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具體表現在八個方面: 一是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10.4%,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9%高出5.5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7%高出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鄉經濟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趨向協調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是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持續大幅增加,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財政收入在四年內翻了一番多。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們辦了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一些大事,重點加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大了對落後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企業利潤連續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長,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調動了企業的發展積極性。 四是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供給能力大幅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增產,棉、油、肉等主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五是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得到明顯緩解。 六是對外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七是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八是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⑵ 經濟社會的成就
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大的概念實質是一回事。不過,社會經濟有狹義方面的概念,專指私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方式。所以,用「經濟社會發展」外延沒有這方面限制,概念更大。
⑶ 十六大以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輝煌成就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國民經濟連上新台階,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升
十六大以來,國際環境波詭雲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國內非典、雨雪冰凍災害等自然災害和重大挑戰接連不斷,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和宏觀調控的艱巨性空前加劇。面對國內外復雜環境和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勵奮進,堅持科學發展,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二、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始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從「快字當頭」到「好字優先」,我國結構調整不斷邁出新步伐,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實現新飛躍,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突出重點,優化布局,夯實發展基礎,破解瓶頸制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成績斐然。
農業基礎不斷鞏固和加強。十六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有效克服了自然災害頻發的不利影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實施農業補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四、對外經濟和對外貿易實現新跨越,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拓展
十六大以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深刻變革。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緊緊抓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互動和依存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
五、人民生活持續獲得新改善,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人民群眾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全體人民切實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六、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增強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
七、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得到空前重視,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十六大以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黨中央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綱要第一次把節能減排列為約束性指標,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⑷ 十八大以來經濟建設有何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勇於實踐,善於創新,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再展新畫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萬二千億斤。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
(4)2016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擴展閱讀:
看點:
綱舉目張,洞察大勢,一個邏輯貫穿始終。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只有善謀大勢,才能因勢而動、因勢而進。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
從國內看,我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過去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條件和市場環境發生明顯改變,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行,與此同時,趨勢性、階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織,三期疊加的陣痛持續顯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解讀十八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八大後十年的中國經濟走向
⑸ 統計公報呈現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三大亮點是什麼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國家統計局28日發布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從經濟增長到結構調整,從社會保障到百姓生活,公報呈現了「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面貌。透過大量的數據,記者梳理了其中的三大亮點。三大亮點分別為,經濟增長提質,動能轉換加快以及群眾福祉增強。
——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2016年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農村地區普及率達到33.1%;移動互聯網接入量93.6億G,比上年增長123.7%;互聯網上網人數7.3億人,增加4299萬人。2016年,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6.2%;快遞業務量達312.8億件。
——新產業新產品快速成長。2016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0.5%和10.8%,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5和4.8個百分點;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產量增長51.8%,新能源汽車增長40.0%,工業機器人增長30.4%。
——創業創新勢頭良好。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5500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年授予境內發明專利權29.5萬件,比上年增長15.0%,境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傳統動能減弱,新動能亟須培育推動的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促進創新有序健康發展,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調動微觀主體積極性,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激發經濟活力,新的力量、新的動能不斷發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提高。」李曉超說。
亮點三:群眾福祉增強
改善群眾生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公報顯示,過去一年,我國著力增進群眾福祉,取得積極成效。
脫貧攻堅方面,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准計算,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比上年減少1240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比上年實際增長8.4%,增速比全部農村居民收入快2.2個百分點。全年全國農村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158萬戶。
社會保障方面,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比上年末增加2501萬人、375萬人和8257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人數分別為1480萬人、4577萬人和497萬人。全年資助5621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3100萬人次。
此外,恩格爾系數繼續下降。2016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全年全國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606萬套,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基本建成658萬套。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總體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民生優先,努力拓寬增收渠道,大力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奮力實施脫貧攻堅工程,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和公平,織牢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李曉超說。
⑹ 16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那些顯著的成就
報告認為,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具體表現在八個方面:
一是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10.4%,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9%高出5.5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7%高出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鄉經濟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趨向協調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是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持續大幅增加,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財政收入在四年內翻了一番多。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們辦了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一些大事,重點加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大了對落後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企業利潤連續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長,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調動了企業的發展積極性。
四是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供給能力大幅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增產,棉、油、肉等主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五是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得到明顯緩解。
六是對外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七是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八是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記者張毅、周英峰)
⑺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日前介紹,1949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達到1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8.5倍;1949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達到4761元。
與此同時,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已屬於富裕型,農村居民也達到了小康水平。
我國扶貧開發取得歷史性成就,2007年,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1479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30.7%下降到1.6%。
⑻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顯著成就
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具體表現在八個方面:
一是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10.4%,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9%高出5.5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7%高出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二是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鄉經濟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趨向協調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是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持續大幅增加,節能減排取得初步成效。財政收入在四年內翻了一番多。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我們辦了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一些大事,重點加強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切實加大了對落後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企業利潤連續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長,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調動了企業的發展積極性。
四是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供給能力大幅提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三年增產,棉、油、肉等主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五是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得到明顯緩解。
六是對外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
七是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提高和改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
八是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