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鍾祥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鍾祥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發布時間:2021-03-05 04:50:05

①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為完成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提出哪些措施和政策

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貴州省委關於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針和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各級政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編制實施年度計劃和制定各項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奮力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第一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全省上下奮力克服百年不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百年不遇的特大重旱災害帶來的嚴重影響,抓住機遇、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第一步戰略目標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全省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生產總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翻番;破解長期制約我省發展的交通瓶頸和工程性缺水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扎實推進,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從系統制度安排上加快解決一些重大民生問題,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十二五」時期的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向未來,我省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跑線上。

「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既面臨總體有利的形勢,也存在嚴峻挑戰。

我省具備加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有利於我們更好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速發展;國家堅持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把西部大開發放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地位,中央企業轉型發展和向西部擴張加快,東部產業加快轉移,有利於我們爭取中央支持和藉助省外力量加速發展;我省基礎條件改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內生動力增強,自身財力不斷提升,豐富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顯現,有利於我們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遵循經濟成長規律加速發展。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較多矛盾和問題。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發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臨的主要矛盾,工業化水平低、城鎮化進程慢、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協調、農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問題仍將非常突出,思想觀念陳舊、辦事效率低下、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創新乏力、社會矛盾易發多發、體制機制轉換滯緩等制約科學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我省在前進道路上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和壓力。西部大開發十年來,全國呈現出東部率先發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競相開發的格局,縱向比我省發展明顯加快,橫向比多數省區市的發展速度更快,我省與先進地區在很多方面的差距還在繼續擴大,特別是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目前我省在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城鎮人口比重、縮小城鄉差距等指標上存在較大差距。進入「十二五」以後,全國各地特別是西部地區將在前十年蓄積能量的基礎上繼續加速,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現實壓力和潛在壓力,我省如不加速發展,就會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過程中喪失機遇,就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繼續拉大差距。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可以緊緊抓住並且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是我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期,是我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在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准確把握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和進入加快發展時期的新的階段性特徵,全面落實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歷史性任務,找准我省在全國和區域發展中的定位,真正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來,把心思集中到發展上來,把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來,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縮小在「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花大力氣、下真功夫解決「慢」這個主要矛盾,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緊扣科學發展的主題,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突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重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和服務業發展水平,統籌區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改善民生,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處於滯後狀況,發展是解決全省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貫穿於「十二五」的全過程,落實到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各領域,不斷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切實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加速發展,就是要創造條件,奮力拚搏,使我省經濟發展速度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高於以往歷史時期、高於西部地區同期平均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加快轉型,就是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扎實推進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推進社會管理向全覆蓋、社會化轉變,推進社會形態由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推動跨越,就是要推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推動經濟總量登上新的重要台階,推動人民生活水平由總體小康邁向全面小康。基本要求是:

——必須把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和積極擴大消費、出口需求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保持投資合理較快增長,圍繞科學規劃實施重大項目,依託重大項目優化投資結構,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必須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擴大工業經濟總量,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優勢產業,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不斷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積極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優勢互補。

——必須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不斷增強科技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社會。

——必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進城鄉人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青山綠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良好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必須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改革,按照行政干預最少、發展環境最優、服務質量最好的目標,在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在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構建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和對內對外開放環境。

第三章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要努力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加速發展。全省生產總值確保實現8000億元,力爭翻一番、突破10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3000美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以上,第二產業增長16%以上,第三產業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以上。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6∶45∶45.4;服務業就業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五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50萬人以上,城鎮化率達到40%;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45%。

——發展基礎平台進一步夯實。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相適應的交通基礎平台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快速鐵路系統,鐵路通車里程力爭達到5000公里,高速鐵路通車里程超過1400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500公里以上;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農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積達到0.9畝,農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糧田達到0.5畝。

——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8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7%;人力資源和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水平明顯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50萬人。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范圍內;耕地保有量439.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5%;森林蓄積量3.8億立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力生產率提高同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五年城鎮新增就業135萬人以上;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一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全省常住人口3936萬人;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0歲以上;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20萬人以上;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3%;新建城鎮保障性住房39.82萬套,2014年前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30萬戶;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31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共管理和治安防控體系加快完善。

加大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進高技術產業在優勢區域的集聚發展,建設一批高技術產業基地。提升各類高技術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創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第九章提高工業發展的集群化水平

綜合考慮各區域資源分布、產業基礎和主體功能區類型,加強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緊密結合和互動發展,優化工業發展布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推動優勢工業集聚發展。

第一節促進工業集群式布局

依託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干線,與城鎮化空間布局相銜接,充分發揮各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強化區域分工和經濟聯系,點軸發展與點狀發展相結合,形成全省中、西、北、東南各具產業發展重點的工業化戰略布局。黔中地區,重點發展裝備製造、磷煤化工、有色冶金、名優煙酒、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葯、特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加快建設貴陽-遵義、貴陽-安順工業走廊和貴陽-都勻凱里特色產業帶,建設形成裝備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原材料及資源深加工產業聚集區、名優煙酒基地和以現代中葯民族葯為代表的醫葯產業基地。西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煤化工、冶金、黃金、特色食品、新型建材、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建設能源和煤化工產業聚集區,冶金、黃金、區域性綠色食品、優質煙草加工基地。北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有色冶金、裝備製造、新材料、名優白酒、特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建設能源和煤化工產業聚集區、鋁工業聚集區、名優白酒產業帶和特色食品加工聚集區。東南部地區,重點發展加工製造、特色食品、精細化工、能源、原材料加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特色新型工業產業,建設輕工產業聚集區和區域性能源、冶金、化工、旅遊商品基地。

第二節有序發展產業園區

把產業園區作為工業集聚發展的主要載體,把園區經濟作為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根據全省工業化戰略布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產業園區(基地)。堅持高起點、高標准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抓好一批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建設,加大對縣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科學確定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和空間布局,培育和引進優強企業作為龍頭,形成核心企業、配套企業、生產性服務企業緊密鏈接、相互支撐的集群發展模式。優先保證重點產業園區用地指標,建立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平台、高效的管理服務平台,進行統一的規劃環評和總體環評,有效解決企業入駐園區發展的各種前置條件。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園區開發機制,廣泛吸引外來投資者領辦、創辦產業園區,推行園區經營性項目的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運作模式,鼓勵各級政府聯合進行產業園區的建設。按照優化結構、合理承載的原則,圍繞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統籌配置土地、廠房、能源等要素資源,推進對重點高載能產業園區的電力直供。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重點產業園區上升為省級或國家級開發區。「十二五」期間,全省建成和完善100個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其中30個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創建5-10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第十章強化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

貫徹對接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切實完善與工業強省戰略相適應的政策保障體系,創新體制機制,下大力改善工業發展環境。

第一節用足用活用好國家政策

強化產業政策支持。搶抓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有差別產業政策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將我省重點特色優勢產業納入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和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對凡是有條件在我省加工轉化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項目,要積極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建設並優先審批核准;對省級許可權范圍內的重點產業項目,優先審批和核准;鼓勵外資參與我省提高礦山尾礦利用率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積極爭取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資金加大對我省的投入;對獲得國家和省級首台(套)產品的企業,由政府給予一定獎勵扶持。

努力加強財政、金融和土地要素支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用好用足國家財政資金支持政策,進一步加大省級財政對工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協調金融機構與政府、企業的關系,逐步建立多元融資結構和多種融資渠道相結合的融資體系,推動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工業發展支持力度;統籌全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合理安排和有效增加工業用地供給,對重點工業項目由省直接定點供地,加強工業用地儲備,鼓勵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單位土地的投入產出。
第二節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決定,加強工業發展組織領導,創新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實施「八大行動計劃」,建立工業發展的目標分解、考核和評價制度,落實改善工業發展環境的各項措施。

第三篇 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增強城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力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堅持走有特色、集約型、多樣化、組團式拓展、點狀式集中的山區綠色城鎮化道路,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強化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緊密結合和互動發展,著力優化城鎮化發展布局,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化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鎮產業支撐,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發揮城鎮化對增加就業、帶動投資和促進消費增長的巨大作用,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轉移,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初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解讀

綱要的真諦,歸結為四個輪子一起轉,即經濟建設、政治改革、文化建專設、民生工程。要屬點歸結如下:1,經濟建設:平衡窮富地區的經濟發展,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提高競爭力;2,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同步,保證改革開放成果的可持續性,外在體現有:大部制、問責制、政府的權力下放等;3,搞好民生工程, 使老百姓安居樂業,表現為:保障房建設,抑制房價,福利制度等

③ 論文里引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內容,請問參考文獻怎麼寫

你要找哪裡的參考文獻
是大陸的
還是台灣的

④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重要性

得瑟

⑤ 全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哪裡有

中新網和中國網上都有版。權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16/2909913.shtml
http://www.china.com.cn/2011/2011-03/16/content_22154881.htm

⑥ 十二個五年計劃全文

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制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就簡稱為「一五」,然後以此類推。「十二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2011-2015年。

「十二五」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相關音像作品展開 會議通過「十二五」規劃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十二五計劃,也就是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起止時間為2011-2015年。 規劃編制工作大體包括前期調研、編制起草、論證銜接、審批發布四個階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區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領域、本地區的規劃統一匯總到國務院,編制全國的「十二五」規劃,已經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上通過建議稿,而後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國兩會上審議通過付諸實施。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並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斗,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7)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十二五」前期要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完成並發揮效益。發揮產業政策作用,引導投資進一步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准入標准,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明確界定政府投資范圍,加強和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管理,防範投資風險。規范國有企業投資行為,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准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8)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准。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10)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11)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2)改造提升製造業。製造業發展重點是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完善依託國家重點工程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政策,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合理引導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提升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促進企業組織結構優化。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 (14)加快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建立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准入標准,探索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市場管理辦法,調整稅費和土地、水、電等要素價格政策,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旅遊業。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15)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加快新能源開發,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加強電網建設,發展智能電網,完善油氣管網,擴大油氣戰略儲備。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推進國家運輸通道建設,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發展高速鐵路,加強省際通道和國省干線公路建設,積極發展水運,完善港口和機場布局,改革空域管理體制。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發展和提升軟體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強重要信息系統建設,強化地理、人口、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頻、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大力推進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建設,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確保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 (17)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18)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發揮資源優勢和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區發展力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揮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改善投資環境,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強化交通運輸樞紐地位。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發揮對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自主創新中走在全國前列。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消除市場壁壘,促進要素流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實行地區互助政策,開展多種形式對口支援。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加強國際通道、邊境城市和口岸建設,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19)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全國經濟合理布局的要求,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對人口密集、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區要優化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市化地區要重點開發。對影響全局生態安全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要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對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資源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要禁止開發。基本形成適應主體功能區要求的法律法規、政策和規劃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壓力,強化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推進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路化發展。 (21)加強城鎮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注重在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以人為本、節地節能、生態環保、安全實用、突出特色、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強化規劃約束力,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預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強土地、財稅、金融政策調節,加快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加強市場監管,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⑦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參考文獻格式怎麼標

1. 黨的十三大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概括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基本路線依次表述了任務、保證、動力、目標)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這條基本路線的根本和關鍵。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要服從於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這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核心內容。

2. 中國共產黨是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我們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
黨的十五大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經驗的基礎上,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從而明確了什麼是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初級階段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學術和文藝。我們所要建設的是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又給予一定經濟和政治以巨大影響和作用。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缺少哪一個方面都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我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認識的深化。這個基本綱領對於深入理解和掌握鄧小平理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具有重要意義

⑧ 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是誰提出的

CDN

⑨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為什麼需要全國人大審議通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包括:
第六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九)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閱讀全文

與鍾祥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