西哥灣、加利福尼亞西海岸等幾個地區,這些地區的油氣總儲量佔世界海上探明儲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氣區中,主要集中在北極地區,南極、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周圍海域,中國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區。據預測,中國近海的石油可采儲量僅佔世界儲量的3~12%。
(3)開發不足和過度開發並存。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既有開發不足和巨大潛力,又有過度利用和資源衰退問題。統計數據表明,近海油氣探明儲量僅占資源量的1%,累計開采量僅占探明儲量的5%。濱海旅遊資源利用率不足1/3,且開發深度不夠。可養殖灘塗利用率不足60%。宜鹽土地和灘塗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內淺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規模較小。濱海砂礦累計開采量僅占探明儲量的5%。沿海地區一些深水港址未開發,外海漁業資源利用不足,海濱砂礦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開發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礦產尚未開發。但在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大多處於過度開發狀態。主要經濟魚類資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種類幾乎絕跡。
(4)與海洋資源相關的海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近幾年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開發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與日俱增。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海洋自然和生態破壞情況在各海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納污能力、自凈能力已經超出平衡臨界值。1999年,沿海地區工業廢水直接入海量為81416萬噸,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4.13%;每年通過不同途徑進入近海海域的各類污染物質約1500萬噸。因此,沿岸海域環境質量普遍下降,突發性污損事件頻發。養殖水域水質退化,近海漁業資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近海劣於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超過20萬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圍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壞,80%的紅樹林被砍伐,70%的沙質海岸受到侵蝕。同時部分海岸、海灘侵蝕後退,海水滲透倒灌,環境災害不斷,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產。
(5)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爭端尖銳復雜。海洋權益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權益爭端的實質就是海洋資源爭奪,是經濟利益的爭奪。目前我國面臨的海洋資源和海洋權益爭端尖銳復雜。在黃海區,存在著我國與朝鮮和韓國的漁業利益爭端,中國的傳統捕魚權受到威脅;東海是中、日、韓三國漁民共同作業的漁場,漁業矛盾很多,要依靠漁業協定來協調漁業利益關系。除此之外,東海豐富的油氣資源也存在著爭議,主要有日韓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開發區內的油氣資源爭議、東海中部油氣資源爭議、釣北坳陷油氣資源富集區爭議等,如果釣魚島歸日本,我國將損失海域面積6~7萬平方千米,油氣資源16~18萬噸。南海的漁業利益和油氣資源利益爭端更加尖銳。南海的斷續國界線內海域是我國漁民的傳統捕魚區,其中一部分區域處在周邊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內,從而出現漁業利益沖突。南海南部我國斷續國界線以內的油氣資源爭議區約27萬平方千米,涉及資源量約78億噸(主要在萬安、曾母、汶萊—沙巴盆地)。周邊國家在我國斷續國界線附近每年開採的石油達5000多噸。
在認真理解海洋資源基本態勢的基礎上,對海洋資源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資源戰略選擇。
二、可持續發展的海洋資源戰略
海洋資源既有賦存於國家管轄海域的國土資源,又有分布於公海和國際海底的共有海洋資源。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海洋資源、資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發展、資源在國際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資源開發保護成為全球共同性任務的新形勢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資源戰略。樹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國的海洋國土資源,放眼關注世界海洋資源;確立大力開發、積極保護、永續利用的基本戰略,以及合理開發保護海洋國土資源、多元化利用國外海洋資源、積極參與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資源、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建立海洋生態經濟等戰略選擇,實現使海洋成為戰略性資源基地、海洋資源永續利用、促進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1、合理開發保護海洋國土資源
管轄海域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國土資源,象陸地國土一樣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我國的海洋資源既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又有急需加強保護的雙重任務,應該實行合理開發戰略,使國家管轄海域成為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基地。
海洋礦產資源包括國家管轄海域的石油資源、天然氣資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砂礦資源,國際海底區域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富鈷結殼資源、熱液硫化物礦產等,有巨大的潛力。要加大海洋礦產資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儲量,提高國家的資源保證程度。力爭在海上發現新的大型油氣田,使海洋油氣產量在全國油氣總產量中的比重從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列入國家計劃,重點進行南海北部陸坡區相關海洋環境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商業性勘查做好資源、環境和技術准備。要加強有爭議海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並積極貫徹「擱置爭議、共同原則」,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力爭海洋權益主張重疊區域的資源份額。
重視保護已經嚴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資源,海洋捕撈業要採取捕撈量「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政策,減少捕撈量,爭取逐步恢復主要經濟魚類、重要漁場的漁業資源。科學合理利用灘塗和淺海的可養殖海域,減少養殖業的自身污染,保護養殖海域的生態環境,積極推廣生態優化養殖模式,採取大型海灣和近海的海洋農牧化、重要經濟種類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漁場綜合整治等措施,保證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珍惜愛護每一處可用於海洋旅遊娛樂業發展的海灘、海水浴場、海水運動場、珊瑚礁區、沿海紅樹林等資源,積極發展海洋旅遊業。要重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防止海洋生態環境退化,保證海洋的永續利用。
2、多元化利用國外海洋資源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世界許多沿海國家的海洋資源可以與外國合作開發。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海洋資源特點,從戰略角度考慮,既要充分挖掘本國海洋資源的潛力,也要走出去,採取各種形式,多元化利用國外資源:(1)要進一步合作開發利用外國漁業資源。我國已跨入世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的行列,遠洋漁業的作業區域遍布西非、東非、南亞、中東、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海,今後應進一步加強這種合作,共同開發其管轄海域的漁業資源,尤其應加強與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區國家合作,採取獨資、合資形式開發這些國家近海資源。(2)我國與日本、韓國、越南的漁業協定生效後,有大批漁船要退出傳統作業漁場,大量漁民面臨轉產轉業的嚴重形勢。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延長現有漁業協定中的安排,也可考慮爭取建立共同漁業開發區等措施,維護我國漁船在傳統漁場的捕撈利益,減少漁業協定生效造成的損失,為漁民轉產轉業爭取時間。(3)利用我國的政治優勢和地緣優勢,爭取與海上鄰國、海洋油氣資源條件較好的非洲和拉美國家合作,勘探開發其海洋油氣資源,優化我國油氣資源配置。
3、參與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資源
國際海底區域約佔地球表面積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單元,蘊藏著豐富的多金屬結核、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資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類充分認識和開發利用的潛在戰略資源基地。我國於1991年3月獲准在聯合國登記為國際海底先驅投資者,獲得了7.5萬平方千米礦區。今後要在進一步加強多金屬結核勘探工作的基礎上,關注其他深海礦產資源,盡快摸清富鈷結殼礦區資料,提出探礦區,並選擇較好礦區,適時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請。
應積極參與聯合國關於公海漁業資源開發和保護管理條約的制定,積極加入國際性和區域性漁業組織,為我國企業利用公海漁業資源創造良好的大環境。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大洋性公海漁業,開辟新的作業海域和新的捕撈品種,要把金槍魚資源豐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為新的作業區。
4、發展高科技,促進海洋資源利用
海洋資源開發需要海洋科技支撐,應本著促進資源開發、提高經濟貢獻率的根本目的,實行高技術先導戰略,形成高技術、關鍵技術、基礎性工作相結合的戰略部署。發展海洋資源勘查技術,不斷發現新的可開發資源;發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資源利用技術,開發利用密度低、品位低、開發難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資源;發展海洋資源深加工技術,開發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醫葯產品、海洋精細化工產品等,提高資源的二次利用率,廢棄物再利用;發展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包括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行為和影響、局部海域環境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應及局部生態變化過程的監測、預報、控制和管理技術,海域生態環境的修復技術、生態工程技術和污染損害的防治技術等,為修復近海的生態環境作好技術儲備;發展海洋監測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重視海洋自動監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廣泛應用衛星遙感技術,逐步實現對我國近海海域的全自動動態監測。
5、建立海洋生態經濟模式
海洋已經出現嚴重的生態經濟問題,重要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生態環境退化,海洋產業衰退,沿海地區發展受到影響。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由海洋環境、海洋資源、海洋開發活動、沿海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共同決定的。海洋資源開發要走資源持續利用、產業持續發展、生態優質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增加新的可開發資源,但開發規模和速度不應超過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實施資源和環境綜合管理,把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形成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三、實施海洋資源開發戰略的對策措施
1、加強管轄海域的戰略性、區域性調查評價
(1)重點海區的基礎調查與評價。採取綜合性調查和專題性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基本查清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發現一批新的可開發資源。重點是一海(渤海)、一灣(北部灣)、一峽(台灣海峽)、三洲(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岸帶國土資源環境最大承載力研究,環渤海及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質—生態環境評價。
(2)管轄的海域的綜合地質調查。實現我國領海和管轄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有重點地開展典型海域1:25萬綜合地質調查;逐步建立具有中國海域特點、能為我國海洋規劃、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有效服務,與全球變化研究和國際減災基礎研究接軌的海洋地質科學體系。
(3)我國海域礦產資源的潛力調查。大力開展海洋油氣資源調查工作,提出新的油氣遠景區和新的含油氣層位,對資源遠景作出評價,對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陸坡區和黃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氣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研究,對資源遠景作出戰略預測和評價。
(4)國際海底區域的資源勘查。開展深海資源的調查研究,以富鈷結殼和天然氣水合物為勘探重點,面向多種資源,圈定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的可采地段, 富鈷結殼資源較好的礦區。同時,對熱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和其他潛在的非傳統資源進行綜合調查評價研究,為商業性勘探開采做好資源和技術准備。
(5)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的調查取樣。優選南海北部等陸坡區作為試驗勘查區,分階段開展調查工作,初步查清天然氣水合物特徵和賦存條件。安排一定航次調查取樣和鑽探,圈定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遠景區,查明資源量和探明一定的地質儲量。
2、積極參與全球海洋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保護
積極參與聯合國系統的各項海洋事務,為發展海洋科學、保護海洋資源和環境、完善海洋資源和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做出貢獻。參與全球性和區域性海洋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國際合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以及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為我國利用世界海洋資源創造有利的大環境和條件。
3、制定鼓勵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的優惠政策
為鼓勵和引導「走出去」開發利用世界海洋資源,應建立部委間協調機制,統一規劃管理,簡化審批。建立聯系渠道,為「走出去」開發利用世界海洋資源提供聯絡和服務。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在重點海區和重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期工作,以減少風險,鼓勵和引導利用國外海洋資源的積極性。對於開發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的項目,在出口信貸計劃中予以扶持,增加出口信貸額度,放寬信貸條件。對在國外開發海洋資源所取得的份額產品,在進口配額、進口許可方面給予特殊安排,並實行優惠的關稅政策。開展世界范圍內的海洋資源可供性研究,建立「走出去」開發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的服務和支持系統,為實施全球戰略提供決策支持。
4、制定和完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規劃
海洋資源勘探開發需要有宏觀規劃指導,建立資源規劃體系。要制定必要的專項資源規劃,如漁業資源規劃、海洋油氣資源規劃等,以及地方的區域性規劃,形成國家、省、市(縣)規劃體系。要理順不同種類海洋資源規劃之間的關系,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確保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
5、建立和健全海洋資源管理體系
海洋資源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以海域使用管理為基礎,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的體制建設,包括建設相對集中的海洋管理機構,建立一支裝備精良的多職能的海上執法隊伍,建立中央與地方分級管理的體制。第二要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的行政措施的制定,包括維護海洋權益、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多方面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規劃等。第三要加強執法管理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資源綜合管理,加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執法力度,保證依法有序開發保護海洋資源。
6、開展和加強海洋生態建設
海洋資源開發要與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逐步淘汰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開發活動,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壓力。發展生態型養殖業和濱海旅遊業,建立沿海生態城市、生態示範區,把海洋經濟快速增長建立在海洋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建立海洋環境監測、觀測系統與評價體系,加強總量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減緩和遏制近岸重點海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勢頭。啟動渤海灣、遼東灣、大連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大亞灣和珠江口海域的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工程。加強海洋生態建設與海洋保護區管理,切實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建立一批海洋資源和生態保護示範工程。
結 語
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海洋資源是人類共同的繼承遺產。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越來越多的依賴海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對於我國的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海洋資源勘探開發還處於初始階段,人類詳細調查勘探過的海域不超過海洋總面積的10%,許多已經發現的海洋資源還難以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問題是長遠戰略問題,需要國家統籌規劃。21世紀是海洋世紀,我們要用戰略眼光籌劃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安排一些世紀性工程,摸清我國管轄海域的資源家底,制定出合理開發規劃,走出國門積極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基礎和保證,為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③新聞角度:
海洋開發意義深遠關乎中國未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志強日前在青島說,探索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將成為全球發展的新熱點和全球競爭的新舞台。努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是關乎中華民族未來的戰略之舉,決不能掉以輕心。
伴隨著人類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人類社會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人口急劇增長,陸地資源日漸減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等。這些現象已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未來。人們在重新確定自己新的行為方式的同時,也不能不為了爭取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尋找新的資源替代源泉,於是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轉向海洋。
海洋的研究、開發和保護無論是對於全人類,還是對一個具體國家都是關系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問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巨大的人口數量對資源和國土的壓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相比的,開發「藍色國土」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意義更為深遠。
舉例說,海水淡化問題的的前景,將直接影響我國的發展態勢和經濟決策。有專家預測,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至16億,水資源短缺可能成為比能源短缺更嚴重的危機。開發海水利用技術,包括海水淡化技術和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技術,將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我國政府對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十分重視,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比較而言,我國海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不僅相對於世界水平,而且相對於本國其他高新技術領域,例如空間技術、電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還是落後的。有專家統計,發達國家科學進步因素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已達到80%左右,而我國還只有 30%多。我國在許多海洋經濟和研究領域,因缺乏先進裝備、資金和相應的技術已經受到了影響。因此,我國發展海洋高新技術並使之產業化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緊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