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統手工藝現狀
首先,現在快速的來經濟發展以及貨幣源化的普及,使得社會上拜金的風氣越來越嚴重,只有富到附庸風雅的層次的人才會閑來捧捧工藝品,而美術作品之多大部分以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而現在的年輕人,太多急於追求名利,肯投身於見效慢,致富之遠路的工藝品。
其次,工藝品的製作過程不難,但是需要時間,以及熟練度,過程麻煩,練就出超人的甚至出名的功夫,耗時太長,年輕人,一沒意志,二沒時間。
像產品和公司一樣,工藝品也需要一個定位,就是因為他們復雜,才是民族的驕傲,當然,可以試著融入現代的油畫建築裝飾等風格,也可以製造模具批量生產,但是我認為,其形式不能變,做手工藝就是手工藝,就像蘋果公司,只做高端,其定位如此,民族的就是是世界的,近年來手工藝引起最原始,費時等特點,價格也隨社會工時價格比其他物品價格要高,同時政府對日益消失的民俗文化的重視也是民族風再起,我們有理由相信,民族的會是世界的,手工藝品也會逐漸走向商品化的大舞台
2. 有哪些依然可發展的傳統手工業及手工藝
比如吹糖人,再比如中國的國內的泥塑雕塑,景德鎮的陶瓷瓷器,都是非常著名的手工藝,當時以及現在都是國內外著名的手工藝,這些會對人們的影響很長遠,可以繼續發展下去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
3. 簡述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
中國古代手工業素稱發達,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既反映了我國古代內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容也是中華文明著稱於世的重要標志。它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而且也對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手工業的特點:
一 、手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主要以冶金、紡織、陶瓷為主。
二、手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三、盡管手工業發達,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手工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四、官府手工業與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同時並存。
五、隨著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也在變化(由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明中後期出現手工作坊\工場手工業。)
六、經濟重心南移,手工業分布也相應移至南方。
4.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情況
一、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冶鑄業
(1)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商朝青銅鑄造規模大;西周青銅產品趨向生活化。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創造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有新的創造,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
(3)魏晉時期: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百煉鋼技術相當成熟;發明了灌鋼法。
(4)唐朝時期: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5)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生產規模擴大。
跟蹤思考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在哪些方面領先世界?
2.紡織業
(1)商周時期:出現斜紋提花織物,還出現刺綉。
(2)曹魏時期: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蜀錦聞名遐邇。
(3)唐朝時期: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絲織品品種繁多,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有的絲織品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4)明朝中後期:蘇州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跟蹤思考
魏晉、隋唐時期,我國紡織業的發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現?明朝絲織業中出現的新經濟現象是什麼?2005年,美國、歐盟等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能否說明我國的紡織技術仍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3.陶瓷業
(1)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2)魏晉時期:制瓷技術日臻成熟。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制美觀;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開辟了廣闊前景。
(3)唐朝時期:出現了唐三彩,為後代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還出現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蹤思考
想一想:明清時期,陶瓷業在生產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業
唐朝時,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還能製造使用推進器的各型戰艦,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關鍵提示
宋朝指南針的發明對我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明朝鄭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國造船技術的高超水平。
5.手工業著作
(1)戰國時期出現了有關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
(2)明朝後期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朝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國外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5.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
中國古代手工業:
一、按照行業分類
1、冶煉
商周:青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春秋戰國:冶鐵;東漢:杜詩 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灌鋼法。
2、陶瓷
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朝:五大名窯,景德鎮成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琅彩。
3、紡織
元:黃道婆推廣先進棉紡織技術;明:紡織工業大規模發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產品精美,不進入市場,僅供皇室貴族,或武器。
2、民營手工業:明中葉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民營超過官營;明朝後期,蘇杭紡織業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僱傭關系)
3、家庭手工業:農業的補充,主要供家庭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5)傳統手工藝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
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6. 古老手工藝的發展前景
來源:寶雞日報 主持人:白德泉 崔曉波
本期嘉賓孫忠印鳳翔縣委副書記
劉文華鳳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陳建平寶雞市旅遊局科長
趙德利寶雞文理學院教授
艾滿勞鳳翔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
王曉鳳翔縣文化館館長
胡新民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泥塑工作室藝人
楊達鳳翔縣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
由於歷史的恩賜,我們的民俗性文化可以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被推陳出新。民間工藝品就是其中的一類。隨著假日經濟的出現,這些民俗文化更加凸顯出了它的價值。因此,如何使這一獨特的假日經濟現象具有充分的文化色彩,使這種單純的物質消費過程,變為民族文化的再生產過程,讓人們在閑暇中獲得民族文化陶冶的同時,又能將我們擁有的民俗民粹當作一個產業來做,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毋庸諱言,傳統的民俗產業在市場經濟活躍的今天,愈來愈受到市場的關注。這種關注,始於假日經濟。假日經濟給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藝品帶來了眾多的觀賞者,民俗文化也豐富了假日經濟的內容。緣於此,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藝品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產業。
從我們寶雞的情況來看,鳳翔的泥塑、千陽的草編、隴縣的刺綉等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我們寶雞的這些民俗產品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諸如枕頭豬、泥塑羊、泥塑馬還作為中國郵票的圖案,印製成郵票發行,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這種知名度,並沒有使寶雞的民俗產品批量進入市場,形成規模。反倒是隨著假日經濟和旅遊業的興旺,各地的民間飲食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涌現出了許多民俗村和農家樂等旅遊項目。
但這些民俗村品種單一,除了飲食以外,沒有其它民俗產品作為依託,民俗文化的內涵較低,而且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按理說,民俗村是展示民俗文化和民俗產品的一個大舞台,但同質化淹沒了各地民俗產業的特色,對市民的吸引力漸漸變弱,也使剛剛起步的民俗產品失去了一個交易和展示的平台。那麼,融入民俗文化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如何才會走出鄉村,吸引更多的遊客?怎樣才能使寶雞歷史悠久的民俗產品形成一個產業?本報熱題熱議欄目組,邀請各位嘉賓探討寶雞民俗產業的發展空間和前景,為寶雞民俗產業的發展支招。
民俗產品市場想像空間巨大
主持人:鳳翔的泥塑馬、泥塑羊和隴縣的枕頭豬都被選為國家生肖郵票的圖案。以這些圖案印製的郵票在全國發行後,寶雞的民間工藝品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對促進寶雞民俗業向產業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鳳翔縣在民俗產業的發展上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從而使民俗產業成了鳳翔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途徑。那麼,鳳翔乃至寶雞的民俗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民俗產業發展空間有多大?
7. 傳統手工藝如何躋身現代工業
中國手工藝有萬年以上的不間斷歷史,經過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的發展演變,正面臨著蛻變和再生的考驗。蛻變並不意味著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蛻變過程畢竟是脫胎換骨的改造。這一事實是殘酷的。但適者生存的原則不僅適用於自然界,也適用於文化產業。我們都清楚地看到,20世紀的一百年間、傳統手工藝從鼎盛期日漸下滑,到世紀末,已衰退到歷史的低點。而同樣在這一百年間,我們對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沿革、發展規律、文化內涵的整理和研究卻日漸興隆,到世紀末已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這一反差耐人尋味,但並不奇怪,它們都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發生的。前者與社會的轉型和變革緊密相聯,是已發生的客觀事實,不是理論問題。後者是在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對歷史的總結和對未來趨勢的預測,有理論和實踐如何結合的問題。本文擬從近代以來傳統手工藝潛在的蛻變因素、工業社會與傳統手工藝的沖突來分析21世紀傳統手工藝的前途。結論正確與否,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一、近代:潛在的蛻變因素
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環境發生了有史以來最深刻的變革,推翻了千年封建體制、建立了共和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又以摧枯拉朽之勢盪滌了舊的思想體系和陳規陋習,從而開辟了中國文化史的新紀元。然而在如此劇烈的社會震撼之中,傳統手工藝從表面看似乎沒有多少變化,大體上傳承了清代的風格和技藝,時強時弱地延續了幾十年。但從它與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的相關性來分析,就可以看到即將迫使它發生蛻變的潛在因素。
(一)傳統手工藝的市場日漸縮小
在中國古代,手工藝品的使用幾乎涉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在「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環境中,手工藝提供了大部分的社會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禮服、禮器,小到民間的嫁衣、紙馬。尤其是宮廷和寵大的官僚機構對高檔手工藝的需求曾極大地刺激了它的生產,使金、玉、漆、木、絲織、刺綉等行業的技藝登峰造極。但辛亥革命引起的政體驟變,使頂戴花翎、龍袍朝珠一夜間被廢除,帶有封建等級烙印的手工藝立即失去了市場。這是市場縮小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晚清以來,西方生活用品源源輸入中國,如洋布、洋油燈、洋火、洋襪、電扇、電燈、鍾表等等,逐步佔領了大都市的市場,就連慈禧、光緒都有了鋼琴和沙發。1893年(光緒十九年)上海安裝了6325盞電燈,次年達到9091盞。接著,北京、天津,包括皇宮禁苑都裝起了電燈(焦潤明:《中國近代文化史》)。這樣,實用手工藝的生產必然受到排擠。
(二)對手工藝品價值認識的偏移
傳統手工藝品原來就有兩大類別。一類是高檔品(即後來所說的特種工藝)。兼有觀賞和收藏的價值。一類是普及的實用品,直接服務於人的生活。在封建社會,高檔工藝品早就成了少數人積斂財富的對象,古物則當作「古玩」收藏。據《查抄和 家產清單》,何家玉器庫有「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玉磬二十塊、玉如意一百三十二柄,鑲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以上共作價銀七百萬兩」。古玩器有「古銅瓶二十座、古銅鼎二十一座、古銅海三十三座……,以上共作價銀八百萬兩」等等。民國以來,實用手工藝品雖然有收縮的趨勢,但富商大地主和新貴對高檔工藝品的需求並未有絲毫減少。因此對手工藝品的價值就明顯地偏向了高檔的特種工藝品。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明顯上升,使實用價值顯得無足輕重。晚清至民初蘇州工藝美術的畸形發展就是一例,當時以紅木傢具、玉雕、珠寶、檀香扇、刺綉為大宗,基本上都是特種工藝品。
(三)手工藝的創作觀念難以與時代同步
近代傳統手工藝的創作觀念長期停留在清代風格之中,少有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父子師徒世代相繼的傳承方式,使技藝和風格走向程式化,一時難以扭轉。正如《考工記》所說:「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二是近代文化轉型的不平衡性,使傳統手工藝無法迅速與時代靠攏。上個世紀初葉,當東南地區和大都市已經出現較多西裝的時候,邊遠地區還在給少女裹足,社會上出現了古今混雜、中西並舉的現象,傳統手工藝似乎無所適從。一些人感到世事的變遷,以創新來爭取市場,如景德鎮瓷瓶上出現了時裝人物畫。一些人處於獵奇心理,又丟不開傳統的觀念,就產生了非中非西的混合風格。如蘇州東山雕花大樓,既有中國吉祥紋和廿四孝雕刻,又有羅馬柱頭和文藝復興式的雕花,雜亂無章。只有刺綉不自覺地發生了比較徹底的蛻變。刺綉在古代以實用為主,明代露香園的「顧綉」開創了以綉仿畫的工藝,並廣為流傳。在實用刺綉日趨衰退的時候,這種工藝反而蒸蒸日上,但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刺綉了。三是高居於現實生活之上的高檔工藝品,本來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為上品,自然可以無視社會的變革。總之,近代傳統手工藝處在變與不變,似變非變的邊緣線上,預示著一場難以阻擋的蛻變之風將要橫掃中國。
二、現代:蛻變的必然性
20世紀的後五十年,中國的經濟曾經大落大起,而傳統手工藝反而大起大落,這必然會引起我們的深思:如此的「差異」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工業化社會,傳統手工藝必然要發生蛻變是客觀規律。而促成這一蛻變的因素則是多方面的。
(一)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生產方式
20世紀50—60年代,傳統手工藝經歷了一個難得的復興期。在各級政府部門的直接指導下,集體所有制代替了分散的個體作坊,以創辦工藝美術院校和子承父業的兩種方式培養後繼人才。在計劃性對外貿易的經濟杠桿作用下經濟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的過程中,許多廠社難以維持,甚至倒閉。而個體作坊又漸漸興起,手工藝生產以手工為主,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可以一件一件地完成,與工業化的批量生產完全不同,往往要因材施技。集群化的流水作業和等級工資制度把個人創造的積極性淹在「大鍋飯」中,在新的經濟體制中必然陷入困境。結果是大量的實用品由工業化批量生產、如日用陶瓷、傢具;少量的特種工藝品由作坊精雕細刻,如珠寶、金銀首飾等等,發生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二)與生活方式脫離的產品
傳統手工藝在現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與工業化社會生活方式的脫離。20世紀50—7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雖然簡朴,實際上已有嚴重的「西化」傾向。如單調的西式服裝、簡陋的西式住房、不變速的自行車、蒸氣火車頭等等。傳統手工藝除了換取外匯,與人民生活已經離得很遠。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人的生活從「溫飽型」向「小康型」、「富裕型」靠攏,西化趨勢加速,居住環境的改善、家用電器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延伸、私家汽車的增多、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都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時空觀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衣食住行的所需,主要依靠工業化產品,價廉物美。手工藝品雖然價格攀升,但「曲高和寡」。有一位女企業家斥巨資建立了紫檀博物館,能如此做的又有幾人?可見,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必然造成傳統文化中物質層面的收縮,哪一個民族都難以擺脫這個規律。
(三)「推陳出新」的誤區
傳統手工藝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始終處在「流變」之中,並由此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歷史風格。現代的「推陳出新」是不是能夠使它重新與時代潮流相匯合?70年代的兩次創新嘗試說明這是十分艱難的。在「文革」的鬧劇中,傳統手工藝在「樣板戲」的感召下,曾出現直接反映革命題材或「樣板戲」某個情節的高潮,可以稱為「樣板戲式」的推陳出新。這種創新基本上排除了藝術規律。隨著「文革」的結束,這種創新也就不了了之。70年代後期,百廢待興,為了振興傳統手工藝,又作了「文藝復興式」的創新嘗試,也就是提倡復興「漢唐風格」、「敦煌風格」等。意欲擺脫幾十年來明清風格的束縛,從古典藝術中汲取養料使之有更廣闊的創作領域。然而這種變相的復古在70-80年代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兩次「推陳出新」的遭遇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一是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毋庸贅言。但一般人心目中的傳統手工藝往往被定格在明清風格中,不僅因為它們與近代直接相聯,而且明清遺物眾多,如建築、園林、傢具、書畫、戲曲、小說等等,它們與手工藝品融合為一道古典文化的風景線,形成了認識上的定勢。對於專家備加贊賞的漢唐、敦煌等藝術反而感到陌生。蘇州寒山寺近年增建了一座仿唐塔,被不少人看成是「日本式」。如果一味復興,即使藝術水準很高,也難以為多數人賞識。二是改良不能挽救傳統手工藝。上述兩種「推陳出新」都是在保持傳統手工藝的技藝、材料、表現手法極度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在題材上進行切換,做了局部的改良。事實證明,在現代社會,傳統手工藝或者以既定的樣式顯示歷史的深遠;或者使技藝和風格分離,經過與現代要素的重新組合,才能融入工業化社會的環境中,從而獲得「再生」。
三、再生之路:脫胎換骨
在21世紀,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可能有三種生存方式。一種是整體的傳承。除了少數自然生存的品種外,還要從文化生態學的高度人為地保護最優秀的品種和大師級人物,使之不失傳。一種是傳統的技藝和現代風格的結合,即用現代審美意識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再創造,使之與現代生活環境相適應,如現代陶藝,它在造型、釉色、彩繪和肌理方面的變化都與現代派以及現代派之後的藝術有千絲萬樓的聯系。一種是將風格從技藝中分離出來,使之與現代材料和工藝結合。只有風格的移植,沒有技藝的傳承,形成似古非古的現代樣式。如西式裁剪的中式服裝,紐絆做成假扣,團花可以剪一塊織錦緞替代等。這種形式既能寄託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又能適應現代化環境,生命力將十分頑強。上述三種類型中,後兩種都以風格和技藝的分離為特點,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手工藝「蛻變——再生「的規律。
(一)形式與思想內涵的分離和移植
傳統手工藝的思想內涵很豐富,難以一言蔽之。但從根本上說,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尊卑有分的等級觀念、敬天祭祖的宗教思想、天人感應的宇宙思維、永不忘本的傳承意識、辟邪納吉的民俗傳統是融為一體的。然而社會的變革往往迫使傳統手工藝的形式層面與精神內質相剝離,或者給舊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內涵,或者用新形式表現古老的思想。舊形式新內涵的典型莫過於北京故宮從皇家禁苑成了博物館、江南園林從私家花園成了人民公園。另外,我們常見以京劇臉譜、儺戲面具作裝飾的現象,它們究竟是什麼角色或者什麼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體現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神韻和風格。現代人佩玉只是為了吉祥,誰還記得孔子關於君子以玉比德的教誨呢?所謂舊內涵新形式的結合,是指用現代手法反映古老的觀念和思想。如現代時裝設計中那些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作品、現代少數民族舞台服裝的設計製作均是如此。再如,陰陽五行說是十分古老的宇宙觀念,在傳統手工藝中,代表四方的四神是這種觀念最直觀的反映。2001年「藝術和科學」研討會的系列招貼畫《金木水火土》(見《裝飾》2001年四期封二)就用全新的視覺形象表現五行、五色觀念。由李政道創意的雕塑《物之道》(見《裝飾》2001年四期彩頁)則是以「陰陽互抱」為內涵的現代作品。
(二)形式與技藝的分離和移植
中國傳統手工藝風格的形成首先取決於思想內涵。同時,材料和工藝獨特性也是重要的方面。作為文化遺產,風格和技藝永遠是一個整體。但要想融入現代社會,卻不能不使它們分離。因為材料和技藝既帶來了獨特的風格,也帶來了局限性,想使玉雕做成牙雕那樣鏤刻精細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而現代社會並不重視玉和象牙的經濟價值,更需要華而不貴、隨風而變的飾物和用品。如果使傳統手工藝的形成和技藝脫離固定的關系,就有了再創造的空間。如軟雕塑表現彩陶紋樣,用地毯表現漢代畫像石,用大尺度的木浮雕仿玉雕都是成功的嘗試。反過來,用傳統技藝反映新題材也是一種移植,上文已說到的現代陶藝即是典範。但是,也不是任何題材都適合於傳統工藝。有一處陳列,用小泥人的技法和程式製作現代人物大型彩塑、變優勢為劣勢,難以成功。
(三)形式與實用性的分離與移植
傳統手工藝曾經與過去的生活緊密相連,一些產品為當時的生活服務,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在現代生活方式和人居環境中,它們的實用價值也隨之降低以至消失,形式和實用性的分離就不可避免。如江南舊式民居的窗格,使用不同樣式的分隔,形成好看的幾何紋。在現代建築中本已完全不用這種木製窗格,但在室內裝修中,它們被掛牆上,或做成假窗,反而深受歡迎,甚至出現了製成新窗格再做舊的現象。又如,服飾綉品成為掛件、石磨和栓馬樁放在院子里等等。這些曾經是非常實用的產品紛紛被移植到顯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裝飾之中,再也不會有使用價值了。這樣的「蛻變——再生」不能不說是非常典型的。 總之,傳統手工藝的風格將是永存的,然而,它卻為「再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那就是脫胎換骨的蛻變。
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的思考
蘇州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品類齊全。它是蘇州的驕傲。但是,如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蘇州工藝美術事業的新發展呢?這是每個工藝美術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新中國建立後,在蘇州工藝美術行業全體職工和藝人們的共同努力下,蘇州工藝美術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少產品的藝術質量都遠遠超過了歷史水平。如刺綉,檀香扇、仿古銅器等等。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還有不少工藝品尚落在歷史水平的後面。產品往往是老面孔,都似曾相識。究其原因還是由於我們對待傳統的東西,缺乏全面地科學地研究,只是一古腦兒地繼承或者說是仿製。產品陳舊,缺乏時代感。缺乏時代感的作品,又怎能獲得這個時代人們的喜愛和賞識呢?
任何一件工藝作品都要有時代的風格,時代的氣息。沒有時代內容和時代氣息的作品是枯萎的作品。只有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作品,並且有時代內容和氣息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傳統,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但傳統也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增添新的內容而得到發展的。傳統從來就是立足於民族、地區,同時又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東西來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傳統看作是靜止的,排外的,繼承傳統就是「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必須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不斷從現實社會中吸取營養,使傳統的表現形式增添時代的色彩,為發展適應當代生活需要的工藝美術品而服務。 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時代產品,要求我們必須從更廣的范圍,全面地研究和繼承優良傳統。沒有傳統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也就丟掉了自己的特長。那未,如何突破以往繼承傳統的狹隘界限,在傳統中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呢?一是要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這是工藝美術繼承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工藝行業面臨資金短缺,生產力水平低等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利用外資和民間資金發展外貿產品。蘇扇是傳統產品之一,利用傳統的制扇技藝積極開發系列產品,即「工藝扇、電腦扇」等產品,其特點表現在材質上,如扇骨,扇面製作上的變化,扇骨採用聚苯烯硬塑,圖案花樣採用燙金,從而替代傳統的竹骨,扇面面料採用不同的棉布滌麗綸,從而替代傳統的紙質。膠水採用高強度水溶性膠水,替代傳統的槳糊,改變傳統紙扇易蛀、易損壞的缺點。其扇不但造型美觀大方,扇面新穎奪目,可洗性,價格適中,其質量遠遠超過了「西班牙扇」,得到西方各國人士的普遍喜愛,並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二是要研究傳統,科學地繼承和發揚傳統。這是工藝美術創作設計和理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對它的研究、開發做得很不夠。還有不少問題有待於進一步地探討、研究。中國的工藝美術在國際市場面臨著極好的機遇。刺綉品、絲綢服裝品、床上用品等產品都存在著較大的發展潛力。我們應把握機遇,在繼承傳統產品的同時,勇於創新,積極開發適應時代需要、現代人所喜愛和賞識的新時代的工藝美術品。特別是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新產品的發掘、開發,使我們的工藝美術產品有新的面貌、新的技術、新的材質、新的品質。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現在人們喜歡所謂的「流線型」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只不過有一種新鮮活力,歡快的情感表現。工藝美術品,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首先具有實用價值,同時也具有欣賞價值。人類創新各種生活用品,首先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同時也在進行物質生產的同時,按照美的規律來設計和製造產品。工藝品的創新是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標准,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產品的審美功能上必須要不斷地創新。象過去廳堂陳設的太師椅,那樣方,那樣大,那樣的笨重,那樣的庄嚴,那樣的一本正經。你喜愛么?不僅坐著不舒服,其式樣也離開了時代審美標准。工藝美術品要適應社會的需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在產品審美功能上要不斷創新。現在我們的工藝美術品,常常是多少年一貫制,脫離現實生活,這正是阻礙我們工藝美術發展的要害所在。 開發適應時代生活需要的產品,必須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必須使傳統技藝傳統風格在新技術基礎上有所發展。如我們現在的微雕產品,一粒米大的象牙刻著首詩,一根頭發上刻著一首詩,在過去是難以做到的,現在能做到了,這正體現了現代光鏡技術。可以這樣說,每個工藝美術精品,都體現出時代性,不但表現在產品使用和審美功能,而且還應該體現出時代的生產力水平。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決定著一個時代產品的基本面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但創造了新的生產力,而且也為藝術表現能力開辟更加廣闊的陣地。 歷史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應該是與現代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工藝美術品。但是我們現有的工藝美術品,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仍很突出,而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工作比我們做得好,如漆器是我國的傳統產品,後來才傳入日本,日本人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大漆」的化學成份,研究干方法,使產品的功能質量等方面都越過了我們。科技落後,產品也必然落後,這些是影響我國工藝品升級換代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歷史上說,沒有冶煉技術,就沒有青銅器,也就沒有編鍾樂器。編鍾是我國西周和東周的青銅樂器,它由一系列的鍾按順序掛在木架上組成,用小木槌擊奏。如湖北隨州市戰國早期曾候乙墓葬出土的「曾候乙編鍾」就是我國最大規模的編鍾,共65枚一套。1999年初,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黨中央、國務院下達計劃,要求蘇州在9個月內研製成一套仿古銅樂器「中華和鍾」,108枚。其造型要在古代編鍾基礎上改制,其顏色、音量、音色都有嚴格規定要求。蘇州工藝美術家們奮力拚搏,終於在規定時間內成功地研製成一套「中華和鍾」,不論在造型設計、定樣、翻模、澆鑄、製作,還是在上色、調音等各個環節,都發揮了最佳的技藝水平,同時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也積極運用現代技術進行了大膽創新。108枚鍾掛在一起,音質優美,氣勢宏大。其規模遠遠超過了曾候乙編鍾。108枚編鍾象徵著中華民族精神,象徵著國家的祥和、吉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華和鍾」的研製成功,是我們蘇州工藝美術事業上一次新的突破。給了我們一個啟迪——運用傳統技藝結合時代特徵,勇於創新,開拓時代產品是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繼承、創新、發展工藝美術必經之路。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的工藝美術也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車輪,加快步伐,正確處理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的關系,抓住機遇,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創造出更美的作品,以滿足現代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需求,同時也使蘇州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閃耀出新的光彩。
8. 對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
工藝美術是典籍之外的一支活態文化,承載了民族的造物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生動表徵,是民族鄉愁的載體。
在文化轉型和城鎮化背景下,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更關繫到如何用文化和藝術來涵養我們的經濟和文化產業,使傳統文化中精神的、心性的、情感的以及道德的種種軟性的構成,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具有工藝匠心傳承的現實意義。
(8)傳統手工藝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工藝發展是一個系統的生態工程,一旦喪失生活載體,則成為形式的遺存。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生態發生變化,包括傳統村落減少,地域文化個性受到同質化消磨,傳統工藝美術的生存土壤發生改變,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大量農村青壯年湧向城市。
傳統工藝美術等生活的文化難以發展壯大,民居營造、生產工具製作、生活用品加工等手藝人漸次老逝,內生動力不足,相關手藝後繼乏人等問題仍然嚴峻。
加上大工業發展,不少體現精湛手工製作技藝的傳統生產工藝被機器大生產所替代,不少民間以使用功能為主的器物被新材質、新形態的工業產品取代,傳統工藝和形式語言等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物質載體。還有民間傳統信仰、禮儀、習俗等不同程度上弱化,傳統工藝美術以及民間文化的表達方式和意義傳播受到影響。
就此需採取積極行動,把保護傳統工藝美術技藝,與修復工藝美術文化生態結合起來。要修復傳統工藝美術的自然節律載體,充分認識傳統生活中集會、節氣以及與歲律相合的傳統節日作為民間工藝文化等生成土壤的重要意義,進一步還原和培育傳統節日里豐富的民俗、民藝內容,在都市生活的假期空間里充實民間工藝等活動內容。
要修復傳統工藝美術相關的人生禮儀載體,深入把握傳統民間藝術的色彩、符號、形制等與生活相依存關系,有計劃地恢復和培育優秀民間禮儀,增強文化認同與情感維系,培育民間工藝文化發生與應用的文化空間。
要修復傳統工藝美術的社會聚落載體,深刻認識工藝美術與傳統村落、居民、生活的依存關系,推動傳統村落保護,促進恢復傳統民居營建、民俗活動等,保護民間文藝的豐富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在自覺、自信的基礎上,修復民藝生態,留存工藝匠心,守望文化鄉愁。
9. 手工藝的發展
手工藝專業根據社會需要逐步調整教學模式和教學大綱,同時聘請全國知名的教授來為學生授課。因為中國需要有高素質的藝術人才,需要手工藝術專業的專門人才。手工藝的應用很廣泛,小到家居裝飾,大到城市公共設施,以及星級酒店的藝術品和旅遊產品的開發等,可以說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需要它。這就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要從深層次上解決原創性的問題。
陶瓷、琉璃、纖維藝術等專業在國際上都有一定地位,但在中國的高等藝術院校中,隨著現代設計的興起和廣泛應用,手工藝幾乎被淡忘了,專業不是在發展而是在萎縮。面對這種境況,高校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對手工藝進行重新定位,加強現代手工藝發展。學校在原有工藝美術系的基礎上,整合手工藝的所有專業方向,建立起現代手工藝學院,這在全國還不多見。現在所要做的就是硬體設施——建立高水平的實驗室。一般說來,手工藝專業的同學大部分時間應在實驗室或工作室、作坊度過,需要親自實驗,親自創作,親自去體驗。反對純粹形而上的紙上談兵,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意能力的培養。當然,手工藝專業的技能訓練並非僅僅依靠手工,同時也可以學習計算機輔助設計手段,但必須藉助工藝材料、工藝手段、工藝思想去完成作品。 關於專業的發展方向,一直倡導自主創新。在各個設計行業,其實,大學並未帶給他們特別多的專業知識,而主要是培養了一種理念、基本技能和工藝思想,建立了一個展示自主創新的平台。在大學四年中,領悟專業思想比掌握專業知識更重要。
無論學哪個專業,從根本上來講,主要看是否有能力去駕馭所學的專業。現代手工藝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既有藝術的元素,又有技能的元素。手工藝的創作和生產應該是一種作坊的形式。嚴格地說,它的最終表現形式是「藝術作品」而不是「批量產品」。當下,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作品在慢慢地減少,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藝術會愈加顯得以稀為貴,越來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應該強化手工藝的現代意識,將手工藝術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工藝推進,既保留手工藝的本質,又賦予當代藝術的意義,推陳出新。繼承與創新是一個永恆的命題,所謂傳統就是文化積淀的精華,所謂創新就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整合與再創造。向傳統學習也要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律,只有遵循藝術規律的創新才會被大家認可,才會積淀下來,形成「傳統」。所以傳統是創新的傳承,而創新的東西將逐漸會變成傳統。
客觀地說,由於政府逐漸對傳統文化開始重視,目前全社會對手工藝的熱情和關注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現代手工藝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明確,相信同學們選擇學習手
工藝這個專業是正確的。這種信心的根源不是感性的盲目自大,而是藝術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創造了大眾消費的奇跡,但也因此壓抑了人們對商品個性化的追求。廉價、實用、美觀的工業製品,被成堆地製造出來,人人都可以擁有一件一模一樣的商品,人人都可享受豐富的物質文明,並促進了時尚流行的泛濫漫延,但工業化大生產在摧毀手工藝的同時,也給手工藝帶來了新的生命。個性化設計將在工業化之後得以復興,甚至如同手工業時代一樣,消費者將需要設計師提供一對一的服務。現代人的生存方式離不開科學技術,但是科學技術本身也不是萬能的法寶,也需要物質文明的多樣性從而得以完善、調解,也需要正確對待工業產品與手工藝製品的存在價值。工業的發展給手工藝術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這樣一種辨證關系決定了手工藝的發展前途。可以說,現代手工藝專業的就業前景是比較廣闊的,就看以一種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去審視它。
10.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徵呢?許多同學感到很難全面認識,在此,筆者進行粗淺的分析,希望對廣大同學的學習有所幫助.
第一,歷史悠久,並且不斷發展進步.
遠古時期的陶藝,紡織和玉器製作等已經表現出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如半坡人面網文盆、龍山文化中的玉器.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相當成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鑄造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代的煉鐵、鑄鐵和制鋼業、絲織業及造紙業的發展,是當時經濟繁榮的主要標志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灌鋼法,這成為古代最先進的制鋼方法,成功燒紙出的白瓷,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隋唐五代時期,出現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宋元時期,宋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燒制出青花和釉里紅.明清時期,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燒制出鬥彩、五彩瓷、粉彩和琺琅彩.
第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經營,即所謂「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專業的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呈現出長期並存的格局.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分工細致、組織形式嚴密,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且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除了受資源、交通限制較大的礦業外,歷史上發達的手工業區都分布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地帶.如前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後期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地帶能提供與農業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大量的原料,如紡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釀酒業等,此外,手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金屬冶煉業的發展,尤其是冶鐵業和冶鋼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第四,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如宋代溫州「地不宜桑而織紉工,不宜漆而器用備」(《永樂大典》).明清時期,《天工開物》載:「凡倭緞製造起東夷,漳泉海濱效法之,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景德鎮制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可見,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第五,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宋代在造紙業大發展的基礎上,雕版印刷得到普及,民間印書業繁榮,南方出現眾多私人刻書中心,過去「難得」的書籍作為商品周流天下,唾手可得,《百家姓》、《千字文》一類識字課本的流行,使民間教育有了很大普及,識字率提高,學術下移,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為了節省印刷費用,提高印刷效率,社會迫切要求改進雕版印刷技術,推動了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第六,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轉移.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業部門、手工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轉移到南方.以絲織業為例,西周至唐代,中國的絲織業中心都在北方,基本以長安為中心.南宋時代,蘇州、杭州、成都等地設置織錦院(官營絲織業機構),各有織機數百架,工匠數千人.民間私營作坊更多,生產大量精美絲織品,如武康與安吉的絹紗、鵝脂棉,均屬上品,嘉善魏塘的宓家所織畫絹,遠近聞名.這些表明絲織業中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