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朝前期的經濟發展情況怎樣
明朝復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制個漢人王朝。它一度有著繁榮的經濟。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一定的壓制,但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後,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噸,占當時世界總量的18%。而最後因為農業衰敗引起的農民起義滅亡。
從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國,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執政的這段六七十年時間里,隨著政局的穩定,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逐漸恢復,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
從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執政以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
B. 明朝經濟的商業
隨著城市交通發達、農產品的商品化和手工業的發達,在全國已形成龐大的商業網路。當時的南京、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鎮,南北大運河沿岸,出現了清江浦、濟寧州、臨清州、天津衛、河西務等一大批新興商業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間及周圍,陸續出現了一批新興的中小城市。民間貿易活動定期進行。州縣一級的集事,每月有五六個;鄉鎮每月有二三個;府城則每日一集;有的地方有葯王廟會;淮河以北秦晉以東,各方商賈運送物品,入城為市。在當時對外貿易上,分「朝貢貿易」和私商貿易兩種。東南沿海的「海商大賈」和「海湖大姓」的海外走私也很活躍;「漳閩之人,與番舶夷商貿販方物,往來絡繹於海上」。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是為遊民,則逮捕之。 」甚至還規定禁止商賈之家穿綢紗。隆慶三年(1569年),大學士高拱上疏《議處商人錢法以蘇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業的窘困,並奏請隆慶皇帝採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後張居正提出農商榮枯相因,進一步肯定商業的作用 。明代中後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認為經商有成,在價值上也等同於讀書有得,「亦賈亦儒」「棄儒就賈」的現象也開始出現。此外,商業用的書也開始出現。商人為實用目的而編寫此類書籍,內容介紹貿易路徑沿途的交通、習俗及商品行情等。此類書籍現存最早者為《一統路程圖記》。此外,由於商業的發達,各地紛紛開始大量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商品,運銷他處,使得區域分工日益明顯 。
隨著明太祖洪武年間發行的「大明寶鈔」紙幣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銀本位為主。16世紀中葉之後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中晚明經濟的發展,當時明國佔有世界白銀需求量十二成左右。明代經濟的另一個特色是城鎮經濟的繁榮,運河沿線由於往來商船不斷,周邊城市如濟寧、淮安、揚州等都非常發達。東南地區由於商品經濟繁榮,成為全國的經濟集散地。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明代形成按籍貫區分的商人集團,稱為「商幫」,如徽州商幫、晉陝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蘇州洞庭商幫、江西商幫等。這些商幫以「會館」為聯系場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
明嘉靖、萬曆間,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大量外銷賺取外匯所得;外國的不少東西在中國城市都有賣,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 。當時商業大都會以江南的商業城市最多,有南京、儀征、揚州、瓜洲、蘇州、松江、杭州與嘉興等,華中其他商業城市尚有南昌、淮安、蕪湖與景德鎮等,西南內陸有成都,華北有北京、濟寧與臨清等,而華南則有福州與廣州等 。
C. 明清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在商業上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明清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在商業上的主要表現:
①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
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
③出現南京、北京等許多商貿城市;
④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
D.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有什麼
1、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
①大量農副產品投入市場 ;
②江南地區興起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③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
④農村中自由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現象逐步眾多。
2、明清時期商業發展增長的原因
①生產力:生產技術、管理水平提高;
②生產關系:賦稅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③政治:政治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鼓勵生產;
④民眾的辛勤勞作。
E. 明朝經濟發展時商業
明代商業的發展,明顯是南北不平衡的。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商業資本也十分內活躍,在全國出現了更多的商容人,他們在 各地設立會館,組織各種商幫。 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江右商、晉商,再次是粵商、 閩商、關陝商、吳越商。 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商人,但也有擁資數萬、數十萬甚至百萬的大商人,這些商人販賣各種農產品及手工業產品。
F. 明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詳細的,只要明朝,不要宋元或清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享有盛譽。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據伊懋可的數據,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佔到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於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常思患糧食不足……區域內調劑甚繁。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於江、楚、廬、安之栗」。 一般糧食作物的種植,主要有稻、麥、粟、梁、黍、菽等多種谷類;某些本來可以自給的區域,由於手工業的發展,非農業人口的劇增,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使本地生產糧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每年需從外地輸入大量糧食。 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
G. 明朝時期商業發展特點
明朝前期:明初統治者在元末農民戰爭猛烈掃盪舊生產關系落後環節的基礎上,實施了獎勵墾荒、輕徭薄賦、鼓勵種植經濟作物、提高手工工匠身份等經濟政策的調整改革,使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得到全面恢復發展。當時,明太祖告誡各地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財力睏乏,好比小鳥不可拔羽,新樹不可搖根。」為此,他多次下令減免賦稅,興修水利,鼓勵生產,與民休息。朱元璋特別強調獎勵墾荒和移民屯田。到明太祖後期,土地大量開墾,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而永樂年間政局穩定、國力強大,成為中國歷史又一鼎盛皇朝。
明中後期: 15 世紀 40 年代至 17 世紀 20 年代,即明英宗正統年間至明神宗萬曆末年。總的形勢是,大明帝國繁榮強大的時代已告結束。政治上官方勢力抬頭;法制日益松馳,官員更加腐化。財富爭奪日益激烈化。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恢復發展,封建貴族地主瘋狂兼並地土地,「皇莊」遍畿內;王府莊田、勛戚莊田、中官莊田、大量擴張,遍布各地,都是權力的變生物。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不斷激起暴動抗爭。小農經濟遭受破壞,也使政府財政陷於困境。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軍備敗壞,導致政治危機不斷加深。加上北方韃靼、瓦刺崛興,屢屢破關南下劫掠,東南沿海倭寇不斷登陸騷擾,明皇朝內外交困,國力漸衰。
後半期,(嘉靖到萬曆)萬曆初年的張居正改革使明中朝的社會危機得以緩解,一條鞭法的實施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張居正為了抑制兼並,均平賦役,於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下令清丈土地的基礎上,進行賦役改革,於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具體內容是:(1)把明初以來分別徵收的田賦和力役合並到一起,如里甲、均徭及雜役等總編為一條,並入田賦一起徵收。這樣,一條鞭法所征課額中,既包括田賦和各種雜稅,也包括各種力役。
H. 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上做答
明朝經濟在衣食住行上,明代的茶文化與酒文化也十分發達,民間盛行飲酒之風,酒令進入成熟的階段。各種新式茶色紛紛出現,紫砂壺也開始流行。酒樓茶館成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閑場所。明代的手工業突飛猛進,傢俱的樣式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農業方面,農產品主要不是自己食用,而是更多的流向市場。大量糧食、絲棉及製品湧入市場。
在明朝,一些日常用品製作得相當奢華,不但是質地,做工也頗為考究。永樂時期——永樂瓷器,壓手杯是著名品種。「白如凝脂,素猶積雪」「殷紅灼爍,寶光耀目」。
還有宣德的青花瓷器,達到登峰造極境界,以至於清三代紛紛仿製。
I. 明代工商業發展的概況
16世紀的中華王朝在走向封建專制統治頂點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經濟水平提升到內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歐容洲各國拉開全球擴張的序幕之前,明王朝卻悄悄地將傳統的自然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正是由於明代中後期這些經濟發展趨勢的出現,也使得這段時期成了國內外學者普遍關注的時間段,而自建國以來長達幾十年的關於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論戰也將這段時期內的中國經濟的發展畫上了問號,商業擴張、分工擴大、農產品商業化、市鎮增加等等,這些新氣象所標志的中國經濟的新發展動力何在、性質如何、又為何沒有帶動中國經濟的起飛,這三個問題便是整個16、17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
在明代經濟發展的諸多新氣象中,工商業的發展是最為突出的一點,工場手工業模式的出現,流通流域的擴張,商業市鎮的增加,這些都是明代整個社會變遷的縮影。對於明代工商業發展的原因,我選取了人口、市場和政策傾向三個方面來分析,或許其中的成因很復雜,但人口、市場和政策傾向不僅僅與工商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聯系,而且還可以通過這三個方面折射出整個明
J. 明清商業發展的四大現象
明清商業發展來新特點:
1、商業自市鎮興起;
2、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3、農產品也大量進入市場;
4、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都成為商品化的組成部分;
5、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寧紹商人、閩商等大商幫。(廣泛使用貴金屬貨幣白銀,便利了商品貿易和商業資本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