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商品經濟的發展歷程
1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兩種基本形態,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反映著社會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的不同方式。自然經濟是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以"自給自足"為特徵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從自然經濟過渡到商品經濟,商品經濟自身的充分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從經濟體制上劃分的。
2、商品經濟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要經歷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市場經濟以商品經濟關系的存在為基礎,隨著商品經濟關系不斷發展並覆蓋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過程,商品經濟就發展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是由市場體制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起基礎調節作用。
② 特急---------商品經濟經歷的發展階段
1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兩種基本形態,自然經濟回和商品經濟反映著社會答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的不同方式。自然經濟是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以"自給自足"為特徵的經濟形態;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從自然經濟過渡到商品經濟,商品經濟自身的充分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是從經濟體制上劃分的。
2、商品經濟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要經歷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市場經濟以商品經濟關系的存在為基礎,隨著商品經濟關系不斷發展並覆蓋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過程,商品經濟就發展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是由市場體制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起基礎調節作用。
③ 西方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商品經濟之前成為自然經濟.而商品經濟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分為『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
④ 商品經濟的概念
商品經濟 ,「自然經濟」的對立物,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最早產生於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並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當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曾有過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使生產具有單一性,生產的單一性與需求的多樣性發生了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互通有無成為必要。但社會分工並不能決定相互交換的產品必須採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這個決定性條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不同財產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在互通有無時,惟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等價交換,這樣,產品便表現為商品,產生了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同社會生產力相聯系而產生和發展的,最終也將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歸於自行消亡。所以,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最終經濟原因。
商品經濟作為自然經濟的對應物,具有與自然經濟不同的特徵:
第一,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產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並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
第二,商品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人與人之間、商品生產者之間以及生產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緊密,范圍也日益擴大。
第三,商品經濟是開拓進取型經濟。商品生產者為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並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必然競相改進技術或採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斷激發著商品生產者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
第四,商品經濟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必然不斷增加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⑤ 商品經濟什麼時候開始的
商品經濟最早產生於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並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
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簡單商品經濟存在、發展的階段。這種經濟形式的生產規模較小,商品交換的范圍十分有限,因此,它從未成為社會經濟的支配形式,而總是伴隨著和附屬於佔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而存在。
商品經濟作為自然經濟的對應物,具有與自然經濟不同的特徵:
第一,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產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並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
第二,商品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人與人之間、商品生產者之間以及生產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緊密,范圍也日益擴大。
第三,商品經濟是開拓進取型經濟。商品生產者為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並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必然競相改進技術或採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斷激發著商品生產者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
第四,商品經濟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必然不斷增加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⑥ 西方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商品經濟之前成為自然經濟.
而商品經濟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分為『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兩個階段,
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
⑦ 商品經濟經歷了哪些階段
商品經濟的產生:
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剩餘產品增加→私有制出現→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出現→商品經濟出現
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
1、社會分工
人們為了獲取不同的物質資料,就要從事各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這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一旦各自獨立,發展成為一個由屬、種、亞種、變種分類的多支體系,就表現為社會分工。在社會分工體系中,每個生產者固定地從事某一具體勞動,勞動具有單一性和獨立性;各自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自不同的產品。同時,每個生產者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為了滿足生產者各自的需要,彼此之間用自己的產品交換對方的產品,由此就產生了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各自勞動產品的必要性。
2、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不能無償地佔有對方的產品,彼此要取得對方的產品,必須通過等價交換,即把各自的產品作為商品來交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中,生產產品的勞動是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是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是作為商品互相對立的。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中,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的性質決定的。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種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實體,它們之間也必須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發生商品交換關系,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經濟條件,決定了勞動產品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其勞動的物質承擔者,決定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經濟交往關系的實現形式。
⑧ 為什麼說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這是因為:一方面,這里存在著廣泛的社會分工,這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一般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在現階段,不僅存在公有制的不同形式,存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它們之間需要通過商品交換來建立彼此的經濟聯系;而且在全民所有制經濟內部,由於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的差別還存在,由於勞動還主要是人們的謀生手段,社會還要承認不同勞動者的能力是"天然特權",因此,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仍然存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經濟利益差別和矛盾,不可能把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當作一個辛迪加,一個大工廠來對待,必須按等價交換的商品經濟原則來調節,從而必然存在商品貨幣關系.
理論界有人認為,用利益差別來論證社會主義商品關系存在的客觀必然性,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商品關系的解釋.的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反復講過,商品首先是私人生產品,私有制一旦消滅,商品關系將不復存在這些話.但是,商品關系並非起源於私有制,這一點馬克思早就講過.例如,他在《資本論》第一卷開頭就說過,商品關系體現的是在經濟上"彼此當作外人看待的關系",只要"彼此當作獨立的人相對立就行了".他還說,在古代,"商品交換是在共同體的盡頭,在它們與別的共同體或其成員接觸的地方開始的."可見,只要存在經濟上的你我界限,彼此當作外人看待,就存在商品關系的根源.因此,用利益差別來說明社會主義商品關系存在的必然性,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過的精神的.
發展商品經濟,對於象我們這樣一個原來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十分重要.發展商品經濟將在如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起重大的促進作用:
第一,增強價值觀念,講求經濟效益.在商品關系中,價值是評價各項經濟活動效果的社會共同的尺度.企業生產的產品,不管你的個別勞動消耗是多是少,社會都用同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行評價.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是優勝劣汰的天然評判者.這就使它成為一種無聲的力量,督促著每一個企業努力節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促進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二,增強人們的市場觀念和顧客觀念.商品是為市場,為顧客而生產的.發展商品生產,要求每個企業都按照市場的需要生產.如果產品不適銷對路,商品就賣不出去,它的價值就實現不了.所以,這種機制能夠促進產需銜接,有助於在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
第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還將沖破自己經濟的種種束縛,打破條條塊塊的分割和封鎖,促進社會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發展,促進勞動和生產的社會化.所有這些,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速現代化的進程.
⑨ 商品經濟充分發展是人類社會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階段。中國改革之初,首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東歐,決心仿照其市場化改革。但由於傳統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人們十分謹慎地對待市場問題。 1979年3月,陳雲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這一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幾乎被引入這一時期的所有重要文獻。但兩者的結合被解釋為板塊狀的。
(2)「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理論,標志著我國對於社會主義市場問題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決定》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3)「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
(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做了精闢的論述。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個精闢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的兼容問題上的認識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