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東部經濟發展的優勢

中國東部經濟發展的優勢

發布時間:2021-03-04 17:06:17

⑴ 中國在經濟方面有什麼優勢

1、第一個有利條件: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開始顯現,我過迴旋餘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大大增加,工業化又在加快推進,所以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大加強。

2、第二有利條件: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會在很長時期內繼續保持,我國是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當然我們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是人力資源大國,這就使得我國在比較長時間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會有它特有的比較優勢。

3、第三有利條件:我國有利條件就是我國儲蓄率比較高,可以保障經濟較快增長對資金的需求,我國可以利用資金供給優勢有效整合國際優勢資源,但又不會對國外資本形成過渡的依賴,這是我們的優勢。

4、第四有利條件:我國的產業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為我國加快發展提供了很多物質技術的支撐,我國這個產業體系,可以說我國有很多產品都是第一,全世界都是第一。

我國有很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有智能化的,柔性化的,集成化的生產方式都有,你到上海通用去看,生產線上各種車,不同品牌的不同型號的車在一條線上可以組裝,它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控制。

5、第五個有利條件:我國經濟轉型加快也為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我國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使國有經濟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行業和領域,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來,集中到它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這些領域。

包括基礎原材料,一些帶壟斷性的領域,帶自然壟斷性的這些領域,那麼我們進一步放寬這種電信、電力、金融、城市、公共事業、鐵路、航空、郵政這種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來加強它的競爭。

(1)中國東部經濟發展的優勢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新常態九大特徵: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⑵ 中國東部的優勢

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展的重點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專興產業屬,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加快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放區的建設,充分發揮外引內聯和對外、對內兩個輻射扇面的作用,使這一地帶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地,海洋開發的基地,培養向全國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國傳送新技術、提供咨詢和信息的基地。
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交通運輸緊張,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若幹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容量和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這就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完善交通網路,加強與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橫向聯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的商品性、創匯型的農業生產,把長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為環太平洋帶上的重要經濟地域。

⑶ 從經濟區位的角度分析東部沿海地區的優勢

根據自然資源的分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中國客觀上存在著東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個有差別的經濟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 包括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2個沿海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不包括台灣省)。面積佔全國13.6%,人口佔全國42%。中國主要的工業基地——遼寧中南部、京津唐、滬寧杭地區都集中於此,重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的大部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分布在這一帶。從全國看東部沿海地帶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高,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通訊設施的基礎好,商品經濟比較發達,與海外有傳統的經濟聯系,信息靈通,對外交通便利。對外開放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大連、 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和廣西沿海、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等經濟開放區都在這一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展的重點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加快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放區的建設,充分發揮外引內聯和對外、對內兩個輻射扇面的作用,使這一地帶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地,海洋開發的基地,培養向全國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國傳送新技術、提供咨詢和信息的基地。
東部沿海地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交通運輸緊張,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若幹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容量和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這就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完善交通網路,加強與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橫向聯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的商品性、創匯型的農業生產,把長江三角洲、渤海圈和珠江三角洲建成為環太平洋帶上的重要經濟地域。
中部地帶 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9個省區,面積佔全國29%,人口佔全國35.6%。這一地帶能源、各種礦產資源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有全國最大的天然林區,內蒙古有廣闊的天然牧場,大部分省的農業比較發達,是中國糧、油、棉、糖的重要產區。今後中部地帶應加快能源、原材料加工,主要是電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磷礦、建築材料的開發和建設。同時,大力發展農業,促進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穩定增長,逐步把中部地帶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若乾重要機電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及能夠提供大量商品糧和其他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
中部地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鐵路運輸能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的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的過度砍伐,黃河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以及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等。因此,在加快能源、原材料工業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生產潛力的同時,加強由西向東的運輸通道建設,大力造林育林、保持水土,防止土地沙化和江河泛濫,並大力發展同東部沿海、西部地帶的橫向聯系,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布局由東向西逐步轉移的重要紐帶,擔負起承東啟西的作用。同時生產更多面向全國和可供出口的產品,在新技術和新產品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
西部地帶 包括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共9個省區。面積佔全國57.4%,人口佔全國22.4%。初步調查,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各種礦產資源前景可觀。但目前勘探不夠,開發利用更少。這一地帶除四川盆地、陝西關中、甘肅蘭州附近等少數地區以外,工農業基礎比較薄弱,交通不便,人口和城市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都不夠發達。今後應大力發展農林牧業、交通運輸業,有步驟有重點地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加工工業。由於西部地帶,特別西北地區氣候乾旱,在不適宜開墾和耕種的地區因濫墾濫牧,使土地沙化,生態環境惡化。西南地區地形崎嶇,交通困難。這一地帶目前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選擇水源條件較好的地點,擴大綠洲農業,逐年減少糧食調入量;加強草原牧區建設,植樹種草,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畜牧業;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加速軍工技術向民用工業的轉化和擴散;加快對現有鐵路干線的電氣化改造,建設與中部、東部沿海地帶聯系的鐵路干線,努力搞好公路建設,在地廣人稀地區發展地方民航事業;在黃河上中游、長江上游、新疆塔里木盆地、陝甘寧等地建設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區;建設川滇黔交界地區,使之逐步成為一個主要能源、原材料的生產基地;建設新疆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地區,使之逐步成為新疆重要的工業樞紐地帶;進一步開放西部邊境的某些市鎮,發展邊境貿易。從長遠來看,西部地帶資源豐富,有發展工農業的廣闊空間,是全國的戰略後備地帶。
全國按照東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自然和經濟特點、各自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安排開發的重點,作出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規劃,採取東西結合、沿海與內地互相支援、互相促進的發展戰略,使各個地區都藉助自己的優勢得到發展。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必須加強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業集中地區,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發展技術水平較高、資源消耗較少的產業及出口產品,資源富集地區要加速資源開發,並適當發展加工工業,同時加快建設東西走向的交通干線,擴大沿海與內地的交流,縮小沿海與內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⑷ 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特徵及優勢和劣勢

特徵 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中西部地區發展較慢,
優勢 有資源豐富,能源豐富,市場廣,勞動力豐富且廉價,地租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力量雄厚,氣候適宜,農業發達
劣勢 利用率低,資金周轉慢,產業結構有待升級

⑸ 我國東部好和西部地區各有哪些發展的優勢

東部市場廣闊,經濟發達。西部資源豐富

⑹ 我國東部東北部中部西部發展經濟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

1.東部地區:東部地區背負大陸,面臨海洋,地勢平緩,有良好的農業生成條件,內水產品、石油、鐵礦容、鹽等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開發歷史悠久、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較高、技術力量較強,使東部地區的工農業基礎雄厚,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

2.中部地區人力資源豐富,中部地區廣闊的市場潛力和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將會進一步得到發揮。但中部地區人均資源佔有量並不多,生態環境脆弱性非常明顯,流域性污染的壓力越來越大,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包袱越來越重,
3.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地勢較高,地形復雜,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間,大部分地區高寒、缺水,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因開發歷史較晚,經濟發展和技術管理水平與中、東部差距較大,但國土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希望採納 謝謝

⑺ 你認為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優勢有哪些

減排空間大。中國目前的能耗強調和能源效率明顯偏低,通過結構調整、技術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徑,實現節能減排的餘地較大。減排成本也比較低。

⑻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發展的優勢和潛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正確處理宏觀調控總量目標與其他目標之間的關系

中國是一個處於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大國,同時又是一個開放度很高的國家,宏觀調控面臨的經濟背景較為復雜,這就決定了政府在進行總量調控的同時,必須兼顧其他目標。但由於這些目標之間的關系有時很復雜,有些是短期變數,有些是長期變數,這就迫使宏觀調控部門必須在看清楚這些經濟變數關系的基礎上,在多重目標中進行有取捨的選擇,否則會造成主要目標的模糊不清甚至目標之間的相互沖突,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本輪調控在抑制過剩產能、縮減貿易順差和控制流動性過剩等方面同時下手,但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

收入分配機制是一個由制度所決定的長期變數,不是短期內可以調整好的。如果把保增長作為短期經濟運行的首要目標,順差擴大與貨幣過剩以及資產價格上漲就是保增長所必須支付的成本,也是保持較高增長率的前提條件。再比如,調整出口退稅率的政策初衷是穩定出口,但出口退稅針對不同產品有降有升,被多個政府部門當做政府實現多重目標的工具:顯性目標是優化產業結構、穩定匯率;隱性目標則是調整貨幣政策、增加財政收入。多重目標之間可能相互掣肘、自相矛盾,大大降低了政策的效果。從未來趨勢看,宏觀調控四大總量目標應該兼顧,但在宏觀經濟調整尚未見底、就業形勢空前嚴峻的新形勢下,「保增長」和「保就業」應該置於更為優先的目標,而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則作為兼顧目標。在「保增長」和「保就業」兩大目標中,應把「保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投資和銀行信貸應重點向對就業帶動作用大的部門傾斜,通過增加就業擴大消費需求,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宏觀管理的關系

在本輪經濟景氣周期中,宏觀調控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反復「偏熱」,針對土地使用和生態環境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國土和環保部門加入了宏觀調控部門的行列。例如,前環保總局組織開展「環評風暴」、國土資源部開展土地督察等等。這些政策措施在客觀上起到了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熱、提高投資項目質量的效果。

但在經濟下滑期,這些部門是不是需要配合調控主要目標而放鬆經濟管理職能、放寬市場准入?顯然,周期性的加強或放鬆土地、環保和行業准入政策是不適當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釐清「宏觀調控」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的關系,把常規性經濟管理職能與反周期的調控職能分開,把確需強化的部門經濟管理職能通過法定形式固定下來,進一步明確宏觀調控的范圍、方式與手段。特別是在當前新增政府投資項目比較多、比較集中的情況下,要按照中央有關部署,堅決杜絕出現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兩高一資」項目死灰復燃。要認真總結近年來在節能減排方面行之有效的一些經驗做法,使之及時制度化、法制化。不能把市場准入等經濟管理政策與宏觀調控政策混為一談,防止在採取寬松調控政策的同時降低環保、能耗等市場准入門檻,使「十一五」前3年來之不易的節能減排成果毀於一旦。要把擴大內需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通過改革創新,在不斷優化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的過程中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正確處理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之間的關系

我國宏觀調控是在經濟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由於市場體系還不健全,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完善,價格、利率、匯率等經濟調節工具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地方財政體制與市場經濟還不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行政手段客觀上發揮了對宏觀調控的協助和配合作用。本輪在控制投資過度擴張、土地濫用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運用行政手段調控甚至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行政手段往往見效快,反彈也快,甚至還會對現行體製造成路徑依賴(尤其是土地、環境保護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的過多使用對加快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

因此,在未來的宏觀調控中應更好地處理好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之間的矛盾,要通過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重點發揮經濟手段調控的作用。為了盡量減少宏觀調控中過多地依賴行政手段,今後在解決產能過剩、淘汰落後企業、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應盡快完善市場准入標准體系,建立科學的行業准入制度,規范重點行業的環保標准、安全標准、能耗水耗標准和產品技術質量標准,並且通過法律手段保障這些標準的實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通過嚴格的法律法規,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市場有序競爭。

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體制改革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宏觀經濟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但一些長期制約經濟增長的深層次體制和機制問題仍未解決,尤其是能源、土地、資金等一些重要資源要素價格長期偏低,由此導致「三過」(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資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問題突出,內外經濟不平衡矛盾加劇。

總結本輪調控所採取的措施,大體可歸納為「五管齊下」,即管住信貸、管住土地、管住項目、管住環保、管住能耗。其中除信貸和項目分屬於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其他三項實際上都是通過宏觀調控,解決由於要素和資源性產品定價過低而導致的要素和資源被濫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屬於深化改革的范疇,試圖用宏觀調控手段解決本應該由改革解決的問題,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宏觀調控只能緩解一時的矛盾,但是不能從建立經濟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上來解決問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已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但是,保增長、擴內需必須要與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不能繼續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式增長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經濟增長。因此,要抓住當前國際國內經濟調整的有利時機,繼續深化財政、金融、外匯管理、收入分配體制以及能源等資源要素價格改革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改革來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結構的改善,建立一個完善的體制和機制。

要認真研究和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

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演化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給全球實體經濟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其教訓值得引起我們認真的吸取和反思。

一是長期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必然會埋下資產泡沫的隱患。

二是穩定物價既要盯住CPI,又要關注資產價格。雖然房價和股價屬於資產價格不計入消費價格指數,但房價、股價交互上漲必然會傳導到消費物價,不利於物價總水平的穩定。尤其嚴重的是,當房價和社會最終購買力嚴重脫節、股價和公司的基本面嚴重脫節時,資產泡沫就會破滅,最終會拖累實體經濟,進而引發金融和經濟動盪。

三是應該對我國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和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模式進行認真反思。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最大的沖擊就是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由此導致經濟急速下滑、沿海大量外向型企業停產、倒閉,20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新全球化格局下,中國以巨大的貿易優勢,使出口持續數年保持高增長,由此引來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和國際熱錢所形成的巨額外匯儲備,最終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誘發了股市和房地產的泡沫。美國次貸危機教訓表明,房地產泡沫和金融機構過度涉及該行業將造成巨大風險。目前中國銀行體系直接涉及房屋貸款的程度遠高於美國金融機構,且風險高度集中。而且中國把房地產作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定位嚴重影響了其他行業的正常發展,超額利潤使過多的「非地產」行業紛紛涉足,嚴重影響了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削弱了中國產業長期發展的後勁。出口和房地產是拉動新一輪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兩大動力,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必須盡快轉變過分依賴外需和房地產業的發展模式,向積極擴大內需、通過內需特別是居民最終消費和科技創新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轉變。 新中國60年的偉大歷程,如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界線,那麼前30年是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熱情和智慧,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旗幟下艱辛探索的30年;後30年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銳意改革進取,獲得偉大成功的30年。這兩個30年的繼承與融合,使我們找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適合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體制,並使之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與完善。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所面對的是—個經歷了帝國主義殘酷野蠻掠奪和10多年戰爭烽火摧殘的中國,神州大地百孔千瘡、民不聊生、一窮二白。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起來的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新政權,最緊迫的任務,就是鞏固政權、發展經濟。我們黨及時果斷地實施迅速恢復經濟的方針,在農村盡快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城市沒收官僚資本的企業;集中我們自己在戰爭年代形成的黨政機關、部隊、團體經營的企業;接收了蘇聯無償移交的在華企業;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徵用了它們在華的部分資產和企業,將所有這些通過民主改革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同時,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加強市場控制,平抑物價;加強對外貿易的管制和保護;建立獨立自主的外匯經營管理制度。通過這些舉措,人民政府基本掌握了國民經濟的命脈和全局,初步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經過3年時間,基本實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國民經濟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從1953年至1956年,全國工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9.6%,農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4.8%,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改善。與此同時,在經濟體制上,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系。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在經濟體制方面,強調了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調整政府和企業的關系,要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毛澤東以及中央其他領導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為了適應新的情況和人民的需要,這種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應當以國家市場為主體,同時附有一定范圍內的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在政策放寬以後,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很快,促進了生產,擴大了就業,增添了國民經濟的活力。1957年,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好水平。當形勢好轉以後,很多領導幹部開始頭腦發熱,「大躍進」運動開始,「共產風」盛行。此後,為糾正「共產風」的作法,中央提出並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到1965年,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工農業生產有較大增長。

這30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10多年的探索,是極不平凡的。由於國際形勢的各種壓力,由於發展過程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由於缺乏可資借鑒的成熟經驗,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也有過不少失誤,經歷了不少曲折。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5年與1955年相比,工業固定資產增長3倍,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工業部門得以建設和發展,農業機械增長6倍,農村用電增長70倍,高校畢業生增長4.9倍。科學技術成果突出。正如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所指出的,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特別是我們學習國外經驗,但不照抄照搬,這一點非常寶貴。同時,我們在每次失誤以後,都認真總結反思,總是注意針對具體實際,尋求解決辦法。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陳雲等針對經濟體制提出的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強調按勞分配,重視價值規律和商品生產,強調市場的作用和社會主義的多種所有制並存等重要思想和理論,不僅在當時對糾正錯誤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為我們在三中全會以後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對今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具有指導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熱潮即在全國掀起。到1979年,安徽等省市的廣大地區推行了「包產到組」或「包產到戶」;四川德陽「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由6個擴大到100個,並進一步擴大了自主的范圍。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就為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市場調節逐步被廣泛使用,經濟特區成功建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經濟活力充分迸發出來。此間的經濟體制改革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第一步目標;「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把改革目標由「計劃經濟」推向「商品經濟」;「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明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提出市場經濟只要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從思想理論上作了充分准備。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同時,也強調我們必須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要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從理論到體制的重大創新,是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偉大創舉。根據這個改革目標,我國全面推進了生產、流通、財政、稅收、金融、價格、外貿、住房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此後,黨的很多重要會議對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進行發展和完善,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設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將黨的十四大確定的改革目標、原則系統化、具體化。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要在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黨的十六大著重研究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二是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這就明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行全面開放的新目標。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有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識的不斷深化和發展,不僅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更加系統和完整,而且回答了在經濟運行實踐中的協調性和有效性的問題。



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作了科學總結,同時冷靜分析了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所呈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徵,強調指出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當前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城鄉差距、社會利益格局變化等方面的新矛盾和新問題,要求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研究解決。近兩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證明了黨的十七大的正確判斷。面對國內新的階段性特徵和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要研究處理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與創新。

一是健全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基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證。公有制主體地位,最重要的是體現在影響力、帶動力和凝聚力上。二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不斷增強。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經濟體制完善與創新的指導思想。我們的經濟體制,就是要從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出發,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要建立公平與效率相協調的和諧發展機制,要把優化結構作為改革發展的基礎。三是完善宏觀調控,引導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經濟主體的活力和競爭力,也要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的管理職能。只有這樣,才能以把握經濟規律為前提的發展的自覺性,來克服和疏導市場機制中的自發性,將市場機制的效率和功能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軌道。四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真正建立起一個有效利用「兩種資源」、應對「兩個市場」的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制。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實行全面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是必要的、正確的。只要我們善於利用機遇、規避風險,就能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推動世界的進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只是這個矛盾隨著經濟全球化而殃及全世界罷了。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應對機制,要關注民生,啟動內需,轉變出口拉動的增長方式;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一個以擺脫美國金融霸權為目標,內部體制健全、機制靈活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政府有充分的救助和管理空間,能有效防範和嚴懲金融犯罪。

總之,不斷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們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正確運用兩個30年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正確判斷和把握當前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改革勇於創新,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⑼ 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1、在北京、上海加快推進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方案近期也落地實施。

至此,我國3大科創中心建設布局已全面完成,3大中心優勢互補又各有側重,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乃至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有力支撐。

2、與科技創新的「硬核」相比,東部地區在「軟環境」上的制度創新同樣走在前列。

無論是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蘇的「不見面審批」,還是廣東的「粵省事」移動政務服務平台,東部地區不斷探索在最優制度供給上的創新突破,努力通過營商環境的優化提升,強化東部地區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新優勢。

3、東部地區處在開放前沿,是諸多領域改革的「試驗田」和「示範區」。

僅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設立以來,就有包括負面清單、商事登記、證照分離、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12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為市場主體營造了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9)中國東部經濟發展的優勢擴展閱讀:

堅持中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要在全國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大力支持科技型企業和優秀人才創新創造創業;

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以治理群眾反映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為切入點,完善機制,綜合施策,狠抓落實,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閱讀全文

與中國東部經濟發展的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