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經濟發展論文

美國經濟發展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4 19:32:24

⑴ 求篇英文文章: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六千字

復制的 和你說一聲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是對資本市場的沖擊;對我國外匯儲備縮水的影響,進而影響國內部分金融機構的業績。如果我國持有的一些美國公司的債券並且該美國公司面臨倒閉,不言而喻,這部分借款面臨無法收回的風險,畢竟有一些債券是無抵押債券,因此,相關部門就該相應地計提相關損失。

我國歷年持有國外債券的比率不足國際投資總頭寸資產的10%。如果把貸款也考慮其中,這一利率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國際頭寸資產中主要還是以外匯為主。分別占頭寸總資產比重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國際投資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綜合以上數據,說明我國對帶外匯儲備的管理一直保持著謹慎和穩健的投資態度,始終貫徹執行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因此,我們認為美國信貸危機的爆發,即使有國美大投行的倒閉對我國外匯儲備影響是相對有限的。但是如果考慮到美元因素的話,我國外匯儲備受到美元等貶值因素的影響比較大,畢竟我國外匯絕大多數是外匯形式存在。

同時,國內一部分銀行也持有的美國此類公司債務。因此,目前我們需要了解國內外匯儲備中的債券所佔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債務類別等情況以及國內部分銀行所持有的美國乃至歐洲國家的債券數額和債券的屬性。

另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國外投行的倒閉清算時,畢竟會將其全球投資組合中的資產頭寸進行結算,如果我國的金融資產是其投資組合的一部分,那麼這部分金融資產的拋售勢必又加劇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緊張局勢,最近港股市場的大跌就應該於此有很大的關系。值得慶幸的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響不會很大,多為心理上的沖擊而已。

目前65家QFII實際規模為106.7億美元,如果未來雷曼正式破產清算,則對於其所持股票的處理將會對部分個股產生沖擊。

如果考慮到QFII所重倉的股票多為優質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發生變化且遭到QFII大量拋售的話,相信對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介入時機,上周中國中鐵的走勢就說明部分資金本著「人棄我取」投資策略入住中國中鐵H股和A股。

●間接影響:

主要是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沖擊;美國次債危機演變成美國的經濟危機,而且號稱「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對美國這樣一個國家經濟的沖擊是非常巨大的。同時,歐元區經濟體經濟同樣會受到嚴重沖擊。而我國雖然金融市場並未全面開放,但我國的經濟目前對外依存度高達60%,而國內出口最大的就是歐元區和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如果對外出口國家經濟出現大幅下滑,其國際需求的大幅下降勢必影響到我國的出口,而國內月度出口數據正說明此趨勢。然而,我國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出口拉動國內投資,從而推動國內GDP高速增長,如果出口出現了問題,那麼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必定會受到影響,國內經濟毫無疑問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國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因為我國內需還尚未充分激活,未來通過擴大國內消費來刺激經濟發展的潛力還很大。但是目前看這一經濟發展趨勢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原因一:我國產業結構決定我國目前仍處於世界工廠的地位,處於給西方發達國家「打工」這么一個狀態。目前看我國「打工」這塊收入-即未來出口這塊收入受到沖擊顯而易見。同時,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彈性比較大,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小幅增長就會拉動我國經濟較大幅度增長;反之,西方國家經濟小幅回落勢必對目前國內經濟有較大負面影響。而美國和歐元區是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一旦西方發達經濟體出現衰退,可想而知對中國出口會造成比較大的打擊。

原因二:刺激國內內需以拉動我國GDP增長時機未到。目前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比較低,沒有到達隨意享受生活的條件,尤其在高通脹時期的經濟敏感時期,盲目刺激國內內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國內產業升級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是需要時間的;

原因四:國內有些行業目前可能面臨生產過剩的尷尬局面。即使前期國內貨幣政策出現松動,也只是緩解部分企業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來短期內大幅向市場或者實體經濟注入資金的貨幣政策可能不會出台。

綜合以上,我們判斷,我國經濟會在此次美國經濟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增速減緩甚至負增長時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慮到國內目前房地產行業低迷現狀,相信我國經濟回落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

08年以來至今,國家上半年對控制國內通貨膨脹局面制定眾多政策,但似乎對房地產行業並未給予重點「關注」。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一,政府「期盼」已久的房地產價格終於有所回落,屬於良性回調並尚在可控范圍內;二,從上半年出台的幾個針對房市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曖昧」態度,一方面不希望房價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價的下跌的政策,只能從給老百姓減負,如提高個稅起征點;停徵個體的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等。可以看出政府開始給中國老百姓減負,也就是設法變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這一重要環節上。當然,這對穩定我國樓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起到激活我國房地產行業剛性需求,有利於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從而穩定中國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的穩定。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明顯。
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將成為大勢所趨,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是必然趨勢。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增長減速遠超出預期;
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趨勢將使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倒閉潮出現,工業利潤增長大幅放緩;
③信貸緊縮下房地產市場降溫,可能出現比2008年更為嚴重的危機;
④宏觀調控下,房地產、鋼材、水泥、鋁合金和汽車產業投資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完成很困難。農民工回農村種地回潮,農村隱性失業大量增加;
⑥由於明年油價和電價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帶來PPI繼續上升的傳導因素,2008年中國全年CPI漲幅預測值從先前的5.5%上調至7%。2009年預測值從2008年4月的5%上調到5.5%;
⑦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下降,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等於「畫餅充飢」。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大、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費慾望受到抑制。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在全球經濟危機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增長率放緩是必然的,但在連續10年的高速增長下的「急剎車」會是一大批企業倒閉和就業的困難,影響社會穩定和諧。但放鬆貨幣政策又使已經比較嚴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濫成災。15日宣布的「兩率」下調市場並不領情就是證明。同樣,人民幣對美元是繼續升值或是貶值也是「兩難」選擇。
經營效益增長出現困難
主要原因:
①在經濟下滑狀態下,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變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加大和貨幣緊縮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與貸款增量減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③經濟下滑帶來的行業、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很大(比如房地產貸款下面專門分析);
④資產泡沫破裂後,銀行的抵押物大量縮水,貸款的抵押率超過「警戒線」,第二還款來源喪失。如房地產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質押的貸款最為明顯;
⑤持有美國次級債或對美國破產公司的貸款造成的損失。如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對雷曼公司貸款5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對雷曼貸款8000萬美元;
⑥中國商業銀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購及投資因危機加重,過去的「抄底」行為變成了現在的「墊背」結果。按照高盛的預測,2009年香港H股中資銀行的獲利大約下降4%-8%;規模較小的股份制A股銀行獲利下降幅度更達到8%-13%。
各國央行任何救市行為都會「失靈」。
就在最近兩天,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各顯神通,為金融體系注入超過3000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過去兩天連續通過回購協議向市場注資1200億美元,這是「911」以來最大規模的注資行動。在美國之後,歐元區、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瑞士等多個央行也連續採取注資措施。在亞洲,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先後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或是貸款利率,印尼則宣布下調隔夜回購利率。
但各國央行的努力沒有馬上收到成效,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歐洲股市、倫敦股市全線下跌滬深A股金融股拋壓沉重,滬指的十年成本線也岌岌可危。在投資者的信心跌到「冰點」之後,任何的救市措施都會在沉重的拋壓之下,變成「曇花一現」的「綠色風景」。但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稅單邊徵收就是較好的救市行為。在投資者信心喪失後,最好是徹底取消印花稅。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在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趨勢中,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真正「冬天」和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將在2008年末與2009上半年開始顯現。未來房產業的成交量持續下滑、購房者信心減弱和持幣觀望、空房率持續增加與毛利率下降,將導致開發商遭遇現金流的困擾,銀行業中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將大為提高。
根據高盛從銀行向65家房產商貸放記錄分析來看,從去年10月樓市調整以來,開發商現金流不足現象,就已逐漸暴露出來;但開發商仍以較高的利率,從國內外的私人投資者吸引了資金。為了籌集現金,國內大牌明星房地產開發商萬科、恆大等都在競相降價銷售,明顯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價已陷入下降趨勢,尤其是同比下降較多的三個城市是深圳、廣州與惠州。中國政府機構在16日表示,8月追蹤7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首度較前月下滑,上海地區下跌了0.2%。目前,中國各地房價下跌現象越來越普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
此外,曾踴躍投資上海房地產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卻要拋售部份最頂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產基金將兩棟上海豪宅標售,包括新天地超過100間的商務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興趣買下上海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樓層,而後也作罷。結合美國的「經濟危機」來看,大摩標售中國房地產有可能是為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做准備,它可能也預示著部分外資開始准備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將對本在嚴冬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先是開發商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其後是實力不濟的房地產開發商倒閉,進而殃及國內銀行。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鋼市的影響
就以剛剛發生的金融事件來說,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統注入超過1800億美元的資金,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然而緩解畢竟只是緩解,危機已經發生,其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卻正在擴大化。以房地產為首的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生產和需求的下滑,對鋼材需求將會出現極大的萎縮。

統計顯示,作為全球第一大鋼材生產國和鋼材出口國,2006年中國的鋼材出口量達到了4300萬噸,2007年達到了6264萬噸,而2008年1-8月份,鋼材出口4184萬噸,同比減少325萬噸,下降7.2%。一旦鋼材出口受到世界鋼材需求極具萎縮影響,必將會把中國國內鋼材產能「供過於求」的程度推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屆時國內鋼材行業將會面臨一個長期的下滑局面。

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鋼材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打擊出口,在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的經濟也越來越全球化。世界經濟的衰退,也必將極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今年上半年,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的政策是收緊貨幣流動性。而在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抑製作用越來越大的的時候,政府又開始逐漸放寬貨幣政策。

幾乎是在美國三大投資銀行一個被收購,一個宣告破產,另一個則出現破產告急,引起美國政府800億美元的注資同時,國內央行的「加息行動」終於因勢而變。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按照短期多調、長期少調的原則作相應調整,存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9月25日起,除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暫不下調外,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汶川地震重災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下調2個百分點。

與以往一樣,政府政策的調整隻是因應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動是為了防止經濟過熱,此次降息將是為了防止經濟出現衰退。短短半年的時間,政策變化的如此明顯,可見中央已經預感到此次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巨大影響。

所以筆者斷言,既然此次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巨大,而中央需要通過數次上調兩率才能一直經濟過熱的發生,那麼也必將需要數次下調,才能度過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

對於中國國內鋼材的生產、銷售和需求來說,「兩率」的下調無疑是一件利好。但由於下游房產、家電、機械製造等等鋼材需求行業的萎靡,「兩率」的下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眾所周知,近期全國各地的房地產價格都出現了明顯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市場信心,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國內無論是開發商、炒房客,還是購房百姓,都會對房產投資再三審慎。那些整天嚷嚷著救市的開發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繼續追加投資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很有可能造成中國房地產業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低迷。

除了房地產行業以外,中國的出口型經濟也會受到相當嚴重的影響。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國的「出口拉動型」經濟轉變為「內需拉動型」經濟,但畢竟目前中國是「出口拉動型」經濟。可以預見到,如果目前國際正在發生的經濟危機真的演變成1923年的「大蕭條」,那些以出口為主中國企業必將受到沉重打擊。

我們都知道,鋼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業,幾個主要行業的萎縮對鋼材需求的影響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筆者認為,在國際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之下,中國鋼鐵業將會面臨一到兩年的蕭條時期。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
航運業整體為周期性行業,近些年航運市場高點使得船東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訂單,即使不考慮需求下降,都足以讓航運業進入下行周期,而基於中金宏觀組對中國和全球經濟未來更加看淡,我們認為航運市場的盛宴已經過去,08年將為周期的頂點。干散貨市場:由於訂單量巨大,將面臨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預計09-10年平均BDI為5000和3000點。油輪市場:未來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會有所反彈,成品油輪運價下行幅度將略好於原油輪。集運市場:在09年將繼續低迷,2010年是否能夠走出低谷尚取決於歐美經濟走勢。給予航運股整體「跑輸大盤」評級,未來建議「迴避強周期,區間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節性旺季帶來股價反彈將是出貨機會。我們將中國遠洋、長航油運、中海發展和中海集運盈利預測不同程度下調,同時將中海發展和中遠航運評級從「推薦」下調至「審慎推薦」,中國遠洋和長航油運評級分別從「推薦」和「審慎推薦」下調至「中性」。

⑵ 求一篇形勢與政策中美關系論文1500字

中美關系走向——形勢與政策試論文 回顧50多年來中國的對美政策和中美關系發展的歷史,雙方既有尖銳的對立,也有真誠的合作。冷戰後的中美關系也曾經出現了多次起伏和危機,但是中美關系並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於,中美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的戰略利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對亞洲和世界局勢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美之間在許多全球性和區域性的重大問題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著廣泛的合作基礎,中美經濟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紀的中美關系,我們有理由表示審慎的樂觀。當然,影響兩國關系的負面因素也不容忽視,諸如人權問題、貿易問題、軍售問題和台灣問題等,其中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影響中美關系改善和發展的最大障礙,也是最容易導致中美兩國發生直接沖突的敏感問題。然而,只要中美雙方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用戰略的眼光來處理中美關系,在中美3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審視和處理台灣問題,中美關系就會沿著健康的軌道順利前進。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從歷史上看,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很多,諸如國際格局、經濟和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以及彼此處理雙邊關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處理雙邊關系的政策在中美關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縱觀70年代以來,運用史學和國際關系 學學科滲透的方法來分析中國對美政策的緣起、變化和發展,及其對各個時期中美關系的影響。 穩定同美國關系,是中國外交的關鍵。近年來,中美關系中的合作關系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美關系的發展越來越和諧。美國是當今最大的發達國家,在世界舞台居於權力中心。從中國建國以來,美國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國,企圖通過經濟、軍事、外交等手段阻礙中國經濟發展,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尤其在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為其他國家所震驚,而中國本身所擁有的龐大的市場,又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有利的依託平台。在這樣一個為諸多國家眼紅的平台上,中國的經濟將會持續、高速的增長將是不爭的事實。而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的軍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飛猛進。這一切迫使美國不得不將中國作為阻礙其在實現全球霸權主義統治的一個強勁的對手。並且,在台灣問題上,美國雖然沒有明確表態將台灣劃進美日聯合防禦范圍,但從其模糊描述的背後不難看出,中國台灣乃至中國大陸早就是美國窺視以久的土地。對於中美關系,應堅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框架,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為我國經濟求得穩定,高速的發展空間。中美雙方經貿關系密切,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共同利益。中美關系非常復雜,必須處理好。中國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 我們首先應該看到和明白幾點: 1 機遇來自全球化這個國際背景, 美國有求於中國的面上升 2 雙方在安全關切上既有交叉點又有不同點 3 並不是說美國不把中國當做潛在對手了 4 美國必須在台灣「統獨」問題上作出抉擇 縱觀歷史分析當前中國對美政策應循之道 「變」與「不變」是50多年來中國外交發展過程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外交經歷了幾次大的戰略調整;另一方面,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貫穿其中。中國外交的基本內容正是在這種變與不變中不斷充實、發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國外交獨特而又豐富的內涵和風格。 「變」是與時俱進的要求和表現,更是在不同國內外環境下更好地謀求國家利益的需要。而「不變」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意識繼承的部分,表現為連續性;另一部分則是不願繼承、希望改變的內容,但由於不同的原因,歷史上的政策對決策者或大眾心理有巨大影響,使現有政策有意無意地保持了原來政策的某些內容、某些宣示、某些態勢或傾向,表現為外交政策的「慣性」。「變」突出了中國外交的特點,而「不變」在很多方面已經成為制約和影響中國外交的消極因素 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政策已經不是原來的政策,援助也與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國的對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項原則作為中國對外援助的指導思想,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慣性的表現

⑶ 求一篇文章:關於美國經濟危機以及對中國的影響 (1500字左右)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是對資本市場的沖擊;對我國外匯儲備縮水的影響,進而影響國內部分金融機構的業績。如果我國持有的一些美國公司的債券並且該美國公司面臨倒閉,不言而喻,這部分借款面臨無法收回的風險,畢竟有一些債券是無抵押債券,因此,相關部門就該相應地計提相關損失。

我國歷年持有國外債券的比率不足國際投資總頭寸資產的10%。如果把貸款也考慮其中,這一利率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國際頭寸資產中主要還是以外匯為主。分別占頭寸總資產比重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國際投資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綜合以上數據,說明我國對帶外匯儲備的管理一直保持著謹慎和穩健的投資態度,始終貫徹執行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因此,我們認為美國信貸危機的爆發,即使有國美大投行的倒閉對我國外匯儲備影響是相對有限的。但是如果考慮到美元因素的話,我國外匯儲備受到美元等貶值因素的影響比較大,畢竟我國外匯絕大多數是外匯形式存在。

同時,國內一部分銀行也持有的美國此類公司債務。因此,目前我們需要了解國內外匯儲備中的債券所佔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債務類別等情況以及國內部分銀行所持有的美國乃至歐洲國家的債券數額和債券的屬性。

另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國外投行的倒閉清算時,畢竟會將其全球投資組合中的資產頭寸進行結算,如果我國的金融資產是其投資組合的一部分,那麼這部分金融資產的拋售勢必又加劇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緊張局勢,最近港股市場的大跌就應該於此有很大的關系。值得慶幸的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響不會很大,多為心理上的沖擊而已。

目前65家QFII實際規模為106.7億美元,如果未來雷曼正式破產清算,則對於其所持股票的處理將會對部分個股產生沖擊。

如果考慮到QFII所重倉的股票多為優質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發生變化且遭到QFII大量拋售的話,相信對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介入時機,上周中國中鐵的走勢就說明部分資金本著「人棄我取」投資策略入住中國中鐵H股和A股。

●間接影響:

主要是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沖擊;美國次債危機演變成美國的經濟危機,而且號稱「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對美國這樣一個國家經濟的沖擊是非常巨大的。同時,歐元區經濟體經濟同樣會受到嚴重沖擊。而我國雖然金融市場並未全面開放,但我國的經濟目前對外依存度高達60%,而國內出口最大的就是歐元區和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如果對外出口國家經濟出現大幅下滑,其國際需求的大幅下降勢必影響到我國的出口,而國內月度出口數據正說明此趨勢。然而,我國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出口拉動國內投資,從而推動國內GDP高速增長,如果出口出現了問題,那麼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必定會受到影響,國內經濟毫無疑問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國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因為我國內需還尚未充分激活,未來通過擴大國內消費來刺激經濟發展的潛力還很大。但是目前看這一經濟發展趨勢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原因一:我國產業結構決定我國目前仍處於世界工廠的地位,處於給西方發達國家「打工」這么一個狀態。目前看我國「打工」這塊收入-即未來出口這塊收入受到沖擊顯而易見。同時,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彈性比較大,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小幅增長就會拉動我國經濟較大幅度增長;反之,西方國家經濟小幅回落勢必對目前國內經濟有較大負面影響。而美國和歐元區是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一旦西方發達經濟體出現衰退,可想而知對中國出口會造成比較大的打擊。

原因二:刺激國內內需以拉動我國GDP增長時機未到。目前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比較低,沒有到達隨意享受生活的條件,尤其在高通脹時期的經濟敏感時期,盲目刺激國內內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國內產業升級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是需要時間的;

原因四:國內有些行業目前可能面臨生產過剩的尷尬局面。即使前期國內貨幣政策出現松動,也只是緩解部分企業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來短期內大幅向市場或者實體經濟注入資金的貨幣政策可能不會出台。

綜合以上,我們判斷,我國經濟會在此次美國經濟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增速減緩甚至負增長時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慮到國內目前房地產行業低迷現狀,相信我國經濟回落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

08年以來至今,國家上半年對控制國內通貨膨脹局面制定眾多政策,但似乎對房地產行業並未給予重點「關注」。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一,政府「期盼」已久的房地產價格終於有所回落,屬於良性回調並尚在可控范圍內;二,從上半年出台的幾個針對房市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曖昧」態度,一方面不希望房價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價的下跌的政策,只能從給老百姓減負,如提高個稅起征點;停徵個體的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等。可以看出政府開始給中國老百姓減負,也就是設法變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這一重要環節上。當然,這對穩定我國樓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起到激活我國房地產行業剛性需求,有利於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從而穩定中國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的穩定。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明顯。
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將成為大勢所趨,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是必然趨勢。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增長減速遠超出預期;
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趨勢將使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倒閉潮出現,工業利潤增長大幅放緩;
③信貸緊縮下房地產市場降溫,可能出現比2008年更為嚴重的危機;
④宏觀調控下,房地產、鋼材、水泥、鋁合金和汽車產業投資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完成很困難。農民工回農村種地回潮,農村隱性失業大量增加;
⑥由於明年油價和電價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帶來PPI繼續上升的傳導因素,2008年中國全年CPI漲幅預測值從先前的5.5%上調至7%。2009年預測值從2008年4月的5%上調到5.5%;
⑦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下降,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等於「畫餅充飢」。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大、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費慾望受到抑制。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在全球經濟危機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增長率放緩是必然的,但在連續10年的高速增長下的「急剎車」會是一大批企業倒閉和就業的困難,影響社會穩定和諧。但放鬆貨幣政策又使已經比較嚴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濫成災。15日宣布的「兩率」下調市場並不領情就是證明。同樣,人民幣對美元是繼續升值或是貶值也是「兩難」選擇。
經營效益增長出現困難
主要原因:
①在經濟下滑狀態下,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變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加大和貨幣緊縮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與貸款增量減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③經濟下滑帶來的行業、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很大(比如房地產貸款下面專門分析);
④資產泡沫破裂後,銀行的抵押物大量縮水,貸款的抵押率超過「警戒線」,第二還款來源喪失。如房地產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質押的貸款最為明顯;
⑤持有美國次級債或對美國破產公司的貸款造成的損失。如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對雷曼公司貸款5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對雷曼貸款8000萬美元;
⑥中國商業銀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購及投資因危機加重,過去的「抄底」行為變成了現在的「墊背」結果。按照高盛的預測,2009年香港H股中資銀行的獲利大約下降4%-8%;規模較小的股份制A股銀行獲利下降幅度更達到8%-13%。
各國央行任何救市行為都會「失靈」。
就在最近兩天,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各顯神通,為金融體系注入超過3000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過去兩天連續通過回購協議向市場注資1200億美元,這是「911」以來最大規模的注資行動。在美國之後,歐元區、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瑞士等多個央行也連續採取注資措施。在亞洲,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先後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或是貸款利率,印尼則宣布下調隔夜回購利率。
但各國央行的努力沒有馬上收到成效,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歐洲股市、倫敦股市全線下跌滬深A股金融股拋壓沉重,滬指的十年成本線也岌岌可危。在投資者的信心跌到「冰點」之後,任何的救市措施都會在沉重的拋壓之下,變成「曇花一現」的「綠色風景」。但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稅單邊徵收就是較好的救市行為。在投資者信心喪失後,最好是徹底取消印花稅。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在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趨勢中,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真正「冬天」和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將在2008年末與2009上半年開始顯現。未來房產業的成交量持續下滑、購房者信心減弱和持幣觀望、空房率持續增加與毛利率下降,將導致開發商遭遇現金流的困擾,銀行業中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將大為提高。
根據高盛從銀行向65家房產商貸放記錄分析來看,從去年10月樓市調整以來,開發商現金流不足現象,就已逐漸暴露出來;但開發商仍以較高的利率,從國內外的私人投資者吸引了資金。為了籌集現金,國內大牌明星房地產開發商萬科、恆大等都在競相降價銷售,明顯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價已陷入下降趨勢,尤其是同比下降較多的三個城市是深圳、廣州與惠州。中國政府機構在16日表示,8月追蹤7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首度較前月下滑,上海地區下跌了0.2%。目前,中國各地房價下跌現象越來越普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
此外,曾踴躍投資上海房地產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卻要拋售部份最頂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產基金將兩棟上海豪宅標售,包括新天地超過100間的商務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興趣買下上海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樓層,而後也作罷。結合美國的「經濟危機」來看,大摩標售中國房地產有可能是為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做准備,它可能也預示著部分外資開始准備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將對本在嚴冬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先是開發商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其後是實力不濟的房地產開發商倒閉,進而殃及國內銀行。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鋼市的影響
就以剛剛發生的金融事件來說,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統注入超過1800億美元的資金,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然而緩解畢竟只是緩解,危機已經發生,其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卻正在擴大化。以房地產為首的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生產和需求的下滑,對鋼材需求將會出現極大的萎縮。

統計顯示,作為全球第一大鋼材生產國和鋼材出口國,2006年中國的鋼材出口量達到了4300萬噸,2007年達到了6264萬噸,而2008年1-8月份,鋼材出口4184萬噸,同比減少325萬噸,下降7.2%。一旦鋼材出口受到世界鋼材需求極具萎縮影響,必將會把中國國內鋼材產能「供過於求」的程度推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屆時國內鋼材行業將會面臨一個長期的下滑局面。

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鋼材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打擊出口,在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的經濟也越來越全球化。世界經濟的衰退,也必將極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今年上半年,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的政策是收緊貨幣流動性。而在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抑製作用越來越大的的時候,政府又開始逐漸放寬貨幣政策。

幾乎是在美國三大投資銀行一個被收購,一個宣告破產,另一個則出現破產告急,引起美國政府800億美元的注資同時,國內央行的「加息行動」終於因勢而變。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按照短期多調、長期少調的原則作相應調整,存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9月25日起,除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暫不下調外,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汶川地震重災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下調2個百分點。

與以往一樣,政府政策的調整隻是因應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動是為了防止經濟過熱,此次降息將是為了防止經濟出現衰退。短短半年的時間,政策變化的如此明顯,可見中央已經預感到此次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巨大影響。

所以筆者斷言,既然此次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巨大,而中央需要通過數次上調兩率才能一直經濟過熱的發生,那麼也必將需要數次下調,才能度過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

對於中國國內鋼材的生產、銷售和需求來說,「兩率」的下調無疑是一件利好。但由於下游房產、家電、機械製造等等鋼材需求行業的萎靡,「兩率」的下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眾所周知,近期全國各地的房地產價格都出現了明顯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市場信心,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國內無論是開發商、炒房客,還是購房百姓,都會對房產投資再三審慎。那些整天嚷嚷著救市的開發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繼續追加投資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很有可能造成中國房地產業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低迷。

除了房地產行業以外,中國的出口型經濟也會受到相當嚴重的影響。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國的「出口拉動型」經濟轉變為「內需拉動型」經濟,但畢竟目前中國是「出口拉動型」經濟。可以預見到,如果目前國際正在發生的經濟危機真的演變成1923年的「大蕭條」,那些以出口為主中國企業必將受到沉重打擊。

我們都知道,鋼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業,幾個主要行業的萎縮對鋼材需求的影響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筆者認為,在國際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之下,中國鋼鐵業將會面臨一到兩年的蕭條時期。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
航運業整體為周期性行業,近些年航運市場高點使得船東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訂單,即使不考慮需求下降,都足以讓航運業進入下行周期,而基於中金宏觀組對中國和全球經濟未來更加看淡,我們認為航運市場的盛宴已經過去,08年將為周期的頂點。干散貨市場:由於訂單量巨大,將面臨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預計09-10年平均BDI為5000和3000點。油輪市場:未來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會有所反彈,成品油輪運價下行幅度將略好於原油輪。集運市場:在09年將繼續低迷,2010年是否能夠走出低谷尚取決於歐美經濟走勢。給予航運股整體「跑輸大盤」評級,未來建議「迴避強周期,區間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節性旺季帶來股價反彈將是出貨機會。我們將中國遠洋、長航油運、中海發展和中海集運盈利預測不同程度下調,同時將中海發展和中遠航運評級從「推薦」下調至「審慎推薦」,中國遠洋和長航油運評級分別從「推薦」和「審慎推薦」下調至「中性」。
刪一下

⑷ 美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論文怎麼寫

三、政治
政府
總統內閣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2001年1月20日,喬治·沃克·布希宣誓就任總統,2005年1月20日開始第二任期。副總統理查德·布魯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Condoleezza Rice)。

憲法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兩個世紀以來,共制定了27條憲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國會通過的包括保證信仰、言論、出版自由與和平集會權利在內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通稱「民權法案」(或「權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

國會
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眾議院、參議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本屆國會(第107屆)於2000年11月7日與總統大選同時通過選舉產生。參議院三分之一席位(34席)和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經過改選。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新一屆國會參、眾兩院的席位對比分別變成50:50和221:212(眾院中另兩席為獨立人士)。由於副總統切尼依法兼任參議長,在參院擁有可打破平衡的投票權,因此共和黨仍掌握對兩院的控制權。參議院臨時議長斯特羅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多數黨(共和黨)領袖特倫特·洛特(Trent Lott),少數黨(民主黨)領袖托馬斯·達施勒(Thomas Daschle)。眾議院議長丹尼斯·哈斯特德(Dennis Hastert),多數黨(共和黨)領袖理查德·阿米(Richard Armey),少數黨(民主黨)領袖理查德·格普哈特(Richard Gephardt)。

司法機構
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現任首席大法官威廉·倫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

政黨
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
(1)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成立於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至2001年之間,曾有艾森豪威爾(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福特(1969年1月至1977年1月),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布希(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執政。該黨領袖為總統或落選總統候選人,主席現為吉姆·吉爾摩(Jim Gilmore)。一般而言,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為其黨員。 (2)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1791年成立,當時稱共和黨。1794年改稱民主共和黨,1828年改為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前夕,民主黨內部分裂,該黨的南方奴隸主策劃叛亂。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在野24年。1885年克利夫蘭當選總統。此後該黨又大部分時間在野。1933年開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柯林頓先後當選總統執政。該黨領袖為總統或落選總統候選人,主席現為特里·麥考利夫(Terry McAuliffe)。一般而言,其黨員是大選中投民主黨候選人票的選民。
(3)第三黨有綠黨(Green Party)和改革黨(Reform Party)等。

四、軍事
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掌握最高指揮權。進攻性戰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控制在總統手中。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總統領導,成員有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聯會主席作為軍事顧問、中情局長作為情報顧問列席。國防部是總統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參聯會既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咨詢機構,又是向各聯合司令部發布總統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參聯會和三軍參謀部負責擬定作戰計劃並具體實施作戰指揮。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進一步調整軍事戰略,加快建立由核與非核進攻性打擊系統、導彈防禦系統和能迅速應付恐怖威脅的國防基礎設施構成的「新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組合。美軍曾在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間實行過義務兵役制。1973年,時任總統尼克松廢除義務兵役制後,美軍一直實行志願兵役制至今。

美國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美軍現役部隊人數約140萬人,其中陸軍5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陸軍分為10個戰斗師和4個獨立旅及裝甲騎兵團;海軍編制為5個艦隊,共12個航母戰斗群、12個兩棲戒備大隊、57艘攻擊潛艇、116艘戰艦和10個艦載機聯隊;空軍編制為20個飛行聯隊(每個聯隊約72架戰機);海軍陸戰隊編制為3個師和3個勤務支援大隊,裝備3個飛行聯隊(約21個中隊)。美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數百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為28.78萬人。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為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戰略區。2004年8月,布希總統宣布,美國將在未來的10年內把駐歐洲和亞洲的軍隊削減6萬至7萬人 。2007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為了「反恐戰爭」的需要,他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美軍現役部隊的人數增加9.2萬人 。美軍在全球設有五大戰區司令部,分別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分別負責全球幾大區域的事務。2007年2月,布希總統批准軍方關於組建一個專門負責非洲事務的司令部的計劃。

五、經濟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甦。2004年美國經濟復甦步伐加快,GDP全年增長4.4%。2004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繼續擴大,達4123億美元。2004年外貿逆差為6171億美元,創歷史最高。 2008年,美國經濟再次呈下滑趨勢。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交通運輸
美國擁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運輸工具和手段多種多樣。2000至2003年產值分別為3137億、3061億、3104億及3178億美元。與運輸業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約佔美經濟總量的3%,吸納了1/8的就業。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大城市裡也有建設公共交通的系統,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沉重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為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國鐵路的客運並不如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財政金融
20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大幅增加社會福利和軍事支出。80年代,里根政府一方面減免稅收,另一方面擴大政府支出特別是軍費開支,導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急劇擴張。1992年,美聯邦財政赤字達到2904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峰,占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高達4.9%。1993年柯林頓政府上台後將「減赤」作為施政重點之一。90年代美經濟持續增長使稅收收入大幅增加,同時柯林頓政府加強了稅收征管,美聯邦財政於1998年財年轉虧為盈,出現692億美元的盈餘。布希政府2001年1月上台後,面對經濟頹勢,力主通過減稅刺激經濟復甦,加之反恐及軍費開支大幅增加,2002財年美聯邦財政重現赤字,達1578億美元。2004財年美財政赤字達412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4年底,美國公債總額為75962億美元,公眾持有額為44084億美元。(數據來源:美國財政部)

銀行
近年來,美國政府逐步放寬對金融業的管制,金融業兼並重組加劇,商業銀行總數已從1985年14000多家減少到2002年的7887家。199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法》法案,進一步取消了證券、保險及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限制。

美主要商業銀行有:
1、花旗集團(Citigroup)
1955年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銀行合並,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67年改為花旗公司。總部設在紐約市。1998年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建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
2、摩根大通公司(J. P. Morgan Chase & Co)
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頓公司合並而成,總部設在紐約。
3、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成立於1923年,總部位於紐約,是美國華爾街第六大投資銀行,系全球500強企業之一。
4、美洲銀行公司(Bank of America Corp)
美洲銀行於1904年成立,總部在舊金山。1998年與國民銀行合並為美洲銀行公司,成為橫跨東西兩岸的全國性銀行。
5、第一銀行公司(Bank One Corporation)
1957年成立。1998年與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合並。總部在芝加哥。

此外主要商業銀行還有:第一聯合銀行、美林銀行、威爾斯·法格銀行、美國銀行、美國國民城市銀行、美怡銀行等。

對外投資和外國資本
2004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為2258億美元,高於2003年的1518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約為23674億美元(以2004年價格計算)。2004年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為1049億美元,遠高於上年的298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總額約為17088億美元(以2004年價格計算)。

對外援助
美國會2005財年批准用於發展援助的資金(包括伊拉克減債和重建計劃)共計約170億美元,其中「千年挑戰帳戶」(MCA)佔15億美元;「關鍵發展援助」(Core Development,含發展援助基金、「轉型計劃」以及兒童和健康項目等)佔30多億美元。

以色列和埃及仍為美最大受援國,2005財年美對以、埃援助額分別為25.6億美元和18億美元。此外,2005財年美對阿富汗援助額為26.8億美元(含由國防部支配的17.24億美元的緊急撥款),對巴勒斯坦援助額為2.7億美元。(數據來源:2004年美國會研究服務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⑸ 淺析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格局中心的原因 論文

淺析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格局中心的原因
那很簡單,首先從一戰和二站,都不是主戰場,
我,給您寫。。

⑹ 求論文.....一千字,《從中美經濟看中美關系》高分

從中美經濟相互依賴看中美關系的發展

隨著近年來中美經貿關系的迅猛發展,兩國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經濟互相依賴關系。對於此類關系的發展和其所產生的政治、經濟、安全影響,國內大多學者的判斷都是積極的。有學者認為:中美之間的經濟互動已發展為一種共生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為兩國注入了戰略的新內容,強化了彼此相互借重的迫切感。一方面美國對外戰略設計開始以中國為核心考慮對象,其東亞安全戰略的施展和經濟發展環境的營造有賴於中國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國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和平發展戰略也迫切需要美國的和平姿態。文章最後得出,世界無法承受中美兩大國交惡,中美保持良好關系是世界和平的前提。無論美國所說「中國是具有共同戰略利益的國家」,還是中國所稱的「中美建設性夥伴關系」,都說明了兩國已形成一種難以分割的互需關系,它無形地引導著中美兩國走向「經濟互相依賴和平」之路。

但是,這種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真的可以鑄造和平嗎?對於上述觀點,筆者不敢完全同意。在筆者看來,上述論點對某些問題的看待略有偏差,同時對兩國間的一些現實問題,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試分析如下:

首先,對於是什麼導致了目前中美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文章中的回答偏重經濟學視角,認為是中國在勞動力要素上的比較優勢吸引了大量跨國公司對華投資,同時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不可否認,美國政府推動中美關系固然有經濟利益的考慮,但最重要的,應該還是對華戰略的需要。冷戰結束後,美國國內對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華戰略存在較大分歧,但最終接觸戰略取代節制戰略成為美國應對中國力量上升的最終選擇。美國認為與節制相比,接觸戰略能更好的促進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從而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相互尊重有利於促進戰略共識和合作。基於對華接觸戰略,美國沒有限制同中國的經濟聯系;為了更好地實現此戰略,美國擴大了同中國的貿易往來。在這個意義上,中美經濟相互依賴不僅是美國對華戰略手段,同時也是其產物。可以想像,如果美國像冷戰初期對待蘇聯那樣對中國,中美之間目前的相互依賴是不可能產生的。如果意識到中美經濟相互依賴的關鍵原因在於美對華戰略,受到國家行為體的深刻塑造,那麼對其分析就不可能簡單地採用「經濟相互依賴和平」路徑,而應考慮更多因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18c2c01000981.html

⑺ 美國宏觀經濟表現論文

1、gdp方面:主要是消費、貿易
2、就業市場:
3、財政情況,可以談點刺激計劃
4、篇幅有多還可以談談資本市場

⑻ 有誰知道美國網路經濟發展的現狀,最好寫明文章出處,謝謝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0/pages3/cet050400.html
美國網路經濟發展迅猛
http://www.cet.com.cn 中國經濟時報

--------------------------------------------------------------------------------
網際網路能夠帶來大量的新產品和服務,並降低了生產成本。2003年,美國企業間的電子商務將從1998年的430億美元增加到1 3萬億美元。
網際網路技術始創於美國。1969年9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成功地通過一條4 6米長的電纜將數據從一台計算機傳輸到另一台。這些研究人員可能未曾料到,二十幾年後,這項新技術會催生出一個全新的產業——網際網路產業,從而使美國經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有關專家認為,網際網路的「商業化」始於1991年3月,而美國這一輪創紀錄的經濟增長期也正始於此。雖然這可能是一種巧合,但網際網路對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確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包括電子商務、產業基礎設施、軟體應用等在內的網際網路產業迅猛發展,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得克薩斯大學的研究表明,1995至1998年間,美國的網際網路產業以每年1 74倍的速度增長,網際網路產業的銷售收入1998年達到3014億美元,去年估計達到5070億美元,首次超過汽車、電信等其它傳統產業。另一方面,網際網路使美國公司的經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產品的設計、生產、營銷和運輸等各個環節的效率大大提高,庫存大幅減少,從而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加速增長。網際網路同樣也大大提高了服務業的效率。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特.賴克認為,美國這一輪經濟增長70%的功勞應屬於計算機和網際網路。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對於網際網路在推動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方面的作用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在去年10月份的一次講話中說,網際網路能夠帶來大量的新產品和服務,並降低了生產成本。他認為,網際網路技術提高了信息的數量、可靠性和及時性,使得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大大降低。

美國在開發應用網際網路方面起步早、投入大,從而確立了在全球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90年代美國公司用於計算機、軟體和其它技術產品的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僅去年就達到5100億美元,佔全部企業投資的40%以上。截至去年底,美國的網際網路用戶已達到1 1億,佔全球網際網路用戶的42%。美國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還得益於投資者積極支持創新公司的發展。去年美國風險資本投資中的66%投向了與網際網路有關的公司,達到319億美元,比前年增加了3 5倍。

美國政府對於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推廣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早期開發和完善網際網路技術方面,五角大樓曾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1993年,柯林頓政府上台後不久成立了「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特別工作小組」。美國政府還採取了多種措施鼓勵人們使用網際網路。在今年2月初提交的下一財政年度預算中,柯林頓建議撥款1 75億美元,幫助貧困家庭和社區上網以及支持企業通過網路銷售產品和服務。

美國政府最近發表的「總統經濟報告」援引有關機構的預測說,2003年,美國企業間的電子商務將從1998年的430億美元增加到1 3萬億美元。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規模相對較小,但也將達到1800億美元。專家預計,即使今後3年內美國網際網路產業按前幾年增速的一半發展,到2002年該行業的產值仍將達到1 2萬億美元。

但是,網際網路產業的迅猛發展也給美國經濟增加了新的變數。首先,網路公司的股票價格存在嚴重的泡沫。在大多數網路公司處於虧損的狀態下,網路類股票價格卻持續攀升,這種現象能否長期保持下去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其次,網路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最近,雅虎、亞馬孫等多家著名網站相繼受到黑客襲擊,服務被暫時阻斷,從而暴露了網路的脆弱性。此外,一些持悲觀態度的分析家將目前的網路繁榮和美國20年代的汽車繁榮相類比:20年代的汽車銷售在1929年4月達到頂點,此後不久美國經濟即陷入了大蕭條。他們擔心,類似的情況可能最終也將發生在網際網路帶來的經濟繁榮上。

⑼ 二戰後的美國經濟的發展的論文的摘要怎麼寫

自己先網路 網路不行再soso

閱讀全文

與美國經濟發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