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後,促使韓國,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相同點是什麼/
相同點是都採用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二戰後日本的經濟在前一段時間內使接受美國的制裁的(主要是分解日本財團以便日本不再發動戰爭的計劃),但是由於朝鮮半島發生的朝鮮戰爭,導致美國不得不從日本大量的買進戰爭物資,導致美元大量流入日本,所以從1950年開始,日本經濟靠著戰爭大幅好轉。
由於日本在18世紀的前中期遇到了經濟危機,導致石門學說的興起(即工作便是修身養性),使得日本老一代的人在工作結束後還繼續工作而不要太多錢,所以日本可以大批量地生產優質產品;
且物美價廉,所以日內本或在二戰結束後曾一度成為暢銷貨,使得日本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了大量的外匯。韓國大體上沿用日本和美國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1)戰後韓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二戰歷史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Ⅱ 二戰後中國,韓國,新加坡各自的發展情況
二戰後,也就是1945年後,亞洲乃至世界百廢待興,各地民族運動風起雲涌。
中國:中華版民國作為戰權勝國,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但國民政府由於戰爭結束時,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嚴峻,在和中共爭奪佔領區的競爭中略有失利,因而在內戰中撤往台灣。隨後的數十年中,由蔣氏父子進行土地,經濟和政治三個階段的改革,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大陸方面,在一五計劃中取得了進步,經歷了大躍進,大飢荒,文革之後,鄧小平及時且成功的把中國領向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
韓國:二戰結束時,朝鮮半島38線以北的蘇聯佔領區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南成立了「大韓民國」即韓國,戰後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在美國的支持下,創造了「漢江奇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新加坡:1965年從馬來西亞中獨立,在「國家資本主義」下發展經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Ⅲ 二戰後極度貧窮的韓國是如何成為發達經濟體的
說韓國崛起是神話一點都不為過,要知道這個國家面積不過10萬平方公里,境內全是山,只有一點點平原位於西部沿海地區,而且幾乎沒啥資源,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三星電子每年為韓國創收大筆外匯)
最後再說說美日對韓國政府的扶植。
不得不說,韓國的崛起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韓國的發展正好趕上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這位韓國帶來了極大的市場。
而且在二戰後,韓國成為美國在東亞大陸上的唯一一個軍事據點,因此美國對韓國的扶植力度很大,例如韓國的首條高速公路就是在美國資金支援下開工建設的,韓國現代公司的汽車產業也是在福特的幫助下起步的。
Ⅳ 戰後,為什麼日本和韓國經濟會迅速發展
日本發展起來來主要是靠美自國的扶持和一些改革
而韓國先是利用發達國家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結合本國國情,大力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後又不斷調整發展策略,發展向外型經濟,參與國際競爭,並注意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經濟。這一時期,韓國的年增長率經濟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
Ⅳ 二戰後,為什麼朝鮮經濟落後,但是韓國卻經濟突飛猛進
恩,我也是高中學的,現在忘的差不多了:因為二戰後,韓國受到美國的幫助,借著發達資本注意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契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汽車工業,對外開放,進行國際貿易,借鑒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等多方面科技。同時,韓國人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這使得他們能夠最終順利的度過亞洲金融風暴,發展教育事業,國民有著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此外,國家領導者制定了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然而朝鮮閉關鎖國,主張對統治者的個人崇拜,發展軍事,注重政治,放棄了發展經濟的時機,蘇聯也不像美國對韓國那樣給朝鮮一定的幫助,反而是以大國強權政治欺壓朝鮮。
這些就是我大概記得的,如果還有的話,我覺得可能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也有一定關系。韓國沿海部分較多,便於發展貿易。
我是這么覺得的,你參考下
Ⅵ 二戰後,韓國算不算經濟速度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二戰後開始經濟發展最快的先是日本。因為得到美國的援助以及國內百廢待興內的產業,日本開始容了一個堪稱奇跡的發展,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於說韓國,首先要承認一點,韓國從二戰後發展到今天也是極為罕見的成就。但是他發展時間比日本晚,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和新加坡、香港、台灣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所以通過這個可以看出,韓國是二戰後亞洲經濟發展很快的國家,但是並不是最快的。
還有你的這個問題,是不是算到現在。因為如果是算從二戰到現在的話,那麼我國的發展速度也絕對不比任何國家慢。要知道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日本進入了長期的經濟衰退,韓國新加坡等也進入緩慢增長後,我國的經濟發展異軍突起,一直到現在已經穩穩坐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交椅,並且有望在以後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國。
Ⅶ 韓國為什麼戰爭後經濟可以快速發展
1)抓住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3)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勞動者素質。
2、從共性角度比較二戰後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方式。
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成為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工業大國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依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教育、科技,造就經濟發展所需的後備人才;創造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
3、二戰後亞洲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①面臨的機遇:A、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道路;B、二戰後,世界局勢處於相對穩定時期。C、世界經濟進入調整發展時期,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臨的問題:A、人口多、基礎差、各地發展不平衡,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地位;B、長期的殖民統治,受西方列強控制較嚴重,易產生政治或經濟的動盪;C、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大國的影響和制約;D、亞洲國家差異大,內部矛盾復雜。
③中國的態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4、從歷史機遇、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德、美、韓經濟發展原因:
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美國則在原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韓國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並一躍實現了工業化。歷史機遇:聯邦德國利用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和馬歇爾計劃援助。美國則在戰後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韓國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開始工業化進程。 經濟發展戰略:聯邦德國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並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推行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美國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韓國政府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發展密集型產業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技術產業,實行不均衡發展。
Ⅷ 南韓為什麼戰後經濟發展那麼快
1、南韓的成功,是從戰後1945年以來,就奉行經濟自由主義,搞自由企業、搞私營,南韓經濟內進步這容么快,是與此有關的。
2、同時政府就對銀行有操縱、控制權,政府要銀行投資給誰、利率多少等。一般政府把利率定得很低,集中投給政府認為重要的產業,有很強的產業政策。
正是產業政策的作用,才使到韓國有今天的繁榮。通過政府控制,一些利率很低的資本給了一些大財團。而這些大財團,正是韓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大宇、三星、現代等大財團如果沒有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能發展起家電、轎車等產業嗎?汽車工業,恰恰正是在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才能發展起來的。
Ⅸ 韓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韓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1948年韓建國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韓經歷了三年戰爭洗禮,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戰爭結束後,其經濟主要依賴美國的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
60年代韓經濟開始起步,以第1個「5年經濟發展計劃」為標志,韓開始工業化進程。此時,韓政府開始實施以促進出口為特徵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為促進出口,韓將韓元貶值100%,並將多元匯率體系轉為單一匯率體系。當時勞動力成本較低,出口主要以輕工業產品為主,進口中糧食占較大比重。採取措施擴大出口同時,韓還制定了《外國資本促進法》,鼓勵外資流入。外資在當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統計,1962年外資在韓國內投資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3%。
70年代,韓開始著力促進重化工業的發展。1973年韓公布並開始實施「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大量投資向重化工行業傾斜。這一時期是韓造船、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的萌芽期,也是韓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的時期。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明顯,1972-1978年韓GDP年均增長10.8%,重化工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韓發起了著名的「新農村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80年代韓經濟開始自由化並開始著手進行結構調整。70年代的過度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韓政府要求大企業進行合並重組,結構調整主要集中在汽車、重機械製造、冶煉、造船和海外工程建設領域。這一措施促使韓產生了一批大財閥加深了這些大企業集團的市場壟斷。同時,韓開始銀行業私有化,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障礙,金融服務開始逐步走向多樣和成熟。這一時期韓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亦有所放寬,1984年修改了《吸引外資法》,取消了對外資持股比率和利潤匯出等的限制,對外資的審批亦轉向NEGATIVE系統。
90年代是韓經濟逐步融入世界化進程的時期。90年代經濟區域化蔚然成風,新的國際貿易體制逐步形成。韓積極參與烏拉圭回合談判並於1995 年成為WTO創始國之一,1995年韓人均收入首超1萬美元,1996年韓加入OECD,標志著韓正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同期韓還先後加入了APEC、ASEM等國際組織。
1997年韓發生金融危機。80年代以來的過度經濟擴張過程中,韓積累了大量外債,外債在GDP中所佔比重快速增長,1994年已接近GDP的25%,其中,短期外債所佔比重極高,1996年曾高達58%,而韓本身外匯儲備並不充足。大企業為實現自身快速發展不惜大舉借貸進行投資,導致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企業財務結構十分脆弱。據統計,1997年前韓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400%,30家大企業的平均負債更高達518%。此外,在金融危機發生的前一年即1996年,韓貿易收支狀況較差,韓寶鋼鐵、起亞汽車等若干大企業又相繼破產,更加重了韓整體的經濟脆弱程度。
1997年10月,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韓國股市隨之暴跌,韓元匯率急劇下跌。截至11月21日,韓外匯儲備幾乎耗之殆盡。韓政府迫不得已向IMF申請了135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援助,暫時渡過了這場危機。
危機過後,韓政府根據與IMF達成的協議,開始對其經濟進行改革,主要著眼於提高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通過在公共領域、企業領域、金融領域、勞動力領域進行大幅度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迅速地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陰影,提前償還了IMF借款,外匯儲備大幅增加,1997年韓外匯儲備僅為38億美元。截至2009年1月,韓外匯儲備為已增至2017.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