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雙創」科技領域將成為宏觀經濟對市場營銷產生什麼影響
全球視野來看,我認為對經濟環境影響最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就是中美之間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了,就剛剛在美國完成的一輪經貿磋商媒體所報導的情形來看,中國似乎不可避免的會對美國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才能緩解或者解決這種貿易緊張的局勢。不過盡管如此,華盛頓的決策可能在整個事態中仍然會起到主導作用,來左右未來事態的走勢,而與此同時,貿易和出口的不確定性自然也會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再加上與美國和歐元區存在著持續不斷上述的貿易政策之間的博弈,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一直在放緩中...... 我認為來自中國政府的任何貿易讓步都可能影響到2019年,甚至更長時間里的經濟前景,這非常值得大家關注,畢竟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強大的經濟增長引擎。還有就是從美聯儲的利率政策走向來看,出現繼續提高利率很可能是大概率的事件,華盛頓政局的不確定性(面臨中期選舉)和即將到來的全球風暴,這一系列問題將導致美國企業領導者們對投資變得更加謹慎,更不會像過去那樣招募更多的雇員。消費者同樣面臨各種壓力,支出會變得更加萎縮,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美國經濟走向疲軟。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特別是美國都不得不面臨借貸成本增加時,邊際項目就無法獲得資金的問題。所謂「邊際項目」是如果將所有可供選擇的投資方案根據其經濟可盈利率自高而低的順序排列,並將可利用資金分配完畢,則所做的最後一個單位的投資方案即為邊際項目。這里包含著一個項目的優選過程,在一定時期內,一國可用於建設的資金是有限的,要想選擇最佳的投資方案,獲得最佳的投資效果,必須使邊際項目的可盈利率達到最低,此時總的投資效益才能達到最大化。中國這些年經濟增長壓力為什麼那麼大,其中就有市場真實利率始終居高不下的原因所致,從而進入惡性循環,事實上這種狀況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比大多數人想像的更為嚴重。我建議大家就重點關注兩件事:一件是關注接下來的中美之間的貿易磋商能否達成一致,中國在這件事上到底做出了多達程度的讓步?這關繫到中國的國際市場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和趨勢;另一件則是關注政府層面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上是否在切實降低市場利率和企業成本上有顯著的成效的措施出台;講到這里雖然這些是對2019年全球和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的一些悲觀看法,但是可喜的是有一個領域則幾乎不受這些宏觀經濟環境的負面影響所沖擊,那就是創業創新和科技經濟領域。
⑵ 宏觀經濟學:只要技術進步,經濟就能持續增長嗎
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科技進步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更為密切,國內外學者對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界定
1.1 對科技進步的界定
科技即科學技術,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學科和知識體系」,「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巧」。目前理論界對科技進步內涵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歸納起來主要有狹義科技進步和廣義科技進步兩種解釋。
狹義科技進步是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進步。
廣義科技進步,是指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變革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1)提高技術水平;
(2)改革生產工藝;
(3)提高勞動者素質;
(4)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
(5)經濟環境的改善。
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科技進步是一種存在於一切社會活動中的有目的的發展過程。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還包括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不但包括生產技術的變革與進步,還包括管理技術和決策技術的提高與進步;不但包括硬環境的進步,還包括軟環境的改善。總之,科技進步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
1.2 經濟增長的界定
1.2.1經濟增長概念
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觀點,最常見的有兩種相互聯系的定義。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實際總產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持續增長。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是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給出的:「經濟增長代表的是一國潛在的 GDP 或國民產出的增加。也可以說,當一國生產可能邊界向外移動時,就是實現了經濟增長。」另一種定義則認為,經濟增長是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產出,即人均實際產出的持續增長。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是劉易斯在《經濟增長理論》一書中給出的:「……經濟增長是……『按人口平均的產出的增長』……。」
關於經濟增長比較完整的定義是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在接受諾貝爾獎金時所發表的演講中提到的:「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商品的能力的長期上升,這個增長的能力,基於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他又指出:「我們把各國的經濟增長看作是通常由人口的增加和廣泛的結構變化所伴隨的每個人或每個勞動力產值的持續增加」。從上述關於經濟增長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經濟增長集中體現為國民總產出的持續增加。
1.2.2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的過程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各種資源的組合和配置。要素的組合方式不同,不同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同,使經濟增長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從而就有了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學界對經濟增長方式有多種不同的劃分,主要有:從經濟增長的效率角度把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為粗放型經濟增長和集約型經濟增長。一般認為,粗放型經濟增長就是靠大量的資本、勞動力、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來推進經濟增長,其特點是:片面追求數量、產值和速度,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靠消耗大量資源來支撐,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高。集約型經濟增長是靠提高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效率來推進經濟增長,特點是:它更注重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
從擴大再生產的角度把經濟增長方式分為外延型經濟增長和內涵型經濟增長。這一劃分是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提出的。馬克思說:「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內涵上擴大。」人們據此認為經濟增長有兩種類型,即外延型經濟增長和內涵型經濟增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所謂外延型擴大再生產是指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即依靠增人、增投資、增材料、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所謂內涵型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的擴大是靠技術進步,靠生產要素的質量、靠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而取得的」。
根據決定經濟增長因素貢獻率的不同把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為主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推動的經濟增長和主要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推動的經濟增長,這是西方經濟學的劃分方法。這種劃分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劃分為兩類,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是指勞動和資本投入量的增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由知識發展、技術進步、規模經濟、資源配置的改善帶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越來越大。根據上述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同解釋可以看出,粗放與要素投入、集約與生產率的提高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在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表述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從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向以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和從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向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是有一定聯系的,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這是因為外延擴大再生產不一定是粗放型經濟增長,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也不一定是集約型經濟增長。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等的不斷改進,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逐漸下降,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科學技術、管理手段等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國與國之間經濟上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和管理的競爭。因此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代表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經濟增長方式應該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並沒有優劣之分,因為經濟的增長不僅要求原有企業不斷挖潛改造,更需要建立起現代化的適合時代要求的高技術、高管理水平的新企業,這種外延擴大再生產就不是低水平的重復,而是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新建。因此,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表述為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更能體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真實含義。
在現實經濟中,單純靠要素投入增加或要素生產率提高來推動的經濟增長很少見,最常見的是粗放與集約結合型,即經濟增長中既有靠要素投入增加獲得的,又有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獲得的。在這種情況下,若經濟增長中要素投入增加的貢獻大於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則經濟增長以粗放型為主;反之,若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於要素投入增加的貢獻,則經濟增長以集約型為主。
判斷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還是集約型的定量標志是:
(1)粗放型:E(P)(X),此時經濟的增長主要依據生產要素的投入;
(2)集約型:E(P)>E(X),此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率的提高來完成,生產要素的投入已不是主要經濟增長動力。
二、科技進步相關理論
2.1 馬克思的技術發展理論
馬克思通過勞動、工藝等生產和經濟過程的分析揭示了:
(1)技術的本質。認為技術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各種物質手段,包括機器。
(2)科學屬於生產力范疇,但科學只有通過技術這個「中介或橋梁」才能轉化為生產力。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由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度決定的,是以一定的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對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社會經濟制度對科學技術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
可以把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相互關系的基本觀點概括為:科學技術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反過來,社會經濟又決定著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即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辯證發展過程。
2.2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及理論。而後在《經濟周期》(1939年)中對此作了補充,並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1943年)中進一步加以應用和發揮。按照熊彼特的觀點,靜態均衡、完全競爭等正統經濟學假設已經不適用於解釋經濟發展,經濟的根本現象應該是發展而不是均衡。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企業家是實現創新的主體,信用是企業家以要素新組合的預期收益為擔保的支付手段,這三者構成了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石。
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體系內部的創新來實現的。所謂「創新」,就是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並將這種組合引入生產體系,或者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只有引入到生產實際中的發現和發明,並能對原有的生產體系和生產方式產生震盪效應的才是創新。熊彼特把「創新」(innovation)一詞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對生產要素之新的組合」。創新的概念包含五方面:
(1)採用一種新產品,即製造一種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 或一種與過去產品有質的區別的新產品。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即採用一種該產業部門從未使用過的方法進行生產。這種方法不一定是建立在科學新發現的基礎之上,但可能是商業經營中處理一種產品的新方法。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即開辟有關國家或某一特定產業部門的以前尚未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
(4)獲得新的供應來源,即獲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不管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還是首次被創造出來。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組織,即形成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創造了壟斷地位或打破了一種壟斷地位。
根據熊彼特的解釋,圍繞以上五個方面展開的創新作為一個整體,代表了一項新發明從最初的思維構想,經過研究與開發而獲得最後的商業成功的全過程,體現了技術可能與市場機會的有機結合。在結合過程中,市場需要的拉動和技術發展的推動是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而以有見識有才能敢於冒險的企業家的創造性活動作為中介。這里熊彼特強調的是技術與經濟相結合,在其理論體系中創新首先主要是一個經濟概念,是指經濟上引入某種新東西,是一種不息運轉的機制。它與技術上的新發明不能完全等同,一種新的技術或工藝發明只有當它被應用於經濟活動並帶來利潤和潛在的贏利前景時,才成為創新。
2.3 新增長理論
2.3.1索洛的技術進步新古典增長模型
二戰後初期,建立於凱恩斯理論之上的哈羅德一多馬(R.F.Harrod&E.Domar)增長模型,將人口、資本、技術等因素視為在長期內變化的量,分析它們在連續的時間內與其它變數一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相互關系。這一模型假設生產技術和資本一產出率不變,經濟增長率高低實際取決於儲蓄率的大小,強調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然而,運用該模型解釋戰後各發達國家在相同的資本積累水平下存在相當大的經濟增長差異這一現實時,卻難盡人意與此同時,各發達國家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不足和新的經濟現象,被索洛等人強調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所彌補和關注。
1956年,索洛(R. M. Solow)提出了加速技術決定作用的增長模型。它將原先固定不變的資本一產出率及勞動一產出率以技術變動來表現。該模型表明,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資本增長率和勞動增長率,以及資本和勞動對收入增長的相對作用的權數,而且還取決於技術進步索洛模型的突出貢獻就在於,區分了由要素數量增加而產生的「增長效應」(growth effect)和因要素技術水平提高而帶來經濟增長的「水平效應」(level effect)。在這里,技術進步第一次被視為一個單獨的因素,納入到經濟增長理論中給予系統地研究,從而比較完整地描述和解釋了經濟增長的原因。此後,丹尼森(E.F.benison)等經濟學家在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中,進一步證實了索洛模型的結論,並進一步提出,在經濟增長計量中,總的經濟增長遠遠大於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增長率,即出現了一個增長的「余值」。丹尼森明確地把這個無法用要素投入來解釋的「余值」歸結到技術進步上,並由此得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2.3.2曼斯菲爾德的技術創新與擴散理論
曼斯菲爾德認為引起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技術創新和新技術的不斷擴散。影響技術在同一個部門內擴散的基本因素有三個:
(1)新技術的模仿比例。
(2)新技術的相對盈利率。
(3)新技術所要求投資額。
此外,還有 4 個補充因素,即(1)舊設備被置換前已使用的年數。(2)一定時間內該工業部門銷售量的年增長率。(3)該工業部門某項技術初次被某個企業採用的年份。(4)該項新技術初次被採用的時間在經濟周期中所處的階段。
2.3.3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關系的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卡曼和施瓦茨以壟斷競爭理論為依據,研究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將科技進步視為「技術創新」提出:
(1)競爭程度、企業規模和壟斷力量是決定技術創新的三個重要因素或變數。競爭引發技術創新的必要性,企業規模影響技術創新,所開辟的市場前景的大小,壟斷力量影響技術創新的持久性。
(2)最有利於創新的市場結構是介於壟斷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之間的市場結構,既有競爭對手的威脅,又能維持技術創新的持久收益。
(3)與以上兩點相一致,技術創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壟斷前景推動的技術創新,即企業因預期能夠獲得壟斷利潤的前景而採取的創新。另一類是競爭前景推動的技術創新,即企業擔心自己目前產品可能在競爭對手模仿或創新條件下喪失利潤而採取的技術創新。
2.3.4羅默新經濟增長理論
美國加洲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羅默認為,知識技術是一個重要生產要素,可以提高投資收益。在他看來生產要素有 4 項:資本、非技術的勞動力、人力資本、新思想。他將人力資本的提高和新思想歸結為科技進步。
收益遞增是新增長理論的核心。羅默的收益遞增增長模型除了考慮資本和勞動兩個生產要素外,還將知識或技術作為一個內生的、獨立的因素納入到模型之中,知識被當作生產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投入。羅默把知識分解為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一般知識是所有經濟主體都可以無償使用的,可以產生一般的規模經濟效益;而專業化知識是以應用性很強的科技創造發明或專利的形式,投入到生產之中,它必然產生要素的遞增效益。兩種知識的綜合和銜接,不僅使知識、技術的人力資本自身具有遞增效益,而且也使資本和勞動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效益遞增。此種遞增的效益可能形成壟斷利潤,而獲得的壟斷效益又可以成為知識創新和研究與開發(R&D)活動的資金來源和動力。
羅默指出:「創新性思維的產物,不同於其他東西,具有自己的特性」。他認為,土地、機器、資本、資源等都是稀缺的,但是思維與創新及其相應的知識則是豐富的。當其擴散時,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復制。也就是說,收益遞減法則即依靠外延擴大來增加經濟收益,其比重會越來越小,而應用智力的自主創新所產生的經濟增長並不服從上述傳統規律。
羅默還從經濟投入這一視角提出:知識或技術的生產源於廠商利潤極大化的投資決策的努力,它的全面增加必是與人們為其貢獻的資源成正比的。換言之,知識或技術的規模取決於研究與開發投入的水平。他認為,在一個投資刺激知識積累,而知識積累又反過來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中,投資的持續增加能持久地提高一國的長期增長率。
2.3.5技術進步中的人力資本因素分析
技術進步論的產生是經濟學中的一次重大進步,但技術進步因素往往被局限在一定的物質資本中,技術進步中人的因素仍未得到重視。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Schultz)將生產的技術因素擴展到人力資本上。他認為人力資本會產生遞增的收益,人力資本即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質量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在同樣強調科技作為革命性生產能力的盧卡斯模型中,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被進一步深化。盧卡斯將資本劃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同時又將勞動區分為「初始勞動」和「專業化人力貢獻」兩種類型。並提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由教育和工作崗位上的「干中學」共同構成,正是這種不斷積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才一能促進經濟長期增長。
2.3.6庫茲涅茨對知識作用的論述
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強調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知識存量的增長。知識存量,包括技術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存量,知識存量在不斷增加,利用知識存量就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但知識本身不是直接生產力,由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要經過一系列中間環節,主要有四個環節:一是通過科學發現,使知識增加;二是通過發明,對現有知識實際運用進行檢驗;三是通過革新,把發明初步應用於生產;四是通過改良,在發明及其應用過程中進行有益的改進。知識存量,就是通過以上四個環節以及一系列轉化過程,最終變成現實生產力。
2.4 對以上理論的評析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系統觀點,還是熊彼特的創新、經濟長周期理論及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技術進步論,它們都分別從特有的研究角度對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進行了考察,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和凝集了人類邁向工業化進程中,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源泉、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認識漸趨於深化的演進軌跡。特別是熊彼特的創新學說在經濟學中獨樹一幟,能夠比較好地解釋經濟發展過程中質的變化。這一理論中創新就是「要素新組合」的概念,可以被擴展來說明科學技術的內生性,更好地反映科技創新過程的實質,其企業家的概念能反映創新過程中行為主體的本質和特殊性。創新、企業家、信用創造等概念並非僅適用於資本主義,而可以擴展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共同需要,其理論框架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在於其方法本質上是非量化的,從而難以將它作為創新概念量化的載體。
新增長理論的發展順應了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作用逐漸顯著的潮流,並將技術進步從物的因素擴展到人的因素,由經濟增長的外生變數轉向內生變數。新增長理論將知識技術進步和專業化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綜合要素來考慮,認為它們不僅能產生遞增效益,而且能突破「增長的極限」,從而牽動著整個經濟的規模效益遞增,保證長期的經濟發展。新增長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在技術進步的內生性上給出了與實踐相一致的闡釋,其要素收益遞增的新觀點,為經濟持續、長期增長找到了可靠的源泉和動力。盡管該理論在闡述技術進步的作用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它採用的生產函數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技術進步累積作用的間接度量問題,但其理論本身,仍存在片面性:第一,該理論多以技術進步而不是技術創新作為分析對象,這是因為,技術進步可以看作是一個宏觀的連續的變數,而創新則不能,技術進步可以說是創新的累計效應。顯然,在其理論框架中不能解釋由創新所帶來的質的、革命性的經濟變革。第二,企圖用資本的異質性來統一技術和資本,如何量化測度技術資本的問題還難以解決。第三,忽視了制度要素,經濟制度變數仍是外生的,因而它無法反映制度變數對生產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難以說明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及生產關系對科技進步的反作用。
三、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諸如科技進步、勞動力、資本、產業結構以及各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結合與改進等等。在這些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中,科技進步是最重要的,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每次重大的經濟增長都是由科學技術的新突破而引發的,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已被經濟理論和史實所印證。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指能夠使一定數量的生產要素的組合,生產出更多產品(使用價值)的所有因素共同發生作用的過程。可將其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提高裝備技術水平;改革工藝;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決策水平等。即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剔除了由於增加資金和增加勞動力數量因素以後的部分即為科技進步的因素。所以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一種內含的擴大再生產。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情況下,科技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和社會現象,它早已從個人對自然現象的探求,轉化為企業、政府的有意識的經濟社會活動,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科技進步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決定性制約因素。當今世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經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科技創新上有多大的作為,就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上贏得多大的主動。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從而使科技進步速度更快、質量更高。
3.1 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並不是說科學技術是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而是說,科學技術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它通過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來促進經濟的增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體現在:一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可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在科技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投入三個要素,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二是科技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科技進步通過改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傳統產業獲得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產生,不斷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1.1科技進步,決定世界經濟的形成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從各國生產方式的建立到形成世界市場、從而形成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無不依靠科技進步的作用。近年來出現的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實際上也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信息傳遞更快、更便捷,促進了全球經濟協調機制的形成。當前國際分工的資源基礎不斷削弱,技術基礎大大增強,科技進步的水平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依據。受科技進步的作用,當代國際交換的規模、速度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國的生產和消費越來越離不開世界市場。對經濟全球化起巨大推動作用的國際投資近年來迅速發展,這也是因為科技進步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國際投資機會大大增加,並使金融、交通、通訊等行業空前發展,為國際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
3.1.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後,雖然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經濟總量是不斷增長的。從世界科技發展史來看,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美國 1929—1969 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期提高,由 1929—1941 年的 33.8%提高到 1964—1969年的 71.9%。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 20 世紀 50 年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都超過了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對經濟增長貢獻。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然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上升。據北方網報道,上海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1996 年為 38.71%,1998年接近 44%,2000 年首次突破 50%。
3.1.3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各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首先,科技進步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由於科技的不斷進步,一方面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大大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包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內的許多經濟界權威人士和經濟學家一致認為,20世紀中後期以來,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主要推動力是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事實證明,科學技術能使勞動者從體力型向科技型轉化,從而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
其次,科技進步能使生產資料的性能優化,效率提高。科技進步具體表現為:它可以改進產品或工程設計,開發或推廣新工藝,改進或更新設備,提高生產工具的使用壽命;可以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勞動對象的利用效率;科技進步能夠不斷地推出新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在資本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產出,達到提高資本效率的目的。科技進步始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是提高生產要素效率、優化生產資料性能的決定性因素。
3.1.4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從數量速度型(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型)的轉變。而質量效益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最大前提就是科技進步。傳統的經濟理論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認為知識和技術是影響生產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識經濟中,知識被納入生產函數之內,知識可以提供投資的回報,而這又可反過來增進知識的積累,人們可以通過創造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以及生產出新的和改進的產品和服務而實現經濟的增長。九十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知識作用於經濟,從而導致經濟持續增長的例子,一些技術先進國家由於計算機、軟體業及通信業的長足發展,使經濟連年出現高增長率與低通脹和低失業率共存的局面。
。
。
⑶ 為什麼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你連買個水果 都要挑好看的[白眼]
為什麼對自己的臉毫不在乎[捂臉]
漂亮,絕對是增值資產
這不是雞湯,而是現實!
⑷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我國的影響
最本質的是提高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
提高生產力的表現是,
提高縮短生產流程
提高原料轉化率
正方:當人類為科技高奏凱歌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科技也同樣可以給邪惡的心靈以魔鬼般的力量
人類將毀於科技,還基於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全方位扭曲,這集中表現在社會關系、精神領域和倫理道德三個層面
■反方:科技是保護人類最堅固的盾牌,我們相信,科技的不斷完善,必將把人類帶入一個更加美好和神秘的境界
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因為科技發展的歷程證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難題,都可以通過科技本身的再進一步來解決
吳天(正方一辯):首先,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科技的好處不用我多費唇舌,待會兒對方辯友一定洋洋灑灑,然而常常被我們認為的加以淡化甚至忽略的卻是它的負面影響。不同於其他事物,科技的反面鋒如刃,利如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雙刃劍。然而假如您以為人類已經清醒意識到雙刃劍的存在,那您就有些過分天真了,當人類一次次自豪地表示,新科技正以最快速度加以應用,而表現出我們人類是多麼的高效率時,您可曾想過,這同時也意味著對科技負面效應的來不及了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正是災難的發端,科技的毀滅性正體現這種趨勢的無以逆轉。
第二,現代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使得科技這把雙刃劍,變成了達摩克里斯之劍。人類對科技的使用早已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經年累月的堆積,使得科技的負作用正隨時在全球范圍內爆發,這是科技毀滅性趨勢的更深層次危機。
第三,對科技的高度依賴,使得達摩克里斯之劍蠢蠢欲動。人類對科技高度信任而產生的主觀依賴更使利劍能夠任意施威,一觸即發,這第三種趨勢直接導致了科技是有毀滅人類的力量,當人類為科技高奏凱歌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科技也同樣可以給邪惡的心靈以魔鬼般的力量。
鄭蔚(反方一辯):首先我方要指出科技的負面效用不能歸罪於科技,恰恰相反,那正是人類未能從整體上科學地認識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惡果。
第二,對方辯友高估了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困難,卻低估了人類解決這些困難的能力。目前暫時不能解決的科技難題不等於將來也不能解決。我方認為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因為科技發展的歷程證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給人類帶來的難題,都可以通過科技本身的再進一步來解決。70年代,科學家曾經預言,由於科技產品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到21世紀初人類將面臨一個能源危機,而現在,能源的開發和微太陽能源開發,使這種恐慌盪然無存。
第三,科技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可以通過倫理道德與法律規范來創建一個科學的防範體系,使一個個單項的技術發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整個體系中得到制約。
簡安均(正方二辯):對方辯友說人類有道德法律,但是道德法律管得住科技嗎?科學家到公海復制人,道德法律可是管也管不住啊。我方認為,人類將毀於科技,還基於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全方位扭曲,這集中表現在社會關系、精神領域和倫理道德三個層面。首先,科技的發展趨勢是有毀滅人類社會生活的潛在威力。其次,科技的毀滅性威力,還表現在它對人類生活的不斷沖擊與毀滅,這集中表現在人類的兩個科技新寵,互聯網和基因技術。互聯網的勇士們早就宣布,要將網路變成一種生活,可是,當虛擬替代了真實,作為社會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再看基因技術,生命科技治療疾病,但另一方面卻是在干預自然,製造更完美的人類,但是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類還是高科技產品呢?今天基因技術對人類內在自然的改變更直接沖擊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倫理道德,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全方位扭曲,正毀滅著我們的社會基礎和精神世界。
張文博(反方二辯):剛才對方辯友大大地誇張了科技所帶給人類的負面影響,雖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高科技會帶給人類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但是任何科技成果都可能有利有弊,影響並不等於毀滅。
首先科技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其次,如果沒有科技,人類早就滅亡。科技是保護人類最堅固的盾牌,我們相信,科技的不斷完善,必將把人類帶入一個更加美好和神秘的境界,所以我方認為,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
付欣(正方三辯):剛才對方辯友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對方辯友果然洋洋灑灑大談科技的好處,可是科技的好處我方也並不否認啊,只是對方辯友你真的認為,水能載舟,水就一定不能覆舟嗎?第二,對方辯友說,人類是有理性的,但是有理性不代表不滅亡,下面我將從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出發,論證我方命題。
第一,科技發展正從個人趨勢走向國家趨勢和社會趨勢。個人對科技生活的追求與依賴並非什麼大問題,問題是這種追求與依賴正在以一種獨特的價值觀的形式變成國家趨勢和社會趨勢,科技已經變成這個世界上唯一正確的方向,一切與之違背的思想都要為之讓路。
第二,科技的毀滅性趨勢突出表現在科技被神化,而大自然卻被工具化,正是科技,讓人類不再覺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正是科技,讓人類覺得手中握有新的上帝,而不斷地把大自然工具化。然而,當自然秩序被打破,請問人類將立於何處?
吉星(反方三辯):剛剛對方辯友把一切錯誤都歸罪於科技,是片面的,是沒有真正理解科技與人類的關系,科技不是水,人類是可以控制科技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它消極的一面。
下面我將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來闡述我方的觀點。第一,高新科技的發展使人類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中新網消息,機器人首次在中國協助進行微創外科手術;《自然》雜志報道,細胞大小的一隻納米牛終於誕生了。以上這種種由科技帶給我們的成果,把人類推向一個更加繁榮的起點。
第二,以目前的高科技來解決我們現有的問題,毋庸置疑的,許多問題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而迎刃而解,小到垃圾已不再污染環境,大到能源危機已不再令人擔憂。
第三,人類在若干年後的科技發展水平,相信是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想像不到的,就像石器時代正在鑽木取火的人類一樣,他們不可能想像得到,現在我們的世界已經有了煤氣和電嘛。人類不會毀於科技,反之科學只會使人類越來越進步。
交鋒
■正方:看看今天的基因技術,已經在沖擊倫理道德這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了,您怎麼辦?
■反方:人類可以控制科技,人類不會毀於科技
陳曉歡:請問對方辯友,今天談「將」是不是談趨勢?
王青梅:我們當然是在談趨勢,而我們所說的趨勢是基於在歷史和現實當中,找到我們的依據來談的將來。
簡安均:謝謝對方同意我方觀點,談將來當然要看趨勢,以現實做基礎,以趨勢做判斷,科技的毀滅性趨勢,對方辯友怎麼看不到。
吉星:可對方辯友就是忽略了歷史,我們要從歷史的方面來證明科技不會毀滅人類。
付欣:對方辯友那個叫趨勢嗎?對方辯友那個叫做看著歷史對未來的幻想。
鄭蔚:對方辯友,我方至少還把我方的推斷基於歷史,而對方辯友卻做出憑空猜測,難怪對方辯友會用這種不科學的方法得出這個不科學的結論。
吳天:我方明明是立足現實看趨勢,對方辯友為什麼看不到呢?請問今天的科技都獨立發展了,這還不是毀滅趨勢嗎?
王青梅:我想請問對方辯友,你想做股市的評估,難道你可以不看過去的歷史數據嗎?
陳曉歡:對方辯友,今天不斷告訴我們,科技有多好,可是好壞並存難道不可能嗎?好壞並存難道不能毀滅嗎?
鄭蔚:我方並不否認好壞並存,但是我方認為的是人類可以控制科技,人類不會毀於科技。
簡安均:對方辯友如果真的認為人類可以控制科技,請明確地告訴我們如何控制。
王青梅:對方辯友一直在羅列科技給人們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而且一直還在訴說基因技術的危險,完全忽略了基因技術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如果說基因技術一無是處,那為什麼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還要花十年的時間,用轉基因技術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朵能發光的「胡奇花」?請你做出解釋。
陳曉歡:我們並沒有否認科技帶來的好處啊,可是我抱你的同時,我就不能刺你一刀嗎?我抱你一下,跟我刺你一刀有矛盾嗎?
鄭蔚:對方辯友至今為止,一直在迴避我方提出的問題,如果人類將會毀於科技,那對方辯友是不是認為新加坡政府所實施的科學技術五年計劃是在加速這種毀滅?
簡安均:實施科學計劃跟人類將毀於科技並沒有矛盾啊,我們今天站在這邊,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趨勢,對方辯友還沒有看到這個趨勢,為什麼要侃談趨勢以後的問題呢?
王青梅:那對方辯友的意見就是說,科技既然一無是處,那咱們是不是應該停止發展科技呢?
付欣:對方辯友的邏輯真奇怪,一方面他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又在問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還不會走就想要跑,真是奇怪啊。
鄭蔚:我方覺得對方辯友更是奇怪,一方面,一邊說人類將會毀於科技,一方面又不放棄科技,要繼續發展科技,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吳天:不是我們自相矛盾,是因為人在趨勢下,不得不低頭啊,看看今天的基因技術,已經在沖擊倫理道德這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了,您怎麼辦?
王青梅:我想請問對方,具有科學素養的四位辯手,既然科技將毀滅人類,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這么刻苦地學習科技知識呢?
總結
■正方:科技在為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
■反方:我們要追求真理,但是絕不能以個別現象為普遍,也不可能從針眼裡看世界
王青梅(反方四辯):在此我要指出對方辯友所犯的三個嚴重的錯誤:第一,以點概面。片面強調和無限誇大了科技的負面效應。
第二,斷章取義,因為科技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就斷言科技將毀滅人類,完全忽略了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對科技起到的約束和導向作用。
第三,對方是在以停滯的眼光看事物,只指出了科技現在存在的問題,而我方則是以發展的觀點指出了科技具有創新性的本質,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是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更新更快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將就我方觀點進行總結:第一,人類是有理性的,否則就不會有科技的誕生,我們要追求真理,但是絕不能以個別現象為普遍,也不可能從針眼裡看世界。
第二,科技是可控的,在這一點上,我方已經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在此要強調的是,目前存在的問題通過人類的自律和科技的發展,是完全可以變成可控的,在人類理性和科技發展的雙重保險下,人類將不會毀於科技。
陳曉歡(正方四辯):首先對方告訴我們,未來的科技有多好,可是今天辯題中的這個「將」字,就是告訴我們,站在今天看明天,而不是站在明天看明天。
然後對方又從歷史的角度告訴我們,科技有多少多少好處,我方也不否認啊,可是科技有再多的好處也不能掩蓋它帶來的壞處,今天這場辯論的焦點問題在於科技帶來的壞處是,會還是不會毀了人類,對方辯友卻一再王顧左右而言他,立論偏題是對方辯友所犯的第二大錯誤。
接著對方又天真地告訴我們,科技的發展是可以受到人類控制的,可是我們看到的是科技正在決定政治、經濟乃至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地位,它早已凌駕於一切道德法律理性良知之上,還有什麼能控制它呢?
總結我方的觀點,首先科技在為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現在什麼人都敢講科技以人為本,難道為人服務就叫做以人為本嗎?其次,科技被神化,人卻被工具化,一切以科技優先,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周圍世界比比皆是啊,科技本來只是一種工具,然而當它被神化,人卻被工具化時,這樣的人類本身就是一種毀滅。第三,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主宰著人類的命運,科技發展的獨立性早已超出了人類的控制,而反過來主導著人類,科技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只有敢於承認這個毀滅性的趨勢存在之後,我們才能再對大家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評委亮分
周端昌(評委代表):
在整隊的默契方面,我們評判團覺得,兩隊都有非常良好而且非常強而有力的反駁能力,其中要指出正方在自由辯論方面發揮的能力比較平均,就是說幾乎每一位辯論員都有能力隨時隨地的站起來反駁對方的論調。這場比賽,我個人覺得節奏實在很快,不過因為節奏很快,開始的時候其實很難分出勝負,可以說到第二位甚至到第三位代表發言的時候,還是勝負難分。最後到了第四位和自由辯論之後,尤其是第四位發言人先後辯論之後,我們才覺得形勢比較明朗。在個人的表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正方的第四位代表,我個人認為,他在辯論方面,非常有人情味,雖然有時論調有點近於強詞奪理,不過在自由辯論那種形式下,有時候是無可厚非的。評委判定:正方勝出。
本報訊2001國際大專辯論會已於本月初在新加坡結束,中央電視台將於國慶節期間播出全部七場辯論的精彩實況錄像。與前幾屆純哲理思辯的內容相比,本次比賽的辯題更貼近現實社會生活。
國際大專辯論會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央電視台和新加坡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此次在獅城舉行,普及推廣華語的主旨甚為明確。參賽大學不僅包括武漢大學、東吳大學和香港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馬來亞大學,風行漢語的澳洲和北美也有悉尼大學和首次參賽的加拿大溫莎大學參加,著名的英國牛津大學也是頭一遭參賽。四名辯手中竟有兩名不列顛紳士和一名金發飄逸的小姐。
武漢大學辯論隊和馬來亞大學進入決賽,馬來亞大學獲冠軍,武漢大學取得亞軍,三辯余磊被評為最佳辯手。本報獲得授權,將於今日起刊發精彩辯詞。
⑸ 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一、科抄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襲
首先,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
其次,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
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
⑹ 宏觀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有什麼影響
突然的技術進步有水平效應——使經濟增速上一個台階,變為新的技術進步速度;若技術進步速度增加,則宏觀經濟有增長效應——增速也變大
⑺ 論述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特別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情況下,科技進步更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和決定性制約因素。
1 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先導
粗放經營的本質特徵在於它的低水平技術的重復生產,而集約經營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投入要素綜合利用率的提高使產出趨向於最大化。亦即只有科技進步才有可能實現從依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進行低水平重復生產的粗放經營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要素產出率的集約經營的轉變。從歷史來看,科技作為人類器官的延長,它不但提高人類的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動人類對資源的加工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以小投入換取高產出,實現人類的經濟原則,很顯然,只有現代化生產技術裝備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產生,才會使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和優質高效、低耗的農業集約化經營出現;只有在幾次技術革命發生之後,現代工業的機械化、專業化、自動化、低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發展才成為現實。
(2)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動力源
沒有科技進步,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依靠勞動力和資本的追加投入來維持低效率的產出,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而實際情形並非如此,因為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經濟的巨大發展。科技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表現如下:一是科技進步可以促使經濟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發展,提高宏觀經濟效益,推動經濟發展。二是科技進步可以更好地使經濟活動主體實現規模經濟,把企業引上集約化經營軌道。三是科技進步可以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減少生產成本,實現集約增長。一方面科技進步使生產技術不斷更新,提高生產自動化,專業化程度,從而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降低產品成木,並增加產品總量,提高產品性能,企業因此實現集約化經營。另一方面,由於科技進步,管理技術亦隨之提高,從而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擴大投入-產出比率。
(3)科技進步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創造條件
其表現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科技進步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物質基礎。科技進步推動了人類生產和生存能力的極大提高,創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質財富,在相同資源擁有量的前提下創造更多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淘汰那些陳舊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並開辟新技術新產業;二是科技進步可以突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各種阻力和困難。
(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乘數作用
由於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存在交互使用,科技成果被應用後實現經濟的擴散,這種擴散帶來的是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又將反過來影響科技的研究和開發,這樣科技進步便在科技與經濟的互動過程得以擴張,對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帶來數倍的影響作用,從而使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轉變加速,類似於其它投入要素的乘數效應。從科技進步的角度看,科技發展過程自身具有自我繁殖性和加速性,使得科技進步呈幾何級數發展。
2. 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
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變動的諸多影響中,科技進步推動新興主導產業的形成,改變產業結構,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協調和持續增長是最為重要的。科技進步最先影響的是直接應用科技創新的部門,並使之形成為主導產業。由科技進步推動而形成的主導產業部門,通過前向、後向聯系,帶動了一系列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這種產業結構的關聯性變化,主要以原產業內部的結構變化及各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等形式表現出來。以科技革命為基礎的主導產業部門的徹底更替,使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導致了經濟持續增長速度的劇烈變動。
產業結構的優化實質上是產業間生產要素配置的優化。科技進步能夠影響生產函數,提高其他諸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能夠對其他要素產生替代效應,即能夠以相同的諸要素投入量,生產出比以前更多、更好的產品。具體來說,如果技術不變,由於生產要素報酬遞減規律的存在,只有在一定限度內,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才能帶來單位要素產出效益的提高,一旦超出這一限度,不僅單位要素的貢獻會大大降低,總產量也會呈下降趨勢。然而,科技進步通過對生產要素的改善而使生產力提高,增加了投入要素的產出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從而增加產出總量。科技進步改變了產業間生產要素流動的格局,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振興經濟首先要振興科技。科學技術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和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過程中,技術進步更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更好地利用科學技術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本文從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上, 分析了科技進步在推動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的變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重要作用。
⑻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有哪些貢獻
可以從以下這些角度和方面來理解和分析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夠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
(2)當前我們面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任務。科技進步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
(3)科技進步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家知道,從國際經濟競爭角度來看,當前我國缺少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缺少世界知名品牌,而科技發展有利於扭轉這種書面。
(4)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技的進步,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於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
⑼ 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起到杠桿作用。
⑽ 技術進行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這太有挑戰性了吧,我只知道國家的宏觀調空政策出台;鼓勵人民消費而且內政府出錢容幫助人民消費,一次性投資了3000億人民幣來刺激經濟,預計總投資是1萬億。總之金融危機到明年初就會淡化,而且還可能更加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不還意思我不會畫走勢圖,我總不能不懂裝懂來糊弄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