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會使中國脫離世界經濟的大潮,會給亞洲其他國家帶來機遇,東南亞和印度的經濟將持續增長!
B. 經濟增速放緩,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網路配圖) 中國經濟到底怎麼樣? 胡錫進(《環球時報》總編輯):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對世界經濟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很多人擔心,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甚至有些國外的媒體都在議論,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是否已經結束。 但我個人不這樣認為。我對中國的經濟依然充滿信心,我覺得我們增長的空間非常巨大。我每次來青島都感覺到這個城市又變了。不僅青島,中國很多城市都給我們留下這樣深刻的印象。我認為中國的內需還有很大空間,走到世界各地,看到一個城市晚上特別活躍時,這個城市的經濟往往就有了額外動力。我相信,中國經濟未來的空間非常大,城市化在擴大,而且深度也在增長,城市要更加像城市,城市本身要更加城市化,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空間。 史進德(David Schlesinger,Tripod咨詢創始人兼總裁,前湯森路透中國區主席):首先出現問題的是歐洲,然後是美國,然後才是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排名比較靠後。中國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快速應對長期的問題和長期的困難。所以短期和中期並不是很大的問題。如果跟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問題並不嚴重。 李一(瑞銀集團中國區董事長):首先大家得承認整個經濟在放緩。但是有幾條主線支撐著中國中長期發展:城鎮化轉型、工業化轉型和全球化轉型。此外還有差異化的轉型。很多人也開始注意到,某種意義上,中國自我消化能力和自我承受能力也很高。雖然目前經濟增長在放緩,但未來幾年,我們非常看好。 如何評價4萬億刺激政策?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所所長):我們在前面幾年實施的以4萬億為代表的一攬子刺激方案,顯然使我們能夠成功抵禦外部的所謂世界經濟發生的金融海嘯沖擊,同時也必須面臨它所產生的問題和副作用,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自己內部的深層矛盾在凸顯所帶來的一些挑戰和困擾。 在後危機時代,政府應該加快推進化解深層矛盾,進行矛盾凸顯期壓力的配套改革、全面改革的工作。但這方面,進展還不夠。 西蒙·科克斯(Simon Cox,《經濟學人》亞洲經濟主編):4萬億刺激計劃阻止了失業,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所以首先我支持刺激計劃。但在4萬億的刺激計劃中仍然是有一些問題的,一是如果通過銀行進行投資,就很難進行真正的改革。另外,房地產的泡沫,也是危機之後政府需要努力去解決的問題。 馬宇(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在經濟好的時候,覺得政府幹預太多。但是一旦有了問題,又呼籲政府救市。是不是有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市場基礎之上,但實際上由政府主導就可以讓經濟很好地、健康地、長久地發展下去,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式的政府主導模式受到的贊揚較多。但政府主導的時候,它的投資偏好在很大情況下跟市場、民眾的需求是不吻合的,經常出現偏離。尤其是很多其他因素制約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政府偏好和市場要求以及民眾需求,相差非常大。這會造成非常多問題。 劉戈(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評論員):4萬億的刺激政策在當時的條件下看,顯然是正確的決定,就像對一個高燒的病人必須用猛葯一樣。但它的後遺症也是很顯然的。這個錢對民生工程有一定作用,但沒有形成生產力,包括高鐵、公路網、機場等建設都是長期的,可能在未來二三十年才能在經濟中顯現出價值和作用。但由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影響會在兩三年之內才能顯現出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差距。
C. 經濟增速放緩,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擔心,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甚至有些國外的媒體都在議論,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是否已經結束。 但我個人不這樣認為。我對中國的經濟依然充滿信心,我覺得我們增長的空間非常巨大。我每次來青島都感覺到這個城市又變了。不僅青島,中國很多城市都給我們留下這樣深刻的印象。我認為中國的內需還有很大空間,走到世界各地,看到一個城市晚上特別活躍時,這個城市的經濟往往就有了額外動力。我相信,中國經濟未來的空間非常大,城市化在擴大,而且深度也在增長,城市要更加像城市,城市本身要更加城市化,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空間。 史進德(David Schlesinger,Tripod咨詢創始人兼總裁,前湯森路透中國區主席):首先出現問題的是歐洲,然後是美國,然後才是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排名比較靠後。中國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快速應對長期的問題和長期的困難。所以短期和中期並不是很大的問題。如果跟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問題並不嚴重。-李一(瑞銀集團中國區董事長):首先大家得承認整個經濟在放緩。但是有幾條主線支撐著中國中長期發展:城鎮化轉型、工業化轉型和全球化轉型。此外還有差異化的轉型。很多人也開始注意到,某種意義上,中國自我消化能力和自我承受能力也很高。雖然目前經濟增長在放緩,但未來幾年,我們非常看好。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所所長):我們在前面幾年實施的以4萬億為代表的一攬子刺激方案,顯然使我們能夠成功抵禦外部的所謂世界經濟發生的金融海嘯沖擊,同時也必須面臨它所產生的問題和副作用,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自己內部的深層矛盾在凸顯所帶來的一些挑戰和困擾。 在後危機時代,政府應該加快推進化解深層矛盾,進行矛盾凸顯期壓力的配套改革、全面改革的工作。但這方面,進展還不夠。 西蒙·科克斯(Simon Cox,《經濟學人》亞洲經濟主編):4萬億刺激計劃阻止了失業,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所以首先我支持刺激計劃。但在4萬億的刺激計劃中仍然是有一些問題的,一是如果通過銀行進行投資,就很難進行真正的改革。另外,房地產的泡沫,也是危機之後政府需要努力去解決的問題。 馬宇(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在經濟好的時候,覺得政府幹預太多。但是一旦有了問題,又呼籲政府救市。是不是有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市場基礎之上,但實際上由政府主導就可以讓經濟很好地、健康地、長久地發展下去,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式的政府主導模式受到的贊揚較多。但政府主導的時候,它的投資偏好在很大情況下跟市場、民眾的需求是不吻合的,經常出現偏離。尤其是很多其他因素制約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政府偏好和市場要求以及民眾需求,相差非常大。這會造成非常多問題。 劉戈(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評論員):4萬億的刺激政策在當時的條件下看,顯然是正確的決定,就像對一個高燒的病人必須用猛葯一樣。但它的後遺症也是很顯然的。這個錢對民生工程有一定作用,但沒有形成生產力,包括高鐵、公路網、機場等建設都是長期的,可能在未來二三十年才能在經濟中顯現出價值和作用。但由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影響會在兩三年之內才能顯現出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差距。 增速放緩期也是中國的機遇期 李雷(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副總裁、北亞區總裁):經濟好的時候,我們的經濟結構調整沒有人願意做,因為大家都賺錢。市場不好的時候,沒有人敢去做,因為生怕再出更大的問題。所以,中國一直在推動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 我希望能夠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政府應該考慮一下是不是以市場經濟為出發點,對經濟進行適當的調整。因為,目前經濟不好是暫時現象,如果我們擺脫不了這個怪圈,市場好了以後沒有人再去呼籲經濟調整的結構,進行必要的治理。如果能在這樣一個時間下比較大的決心,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時機。 庄健(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還是需要包容性增長。實際上我們講的包容性增長,不是有些人講的收入分配結果均等,這也和市場的原則不一致。我們倡導的是機會平等,特別是在教育、醫療等方面參與的平等性。這能激勵人們參與市場競爭,從而達到市場配置基礎資源的功能,保證中國經濟保持活力。 馬科恩(Bruce Mckern,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歐中國創新研究中心聯合主任):我對短期並不是非常憂慮,從長期來看,中國已經離開了出口型增長形勢,轉而向促進內需靠攏。要解決增加生產力的問題,除了使人們從農村遷移到城市,還應該在收入分配中,把更多收入偏移向弱勢群體,或者找到其他辦法增加生產力。此外,全球化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企業面臨的市場壁壘越來越小,創新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 羅塞爾(Russel John,前美國駐歐盟商會主席):企業需要改革。現在從中央到省級和當地政府,正在試圖進行適應經濟轉變的變革,企業也要應對這種變化。對於在華的跨國企業而言,在企業內部,在華的領導層、管理層之間,需要考慮變化的速度和盈利模式。並且要與在中國的跨國企業總部保持同步。)
D. 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我國是世界抄工廠,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積極影響是,國際大宗資源類商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如汽油,對於有車一族而言會是消息,對於能源依賴企業,如物流業,也是利好。
國際貿易量大幅下跌,導致我國外貿企業日子不好過,普通員工失業率上升,薪水下降。
E. 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形勢簡析
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主要由於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資產投資的泡沫及經濟的虛假繁榮;
2、 美國衍生工具和信用評級的金融監管不力,致使類似網路泡沫的經濟重現,使世界各國深受其累;
3、 美國對次貸危機的危害性估計不足,沒能在早期及時糾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現在難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國金融危機的後果:
1、 造成美國及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很多貌似強大的國家一夜之間就達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
2、 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度和廣度都較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要大,因為現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放大了危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⑶美國及全球經濟趨勢預測:
1、 雖然全球各國都已經信誓旦旦的聯合起來救市,為此出台了天文數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後幾個月的觀察。而且救市產生的金融國有化問題、救市所需資金的來源問題及其後續影響、救市單單只針對金融的流動性手段是否合適問題、今後實體經濟也面臨「救市」問題(如汽車行業)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聯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時間也很漫長,經濟的中長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國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2、 銀行業雖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由於我國金融管制較嚴,致使損失相對較小,涉水不深。中長期看中國有持續降息的預期,但是由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變更,將在短期內有更多的資金暫時迴流到銀行,後續就看各家銀行如何應對了。
3、 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 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 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
四、關於救市
1、 房地產業:現在針對房地產業的救市論甚囂塵下,本人認為此時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變相利益輸送。
⑴ 從此次房地產冬天的形成因素來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過程中房地產業的暴利是眾所周知的,這部分利潤必須在市場的調節下回吐;
⑵ 現在房價相對消費者的工資來說還是太高,特別是中小城市後期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未明顯下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房地產業的未來;
⑶ 房地產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需求的不足,但這正是房價過高造成的。中國百姓有嚴重的「買房情節」,潛在購買力是巨大的,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一旦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大量的購買力將使房地產業自然復甦,所以無需救市。
2、 汽車業
相對於房地產業,汽車業的危機即將體現,表現在汽車購買力的持續下降,也許這才是關注的重點。
F. 中國GDP增速放緩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全球增長。
《華爾街日報》1月31日報道,中國增長放緩的經濟正在通過其主要貿易夥伴,對全球增長構成影響。報道稱,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製造業及消費的下滑正在影響中國自亞洲其他國家、美國及歐洲的進口。多年的高速增長使中國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貿易夥伴。過去10年間,中國佔全球進、出口增量的五分之一,並在歐元區金融危機等脆弱時刻充當了支撐全球市場需求的重要角色。
現在,全球各國均感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影響。中國對半導體加工設備及智能手機配件的需求下降,使日本去年12月出口同比下降3.8%,創兩年多來最大跌幅;盡管努力增加對華出口,但德國經濟去年僅絲線1.5%的增長,為五年來最低水平;牛津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美國等主要大型發達經濟體及其他亞洲國家去年的對華出口額同比下跌近10%。
澳大利亞投資公司AMPCapital首席經濟師ShaneOliver表示,中國作為全球增長主要貢獻者的角色如此重要,以致於中國經濟增長一旦放緩,將對全球造成影響。在亞洲,中國增長的放緩使亞洲其他國家間商品出口,尤其是半導體產品出口的競爭壓力加大;
對歐洲而言,2017年中國已成為歐盟在美國之後第二大出口市場,占歐盟出口份額由2007年的5.8%提升至10.5%,中國經濟放緩的趨勢是政治不確定性和貿易摩擦之外,歐洲經濟面臨的又一不利因素;在美國,中國市場銷量下跌使一些美國製造商持續三年的業務蓬勃期宣告結束。
G. 面對世界經濟增長普遍放緩的形勢對中國經濟在哪些方面產生影響
對中國產品出口業務形成了負面影響
H.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你一分都沒,是不是沒誠意啊,這個問題又那麼大。
中國經濟放緩短期對美歐是弊的,長期是有利的,但最後會不會發生意識形態和軍事對抗就不得而知了。
短期看,美歐無法用低價的錢買made in china的東西了,但美國不只中國一個製造業加工廠,印度南非很想當這個加工廠呢,當然中國經濟放緩不是政府願意的,原因就不說了。短期有影響,但影響還真不大。
長期看,中國如果無法在這次放緩中完成轉型,就是從加工廠轉為創新型的智慧產業國家,那麼中國必然走不上發達國家的行列,就老老實實的當加工廠和造房子好了,如果用幾十年時間完成了轉型,那麼一個龐然大物就橫亘在太平洋,這樣的中國會產生無數的類似蘋果,谷歌這樣的創新企業,對世界經濟將有積極的作用。
但要完成轉型,面臨的問題很多,有股市改革,匯率機制改革,利率改革,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稅收制度改革,分配製度改革等。
其實就是朱時代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我覺得吧,沒個50年,想轉為經濟強國,難。除非有個有朱這樣的懂經濟的,有毛這樣有軍事控制和人民愛戴的,有華盛頓這樣不貪戀權利、建立完善民主制度的這么一個集合體的人誕生,給他個20年,估計差不多了,忽然覺得俄羅斯人民很幸福,人有普京。
I. 經濟增長放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談談
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積極影響是,國際大宗資源類商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如汽油,對於有車一族而言會是消息,對於能源依賴企業,如物流業,也是利好。
我國是世界工廠,由於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導致我國對外貿易量大幅下跌,導致我國外貿企業日子不好過,普通員工失業率上升,薪水下降,並向相關產業和其他產業傳導,導致整個國家經濟不景氣,信心指數下降,人們開始節制消費,導致國內經濟需求不足,失業率上升,工資水平下降,就業形勢嚴峻。
J. 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大嗎
經濟總量佔世界的6%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這場來勢洶涌的金融危機面前能否經受住考驗,引人關注。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申洪日前在廣交會上表示,近期受國內外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出口增幅從去年8月份起,開始呈逐步放緩態勢。尤其是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國外貿出口增幅明顯回落。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外貿出口10740億美元,同比增長22.3%,增速比去年同期減緩4.8個百分點。據此有人認為,中國的實體經濟已經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
「影響出口減緩的問題很復雜,應該分辨清楚哪些是金融危機導致的,哪些是國內的經濟周期導致的。目前我們判斷有三個因素影響中國出口下降,一是美國的金融危機,二是中國自身成本上升,三是中國國內的政策調整。」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的實體經濟,主要通過貿易、直接投資、金融和信心四個管道。
張燕生認為,首先,金融危機使貿易受到的影響,到目前為止並不大,中國1到9月份出口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也證明了這一點。貿易的影響主要看定單,但現在沒有數據表明定單顯著下降,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普遍反應也不是沒有定單,而是有定單成本上升做不下來。美國5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在前三個月大幅上升之後轉而下降了0.1%,傳遞到中國,要到11、12月才能看出美國的消費下降對中國出口的顯著影響。這種影響在明年上半年會變得比較嚴重,不能掉以輕心。
其次,直接投資受到影響,但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大。2000年全球的直接投資是1.4萬億美元,是一個高點,2001年全球經濟衰退時直接投資是8170億美元,跌幅達58%。而2007年全球單邊資本流動是1.5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盡管美國下半年發生了次貸危機,但全球資本流動依然很好,也沒出現很大跌幅。從中國方面看,2008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45.55%,達524億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更是迅猛增長,對外直接投資額已遠遠超過去年全年,達到256.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29%。
第三,國內金融受到的影響明顯大於貿易和投資。今年9、10兩個月,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為了自保開始收縮銀根。母銀行緊縮銀根,使在華的分銀行和支銀行的投資大幅收緊。但國外的金融資金、貸款、投資等業務,只有外國企業和涉外很深的少數中國企業才能涉及到,所以,對中國金融業整體的影響也不大。
第四,信心預期對中國的波及比較大。美國股市大跌,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向好,但中國股市基本上每天都在跟著美國股市波動,中國股市狂跌完全是受美國股市的傳染。
「目前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是信心預期和貨幣、跨境資產交易的影響;下一步是否會通過信心預期、貨幣和跨境資產交易影響到直接投資和貿易,仍需觀察;如果影響幅度很大,對中國的實體經濟就會產生較大影響。」張燕生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金融危機是否入侵實體經濟,主要看經濟增長。英國經濟上個季度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但中國並不明顯,「在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遭受明顯影響之後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影響,才會影響到中國的實體經濟。現在看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在放慢,但是並沒有普遍出現負增長,所以對中國的實體經濟影響是有限的。」
金融危機還未轉化為經濟危機
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以及亞洲金融危機,都曾導致了相關國家不同程度的經濟衰退,但也都沒有轉化為大規模的經濟危機。
經濟學對金融危機的解釋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而經濟危機是指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面的指標,諸如貿易、投資、生產、服務、消費等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經濟危機的判斷取決於經濟基本面是否全面出現了問題,GDP是判斷的綜合指標,GDP必須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才是經濟衰退,經濟衰退持續惡化就會出現全面的經濟危機。美國一季度GDP是0.9%,二季度是2.8%,而2.8%的增長率對美國及世界上任何發達國家來說都是不錯的增長。因此,目前美國經濟還不能說已經出現了經濟危機,仍需進一步觀察。」張燕生說。
美國經濟體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5.5%,如果美國出現經濟危機,那麼,全球出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目前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很嚴重,早晚會影響到美國的實體經濟,這是沒有懸念的事實。美國經濟毫無疑問是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美國出現經濟危機,全球出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非常大。當美國經濟步入負增長,新興市場國家很難完全避免受到沖擊。」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向《中國經濟周刊》如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