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經濟新常態如何發展的影響

中國經濟新常態如何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5 13:37:52

1.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變化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要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就必須將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所處的新階段及其所表現出的新特徵、需要的新改革等結合起來系統理解。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2.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管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應該敞開大門,以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它把握機遇,直面挑戰對於影響現在,如果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

為代價帶來經濟利益的國家,但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一口價,照片:不穩定的全球經濟將成為常態。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經濟相互依存不斷加強。在這種環境下,國際經濟波動和危機感染已成為頻繁和必然的事情。第二

代價:國民經濟的主權獨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跨國公司往往是主要負責大規模貨幣投機,有逐漸增加的一體化程度,各成員國的經濟主權下降的獨立性。三

代價:貧富全球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競爭,創造效益,也使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應積極參與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

具體表現。生產全球化的公司,但只找到的資源在世界上的國家,消費者的全球化,是指不僅是消費者,但買的東西在世界上的國內市場。從事全球生產和貿易,它必然有一個統一的全球性規則,WTO是一個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雙邊和多邊比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來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爭端更好。

人們通常只看到入世將使中國的出口所帶來的好處,但中國的營業利潤也反映了進口,使消費者能夠買到更優質的東西,更多的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應是收入的衡量指標是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但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外部效應,使中國極大地提高了服務和態度,這就是所謂的經濟技術溢出,這是從技術轉移不同,不繳納所得稅的質量。平台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做四件事情

首先,要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要開拓市場。只有開放的市場,要想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市場是不完全開放立即無條件,而是要條件,分步實施,在企業自身發展的開放水平適應形勢,從而產生互利互惠的貿易利益。

第三,我們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因此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制定規則。

第四,要發展資本市場。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讓雄心勃勃的企業家,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然而,盡管中國有很高的儲蓄率,但只有流量的一小部分進入私營部門,高科技公司的流入,甚至更少的儲蓄。平台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個組之間的關系

第一個是開放和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工作的一般規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措施的保護,盡快參與到貿易全球化,迫使我們要積極的公司制改革,所以唯一的辦法真正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二是縮小差距縮小國內和地區的國際關系之間的差距。登錄到到網三是要擴大內需,增加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巨大的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為根本,但我們不能忽視的外國貿易的重要性。新情況,新問題
中國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戰略,你應該考慮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發展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加強多邊和雙邊的經貿合作,並在發展中發揮積極的,穩定的和建設性的作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的參與,促進並按照平等,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認識到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要注意平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良好的經濟全球化的利益。

創新和科技的進步,基礎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中國將堅持以科學和教育戰略,運用現代科技,科學技術,貿易的原則,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中國對外經貿的國際競爭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快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的技術和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改造,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以繼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技術。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加快政府職能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造,以繼續為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的生產效率中國的關系。

3. 怎樣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內現為經濟增長容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4.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已經跨過了粗放經營、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了一個不創新、不深化改革就難以持續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之所以30年保持兩位數的快速發展,是因為存在著快速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是:
第一,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面臨著崩潰的邊緣,即「窮」,「窮」的另一方面就是產業空間很大,從事什麼產業都是新的,都可以發展經濟。加之基數小,很容易快速發展。
第二,長期的封閉使我們不能完全了解外邊的世界,特別是不能清楚地了解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其他國家快速的經濟發展,亞洲四小龍就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知道了我們是後發展中國家,可以發揮後發優勢,承接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跟在人家後邊亦步亦趨地做就是最經濟的經濟發展方式。
第三,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誕生了信息產業和網路經濟。這樣的態勢使世界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興奮點,並因此使產業結構上升到了更高層次。由於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使我們大批量地承接外來產業轉移,實行大進大出的經濟發展戰略。
第四,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資源、環境壓力不大,勞動力「紅利」相當充分。
第五,改革開放從制度層面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人們創業的熱情。
基於上述發展之初的條件,我們形成了明顯粗放的速度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發展方式的特點是:一是粗放經營,鋪攤子,上項目,靠投資;二是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動力便宜,走低價格路線;三是招商引資,模仿,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四是過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動,特別是地方政府之間的GDP競賽;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在這六個特徵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動。這樣的發展模式雖然使我國經濟總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但付出的明顯代價和潛在代價都是難以估量的。此外,必須指出,低價格路線是低層次的競爭路線,是與更窮的國家競爭而不是與更富的國家競爭。
二、中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
現在,中國經濟的規模已經做大,我們面臨著做強的新的歷史任務,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人們所講的「新常態」。
「新常態」的顯著特點是經濟增長速度的自然放緩。這是基於以下的分析:
第一,真正的經濟增長是由創新推動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指出,大約從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這是第一個長波;第二個長波是從1842年到1897年,是所謂的蒸汽機和鋼鐵時代;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是電氣、化學和汽車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時代。西蒙·庫茲涅茨在其《長期運動》中也做了類似分析。他們的分析揭示了經濟何以發展,即一個革命性發明和發現被用於工業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就成為新階段經濟增長的引擎。然而就當前情況來看,世界經濟還沒有出現可以擔當引擎的新的經濟增長興奮點。
第二,經濟增長速度是有一定規律的,即「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在一定的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和制度環境下,不受緊縮政策或擴張政策等外來因素的干擾,本身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增長率。這樣的增長率和既定的條件是協調的,是既定條件下的一種均衡。「自然增長率」是階段性的,是歷史的。據此,隨著快速發展的條件成為過去時,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速率,一個中速的增長速度。
第三,「新常態」面臨的任務是為已經起飛的經濟持續加油,使整個經濟在做強的過程中展翅高飛。「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舉措是貨真價實的創新,是扎實有效的結構調整。

5.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6. 說明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及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新常態之抄「新襲」,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7.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新常態如何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