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南和湖北的經濟實力的詳細分析。
在整個中部,湖南和湖北經濟發展水平略為領先於河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兩湖之間互相咬得比較緊,嚴密盯防,彼此競爭性很大,比如相互封鎖對方的煙草等等,在武漢很難買到湖南的芙蓉王。為這個經濟問題,兩湖網友月月吵,年年吵,已經持續多年了。可以想見,兩地政府關系也不大好,互相防備,合作極少,基本是老死不相往來。相反,湖南同廣東廣西,江西,貴州則沒有湖北這種特殊矛盾。
B. 湖北省各城市經濟發展排名情況
地 區 本年累計(單位:億元)
全 省 12831.52
武漢市 4560.62
宜昌市 1245.61
襄樊市 1201.01
荊州市 707.81
黃岡市 700.32
孝感市 681.15
荊門市 600.53
黃石市 597.78
十堰市 550.96
咸寧市 405.15
隨州市 344.14
鄂州市 308.54
恩施州 280.68
仙桃市 261.93
潛江市 232.07
天門市 208.99
神農架 9.13
這是湖北省2009年全省及各市GDP
C. 湖北未來幾年內經濟的發展方向如何
堅持以武漢城市圈建設為核心,西部地區以宜昌,荊州,襄樊,十堰形成四城聯動發展區,實現中部崛起的領頭羊
D. 湖北省宜昌市的經濟在湖北省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湖北省來宜昌市的經濟情況在源湖北省來說算是明列前茅的,因為湖北省除了武漢是省會以外,再接下來就屬於宜昌了,宜昌的經濟在湖北省排名第二,宜昌市在將來很有可能從湖北省走出去,就不屬於湖北省的范疇了,總而言之,宜昌的經濟發展在湖北省是相當不錯的!
E. 湖北省經濟發展情況
根據初步核算的結果,2008年,湖北GDP總量首次過1萬億元,達到11,330.38億元,按可比價格比較,GDP總量居全國第十位,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1,780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4,963.61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4,586.77億元,增長12.4%。人均GDP達到18,796元。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338.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10.24億元,增長20.3%,稅收收入537.14億元,增長23.8%。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湖北的發展速度屬於中等偏後;同時湖北農業經濟數量大,所佔比重高,屬於農業大省。1979-2007年29年,按絕對數比,2007年GDP總量為1978年的蠢仿60.6倍;根據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長率9.3%,增長速度次於重慶、天津等22個省份居23位,低於全國9.8%的平均水平。1978年-2008年,湖北GDP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在第9位至第13位間輪替,1978年位居全國第10位,1990年第滑改9位,1995年第11位,2004年第13位,2007年第11位,2008年居第10位。根據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978-2007年30年湖北經濟的年增長率,有9年低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21年高於當年全國平均水平;30年間有15年年增長率低於10%,15年高於10%。GDP總量的發展,1992年突破1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8年突破1萬億元。人均GDP的發展,1987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國1987年突破1千元),1998年突破5千元(全國1995年突破5千元),2005年突破1萬元(全國2003年突破1萬元)。2007年,湖北GDP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9,150.01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14.5%,佔全國的比重達到3.3%;其中第一產業1,422.80億元,佔GDP比重15.55%;第二產業3,633.02億元,佔44.75%;第三產業3,632.39億元,佔39.71%;人均GDP為16,064元,次於新疆、山西等15省份居第16位[5]。湖北經濟結構中三次產業的比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978年為40.5:42.2:17.3(同期全國為28.2:47.9:23.9);2007年為15.5:44.7:39.7(同期全國為11.1:48.5:40.4),從1978年-2007年經過30年的發展,經濟結構漸漸趨向信檔判於合理,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舊佔有較大比重,第三產業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第一產業佔GDP比重次於河南、吉林等12省區居全國第13位;二產業佔GDP比重次於新疆、吉林等20省居21位;三產業佔GDP比重次於天津、湖南等9省份居第10位。按絕對數比較,一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江蘇、湖南等7省居第8位;二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四川、福建等10省居第11位;三產業增加值總量次於遼寧、四川等11省居第12位。
F. 簡述一下湖北經濟發展狀況.
武漢可以佔三分之一強;接下來就是宜昌和襄陽,都是發展蠻快的;再往下都差不多了(黃石、荊門、荊州、孝感、黃岡等),還有仙桃、潛江、天門這三個省直管發展的相對來說也還不錯,可能就恩施和神龍架林區那邊相對來說總量小點!
G. 湖北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樣
這個在全國發生可以得,
H. 湖北省孝感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孝感一個小地方卻有著和武漢差不多的物價(有的東西比武漢還要貴),這里的人工資不高卻很愛面子喜歡高消費哦。這里工廠少,大型商超到是比較多(這么小的地方應該算多了)
總結6個字吧:人傻,錢多,速來
I. 湖北當前所面臨的優勢和劣勢
江城 江城是武漢市的簡稱,也是武漢的美稱。來源於「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古詩詞。 而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萬人。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台、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跡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區位和資源 武漢地理坐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沖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 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武漢有各類礦藏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尤其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第一位。 武漢的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厚」。即「得水獨厚」,武漢臨江傍水,湖泊星羅棋布,水資源相當豐富,總量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用水總量;「得中獨厚」,武漢是我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我國新的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大支點。這種經濟發展的強輻射效應必然帶動武漢城市超常規發展。 產業結構及市場潛力 在新世紀里,武漢將著力推進產業和功能的深度開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系統。推進產業深度開發,重點是大力發展通信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醫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激光、軟體等產業,改造和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逐步把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利用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與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 1、能源供應 武漢煤炭、電力、石油、液化氣等能源供應充足,價格合理,完全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所需。 全市擁有液化氣貯存能力6000餘噸;液化氣輸送管道14.4公里;煤氣中壓干管900多公里;與荷蘭SHV公司合資建有年卸能力10萬噸的液化氣專用碼頭。民生石油公司已建成年周轉能力60萬噸的專用碼頭。 目前,武漢正積極實施「川氣東送」工程,到2003年每年將有30億立方米天然氣從四川進入武漢。 2、交通 武漢是全國鐵路主樞紐之一。京廣、京九、武大、漢丹四條鐵路干線在武漢交匯。營業里程1077.7公里,每天到發旅客列車40多對,貨物列車80多對。 國道106、107、316、318及建設中的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武漢交匯。市境內里程235.13公里,在冊通車里程2974.2公里,長途客運班線1007條,日發班次3439個,客貨運輸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區。 市區內共有公交線路228條,線路總長度4016公里,公共汽、電車4461台。出租汽車12260台,中巴客運車361台。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2.9台,在全國大城市中居領先水平。 武漢港是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之一。武漢擁有碼頭泊位615個,年吞吐能力4400萬砘。擁有各類船舶2080艘,總載重量150萬噸、載客量6萬客位,貨輪可直達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港澳地區。貨運量居長江內河港口第3位,客運量居首位。 武漢是我國重要航空指揮中心和航空港之一。航線可抵達全國56個大中城市,並開通了至香港、澳門及日本福岡、韓國清州四條國際航線,至韓國漢城和俄羅斯的國際航線亦在籌劃之中,預計2000年內開通。武漢航空客運量居全國第9位。 3、郵政 武漢郵政局是全國七大一級中心局和八大航空郵運中心之一,是中國南方七省(鄂、湘、粵、桂、川、滇、黔)的通信與郵政的傳輸、集散中心,並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郵及380個城市、130多個國家(地區)開辦了特快專遞業務(EMS)。 4、電信 武漢是全國主要的通信樞紐,京廣漢同軸電纜與滬寧漢渝光纜通信干線在漢交匯。武漢擁有光纖、數字微波、中同軸載波和長途、市話程式控制交換、公用分組交換及數字網路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手段。目前,全市已形成功能齊全的現代通信網路,可與國內900多個城市和國際150多個國家(地區)直接通話。 1999年市內電話裝機容量305.69萬門,市話用戶129萬戶。移動通信和國際互聯網發展迅猛,年末全市行動電話用戶達50.79萬戶,網路用戶也達5.4萬戶。市區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45.48部,其中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11.21部。市郊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5、供水 全市有供水企業15個(其中公用自來水廠12個),日總供水量429.9噸,供水能力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位。 6、醫療衛生 1999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167個,其中醫院220個。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64萬人,醫院病床2.77萬張。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33.2人,擁有醫院病床44.5張。 7、「三廢」治理 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78.86%,城市地面水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工業廢氣處理能力114.22萬標立方米/小時;固體廢棄物處理能力255萬噸/年
J. 湖北經濟怎麼樣
湖北人均GDP(元) 9973 排名11位
從20世紀50年代起,湖北為中國工業重點建設地區,利用省內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建設了武鋼、大冶鐵礦、荊襄磷礦、應城石膏礦等大型礦山基地。19世紀 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鋼鐵、機械、電力、紡織、食品為主體、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生產體系,是全國重要工業生產基地之一。
武漢為中國鋼鐵基地之一。武漢鋼鐵公司為全國三大鋼鐵集團之一。
目前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漢規模和實力蔚為壯觀的汽車工業走廊,汽車生產已形成重中輕相結合,改裝車與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車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十堰市是19 世紀70年代初興建的第二汽車製造廠所在地,為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中心之一,有「汽車城」之稱。位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神龍汽車公司九十年代投產,年設計生產能力為15萬輛,神龍富康轎車將逐步形成30萬輛的生產能力。
全省水力資源豐富,水電發展迅速,新建有漢江、丹江口、堵河、黃龍灘及白蓮河、陸水、富水等大中型水電站。同時,在武漢、荊門、黃石等地新建了火電站。80年代初興建了中國目前最大的葛洲壩水電站。當今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1997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電站共安裝26台70萬千瓦組,總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
紡織工業包括棉、麻、毛、絲、化纖等部門,以棉紡織工業為主,是省內輕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主要分布於武漢、宜昌、黃石、襄樊、沙市等地,其中武漢是省內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紡織工業產值約佔全省的一半,也是中國著名的棉紡織中心之一,紡織品暢銷國內外。
湖北的農業以耕作業為主,糧食生產居首要地位,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豬生產基地。在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全省可穩定達到年產糧食2400萬噸,棉花50萬噸,油料175萬噸,出欄肉豬2500萬頭的綜合生產能力。主要農產品產量處在全國前列。
經過50多年的建設,湖北的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巨大發展。2007年,全省完成生產總值9150.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是1979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產總值11330.38億元,成為全國13個GDP總量突破1萬億元的省(市)之一。
農業
全省各地始終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糧食生產基本穩定。2001年糧食總產量2138.49萬噸。棉花總產量為37.35萬噸,比上年增產 6.92萬噸,增長22.7%。油料產量達279.1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產11.58萬噸。糖料產量114.17萬噸,增長2.8%;蔬菜 3013.27萬噸,增長9.6%;茶葉6.12萬噸,增長8.7%;水果208.5萬噸,增長率14.0%;煙葉13.6萬噸,增長14.1%;麻類 5.28萬噸,下降28.4%。
2001年豬牛羊肉產量達到246.35萬噸,比上年增長5.9%,水產品產量達到242萬噸,比上年增長3.3%。林業生產繼續發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59.55千公頃;完成全國重點林業工程森林撫育面積21.67千公頃;比上年增長一倍。
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年末全省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469.2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9%;大中小型拖拉機31.46萬台,增長3.3%。農村用電量60.17億千瓦小時,與上一年大體持平。
工業
2001 年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工業生產持續增長。全省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完成增加值1096.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比全國平均增速高2.9個百分點,比上年增速高0.8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完成增加值717.38億元,比上年增長 11.7%,國有工業增加值447.88億元,增長12.3%;集體工業增加值179.67億元,增長11.5%,股份合作制工業增加值18.64億元, 增長8.5%;股份制工業增加值288.53億元,增長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增加值124.92億元,增長12.0%;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增加值37.19億元,增長16.6%。
交通運輸
全省交通運輸業發展平穩,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完成增加值282.45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全年貨物周轉量812.65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5%。旅客周轉量496.59億人公里,增長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