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開發區發展建議

經濟開發區發展建議

發布時間:2021-03-04 16:48:38

㈠ 輝南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優勢

「特色」是輝抄南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核心的發展策略。輝南經濟開發區堅持走特色化的發展之路,著力選擇和培植特色產業,以「特色」贏取園區的發展動力,以「特色」帶動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輝南經濟開發區重點扶持發展以下特色產業:
醫葯包裝產業、鋼鐵產品深加工產業
火山渣深加工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
醫葯產業、冶金產業、機械產業

㈡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優勢

1984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誕生了。20年的這個金秋時節,在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這片熱土上,它的建設者們正在收獲著累累碩果,播種著明天的輝煌。二十年風雨歷程,二十年春華秋實。二十年裡,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17.7億美元,先後吸納了26個「世界500強」企業落戶,經濟總量以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 短短二十年,開發區已由一個人煙稀少的荒沙灘脫胎換骨成一座現代化的新城。開發區金沙灘那洶涌的濤聲正向世人宣告:開發區,這艘煙台精心打造的遠航巨艦,正揚起駛向更加廣闊發展空間的風帆。
開發區建區20年,是對外開放的20年,是招商引資的20年。建區伊始,開發區的決策者們就意識到,項目是開發區建設的生命線,項目引進的數量和質量,在很大管理方式上決定著開發區建設的速度和水平。20年來,煙台開發區圍繞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拓寬發展新思路,大膽調整開放戰略,為開發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煙台開發區在科學分析把握外商在華投資趨勢和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鞏固港台,強化日韓,拓展歐美」的招商引資思路。對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商,繼續發揮聯系多、基礎好的優勢,鼓勵外商擴大投資,吸引夥伴投資;對日、韓兩個一衣帶水的國家,緊緊抓住其產業轉移和建設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的機遇,採取設立海外專業招商處、高層互訪等形式,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溝通;對歐美國家和地區,一改過去「漫天撒網」的做法,以美國、德國為突破口,逐漸拓展到北美、北歐、中歐、環太平洋的重點國家和地區,集中力量打攻堅戰。
為了提高項目引進的層次,開發區對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大公司以及國內500強企業建立了招商檔案,選擇重點逐一研究,製作有針對性的招商專案。對於高新技術產業、能夠形成產業規模、輻射帶動力強及出口創匯能力高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促使它們早注冊、早建設、早受益。
20年來,先後有2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開發區紮根發芽、開花結果。截至2004年9月底,開發區20年累計引進外商投資項目818個,投資總額46.4億美元。其中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12個。
作為一個位於地級城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敢於公開瞄準大城市開發區,叫板「國家級開發區十強」。在一些人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煙台開發區經過20年的努力拚搏,卻將這一目標變成了現實:2000年,煙台開發區經濟實力在49個國家級開發區中還排在13位,到2002年,一舉超過5個國家級開發區,躋身八強。據商務部最新公布的2003年49個國家級開發區綜合評價,煙台開發區列第七位。
近幾年尤為明顯。GDP在2000年實現45億元的基礎上,2003年達到140億元,三年累計完成300億元,是前16年的1.3倍;三年平均增長45.8%,比全國開發區高出16個百分點,比全市高出31個百分點。
煙台開發區經濟的快速提高得益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他們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和建設半島製造業基地的機遇,適時做出決策,由原來發展六大支柱產業調整為傾力發展機械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大龍頭產業,把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思想指導下,煙台開發區重點加強了這兩個領域的招商引資力度。隨著通用汽車、LG手機等重量級項目的落戶,以及富士康、斗山機械、大宇造船、伊諾特、首鋼電裝、正海電子等區內原有企業的快速發展,開發區的產業優勢真正形成,出現了集聚、集群效應。
在抓招商引資的同時,煙台開發區加大了現有企業的培育力度。從抓核心企業規模擴張入手,重點圍繞整車及零部件、裝備機械及零部件、高技術電子信息產品加工等領域,從資金、人才、政策等各個方面給予重點傾斜。煙台開發區在全區企業中設立了「牡丹花獎」,年度產值達到50億元的,管委授予企業「金花獎」,一次性獎勵企業法人代表50萬元,獎給企業純金獎杯一座。年度產值超過20億元和5億元的分別授予「銀花獎」和「銅花獎」,並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
2002年,投資2600萬美元的香港獨資企業瀛海電子公司從立項到注冊僅用了24小時。此事在港城引起不小的震動。如今,在開發區,一天時間注冊一個企業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外商為何鍾愛煙台開發區?投資商為何能在超乎想像的時間里拿到批准證書?這是煙台開發區實施「優化環境興區」戰略,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政務提速後出現的新氣象。 為建設「陽光政府」,開發區從2001年開始探索推行ISO9000國際政府貫標體系,著手規範文件的立、改、廢工作。連續幾年來轟轟烈烈的「環境建設年」系列活動,更對簡政提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經過前後二輪審批制度的改革,開發區建區以來的140多個規范性文件廢止80餘件,砍掉了64%的審批事項,清理或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75項。另外,開發區還設立「綠色通道」和「馬上辦」辦公室,為外來投資企業解決困難。「企業有困難,請找『馬上辦』」已經成為開發區的一句標志性口號。「企業優先」、「讓投資者滿意」等理念已在開發區生根發芽。 為了打造一流的投資環境,開發區還提出建設「生態型、園林式、現代化新城區」的目標。20年來,累計投入60億元,建成並投用了一批高檔次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配套已由傳統的「七通一平」、「九通一平」向精準化、專業化發展,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家進行城市信息管線集約化的區域。在不斷提升硬體設施配套水平的同時,開發區更加註重人文、法治、生態等綜合投資環境的建設,將「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建設和諧高效生態城區」寫入環境方針,扎實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開發區已成為「中國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示範園區」,並榮獲「ISOI4000國家示範區」稱號,成為山東省首家獲此殊榮的區域。

㈢ 鳳台經濟開發區的開發區發展思路

鳳台縣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十條優惠政策,以吸引投資。其中把稅收征管力度、土地使用許可權、行政審批服務等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列入優惠條件中,這也彷彿是給各家來鳳考察的企業吃了顆定心丸,許多企業紛紛落戶鳳台。
開發區在政策上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採取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推進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採用以地置換、分期付款等靈活方式將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交由企業完成;二是採取以商招商的方式,不斷吸引外地企業來鳳台考察投資。通過最初投資者的宣傳帶動,開發區投資企業滾動發展;三是採取駐點招商形式,有針對性的到煤礦機械製造企業集中的地區開展招商活動;四是切實提高為投資者的服務質量,事無巨細,小到一枚公章,大到工程建設環境維護,開發區管委會全程跟蹤服務。
在思想上,制定「開放、開明、開心」的發展思路。首先,以開放促開發,大膽的進行實驗,積累經驗,打破一切條條框框和「小政府」觀念的束縛,不斷創新開發區內部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對開發區的一些職能部門實行企業化管理,將其推向市場,放手讓其發展。對開發區因地制宜進行功能定位,培育自己的個性,在差別化的發展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從而增強競爭力和生命力;其次,對出台的政策進行認真清理,不斷增強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操作性。以講求實效為基礎,突破思維定勢,不計較眼前的利益得失,放眼於開發區的長遠未來,以求得雙贏的目的;最後,管委會在開發區內營造心齊氣順、令人心馳神往的軟環境,打造環境品牌,形成區域競爭力。不但要著力營造規范、透明的政策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而且也要營造誠信、文明的人文環境和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幾年來,鳳台經濟開發區本著「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服務理念,著力打造優質服務平台,努力為進縣投資創業者提供零缺陷服務。此外,開發區還積極發展自身的特色產業,把無公害、綠色農業引入田間地頭,開發出了享譽海內外的農產品,如顧橋陳醋、劉集素雞、桂集酥梨等;開發區還利用茅仙古洞、花鼓燈等打出旅遊牌,重視轄區內的人文歷史環境和生態自然環境的保護,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在經濟開發區修建之初,周邊的老百姓以補償達不到其要求為由,把剛入園建設的樅橫膠業有限公司的工地團團圍住,致使工地無法施工。得到消息後,管委會負責人王獻臻帶領工作人員冒著雨雪,向群眾做思想工作,並在大山鎮黨政領導的配合下,才說服群眾散去。隨後,他們又安撫企業的老總,消除他們撤資的念頭。正是由於管委會和各級領導的人格魅力,以及周邊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增強了各地投資者的信任,才使得經濟開發區快速、穩步的發展起來。

㈣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方向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方向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經濟結構較為單一;享受的優惠條件少於經濟特區(只有工業企業才可享受一些優惠條件);著重於發揮樞紐作用,即對內對外輻射作用,溝通中外經濟聯系,通過外引內聯促進內地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為繁榮全國經濟作出貢獻;

㈤ 從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談如何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一、當前開發區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當前,開發區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機遇期」。但同時,隨著政策法規的調整,大的體制環境的演變,以及形勢任務的深刻變化,更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
首先,政策法規環境的變化。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各項政策相繼出台,特別是所得稅政策調整、用地指標供求矛盾突出、環境保護加強以及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收緊銀根等,從多個層面制約了開發區的發展。此外,開發區財政綜合收入雖然較高,但可用財力尤其是償債能力低,融資額度受到限制,造成融資困難。目前,我區執行與市屬城區幾乎無差異的市區分稅制財政體制,財權與事權不統一,在推進大建設、優化大環境過程中,資金十分困難,壓力很大。
其次,體制環境的束縛。一是經濟管理權分散化。近年來,國家對稅務、土地、環保等機構先後實行了垂直領導,一些原來下放的職能許可權逐一上收,有些雖未上收但須逐事逐項上報「確認」、「審核」,導致辦事環節增多,協調難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經濟成本增高。二是管理職能行政化。開發區社會管理與服務職能日益加重,肩負著經濟開發和社會管理的雙重重擔,由此導致管理服務職能延伸,管理鏈條增長,財政負擔增大,精幹、高效的管理架構面臨膨脹的極大壓力。同時,上級部門要求開發區象其他行政區一樣,開展統一要求的各種社會活動,參加名目繁多的各類會議,承擔與工作無關的社會事務,增設相應的工作機構,接受各種檢查評比,導致工作精力分散,主動性減弱,呈現出明顯的行政化趨勢。上述問題,使開發區以往所具有的觀念新、體制優、人員精、效率高等比較優勢受到挑戰,開發區面臨向舊體制回歸或受舊體制「反向輻射」的巨大壓力。
二、對優化開發區發展環境的思考與建議
環境建設是一個常抓常新,「永不竣工」的基礎工程。優化發展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明確定位。首先是法律定位的問題。盡管我國工業區建設已實行了20多年,但關於工業區的成立、運作、監管的法律、法規卻仍然處於缺失狀態。在國家法律法規對開發區地位沒有法定認可的情況下,地方黨委和政府更應給以相對寬松的政策法規環境,為開發區管委會「正名」。建議政府對開發區管委會進行書面正式授權,讓管委會代表政府對開發區范圍內土地的開發、使用行使權力。在進行土地徵收、管理、開發過程中雖然「無法可依」,但至少「有據可依」,而不至於說不清、道不明,做的時候是對的,檢查起來又都是錯的,造成工作的被動局面。其次是功能定位的問題。開發區作為城市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的載體,其功能應為城市戰略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區的主要職能是吸引、發展先進製造業,同時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市第三產業,最終目標是建設成為合肥市經濟實力最強、人居環境優良、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
二是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經過14年的努力,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基礎設施配套水平逐步提高,但適應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發展的城市配套設施仍欠完善。下一步,要進一步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公共交通、商業等服務業體系。同時,要創造良好條件,吸引法律、會計、保險、金融等中介組織充實到開發區的城市框架中,使靜態的「城」變為動態的「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帶動現代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配套的完善上,作為合肥市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電、熱、氣、以及污水處理等,還有會展中心、接待中心等市重點工程,都由開發區來投入和運營,壓力極大,建議應納入全市的統一規劃和綜合配套之中,不能僅僅依靠開發區的投入和負債來解決。
三是更加深入地解放思想。如何看待開發區,其實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從開發區來說,不能就開發區說開發區,更要認識到開發區是合肥的開發區,是安徽的開發區。從上級部門來說,急需站在全市的大局上考慮,不能把開發區簡單地等同縣區或市直部門,以同樣的標准、規范和尺度來要求,而必須當成「特區」來看,給予特別的政策、特殊的關注、特事特辦,更多地關心、幫助和支持,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只有這樣,才能舉全市之力,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集中精力辦好開發區以及工業園區,為工業立市多做貢獻。
四是大力優化體制環境。在硬體設施、政策環境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開發區之間的競爭最終體現在體制環境上的競爭。吳儀副總理去年在視察長沙經濟開發區時指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必須由政策優勢向體制機制優勢轉變。當前,開發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壯大,必須實施體制創新戰略,保持其在區域經濟社會競爭中的領先優勢。但是,體制創新不能僅靠開發區的努力,更需要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第一,支持開發區在用人機制、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以及分配機制上大膽試驗,只要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都應放手讓開發區先行先試。第二,鼓勵開發區進一步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探索市場化招商、中介機構招商、代理招商等新路子,促進招商手段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引進專業咨詢公司、財務公司、律師所、評估機構、代理公司等中介機構,提升招商層次和水平。第三,切實為開發區「減負」。對開發區的機構,不能要求對口設置,盡量採取合並、綜合和代管的方式;各項工作不能按區一級政府來要求;各種會議、檢查、評比對開發區應給以特殊對待。第四,應對審批許可權上收的壓力,應學習西安、南昌等地開發區的經驗,將垂直部門設置在開發區管委會的職能部門,實施管委會統一領導,上級對口指導。開發區工委管委會可根據發展情況和形勢變化,自主對機構、幹部、編制等進行適當調整,在很多做法上,賦予開發區先行先試、試驗的權力。
合肥市工業經濟發展環境,集中體現在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環境上。

㈥ 撫順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優勢

依託渾河北岸三百平方公里的天然氧吧,有效利用棋盤山旅遊資源的類型與組合特點,突出歐式風情、休閑度假、人文旅遊特色。高灣生態區正把旅遊范圍逐步擴大到核心區,把旅遊景觀從山林湖泊拓展到渾河之濱,把旅遊活動從景觀旅遊轉化到休閑度假,把旅遊內涵從遊憩自然提升到傳承文化。
沈撫新城在全面建設渾河北部高灣生態區的同時,也根據南部裝備基地的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建設,對渾河、沈撫灌渠及產業區內大小河流實施規劃建設,形成精心別致、情趣獨特的水系景觀;融合現代發展元素,充分體現自然與人文的有機鏈接與融合,形成環境優美、林水相映、布局科學、優雅閑逸的獨特景緻。
沈撫新城是中國第一個由兩座特大城市共同推進同城化的核心區域。充滿人文特色的旅遊資源,全新的城市發展模式,使這里成為宜居、宜商、宜業的生態新城。 沈撫連接帶23平方公里核心區(其中撫順10平方公里)承載著沈撫新城中央商務區功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核心區正逐漸形成"一核、兩軸、多組團"的空間形態,一核即核心區中心位置;兩軸即濱水發展軸與城市核心功能軸共同形成的"T"形軸;多組團即多個公共服務及生態居住組團。同時,結合主要交通廊道與水系,精心構造生態緣地、水泊網路,形成生態友好的綠色生態界面。
沈撫城際輕軌自西向東橫貫沈撫新城,為核心區帶來巨大商機。核心區重點發展商貿、金融、辦公、會展、教育等現代綜合服務產業,引入生產性服務產業和從事專業化價值鏈外包創新型企業,強化資本投入,推進信息軟體業、金融地產、商務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發展;依託沈陽中心城市,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物流產業,形成城際商貿物流體系;引進城市綜合體和商業地產投資,建設高檔生活居住區、五星級賓館。打造休閑購物中心。產品展示中心和東北亞商貿城。
100萬平方米螺旋湖恢宏巨制,20公里一線河景華麗鋪陳,300平方公里的天然氧吧,綠色生態景觀與現代都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山水之美與人文之潤完美結合的"水城"。
集教育、科研、商務、居住、文化、娛樂於一體的花園式、生態型國際CBD,功能完備的城市基礎設施,先進一流的公共服務設施,將吸引各界精英來此創業、工作,名企林立、人文薈萃,盡享國際白領文化與經典學院文化交織的非凡生活氛圍。 裝備基地於2010年1月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撫順國家先進能源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按照基地產業規劃,將重點發展重型裝備及配件、石化電力裝備、煤礦安全、汽車配件等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形成集群效應,使之成為拉動撫順以及全省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的"引擎"。
基地建設將按照"一個中心、四大產業集群、六大企業服務平台"的基本構架組織實施。"一個中心"即研發中心;"四大產業集群"即重型裝備及配件產業集群、石化電力裝備產業集群、煤礦安全裝備產業集群、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六大企業服務平台"即產業創新平台、檢測及質量標准平台、倉儲物流平台、投融資服務平台、基礎製造平台、展銷平台。
基地建設成後,將實現基地內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和產品升級,也將形成與沈陽裝備製造產業結構配套之勢。
在規劃20平方公里的基地內,根據工藝特點劃分出"四大產業集群"及基礎加工區,其中:重型裝備及配件產業集群佔地8平方公里;石化電力裝備產業集群佔地3平方公里;煤礦安全裝備產業集群佔地3平方公里;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佔地2平方公里;基礎加工區佔地2平方公里。基礎加工區主要引進國內知名的基礎件製造型企業,建立公共的基礎製造平台。基地擬建100萬平方米現代化標准廠房,為入駐後需求的企業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載體。

㈦ 促進城市經濟開發區可持續發展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

1、合理定位,構築方抄向明確的產業體系
①在結構調整中迅速擴大經濟總量。
②調整外資來源。
③調整投資方式。
④調整產業結構。
2、建設平衡穩定的生態環境
①提高項目質量。
②集約利用土地
3、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
①改善人口素質結構
②提高公共服務層次。
③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4、建立健全科學的管理制度
①建立績效導向的管理機制。
②建立充滿活力的人才機制,健全內部人才培養機制。
③建立切實有效的監管機制。

㈧ 如何對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你好!

一、鼓勵開發區建設「一區八園」
對照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的《意見》,江蘇此次發布的《意見》結合全省開發區的實際,提出了八大具體落實措施:突出開發區在企業國際化、城市國際化和人才國際化中的作用;鼓勵開發區建設「一區八園」;進一步細化開發區分類指導;進一步細化開發區動態管理的內容;增加開發區改革試點的內容;增加中外合作園區建設;增加開發區特色發展;主要政策方面進一步細化。
相關人士介紹,鼓勵開發區建設的「一區八園」即創新型園區、智慧園區、金融合作創新園區、生態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園區、知識產權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和共建園區。以智慧園區建設為例,以期成為全省智慧基礎設施先行區、智慧政務運行高效區、新型智慧產業集聚區和智慧服務業態創新區。
開發區的改革既有探索性,又緊扣江蘇實際,涉及多個方面。比如,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試行「園內事園內辦結」,促進開發區行政管理和服務創新。開展社會管理改革試點,探索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促進開發區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推進蘇州工業園區貿易多元化試點,落實相關稅收政策,完善貿易功能,爭取向省內其他綜合保稅區推廣。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試行推進並聯審批,實行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國地稅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等模式。

二、進一步下放審批許可權激發活力
我省出台的《意見》細化了開發區相關政策,在保障國家級開發區和有條件的省級開發區根據授權行使省轄市、縣(市)級人民政府行政審批、經濟協調與管理等職能的同時,賦予必要的公共服務及行政執法等社會事務管理許可權;開發區機構編制納入當地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統一管理,開發區所需行政編制由所在地現有行政編制總數內調劑解決;進一步下放審批許可權,支持開發區進行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對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外資單列管理,賦予省級外資審批許可權;對兩國政府間確定的國際合作園區給予支持;對獲批國家級、省級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園區扶持獎勵;省級環保資金向生態工業園區傾斜使用;重點扶持建設50家省級以上特色產業園區,考核列全省前10名的園區給予平台獎勵。
與此同時,對開發區的管理也有了新的內涵和標准。《意見》明確,進一步加強開發區土地使用管制,對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環保不達標、發展長期滯後的開發區,給予警告、通報、限期整改、退出等處罰;對連續3年列全省後3位的實行退出機制,並對機構建製作相應調整。

謝謝!高搜易財富|二手信託(www gsycf.com)很高興為您解答!

㈨ 武漢江夏經濟開發區的發展的思路

1、探索出了一整套符合實際的招商思路
13年的開放引進工作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准確把握形勢,堅持從實際出發並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理順工作思路,確定好工作目標,是搞好開發區各項工作的前提。根據江夏區委、區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江夏經濟開發區建成江夏經濟增長亮點」的要求,我們在招商定位上瞄準武漢市內的大專院校、大型企業,引進了一批科技型、規模型、效益型項目。在招商的方式上既注重用優美的環境吸引外商,又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廣結天下朋友進行招商。近幾年來我們緊緊抓住中國光谷建設機遇,發揮其科技、智力優勢,優化自己的產業結構,加快開發區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抓住醫葯科技產業園建設的有利條件,更加註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在項目結構、質量、效益上下功夫。對項目質量從規模、科技含量、效益上實行嚴格控制,對投資規模未超過5000萬元、不是科技型的朝陽企業、無稅收的項目拒絕引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於招商方式方法既穩妥可行,又具時代特點,使開發區的招商工作在近幾年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招商工作機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既抓住了「一輪明月」,又摘下了「滿天星斗」。
2、完善了開發區的產業功能布局
堅持項目興區、項目立區不動搖,確立並堅持了「四並舉四為主」的原則:即大小並舉,以中小為主,爭取大項目;內外並舉,以內資為主,爭取外資;多成份並舉,以民營為主;一、二、三產業並舉,以高科技工業項目為主。13年來在引進的171個項目中,工業項目125家,占引進項目的73%,在工業項目中,年收入5000萬元以上項目23家,占工業項目的18%,年經營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項目18家,占工業項目的14%;學校旅遊、房地產業23家,占引進項目的14%,其它產業佔11%。已基本形成五大產業版塊:一是光電子、通信產業。以華工科技產業園、精倫電子、嘉銘激光、天華光電、訊泰通信等為代表。二是生物醫葯產業。主要有武漢醫葯科技產業園(健民集團、中聯葯業、長聯生化、久安葯業、烯王生物、國灸科技)、普生制葯、沃爾葯業、三利生物和亞太醫葯網信息園等。三是電力、環保產業。以凱迪電力股份公司、武漢博大電氣集團、方元環境工程、宇虹環保儀器、通源電氣結構等為代表。四是建材化工、食品行業。有葛洲壩水泥、台灣斯米克集團、湖北省構件總廠、現代化工、小蜜蜂食品等。五是旅遊、房地產及文教產業。並已建成了幾個專業特色園區、培植了一批骨幹企業。在最近兩年,我們重點引進生物醫葯、光電子、製造業和文化產業項目。如新建設的湯遜湖民營工業園、三角島工業園和陽光工業園的製造業版塊、知音文化產業園和即將建設的湖北省出版總社的文化產業園等。
3、打造並形成了「江夏」品牌
投資環境是開發區文明和發展的標志,把優越的山水資源與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投資服務環境有機結合在一起,是吸引客商,招來鳳凰的最佳品牌。為此,我們在軟硬兩個環境上下力氣,做到了兩手抓。一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自1993年以來,我們投資2億元,建起了日供水2萬噸的廟山自來水廠和一座6.3萬千伏安的鄭橋變電站;開通了萬門程式控制電話通訊系統;建成了連接武漢城區的5公里長寬24米的兩湖大道;完成了火炬路、華超路、華泰路、南湖路、郵政路、陽光一路、陽光二路等支幹道路網建設,完成了醫葯園中心花園及湖堤、清水平台、燈飾等形象工程建設,企業廣告長廊、江夏大道、兩湖大道綠化帶、高壓線路、光纖線路入地、長江自來水連接等工程改造。開發區堅持以高標准,嚴要求來規劃江夏新區,請省、市規劃設計部門反復論證,嚴格按規劃實施。近幾年,我們環境創新的力度更大,下重力打造了一批新設施、新環境、新亮點。新修了全長5.7公里、寬100米的陽光大道及其配套工程,順利完成了江夏大道華一至大宇公司段的擴寬、黑色化工程;新建了污水提升泵站及管道配套,完成了湯遜湖工業園、三角島工業園供水、供電和三條110KAV園區項目供電專線建設工程。三年來總投資達15000萬元,加上企業自己的配套工程,開發區在基礎設施的投入累計達10億元。二是抓軟環境的治理。我們在區縣級開發區中率先實行封閉式管理體制,形成了「兩尊門神」和「兩條隔離帶」的服務體系,在理順地材市場問題上,成立了地材管理辦公室,健全了地材管理制度,規范了開發區的地材市場,既維護了客商的利益,也兼顧了當地農民的利益。在企業的收費上,實行統一收費制度,收費項目由30餘項減少到9項,與此同時,收費標准也大大降低,受到了開發商和企業主的由衷歡迎。三是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力的提升了廟山開發區的知名度。如華工工業園、精倫電子、武漢醫葯科技園、博大科技園、正大集團、知音文化產業園、凱迪電力、國測高科、亞太醫葯網信息園、健民葯業集團、中聯葯業、水藍郡、玉龍島花園等項目的建成,促使江夏這一品牌的形成。
4、理順關系實現了開發區全面發展
江夏經濟開發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之與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特殊關系;開發區原掛靠東湖開發區,是國家級高新區東湖開發區的政策區,區域規劃的一致性、招商工作的競爭性、進園企業的滲透性,都充分體現了這個特殊關系。因此,正確處理好與東湖開發區的關系就成為江夏經濟開發區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為此,我們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全力做好與東湖開發區的協調服務工作;二是利用「掛靠」優勢和自身特點,開展良性競爭。在江夏經濟開發區落戶的企業中,有些是原在東湖開發區注冊而在江夏尋求擴展的企業,如博大電氣公司等;一些是在「兩區」的選擇中「相中」江夏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如武漢電力儀表廠、中聯制葯廠等;還有一些企業是通過東湖開發區「孵化」,被江夏經濟開發區招引過來的,如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嘉銘激光等。三是根據東湖科技城的總體規劃,努力引進大學科技產業,全方位接受大區的輻射功能,通過服務大區,帶動小區。「依託、服務、競爭、發展」使江夏經濟開發區在與周邊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競爭的夾縫中一天天壯大起來。在背靠武漢大都市,依託東湖開發區的強大輻射力的同時,江夏經濟開發區始終按江夏區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自身的區位、交通、環境、政策優勢,積極培育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產業集群,並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走城鄉結合、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一是處理好發展與土地市場整頓的關系,不能因為土地市場整頓而放慢發展。注重把開發建設與保護土地資源相結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要求,先規劃後實施,在項目引進時就嚴格按項目規模確定用地面積,盡可能的統籌規劃,確定用地功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證開發一片、建好一片。二是處理好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嚴格控制有污染的項目,嚴格控制炸山填湖,保護好自然環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強對湯遜湖、梅南山等自然資源的水邊、湖邊、山體的保護,控制違規建設項目,杜絕引進有污染的項目,盡可能的達到顯山露水,近幾年園林綠化、植樹造林使開發區綠化覆蓋率不但沒有減少,還有增加的趨勢。三是處理好發展與土地利用的關系,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的發展目標,將散亂的村灣規劃建成新型農民社區,將節約的宅基地用於城區公用服務配套建設,有力的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實現了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居民,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四是處理好發展與農民安置的關系,土地開發後,農民的出路要認真考慮(就業、養老保險)。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讓開發區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群眾。我們努力解決經濟建設與農民出路的矛盾問題,著眼開拓發展,確保農村穩定。在開發建設前嚴格按國家政策規定,將農民土地補償費按標准、及時足額補償到位。讓農民在開發中得到實惠,管委會撥出專款,派出專人為「五村」農民建別墅式新村,總投資達一億多元,為了保護失地農民的利益,開發區管委會對失地農民實行「八個一」管理,在保證農民一棟房子、一個門面、一戶一個就業、一戶一個股本的同時:一是鼓勵農民轉換角色進入三產業;二是留出一片土地、投入一些資金扶持村辦企業;三是組織就業培訓,安置部分勞動力進入引進企業就業。妥善處理好農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五是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的關系。這些年我們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求發展,在不斷探索中求前進,充分認識到發展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隨著問題的解決,我們又邁上了新的發展征程。
5、實現了管委會各項工作規范化
開發區的發展與「開發區人」密切相關,與開發區實行的體制緊密相連。近幾年來,為了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我們初步建立了三個機制;一是以項目為中心,建設機關內部運作體制。管委會把引進項目分為招商洽談等四個環節,分別設立招商處、建設處、農工處、企發處、每個處承擔其中的一個職能,環環相扣,全過程服務,充分體現「小政府、大社會」的特點;二是落實了部門獨立審批、辦證權,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三是建立了運作規范的土地出讓金收支體制。開發區管委會嚴格按國家規定,土地出讓金全部進財政土地出讓金專庫,嚴格土地出讓金管理,實行「三取消」和「三個一」管理(即取消了多家收入,取消了管委會會計,取消了多頭帳戶,建立廟山財政所一個口子收支,一支筆審批,一個銀行開戶)制度。對農民土地補償費及時兌現,未出現拖欠、挪用、截留等不良現象。日常支出由財政部門監督。與此同時,開發區還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近兩年來分別出台並實施了《創建模範公務員集體實施方案》、《廟山開發區公民道德綱要實施方案》,使全體黨員、幹部、職工的綜合素質和敬業水平進一步提高。開發區的形象有了新內容,工作運轉有了新特色、新活力。開發區的財政收入一年上一個台階,2000年,開發區財政收入為3680萬元,2001年是4750萬元,增長率為29%,2002年財政收入達8750萬元,與2001年相比,增長率達84%;到2003年財政收入猛增到1.33億元,占當年全區財政收入總量的25%,到2004年開發區財政收入完成1.75億元,占年目標任務的108%,佔全區財政收入的1/4強;固定資產投資額9.45億元,占年目標任務100%;引進內資6.9億元,占年目標計劃的106%;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15.9億元,占年目標任務10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76億元,占年目標任務100%;2005年計劃完成財政收入2.3億元。可見,開發區經濟發展已步入了快車道。

閱讀全文

與經濟開發區發展建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