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註:中國北方地區!)最好舉兩、三個例子。
以黑龍江為例,說三個不同類型的經濟體系
1. 哈爾濱--多種交通交叉帶來的工業城市
2. 大 慶--資源帶來的城市,因為資源走上深加工道路
3. 佳木斯--由於地理優勢,開發相應的工業
哈爾濱
哈爾濱市的歷史非常短,不到200年,哈爾濱就是一個鐵路帶來的城市,航運運來的城市。
哈爾濱毗鄰松花江,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於是建立了碼頭發展航運,哈爾濱的道外區由於碼頭開始興旺。後來中東鐵路修建,火車站所在地南崗區開始興旺。位於碼頭和火車站之間的道里區由於區位因素發展迅速。現在哈爾濱最發達的兩個區就是道里區和南崗區,道外區由於航運的下滑衰落了。
由於哈爾濱的交通運力良好,有先天的便利條件發展工業。建國後,哈爾濱成為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城市之一。
大慶
大慶市的歷史更是短小精悍,數十年,一個從無到有,因油立市的城市。
非常簡單,由於大慶油田石油儲備豐富,設立的這個城市;由於資源優勢,大慶市除了開採石油,還大規模進行石油工業,生產化工原料。是一座以石油及相關工業為命脈的城市。即使大慶油田的石油被開采一空,由於近些年來石油深加工工業的迅猛發展,以及中俄石油管線的鋪設,大慶可以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走石油加工的道路(新加坡沒有石油,卻是世界知名的石油煉化中心)。
佳木斯
這座城市可能默默無聞,但是說到他的貢獻,那是相當驚人。佳木斯地處三江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十分適於耕種。更重要的是,是中國少有的適宜進行大規模機械作業的區域。佳木斯每年的玉米和黃豆產量均佔到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
由於先天的地理優勢,佳木斯在大規模推行大面積機械化生產的同時,積極開展糧食深加工、和大型農機的生產製造。
個人總結。
由於本人是黑龍江人,給你提供的材料都是黑龍江的城市。三個城市三種類型,應該可以滿足你的要求。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ps:打字好辛苦的,要是覺得好,追加點分數吧~~~
B.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因素有哪些
首先,自然來因素
自然資源的源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
第二,社會制度。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市場經濟要遠遠優於計劃經濟,民主自由的國家可以激發國民的創造力,促進科技進步、思想進步。健全的法律體系可以節約經濟運行成本。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社會制 度因素,是決定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社會制 度因素,主要是從四大方面,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既,市場制 度因素,產權制 度因素,國家政體因素,法律體系因素,四個方面。
第三,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四,文化教育
第五,人口數量等。
C. 區位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同時,中國的金融發展在區域層面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趙偉、馬瑞永,2006)。研究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對於解釋和控制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就解決這個問題做初步嘗試。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理論中,地區差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區的地理位置(如距離港口的遠近)、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並不能解釋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優越的地區經濟金融也能發展得很好。
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崛起,新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Krugman(1991)提出的規模收益遞增,核心思想是兩個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區,也可能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產生地區差異。同時新經濟地理學開始考慮經濟、歷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傳統地理學未涉及的因素對於經濟的影響(Yeung,2003)。但是常常將政策因素和傳統地理因素一樣視為偶然事件來分析,認為它們對於經濟金融起的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陳釗、陸銘,2006)。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傳統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間接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國的「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起了不可否認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納入了經濟政策因素的影響。
在新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融地理學秉承了新經濟地理學超越傳統地理學框架分析問題的特點,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多個角度來研究區域金融的發展。在這個視角下,傳統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內。金雪軍、田霖(2004)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經作了初步嘗試,從金融地理學的綜合視角構建了區域金融競爭力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區位等多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金融地理學分析地區金融發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將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科技、歷史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經濟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
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描述性分析
我們分別採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和金融市場化率(FMR)來衡量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已經被廣泛採用,由於我國的國有金融長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我們特地還採用另一指標金融市場化率(FMR)來反映非國有金融發展狀況(周立,2001)。FIR的定義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這是衡量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最廣義指標。
FMR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貸款,以FIR表示金融相關率,那麼計算公式則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將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金融相關比率。相對應的金融市場化比率FMR就為非國有銀行的存貸款之和與GDP的比值(周立,2001)。
中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明顯的變化,表示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的FMR的變化相對表示總體金融發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顯。我們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因素
三、實證分析
我們採用混同回歸模型和非觀測效應模型來對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區域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水平分別建模分析。
(一)變數和數據 根據前面的分析,把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 1.傳統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區域研究的傳統,我們把30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設立兩個虛擬變數region2、 region3來分別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區。 2.新經濟地理因素。根據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軍、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學的特點,對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因素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外溢效應。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佔地區GDP的比重(insratio)來表示。(2)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採用當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學生的數量(hcap)來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的總量(comm)來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運輸狀況。我們用地區公路里程總長度(highway)來反映。(5)科技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專利審批通過的數量(patent)來反映。(6)文化因素。我們用當地城鎮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費以外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consu)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文化(金雪軍、田霖,2004)。(7)歷史因素。用該地區1997年的人均GDP指標(pergdp97)水平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歷史經濟狀況。 3.經濟政策。本文主要從以下角度考慮政策的影響:(1)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程度。我們用當地財政支出中除教育、行政管理和基本建設之外的支出所佔份額(government)來表示(金煜、陳釗、陸銘,2006)。(2)對外開放程度。研究對外開放程度較多採用對外貿易依存度指標,但是為了避免內生性問題,我們選用中國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指數(Sylvie Démurge,2002;張學勇等,2006)來反映開放程度。(3)貨幣政策。中國統一的貨幣政策對於不同的地區卻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宋旺、鍾正生,2006),我們採用央行基準存款利率水平來反映貨幣政策力度。 我們選取1997-2004年的數據進行分析,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的非國有金融在90年代初以前發展趨勢不明顯,另一方面從1996年以後利率政策使用較為頻繁,對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可能產生影響。變數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經濟信息網的地區年鑒、《中國金融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各期,以及《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1.傳統經濟地理因素中的地理位置對於中國各地區的總體金融發展水平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對非國有金融卻有顯著影響。中國金融中國有金融佔比較大,行政色彩濃厚並非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經濟發達地區並非金融發展程度高,經濟落後地區也未必金融發展水平落後。但是非國有金融相對而言市場化程度較高,處於不利地理位置的西部地區其地理位置必然對其非國有金融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限製作用。 2.新經濟地理因素對於區域金融發展有重要影響。(1)其中的人力資本、信息化水平和歷史經濟基礎對地區總體金融發展和非國有金融發展都具有非常顯著的正的影響。(2)地區的消費文化只在混同回歸模型中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表現出顯著的正的影響,但是在隨機效應模型中並不顯著;其對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也沒有顯著影響。(3)科技發展水平只在隨機效應模型中表現出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正影響,其他模型中統計結果均不顯著。說明我國區域金融的發展對當地科技發展並不存在明顯的依賴性。(4)交通運輸狀況對區域金融發展沒有顯著影響,由於金融發展已經越來越多地依賴於信息化水平,而對於交通運輸條件的依賴已經很弱了。(5)產業外溢程度在隨機效應模型中表現出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正影響作用,即第三產業越發達,對區域金融發展越有利。 3.經濟政策存在明顯的區域效應。(1)政府對經濟的參與對於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均表現出顯著的抑製作用。對東部地區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抑製作用尤為明顯,對西部地區的非國有金融發展無明顯影響。(2)對外開放的地區優惠政策在對地區金融總體發展水平的影響方面,對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都有顯著的負影響,中部地區沒有影響。在影響非國有金融發展方面,對外開放優惠政策對於東部地區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於中部地區沒有影響,對於西部地區卻具有負影響。東部地區享受到的對外開放優惠政策力度最大,而且取得了卓著的政策實施效果;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力度較小,且未起到明顯的效果。(3)利率政策對於區域金融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效應。利率水平與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成負相關,但是這種負的影響東部地區最強,中部其次,西部最弱。東部地區由於投資意識相對發達,對於利率較中西部地區更加敏感,所以利率政策作用也更加明顯。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了一個分析區域金融發展影響因素的框架,並且結合中國地區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論表明:經濟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對區域非國有金融發展有顯著影響;新經濟地理因素中區域人力資本水平、信息化水平、歷史經濟基礎等都對金融發展有顯著正影響,而科技水平和交通運輸條件影響不顯著;經濟政策有著差異化的區域效應:對外開放政策對於東部地區非國有金融發展影響顯著,對於中西部地區促進作用不明顯;政府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參與有利於區域金融的發展,尤其對於市場化程度高的東部地區;利率政策的敏感程度按照東、中、西部地區依次遞減。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我們得到以下政策啟示:第一,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政策。對外開放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金融市場化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可以繼續保持,但對於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未見明顯,因此,促進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發展和金融市場化水平的提高應該採用其他方式。第二,要促進地區的金融發展和金融市場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對於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尤其要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參與,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能動性。第三,為了更好地促進地區金融發展,需要實行差別化的利率政策。較低的利率水平對區域金融發展有促進作用。東部地區的金融發展對利率水平最為敏感,因此利率可以作為調節東部地區金融發展得很好的政策工具。對於中部和西部地區其影響程度依次減弱,但是影響仍然顯著。所以如果要利用差異化的利率政策促進區域金融發展,利率水平應該按東、中、西部順序依次提高才能發揮出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83-499, 1991 [2]金雪軍,田霖.我國區域金融成長差異的態勢: 1978- 2003年[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4,(8):24-30. [3]周立.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1978-2000)[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賈偉) 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地理環境與經濟政策 盧 佳 金雪軍
D. 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地理因素(自然和人文)有哪
在一個國家內部,地理位置有時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很重要.對於國家,地理位置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時也有重要影響.
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一般與國家面積的大小有關.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的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就顯的越次要.原因是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總有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人口自然會在這些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集中,照樣能利用優越地理位置的好處.比如,面積大國一般都臨海,都可以利用臨海優勢.
地理位置可以通過是否臨海,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國家是否臨海,對經濟發展有時會有影響.臨海的國家相對來說具有海洋交通優勢.因為國家之間最主要的交通,是以海洋交通為主.是否擁有便捷的海洋交通,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擁有便利的海洋交通,可以實現便利的國際貿易,獲得其它地方的自然資源.可方便出口自己的優勢自然資源或產品,也可以方便的吸收外來資本投資,充分發揮本國的優勢,比如勞動力優勢.
區位因素的影響.國家所在的地區也會影響國家的命運.政治上的影響就不說了,實在太大.通過影響政治狀況而影響經濟狀況,具有必然的邏輯.比如東歐經濟狀況與西歐經濟狀況的差別就是區位因素的不同,導致接受的軍事、政治影響不同,最終導致經濟發展水平的較大差異,朝鮮半島也是這樣的狀況.這個區位因素可以稱為鄰居因素,有一個好鄰居就是有好處,有一個壞鄰居確實倒霉.朝鮮與大陸的經濟狀況深受蘇聯的影響,如果沒有蘇聯這樣的垃圾鄰居,朝鮮與大陸現在也許會是發達國家群體的兩個成員.
區位因素還會通過經濟的影響,而影響國家的經濟表現.周圍國家或地區富裕了,有利於自己國家富裕,這具有經濟學道理.因為富裕國家轉移資本,就近轉移比較方便,擁有富裕的鄰居,有利於得到資本投資,這也是一個好處.還有一個重要好處,可以吸收富裕國家的各種消費,比如旅遊購物.富裕國家高消費人口的到來,有利於自己國家獲得比較多的收入,如果規模比較大,甚至還可以因此而把自己搞富裕.美國的海上鄰居巴哈馬現在已經屬於發達國家,是比較落後的發達國家,人均GDP約是美國人均GDP的一半.巴哈馬之所有能成為拉丁美洲最發達的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擁有美國這樣的鄰居.巴哈馬主要靠旅遊業而富裕,遊客主要來自美國,美國的富裕程度決定巴哈馬的富裕程度.
區位因素導致的距離因素.一個遠離世界人口重心或經濟重心的國家,在對外貿易及交流上處於不利地位.國家所處位置過於偏僻,平均對外貿易距離就比較長.較長的外貿距離也是一種成本,這個成本主要由偏僻國家所承受.如果紐西蘭處於北大西洋,而不是南太平洋.紐西蘭也許會更富裕一些.這是假設把紐西蘭的人口與土地及氣候,整體大挪移到北大西洋的設想.巴西的鐵礦石離岸價格沒有澳大利亞的高,原因就是離鐵礦石的消費市場東亞距離遠,每年少賺很多錢.
E. 區域差異對國民經濟有什麼影響
全國按照東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自然和經濟特點、各自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安排開發回的重點,作出生產力答合理布局的規劃,採取東西結合、沿海與內地互相支援、互相促進的發展戰略,使各個地區都藉助自己的優勢得到發展.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必須加強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業集中地區,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發展技術水平較高、資源消耗較少的產業及出口產品,資源富集地區要加速資源開發,並適當發展加工工業,同時加快建設東西走向的交通干線,擴大沿海與內地的交流,縮小沿海與內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F. 需求的地域差異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要求
2. 區域經濟統籌發展中應採取的財政金融政策。在區域經濟統籌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在縮小地區差距過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政府幹預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可以縮小地區差距也可以擴大地區差距。政府幹預的基本定位應當是:堅持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在尊重市 ...
3. 中國行政區域經濟發展與政府作用研究。 這種模式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各級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在各個 行政區域的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一方面運用政府職能手段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年度計 劃,來指導區域經濟發展,同時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制定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地方政策, ...
4.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的問題,要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本刊專稿放在這個大背景下認識和解決。二、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質,是解決「三農" 問題。促進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三)「三農」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經濟的永久主題。
5.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與財政政策對策。就能達到兼顧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兩方面的要求,使經濟與社會統籌發展、東部與中西部統籌發展、城市與農村統籌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
6.區域間政府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選擇。依靠政府間的合作積極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在現行體制下實現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理性選擇。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區域政府合作的邏輯起點 區域經濟一體化,指稱的是按照自然地域經濟內在聯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發展需要 ...
7.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科技創新促進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對中南地區科技工作的思考和建議。在高技術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社會發展等對區域經濟社會牽動作用較大的領域,與地方聯手抓一批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和應用示範項目,集中力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干幾件大事。在這一新形勢下,中南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必須抓住貫徹落實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和科技工作會議 ...
8.城鄉統籌發展。因為農村和城市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農村發展、高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因此,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而且,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期以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嚴重的二元結構,城鄉分割,城鄉差距不斷擴大,「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局限於「三農」內部,「三農」問題無法解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實行城鄉統籌。
G. 求幫忙,急急急,說明地理區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鹽場區位選擇:
地形平坦;泥質沙灘;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或氣候乾燥多晴朗天氣,或地處背風坡)
農業區位選擇:①自然因素(光熱水土):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紅壤適宜種茶樹;甜菜耐鹽鹼)、地形平坦
②社會經濟因素:科技(機械化、良種、水利、電氣化)、市場(人口數量、飲食習慣)、交通運輸(商品農業、外向型農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工業(機械化、農葯、化肥等)、政策
工業區位選擇:
原料(農產品加工、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工業)、科技(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工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市場(腹地)、交通、 農業經濟基礎(提供食品和原料)、環境(風向、河流)、 資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城市區位選擇: 地形(平原,熱帶地區分布於高原)、氣候(降水和氣溫適中的中緯度地區)、 河流(供水和運輸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運輸的起止點,河流交匯處,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 資源(多為資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頭、鞍山;大慶、玉門、克拉瑪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徹斯特、匹茲堡、大同、撫順、開灤;約翰內斯堡); 交通(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我國北方的城市多位於大道交匯處(如邯鄲);南方多位於河流交匯處(如:武漢、重慶、宜賓);鐵路樞紐(如:石家莊、鄭州、蚌埠、寶雞、株洲); 政治、軍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羅馬、西安、洛陽、杭州、合肥、巴西利亞、華盛頓、堪培拉、伊斯蘭堡;宗教:麥加、麥地那、梵蒂岡、拉薩); 科技和旅遊(築波、矽谷;桂林、張家界)
交通的區位選擇鐵路: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區域間交流和聯系(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線路長,經濟效益高; 新修線路短,成本低;穩定客貨源(人口城市集中、工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好,施工難度低(地形平坦)港口:陸上→築港條件(地形平坦); 腹地條件(穩定客貨源) 水域→停泊條件(水深,等深線密集,較封閉海灣);航運條件
商業中心的區位選擇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是商業中心形成的主要條件;發達的商品生產是商業中心形成的物質基礎;生產力布局對生產發展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同時也促進商品經濟向新開發區發展,從而促進新的商業中心的形成;高度集中的人口直接影響著商品消費量和消費構成;政治及歷史條件會對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存在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起決定性作用。
H.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因素有哪些
區域戰略與區域政策因素;
人口、資源與環境因素;
發展基礎與產業結構水平因素;
區域市場化程度與制度創新能力因素;
信息化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
I. 不同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解答:1.地理位置方面
比如我國的東中西部,經濟形勢呈階梯遞減趨勢
2.城市人口密集程度方面
比如上海,與經濟發展水平也呈正比狀態
3.交通便利方面
比如崑山距離上海較近,經濟發展形勢就較好,比如長江沿岸城市,藉助長江水利交通樞紐優勢,對當地經濟增長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補充: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從其規模(存量)和速度(增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測量。所謂「經濟規模測量」是指對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范圍里能夠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包括從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復雜的生產資料,再到各種文化和精神產品等財富的總量。在對經濟規模的 測量中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綜合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財富(物品和服務)的總和。此外,對經濟規模的測 量又分為對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測量。絕對規模只是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GDP總量,而不論這一規模的GDP是多少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而相對規模指標則要關心一個國家的人口(或勞動力數量)與其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在相對規模指標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標。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標是「GDP年增長率」。
參考: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