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論述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成就及經驗教訓

論述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成就及經驗教訓

發布時間:2021-03-04 20:40:17

1. 【高分懸賞】歷史問題:新中國建立以來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1957~197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和國家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必須以經濟建為中心並以堅持,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階級斗爭之間的關系;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可照搬別國模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的失誤(即建國以來「左」傾錯誤的發展)
探索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經歷復雜的考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在前後約達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時間內,我黨在這兩個大問題上連續發生嚴重失誤,主要表現為將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盲目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更嚴重的是兩方面的失誤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了歧途和曲折,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

2. 簡析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1957~197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和國家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必須以經濟建為中心並以堅持,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階級斗爭之間的關系;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可照搬別國模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的失誤(即建國以來「左」傾錯誤的發展)

探索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經歷復雜的考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在前後約達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時間內,我黨在這兩個大問題上連續發生嚴重失誤,主要表現為將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盲目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更嚴重的是兩方面的失誤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了歧途和曲折,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

①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產生的主要影響,是從理論上修改了八大關於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認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這就成為後來黨在階級斗爭問題上連續犯錯誤的理論根源。

②1958年提出的「總路線」,忽視了客觀規律,片面突出和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單純地宣傳「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盲目求快,壓倒了一切,從而改變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③「大躍進」的提出,標志著黨力圖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在「大躍進」運動中,毛澤東和黨的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的發展。於是在一個多月內全國大部分地區就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又一次嚴重失誤。

④1959年「反右傾」斗爭,中斷了糾正「左」傾錯誤的進程,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

⑤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雖然毛澤東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初衷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但對社會主義階段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認識不足,對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這時已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它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性質,只是一場破壞社會主義發展的內亂。

8.二十年(1956—1976年)成就取得的原因和失誤的原因及從中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1956年至]966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破除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八大正確方針的指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整風運動,積極聽取黨內外人士的批評和建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國民經濟。黨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傾錯誤,是「文革」期間經濟建設取得一定成績的主要原因。

失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歷史傳統的影響。中國是封建專制存在時間很長的國家,皇權思想、封建家長制思想很容易侵蝕我們黨的機體,民主法制觀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現對權威的盲目服從。②急於改變我國落後狀況的主觀願望與經濟發展的實際嚴重脫節。黨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後,迫切需要領導人民盡快擺脫貧窮落後狀況,廣大人民群眾信任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很高,具有主人翁般的很強的參與意識。在這種氛圍中,大多數人易犯急躁冒進的錯誤,誇大主觀意識的作用而忽略客觀經濟規律的制約作用。③毛澤東在「左」傾錯誤發展過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同志擁有崇高的威望和絕對權力,他的言行直接影響到黨和政府的政策的執行。1957年以後,處於晚年的毛澤東在關於階級斗爭、經濟建設方面的很多錯誤思想,都具有代表性。由於毛澤東成了「左」傾錯誤的主要代表,「左」傾錯誤的發展更無法遏制。④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反右傾」斗爭使黨和國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嚴重削弱和破壞。

經驗教訓:在經濟建設上:①要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不應片面追求高速度。②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能只憑主觀願望和意志辦事。在階級斗爭上: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解決先進社會制度同落後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②對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的階級斗爭要作出科學、合符實際的分析,不能擴大化;③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和神化領袖的作法;④必須進一步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9.在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總結?

經驗:

黨勇於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犯了錯誤,就嚴肅對待,勇於正視,努力糾正,體現黨對國家、人民的忠誠態度和負責的精神。並且在50~7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豐碩的成績。

教訓:

①必須對社會主義的矛盾和基本國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是堅持和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基礎。

②必須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③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片面誇大主觀能動性

④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確處理領袖、政黨和群眾關系,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則,防止個人崇拜,保證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⑥ 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

★經驗教訓——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經濟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國民經濟建設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的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難題;「文化大革命」長時期的社會動亂,造成中國國民經濟緩慢發展,拉大了中國同發達國家這間的差距,使中國失去了一次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

10.1956—1976年,我國在關於社會主要矛盾和經濟建設方針的認識和實踐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誤?從中可總結出哪些經驗教訓?

答:(1)成功之處:

①政治上,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

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與現實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

②經濟上,提出把中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主要任務,並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2)失誤之處:在經濟上,片面追求建設的高速度。提出社會主義總路線,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經驗教訓:

①搞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國情,不能照搬別國模式。

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③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不可超越生產力水平,片面追求高速度,同時經濟比例也要協調發展。

④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黨內民主,堅持群眾路線。

⑤調整生產關系的同時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中國近幾年來的經濟方面的成就

我國增長模式轉型與發展戰略選擇
2007年9月2日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成就,可以用三個基本數字概括:13億人口的一個國家,在27年的時間內,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這樣的增長勢頭看起來還要保持下去。在人類歷史上,如此的發展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總結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驗,探討今後的發展道路,首先對已有的增長模式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評估。

正確認識和評估已有的增長模式

在微觀層面上,改革主要做了兩件事情:「放開」和「改造」。「放開」就是允許和鼓勵發展多種非國有經濟,包括集體、私人企業,股份制企業,也包括外資企業。「改造」是指對國有經濟部分的改革和重組。

觀察中國經濟的兩條基本線索

一條線索是獨特的要素組合優勢。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託於一系列基本要素的組合: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或現實的市場;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的存在和流動,使勞動力成本被壓到較低水平,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價格也被控制在相當低水平;較為完整的工業基礎體系和逐步完善的產業配套條件;勤勞、節儉、進取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尤其是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在國際范圍內,這些要素條件在一個國家同時出現是少見的,就規模而言,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另一條線索是消費結構升級帶動主導產業,主導產業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從產業角度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主導產業的出現和帶動,而這些主導產業是由市場需求,最終是由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的。上世紀80年代,主導產業是輕工、紡織等。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直接原因是出現了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新一代家電產品、房地產、股票等一批新的主導產業,90年代末經濟乏力,2002年下半年經濟形勢又出現變化。起先導作用的是住宅、汽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子通訊等行業,從而拉動了一批中間投資品性質的產業和基礎行業的增長。

把這兩條線索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看到經濟模式的基本架構。第一條線索是從空間上觀察的,可以看到多種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第二條線索是從時間上觀察的,可以看到主導產業的依次出現。把這兩條線索結合起來看,消費結構升級產生巨大需求,多種基本要素的組合形成供給,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主導產業的依次出現和更替,拉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理解改革開放

在這一增長模式中,改革開放起了何種作用?概括地說,改革創造了使各種生產要素有效組合的體制和機制,開放則使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調整和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

在微觀層面上,改革主要做了兩件事情:「放開」和「改造」。「放開」就是允許和鼓勵發展多種非國有經濟,包括集體、私人企業,股份制企業,也包括外資企業。「改造」是指對國有經濟部分的改革和重組。將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大多數被改造為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不論是放開還是改造,其結果是形成了大批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這些企業能夠將前面講到的諸多生產要素有效地加以組合和利用,構成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動力基礎。

開放是在更大范圍內為優化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提供可能。本地缺少的要素可以「引進來」,比如引進外資;富餘的要素則「送出去」,比如輸出富餘勞動力,從而使本地的增長空間擴大,競爭力增強。發展中國家經濟起步階段通常缺少資金,所以很重視引進外資。但是,近幾年來我國總體上說資金已不缺乏,而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金過剩,為什麼還要引進外資?因為在這些資金的背後,有技術、管理,有品牌、供應鏈、分銷渠道,或者還有企業文化等。這些資金背後的要素是我們需要但缺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資金是多種要素的載體。

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與面臨的重要問題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大多數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工業化進程,實質上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其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

根據可借鑒的國際經驗和我國經濟增長顯示出的潛力,我國經濟繼續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和較快增長,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對我國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點,對這個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就幾個大家較為關注的問題作一簡要分析。

如何認識重工業增長加快的事實

在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增長中,三類產業(先導產業、中間投資品產業和基礎產業)所構成的新產業增長格局中,大部分快速增長的產業屬於統計中的重工業。於是,近幾年出現了重工業增速加快、比重上升的現象。對此,有一種觀點認為,重工業增長消耗資源、污染嚴重,不適合發展,不利於增長方式轉變。但從國際范圍的工業化歷史看,除了那些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如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地區等外,較大規模的工業化先行國家,大體上都經歷了輕工業為重點、重工業中的採掘和材料工業為重點、重工業中技術密集型產業為重點這樣幾個增長階段。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找不到這樣的先例:一個大的經濟體沒有經過重工業加快增長階段而進入了後工業化社會。

我們認為,應當這樣看近幾年的重工業發展:

一是這一發展是市場需求帶動下出現的。處在這一輪增長「龍頭」位置的先導產業中的汽車、住宅產業,其產品的80%—90%是由居民購買的,這與過去有著實質性的區別。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講市場需求,講市場決定,最重要的是大多數居民的消費,或者說大眾消費。有了大眾消費,一個產業才能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才能有規模經濟,才能有增長的可持續性。

二是增長的供給主體也有了實質性變化。統計數據顯示,這一輪增長中增速最快的是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國有企業較慢,集體企業最慢。即使是過去國有經濟比重較大的機械工業,近年來80%以上的銷售額,90%以上的利潤,是非國有企業的。這些企業關心市場需求,關心投資回報,與過去重工業增長中國有企業為主時的行為大不相同。

三是形成了一系列高增長產業群。包括汽車、房地產、機械、新型消費品等高增長產業群。這說明這些產業有很強相關性和帶動力。以汽車為例,在製造業領域,包括整車裝配、零部件製造,及其拉動的鋼鐵、機械、紡織、塑料、電子等產業;汽車製造出來後,有銷售、信貸、保險、保養、修理、加油、培訓以及汽車旅館、汽車餐館等,這些都是汽車服務業。如果說汽車製造業的產值是1,汽車服務業的產值大體在2.5以上。

四是汽車、住宅兩個龍頭產業主導產業地位的確立,將為我國今後一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平台。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大國進入汽車大眾消費階段後,可以保持二三十年的快速增長。我國從2002年才開始進入大眾消費階段,加上人口多、收入差距較大,繼續保持至少20年的快速增長是可能的。不少研究表明,住宅產業在我國也會有20年的快速增長。

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要不要經歷這樣一個重工業加快發展的階段,而是如何走出一條重工業發展新路子。

如何認識城鄉關系和「三農」問題

1.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大多數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工業化進程,實質上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其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但僅僅依靠農業,大多數農民的收入增長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只要農民還是農民,教育、醫療、生活方式,以至民主法制等問題,都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所以,簡單地說,要根本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使現有的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2.農民進城和進入非農產業,收入大幅度提高,前提是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一個農民由農業部門進入非農部門就業,勞動生產率大約增長五倍。其他生產要素,比如土地,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相同數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和非農產業後生產、生活所佔用的土地,與在農村時所佔用的土地相比,土地的集約程度和利用效率,一般來說都有很大提高。

3.工業化的成果應當由全體社會成員公正的分享,否則工業化將不可能是成功的,事實上也難以順利推進。現在突出的問題是,那些處在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最容易受到傷害。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之所以有很大成功,重要原因是農民大規模地介入這一過程,直接分享到工業化的成果。但其中也有不少問題。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工資水平長期偏低,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搬遷和土地佔用中的補償等,都是工業化進程中成果分配是否公平、公正的問題。

4.農民進城、進入非農產業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是一個矛盾突出、容易失衡的過程,對進城的農民來說,要「進得去」、「留得住」,對沒有進城的農民來說,要「過得去」、「穩得住」。「進得去」,最重要的是為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留得住」最重要的條件還是要有可持續的就業機會,要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地與城市居民接軌,形成新時期城鄉居民相互包容的文化。「過得去」,就是要讓繼續留在農村的人們收入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盡管收入水平低,但日子還過得去,每年能夠有所改善。「穩得住」,就是要讓農民合理分享工業化的成果,不要使之成為不穩定的因素。工業化、城市化會帶來很大利益,如何分配很重要,分得好,可以促進工業化、城市化;分不好,就會對這一進程形成阻力,甚至倒退。

增長模式轉型背景下的發展戰略選擇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最為可行、最容易見到成效的是加強資源節約。要進一步推動資源價格的市場化,資源價格能夠由市場決定的,要盡可能地交給市場。

增長模式轉型首先要有正確目標。中央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增長模式轉型的目標確定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增長應當是「以人為本」,全面均衡和可持續的。

第一,擴大內需戰略。擴大內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繼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以帶動需求擴大。重點是保持居民住房、汽車等消費的持續增長,保持城市化的持續推進;在鼓勵中高收入階層消費結構升級的同時,要通過多種途徑擴大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在產業選擇上,讓各種有條件發展起來的產業都發展起來,不要輕言某個產業不能發展。這既有利於擴大內需,也有利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二,自主創新戰略。這里我們重點強調技術的自主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成為負責任的、有長遠眼光的創新主體。企業有沒有自主創新的意願和能力,是自主創新成敗的關鍵。

第三,資源節約戰略。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最為可行、最容易見到成效的是加強資源節約。要進一步推動資源價格的市場化,資源價格能夠由市場決定的,要盡可能地交給市場。推動政府管制重點由經濟型管制轉向社會性管制。管制的重點要放在資源節約標準的實施、新節能產品或措施的推廣、環境保護等方面。

第四,穩定增長戰略。我國經濟波動較大,有技術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則是體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對那些處在先導位置的競爭性的行業來說,低地價(甚至零地價)、低電價、低人價(不提供勞動保護條件、社會保障等),將刺激投資者的過度進入。在另一方面,經濟提速,煤電油運等基礎行業就緊張起來,其中最緊張的是鐵路運輸,原因是壟斷經營。解決這些問題,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要重點推進兩個方面的改革:一是糾正人為壓低要素、環境成本的行為,改革政府投資體制;二是加快推進基礎行業特別是鐵路運輸行業的改革和開放,重點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引入新的投資者。

第五,金融改革戰略。金融改革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有:加快銀行體系改革,重點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通過重組、上市等途徑,改造其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降低不良資產率,按照國際規范調整資產結構,改進資產質量;在按照加入WTO承諾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大金融體系對內開放,特別是對非國有經濟開放的力度,促進新型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的發展,重點解決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改變過度倚重銀行融資的狀況,加快金融結構調整。抓緊解決困擾證券市場發展的深層體制問題,恢復證券市場的正常功能。擴大債券在融資結構中的比重。促進金融創新,鼓勵多種類型適應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的金融機構、產品的創新和供給。

第六,開放升級戰略。今後對外開放的重點,要由范圍和數量轉向結構和質量,即「開放升級」。實行適度的「角色轉換」。由過去較為被動的適應國際環境,轉向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環境;由過去主要是適應規則,轉向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制定規則。在國際貨幣(匯率)、貿易、投資、金融、區域經濟合作等領域,發揮更為主動積極的作用。相應地,在對外貿易活動中,要強調自由貿易、公平競爭原則。由於我們在許多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強調這一原則,對我們的國家利益是有利的。

4.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面臨哪些問題

發展中國家經濟成抄就:
第一,創造了比獨立前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甚至創造了比發達國家更高的經濟發展速度。
第二,畸形的經濟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第三,民族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第四,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增大。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僅沒有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好處,反而遭受了貧困、社會動盪和經濟金融危機等等。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差距形成原因:
一是由資本主義的殖民統治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生產力基礎好、資本雄厚、技術先進,而發展中國家正好相反,而發達國家實行技術壟斷和封鎖。
二是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二戰後,大英帝國被美國拋在後頭,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進入80年代後,日本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一度有超越美國的跡象。90年代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開始疲軟,而美國經濟在近七、八年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發達國家發展的不平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科技。
三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主要是取決於是否實行開放型經濟、積極利用外資完進技術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5.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有哪些經驗教訓

過度開采資源,工業的過度擴張致使環境遭到破壞,出現空氣質量和水內質下降的情況。
政府之容手過度參與,致使市場資源出現錯配,為日後埋下隱患。
政府之手在應該參與時卻方向不明,力度不夠,致使市場資源在某一行業出現極其高度集中的情況,這種情況出現後,其他行業容易出現蕭條。

6. 試論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及原因,經驗,教訓~~~~急

化!
改革開放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經驗在於中國遵循了經濟增長「四色定理」。中國和世界發展歷史充分證明,經濟增長「四色定理」——和平穩定、開放結構、人力資本、結構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充分必要條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遵循「四色定理」,經濟就發展,社會就進步。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教訓
70多年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在我國,唯一真正值得寶貴的,是自然資源和人民大眾。」用這句話來來理解當前的中國也是恰如其分的。在過去30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真正沒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資源、環境和勞動群眾的權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過多,給予的太少。具體來說,首先是環境代價太大,資源過度消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經濟發展是要有代價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它對世界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其代價就是中國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損壞。
其次,貧富差距拉大,勞工權益受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人偉和李實領導的收入分配課題組在18年時間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圍收入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數,差距都在拉大。有關統計也表明,近30年來,內、外資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除壟斷國企外的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這些情況都說明,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而同比增長。
再次,社會道德環境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狀況。近年來,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據估算約占當年GDP的10%還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道德基礎如果出了問題,將會使一個社會和一個民族退化到人類文明的底線以下。

7.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
印度

世界產量第一的
鋼鐵
煤炭
汽車
輪船
鐵路
電視機
電冰箱
微波爐
摩托車
水泥
集裝箱港口
玩具
服裝
....

全部都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

8. 論述;發展中國家經濟不平衡的主要問題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現象。一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回的不平衡。發達國家答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是由資本主義的殖民統治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生產力基礎好、資本雄厚、技術先進,而發展中國家正好相反,而發達國家實行技術壟斷和封鎖。二是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二戰後,大英帝國被美國拋在後頭,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進入80年代後,日本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一度有超越美國的跡象。90年代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開始疲軟,而美國經濟在近七、八年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發達國家發展的不平衡,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科技。三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主要是取決於是否實行開放型經濟、積極利用外資完D進技術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9. 2戰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其經濟今後進一步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

三大改造
改革開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
對外開放

閱讀全文

與論述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成就及經驗教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