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1-03-04 09:03:34

㈠ 縱觀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的經濟建設歷程,可以從中得出哪些經驗和教訓

教訓:

1、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

2、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

3、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原因:我黨缺乏領導經濟建設的經驗,對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估計不足,急於求成,對於掌握經濟規律和科學知識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經驗。


(1)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的經濟建設歷程包括

1、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一五計劃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㈡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問題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存在的問題 :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㈢ 中華民族之崛起而偉大復興之中,我國的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有哪些輝煌歷程

一、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版驗衛權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二、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

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超算大會(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由中國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

三、神州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神州十一號飛船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並進行一系列的空間實驗。

四、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㈣ 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問題

在我看來,中國長期以來在經濟層面需要應對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就業壓力大,房價高,貧富差距大,三農問題,環境問題。

先不討論,中國現在實行的是什麼社會制度,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現在正處在每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初期所必須經歷的階段,就是所謂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資本原始積累得目的是為工業化積累資金,因為一個國家要進行工業化,首先要有資金來進行工廠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些錢從哪裡來?西方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處於這一階段的時候,採取的重要手段就是開拓海外殖民地進行資源掠奪,發動鴉片戰爭進行強制貿易這樣的方式。受各種因素得限制我們現在是不能採用這種方式了。我們國家現在階段資本積累主要是通過吸引外資和通過由農業來哺育工業的方式來完成的。這兩種措施是我們的經濟在過去的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快速的發展,但是卻帶來了開頭所說的那些問題。

首先就吸引外資講。一個國家或地區若希望有人來投資就必須具有相對於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這是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中國向對於其他地區的優勢是廉價的勞動力和極低的環保門檻。這兩種優勢使中國連續十五年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進而在07年擁有高達66%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和世界上最高的外匯儲備。但是也是我們付出了很高的發展成本。成本之一是環境污染,現在世界上污染最嚴重20個城市中的中國佔了16個。另外就是基層工人的工資水平一直不高,勞動保障措施一直不完善。現在廣東很多地方就因為新勞動法的實施,環保監察力度的加強,只是很多工廠失去了競爭力,紛紛倒閉或遷到內陸省份甚至越南這樣的地區去了。當然廣東採取這樣的措施是因為經濟發育程度好的緣故,這樣的做法未必能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當然如果積極依靠有限外資來發展經濟對於龐大的中國來說還是不夠。中國採取的另外方式是使農民逐步的離開土地,變成產業工人,同時使剩下的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以較低的價格向國家出售農產品,又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工業品,通過這種剪刀差的方式積累工業化所需的資金。這樣做的結果也造成了當下農民人均收入只有城市人口三分之一,而且增長很慢。中央現在提出的「建設新農村」「取消農業稅」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使大家都能分享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既然城鄉存在差距,就必然有很多農民希望進入城市生活,但是我們國家的城市化必須穩步進行。過去是通過戶口政策來限制人口的流動,現在是通過房價來進行調節。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現在房價很高還是有很多人買得起房子的。政府正是通過向開發商高價出售土地,進而拉高房價,通過高房價來抑制城市人口的過快增長。現在每個城市有大約30%到70%的財政收入來自於土地出售。另外房地產投資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主要力量。根據渣打銀行統計,今年房地產投資已經佔到中國今年GDP的45%。從這個45%和前面66%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可以看到,中國經濟長期以來正是依靠投資——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的①。

但是中國經濟能夠長期的以這種方式發展下去嗎,當我們看一個經濟體有沒有繼續增長的潛力的時候,主要是看生產投入的三要素土地,勞動,資本有沒有繼續增加的可能。現在來看中國的土地和勞動投入已經很難再增加,因為國務院從04年起就開始嚴格控制新增土地審批,勞動力因為計劃生育的原因不再增長,能夠增長的只有投資。但是我們知道投資有一個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指向一個經濟體的投資,當投資達到一定數額後,獲得的收益會隨著投資數額的增加而不斷減少。中國現在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中國經濟的增長長期依靠投資數額的增加來維持的話,會出現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的情況。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產業升級,就是由過去只能生產出口那些鞋子襪子,打火機這些低附加值的產品轉信息產業,文化產業,創高檔品牌這些附加值比較高的產業逐漸轉移。改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

毫無疑問,中國要發展這些產業最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才能的個人。而能賦予人類創造性智慧的只有文化。

在歐洲歷史上,正是因為由康德,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這些哲學家引導的啟蒙運動的出現,進而才呼喚出艾薩克·牛頓,詹姆斯·瓦特,亞當·斯密②至今仍讓人仰望的巨人和持續了幾個世紀的創新熱潮,從而使國家的工業化得以持續。

英國學者羅素上世紀初在對中國進行長期的考察後,寫了一本書叫《中國問題》,書中說: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無論中國是變好還是變化,都將對世界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只要中國願意他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但是無論中國還是世界,文化最重要。只要中國的文化問題能解決,無論中國採取什麼樣的體制他都接受。

文化問題的解決,除了要有好的文化制度外,主要還要依靠社會上少數文化人的努力,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其他的辦法。

㈤ 論述歷史上我國經濟區域的變化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1天時:宋朝時候,中國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原先氣溫高,降水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北方開始轉冷。再加上中原地區森林長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從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至五代,中國的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南方戰亂少。
3人和: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終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從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開始,結束於南宋時期。

【詳細介紹】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結合上述原因和聯系有關時事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㈥ 我國經濟發展歷程

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
1979年,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首先開放沿海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
1982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4年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1987年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1988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1992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1993年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 進行分稅制改革
1993年 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
1994年 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2、1994年 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95年 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6年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7年 「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9年 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 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2001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2年 「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005年,全面取消農業稅。
2006年,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並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㈦ 我國經濟改革的歷程

文化大革命,浮誇風,經濟快速發展,大躍進,經濟緩慢發展,經濟穩定發展

㈧ 美國經濟的發展歷程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了哪些有益的啟示

貿易。強國的發展方向,中國是人口大國在解決溫飽問題,人才問題後回,怎樣發展貿易才是答問題關鍵,國家有錢民生醫保養老問5題的解決,國民輕裝上陣所有企業優勝略汰,試問還用計劃生育嗎。還用打假嗎、只有科技領先,國家以創造財富商機發展方向,通過對內對外的經濟政策為輔助大量積聚國家財富才是發展的硬道理,而不是通過買地賣地來提高gdp!

㈨ 建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9)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家作主的人民熱情高漲,各條戰線都出現加快發展的勢頭。但由於對當前形勢缺乏理性認識,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一股在良好願望驅動下的「大躍進」風潮悄然興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以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人民公社是大躍進運動高潮下的產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將原來的小型合作社合並成為數千甚至上萬戶的大集體,原合作社和社員的一切財產收歸社有,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

統一分配,部分供給。「人民公社化」在當時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期,向人們描繪出一個「平等、平均、共產」的烏托邦式理想社會。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建國初期中共探索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一次失敗實踐——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再善良的願望也無法帶來美好的結局。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