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山東省土地經濟發展態勢

山東省土地經濟發展態勢

發布時間:2021-03-04 20:23:26

⑴ 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強土地資產管理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意見的通知效力

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強土地資產管理促進。省經濟發展的通知效率,這人是國專家政策的給予和屬或者是?人民的一種正能量的發展,給予了他們土地的資產的促進能夠帶動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提高農民的勞動力和。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水平,促進國家呃生產的發展。

⑵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難題。山東省委、省政府為解決這一難題進行了長期探索,先後提

(1)①構想體源現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②構想體現了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有利於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成優勢互補,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③構想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精神實質。統籌兼顧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2)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統籌規劃,促進山東省整體發展。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辯證統一的,既要抓住重點,又要統籌兼顧。突出抓好「一體」帶動「兩翼」,「兩翼」支撐「一體」,合力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③辯證的否定觀既是發展的環節,又是聯系的環節,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一體兩翼」構想突破了傳統區域發展理論,是對全省區域發展思路的創新。

⑶ 山東省城市排名

你好,就綜合實力來看,還是老牌勁旅臨沂市佔據上風,因為有魯南製造業基地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之稱,而且旅遊資源也是相對不錯的。日照雖然地理位置不錯,但是由於是新興城市,各方面發展都還不完備,只能說潛力很大,但是就目前的實力來看,還是不如臨沂的。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⑷ 山東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在國土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依法行政,規范管理,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加強了資源供應調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用總量,嚴把建設用地預審、審批和批後監管「三個關口」國土資源宏觀調控作用得到強化;加強規劃計劃管理,統籌高速公路、鐵路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緩解了全省建設用地指標緊張的問題;強化礦權管理,暫停探礦權審批,提高開發准入門檻,實施采礦權源頭控管。

●整頓規范了國土資源管理利用秩序。進一步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順利通過了國務院的檢查驗收,恢復了正常的農用地轉用和建設用地審批。開展了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整頓工作,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實現了全面好轉。

●開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規劃編制工作。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研究工作,完成了《山東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報告》和《山東省土地利用需求預測報告》,制定了規劃修編工作方案,開展了「四查清、四對照」,為規劃修編的全面開展打下了基礎。開展了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工作,開展了山東省地質勘查規劃研究和山東省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規劃研究,編制了《山東省地質勘查規劃》和《山東省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國土資源規劃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落實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執行耕地「佔一補一」制度,加大開發整理復墾力度,規范了項目管理。組織上報國家投資項目89個,預算總投資21.78億元,項目完成後可新增加耕地面積15 383.46公頃。開展了補充耕地數量質量等級折算和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方案編制等研究工作。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1.土地資源現狀、結構及特點

據2005年土地變更調查,全省土地總面積15 712 630.50公頃,人均土地面積0.17公頃,位於全國第27位。各種土地類型中,全省農用地面積為11 571 889.07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3.70%;建設用地2 422 420.1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40%;未利用地1 718 321.2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90%。

農用地主要分布在魯東丘陵地區和魯中南山區和魯西北平原。其中,耕地面積7 518 920.33公頃,占農用地的65.00%,人均耕地0.08公頃,位於全國第18 位,人均佔有耕地小於1畝的有濟南、淄博、棗庄、泰安、萊蕪五市;農業人口人均耕地0.12公頃,低於全省農業人口人均耕地平均數的有淄博、棗庄、濟寧、泰安、煙台、日照、萊蕪、臨沂、菏澤9 市。全省園地1 020 740.99公頃;林地1 351 620.46公頃;牧草地34 052.94公頃,其他農用地1 646 554.35公頃。

建設用地中,主要居民點工礦用地2 010 990.65公頃;交通用地161 333.97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50 095.55公頃。

未利用地中,主要為荒草地 538 948.47公頃,占未利用地的 31.4%;鹽鹼地224 278.80公頃,佔13.10%;灘塗253 589.47公頃,佔14.80%;葦 地77 402.40公頃;沙地9 191.45公頃;沼澤地703.34公頃。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黃河古道沿線、黃河沖積平原以及沿海地區。其中以荒草地、鹽鹼地、灘塗居多。

2.動態變化情況

全省土地調查總面積增加7 262.04公頃,主要原因:①土地更新調查中,增加部分島嶼調查;②沿海地區使用了土地調查底圖,灘塗界線調整引起部分灘塗面積增加。

主要變化的地類為:耕地凈減21 213.82公頃;園地凈減11 181.55公頃;林地凈增3 596.27公頃;牧草地凈減2 789.83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凈增32 494.21公頃;交通用地年凈增5 950.48公頃;水利設施用地凈減12.58公頃。荒草地凈增11 222.93公頃,鹽鹼地凈增1 498.78公頃。葦地凈增1 091.27公頃,灘塗凈減5 139.23公頃。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全省農用地結構如表1所示:

表1 2005年全省農用地構成

耕地動態變化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耕地增加情況(見圖1)。因為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增加耕地33 617.08公頃,其中,土地開發增加耕地9 659.05公頃(主要集中在濱州、東營、煙台等四市);復墾增加耕地1 616.92公頃(主要集中在濰坊、濟寧兩市);整理增加耕地7 750.35公頃(主要集中在濰坊、濟南、青島);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10 692.43公頃,主要反映在濟南、青島、萊蕪三市消化了更新調查量。其他原因開發耕地3 898.33公頃。

(2)耕地減少情況(見表2)。

圖5 2000~2005年全省土地違法案件審結情況

通過動態巡查發現土地違法行為4 890件,涉及土地面積2 715.27公頃,耕地1 820.05公頃。挽回經濟損失20 708.70萬元。共拆除建築物286公頃;沒收構建物214.55公頃;收回土地402.99公頃,其中耕地259.78公頃;全年共收繳罰沒款20 707.87萬元,其中,土地違法案件罰沒款19 819.85萬元,礦產違法案件罰沒款888.02萬元。

圖6 2000~2005年全省地礦違法案件審結情況示意圖

隨著整頓和規范土地市場成果的鞏固和加強,土地管理和利用秩序明顯好轉。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普遍提高,土地執法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各級執法監察力度明顯加強,各類案件的查處也取得了較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佔土地、亂占濫用耕地等現象的發生。2005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 5 051件,與 2004年的 9 590件相比,減少47.3%。其中,發現歷年隱漏案件1 152件,比2004年減少了74.82%;當年發生的案件3 899件,比2004年減少了22.3%。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5年,全省共受理行政復議申請134件,比2004年增加58件。審結112件,審結率83.58%。其中維持62件,責令履行3件,變更1件,撤銷15件,撤回申請3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人員及經費情況

2005年,全省年末從業人員20 252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3 881人,研究生以上109人,大學本科及大專12 920人,高中及中專6 475人,初中及以下人員748人,其中大學本科及大專以上學歷佔64.33%。經費收入105 373.75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84 947.50萬元,其他收入20 426.25萬元;鄉級土地所1 556個,人員8 651人,其中專職人員8 347人。

七、國土資源管理幹部培訓情況

2005年,全省參加各種院校培訓人數達263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174人次,行政學院學習24人次,參加其他院校培訓65人次,其中學歷教育91人次。通過學習和培訓,各級國土資源管理幹部的業務水平和政治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八、信息化建設情況

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快發展。山東省國土資源廳網建立,為全省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礎。年末從業人數332人,其中技術人員201人,投入信息化建設經費1 917.47萬元,其中硬體827.86萬元,軟體經費734.19萬元,比2004年增長5.82%。

九、問題與建議

(一)存在問題

全省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土資源需求量進一步加大,土地和礦產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②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有待加強,少數地方違法違規佔用和非法批准使用土地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地方以舊村改造為名進行房地產開發,規避招拍掛,干擾正常的土地市場秩序;③基層國土資源基礎工作相對薄弱,機構、職能有待進一步強化,幹部隊伍素質有待提高。對於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今後的發展改革中加以解決。

(二)建議

1.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強化宏觀調控

認真貫徹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嚴格土地用途管制,認真執行土地利用計劃,切實保護耕地,積極推進城鎮用地增加與農村用地減少相掛鉤工作,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成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對「三農」、「三高」、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國家、省重點工程及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項目優先供應土地;對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土地利用強度、投入產出率低的建設用地及開采方式、技術落後、資源利用率低的礦產開采項目堅決予以限制,不予審批。

2.深化國土資源使用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全面落實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制度,對商業、旅遊、娛樂、經營性房地產等四類經營性項目用地,堅定不移地推行招拍掛出讓制度。研究建立城市供地計劃體系,逐步定量、定性、定位提前公布供地計劃。對除四類經營性用地外具有競爭性的其他用地,也要逐步引入公開競爭機制。嚴格執行協議出讓最低限價制度,強化監督制約機制,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要加大探礦權采礦權招拍掛出讓力度。凡是可以用競爭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的,不得採用直接審查批準的方式出讓,不斷擴大出讓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對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以及不需勘查可直接授予采礦權的,均要依法有償出讓;對延續、變更登記的采礦權,原則上以有償出讓方式重新授予;礦山企業轉讓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要依法繳納采礦權價款或轉增國家資本金。加強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評價工作投入,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儲備。

3.推進信息化建設

進一步加快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和電子政務建設,建立國土資源基礎資料庫和土地登記與礦權登記信息查詢系統,及時公布土地利用規劃與供應計劃、礦權投放量與布局等管理信息。推廣應用國土資源利用動態遙感監測與資源信息數字化成果。

⑸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戰略研究

耕地後備資源是指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開發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閑置廢棄地,是一組地類的組合。耕地後備資源是補充耕地、實現「占補平衡」的主要潛力所在,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狀況以及開發利用戰略都對全省土地利用產生重要影響。山東省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東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實施了全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這次調查評價所得數據較全面地反映了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分布狀況,為制定全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戰略提供了基礎、完整、現勢的資料。

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現狀

1.1 總量與結構

根據調查,山東省全部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為7590731.1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20%,其中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6484615.0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85.43%;可復墾土地1106116.1畝,佔14.57%。全部耕地後備資源中,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指相對集中連片面積大於600畝、單片面積大於100畝的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和相對集中連片面積大於300畝、單片面積大於50畝的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5486255.9畝,佔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72.28%;其中可開墾後備資源4573598.9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的83.36%;可復墾後備資源912657.0畝,佔16.64%。具體見表1。

可見,山東省的耕地後備資源主要是可開墾後備資源,以荒草地和鹽鹼地為主;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中的廢棄壓佔地佔有一定比重,主要是一些磚瓦窯場、村莊搬遷後的廢棄地和工礦廢棄地,塌陷地主要是採煤塌陷地。

1.2 空間分布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優質的耕地後備資源富集於魯北黃河三角洲沖積洪積平原區。該區的濱州、東營兩市的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就佔了全省的40%,兩市耕地後備資源面積要佔到各自土地總面積的近10%和15%,而且該區耕地後備資源大都集中連片,國家級的後備資源要佔到全省的45%以上。全省其他地區的後備資源存量則較為貧乏。詳見表2。

表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及構成

表2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分布 單位:畝

1.3 權屬構成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中集體所有6 577 553.3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86.7%;國家所有耕地後備資源1 013 177.8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13.3%。

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中集體所有477 3337.1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87.0%;國家所有712 918.8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13.0%。

1.4 質量分級

根據東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結合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的實際情況,將評價指數大於80的作為易開發土地,50~80的為較易開發土地,小於50的為較難開發土地。

根據調查評價結果,全省易開墾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為2 385 383.4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31.4%;較易開墾後備資源3 312 586.4畝,佔43.6%;較難開墾土地786 645.2畝,佔10.4%。易復墾土地734 559.4畝,佔全部後備資源的9.7%;較易復墾土地325 260.6畝,佔4.3%;較難復墾土地46 296.1畝,佔0.6%(圖1)。

圖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質量構成

山東省後備資源以易開發和較易開發後備資源為主體。

2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約束因素及潛力分析

2.1 主要耕地後備資源類型與開發約束因素

可開墾荒草地、可開墾鹽鹼地、可開墾葦地、可開墾灘塗、可復墾廢棄壓佔地和可復墾塌陷地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幾種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六種類型面積總計達716.86萬畝,佔到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94.45%,是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的主要潛力所在。

2.1.1 可開墾荒草地

全省共有可開墾荒草地總面積2994301.5萬畝,佔全省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39.45%,占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46.18%。根據地表起伏程度的差異,又可以分為可開墾平原荒草地和可開墾山區荒草地兩種,前者主要分布在魯西和魯北平原區,後者集中在半島丘陵區和魯中南山地區。

大部分可開墾平原荒草地為易開墾土地,其開發主要受水文和土壤條件的制約。由於地勢低窪,地下水位高,而且長期排水不暢,大部分土壤都有輕度鹽鹼化現象,影響農作物生長。其開發需要挖溝排水、深翻土地、建方田;鹽鹼較嚴重的地區可選種耐鹽鹼農作物,逐步改良土壤。平原荒草地開發的投入相對較少,特別是魯北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可開發荒草地,單片面積大、分布廣,便於集中大規模開發。通過完善的工程設施開發能保證所開發耕地的穩產高產。合理開發平原荒草地後備資源還可以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山區荒草地的制約因素較多,在評價結果中更多的屬於較易和較難開墾土地。首先是地形坡度大,對其開發容易導致水土流失,一般情況下需要修築梯田;其次山區荒草地土層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礫石含量高,開發為耕地的質量一般較差;另外,山區荒草地的灌溉水源保障程度普遍低,而且大都需要電力提灌,增加生產成本。可開發山區荒草地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山地區和山東半島丘陵區,單片面積小,分布零散,開發的組織和協調難度大。

2.1.2 可開墾鹽鹼地

可開墾鹽鹼地為山東省第二大後備資源類型,總量達2071101.2畝,主要分布在魯北沖積平原區,相對集中。

鹽鹼地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土壤的化學性狀,由於土壤中鹽、鹼等化學物質含量高,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另外,鹽鹼產生的原因一般是地勢低窪、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這也成為制約鹽鹼地開墾的因素。

可開墾鹽鹼地的開發必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並重,挖溝排水、灌水壓鹼等水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選種耐鹽、耐鹼物種也很重要,這是近年來鹽鹼地改良的主要方向。魯西北平原區「上糧下魚」的模式比較成功。鹽鹼化程度不同,開發的難易程度差別很大,開發為耕地的質量也不相同,一般輕度、中度鹽鹼化通過改良可以成為優質耕地,而重度鹽鹼化的改良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和投入,直接開發為耕地的投入大,質量很難保證,一般先開發為園地和牧草地。

2.1.3 可開墾葦地和可開墾灘塗

根據全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結果,全省可作為耕地後備資源的葦地和灘塗1016739.5畝,佔全部後備資源的13.4%,大部分為易開墾後備資源。葦地和灘塗的地形平坦、土壤性狀好,只要採取一些工程措施,一般可以改良成優質耕地。但葦地和灘塗是地表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近年來國際上對灘塗、濕地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對可開墾葦地和灘塗的開發必須謹慎,提前進行相應的環境影響評估。

2.1.4 可復墾廢棄壓佔地

根據調查,全省共有可復墾廢棄壓佔地842056.7畝,主要類型為廢磚瓦窯場、村莊搬遷廢棄地和工礦廢棄地,廣泛分布在全省各地。

可復墾廢棄壓佔地的復墾條件與地表堆積物的厚度、有害物質含量、耕作層破壞程度、覆土來源等要素密切相關。從全省情況看,廢棄壓佔地的破壞程度較輕。像多數磚瓦窯場,生產時只是利用了耕作層下的一定厚度的生土層,因此只要將生土深翻,並將原耕作層返還覆蓋,同時大量施用有機肥料,一般可以復墾為優質耕地,而且出地率高。

2.1.5 可復墾塌陷地

全省共有可作為耕地後備資源的塌陷地244416.2畝,佔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3.2%,集中分布在棗庄、濟寧等採煤塌陷區。塌陷地的復墾限制因素較多,情況也比較復雜,有些還沒有沉穩,塌陷較嚴重地區積水較深,很難再全部復墾為耕地,而且復墾的工程量大,技術要求高,個人和一般組織沒有能力復墾。塌陷地的復墾應堅持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漁則漁,不宜過分強調復墾為耕地和整理復墾的出地率,可以借鑒「桑基魚塘」「果基魚塘」的生產模式。塌陷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在塌陷前一般都是優質耕地,塌陷地的復墾不僅是一個經濟技術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應引起重視。

2.2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潛力

根據近年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經驗,按易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65%、較易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60%、較難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55%的保守數字估計,全部後備資源開發可凈增耕地470萬畝左右,其中國家級340萬畝(表3)。

表3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潛力估算 單位:萬畝

3 耕地後備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

3.1 對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

3.1.1 關於山東省糧食生產目標

糧食生產不同於其他農產品,因為它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這也使它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戰略性資源,從根源上講,保護耕地就是為了保護糧食生產。糧食又與其他的商品不同,它的需求彈性低,達到一定水平之後需求量不再有太大增長。因此確定一個合理的糧食生產目標是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

目前全國糧食供給已出現結構性過剩,糧食價格持續穩定在低水平,而且國際市場上的糧食價格比國內還要低,從這一角度看,再過分強調糧食生產似乎沒有必要。但是我國作為一個近13億人口的大國,糧食需求基數大,農業基礎仍然十分脆弱,特別是糧食生產的保證率和保障能力不夠高,一旦發生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全球糧食市場都會造成巨大沖擊;其次,我國目前的糧食過剩僅僅是結構性的,還面臨提高糧食質量、豐富糧食結構的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用過多的外匯大量進口糧食也是不現實的。山東省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省,也是我國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的省份,維持一定的糧食產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對國家負責任的表現。但在農業產業化和經濟市場化的前提下,過分強調糧食生產,甚至把全省作為商品糧基地的設想是不利於全省經濟發展的。

3.1.2 關於農業市場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後備資源開發

加入WTO後,我國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加快。山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各地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積極的探索,可以從近年來我省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上反映出來。

關於農業市場化問題,現在普遍認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穀物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方面不具備競爭優勢,但在需投入較多勞動力的蔬菜、園藝、林果、畜禽以及中草葯等特色農產品生產方面有優勢,這些產業是今後發展的重點,相應的土地資源配置也應向這些產業傾斜。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另一個重點是種植業結構調整,即由糧(食)經(濟)二元結構向糧(食)經(濟)飼(料)三元結構轉變,這已經取得廣泛共識。傳統的糧食生產,口糧與飼料不分,把人吃的糧食用作飼料糧,飼料生產完全依附於糧食生產,這既加劇了糧食供需結構的短缺,增加糧食壓力,又制約了飼料產業的發展,致使畜牧業發展緩慢;既限制了糧食生產效益的提高,又制約了非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的發展。據研究(梅方權,2001),在過去的20年中,糧食和食物的消費量和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預測到2010年人均糧食需求量也就在400~420千克,其中口糧不到200千克;到2030年人均糧食需求量在420~450千克,口糧下降到140千克,人均糧食需求量的30%~50%都是用作飼料,因此未來增加的主要是飼料用糧。

飼料除了包括一部分糧食類飼料(如玉米)外,還包括草類飼料,而後者的前景更為廣泛。據國家有關部門預測,世界范圍內綠色飼料生產消費呈持續增加的態勢,國際市場每年向我國求購草粉1000萬噸,優質苜蓿乾粉銷價高出玉米20%,國內市場保持現有畜牧業水平每年草產品需求缺口達4500萬噸,而且草地生態系統更接近自然生態系統,其生態意義要比耕地大的多。草類飼料的生產主要依靠牧草地,當然也可以在耕地上種植人工牧草,這就使得耕地和牧草地的界限趨於模糊,也對傳統土地分類系統和耕地管制模式提出了挑戰。

3.1.3 關於人口城鎮化與城鎮發展

我國在對人口城鎮化的認識上長期存在誤區,實際上城鎮,特別是城市是一種高度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種現代化的人居方式,人口城鎮化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一個必然現象。以山東省為例,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超過180平方米,而城市人均用地面積則不足120平方米。目前山東省農村剩餘勞動力約700~800萬左右,向城市轉移一個農村人口就相當於節省建設用地60平方米。如果能及時地通過土地整理和農村宅基地流轉推進城鎮化進程,減少建設佔地的潛力是很大的,應該做好這篇大文章。

當前各級政府都已認識到城鎮化的重要意義,相關的促進政策也逐步出台,而山東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39%,超過了城鎮化加速的臨界點。可以設想未來幾年是山東省城鎮加速發展期。鑒於城鎮在空間分布上的連續性,城鎮發展大量佔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會空閑出大量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因此農村居民點整理復墾是實現土地利用良性循環的重要步驟,也是今後土地管理工作重點。

3.2 未來10年山東省土地供需的總量平衡控制預測

土地供需的關鍵是要解決好農用地和居民點建設用地這兩個主要地類的用地問題,首要的是保障基本的糧食生產,其次是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1)農用地供需預測。根據有關機構的預測結果和山東省政府確定的人口控制目標,2010年全省人口總量達到9 500萬人左右,糧食需求量按人均每年400千克計算,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目標,共需要生產糧食380億千克,糧食單產按435千克/畝計算,需糧食播種面積8 735.6萬畝,糧食復種指數按1.75計算,糧食生產需要佔用耕地4 991.8萬畝。現有耕地總量11 400萬畝,完全能夠滿足糧食需求量。

(2)居民點用地預測。據預測,201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0%左右,全省總人口9 500萬人,城鎮和農村人口各4 750萬。城鎮人均佔地按110平方米估算,共需建設用地780萬畝左右,比目前多出255萬畝左右;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按150平方米計算,共需農村居民點用地1 080萬畝左右,比目前少出750萬畝左右;二者內部平衡減少居民點用地300~450萬畝。

(3)其他用地預測。山東省現有林地、園地面積3 495萬畝;尚有可造林地1 485萬畝(荒山荒地508.5萬畝,退耕還林地976.5萬畝);加上農田林網、林糧間作、地堰開發和四旁樹共折實1 605萬畝;森林覆蓋總面積可以達到6 600萬畝左右;再加上可調整林地和園地,2010年左右森林覆蓋率可以達到28%以上,超過省政府確定的25%的目標。隨著全省地級市間高速公路貫通,交通建設將會進入一個相對平穩期,交通用地的增長將放緩。

通過對耕地、林地、園地和居民點用地等幾個主要用地方式的供需分析表明,只要合理利用,山東省現有的土地資源完全能夠滿足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3.3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時序和策略

3.3.1 從利用手段看,優先考慮復墾,謹慎開發

土地開墾受資源總量的限制,難以持續,土地復墾和整理才是實現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環和集約利用,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根本手段。

從生態效益的角度考慮,可開墾後備資源都是未利用地,它們目前的生態系統最接近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對其開發會或多或少地破壞這種自然生態環境,像葦地、灘塗、沼澤等地類都有重要的生態價值,應謹慎開發。而可復墾後備資源大部分地表裸露,有些積水,對其合理開發可以起到保護水土、改善環境的作用。綜合考慮,山東省補充耕地應優先考慮復墾,謹慎開發。

3.3.2 從利用方式看,近期以開發為林地、園地和牧草地為主,以開發為耕地為輔

前面已對當前的糧食供需形勢做了分析,耕地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低,有些地區農民自發將其轉為林地、園地,在這種情況下再大規模投資開發耕地從經濟效益上看是不合理的。較為現實的選擇是先少量投入開發為林地、園地和牧草地,這樣的投入產出效益會高一些,而且生態功能強於耕地;同時,通過種植林果、牧草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質量,為將來耕地開發奠定良好基礎。

3.3.3 在改良方法上,以生物措施為主,輔以工程措施

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方向,它對生態環境和生產設施有嚴格的要求,未來的土地開發、土壤改良應優先考慮採取生物措施,在鹽鹼地開發上尤其如此。近年我國在耐鹽、耐鹼物種培育方面取得較大突破,這對鹽鹼地的開發非常有利,另外,近來在鹽鹼地種植水稻、棉花等試驗也取得了較好的收益,這些經驗和措施應充分推廣利用。一些海拔較高的耕地後備資源,水分缺乏,又不具備灌溉條件,種植耐旱植物是必要的。大規模的工程措施投資大、周期長,對周圍環境影響強烈,應充分論證。能用生物措施替代的,盡量採用生物措施。

4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和機制保障

4.1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前提

規劃作為土地管理工作的龍頭,是宏觀調控土地配置的主要手段,也是土地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的基礎,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實施強有力的規劃管理。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編制要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合理定位,明確制定規劃目標。在保障全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占補平衡」管理目標的實現。必須把地方性的、階段性的規劃目標納入總體規劃、長遠規劃統籌考慮,以避免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不統一、不和諧。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問題,把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優化、對土地資源的需求等要素綜合考慮,綜合規劃。山東省生態保護的重點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和生態條件惡化的部分山區。對這些地方的耕地後備資源進行規劃開發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反復研究、論證,不可盲目決策。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編制要強化公眾參與意識。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作為一項法規性的文本,既要充分考慮到規劃實施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同時,要引入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對於土地利用規劃失誤和規劃中強制性內容執行不嚴,要追究領導責任,建立規劃行政管理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土地利用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4.2 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要不斷創新管理運行機制

4.2.1 開拓思路,改革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投入機制

山東省土地開發整理的資金現在主要是政府投入。隨著全省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土地供需矛盾變化,要求加快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以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這種形勢下,僅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因此,要大膽創新,開拓思路,改革和完善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投入機制。這方面不少地方摸索出了成功的經驗。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東營市,是耕地後備資源的富集區,近年來採取「借雞生蛋」的做法,引進外地大企業、大財團進行集中連片、規模化、產業化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應該積極制定相關政策,本著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支持各種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相對較小、開發難度不大、收益來得較快的地區,可以試行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鼓勵、支持農民自主開發。經濟實力較強、發展較快的地區,可以試行租賃承包制、風險投資制等,鼓勵企業、社團等社會力量參與投資開發。經濟相對發達、耕地後備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可以試行異地開發代理制,以商業化投入方式運作,加大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力度。

4.2.2 創新機制,實現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產業化運作

對於大面積集中連片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一定要做到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標准高質量施工,開發一片成功一片,高效利用一片。列入國家土地開發整理重點地區的工程項目、跨區域工程項目,可以採取招投標制。從規劃設計、現場施工到質量監理、成果驗收,形成產業鏈,逐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運作,使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高起點規劃、高標准設計、高質量施工、高效益產出的產業化運作目的。縣域內相對集中的耕地後備資源,在開發難度相對不大又能夠形成規模的地區,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規模化、產業化運作。

4.2.3 統籌兼顧,實現耕地後備資源的合理配置

在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決策過程中,要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自覺服從、服務於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以取得最大綜合效益為目的,不能僅僅局限於單一種植糧食作物。濱州市無棣縣的水灣鎮形成了規模化的專業蘆葦市場,輻射周邊數省;淄博市博山區的東部山區,農民開發沙石薄嶺、河灘荒地種植中葯材,每畝收益2000元左右,效益高於種植糧食作物;聊城市莘縣開發窯場廢棄地種植高效林果樹,成為山東農業大學高效林果種植的示範基地。各地這樣的例子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

4.2.4 強化管理,實現耕地後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作為政府主管部門,應健全領導和指揮、調度機構,制定全省統一的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市、縣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也應健全相應的領導和指揮、調度機構,制定相應的開發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管理,規范運作,不斷提高管理水平。要充分運用成熟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將本次調查評價成果數字化,建立基礎數據信息系統,實現數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造福於人民群眾和社會的民心工程,是一項保證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工程。一定要認真分析研究山東省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和保護戰略,反復論證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時序和策略,研究制定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目標任務,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開發利用的道路,保證山東省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⑹ 濰坊在山東的經濟排名及發展潛力如何與濟南、淄博、臨沂、濟寧等城市相比呢將來會超越煙台嗎

濰坊這幾年發展迅速,在山東現在能排到前五名,未來發展形式不錯,應該能超過淄博,和煙台還是有差距的.

⑺ 學習山東經驗 進一步解放思想 提高土地管理為國民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的能力

(2005年8月20日)

2005年6月1日~9日,由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政協主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自治區副主席宋愛榮率領的新疆黨政代表團,在山東省、河南省有關領導的陪同下,先後到山東、河南學習考察。我作為代表團的成員,通過幾天的學習和考察,耳聞目睹了山東省和河南省的大發展、大變化。特別是山東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上呈現出高速度、跨越式和超常規的發展局面,以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優勢運用到位,把潛力挖掘到位,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位,全力以赴發展經濟的干勁給人以深刻印象。此次學習考察,使我進一步解放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找到了差距,堅定了信心。我要認真學習山東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創造的寶貴經驗和做法,尤其要借鑒山東省國土資源部門正確處理土地利用和保護的經驗和舉措,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實現我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山東省土地管理工作的特點

(一)認識到位,思想解放

黨的十六大以來,山東省委連續在全省各地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新的形勢下,要想在發展上不落後,首先在思想上不能落伍,要加快發展,關鍵看思想觀念、看機制運作、看措施落實,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形成集聚效應,創造發展奇跡。山東省國土資源部門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銳意改革,正確處理土地利用和保護的關系,做到既不「撞車」違規操作,又不「剎車」等待觀望,更不「誤車」坐失良機。2004年建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收入達256億元,特別是在提供用地保障上,開拓思路,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勇於實踐,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

(二)通過土地市場治理整頓,變壓力為動力,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山東省認真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對近幾年出台的不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政策的489個文件予以廢止和修改;對省、市、縣(市、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農用地轉用審批、建設用地供應審批、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確權發證、土地執法監察、財務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認真進行了糾正和處理。全省共撤銷各類開發區739個,保留各類開發區251個,核減了3/4;處理相關責任人員1000多名;對先上車後買票的違規用地,進行了查處,補辦了用地手續,使佔用地總量一半的違規用地完善了手續。在補辦用地手續中,實行補辦用地手續的不佔年度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的政策。借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的東風,變壓力為動力,解決了多年遺留的問題和矛盾,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三)靈活掌握政策,及時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民經濟快速的發展,山東省也和全國一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問題日漸突出,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呼聲高漲。山東省及濟南市、青島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國務院批准實施後,根據國家規定,沒有進行過調整,但其他市、縣(市、區)、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山東經濟發展的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關於「規劃的調整必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的規定,進行了調整。按照《國務院關於做好省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4〕12號)「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由縣、市人民政府申請,報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後,仍由設區的市審批」的規定,山東省規劃的調整主要是調整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因為建設項目大部分落實在鄉鎮。在規劃調整中,主要做法是調整布局和用地方向,多個項目集中,一並調整,原則上不突破建設用地總規模。

截至2004年4月,山東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至2010年建設佔用耕地指標已經用完。國家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下達後,採取用計劃指標替代規劃指標的辦法,相應調整土地利用規劃,保證了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實施。同時,對於經國土資源部同意批準的城市規劃大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也視為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四)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切實保護失地農民利益

山東省政府於2004年制定並公布了各縣(市、區)耕地最低年產值標准,補償倍數不低於法定倍數的16倍。一些市針對因征地降低生活水平的,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經費由財政解決。在城市規劃區內征地,積極推行「區片綜合價」(僅含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制度,合理確定不同區位的征地綜合補償標准。山東省國土資源廳還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通知》(魯國土資發〔2005〕7 1號),在進一步落實貨幣安置、農業安置等措施的基礎上,多形式、多渠道安置被征地農民。逐步建立「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三位一體的新模式,實現征地與勞動力安置、建立社會失業和養老保險制度同步進行。對有長期穩定收益的項目用地,可以以土地補償費入股或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可以採用留地安置的辦法,按規劃用途預留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確定給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用於發展第二、第三產業。

(五)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促進招商引資工作

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徵用、統一儲備、統一配置、統一管理」的原則,建立「政府投資、儲備中心存地、客商用地」的機制。由政府調控土地市場,及時保障建設項目的土地供應。縮短項目落地的時間,項目一到就可落地,而不是常規的選址、征地。有些暫無項目的耕地繼續由農民耕種,有項目及時收回。極大的方便了招商引資工作。如濟南市2004年投入40億元進行土地收購儲備。青島市對308國道兩側的土地全部進行了儲備。威海市通過紅線儲備、協議儲備、實物儲備等多種方式,逐步將企業搬遷騰出的土地、政府收回的違法用地、經營性用地及其他依法可以收回的土地,全部納入政府土地儲備。

(六)盤活存量用地,節約集約用地

針對用地空間比較小、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緊張、建設項目用地多的實際,加大挖潛力度,積極盤活存量土地;一是認真開展了存量建設用地的清理,向存量建設用地要發展空間。2004年以來,青島市共清出678宗存量建設用地,面積5萬余畝,近期可挖潛利用近l萬畝。二是「海、陸、空」並進,即:填海造地、整理復墾折抵建設用地、建多層廠房提高利用率。通過上述措施,解決了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只有18萬畝、實際用地達40萬畝的困難,保障了土地供應。三是因地制宜發展多層、高層建築,嚴格控制建平房、圈大院、搞「花園式工廠」、建設寬馬路、大廣場。山東省人民政府明確要求新增建設項目用地必須符合國家和山東省產業政策;劃分區域強化投資強度,土地投資強度標准為不低於100萬元/畝,同時規定,固定資產投資小於500萬元的項目,原則上不單獨供地。

(七)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力度,解決各業用地矛盾

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過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設用地的整理,節約用地,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和合理利用;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農村居民點的合理布局、適當集中;通過對農村居民點和其他閑置存量建設用地進行整理的耕地面積,等量置換為建設佔用耕地的規劃和計劃指標,用於農村居民點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鎮建設,以緩解用地供需矛盾。兗州市大力推進「合村並點」,全面實施「小村並大村,四百變一百」工程,力爭利用15~20年時間,將全市400個多個行政村合並建設成100個中心村,預計可節約土地4萬多畝。

(八)新增用地向工業傾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在招商引資中,山東省看重的是企業落地後增加的稅收、就業的機會、帶動的消費和科技的進步等對國民經濟發展拉動的長期效益。特別對工業項目用地,採取傾斜的供地政策,在工業項目用地上全部採用協議方式。並根據各地財政的實際情況,予以補貼或返還。對經營性項目用地,原則上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供地。但對具有帶動作用和凝聚效應的經營性項目用地,在有意向投資者後,則以掛牌方式供地為主。

在征地工作中,為減輕企業負擔,由政府埋單,是山東省的一大特點,如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由政府繳納、耕地開墾費、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由財政補貼。具體實施中,政府只收取評估地價的20%出讓金,主要用於繳納新增建設用地費。

威海市提出了「只要你來干,手續我來辦」的服務理念,投資者確定項目後,由市招商局和服務中心代理企業辦理落地的所有手續,受到客商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山東省開展了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試點工作。集體建設用地依法由地級市人民政府審批,只進行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而不征為國有。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時,多採用租賃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的形式。這樣,不但有利於企業及時落地,也有利於農民集體長期穩定地增加收入,化減了征地補償安置的困難和矛盾。如企業要求取得土地使用權,5年後可申請征為國有,並辦理出讓手續。

(九)項目向開發區集中,形成凝聚效益

近幾年,山東結合中央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整合優勢園區,集中連片開發,充分發揮重點園區的帶動輻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是開發區科學選址,合理布局,主要選擇荒山荒灘搞建設。如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榮成經濟開發區、乳山銀灘旅遊度假區90%以上的用地是沿海灘塗,避免了佔用大量耕地。二是採取資源共享的辦法,積極引導鄉鎮招商引資項目到依法設立的開發區和城市工業區集中。如乳山市出台了園區招商的「飛地政策」,即不論哪個鄉(鎮)引進的項目落戶開發區,便實行稅收「五五分成」,調動了各鄉(鎮)招商引資的積極性,節省了大量基礎設施投入,達到了集約用地的目的。

(十)夯實基礎,為科學管理奠定基礎

高效、科學的國土管理必須以現代科技為支撐。山東省下大力氣開展土地管理基礎工作。投資上億元建設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和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更新基準地價,開展農地分等定級,完善電子政務建設。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可研、規劃設計也取得豐碩成果,山東省2004年上繳國家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32億元,通過扎實的基礎工作,落實整理項目,爭取了全部上繳經費的返還。

按照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山東省積極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准備工作,完成了規劃實施評價和8個專題的研究工作,爭取省財政安排規劃修編經費660萬元(已落實,不含規劃資料庫和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費用),各市、縣(市、區)的規劃修編准備工作正在積極進行。通過下大力氣夯實基礎工作,為科學決策、管理和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鞏固成績,學習先進,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促進我區土地管理工作

與山東省比較,在土地管理工作方面,我們也有我們的特點,學習山東省的長處和經驗,取長補短,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更進一步。所以,有必要對我們的工作進行一次回顧,和山東的工作進行一次比較。努力做好結合的文章,抓好落實的工作,實實在在地將我們在山東省學到的經驗落實到新疆的發展中。

(一)自治區土地管理工作的回顧

自治區的土地管理工作自2000年8月國土資源廳成立以來,在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國土資源管理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受到國土資源部的肯定,為實現自治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一是積極開展土地調查、評價、規劃和科學研究等基礎業務工作,奠定了土地管理的基礎。完成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通過對新疆後備土地資源及坡耕地、沙化耕地的調查,查清我區2030年以前有水源保證的可開墾後備資源4978萬畝,摸清了新疆土地資源家底,為自治區和國家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數據;組織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地(州、市)、縣(市)、鄉(鎮)四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等專項規劃,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增強;開展了農用地分等定級工作,及時更新城鎮基準地價;加強基本農田保護,使全區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85%以上。

二是正確處理土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努力保障土地供應,為自治區經濟發展服務。按產業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的要求,積極為自治區能源、水利、交通、電力、城市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重點項目以及符合供地條件的建設項目提供用地保障和優質服務;開展了存量建設用地資源普查的工作,查清了全區城鎮閑置土地、空閑地和批而未用的土地7.08萬畝;制訂了鼓勵盤活存量土地和集約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減少各項建設對耕地的佔用。加強土地市場建設,土地資源市,場配置比例不斷提高,2000年土地使用權有償收入7.23億元,2004年達到25.365億元;增強服務意識,制定優惠政策,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促進了國有企業結構和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

三是加強征地管理,嚴格執法監察。切實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健全征地程序,依法加強征地管理,完善征地補償安置辦法;拓寬征地安置途徑,落實征地制度改革措施;加強對征地補償安置費分配使用的監管,防範征地中損害農民合法權益問題的發生;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嚴格土地執法監察,加強動態巡查,預防和制止土地違法發生,及時查處土地違法案件。

四是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制定配套政策和優惠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在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中,核減違規設立的開發區(園區)13個;違規干預和插手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的現象得到遏制,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得到了糾正和解決;自治區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已通過國務院的初步驗收;抓法制建設,初步形成了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為核心的地方性國土資源管理的法規體系,為自治區國土資源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提供了法律保障;為鼓勵國內外投資者參與新疆的開發建設,新疆國土資源廳起草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於西部大開發土地使用和礦產資源優惠政策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土資源優惠政策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見》,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已轉發各地執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荒山綠化優惠政策,使烏魯木齊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農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等方面,採取靈活優惠政策,促進了新疆優勢產業特別是林果業的發展。如,喀什地區1999年還只有60萬畝林果,到現在林果面積已經擴展到253萬畝。

五是抓機遇,積極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在科學規劃的基礎是,積極組織開展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可研、規劃設計、預算編制,2000~2003年,自治區申報國家項目55個,總規模15327公頃,總投資21190.18萬元,到位資金9157.415萬元;2003~2004年,申報自治區項目28個,總規模7171公頃,總投資9344.01萬元,到位資金8589萬元;2005年1~4月,申報國家投資項目43個,總規模37124.34公頃,總投資61427.22萬元。特別是完成了伊犁南岸大渠灌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為啟動國家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奠定了基礎。在全國耕地面積逐年銳減的情況下,2001~2004年自治區耕地增加157.76萬畝。

六是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幹部隊伍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了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加強;幹部培訓工作,尤其是少數民族幹部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2004年作風建設在自治區8個被評議的部門中名列第一,全面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通過開展「文明處室創建」、「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創建「青年文明號」等一系列活動,幹部職工的文明素質和文明程度有了明顯提高,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了貢獻。

(二)學習山東經驗,促進我區土地管理工作的建議

縱觀山東省經濟快速發展,得益於歷屆山東省委思想觀念的解放,持之以恆、全力以赴抓經濟建設的落實。通過2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意識深入人心,從而形成合力。各級政府在抓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是層層要求土地上有什麼優惠政策,而是充分認識到土地既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更是政府所要經營的主要資產,將土地管理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日程,高度重視,積極主動,依照法律程序辦事。通過經營城市、經營土地,改善投資環境,使以地聚財、以地生財落在實處,增加了財政收入,也推動了招商引資。

通過學習考察,我深刻感覺到山東省各級幹部思想解放,勇於實踐,創新務實的工作精神。與山東省相比,我們還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觀念和認識方面,許多地方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土地管理工作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路不清、認識不到位,缺少敢於實踐、敢於超越的氣魄和勇氣。二是在靈活運用政策方面,自治區已經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於西部大開發土地使用和礦產資源優惠政策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土資源優惠政策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見》等政策,但許多地方對文件學習不夠、領會不深,沒有用足、用活、用到位。三是在服務意識方面,在國家已經三令五申明確土地管理審批許可權和程序的情況下,許多地方政府還在要求分權。投資環境的改善不是靠審批權的下放,招商引資需要的是良好的資源和環境,只有提高服務水平和行政效能,才形成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

學習山東省的經驗,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最根本的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政策,把改革、發展、穩定緊密聯系起來,搶抓機遇。增強機遇意識、危機意識和創新意識,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1.認真落實國務院28號文件,積極參與國民經濟宏觀調控

國務院28號文件是今後一個時期土地管理的綱領性文件,在理解和執行政策上、要結合自治區實際,體現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精神,既要認真嚴肅,也要思想解放。對28號文件要深刻領會,全面把握.實事求是的制定出符合新疆實際的辦法。要著眼於運用政策去推動工作和事業的發展。對具體問題的處理要著眼於發展的全局,採取更加靈活方式和方法。在土地供應上,要充分發揮新疆未利用土地多的優勢;在建設用地上,在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於新疆發展的,就支持、保護和扶持。

2.依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調整

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適時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上,既要嚴格執行規劃,維護規劃的嚴肅性,也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實事求是的依法進行調整,使規劃服務於自治區經濟發展的大局。在目前自治區級、地(市)級、縣(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還未正式開展的情況下,對沒有突破規劃目標的,可以對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局部調整。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局部調整由縣(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地區行署或州、市人民政府報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後,由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審批。對經國土資源部同意批準的城市規劃大於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可視為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解決因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影響項目落地的問題。

3.充分利用新疆未利用土地多的優勢,招商引資

結合我區實際,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土資源優惠政策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見的通知》(新政辦發〔2004〕9號),對荒山荒地、綠化用地、退耕還林還草用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用地、畜牧業發展用地、農牧民開展民俗旅遊項目和發展服務業用地、企業(轉制科研機構)改制用地及招商引資項目利用國有未利用土地的優惠政策,為充分合理利用資源提供政策保證和支持。

盡快出台《利用國有未利用土地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用地意見》,制定具體優惠措施,支持自治區的工業發展。

4.繼續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在新疆尤為重要。要加強征地工作管理,進一步做好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補償工作,切實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安置補償基數和標准應及時調整,盡可能採取高限,必要時政府可以從財政收入中予以補貼。目前,征地安置補償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政府的領導下,加強與民政、社會勞動保障等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安置失地農民的途徑可以採取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

5.進一步推行土地收購儲備工作

土地收購儲備工作是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加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收購儲備機構,加大土地儲備力度。根據城鎮規劃建設需要,結合融資還貸能力,合理確定儲備土地的資金投入、規模和周期。要結合實際,從政府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確定一定的比例充實土地收購儲備資金,專項用於土地收購儲備。對存量建設用地也納人土地儲備的范圍,建立「政府投資,儲備中心存地,客商用地」的機制,對工業用地可採取集中連片的儲備形式,形成「地等項目」的格局,確保招商引資項目用地的及時供給。

6.用活政策,支持項目建設

對經營性項目用地,堅持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供地,按市場方式進行配置;對工業生產型項目的用地,仍以協議供地。在工業項目用地協議出讓中,根據評估地價,明確政府收益比例,使政府收益能夠支付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和相關直接費用。其餘涉及征地的相關費用,由用地單位按規定支付給農民集體和政府有關部門。能夠給予財政補貼或減免的,可由當地政府研究決定。

7.統籌規劃,加強開發區建設

自治區已通過國務院土地市場治理整頓驗收,開發區清理工作已基本結束。對開發區建設應當加強研究論證,在切實保護基本農田的前提下,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強開發區建設和管理,形成一批項目向開發區集中,產業關聯,具有凝聚效應和帶動作用的產業聚集區。

8.加大基礎工作投入,提高工作水平

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下大力氣開展土地管理基礎工作,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盡快完成65個縣(市)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基本農田的調整奠定基礎;及時更新基準地價,盡快應用農地分等定級成果,完善電子政務建設。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新疆是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西部生態建設也需要加大土地開發整理的力度。因此,需要做好項目實施的准備工作,編制科學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做好項目可研、規劃設計、預算,充實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庫,積極爭取國家投入,為新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土地保障。

自治區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依法肩負著國土資源管理、評價、規劃、利用和保護工作,是參與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部門。我們要堅決按照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圍繞經濟建設這個大局,努力提高國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平,為促進自治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發揮各級的推動作用。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中,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和改革開放這個大局,既要依法行政、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把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找准工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堅持一手抓保護,一手抓保障,在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新疆土地資源的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用足、用好、用活國土資源優惠政策上下功夫,使這些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加大合理開發利用的力度,確保建設用地的供應,發揮對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赴山東省學習考察報告,原載《新疆國土資源》2005年第5期)

⑻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15分)材料1:山東省近年來經濟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全國的經濟大省,對全國經濟

(1)高於(1分)抄P點可能地處城市環線與公路干線交會處,交通通達度好。(2分)
(2)鋼鐵工業 (2分)房地產業 (2分)
(3)韓國(2分)日本(2分)①地理位置靠近日、韓兩國;②勞動力廉價、豐富;
③市場腹地廣闊;④海陸交通便利;⑤製造業基礎較好,基礎設施比較完備;
⑥科技教育發達等。(任答四條即可) (4分)

⑼ 山東省的優勢產業和稀缺產業有哪些

按資源的根本屬性的不同,劃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自然資源是指具有社會有效性和相對稀缺性的自然物質或自然環境的總稱。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能源資源、旅遊資源等。這類行業主要包括有色、煤炭、石化、電力等擁有能源,資源儲備的行業,以及種植,林業,房地產、旅遊景點、水電氣等公用事業。從長期來看,中國乃至世界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非常巨大,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能源、礦石、土地、水、煤炭、電力等資源都將面臨著很大的缺口。而從上市公司業績來看資源類股票業績近年一直呈現整體增長,在行業排名中名列前茅,吸引了眾多機構資金,成為領跑行情的佼佼者。資源類行業一般具有某種資源壟斷優勢,自然資源優勢,行政資源優勢,品牌優勢。而其中貴州茅台就是以其品牌優勢得到資金青睞走出了獨立的長牛行情。各類資源的稀缺性賦予了資源類行業及具有獨特資源優勢的上市公司層出不窮的題材。而有色和煤炭板塊中擁有礦山資源的各股更具長期投資價值。

按自然資源的增殖性能,可分為:①可再生資源。這類資源可反復利用,如氣候資源、水資源、地熱資源。②可更新資源。這類資源可生長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生物資源。③不可再生資源。這類資源形成周期漫長,如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其中尤以擁有礦產資源最具長期投資價值。2007年11月,國家對高耗能行業調控力度加大,產能過剩逐漸改善,電力和礦石資源開始成為生產的制約因素。結構性調整將使擁有資源的企業顯現優勢。資源類上市公司的股價上漲通常跟隨現貨價格的上漲。我國磷礦石富礦少,價格長期上漲趨勢基本形成,其中擁有豐富磷礦石儲量具有明顯資源優勢的興發集團、六國化工值得重點關注。全球鉀肥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鉀礦貧乏,僅佔世界總儲量1.63%,上市公司中擁有國內最大的察爾汗鹽湖資源的鹽湖鉀肥的產量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機構雲集集中,高度控盤,股價長牛格局明顯。由於下游玻璃、日化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純鹼國內需求旺盛,價格持續走強,估值較低的三友化工、山東海化、雙環科技近期表現另人刮目相看。由於石油價格高漲,各地煤改油的加快實施,近期簽訂的08年重點合同煤價格大幅度上漲,產地和消費地的市場煤價持續上漲,煤炭板塊仍然是機構青睞的價值投資板塊。中國神華作為國內最大的以煤炭為基礎的綜合性能源公司,資源量和可售儲量,位居世界第二,未來資產注入實現整體上市,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為了更加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整體上市題材成為相關上市公司股價上漲的催化劑。其中攀鋼鋼釩通過購買資產及以換股方式購買資產,整體上市後無疑將使企業產業鏈趨於完善,業績增長潛力大增。我國森林資源豐富,隨著消費升級對木材需求的增長,供給偏緊,價格上漲趨勢不改。天然林保護資源的實施,使得我國林業成為稀缺資源,擁有林業資源的相關上市公司未來潛力值得挖掘,其中永安林業、吉林森工值得關注。

資源類行業涉及的范圍在逐漸擴大,其稀缺性和相對壟斷性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將更加突出,是二級市場上挖掘不斷的題材源泉,其中優質具有資源優勢的上市公司將成為二級市場佼佼者潛力不小。

⑽ 山東的17地市有哪些

山東省17地市包括: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濱州、德州、聊城、臨沂、菏澤、萊蕪。

山東省常住人口的地區分布如下:

濟南市 681.40萬人 青島市 871.51萬人

淄博市 453.06萬人 棗庄市 372.93萬人

東營市 203.53萬人 煙台市 696.82萬人

濰坊市 908.62萬人 濟寧市 808.19萬人

泰安市 549.42萬人 威海市 280.48萬人

日照市 280.11萬人 萊蕪市 129.85萬人

臨沂市 1003.94萬人 德州市 556.82萬人

聊城市 578.99萬人 濱州市 374.85萬人

菏澤市 828.78萬人

山東省17地市車牌代碼:

魯A 濟南 魯B/魯U 青島

魯C 淄博 魯D 棗庄

魯E 東營 魯F/Y 煙台

魯G/V 濰坊 魯H 濟寧

魯J 泰安 魯K 威海

魯L 日照 魯M 濱州

魯N 德州 魯P 聊城

魯Q 臨沂 魯R 菏澤

魯S 萊蕪

拓展資料: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山東東西長721.03千米,南北長437.28千米,全省陸域面積15.58萬平方千米。

山東省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穩居全國第三名,佔中國GDP總量的1/11。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山東省政府門戶網站—走進山東

與山東省土地經濟發展態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