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大項目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大項目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3 19:00:48

① 如何推進全縣經濟發展重點工作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思維。為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大竹縣擬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現按照《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抓緊申報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的通知》要求編制實施方案如下。
第一章 大竹縣經濟社會概況
素有「中國薴麻之鄉」、「中國香椿第一縣」、「中國醪糟之都」、「中國糯米之鄉」、「川東綠竹之鄉」美譽的大竹縣,位於四川東部,達州南部,東鄰重慶梁平、墊江,南接鄰水,西連渠縣、廣安,北靠達川區,唐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始臵縣,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縣全域地跨東經106°59′—107°32′,北緯30°20′—31°00′,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75公里,幅員面積2076平方公里。屬平行嶺谷區,呈「三山兩槽」地形特徵,東有明月山、西有華鎣山、中有銅鑼山三座南北向的川東名山,銅鑼山以西稱山前(包括縣城),銅鑼山以東稱山後。
山嶺最高海拔1196米,槽谷最低海拔253米,是典型的丘陵農業大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1℃—17.3℃,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329.4小時,多年平均無霜期284天。轄3個街道、48個鄉鎮、382個行政村、6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12萬,其中縣城建成區24.2平方公里24.1萬人。
——區位交通。大竹縣地處成都、重慶、西安及武漢交匯輻射的腹心地帶,境內包茂高速公路、國道318線、國道210線及南大梁高速公路呈「井」字型縱橫貫穿,縣城北距達州60公里,南距重慶機場135公里,東距萬州港176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形成了「半小時達州、1小時重慶、1小時萬州港、3小時成都、5小時西安、5小時武漢」的通達格局,是川、渝、鄂、陝四省(直轄市)的物資集散地和川東北地區的商貿中心。縣域內100%的鄉鎮(街道)、100%的村(社區)通水泥(油)路,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3759公里。國道外遷、山後快速通道竹石線、包茂高速達渝段大竹南出口等重點交通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南大梁高速公路大竹段全線竣工,達州—大竹—鄰水—重慶城際鐵路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並納入「十三五」建設規劃。
——資源稟賦。大竹縣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低山、丘陵、平壩有適宜多種竹木生長的林地。森林類型有:以馬尾松為主體的松、杉針葉混交林;以絲栗為主的常綠闊葉林;以白夾竹為主的竹、針、闊混交林;也有松、杉、柏、樟、櫟等純林。
境內有煤、天然氣、石灰礦、灰石岩、鐵礦石等多種礦產資源,蘊藏量較為豐富。大竹縣系全國100個重點產煤大縣之一,原煤總儲量為1.63億噸,符合工業標准和礦山開采技術條件的保有儲量達1.44億噸,發熱量在5000-7000大卡/千克。天然氣蘊藏量約60億立方米,擁有亞洲第二大天然氣集輸站,年輸轉天然氣27億立方米。縣域內有啟於先秦、興於三國的古官驛道,有四川歷史文化名鎮清河古鎮,有川東小峨眉美譽的雲霧山,有單井出水量亞洲第一的海明湖溫泉和佛教文化聖地凈土寺。境內五峰山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百島湖和龍潭水庫創建為省級濕地公園。被評為全省環境優美示範縣城,入列全省十大區市縣旅遊目的地和四川省旅遊標准化示範縣。境內有薴麻30萬畝、香椿10萬畝、竹40萬畝、糯稻15萬畝,還有玉米、小麥、油菜、蠶桑、茶葉、生豬、家禽等生物資源。薴麻紡織品、竹製品、「巴山紅」香椿、東漢醪糟、大竹豆乾、大竹涼席等特色農產品享譽國內外。
——經濟發展。大竹縣曾連續十二年入選中國西部百強縣,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連續三年榮獲全省助農增收工作先進縣、連續兩屆被表彰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成功創建全省現代流通示範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經濟總量在全省丘陵縣排位靠前,成為全省首批工業強縣示範縣之一和首批商標戰略實施示範縣。2015年,實現了GDP、民營經濟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三個總量全市第一」,GDP、規模以上工業增
加值、民營經濟增加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個增速全市第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2.89億元,同比(下同)增長7.9%;規上工業增加值61.52億元,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9.63億元,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32億元,增長13.8%;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1.6億元,增長9.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8元,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3元,增長10.3%;民營經濟增加值165.25億元,增長8.5%。
——發展環境。大竹縣系全省革命老區縣、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和全省16個「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之一,被納入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區、成渝經濟區渝廣達經濟發展帶和全省川東北城市群。先後被表彰為第三輪全國科普示範縣、被命名為全省文明城市、全省衛生城市、全省環境優美示範城市等稱號,並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復查。大竹縣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計劃實施的重大戰略機遇,堅持追趕超越、轉型發展,在全市率先出台《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激發。「6+5」產業振興計劃縱深推進,規上企業達113戶,中小微企業達3296戶。大竹經開區規劃面積40.88平方公里,2015年基礎設施覆蓋區達
9.5平方公里,入駐投產項目101個,實現營業收入203.8億元,同比增長9%。被列入全省「51025」工程500億元重點園區培育計劃名單。經開區企業(項目)代辦中心對企業(項目)實行 「一
站式」服務和「並聯式」審批,「領導掛包、部門代辦」重點企業(項目)。以經開區為主陣地,廟壩小微企業創業園、石河建材園和月華食品園三個配套園區建設有序推進,初步形成了「1+3+10」工業發展格局。
大竹縣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四化同步」、「三個跨越」,緊扣「建成川東渝北區域次級中心城市」發展定位,全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奮力擴總量提質量、強建設夯基礎、抓改革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諧,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再上新台階。今天的大竹,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為加快建設繁榮時尚美麗和諧大竹、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勇前行!

②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採納哦

③ 如何看新常態為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新常態是提質增效的新機遇。多年來,縣域經濟處於規模企業不多、經營粗放、「家族式」治理、行為短期化、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難成行業巨擘的低端狀態。今後,市場供需間的作用方向發生轉化,企業不進行提質增效將難以為繼。隨著市場選擇和政府的主動調控,縣域內部產業也要通過競爭、兼並重組、淘汰低效行業企業來提高效率,縣域經濟整體效益和競爭力會得到進一步增強。特別是縣域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多,而且往往有其地域特色和歷史傳承,具有「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只要它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和分析市場信息,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通過創新管理組織好生產,就能實現質量較高的發展,使縣域經濟既呈現出應有的發展活力,也逐步積累起極具地方特色的發展優勢。
新常態是結構優化的新機遇。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進出口、生產要素的總量和結構等方面呈現的新特徵分析,今後一、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將逐步拓寬。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資源將進一步市場化,認養農業、庄園農業等農業新業態大量涌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將越來越高,一產的質量和規模定會有一輪大的提升。而且隨著新商業模式的觸角不斷延伸,電子商務等直接對接上游生產,物流業快速發展,供給和需求都會給力縣域中的服務業發展。由此可見,一、三產業發展會逐步改變過去「無工不富」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同時,二產內部也會加速分化,落後產能淘汰,提質增效後的實體企業獲得長足發展。縣域經濟的發展基礎有望進一步夯實,發展水平有望大幅度提高。
新常態是動力轉換的新機遇。改革開放以來的縣域經濟發展,要素的簡單組合累加是實現增長的主要路徑。現在,多數傳統產業趨於飽和,農業富餘勞動力在逐漸減少,人力資本供給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各類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增長必須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如果仍然盲目鋪攤子上項目增投資,極易造成低效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今後,縣域經濟增長只能依靠創新驅動。由於地域條件限制,多數縣域不是科技成果轉化和風險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但縣域的企業實體理應有更大的創新空間和創新激情。它們應更加註重培養吸引和使用人才,更加註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或激活新的市場,採取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在模仿性創新基礎上實現開拓性創新。從宏觀上看,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更多地依靠本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縣域中的資源配置動力也會逐步內生化。
新常態是能力提升的新機遇。新常態下,按照現代國家治理理念和市場經濟原則,縣域應以依法確定權力、科學配置權力、制度限制權力、陽光使用權力、合力監督權力、嚴懲濫用權力的「六權治本」為目標,科學界定政府、市場、社會的作用邊界,公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真正做到簡政放權,同時強化政府在戰略規劃、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的職能。另外,按照法治政府建設要求,縣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加快法治體系建設,嚴格按照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實施行政行為,實現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最大限度減少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縣級政府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快法治建設,才能提升區域治理能力和水平,從而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
新常態是特色發展的新機遇。過去縣域間由於強烈的發展需求,同質競爭、無序競爭此起彼伏。今後,我國宏觀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一方面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政績考核的指揮棒和風向標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各微觀要素自身也自覺地從低效率部門區域向高效率部門區域轉移集聚。發展的主客觀因素都將促進縣域沉下心來,認真分析研判,按照自身地理環境、地域特色、資源秉賦、技術傳統、商業渠道等條件進行產業定位,進行政策引導,逐步實現各有千秋、千帆競發的縣域經濟塊狀集約發展,為宏觀結構的優化和整體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新常態是思維轉型的新機遇。發展思維、發展理念是經濟發展的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主要致力於做大GDP規模和提高GDP增速,以此作為衡量政績的重要標尺。特別是縣級政府習慣於沖在一線招商引資,給企業定項目,提供融資擔保,甚至替企業定投資,降低了微觀層面的資源配置效率,經濟效益、生態環境、創新驅動、體制改革被有意無意地置於從屬地位。今後,隨著我國經濟轉入中高速或中速增長,各級政府應摒棄唯GDP論的落後觀念,縣域發展也應從以速度為主轉向以質量為主,以包容性增長為目標,弱化「速度思維」,真正樹立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科技創新、民生改善相協調相平衡的理念,讓市場機制在統一的制度環境下發揮作用,從而推進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④ 如何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去服務決策,服務發展,服務落實的能力

一、把握時機、提高認識,全力推進資源型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
縣級統戰工作是整個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基礎,圍繞縣委中心工作,積極創新工作載體,立足本地實際,突出抓好落實,統一戰線在基層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統一戰線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局工作的結合更加緊密,基層統戰工作對基層各項工作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在服務經濟建設和穩定大局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縣域發展尤其是資源性縣域經濟,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矛盾尚未解決,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支撐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產業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隨著資源逐漸枯竭,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主體資源衰減、經濟結構失衡、職工生活困難、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促進經濟轉型,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把經濟的發展從過去的依賴資源的過度開發消耗轉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上來,已成為事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戰略問題。
基於對宏觀形勢的科學判斷和對縣域經濟發展走向的准確把握,推進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是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新一輪發展的根本途徑。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為科學發展服務是統一戰線團結奮斗的第一要務。在當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尋求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情況下,為科學發展服務、為經濟轉型服務更是統一戰線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必須進一步認清形勢、凝聚共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助推經濟轉型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的決策和部署上來,鼓舞和增強縣級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克服暫時困難、實現長遠發展的堅強信心,真正把助推經濟轉型作為統一戰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提供重要助力。
二、攻克難關、積極進取,發揮統一戰線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努力形成助推經濟轉型跨越的強大合力
統一戰線具有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人才優勢,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政治優勢,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優勢。我們只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調動一切資源、動員一切力量,在克難攻堅中凝聚人心、在轉危為機中匯聚力量。只要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致力於形成社會各方面的創造力競相迸發、各方面的智慧充分涌流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只要以「服務企業、服務基層」為重點,在政策支持、提高效能、優化服務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斷提高統一戰線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助推經濟轉型的強大合力。
1、充分運用人才資源,為助推經濟轉型提供智力支持。在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中,聚集著許多專業人士和學者,他們是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為此,我們充分調動他們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為助推經濟轉型提建議、出點子、謀發展。一是構建建言平台。通過情況通報會、座談會、民主協商會等形式,使各界人士了解和認識當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了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鼓勵他們為經濟發展多建適用之言,多獻對路之策,多做務實之事,為經濟建設實現科學發展出力;二是構建活動平台。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經濟決策,緊扣全力以赴保增長這一目標,並就自主創新、產業轉型、優化結構、節能環保、協調發展等方面工作組織專題考察調研,先後形成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調研材料,為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三是構建科研平台。充分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成立經濟轉型課題研究小組,做好經濟轉型課題研究,開展項目攻關,形成了一批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助推經濟轉型發展成果。
2、充分運用政治工作的優勢,為助推經濟轉型增強內力。統一戰線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是統戰工作服務經濟建設的具體表現。作為以促進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重要職責的統戰部門,我們努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和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堅持「團結、幫助、引導、教育」的工作方針,加強政治引導,充分發揮統戰部門的政治思想工作優勢,加強服務管理和幫扶工作,使民營企業在關鍵時候站得出來,幫得上忙,使得上勁。
3、充分運用化解矛盾的優勢,為助推經濟轉型添加助力。實現經濟轉型,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我們要切實履行好統一戰線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職能,加大社會穩定的力度,促進統一戰線內部和諧,促進民族團結,促進宗教穩定,多做統一思想、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為經濟轉型發展減少阻力,增強助力,形成合力,努力創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良好社會政治環境。一是切實維護各界和諧。通過做好統一戰線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順各方面的情緒,化解各種矛盾,落實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切實維護各界的和諧穩定;二是切實維護民族團結。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大少數民族對口支援力度,大力推進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一種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實現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穩定。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助推經濟轉型跨越
統一戰線歷來是為黨的總路線、總任務服務的。助推經濟轉型,既是縣級統一戰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統一戰線的職責所決定的。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順應時代發展,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助推我省經濟轉型。一是要轉變觀念,堅持第一要務,增強圍繞中心、服務發展的意識,牢固樹立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既要防止游離於經濟建設中心之外的錯誤傾向,又要防止混同於具體經濟部門、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的簡單做法。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資源優勢,緊緊圍繞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參與經濟建設,為助推資源性縣域經濟轉型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持。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在實現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利益關系的磨擦,我們必須緊緊圍繞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多做聚人心、得人心、穩人心、暖人心、順人心的工作。充分反映、合理引導、積極協調同盟者的經濟、政治、民主和其他利益訴求,充分調動他們為助推經濟轉型建言獻策的積極性;切實尊重和保護同盟者的合法權益;努力為統一戰線成員做好事、解難事、辦實事,既做錦上添花之事,更要做雪中送炭之事。要樹立統戰理念,培養統戰思維,提高統戰素質,把握統戰風格,講求統戰藝術,以真誠的態度、博大的胸懷、宏大的氣魄,最大限度地吸納和包容各界人士,為助推經濟轉型增添力量。三是要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統戰工作涉及政黨、民族、宗教、階層、港澳台和海外等多個領域,大陸、港澳台、海外等多個范圍。要樹立「大統戰」思維,確立縣統戰系統一盤棋的意識,加強聯系溝通,改統戰部一家「單兵」作戰為黨派、工商、僑聯、台聯、宗教等多個方面「多兵種」共同參戰,形成工作合力,為助推資源性縣域經濟轉型做出更大貢獻。
四、突出重點、強力推進,切實做好新時期統戰創新工作
1、抓擺位,落實責任。統戰工作必須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工作的考核內容,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加強指導和考核,要著眼調動統戰幹部的主動性,抓緊解決統一戰線工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困難。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氛圍,特別是高度重視基層統戰幹部隊伍建設,應加大選拔任用力度,加強與其他部門交流,幫助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後顧之憂,使他們安心工作,成長成才,同時,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宣傳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方針政策,帶頭參加統一戰線的重要活動,帶頭廣交深交黨外朋友,在推動統戰工作創新發展中發揮表率作用。
2、抓理念,拓展思路。縣級統戰工作是整個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基礎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做好縣級統戰工作,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立新理念,創造新招法,推動統戰內部關系和統戰各領域工作的協調發展。要樹立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談心溝通,聯絡聯通等制度,採用多科手段,拉近與統戰對象的距離、改善與統戰對象的關系、理順統戰對象的情緒。要樹立社會理念。跳出統戰看統戰,由部門統戰意識轉向大統戰觀念,注重資源共享,整合社會力量,把社會力量資源轉變為統一戰線的工作資本。要樹立管理理念,要以現代行政管理理念抓好統戰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工作的設計和謀劃,通過科學管理,使日常工作由無序的忙碌到有序的飽滿,盡可能使每個崗位,每項工作都更有計劃,更加規范,更加成效。
3、抓機制,創新方法。機制和制度即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做好新時期統戰工作,離不開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以確保各項工作有抓手,有依據,不斷體現科學性和規范性。重點是建立三項機制。一是聯席會機制。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下的定期聯絡制度,通報情況,布置工作。完善調查研究,走訪慰問、統戰工作信息溝通、意見反饋、激動表彰等各項規章制度,確保事事有人抓,工作有人管,不斷檔,不落空。二是組織機制。要完善黨外幹部培養選拔任用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制訂組織和統戰部門關於培養選拔黨外幹部的有關聯合工作程序,為推進黨外幹部工作規范化提供組織保證。三是考核機制。結合統戰工作任務,制訂更加細致的考核量化標准,細化分解到部門和每個責任人,明確標准、定製考核,切實營造出人人有壓力,有動力的工作狀態,真正把統戰工作落到實處。
4、抓宣傳,營造氛圍。以統戰宣傳開路,幫助廣大幹部群眾了解統戰意識,營造良好的統戰工作氛圍。要創新宣傳載體,除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外,還要利用網路等現代宣傳平台,加大宣傳力度,全面介紹統戰知識,及時反映統戰狀態,積極交流統戰經驗,展示統戰風采,要培養宣傳隊伍,抓好撰稿、報送、播發等工作,推動宣傳工作上質量。要開展宣傳活動。可以通過集中編發統戰知識宣傳資料,開展統戰知識專題輔導,舉辦統戰成果徵文比賽,開展各個層面的統戰知識競賽等方式進行宣傳,不斷增強宣傳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5、抓隊伍、樹立形象。統戰隊伍的素質和形象,直接關繫到地方部門統戰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須堅持把統戰隊伍建設抓在手上,苦練內功,外樹形象,切實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社會形象好的統戰幹部隊伍。要通過培訓教育,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引導統戰幹部真正認識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感情上重視本職工作,從而激發愛崗敬業,在崗盡責的動力。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發動廣大統戰幹部到基層,到生產一線去,與社會各界廣交朋友,重點加強同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黨外知識分子的溝通與聯系,努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和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⑤ 如何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

(一)圍繞經濟社會重大課題開展調研,力促問題解決
榮縣是四川丘陵經濟縣,也是農業大縣,在自貢各區縣中相對資源富集,因此「圍繞資源辦工業、圍繞農業辦工業、圍繞旅遊興服務業」是榮縣的發展戰略,「一城一庫三條路」是我縣發展戰略中的建設重點。但是,較長時間以來,由於對資源狀況家底不清,開發利用資源的重點、路徑不明確,工業發展緩慢,難有突破,成為歷屆黨政領導的心病。在此情況下,縣政協主動請纓,對制約榮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深入調研。一是兩次開展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調研。提出了《榮縣非金屬礦產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的調研報告》,前一次調研重在摸清我縣非金屬礦產資源家底,提出開發利用思路,後一次調研重在提出開發利用的重點、具體路徑和突破口,並編制出了20餘個項目建議書。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縣政協的調研成果,明確專人抓落實,分別於2010年、2013年建成了年產200萬噸的干法旋窯水泥生產線和年產60萬噸的真空制鹽生產線,這兩個項目全部投產後,產值分別在10億元以上,開創了我縣石灰石和鹽鹵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局面,有力推動了我縣工業經濟的發展。二是開展加快縣城建設的調研。提出了「高品質規劃建設新城,相機改造舊城,著力打造兩河四岸,建設生態宜居縣城」的建議,為縣委、縣政府最終決策在2020年將榮縣縣城建成「30平方公里、30萬人口」的生態宜居中等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三是開展小井溝水庫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調研。小井溝水庫是我省繼亭子口水庫之後由國家發改委批准建設的又一大型水庫,2014年將下閘蓄水。該水庫兼具城市供水、農業灌溉、環境供水三大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滿足自貢市城區、榮縣縣城及沿途鄉鎮100餘萬人的飲用水需要。由於該水庫上游流經威遠、仁壽、榮縣的十餘個鄉鎮,水源污染的隱患較大,因此加強小井溝水庫流域水源保護顯得特別緊迫和重要。今年年初,縣政協組成調研組,深入到小井溝水庫流域的所有鄉鎮實地調研,對流域內生態環境現狀作了全面的了解,提出了《關於小井溝流域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的調研報告》,此報告引起了市、縣黨委政府及省環保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自貢市環保局已經正式與樂山、眉山市環保部門進行了工作對接,就水庫水源保護問題達成初步共識,共同採取措施確保小井溝水庫建成後的水源水質安全。
(二)圍繞優化政務環境,強化民主監督工作
改進機關作風、優化政務環境,是近幾年來中央和省、市、縣各級強調最多、抓得最緊的一項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政務環境不優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為了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我們強化了民主監督工作,重點抓了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重點部門開展民主評議。在去今兩年,縣政協先後對縣國土資源局、工商局、規建住房局、供電局、交通運輸局進行民主評議和開展「回頭看」跟蹤督改工作,對評議中收到的問題要求部門限期整改,對上年評議中要求整改而未整改到位的,或群眾、服務對象仍然不滿意的,要求部門重新整改,切實防止問題反彈。通過民主評議和「回頭看」跟蹤督改,這些部門的工作作風明顯改善,一些久拖不辦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二是進一步加大選派民監督員工作的力度。我縣向部門選派民主監督員工作開始於2010年,3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們體會到開展這一工作,效果是明顯的,但也存在面還不廣、工作不平衡的問題。為此,我們採取了3項工作措施:首先,是擴大了部門派駐范圍。2010年,我們共向18個部門派駐了90名民主監督員,從去年開始,我們向30個部門派駐了149名民主監督員,將選派民主監督員的范圍擴展覆蓋到了所有政府組成部門和執紀執法部門;其次,是進一步強化民主監督員的責任。要求民主監督員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基層、深入服務對象了解派駐部門的工作情況,聽取意見、建議,綜合整理後向派駐部門反饋,督促整改。三是每年召開一次民主監督工作座談會。各民主監督小組組長,派駐單位主要負責人和政協主席會議成員,縣委、縣政府聯系領導都要參加,總結民主監督工作中好的做法和不足之處,共同討論改進措施。通過以上3項措施,民主監督的面擴大了,民主監督的實效進一步增強。
(三)圍繞構建和諧社會,注重發揮界別和委員作用
一是注重發揮界別橋梁紐帶作用。每年專題召開界別工作會,及時向界別提出工作任務,支持界別發揮聯系廣泛和位置超脫的優勢,開展好界別各類活動,圍繞發展和民生問題積極建言;注重強化界別協調關系的作用,積極引導和發動各界委員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扎實做好維護團結的工作,匯聚發展正能量。通過界別委員廣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縣委、縣政府的重大部署決策,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盡量減少縣委縣政府工作阻力。二是注重發揮委員主體作用。要求委員立足本職崗位,發揮好帶頭作用,在履職中發揮好主體作用,積極參加「六個一」活動,以委員出色的工作來影響和帶動周邊群眾。近兩年來,我們以委員「六個一」、「掛包幫」、「一百三千」等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助學、助殘、助困、幫村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我縣各界委員在各項捐助及支援抗震救災等活動中,累計捐款1000餘萬元。同時縣政協主席會議成員積極參加縣上大接訪、下鄉訪和包案化解活動,面對面與群眾交流,做群眾工作,協助縣委、縣政府及時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糾紛100餘件,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縣政協主席會議成員所包的信訪老案,通過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使一批多次進京、上省的上訪人員息訪,一批社會影響大的信訪老案得以化解,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肯定和社會的好評。
(四)圍繞強基固本,強化自身建設
一是強化學習。換屆之初即通過以會代訓方式,對100多名新委員進行了政協基本知識、提案撰寫、如何履職3個專題的培訓學習。今年又先後3次邀請省、市專家為政協常委、委員和政協工作者專題宣講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實現偉大「中國夢」四川篇章和趙熙詩詞文化藝術等。通過學習,不僅增長了委員的知識,而且增強了委員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強機關建設。換屆後,縣政協按照市上要求,在原有5個專委會的基礎上,增設了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機構更加完善,分工更加明確,工作得到加強。重視幹部培養交流,換屆後有12名幹部得到交流和提撥,其中7名幹部交流進政協(含領導幹部5名),政協機關3名領導幹部交流到其他部門任職,新交流提拔副縣級幹部1名、副科級幹部2名,進一步暢通了政協機關幹部進出的通道。後勤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對機關辦公用房進行加固和加層,更換辦公設備,增配了兩台工作用車;委員活動經費、委員政協報刊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確保了政協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
二、幾點建議
一是省委要高度重視基層政協組織建設。建議在鄉鎮設立政協工作機構,以利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委員、服務群眾,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是盡量統一全省市(州)、縣(市、區)政協的專委會機構設置。特別是縣(市、區)政協工作機構設置應盡量統一,以利對口銜接與聯系,促進工作開展。
三是進一步加大對基層政協幹部的培訓力度。長期以來,政協系統的幹部培訓工作比較薄弱,希望省政協每年組織開展兩次縣(市、區)政協幹部的培訓學習,同時,多為地方爭取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培訓班學習,使基層政協幹部進一步開拓視野,創新工作。

⑥ 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如何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

一是在思想領域實現新轉變。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用黨的十八大精神統一各級幹部的思想認識、武裝頭腦、鼓舞人心,把十八大的一些新提法、新概念、新觀點不折不扣地充實到思想領域,推動發展。

二是在破解發展瓶頸上實現新突破。以項目建設為支撐,破解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影響發展的瓶頸制約,建成方便實用的農村水電路網路,有實現經濟發展大跨越。

三是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上探索新路子。提升「果、菜、畜、油」四大產業發展水平,建成慶陽蘋果第一鄉和茹河川區蔬菜基地。以華北石油大會戰實現企地雙贏,建成有一定規模和效益的屯字工業園區,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實現產業升級換代和技術更新,創新思路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群眾增收方式。

四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追求新目標。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健全功能齊全的城鄉民生保障網路體系,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五是在基層黨建工作上再上新水平。加強鎮村兩級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推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村支書「萬元年薪」和村幹部創業、村幹部競爭上崗和述職述廉等機制,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培養優秀共產黨員,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的建設。

⑦ 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

⑧ 西安高陵區經濟發展情況

高陵區隸屬陝西省西安市,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內有奉正塬,塬體高隆,稱塬為陵,故名高陵。建於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地處關中平原,涇河、渭河兩岸。東靠臨潼區,南接未央區、灞橋區,西連咸陽市渭城區、三原縣、涇陽縣,北臨閻良區,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美稱。

截至2017年,高陵區幅員面積294平方公里,轄3鎮3街道2管委會;全區戶籍人口33.92萬人(常住人口35.7萬人)。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1億元。

一、綜合

年末全區常住人口35.7萬人,較上年末增加0.59萬人,其中,出生人口為4812人,出生率為13.48‰;死亡人口2096人,死亡率為5.87‰;自然增長率為7.61‰。城鎮人口23.02萬人,城鎮化率達64.5%;鄉村人口12.65萬人,佔35.5%。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33.92萬人,比上年增長2.1%。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377.1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6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50.13億元,增長15.4%;第三產業增加值94.35億元,增長20.7%。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8.7:66.3:25。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46.61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9%。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38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3379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3%。年內發放創業貸款2360萬元。

二、農業

全年農業總產值達到60.8億元,同比增長9.3%。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37.97億元,增長5.3%。其中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實現214434萬元、2825萬元、108842萬元、142萬元、5348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9%、228.3%、2.7%、100%、13.4%。全區糧食播種面積382792畝,比上年下降4.2%,蔬菜播種面積121235畝,較上年增長4.64
%。全年糧食產量達17.92萬噸,畝產達468公斤。

拓展資料:

2016年,高陵區地區生產總值(GDP)300.24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23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05.14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64.87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0.1:68.3:21.6。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14.86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比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41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4559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3%。年內發放創業貸款2214萬元。

2016年,高陵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9.53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56.42億元,增長6.4%;農戶投資3.11億元,增長5.4%。

在全社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22.49億元,比上年下降28.55%;第二產業投資195.45億元,增長4.8%,其中,工業投資195.33億元,增長0.1%;第三產業投資241.59億元,增長15.8%。

第一產業

2016年,高陵區農業總產值達到55.6億元,增長12.2%。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34.45億元,增長4.8%。其中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96566萬元、788萬元、104881萬元、67萬元、4219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9%、-21.6%、-2.1%、-26.4%、21.4%。全區糧食播種面積399534畝,比上年下降1.46%,蔬菜播種面積115862畝,較上年增長3.23 %。全年糧食產量達18.78萬噸,畝產達470公斤。

第二產業

2016年,高陵區工業增加值184.98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34億元,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836.62億元,增長5.66%,其中,輕工業產值63.31億元,增長19.31%;重工業產值773.31億元,增長4.68%。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783.8億元,增長18.5%;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4億元,增長49.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涉及的27個行業中類中,化學纖維製造業同比增長78.31%,醫葯製造業增長53.84%,食品製造業增長30.79%,增長形勢較好。產值下滑幅度較大的行業有: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下降42.04%;橡膠和塑料製品業,下降30.62%;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下降16.57%。佔全區比重最大的「汽車製造業」全年完成產值478.22億元,同比增長9.1%。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21.48億元,增長0.5%。年末擁有資質建築施工企業10家,一級2家,二級5家,三級3家。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9.82億元,同比回落2.2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總產值2.79億元,同比回落10%;簽訂合同額30.66億元,同比回落5.7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9.24萬平方米,同比回落11.04%。

全區房地產開發企業共有34家,開發項目41個。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5.10億元,比上年下降20.84%。其中,住宅投資19.82億元,下降24.83%;辦公樓投資0.12億元,下降66.66%;商業營業用房投資3.60億元,下降10.89%。房屋施工面積505.44萬平方米,增長14.68%;房屋竣工面積98.42萬平方米,是上年的12倍。商品房銷售面積68.96萬平方米,較上年增長70.5%。

第三產業

2016年,高陵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4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9.51億元,增長23.5%。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實現銷售額83.49億元,同比增長8.8%;零售額實現銷售額55.06億元,同比增長16.9%;餐飲業實現營業額6.69億元,增長15.5%;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72億元,同比增長6.7%。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的進展,2016年新引進項目14個,合同投資額117.83億元;全年實際利用內資25.26億元,同比增長14.55%;實際利用外資1620.9萬美元,同比增長9.65%。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671萬美元。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463.8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27748.8萬噸公里。旅客運輸總量420萬人次;旅客運輸周轉量14880萬人公里。全年公路里程868.278公里,當年修路投資14478萬元。年末公交車路數19條,實際運營公交車輛數266輛。民用汽車擁有量41600輛,個人汽車擁有量39806輛。年末,電信、移動業務總量29958萬元,行動電話用戶達385876戶。

全年一般財政公共預算收入12.02億元,增長-11.4%,其中,營業稅增長25.6%,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分別下降10.2%、4.6%和17.3%。全年一般財政公共預算支出23.23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0.7%,教育支出增長4.89%,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8.1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39.0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13.6%,節能環保支出下降73.87%。

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97.4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5%,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49.37億元,增長13.46%。金融機構貸款余額91.92億元,增長31.8%。

資料來源:網路陝西高陵政府門戶網

閱讀全文

與大項目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