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的影響論文

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的影響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5 23:48:25

『壹』 交通運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有哪些

從世界范圍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除了像摩納哥、安道爾那樣的袖珍國家,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區域問題,特別是美國西部與中國西部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資源和對本國的重要性等方面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在中國大力開發西部的今天,借鑒美國西部開發的成功經驗,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美國對西部大規模的開發,准備於 19 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於南北戰爭時期,完成於 20 世紀中葉,前後經歷了 100 多年時間。美國西部的開發,是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在大規模人口遷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工業化所提供的先進物質技術手段,開發各種自然資源,促進美國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就其性質來說,它是一種帶有典型意義的區域經濟開發模式。美國西部開發基本上實現了美國政府的戰略目標,即完成東西部之間政治經濟的一體化,對美國國民經濟的起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經驗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既堅持市場經濟原則,又充分發揮政府在西部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國西部開發史上,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政府對西部開發事務的介入,不僅涉及到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與特屬政府部門的建立,而且涉及到政府對西部發展的資金投入與收入所得的再分配。除此之外,州、縣等地方政府具有相當靈活的自主權,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企業的進入,鞏固了美國西部開發的經濟基礎。美國西部開發開始是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展開的,由於是以自發性的開發為主,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雖然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現象,但資本和人力資源的解決沒有遇到大的困難。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經過上百年的開發,西部實現了與東部經濟發展的一體化。 2、鼓勵移民和人才的流動。在美國西部開發史上,移民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和淘金熱的興起,吸引了歐洲大量移民,僅1848-1860年的十餘年中,這里就從一個西部小鎮發展成為擁有 38 萬人口的著名城市——舊金山。如果說淘金熱興起時的移民是靠利潤的誘惑和市場的自發作用吸引的話,那麼到後來,政府的引導對西部地區的移民起了重要作用。土地的廉價出售和低價租賃吸引了大量移民去西部定居。移民隊伍中不僅有普通的勞動者,而且有掌握各種技藝高素質的人才,有商人、資本家和各種手工業者。他們富有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對美國西部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3、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在西部開發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19 世紀末基本形成全國鐵路運輸網,對西部開發和國民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經濟學家稱 19 世紀的美國歷史基本是一部鐵路成功史。交通運輸業的優先發展,促進了西部經濟的地區專業化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了,也為西部其他部門、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4、重視科技的推動作用。在美國西部的開發中,科學技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西部地區土地價格低廉、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非常適合高新技術工業的發展。二戰以後,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國大量軍事工業轉為民用的契機,迅速發展了宇航、原子能、電子等高科技產業。美國幾個最著名的高新技術工業科研生產基地,如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北卡羅來納州的「三角研究區」、亞特蘭大的計算機工業區等都位於西部和南部。 5、以增長中心帶動區域開發。所謂增長中心是指能促進相應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增長的經濟中心地區,大都表現為由規模不同的大小城市組成的城市網路。在美國長達 100 多年的西部開發過程中,興起了一大批層次不同的增長中心。增長中心對美國西部開發的影響,既表現在通過商品流、移民流、文化流、信息流的擴散對經濟施加影響的擴散效應上,也表現在通過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聯系使經濟活動趨向增長中心的聚集效應上。

『貳』 交通運輸的發展對經濟和文化有哪些影響

科技進步對交通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交通運輸業是科技成果率先應用的領域,同時,科技又是交通發展的羽翼和助推器。
科技進步對交通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由於它直接或間接地使勞動過程發生變化來促進交通行業經濟增長的。在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中,科技進步一般指廣義的科技進步,指除勞動力和資金投入增加使經濟產出量增長之外,其他使經 濟增長的所有因素均為科技進步。
科技進步對我國交通行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文秘114版權所有2的協同效用,為社會提供方便、經濟、及時的運輸勞務。可以說,科技進步是綜合運輸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使交通管理效能不斷加強
交通管理是對人的交通行為的管理,是為了安全、通暢、快速、高速、低公害的目標,控制交通參與者的交通行為。交通運輸管理的難度與水平、要求及其手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要求,需要科技進步的支撐。如今,現代科學技術在交通管理中的運用,使交通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這主要表現在:
計算機的應用計算機的應用從系統工程角度對各類道路交通流向進行系統合理的規劃與設計,針對不同道路的實際交通負荷水平,因地制宜地實施有效控制,提高了通行能力,使交通流向更加優化;並能夠根據交通流量、流向的分布特點,加強區控道路的交通渠化研究和實施,提高渠化路口的通行能力,減少交通事故,優化交通秩序,使得道路的使用更加科學合理,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電視系統的使用電視系統的使用,使交通信息的獲取更快捷,管理更直觀、方便。第一,監視交通流量及道路狀況,及時得到交通阻滯狀況及原因。第二,信號顯示終端的直觀確認,作為計算機確認信號的輔助手段。第三,交通流量調查,為計算機考察、試驗、調整各交通方案提供依據。第四,地圖板的輔導顯示,提高交通指揮中心的應變能力。第五,對特種車輛的監視,保證其安全暢通。第六,配合其它公安業務工作,提供現場信息等。
模擬技術的運用模擬技術在交通管理中的運用,有利於提高交通規劃、組織和管理研究的效益。利用交通模擬模型能動態逼真的模擬各種交通現象,從而有效地進行交通規劃、交通組織和管理,交通能源節約及物質運輸流量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可以避免周期較長的交通調查和現場實驗,以很小的代價獲得各種數據,再現多種交通現象,從而在大范圍、深層次上對交通問題進行研究。文秘114版權所有
智能交通系統的產生智能交通系統(its)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一般包括智能導航系統、安全駕駛系統、交通管理系統、行人幫助系統、公路高效管理系統、公共交通管理系統和運輸車輛管理系統以及車輛緊急支援系統等子系統。它將信息、通信、控制和計算機技術及其它現代技術集成應用於交通運輸領域,使人、運輸工具、運輸線路密切結合,建立起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准確、高效的運輸管理系統,實現對運輸網路的現代化管理和對運輸工具的服務,同時,也為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他高新技術的引入由於通訊技術進一步完善,運輸的安全性得到根本的提高。航空運輸中,國際民航組織(icao)正著手建立先進的通信、導航、監視(c)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統(atm)。新系統以加強數據通信為特點,包括有衛星覆蓋全球,以及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此外,還有自動監視(ads)裝置,該系統能夠監視海洋空域、邊遠陸地區域和雷達覆蓋不到的其它區域。鐵路方面應用的有列車運行安全自動控制和安全監控系統;目前國外還引用自動定位系統、測速系統、車載資料庫等技術,新技術的應用使鐵路安全性大大提高。一些國家的水路運輸採用了星基定位,以及船舶自動操縱與避碰等技術。
使交通經濟增長日趨合理
科技進步使運輸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是運輸企業的投入與產出之比。就交通運輸而論,提高經濟效益表現為:在投入的資金和人力一定的情況下,產出的運量、周轉量越多,運輸收入越高;或者是在產出的運量、周轉量,以及運輸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投入的人力、資金越少。提高交通運輸經濟效益的關鍵在於轉換階段,其根本途徑在於降低勞動(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消耗和提高生產效率,而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勞動消耗的根本途徑在於科學技術。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率水平的提高,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放慢,但技術進步對生產率的增長的貢獻份額將會逐步提高。
科技進步使交通運輸的經營方式轉變。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是經濟發展的共同規律。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不單是交通運輸規模和場所的擴大,更重要的是依靠高科技,以高效率和高質量作為其生存、發展的方向。國外著名的物流企業(如u、dhl、tnt等)不單是具有一定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結構的優良,具備一體化作業能力,物流資源得到較好地利用,服務質量和效率也有根本保證。因此,現代交通運輸不是依靠單純的數量增長和場所的擴大,而是利用高科技,通過加強管理來實現的。科技進步是集約型經營的核心,是降低能耗和各種物資消耗的最有效的途徑。
科技進步使交通行業的產品結構調整。由於科學技術進步,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產品結構也向短小輕薄化、小批量多品種化和高技術化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在客運結構上,生產性旅行的比重下降,消費性旅遊的比重增長;貨運上 產品重量趨向輕型,原材料用料下降,集約化產品逐漸增加。以上變化要求運輸行業提高運輸工具的檔次,增加專用車和特種車輛,並增開直達列車等,提高運送速度,以滿足社會各階層的不同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運輸需求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對交通運輸的條件和運輸及時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科學技術是交通運輸的生命和未來,交通運輸業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必須重視科技進步在交通運輸中的作用。

『叄』 簡述交通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與作用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先行和基礎產業,其主要作用表現為:
1、經濟作用。交通運輸中的五種運輸方式,既要完成國家下達的客貨運輸任務,還要根據市場商品需求調節各自的運輸,自身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是十分可觀的。
2、社會公益作用。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必須不分晝夜、季節、全天候地從事正常運輸,是與國家政治、經濟休戚相關的。遇到非常時期,發生災難時,如地震、洪水、大火、海嘯等;或在戰爭時,或國家財產受到威脅時,交通工具都會用來搶救危亡,恢復社會正常秩序,這種超經濟的社會公益作用會顯示得更為突出。
3、宏觀調控作用。當國民經濟失調而需要調整或治理整頓時,交通運輸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工具的作用會更顯得突出,如
煤炭搶運、全國性糧食調運等。五種運輸方式中,鐵路運輸的宏觀調控作用尤為明顯。
4、促進國家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為依託,充分發揮公路、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依靠若干條通過能力強的南北向、東西向的運輸大通道,引導形成若干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優化生產力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浪費,交通運輸將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重點戰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認識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運輸業要先行,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5、國防意義。運輸是國防的後備力量,戰時又是必要的軍事手段。運輸業關繫到民族存亡、國家安危,決非用經濟尺度所能衡量。

『肆』 求一篇某城市 交通與經濟關系的論文 借來參考

基礎交通環境對武漢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城市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未來學家朱利安·西蒙指出:「如果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只有一個,那麼它不是文化,也不是制度和心理特徵,而是交通環境。」武漢擁有近800萬的人口,其交通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發展方向及城市環境等,都直接關繫到武漢市的住房、就業、投資環境、工業發展、商業貿易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基礎交通環境對武漢市經濟
的影響,對於認識交通的發展經濟學意義、制定現代化經濟發展戰略都是有益的。
一、交通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交通通過影響市場、分工,從而推動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思想,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在強調優先發展交通時,斯密還強調了交通與經濟的匹配發展。在現代化的今天,基礎交通環境對於經濟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武漢市特有的交通環境對其目前良好的經濟狀況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面。
(一)特有的交通地理優勢
武漢交通地理位置便利,素以「九省通街」著稱,是集鐵路、水路、公路、航空、郵政、電信於一體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長江中游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商業貿易中心。京廣、京九、襄渝、焦柳、漢丹和武大線交織通往全國各地;直達香港、日本和東南亞諸國的江海航線以及武漢港為武漢提供了充足的水運交通;天河機場擁有的國際國內航線則為其提供了便利的空運優勢。
(二)有效的基礎設施建設
1、只鎮樞紐建設。武昌、漢口、漢l舊各有特色。武昌是高新技術文化區,漢口是現代化商業區,而漢陽則為重要的工業區。二橋、三橋與江漢橋的開通、一橋的修復以及四橋的規劃,使武漢三鎮得到了充分的優勢互補。
2、眾多公交與計程車經濟效應。武漢擁有近400路的公交車以及1.2萬輛的計程車是由其特殊的三鎮格局決定的。公交與的士的大流量運行,不僅是城市交通的必要設施,還為武漢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l)巨大的公交與的士運行系統,提供了豐富的就業崗位,解決了緊迫的人口就業壓力,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2)貫通並激活了武漢城市交通,為城市的人力流動和物資流動提供了必要的硬體設施,成為一個城市經濟重要的運行樞紐;3)交通不僅是作為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而發展,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交通經濟,帶動著其他經濟的發展。
3、高速與立交並行。近幾年,武漢市已先後建起了眾多的高速路與立交橋。武漢密集的公路網,高效物流能力,為現代製造業、經貿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這不僅為武漢與外界的交通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更為武漢與其他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交流作了充分的准備。
二、基礎交通環境在武漢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交通規劃中不合理情況
1、小路利用不足。加人WTO後,機動車要大幅度增加,預計人世後每年以20%速度遞增,武漢目前有42萬台機動車,基數大,增長快,如何提高路網通行能力,如何加快城市交通節奏,在大路超負荷,一個港灣車站十幾路車,佔用大面積路面的情況下,不可能僅僅依靠無限制建路來解決。只有合理而有效地規劃現有的行車路線,渠化路口、利用支路,充分發揮武漢城市中支路密而多的優勢。
2、停車場少而空。武漢停車場並不多,而很多停車場卻是空的,形同虛設。究其原因,除了收費外,更多的是由於停車場過少,導致車主產生無停車場的錯誤觀念,這必將引起停車不規范、路面及公共場所不合理利用。
3、人行道不規范。行人、非機動車違章比上報的要高。在較多地方出現人行道標線不明顯,寬度不夠,危險地段未用防護欄,從而導致車上人行道、行人上機動車道的惡性循環。
4、公交、出租占路多。武漢公交的分擔率是217%,公交系統在主千道上過於集中,運力大於需求,可作公交網的優化。計程車空車率高,占路過多,應該得到控制。
(二)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問題
一是交通流量大。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相應的貨物流通和人員流動,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居民的非生產出行次數也日益頻繁,且交通直達性要求越來越高。由於市民出行的增多,武漢市時有交通堵塞的現象,節假日尤為突出。武漢市交通
形式及其設施能否適應這種大交通量的局面,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
二是單位交通空間通行能力過小。由於車輛發展水平、交通管理水平及交通觀念所限,單位交通空間通行能力過小,致使武漢市道路交通運輸並不經濟。因此,要提高現有道路空間的交通通行能力。
(三)環境污染問題
1、汽車尾氣污染環境。武漢市是一個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因此要想達到武漢市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必須解決好汽車尾氣污染問題。
2、「三車」載客屢禁不止。人力三輪車需要限制,只供殘疾人自用。由於「麻木」太污染環境,也影響交通,武漢市曾經宣布在城區取消「麻木」。然而「麻木」在城區依然隨處可見,依然載客,尤其在公交車站台處,嚴重影響了交通。
三、武漢市交通發展的基本對策
l、汽車的電力化或低污染化。電力作為燃油替代能源是一條極為可行的途徑,其中以太陽能利用技術發展最快,已達到實用水平。汽車的電力化或低污染化進程肯定會對交通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武漢市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電力驅動的公交車,但比例仍然很小。同時在大力開發低污染能源上也要花大工夫。
2、發展與完善無障礙交通。無障礙交通的概念源於殘疾人交通事業,將其引申至老年人交通無疑是有益的,而且是合適的。武漢市至今還沒有無障礙交通,所以建立和健全武漢市無障礙交通體系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3、交通系統智能化。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要不斷提高交通系統的輸送能力和安全度,交通系統智能化便是大勢所趨。目前技術成熟的車載導航系統和正在實驗中的電子公路工程技術等多種高科技將對傳統交通進行改造與提高,它
將使城市不再主要靠修築更多的道路來解決目前及將來的交通問題,而是通過發展更高級的道路形式(如自動化公路系統)來提高現有交通系統的通行能力和其他功能。
4、土地規劃、開發與交通規劃、建設相協調。城市交通的通道大體可分為高架、地面及地下三個層面,應該有一個統一的、長遠的總體規劃,其交通功能應該有機地融為一體,並且可實現動態管理。但武漢近20年來,交通空間開發深度遠遠落後於土地開發程度。理論上人們都知道土地開發與交通空間協調性的重要,但是一旦受到地方局部利益或者短期利益的驅動,政策往往會放鬆宏觀控制,使得本該協調發展的事物變成畸形發展。對快速成長中的城市,其交通量的預測以及各種交通設施的確切容量的界定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也是政府宏觀控制不到位的另一個原因。
5、建立科學的交通環境評價體系。武漢的交通環境污染的程度和范圍正在不斷擴大,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投資環境,阻礙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加緊武漢交通環理論研究和實際運作尤為迫切,有關部門有必要在總結傳統交通環境評價的基礎上,針對武漢交通的具體特點,建立科學的交通環境評價體系。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與城市經濟的發展乃至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關系相當密切。作為華中地區經濟的中心,武漢市經濟的發展客觀上對華中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的促進作
用是通過物質流和非物質流的形式實現的,而龐大物質流的載體便是城市交通系統。城市交通狀況是產業投資者在投資前期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因為它將直接關繫到投資者的預期效益。作為微觀活動的主體的企業,很難單獨承擔起生產必須具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這就需要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承擔起規劃、籌資、建設及管理的職能,為投資者創造必要的投資環境。一個城市具備了基本的投資硬環境,加上其他條件的配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就有了活力。在基礎
設施建設中,相當大的比重就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綜上所述,城市基礎交通環境與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大力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有必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好交通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投贊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充分發揮交通環境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從而達到城市交通與經濟和諧發展、城市乃至地區經濟健康有效增長的目的。

『伍』 交通對經濟的影響

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交通建設項目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影響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一方面,經濟增長是投資得以擴大的基礎。投資的來源離不開國民經濟的增長,投資多少以及投資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都受國民經濟增長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投資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投資的多少及其增長率。投資通過其需求效應來拉動經濟增長,在投資生產活動中需要直接和間接消耗各個部門的產品,使投資需求增加,並且在投資生產活動中因國民收入增加還將引起消費或投資需求的不斷增加。這就必然導致最終需求的增加,引起對經濟的擴張作用。
然後,投資又通過其供給效應來推動經濟增長,所謂投資供給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既包括生產性固定資產,又包括非生產性固定資產。生產性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直接為社會再生產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資料供給,為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直接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則主要通過為勞動者提供各種服務和福利設施,間接促進經濟增長。投資具有創造需求和創造供給的雙重功能。從這個角度考察,高速公路項目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需求效應,指公路投資活動本身對增加國內生產總值,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另一部分是供給效應,指公路建成通車後,由於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
然後,投資又通過其供給效應來推動經濟增長,所謂投資供給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既包括生產性固定資產,又包括非生產性固定資產。生產性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直接為社會再生產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資料供給,為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直接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則主要通過為勞動者提供各種服務和福利設施,間接促進經濟增長。投資具有創造需求和創造供給的雙重功能。從這個角度考察,高速公路項目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需求效應,指公路投資活動本身對增加國內生產總值,擴大有效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另一部分是供給效應,指公路建成通車後,由於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車條件改善。
帶來運輸費用降低、客貨在途時間節約、交通事故減少等由公路使用者直接獲得的經濟效益,特別是推動公路運輸業發展、提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效率,以及因區域交通條件改善和區位優勢增加,通過不同途徑對區域內社會發展產生的促進作用。後者較前者來講,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持續時間更長,涉及范圍更廣。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首先表現在它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羅澤濤,2000)。在我國,計算GDP一般採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根據支出法計算GDP時,包括一定時期內最終由居民消費、政府支出所購買及使用的產品和勞務價值額、企業投資所形成的資本形成額(等於固定資本和存貨)及凈出口。

『陸』 交通運輸對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

路通財

『柒』 交通運輸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捌』 交通運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是基礎產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的服務性行業。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的服務性行業,要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有效銜接的交通運輸體系,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交通運輸市場環境,提供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的優質文明服務。

從根本上解決行路難和運貨難的問題,使交通運輸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人便於行、貨暢其流」體現了交通運輸的基本功能定位和服務特徵。

其中,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是交通運輸工作的總任務;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交通運輸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是交通運輸工作的根本要求。「三個服務」是交通運輸行業基於交通屬性對行業使命所做出的價值選擇。

(8)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的影響論文擴展閱讀:

「三個服務」是對多年來交通運輸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中,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是交通運輸工作的總任務;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交通運輸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是交通運輸工作的根本要求。

提高「三個服務」的能力也是交通運輸行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交通部印發了《交通運輸行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其中確定交通運輸行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包括,交通運輸幹部職工的道德風尚和文化素養明顯改善,行業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

『玖』 交通運輸對物流的影響的論文(5000字)

物流業是指物來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自的實體流動過程。物流業是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根據實際需要實施有機結合的活動的集合。運輸業是「交通運輸業」的簡稱,指國民經濟中專門從事運送貨物和旅客的社會生產部門,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運輸等運輸部門。

『拾』 交通運輸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影響很多啊,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動脈。交通將區域經濟與外界關聯,並且帶動制回造業的發展。
你可以答假設如果沒有交通,經濟的發展情況來考慮。此刻有點累,說起來太長篇大論了,僅提供一個思路。話說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在網上搜到吧?關鍵詞「交通運輸」「國民經濟」「技術經濟學」等等。

閱讀全文

與交通運輸業對經濟的影響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