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江南經濟的發展
(jiangnan jingji de fazhan)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⑵ 什麼時期江南經濟開始發展
應該可以追抄述到魏晉襲南北朝時期,具體形成規模是在在唐中後期(隋朝開通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主要目的是從江南往關中長安運糧物,而不是往東北輸送戰略物資,唐朝更是這樣。安史之亂以後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全國的財政更加依賴江南。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濟和文化因戰亂繼續衰落,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則又一次獲得了可以安定發展的機會。到這個時候,可以說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超過了北方,形成了一個新的更大的經濟中心,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至於經濟重心南移的具體時間,史學界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認為在唐後期或五代十國時期,有的認為在北宋,還有的認為是在南宋建立之時。實際看來,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是一個歷史過程,並非一蹴可及,對這個具體時間不宜過分追究,否則貌似精確實際上更不準確,只概括地講「唐宋之際」也就可以了。)
⑶ 從當時江南經濟的發展中得到了哪些啟發
1.穩定的社會形勢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2.科技對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
3.民族大融合是時代的趨勢
4.正確的政策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⑷ 從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1、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中國國有經濟的顯著特色,十三次五年規劃是國企發展的核心。建國70年來的十三次五年規劃,都是黨中央領導經濟的主要抓手,這是國有企業發展的依據。
從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六次三中全會和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的政策與發展戰略,都是國企發展的綱領與准繩。特別是在新形勢下,強調「兩個一以貫之」,這是國有企業的根本與靈魂。
2、國有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國企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基石作用。規模巨大的國有經濟控制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國企在國民經濟中起著核心和基石作用。
在改革開放以來,在解決中國國有經濟發展道路、基本經濟理論、路線、經濟體制、經濟分配與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3、國企民企相輔相成,比翼齊飛,「兩條腿」齊步並進,保證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4、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發展,現代化是中國國有經濟發展的主線。70年來,工業化進程、市場化改革、信息化社會、經濟全球化諸因素,深度影響中國國有經濟工業現代化的路徑和模式。當前,現代工業正向智慧工業轉變,包括綠色工業、生態工業、信息工業、智能工業等,工業的可持續性和工業生態環境保護受到普遍重視。
(4)從江南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又按照當時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理念,試圖以「休克療法」推行「私有化、市場化、穩定化」,建立起和發達國家一樣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忽視了政府在經濟轉型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結果不僅原本已經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崩潰了,新的工業體系也沒有建立起來,出現了去工業化的現象。這就導致一些國家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停滯、崩潰,危機不斷。
中國為什麼成功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能夠根據自己的要素稟賦條件以及要素稟賦條件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因勢利導作用,把自己能做好的產業做大做強,將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從而推動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發展。
⑸ 從江南變化原因中,你認為對當地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一)宏觀掌控
總體特徵: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開發和文化專的繁榮.
政治上屬
(1)該時期除西晉的短暫統一外,國家多處於分裂割據狀態.(2)五胡內遷,民族政權林立,政權更迭頻繁.(3),地主階級內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政治日趨黑暗腐朽.(5)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2,經濟上
(1)江南經濟發展迅速,中原經濟發展緩慢,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開始改變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2)寺院經濟占重要地位.(3)分裂,割據,戰亂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的流通,商品經濟水平較低.
⑹ 江南經濟的發展表現
如 :【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⑺ 江南經濟發展的成就
江南經濟的發展
(jiangnan jingji de fazhan)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餘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築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餘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餘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縣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飢」(《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⑻ 從歷史的角度看,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江南地區復得到開發是在什麼制時期?
(2)材料中認為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不得摘抄原文)
(3)從歷史的角度看,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
(1)東晉南朝時期。
(2)土地肥沃廣闊;勞動人民勤勞耕作。
(3)①北方人口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②東晉南朝時,南北方的人民共同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發展。
⑼ 從江南變化原因中,你認為對當地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一)宏觀掌控
總體特徵: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開發和文內化的繁榮.
政治上容
(1)該時期除西晉的短暫統一外,國家多處於分裂割據狀態.(2)五胡內遷,民族政權林立,政權更迭頻繁.(3),地主階級內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政治日趨黑暗腐朽.(5)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2,經濟上
(1)江南經濟發展迅速,中原經濟發展緩慢,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開始改變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2)寺院經濟占重要地位.(3)分裂,割據,戰亂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的流通,商品經濟水平較低.
⑽ 你聽時期江南經濟怎樣的發展情況
應該可以追述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具體形成規模是在在唐中後期(隋朝開通大運河以回洛陽為中心答,主要目的是從江南往關中長安運糧物,而不是往東北輸送戰略物資,唐朝更是這樣.安史之亂以後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全國的財政更加依賴江南.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濟和文化因戰亂繼續衰落,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則又一次獲得了可以安定發展的機會.到這個時候,可以說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超過了北方,形成了一個新的更大的經濟中心,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至於經濟重心南移的具體時間,史學界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認為在唐後期或五代十國時期,有的認為在北宋,還有的認為是在南宋建立之時.實際看來,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是一個歷史過程,並非一蹴可及,對這個具體時間不宜過分追究,否則貌似精確實際上更不準確,只概括地講「唐宋之際」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