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述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金融市場學)
(1)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表達為:二者緊密聯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體來說,經濟發展對金融起決定作用,金融則居從屬地位,不能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金融在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
(2)經濟發展對金融的決定性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並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二是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
(3)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通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①通過金融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②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③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來提高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④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4)在經濟發展中,金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表現在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因金融運作不善使風險加大,一旦風險失控將導致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因信用過度膨脹而產生金融泡沫,膨脹虛擬資本、刺激過度投機、破壞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上。
(5)正確認識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重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防範金融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擺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應有位置,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貳』 金融深化理論是怎樣闡述金融與經濟發展關系的
一、金融業的產生對經濟的影響
金融業包括一切與貨幣有關的活動,它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並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古老的農業時代,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孕育了貨幣的產生,其作為媒介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降低了交易費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時間和空間上展開,讓社會財富能夠在區際、代際間的一傳播、延續和繼承,貨幣的產生也使得人們可以通過積累貨幣區實現自己財富的增值,激發了人們創造財富的無限慾望。可以說,貨幣的出現時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從此,金融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開始發揮作用。
貨幣的產生和發展,使原先在同一過程中買賣緊密結合的物物交換,分割成買和賣兩個階段。如果賣者在出賣以後暫不去購買,或者給予購買的人自己的產品還沒有賣出,便產生了賒銷,預付和接待,這就出現了信用活動。中世紀城市商業經濟的興起以及重商主義的興盛,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從而帶動了借貸活動以及借貸工具的發展。同時,航海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商業的發展,繁榮了信用活動,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樣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會資金轉移和生產者資金規模限制的問題,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從此金融市場就與商品市場、勞務市場一起成為支撐商品經濟大廈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於人們經濟活動區域狹小、分裂和不統一,導致貨幣不統一,為了適應商品跨區域流通的要求,貨幣兌換業產生了。隨著自信規模的擴大,又逐漸開辦保管現款業務,進而辦理借貸,最後發展成為私人銀行。這些商業銀行的產生旨在為順暢流通而健全通貨,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可見,金融業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貨幣流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同時,金融業的產生和發展又保證了貨幣流通的正常進行,從而推動了經濟的順暢發展。
二、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發展與經濟
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正式確立,金融業也以此為標志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現代銀行制度的建立對經濟的主動性作用
在金融業產生的最初階段,在高利貸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沒有把吸收貨幣當作真正的業務來經營,這時的銀行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資本家的利潤很低甚至無利可圖,他們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匯集社會閑置資本的現代意義的銀行。從而,適應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銀行業在17世紀逐步建立起來。到19世紀後半葉,在英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英格蘭銀行為中央銀行並輔之以商業銀行等不同種類的專業信用機構的金融體系。
英格蘭銀行把銀行券的發行擴展到用於為新興工商業提供貸款支持,並以經營獲利為目標,開辟了銀行向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使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由最初的「適應性」作用轉變為「主動性作用」,金融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化。隨後,各國都逐漸建立了現代化商業銀行。這些銀行的產生和發展,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銀行作為「萬能的壟斷者」對經濟產生了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生產迅猛發展,造成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導致銀行的集中。銀行數目急劇減少,而銀行資本卻急劇增加,銀行所支配的資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銀行手中,大銀行分支機構迅速發展壯大。銀行壟斷組織的實力進一步增長和加強;金融機構呈現多樣化趨勢;對外擴張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國際意義的跨國銀行。銀行壟斷在世界范圍內變成了一種對經濟、政治等社會活動施加影響、發揮重要作用的組織。
由於信用的發展和銀行壟斷的形成,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銀行對企業的資金供應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銀行可以通過信用活動監督企業的活動,有的還通過購買企業的股票參與企業的活動。而壟斷的工業資本也用過購買銀行股票等多種渠道參與銀行的活動,這樣,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融合起來,形成了金融寡頭。金融寡頭以銀行為中心不僅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主宰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3.銀行券的產生為部隊換紙幣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人們更多地是關心貨幣是否能買到價值相當的商品,而不是或實體的價值量。流通中磨損的鑄幣依然被人們在流通中運用,說明貨幣可以用象徵性的貨幣符號來代替鑄幣執行其職能。
銀行券最初是兌換金銀貨幣的憑證。後來,和銀行以自己擁有的金銀貨幣為保證,發行自己的銀行券。從開始在一張空白的字句上臨時填寫金額,到後來發展成為事先印製好的具有不同面額的鈔票。這樣,銀行券就成為銀行發出的代替金銀貨幣流通的可隨時兌換的信用貨幣。銀行券的出現時貨幣幣材的一大轉折,為紙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二戰之前的30多年間,金本位體制解體,金鑄幣流通中介,部隊換信用貨幣廣泛流通,使經濟不再受各國黃金儲備數量的制約,信用貨幣可以在生產潛力允許的情況下先於生產而出現在經濟生活中,並帶動經濟的發展,這使得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由「主動性」轉變為「先導性」。
三、後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與經濟
在後工業時代,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資源配置和資本流動的全球化成為其主要特徵,表明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隨著黃金和美元的徹底脫鉤,完全意義的信用貨幣制度建立起來。在此制度下,貨幣供給在技術上以無限制,也為金融最大幅度地為經濟服務解除了最後的障礙。
電子貨幣、網上銀行等電子、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在這一階得到了很大發展,在技術的依託下,國際金融快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大大加快。
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國際貿易、交流的發展,有利於商品和資本的流動 ,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機遇,金融對經濟的先導性作用也越來越突出。
四、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分析
雖然現在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已基本明確,但關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爭論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與經濟關系的幾種理論作一個簡要說明。
1.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理論
早期的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往往將與商品交換相關的價值決定理論和貨幣理論截然分開。他們認為,商品價格由商品的供求情況決定,商品之間的比價關系即山品的相對價格決定著商品的生產、分配、交換等關系,而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是由貨幣數量決定的,這樣就將絕對價格水平和商品市場的供求完全分開,將價值理論與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完全分開。
根據貨幣中性理論,經濟活動本身是不受貨幣因素影響的。貨幣在經濟基礎中的作用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對經濟既不無正面影響,也無負面影響,是經濟中的中立因素,貨幣數量的變化只是引起商品價格水平成比例地變化,而不影響商品之間的比價關系。
貨幣中性論觀點只強調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不僅忽視了貨幣的價值貯藏作用,更無視貨幣在媒介資本轉移、實現儲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貨幣分析的這種局限性,在貨幣關系比較簡單的時期表現的還不太明顯,但隨著貨幣以及金融對實際經濟滲透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古典經濟學的貨幣理論難以對現實經濟作出合理解釋。
2.維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理論
19世紀下半葉,貨幣量和物價水平反向變動的事實,引起了人們對貨幣中性論的懷疑。瑞典學派的先驅納特·維克塞爾(Knut Wicksell)通過對利率和物價及經濟變動的關系的研究,在肯定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積過程理論。
他認為,貨幣對經濟學的影響是通過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離來實現的。根據維克塞爾的定義,貨幣利率即現行的市場借貸利率,自然利率實際上是指投資的預期利潤率。當貨幣數量增加時,貨幣利率小於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儲蓄受到抑制,消費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貨幣利率相對偏低使企業的盈利機會增加,企業家覺得有利可圖,便會擴大投資,增加產出。然而,隨著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價上漲,就會出現累積性經濟擴張過程。相反,當貨幣數量減少,貨幣利率大於自然利率,則出現生產萎縮、收入減少、物價下跌等累積性經濟緊縮過程。只有當貨幣利率等於自然利率時,經濟才能實現均衡。
維克塞爾認為,在現實經濟社會中,貨幣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離是絕對的,只要兩者有差距存在,累積過程就不會停止,物價水平的上漲和下跌也不會停止,社會經濟的均衡就會遭到破壞,此時,貨幣為非中性的。
3.凱恩斯學派的貨幣經濟理論關於貨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
1963年,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徹底結束了貨幣與經濟的「二分法」,將傳統實物經濟分析全部納入貨幣分析體系。凱恩斯認為,經濟中存在著資本邊際遞減規律,投資決定於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資本邊際效率即預期利潤率,是由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與其供給價格之比來決定的。對投資企業來說,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分別代表其投資的投入和產出。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利息率,投資就顯得有利可圖,會擴大投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利息率,投資就無利可圖,會消減投資。
他認為,由中央銀行決定的貨幣供給量可以當作外在變數來對待,貨幣供求的均衡決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銀行能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調節利率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4.現代金融發展理論關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發表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通過建立基本模型來分析金融在經濟中的角色與作用。他們提出了以多種金融資產、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和完整的金融政策為基本內容的廣義貨幣金融理論。通過建立以個比較完整的關於貨幣、站務以及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他們提出單位之間的儲蓄——投資差異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強調了離開經濟發展,金融發展是難以理解的基本論斷。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發表了《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通過相關比率指標對一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進行了結合和數量分析。在異國經濟發展中,金融相關率的基本變動趨勢是上升的,但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穩定。隨著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金融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金融機構發行的間接金融工具比重會逐漸下降,而非金融機構發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認為,金融上層結構能通過提高儲蓄和投資總水平和有效配置資金,促進經濟增長,改善經濟運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羅納德·麥金農(Ronald I.Mckinnon)分別發表了《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論,指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促進關系。兩人詳細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貨幣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實行金融深化戰略的政策主張。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市場機制不完善、金融市場落後、經濟處於割裂狀態、政府對金融實行管制、匯率高估等金融壓抑的現象。金融壓抑使得金融機構難以有效地利用閑置資金,難以有效地配置資源,這就形成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
隨後,在20實際90年代後出現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約束理論和金融協調理論等,都從金融到底該如何去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闡述金融和經濟的關系。如何能夠合理的進行金融改革來促進而不是使經濟發生倒退或危機,仍然是一個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解決的問題。
總之,不管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理論研究發展的角度來看,金融與經濟大致有以下關系:
1.經濟發展決定金融發展。貨幣的產生、信用的出現、金融機構的出現、金融工具的創新、監管機構的完善等,都離不開經濟的發展。金融在於整體經濟的關系中處於從屬地位,金融是為整體經濟發展而服務的。
2.金融對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而且經濟發展程度越高,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大。
『叄』 如何理解金融與經濟的辯證關系
1、金來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可自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反映出來:
⑴ 經濟貨幣化程度加深;
⑵ 以銀行為主體的多元化金融體系已經形成;
⑶ 金融創新方興未艾,貨幣形式正在發生變化;
⑷ 經濟主體的持幣動機發生轉移;
⑸ 金融調控已經成為主要的宏觀調控方式;
⑹ 金融深化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典型特徵。
2、金融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包括兩個方面:
⑴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金融是指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狹義的金融就是指資金融通;廣義的金融是指除了資金融通外,還包括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市場的構成。
金融是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的必然產物。目前,人類社會處於傳統的貨幣經濟向金融經濟轉化的過程中。
⑵ 金融促進經濟的發展。
從最早的金融活動——貨幣充當交換媒介,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再到目前國際金融業的發展,金融發展的每一次的演進都對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和推進作用。
『肆』 金融與經濟的關系
金融是經濟的一部分。經濟是一門科學,與物理差不多,研究社會中的各種經濟現象,有微觀的,即研究個體或企業的經濟行為,以及對各種外界因素的反應;有宏觀的,研究國家、貨幣、凈出口、資本的相互作用。金融主要是公司財務,如何融資,如何理財一類,比較實際。
1、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其中主要包括:會計、財務、投資學、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託學等等。
2、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是對人們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的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宏觀的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包括著人類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的各項活動;生產是這一動態的基礎,分配是這一動態的終點。
(4)論經濟發展與金融擴展閱讀:
金融的構成要素:
1、金融對象:貨幣(資金)。由貨幣制度所規范的貨幣流通具有墊支性、周轉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貸為主的信用方式為代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系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的契約文書等;包括直接融資(無中介機構介入)、間接融資(通過中介機構的媒介作用來實現的金融)。
3、金融機構:通常區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4、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等。
5、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等。
『伍』 小弟急求!關於金融與經濟發展 論文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換的輔助工具發展成為經濟活動中一個相對獨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過促進儲蓄和投資增長、優化資源配置、便利交換等活動,推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金融風險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發展又令經濟增長受阻。因此,合理發展金融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這對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
關鍵詞:金融;經濟發展;促進;阻滯
金融是貨幣與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換與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換中買賣雙方在時空上的限制。隨後信用的發展又令貨幣與商品的交換在時空上的限制進一步放開,以至即使在交換雙方商品所有權轉移後市場仍繼續存在,貨幣也逐漸作為一種可有償轉讓的特殊商品成為市場交易對象之一。於是,從商品流通中獨立出了一種特殊商品——資本,金融也開始具有真正意義。此後,金融工具逐步由單一的貨幣形式發展為貨幣、商業票據、股票債券等多種形式並存,出現了專門經營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以及從事金融活動的金融市場,金融開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換的輔助地位逐漸發展成為經濟活動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因素,通過其自身的貨幣發行、信用創造、資源配置等功能影響著社會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l 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當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發展時,它積極促進著經濟發展。
1.1 貨幣的運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換斯密認為。勞動分工即專業化是提高生產力的首要因素。專業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發明更先進的機器或生產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於貨幣的產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換中因需求和時間的雙重巧合的困難而存在的用於評估商品品質、掌握商品信息的單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換,從而實現市場范圍擴大專業化程度提高。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單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會下降。這一作用更為加強。
1.2 金融能促進儲蓄和投資的增長,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推進。而儲蓄是提供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特別是在經濟從不發達走向發達的過程,儲蓄率的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幾乎所有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儲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發展時期,儲蓄率曾達到40%的水平。在促進儲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個。金融的特點在於資金融通,而利息率使當前消費轉化為未來消費、實物儲蓄轉化為貨幣儲蓄揩蓄增值並轉化為投資成為可能,這就決定了它有條件吸收社會中的閑散資金轉化為儲蓄,從而為生產提供資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點又使它成為動員儲蓄和投資的最佳途徑:一方面,把分散的儲蓄者用於投資或存儲的資金集中起來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資渠道,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而流動性金融市場能增強金融工具的多樣性和流動性、滿足持有多樣化證券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動員儲蓄牽涉大量籌資企業與擁有剩餘資金的諸多投資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動員儲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對稱的弊端。
1.3 金融發展實現了資金的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本效率首先,金融能降低長期投資的流動性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需要長期的資金佔用,為此儲蓄者必須承擔因資金長期被佔用而產生的資金流動性風險,以致不願長期投資。而資本市場交易、各種金融工具的創新金融中介的往來存款業務以及針對外部沖擊對流動性投資和非流動性投資進行的動態均衡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動性風險的能力,向力圖迴避流動性風險的儲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險。這使更多資金會流向周期較長的項目。正是基於這一作用,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才能擁有充足的資本支持它最終完成。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節約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較個體儲蓄投資者更強的獲取和處理眾多企業、管理者和經濟環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專業評估技術。這使它為其成員提供投資信息服務的成本比個體儲蓄投資者通過個人努力獲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再者,金融體系能降低監督成本,改進對資金使用者銷監督。資金所有者在投資時需要核實項目質量和項目回報,這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提高投資成本。同時資金使用者誇大投資收益、掩蓋經營問題的內在傾向又會使這種監督成本加大。為此。金融能藉助其專業技能和中介地位來代理資金所有者對資金使用者的監督。提高監督的有效性。
此外,金融業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並促進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這些都不同程度地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2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阻滯作用金融在經濟運行中所處的重要地垃不僅體現在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整個經濟體系正常運轉的沖擊也顯示出它對經濟的負面效應。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更使人們認識到金融的穩健發展對於全球經濟與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性。
2.1 金融活動中的不確定性令金融風險客觀存在在經濟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確定性,風險就存在。金融業是高負債經營的產業,自有資金所佔比重小,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將其對零散儲戶的流動性負債轉化為對借款人的非流動性債權來實現。但這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儲蓄者對金融機構有信心;二是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高效FB確。由於不能確定這兩個條件能否滿足,金融風險就客觀存在:一方面,由於市場信息不對稱性和市場經濟主體對客觀認識的有限性,即使銀行經營穩健,儲戶能認識到全體不擠兌更利於集體利益,但在面臨「囚徒困境」時仍可能為降低預期風險而參與擠兌;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經濟主體存在機會主義傾向,金融機構管理者趨於採用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策略,以致金融資產質量下降。同時貸款者也可能採用不正當手段,如欺騙、違背合約以及鑽制度的空子來不合理佔用資金。致使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監督有限。
2.2 金融對經濟運行的廣泛滲透性、擴散性使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首先,金融機構作為儲蓄和投資的信用中介組織,它的經營失策必將連鎖造成眾多儲蓄者和投資者蒙受損失。其次,銀行創造存款貨幣擴張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風險具有數倍擴散的效應。再者,銀行同業支付清算系統把所有銀行聯在一起,任一銀行的支付困難都可能釀成全系統的流動性風險。最後,信息不對稱會使某一金融機構的困難被誤認為全金融業的危機,從而引發恐慌。金融的這些特殊性令其風險相對其它行業而言具有快速、面廣的特點。使局部性金融困難能快速演變成全局性金融動盪甚至經濟危機。
2.3 金融資產的高度流動性金融風險的隱蔽性以及金融危機的突發性令金融風險易於劇變成金融危機並嚴重危害經濟
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以及科技進步令各地區金融資源融合和互動的規模加大、速度加快,一國或一地區的金融風險能很快傳染到別國或別的地區。與此同時,信用存在的有借有還、借新還舊、貸款還息等特點以及銀行壟斷或政府幹預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將其掩蓋,使其得不到及時解決並日益嚴重。待到這種金融風險漸進累積到一定程度才爆發時,就已演變成金融危機,並加劇對經濟和社會的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勢之猛,使馬來西亞的人均國民財富水平倒退10年,使泰國的國民財富損失近一半。這場危機還使199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降低1個百分點,意味著比前一年下降1/3.而危機的成因就在於長期累積的金融風險的最終爆發。
因此,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它既能極大支持經濟發展,又使客觀存在的金融風險演變成金融危機破壞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加大。合理地發展金融能促進經濟發展,更利於化解金融風險,預防和抑制其對經濟發展的阻滯作用。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要趕超發達國家,充分正確地用好「金融」這一杠桿、穩健發展金融尤為重要。
『陸』 論述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表達為:二者緊密聯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體來說,(1)經濟發展對金融起決定作用,金融則居從屬地位,不能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金融在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經濟發展對金融的決定性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並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二是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
(2)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通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①通過金融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②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③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來提高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④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在經濟發展中,金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表現在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因金融運作不善使風險加大,一旦風險失控將導致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因信用過度膨脹而產生金融泡沫,膨脹虛擬資本、刺激過度投機、破壞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上。
正確認識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重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防範金融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擺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應有位置,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柒』 🔒:【簡答題】「金融深化」理論是怎樣闡述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
金融深化理論是怎樣闡述金融與經濟的發展向金融的話,就是說一些東西的發展,而經濟發展就是說我們一些行業的進步。
『捌』 經濟方面對金融業的分析
金融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的論文
此外,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建立了市場基準利率體系,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定價機制。
下面是給大家推薦的金融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金融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的論文篇一《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摘要]金融市場化的深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經濟結構的轉型。
基於此,主要對金融市場化的內涵進行概述,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金融市場化的改革情況,討論金融市場化和經濟增長以及經濟結構優化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金融市場化;改革;經濟發展;影響經過對金融市場化的探索,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經濟通常是市場經濟。
要使其健康快速的發展,就需要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向著市場化經濟模式轉變。
在這一過程中,金融市場化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經濟市場化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金融市場化的要求,從理論上講,經濟市場化是金融市場化的前提。
1關於我國金融市場化的概述1.1我國金融市場化的內涵金融是社會化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產物,也是貨幣資金融通的總稱。
商品經濟的發展將我國帶入市場經濟,使金融運行渠道逐漸得到拓展。
不僅提高了我國資金配置效益,還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金融機構,滿足了金融活動在各方面的需求。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金融的作用開始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圍繞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金融也開始逐漸改革。
金融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計劃經濟向著市場經濟的轉變,所以,我國的金融市場化是由計劃金融向著市場金融轉變的過程。
我國金融市場化內涵豐富,不同角度的金融市場化有著不同的內涵,金融運行方式不同,其市場化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根據運行方式可以得到金融市場化的內容有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對信用活動的計劃運轉局面進行改善,按照市場機制建立相關的運行制度;第二方面是利用發展直接金融的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第三方面是恢復利率機制的調節作用,促進利率的市場化。
根據金融體質可以得到金融市場化的內容有五個方面:根據市場金融發展的情況對金融體系進行重塑;通過商業化的改造將國有銀行變成真正的金融機構;對金融市場體系進行逐步完善;對金融直接調控局面進行改善,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通過對外匯管理體系的改善進而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范圍。
1.2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進程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市場化改革主要以放鬆管制為重點,逐步建立多層次的市場化金融體系。
對於准入管理的放鬆,既有對金融業內部的放鬆,也有對外部的放鬆。
對內放鬆主要是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促進金融機構的產權改革。
在銀行、證券以及保險行業增資擴股改革中鼓勵民間資本的參與。
此外,還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小額貸款公司。
金融業在加強管理、防範風險的前提下,加大了民間資本的參與力度,進一步增強了服務三農的能力。
金融業在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也鼓勵金融創新,使用各種方式繞開行政管制,不斷響應市場的各種需求。
金融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還對利率和匯率進行改革,建設市場基準化利率體系,擴大市場化產品的應用,推動利率的市場化。
在推進利率改革的過程中,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對利率傳導渠道進行疏通,建立利率定價機制。
在匯率改革中,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對浮動匯率進行管理,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
『玖』 如何理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經濟發展決定金融
(二)金融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通過金融運內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容條件
2、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3、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節約交易成本,促進資金融通,便利經濟活動,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
4、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三)金融對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
1、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通貨膨脹、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危害經濟發展。
2、一旦金融業經營不善風險失控不僅導致金融業的危機,而且將印發經濟危機。
3、因信用過度膨脹產生金融泡沫,剝離金融與實質經濟的血肉聯系。
4、資本流動國際化會促使金融危機在國際間迅速蔓延,不僅侵蝕世界經濟的基石,更使發展中國家備受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