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的中國經濟總量是十年前中國的多少倍
2000年中國---------1,0808億美元
2010年俄羅斯2.7萬億美元。。。。。。。。預測
2. 抗戰前十年間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1927年至1935年,國民黨正忙於平息國內的軍閥混戰,圍剿紅軍,無暇顧及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是一片衰敗的景象,國民黨控制了全國的經濟命脈.在中共中央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區域內,中國共產黨正在實行土地革命,使耕者有其田,並且團結富農,開明地主,使根據地的經濟迅速恢復發展.1934年至1937年,國民黨實行了一系列的工業改革政策,使戰時的重工輕農得到改變,大力發展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協調發展輕工業,使得國統區的經濟結構得到改善,全國的經濟逐漸復甦,但是好景不長,國民黨統治內部加上抗日戰爭的影響,使整個改革沒有繼續堅持.
3. 國家經濟還能回到十年前的高速增長嗎
不可能的,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其的主要特點
一是從高速增版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權
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中國經濟(GDP)已經13萬億美元,世界經濟才80萬億。俄羅斯韓國這樣的國家,經濟也不過1萬億左右。中國如果經濟增長達到兩位數,那麼中國每年就能增長1.3萬億,比俄羅斯GDP高,比韓國GDP低一點點,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就是地球只有這么大,國家只是那麼幾個,不可能無休止的買中國的產品!或者中國人不可能無休止的消費,所以中國只能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以後隨著經濟盤子越來越大,增長會越來越低。
4. 十年後的中國是個什麼樣子·他的經濟發展到了什麼情況·十年後會流行些什麼東西··
十年後來的中國大概你用100元只自能買100粒米。
十年後的中國大概流行上山下鄉。
10%的人掌握70%的財富,可了勁的造,造到哪天算哪天。
冷戰結束的蘇聯,可以造1搜2萬噸級的台風級戰略核潛艇,卻造不了1個刮鬍刀;當今鄰國朝鮮,連買雞蛋都得用「糧票」。當今的古巴..更不要說了,窮的那叫叮當也不響了。
看看這些高舉XX主義的難兄難弟的結果,再看看美國、日本、俄羅斯(解體後)的國民生產總值排行,再看看俄羅斯的今天、看看奧巴馬、葉利欽、普京、再看看麻生太郎!他們都是基督徒!事實擺在面前,不承認拉倒。
5. 近二十年來經濟生活的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GDP年均增長達到9.5,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中國已經超過義大利,成為世界第六經濟大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44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元,提高了17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元,增加了16倍。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充溢著積極向上
的氣氛,政府則勵精圖治,執政者樂意以民心為己心,其出台的政策,從農業的責任制到鄉鎮企業的星火燎原,莫不從善如流。
中國今後20年會如何?人們充滿著樂觀情緒。中國的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認為,美國「能長期維持3%的增長速度已經是相當不錯,而中國經濟則可以再維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長。如此下去,21世紀中葉前,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最有實力的經濟」。
深化改革任重道運
中國真的可以在21世紀初期或至遲到中葉重新回到鼎盛的巔峰嗎?且慢!以上的推算隱含著中國享有持久的繁榮的假設。
中國為什麼享有了20年的繁榮?在於我們深化自身改革的勇氣。中國社會經歷了三次巨大的陣痛。
第一次陣痛是在1978年,典型標志是埋葬「兩個凡是」和「翻兩番」的出台,我們悄悄拉開了告別「個人崇拜」的序幕。
第二次陣痛是在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使得我們「不爭論」地告別了「計劃崇拜」。
第三次陣痛是在2001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等舉措使得我們在不言而喻中揮別「所有制崇拜」。我們漸行漸遠,但繁榮背後的各種不穩定因素也在浮現。中國已經走過的20年,是以「翻兩番」和「不爭論」為基調的漸進改革,這樣的綱領已經延續了20年。
中國能否期待另一個20年的繁榮?
問題是,20年來中國的政治生態和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急劇的變遷,中國需要新思維,一個能夠保證繁榮不棄中國而去的總體性思維,中國繁榮背後的種種不穩定因素。正在悄然浮現。未來20年,已不可能簡單地沿用翻番之類的「民生」目標,「民生」的成果,需要重申和落實憲法精神。但畢竟我們所列舉的中國經濟規模未來發展的不同結論,不應影響我們對中國目前所處發展階段的清醒認識,從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人均GDP來看,中國仍處於非常低的水平。1999年中國人均GDP僅為780美元,排在世界第140泣,是美國的2.5%。中國經濟僅僅是剛剛擺脫貧困,其未來之路任重道遠。中國是一個奇妙的混合體,如果我們僅僅看到大都市的繁華,而沒有看到包裹在薄薄的現代化外殼之內的種種不和諧,那麼就會產生誤讀。中國已經不可能回去了,但未來中國20年向何處去?這種景象,幾乎像《挪威森林》的結尾那樣印痕深刻:你現在在哪裡?我現在在哪裡?
保障產權為什麼重要
我們認為,未來20年,中國需要超越翻兩番這樣的民生目標,民生的不斷改善必然到民權。一言以蔽之,就是未來20年的中國,必須確立一個戰略中心,即政府以追求充分就業為中心;而戰略手段則是兩個基本點:一曰保障公民的產權;二曰保障公民的教育權。
為什麼必須以充分就業為中心?
中國未來15-20年,宏觀經濟始終運行在強大的就業壓力面前,當然,創造就業必然需要以經濟增長為基礎。但之所以需要拋棄經濟增長是七還是八的脆弱心態。恰恰在於如果政府單純地以增長為自標,那麼就會出現為保增長涸澤而漁、損害企業和民眾利益的現象。只有以追求充分就業為目標,才能消除最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如何為數億人提供賴以生存的飯碗?這將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但卻必須完成的任務。
為什麼必須保障產權?保障產權其實就在於保障民權。
我們可以從社會階層來分析,工人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收入的,國有企業有幾十年工齡的老工人之所以能夠忍受長期的低工資,就在於相信衰老之後,有養老、醫療、住房等種種保障,或者說國有企業和工人之間的契約是不言自明的,微薄的工資僅僅是可支配部分,而種種保障則是不可支配部分,但減人增效之類的做法卻將此部分不可支配收入賤價收購了。
農民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收入的,各類「不合理負擔收費」及收取者都在各自冠冕堂皇理由的掩護下隨意對農民收入進行再分配。
政府官員或國有企業領導人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收入的,說不清楚的職務消費從來就沒有被嚴格地界定到其收入之中。
我們也可以從經濟類型來分析。以私營企業為例,中國私營經濟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零起點開始,在傳統體制的縫隙中和遠離主流社會的沉寂中頑強地生長起來。目前中國經濟已形成了國有、三資和私營經濟三足鼎立的態勢。私營經濟產值過萬億,私營企業吸收了近年來下崗工人中的一半,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和社會穩定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但私有產權的合法性是否已經釐清了呢?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提出「私營經濟」的概念,確認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私營經濟取得合法地位;1997 年黨的「十五大」將非公有經濟由補充地位提升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追根溯源,公有產權是神聖的,私有產權是否是不可侵犯的尚未明示。
今後20年,如果我們認為對非國有企業和個人的產權可以置之不理,那麼追溯產權的合法性,只能是國有的了,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在默許或縱容政府擁有並支配一切社會財富!因此,不保障產權,中國就不存在擁有權和義務的公民,而只能存在「草民」和「臣民」;不保障產權,中國就不存在政府改革的壓力和動力,而只會使得國有經濟繼續依附在非國有經濟的發展之上。
中國的經濟立法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有長足進展,民法、刑法、公司法、專利制度等方面都逐漸恢復到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過程使中國政府作出可信承諾。WTO規則要求非歧視、司法獨立、第三者仲裁、游戲規則透明、穩定、公平、可信。今後20年,我們如何保障產權?恐怕需要重申憲法的尊嚴,重申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除了立法和司法部門以外,各部委以法規自我授權自我膨脹必須廢止,各種紅頭文件超越法律的亦必須廢止。而《物權法》、《民法典》等則不能一拖再拖。
為什麼必須保障教育權
基礎教育投入不足,是導致農村日漸貧困、失業日甚一日的根源,甚至是中國始終不能成為強國的根源。高素質的國民隊伍,對中國經濟而言,絕對是極其昂貴的財富。
人們總是驚訝德國、日本在「二戰」後經濟能夠迅速得以恢復,卻忽視了戰爭雖然摧垮了他們的物質財富,但高素質的國民仍在這一事實!中國這樣的大國,要讓國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恐怕需要耗費2.5萬億元,要讓國民整體達到高中畢業的水平,按目前的教育投入,恐怕至少需要25年!
早在1987年中國就制定了義務教育法,在1995年又出台教育法,令人困惑的是至今教育經費仍然嚴重入不敷出。對於一個人均GDP仍然停留在中低收入水平的國家,教育經費的投入無疑應該集中在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方面,這也是韓國、新加坡等國人力資源水準得以急劇提高的原因。
我們的測算表明,在中小學和幼兒園,不是由國家財政撥付的經費比重分別為69%、76%、60%。從教育經費的投入方面來看,的確呈現出某種重視中小學教育的傾向,但從小學到高等教育累計這600多億的資金缺口仍然顯而易見。目前普通中學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為1400元;小學生人均經費約為660元;幼兒園人均經費約為166元。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的農村地區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基層教育經費仍然缺乏可靠的來源渠道,結果縣鄉以下不得不通過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來補充教育經費的不足。估計目前農業稅費中,約有一半行使青「教育經費」的職能。
目前90%的農村家庭年人均大宗消費支出在500元以下,九年義務教育收費的無節制膨脹,可能越來越嚴重地剝奪貧困家庭受教育的權利。人們不能不問:義務教育到底是不是僅僅為做家長的義務?政府的義務體現在哪裡?是否應該給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以更大的關注?
今後20年,我們如何保障教育權?「教育興國」必先「國興教育」,出路有兩條。
一是實事求是,依據貧困線劃定實施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地域范圍,把九年制義務教育切實普及起來。九年義務教育由中央全額承擔,高中階段教育由地方承擔。建議由中央財政從中央、省、幣、縣各級企業收取的增值稅中,按照不同比例依次返還所在縣,全額上交的消費稅也依照上述比例返還上交縣,用於補償九年義務教育經費的缺口;或者由中央財政每年拿出相當資金,按西部省區全額補差、中部省區易額補差、東部省區少額補差的原則增加財政轉移支付,作為九年義務教育專項開支。二是能不能發行一些教育國債,所籌措資金全部注入農村基礎和職業教育?脫離了保障公民的教育權談論解決失業問題、解決農民負擔問題,實在無異於緣木求魚。
建立社會救濟體系 急民所急
在實施追求充分就業戰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持更為慎重的態度。為了緩沖嚴峻的就業壓力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目前政府使用「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
所謂「兩個確保」,一是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二是要確保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至於「三條保障線」,則是指對下崗者提供「基本生活費」,對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以及對失業兩年以上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這樣的社會保障體系,註定了主要是覆蓋城市而非農村,幾乎勢必導致城鄉之間高牆更高
6. 中國現在的經濟狀況與十年前相比
中國現在的經濟狀況與十年前相比: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金融、汽車、外貿、房地產等諸多行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與成就、人均GDP水平增長。
(1)過去10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振興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中國更是成為被全世界寄予厚望的發展引擎。
(2)過去10年,是中國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的10年,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10年來,進出口貿易總額從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直接投資居世界第三。
(3)過去10年,中國的金融、汽車、外貿、房地產等諸多行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與成就,可謂「黃金十年」。我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明顯上升,新技術密集型產業已經開始形成核心競爭力。
(4)過去10年,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GDP水平增幅達兩倍多。以13億人口之巨,邁入中等收入國家。
(6)十年前到現在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這十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在某些方面,中國已經趕上甚至超過美國最發達的地區,比如高速鐵路。中國的高鐵干凈、快捷,乘客從上海到北京只需4.5個小時。中國經濟從計劃向市場、從封閉到開放轉型環境,企業做大做強,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帶動了中國社會新一輪的「消費升級」浪潮。
2020年展望:中國設定了到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期限。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讓貧困人口年收入超過4000元。
7. 建國前後十年中國的經濟情況
建國前十年跨越了抗日戰爭。。
當時淪陷區經濟相對平穩、毛管區拼專命生產有發展勢頭,尤其地盤屬不斷擴張、蔣管區嚴重下坡。
解放後到五五年恢復性發展迅猛,僅從人口增長速度可見一斑,即便經歷朝鮮戰爭的巨大消耗。
五六年到六零尤其八大後毛大權旁落開始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雖有發展但也遭遇嚴重經濟危機。
總之,前廿六年物質增長迅猛尤其人口大幅增長需要物質保障;後卅六年貨幣雞的屁增長迅猛。
8. 10年前的衣食住行和現在的變化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以前人們衣著的真實寫照。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幺穿,直到不能穿為止。一年到頭,唯有過年時小孩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所謂新衣,也只是毫不起眼的粗布做的。
而今,大人小孩要想穿新衣,不用等過年,只要心裡高興,隨時都可以去商場購買。而且人們已不僅僅注重衣服的新,而越來越關注衣服是什麼牌子、是什麼款式,是否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4、行的變化。
以前,道路幾乎都是些泥濘土路,崎嶇狹窄,凹凸不平,農村看不見汽車,城市僅有黃包車。而今,一條條高速公路縮短了通往祖國各地的距離,一條條水泥村道加快了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四通八達的公路串起了城市、連通了村莊,人們出行招一招手、就有客車靠邊,揮一揮袖、就有的士前來。在祖國的大地上,都市不再遙遠,城鄉不再寂寞,社會更加和諧。
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發展經濟,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可以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努力發展我國經濟,可以積極擴大內需,提高內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四、有利於更好的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9. 與過去十年比中國目前的的經濟形勢
不能比,也不好比。
過去10年我國保持8%以上的高速發展,特別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回爆發,我國管理層提出四萬億答振興政策,雖然現在有爭論,但是我國很好地把國際政治經濟地位提升了一大截。
當然面對過去的發展,我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資源,債務,房地產等出現了一定的問題,現在管理層主動降低發展速度,用心在以上領域上有所突破,看起來經濟形勢有點問題,但是還在可控范圍內。
10. 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後10年以及改革開放到現在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周年教育變化與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辦學條件大改變,危房校舍變樓房,現代媒體課堂顯。改革開放三十年,教師待遇大轉變,月薪幾十到幾千,醫療保障盡開顏。」這是毛菊觀老教師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出30年我國教育發展的可喜成果,今天,筆者用此來形容通化教育也不為過。
憶往昔,30年前的通化教育事業曾是發展滯慢,舉步維艱。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了第一所新式學堂,1949年遼東省市屬中學僅有5個教學班,市屬小學54個教學班共145名學生和72名教工的簡朴辦學條件,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而30年前的我市教育,那是1978年,恰好趕上國家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國家重新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勞動的觀念,對學制、教材、教學時間都作了安排,整頓了教學秩序,恢復了師范院校,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進修,恢復了少先隊組織、中學的共青團組織。自此,我市教育事業也步入恢復、調整和發展軌道,百業待興。那個年月,教育經歷著「撥亂反正」和「披荊斬棘」,各級各類教育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校舍、教學設施、儀器等辦學條件和環境都處於落伍、薄弱階段,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地之別。
看今朝,30年後的我市教育事業可謂蒸蒸日上,累累碩果!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教育事業呈現出科學健康的發展態勢。目前,學前教育與基礎教育競相爭妍,國辦教育與民辦教育齊頭並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蓬勃發展。各級各類學校1017個,在校生達到304177名,教職工達30204人的空前規模,實現了歷史上的巨大飛躍!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為之振奮,為之歡呼!
30年後的通化教育,堅持育人為首,德育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控輟工作成效顯著,高考成績逐年提高。2004年秋義務教育階段各級學校全面進入新課程,2007年秋全市普通高中全部進入新課程。重視教育科研,承擔大量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課題。市直中學基本掃除信息技術「盲點」,開通了通化教育信息網。全市建設校園網達到143個,全市中小學微機台數達到18778台,機生比達到1:13,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覆蓋率達100%。組織近萬人進行「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工程」和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實施「三名工程」,突出抓好「雙師型」教師培訓和專業課教師培訓,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
30年後的通化教育,職教發展勢頭良好,中職發展壯大。加快調整、發展職業教育的層次和布局結構,深化辦學體制改革,2005年以來全市職業教育新增建築面積27647平方米,2007年末我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部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入省百強校的地區。職業招生就業工作實現新突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2006年市教育局被評為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加大薄弱校、偏遠校的改造和改建力度,「十五」期間,全市共投入資金4億元,改造薄弱校430所,改造房校舍13萬平方米,逐步提高整體辦學水平。積極支持和發展民族教育。近年來,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教學樓、綜合實驗樓、留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宿舍樓等,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性改善。幼兒教育、特殊教育也得到健康發展。
30年後的通化教育,注重關注民生,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通過「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學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每一位義務教育段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做好市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工作,使貧困家庭學生得到資助。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貧困子女受教育問題。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考風考紀,確保教育的公平、透明。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施「陽光分班、陽光課堂」等陽光工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陽光總在風雨後」,30載教育滄桑巨變,舊貌新顏;30載教育榮譽不斷,任重道遠。市教育局每年獲得的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和榮譽都在20餘項(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幼現代科技教育優秀實驗區」等,通化市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市」。
如今,通化教育將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進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為振興通化老工業基地,加快小康社會的進程一路前行,再譜新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義務教育體制與政策發生了哪些變化?
1985年5月,中國政府《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關於地方的職責劃分,原則上確定由各省(市、自治區)決定。執行中,各地基本採用「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的做法。這個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落到了鄉鎮政府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