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傳統社會商品經濟興衰的原因
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社會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以至出現了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主要表現在大手工作坊的出現,使得大量的商品出現在市場上,引起商品經濟的繁榮現象,但是在中國佔主體地位的封建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逐漸強化使得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成為不可能,而那些大手工作坊也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工具而已。
從經濟學上來說,商品經濟所需要的兩個必須的條件是充足的自由勞動力和廣大的市場,而在傳統的封建經濟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勞動力都被束縛在土地上,封建地主階級的盤剝使得人民維持生計都成為了問題,所以即使在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也只是短暫的現象,一旦統治者的剝削加重,商品經濟又被輕易地破壞掉。
在我國歷史上,盛唐時期和兩宋時期,尤其是南宋時期,商品經濟尤為發達。盛唐時期,由於統治者的開明統治,以及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得以中原大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番邦來的使者在出使來唐時帶來了許多的特色產品,而中原的物品也被他們帶到番邦去,而邊疆地區,商品貿易更為突出,主要是民間自行組織的貿易,進行商品交換,這和安定的社會和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剩餘是分不開的。
到了宋朝(這里指南宋),由於統治者偏安一隅,國內環境相對安定,而經濟中心的完全南移使得,南宋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而且這時還和東南亞地區進行貿易,在廣州設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由於宋朝一向實行的政策是強干弱支,強內虛外的政策,這就使得地方或者邊疆的貿易十分頻繁。
隨著中央集權的逐漸加強,商品經濟越來越受到封建制度的打壓。到了清朝,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商品貿易可以說完全被破。而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商品經濟已成為封建經濟的附屬。因此中國的資本主義在「娘胎里便流了產」導致中國在近代社會的落後。
『貳』 為什麼說商業在那時動搖封建統治
因為封建統治的基礎是農民,農民靠耕作土地生活,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土地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農民的所有財產就是他們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輩子都在自己的土地周圍打轉,再通過嚴酷的戶籍管理制度,沒有路引就不得離開自己的戶籍所在地,不然就要吃官司。就這樣大部分的農民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附近,缺乏流動性。這也方便了統治階級的統治管理和收稅,敢膽反抗就全家一網打盡。
而商業的發展肯定需要商人,之所以封建統治階級死命打壓商人,就是因為商人走南闖北,流動性強。見識的多了,膽子也大多了,比農民更具有反抗心理。商人和農民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流動性的差別。農民沒有了土地就什麼都沒有了,而且對外界極度陌生,官府收稅也方便,土地在那人也跑不了。只能逆來順受;而商人沒有土地的束縛,見多識廣,他們的財產就是他們的貨物,隨身帶著。官府只能在道路上設關卡收稅,但商人也有一招:走私!商人流動性強的特點使他們不易受管理,所以受封建統治階級的排斥。
而商人受利益驅使的特性也決定了商人大多隻看見眼前的利益,不具有長遠的眼觀。經商所獲的利益是務農的幾十倍,上百倍。若不限制商人,農民都去經商或種植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而不種植糧食,國家必定缺糧。封建時代若是缺糧,就足以斷送一個王朝。
所以在封建專制統治的時代,商業的發展,是會動搖封建統治的基礎的。
『叄』 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原因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國家富裕了,軍隊強大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市場繁榮了,工,農業生產效益高了;這是國人有目共睹的偉大成就。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如:
1,官僚主義滋長迅速,干群關系日益疏遠。
2,公權力濫用,貪污腐敗現象猖獗。
3,社會矛盾逐漸復雜,社會等級觀念凸顯,社會公平如同口號。
4,人心渙散,信仰危機。傳統美德缺失,傳統文化淡化。
5,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經濟結構有失平衡。
從五中全會看中國發展走向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在北京勝利閉幕。
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
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的歷史方位
「關鍵時期的一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三年前,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這一重大判斷,吹響了新世紀新階段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號角。
彈指之間,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五年即將過去。「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贊嘆。「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這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第一個「五年時期」。如何適應紛繁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趨利避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繼續乘風破浪?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後的第一個「五年時期」。一些國家、地區的發展歷程昭示我們:在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同在的黃金發展期、矛盾凸顯期,如果舉措得當,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如果應對失誤,很容易導致經濟徘徊、社會動盪。
面對戰略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後,突出強調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靈魂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轉化為實踐的第一份「五年路徑圖」。針對「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會突出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發展取得的成績,讓每一個中國人自豪;發展存在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我國危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不斷拉大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嚴重製約經濟社會更快的發展。不少地方在發展中單純追求增長規模,經濟質量和效益低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重大安全事故接連發生,安全事故損失已佔全國GDP的2.5%……
堅持不同的發展觀,就會有不同的發展前景。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的、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
以人為本:提綱挈領的發展本質
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從黨的十六大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重大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決策、舉措的中心。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從各級幹部深入基層噓寒問暖、解困救急,到有關部門頻頻出台便民利民舉措;從全國28個省區市免徵農業稅,到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政績觀、利益觀、地位觀產生深刻的影響,更在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引發廣泛的變化。
發展的力量來源於最廣大人民,發展的成果必須惠及最廣大人民。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堅持以人為本,親近民生、關注民生,對「十一五」的中國而言,仍然是緊迫而現實的重大課題。
5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5年後,十六屆五中全會高揚「以人為本」的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層面,提出了諸多新的思路。這預示著,「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將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衛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正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規劃編制者的視野。
和諧社會: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
「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就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
當前,我國正經歷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面臨大量復雜的社會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日益引人關注,侵害群眾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少數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人民內部矛盾,甚至發展成為群體性事件。
從黨的十六大鮮明提出使「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到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從今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深刻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思路和舉措……回顧這一發展軌跡,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在不斷深化,和諧社會建設這個宏大命題,已逐步從初步破題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五中全會從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
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器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五中全會公報關於自主創新的敘述,讓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有一種現象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註:醫葯生物技術領域,幾乎所有葯物專利均為發達國家擁有;DVD行業,大批企業交不起國際專利費而紛紛倒閉;汽車製造領域,真正的國產車僅佔10%。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於低端位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黨中央一再強調,必須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我國來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
全會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使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更加系統、更加具體。
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工作邁入新境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五中全會公報中的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近年來糧食產量連年下降、農民收入徘徊不前、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農、惠農的政策。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意味著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五中全會突出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意味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縮小,農村面貌將迎來新一輪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攻堅: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尋求突破
「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五中全會的這一科學判斷,形象地揭示了歷經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強大發展動力。然而,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兩年前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根據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改革開放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
改革的本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農村稅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加速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擺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相繼出台,使得2005年成為「改革攻堅年」。
但「攻堅」還僅僅是開始。從現實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滯後狀態;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整體上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努力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會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等7個方面,對攻堅階段的改革作出具體部署。
全會同時強調,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我們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談成績,實事求是;講問題,切中要害。五中全會會場內外,求真務實的清風撲面而來。
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強調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理智、清醒的科學態度。
誕生於民族危亡關頭的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風雨歲月中,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黨的十六大告誡全黨,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反復強調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強烈的憂患意識,源自於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分析與正確判斷。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我們要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心存憂患,方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居安思危,才會始終挺立時代潮頭。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之源。
『肆』 為什麼商業發展會危及封建政權統治
當商業發展繁榮時,大量的人選擇做生意,導致農業生產人口減少,農業衰敗內。農業是封建經濟的基礎,會容動搖封建統治的根基。商人階層的崛起,會形成擁有強大實力的商人團體,為了提高自身社會地位,會反對當時的封建王朝統治。
『伍』 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什麼會導致封建經濟的解體
因為封建經濟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封閉性。封閉而保守的自然經濟,不受專外部工商業的沖擊,很難屬打破。這就是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時代反而嚴重落後的原因。
小農有一個特性,太喜歡男耕女織,以家庭為單位各自單獨發展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地主則滿足於收取地租和賦稅。小規模生產方式不加改變,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繼續進步和發展。
而工商業的發展,強硬的打破這些一家一戶的界限,把整個世界連成一個大市場,逼迫貧窮落後的人們改變生產方式,所以封建經濟就不得不解體。
『陸』 中國古代統治者為什麼要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哪裡危害了封建統治
商品經濟抄不會危害封建襲統治,能促進封建統治,比如宋代經濟發達,也是我國立足海外的時候,但商品經濟會使人利益意識大於國家意思,黑格爾的國家理論中指出:國家意識為主導地位時才有利於統治者統治,所以古代統治者會抑制商品經濟
『柒』 商品經濟對封建統治的作用
應該是指,商品的形成是需要原料,古代商品基本都是手工製成品和原材料,原料需要生產,中間產生了地主階級,而很多的重頭加工行業是屬於國家控制,比如鹽啊糧食之類的。稅收在加工中了,就相當於今天的增值稅吧
『捌』 中國古代商業繁榮原因和對封建統治代的作用
中國古代商業繁榮的原因有:
政治上: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經濟上: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 堅實的物質基礎。
政策上: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上: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金融上:紙幣的出現和應用促進了商業的繁榮。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商業發展
中國古代商業繁榮的表現:
一是從市場空間看,商業呈現從大小城市向廣大鄉村擴展之勢。
二是從商業組織形式看,表現為商行與商業行會的形成與顯著增多。
三是從商品構成來看。古代中國商業從早期的以奢侈品為主,到唐宋以來以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為主,如鐵器、食鹽、茶葉、棉花、布匹、糧食、日用百貨等。一般認為,判斷商業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生產資料和生活日常用品在商品構成中所佔的比例。
四是金融服務方式的創新,特別是唐代「飛錢」即異地匯兌的出現,是適應大宗的長途販運(尤其是南方茶葉的購銷)需求的劃時代的金融服務形式變革。此後宋代的紙幣(交子)和有價證券(茶引、鹽鈔等),明清的商號會票,清代票號、錢庄的銀錢票等,莫不承其異地匯兌之精髓。這種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方式的出現與推廣應用,也是商業發展到較高階段的一種表現。
對封建統治的作用:
在封建社會前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鞏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基礎,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財政收入。如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是來自擁有雄厚資產的商人。兩漢、隋唐和兩宋時期,一些商業繁榮的城市成為封建政權的統治中心(都城),商業稅收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在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從明朝中後期開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沖擊著落後的封建制度。經濟上瓦解封建自然經濟,政治上動搖封建統治秩序,思想上產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沖擊著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
『玖』 明清君主專制強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同時它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沒落,為什麼
明清之際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許多地域性商人團體。明清君主為了加強專制,打回擊商業,以來維答護小農經濟和維護專制主義,所以明清專制主義得到強化。之所以是反映封建制度的沒落,是因為君主專制越來越強大,而丞相,和其他的權力卻越來越小,這體現了君主專制獨裁,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拾』 為什麼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始終不能突破成為社會變革力量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
①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②結果: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2、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①以法律形式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③商鞅實行的嚴刑酷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秦朝產生消極影響
④商鞅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4、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時)
①內容與作用:
A、理財措施
a、青苗法→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的收入
b、募役法→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d、方田均稅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增加
B、軍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禦遼和西夏進攻主,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加強了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C、教育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做官
②成效
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③失敗原因
a、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b、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c、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a、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b、王安石能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5、張居正改革:實行一條鞭法(1581年)
①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②內容:,
a、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徵收銀兩
b、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③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1、我國古代改革或變法的分類
①富國強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變法
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
③封建王朝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
④少數民族學習先進漢族文化的變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②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強弱對比
③最高統治者的態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針與用人是否得當
⑤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對我們的啟示
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與產物
②革除社會弊病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③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必將遭到舊勢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充滿著尖銳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