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怎麼處理英文版
Is there a train to Shanghai at ten this morning ?
Ⅱ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什麼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環環境的對象。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
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2)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pdf擴展閱讀:
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Ⅲ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
最佳答案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
第三,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
第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但從發展趨勢看,由於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積極地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時代指日可待。
第六,經濟全球化拉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盡管發達國家是國際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受益於國際貿易,其貿易額約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更是嚴峻,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部分利益的同時,卻承受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對本國經濟的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主要有: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發達國家控制著國際經濟體系,手裡掌握著資金、技術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中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遠遠拋在後面。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次,由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
125
Ⅳ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本人要參加辯論賽,越詳細越好)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利影響。
1、威脅經濟安全。經濟安全觀是與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分不開的。衡量經濟安全的標准有兩個:一是國際競爭能力,因為追求經濟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國際競爭力,沒有國際競爭力,一國的經濟安全就沒有保證;二是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決定著一國經濟命脈的控制權問題。由於發展中國家往往技術基礎薄弱、人才短缺、資金不足,很難在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所以其國際競爭力不足。同時,也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造成一定的沖擊。經濟全球化主要是在發達國家的國際制度安排下展開的,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必須遵守已有的國際條約、協定和慣例,發展中國家為了獲得經濟全球化給本國帶來的好處,有時還被迫主動對經濟管理許可權作出一些讓步,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制於發達國家。
2、危害金融安全。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現為資本流動全球化、貨幣體系全球化、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機構全球化,以及金融協調與監管全球化。與較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缺乏高級金融人才。同時,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投機猖獗,風暴四起,使得國際間貨幣合作的風險加大。而發展中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同時,放鬆了對本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一旦國內經濟出現問題,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便會乘虛而入,必定釀成金融市場的嚴重危機。
3、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外圍邊緣地帶的發展中國家,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容易接受發達國家高層次產業的垂直分工,最終導致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單一性、從屬性,從而受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的不良影響。
4、影響政府收入與政府借貸。貿易自由化將會使政府關稅減少。在自由化的最初階段,其影響可能是中性的,甚至會增加額外收入,但最終會減少政府總收入水平。同樣,任何稅收減免或對外國投資者、出口生產商的稅收抵免措施都將減少稅收收入。
Ⅳ 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變成現實。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為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並造成了諸如貧富懸殊,南北差距等一些列問題,迫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在新的環境下應如何對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由於歷史和自身原因,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的地位,但面對全球化的浪潮,發展中國家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恰當的政策,採取有力的措施,揚長避短,迎接挑戰,才能變不利為有利,加快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一般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本、信息、技術、勞動力等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自由流動和配置,是經濟國際化和一體化達到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表現。經濟全球化於20世紀90年代形成高潮,這有其必然性。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生產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在全球市場分開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地區之間的自由化貿易不等於經濟全球化,只有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歷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原計劃經濟國家相繼向市場經濟轉軌,完全意義的全球大市場才誕生。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規范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一統天下,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技術進不,尤其是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不僅使商品貿易和流通加快,同時使企業組織進一步走向國際化,生產走向全球化。更為突出的是,資本流通已成為瞬間的事,全球金融市場連成一片,資金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隨時流動。技術進步也使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並逐漸獨立出來形成了技術在國際間的轉移和流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新科技革命為經濟的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支持,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二、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經濟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即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是其不得不面恰的一個重大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發展機遇。二戰以後許多發展中國家努力發展國經濟。試圖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卻只有極少數,大多數國家依然貧窮落後。如何擺脫落後的面貌,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拉大的經濟差距,依然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難以解決的難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盡快擺脫落後的經濟狀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2000年聯合國發布的《千年報告》指出:「全球化的好處和機會仍然高度集中於少數民國家。在這些國家內的分配也不平衡。全球化對許多人已經意味著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無法預測的力量傷害,這些力量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經濟不穩和社會失調。」有的國家發展速度較快,而有的則遠遠落在了後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盡管促進了全球的經濟發展,但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並沒有受到公平待遇。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和資本優勢,以跨國公司為工具,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施資源在全球范圍的不公平分配,使得南北差距繼續拉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同樣也在拉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康德蘇曾評論說「貧困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速度是不能容緩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已成為爆炸性問題,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其次,它擴大了發展中國家內部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以及加劇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在發展中國家,受過教育或擁有資源或壟斷權力成員,可以在發達國家之間自由流動或獲得超額壟斷利潤。受較少教育和社會地位低下的社會成員卻與此相反。隨著跨國公司的進入,一個高薪收入階層會涌現,由此會造成收入嚴重集中化使貧富差距拉大,而貧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條件損害著他們勤奮工作的意願和能力並可能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面前,發展中國家要積極應對,未雨綢繆,扎住機遇,迎接挑戰。
三、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潮流
當今世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開放是世界每個國家的必然選擇。發展中國家只有認清形勢,積極進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爭取主動,即克服「全球化」的弊端,規避「全球化」的風險,又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條件發展壯大自己。
首先,為了在「全球化」潮流中發展壯大自己,發展中國家必須結合自己的國情,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加快本國民族產業的發展,以適應全球化競爭的要求。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亞洲「四小龍」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上起步的,其工業化水平在50年代初期仍我很低,資本和外匯十分稀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00美元左右。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在二三十年的時間里持續,快速增長,並且隨著資本,技術的積累,它們又逐步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成為新興工業化經濟,時入或接近發達經濟的行列。
其次,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後發優勢」,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從比較優勢走向競爭優勢。相對於比較優勢而言,競爭優勢不僅強調發展具有成本基礎優勢的產業和產品,更強調促進發展適銷對路的多樣化的產業和產品,建立本國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經濟全面增長。發展中國家或轉型中的國家,情況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要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包括經濟體制和科技制在內全面創新建設機制,以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優勢。
第三、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時推動對舊的不平等的國際規則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在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發展中國家選擇加強本地區經濟全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即可以作為發展中國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貨攤一個初始或過渡階段,也可以用來抵禦發達國家的經濟沖擊。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採取了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Ⅵ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所謂「全球化」,是指人類活動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互動的客觀歷史趨勢。它是伴隨著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突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 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
(一) 經濟全球化的一般性問題
所謂「全球問題」,是指在發生規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國家、地區的根本利益,並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行動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那些問題。
全球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是承認的,但他們對全球問題的理解卻並不一致。其主要分歧在於對哪些具體問題有資格進入全球問題的認定上以及如何區分各問題之間的主次關系,例如,前羅馬俱樂部主席A。佩切伊把全球問題歸結為人口增長、社會的差距和分工、社會的不公正等近30個問題構成的總問題;前蘇聯學者M"M"馬克西莫娃則認為全球問題包括核戰爭的威脅、飢餓、貧困。
哈貝馬斯較早地就開始關注全球問題了,他曾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或「由國家調節的資本主義」兩個階段,他稱後者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對全球問題的關注是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分析的重點,在《合法化危機》一書中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增長的後果作了這樣的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的高速增長給國際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在這里我所說的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對人格系統一貫要求的損害(異化),以及對國際關系所造成的巨大的壓力」。在他看來,造成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原因在於「系統」侵入了「生活世界」,人們的交往被扭曲、異化了。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構理性,建構一種交往理性,也就是主體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和一致,從而實現人們之間交的合理性,實現社會的合理化。
建構交往理性以拯救分崩離析的傳統理性是哈貝馬斯的理想,這也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核心。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思想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並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他所提倡的通過「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話語倫理」規范的建立與貫徹來消除當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實現一種「無暴力統治」的社會秩序的理想是一種空想,但是,哈貝馬斯幾十年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的理論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充分表明了他所倡導的交往理性是有著相當重要理論價值的。
(二)中國的問題
中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就選擇了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道路。這樣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也就是和平發展的道路。
20多年來,中國的這一歷史抉擇經受了考驗,和平崛起的進程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但是還遠遠沒有完成。一個13億至15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和平崛起,決非易事。特別是在21世紀上半葉,我們既面臨「黃金發展期」,又面對「矛盾凸顯期」。說矛盾凸顯,就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而言,帶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戰:
第一個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挑戰。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後列;同時,由於發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藝總體水平低,中國製造業的單位和總量的資源消耗包括能耗,卻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隨著世界製造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也帶來一定程度的「能耗轉移」。這就使得資源特別是能源的短缺,成為困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大難題。
第二個是生態環境的挑戰。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狀況惡化、資源耗費巨大回收率低而導致環境破壞等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同時,這也是中國領導層提出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背景。
第三個是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比如,既要使GDP持續快速增長,又要加快社會建設步伐;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擴大社會就業;既要保持東部地區的強勁發展勢頭,又要促使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既要推進城市化,又要從各方面反哺農村;既要注重公平、縮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擴大吸引外資,又要優化引資結構;既要以市場換技術,又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既要深化各項改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既要推進市場競爭,又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等等。解決這一系列兩難問題,都不能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統籌兼顧,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另外,全球化的發展對於中國的進出口體制、貨幣體系、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金融體系監管的透明度、控制方法都提出了向完全市場化的趨同要求。
因此經濟全球化無論從內在體繫上,還是外在環境上都需要中國政府的大國策略。
(三)中國的大國策略
中國是歷史上文化大國,也是現實中地緣政治大國,正致力於成為未來的綜合性大國。所有這些決定了她的戰略定位及其選擇不同於任何大國。作為國際地位日漸提高、實力不斷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要,就構成了國家戰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種需要之間彼此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從基本的生存權益需要到更高層次的需求,從而通過自助成為一個對國際社會有重要貢獻的大國。
第一,主權需要。它包括領土完整,內政不被干涉,這是一國存在的基本需要。主權需要與國家統一密切相聯,互為一體。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主權過時論」在西方興盛一時,「新干涉主義」抬頭,在這種情況下,維護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就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
第二,穩定需要。與主權需要一樣,穩定需要同樣涵蓋了國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內涵。穩定分為內部社會穩定與周邊環境的穩定。前者需要強大政府並建立有力的政治、經濟秩序,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必要保障;後者是指建立在「主權需要」層面上的「防衛需要」,「防衛需要」也就是擁有影響和控制周邊危險事態能力的需要,從而才能保證外部環境的安全。
第三,發展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在拚命迅跑,以在未來競爭中爭奪力量制高點。對中國來說,發展既必要又緊迫,因為惟有發展才能提高綜合國力,並使和平自主的對外政策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穩定是發展的保障,反過來,社會不發展、經濟衰落,則內部社會震盪及民族問題會被激活,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自然受危及。
第四,平等需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也不論國家制度及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需要,也是被尊重的需要。一個國家不被尊重或被侵犯,是主權不完整的表現。對平等需要的強調,是對強權政治及霸權行為的反對,它要求利益與機會均等,反對因文化歧視、貿易歧視而對某國作出的單方面限制。
第五,正義需要。中國的地緣政治及文化歷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於其他大國的使命,即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使命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已為自己樹立了作為大國的必要道義形象。這種正義需要包括作為一個大國在聯合國扮演積極的更富有建設性的角色,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維護小國、弱國權益、反對霸權主義方面始終樹立自己的正義形象。一個國家惟有發展具備一定實力,才能為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反過來,一個成為負責任的國家從而樹立起正義形象,也必然給它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支持。
簡言之,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求,是一個由基本層次向更高級層次的逐步遞升的過程,利益需要層次的拓展,也就為外交及戰略目標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更深的內涵和意義。
Ⅶ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影響
積極:更多的發展機會就業機會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 豐富人們的生活 便於引進先進的經濟技術,人才。最終促進經濟發展。
消極:風險全球化的影響(如經濟危機的波及等)經濟全球化實際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 面臨著大國技術,經濟方面的優勢與壓力,民族經濟受到沖擊,意識形態的和平演變。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產業轉移和資源配置易使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產業結構偏低且單一等問題。
Ⅷ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環環境的對象。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
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8)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pdf擴展閱讀:
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Ⅸ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而復雜,在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動世界經濟的總體增長,促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進一步大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並最終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風險甚至災難,對發展中國家的主權、經濟安全、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為經濟全球化付出沉重代價。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紛紛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經濟指標均有明顯改善。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科研開支、吸收的外國投資均得以大幅度增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迅速,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縮小。如韓國的人均GDP由1980的1750美元顯著增長到1997年的10550美元,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5.97∶1縮小到2.50∶1(發達國家這兩個時期的人均GDP分別為10450和26380美元)。這些國家科研開支所佔也逐漸上升,目前韓國已接近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新加坡也有1.1%(同時期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5%)。另外,發展中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不斷增加,1997年曾高達1380億美元,佔到全球總額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了諸多發展趨勢,包括:經濟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導向的新技術革命、全球經濟的市場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等。其中,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關繫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決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響已日益為國際社會所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