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觀經濟學,為什麼減稅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要小於投資,希望能具體解釋拜託啦
這是一道判斷題:減稅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一般來說小於投資(√)。
這是因為:GDP是一個流量而不是存量,它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來核算。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按生產要素報
酬計算的國民收入,它等於從國內生產凈值中扣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加上政府的補助金。
也就是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性服務所得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
因為社會保險稅是直接稅,故GNP、NNP、N均不受其影響,又因為它是由企業上繳的職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
和DPI均受其影響。供參考。
⑵ 減稅會對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減稅一般會認為加抄宏觀經濟的發襲展, 因為稅少了, 買東西便宜了, 我們更願意消費了, 隨之銷售,生產,運輸等環節都會得到發展.
但是也削弱了國家宏觀調控的能力. 稅收的減少直接意味著政府收入的減少, 對基礎設施, 長期投資, 匯率抵禦等都會有影響.
⑶ 減稅降費對企業的影響:為什麼給企業減稅
1、企業應該繳納多少稅款計算公式為:計稅依據*稅率=應納稅額。根據乘法定律,要想應納稅額減少,那麼計稅依據和稅率任意一個降低即可。
2、計稅依據的減少主要體現在免徵額,減征額,各項優惠政策方面,而稅率的降低一般都需要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國務院的授權。
3、有利於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走出經濟下行的困境;
4、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此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減稅降費,能夠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對於促進製造業、科技企業、小微企業等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3)企業減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減稅降費」具體包括「稅收減免」和「取消或停徵行政事業性收費」兩個部分組成。減稅方面,全年將減稅3500億元左右,包括繼續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將企業所得稅減半徵收優惠范圍從年應納稅所得額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到了75%等。
「減稅降費」具體包括「稅收減免」和「取消或停徵行政事業性收費」兩部分。
個稅改革方案將部分收入項目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等,實行按年匯總納稅。財政部還將考慮適當增加與家庭生計相關的專項開支扣除項目,比如有關「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其他的專項扣除項目等。
降費方面,2017年降費約2000億元。財政部重點做好兩項工作,包括全面清理規范政府性基金,改革到位後全國政府性基金將剩下21項;取消或停徵35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中央涉企收費項目減少一半以上,將剩餘33項
⑷ 減稅降負對實體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自今年5月1日增值稅三項改革措施實施至今,實體經濟受益明顯。據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測算,以製造業為例,稅率調整後,製造業年減稅規模超過所有行業總減稅規模的三分之一,企業稅負有效降低。
減稅降負,有利於實體經濟從供給側發力。利用稅率下降等增值稅改革釋放的減稅紅利,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企業得以有充沛的現金流,來支持企業改進生產工藝、豐富產品款式、提升產品品質,同時降低產品價格以擴大銷量,從供給端釋放「提質」和「降價」雙重利好,消費者也因此獲得實惠,形成供需兩端雙受益的良性循環。
減稅降負,為實體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賦能」。增值稅改革推進減稅降負,不僅僅是當下實體經濟的迫切需要,同時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利用減稅降負釋放的紅利,企業可以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更堅定地走創新驅動之路。特別是,傳統企業可以盡快與智能化、數字化等新經濟領域深度融合,利用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實現自我的提升和改造,從而鳳凰涅槃、轉型升級。來源:新華網
⑸ 對個人,對企業減稅會如何影響經濟活動
這個回復不能畫模型圖不然更直觀;減稅的目的是刺激消費,當市場低迷經濟蕭條的時內候人們不敢容消費造成了需求曲線平移到左邊,造成GDP下降,失業率上升。當減稅之後人們有跟多的錢去消費,企業因為減稅也縮減了生產成本,兩者同時作用把需求曲線又拉升到原來的位置失業率下降。
⑹ 企業所得稅減免對經濟的影響
根據凱恩斯的經濟模型,稅收是一個宏觀經濟變數,在通貨緊縮的條件下,減稅可以版擴張經濟,權加速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目前的稅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對消費和投資都是嚴格的制約因素,如生產型的增值稅對企業購進設備不進行抵扣,影響了投資;對消費品中的汽車、汽油等徵收過高的消費稅,制約了消費;對房地產投資徵收土地增值稅,限制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更有力的一個證據是以800元為免徵額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減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從而降低了其消費能力。現行稅制是1994年為適應通貨膨脹而設立的,在目前通貨緊縮時期,是不適合的,因此,必須推行以減稅為目標的稅制改革。
⑺ 減稅對拉動經濟增長究竟會起什麼作用
在「穩中有變」的經濟形勢下,通過降低經濟實體的稅費負擔,有助於各實體充分釋放經營活力。
從理論意義上來看,若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則企業儲蓄率將提高,流動性將增加,投資率也會上升。降低企業所得稅,其實是通過流動性紓困,使中國上億經濟實體的生產能力獲得提升。如果經濟規模增大,稅率降低了但是稅基擴大了,則稅收總量或許不降反增。
降低企業所得稅率可以推動企業去庫存及去杠桿,而杠桿降低、三角債減少,可使企業流動性得以增加,推動貨幣二級市場與資本二級市場流動性增強,商品市場也能因此更加購銷兩旺。
使中國經濟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而經濟體系也將從原來的投資拉動向需求拉動和創新驅動型模式轉變,繼而推動人均收入提高,助推國家經濟保持較高速增長。
(7)企業減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重要舉措:
2018年8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推新舉措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減稅降費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保持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重要舉措。
1. 對因去產能和調結構等政策性停產停業企業給予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對社保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有關投資業務給予稅收減免、對涉農貸款量大的郵政儲蓄銀行涉農貸款利息收入允許選擇簡易計稅方法按3%稅率繳納增值稅。
2. 為鼓勵增加小微企業貸款,從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將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單戶授信額度上限,由此前已確定的500萬元進一步提高到1000萬元。
3. 為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鼓勵和吸引境外資本參與國內經濟發展,對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取得的債券利息收入暫免徵收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政策期限暫定3年,完善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
⑻ 試用你學過的宏觀經濟模型,分析減稅對宏觀經濟會有怎樣的影響
下一步有必要根據經濟發展需要,推動稅制改革的深入,擴大消費稅和資源稅的徵收范圍,通過結構性減稅加大對個人消費的刺激力度,完善現行出口退稅制度。
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背景下,結構性減稅已成為近年財稅工作的重點之一。本次結構性減稅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重在調結構、促投資和保出口;二是主要針對企業而不是個人減稅;三是對全年稅收收入總量有一定影響,加大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難度。
下一步有必要根據經濟發展需要,推動稅制改革的深入,擴大消費稅和資源稅的徵收范圍,通過結構性減稅加大對個人消費的刺激力度,完善現行出口退稅制度。
結構性減稅的主要內容
2009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增值稅改革的主要內容:允許企業抵扣新購入設備所含的增值稅,取消進口設備免徵增值稅和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政策,將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徵收率統一調低至3%,將礦產品增值稅稅率從13%恢復到17%。
成品油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一是取消公路養路費、航道養路費、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水路運輸管理費和水運客貨運附加費,逐步有序取消已審批的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二是汽油、柴油和其他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相應提高。
個人所得稅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從2008年3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准從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從2008年10月9日起,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取得的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等。
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調整的主要內容:2008年6月底以前,政府不斷調低出口退稅率,從2008年8月份至今,七次上調出口退稅率。從2008年12月1日開始,取消102項產品的出口關稅,降低23項產品的出口關稅,降低31項產品的特別出口關稅,與此同時,提高5項產品的出口關稅,新增15項產品的出口關稅。
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的主要內容:2008年4月24日起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3‰改為1‰。2008年9月19日起,由雙邊徵收改為單邊徵收。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調整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證券市場穩定,調整後每次證券交易的印花稅稅負降低了84.3%。
降低住房交易環節的契稅、印花稅以及營業稅的主要內容:2008年1月1日起,對個人首次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契稅稅率暫統一下調到1%;對個人銷售或購買住房暫免徵收印花稅;對個人銷售住房暫免徵收土地增值稅。2009年1月至12月,對現行個人購買普通住房超過5年(含5年)轉讓免徵營業稅改為超過2年(含2年)轉讓免徵營業稅等。
結構性減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結構性減稅重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投資和保出口。
穩增長
降低稅率,「放水養魚」,有助於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經濟收益,刺激市場的活躍度,加快國民經濟增長,為我國經濟增長助力。
調結構
一是調整稅收收入結構。增值稅轉型改革後,從長遠看,享受該政策的企業在新購入設備的折舊期內會增加其企業所得稅。這是因為原來執行的生產型增值稅,企業新購設備的進項稅額雖然不能抵扣,但可以進入固定資產的原值計提折舊,減少折舊期間應納的企業所得稅。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後,企業新購設備的進項稅額雖然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卻無法再計入折舊額,會增加購入設備折舊期內的企業所得稅。因此,增值稅轉型雖然減少了固定資產購買當期的增值稅額,但增加了固定資產折舊期內的企業所得稅,有利於改變目前我國稅收收入結構中流轉稅佔比過大的局面,進一步優化稅收收入結構。
二是調整成品油價格結構。此次成品油價稅費改革一次性取消公路養護費等六項道路交通收費,規范了地方政府部門收費行為,逐步取消了政府還貸的二級公路收費,暫不取消一級路和高速路的收費,體現出漸行漸看的改革思路。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消費稅實行從量定額計征,有利於促進節能減排,優化經濟結構,形成「多用多繳,少用少繳」的公平調節機制。由於其徵收方式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還有利於形成穩定的消費稅稅源,避免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對消費者造成過重的負擔。通過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國內成品油價格實現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的間接接軌,也有利於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促投資
與生產型增值稅不同,消費型增值稅允許抵扣固定資產投資所產生的進項稅額。增值稅轉型改革作為實行結構性減稅的一項重要內容,改變了試點時「增量抵扣」的方案,允許一次性全額抵扣,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有利於刺激企業投資,尤其是促進繳納增值稅的裝備製造業、電力、采礦、化工等行業的投資力度。
保出口
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取消和降低了部分產品的出口關稅,這一系列政策調整與當時宏觀調控政策轉向有密切關系,目的是為了保出口。
近幾年來,出口退稅政策日益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2006年至今,政府已先後15次調整出口退稅率,這不僅增加了稅務部門的征管成本,也增加了納稅人的遵從成本。出口退稅的頻繁調整與出口退稅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出口退稅是被世貿組織認可的沒有爭議的貿易促進措施。其主要作用是避免國際間重復征稅,中性的增值稅也決定了出口退稅的中性本質。雖然調整出口退稅可以在短期內起到刺激或抑制出口的效果,卻往往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我國出口退稅制度頻繁調整的主要原因,一是沒有意識到穩定出口退稅政策的重要性,將出口退稅政策作為相機抉擇調節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工具;二是出口退稅制度立法層次較低,政府有關部門即可對退稅制度進行調整。稅率調整頻繁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目前出口退稅率達到七檔,而1994年稅改時設定的退稅率只有三檔。過多檔次的退稅率,導致企業間流轉稅負差異較大,也給設租、尋租行為提供了較大空間。
如果要抑制特定貨物出口,可搭配相機抉擇的出口關稅政策。關稅政策比較適合作為選擇性政策工具,一是符合國際慣例,各國關稅一般都有多檔稅率;二是關稅稅率調整空間大,稅率調整更具靈活性,而出口退稅率調整區間限於0~17%;三是關稅徵收簡單,不存在分擔機制、欠退稅等問題,關稅稅率調整較少帶來額外的徵收成本和遵從成本。
結構性減稅對微觀經濟的影響
結構性減稅主要針對企業而不是個人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忽視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通過減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而刺激消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節投資與消費的重要舉措。目前已推出減稅政策的國家大部分把重點放在個人所得稅上,如美國2008年2月率先推出了總額達1680億美元的減稅計劃,其中用於個人退稅的約1200億美元。韓國2008年9月推出總額約190億美元的減稅計劃,其中減征個人所得稅預計為53.1億美元。
從我國目前已出台的政策看,結構性減稅更多的是關注促投資和保出口,主要是針對企業而不是個人。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占國家稅收收入的比例較小,只有7%左右。
在此次減稅中,個人所得稅的調整力度是偏小的。個人所得稅總共有十一個稅目,其中只有工資、薪金所得和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兩個稅目的所得稅政策在2008年3月有所調整,今年並沒有出台新的政策。實際上,我國個人所得稅仍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首先,我國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為45%,與主要經濟體相比,是相當高的。如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為35%,英國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為40%。目前,因為香港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只有17%,我國不少外資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選擇在內地工作,香港付薪。其次,現行工資、薪金所得稅目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檔次明顯偏多,級距過小,造成中等收入的納稅人稅負增長過快。現行的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適用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再次,雖然我國工資、薪金所得稅的稅前扣除標准已從800元提高到2000元,但勞務報酬、稿酬類所得的稅前扣除標准仍然維持在1994年稅改時的水平,不利於獨立提供勞務的勞動者,也不利於鼓勵個人靈活就業。
結構性減稅可以降低企業成本
增值稅轉型的另一直接後果是企業減少了固定資產基數,從而減少了生產單位產品應負擔的固定資產折舊額,降低了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這一方面有利於減輕對通脹的預期,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出口型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
結構性減稅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結構性減稅對全年稅收收入有一定影響
據財政部門測算,2009年僅允許企業抵扣新購入設備所含的增值稅這一減稅舉措,減少當年增值稅收入約1200億元。此外,落實已出台的中小企業、房地產和證券交易相關稅收優惠及出口退稅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徵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可能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約5000億元。
結構性減稅加大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難度
道路交通收費原來是由地方政府負責徵收,而成品油消費稅是中央稅,這也是原來制約道路交通收費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成品油稅費改革後會減少地方政府收入,增加中央政府的可支配財力。雖然此次改革規定對調整稅額形成的稅收收入一律專款專用,主要用於替代取消公路養路費等六項收費後的支出等,但在具體操作層面還是加大了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難度。
政策建議
結構性減稅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已初步顯現,如在車輛購置稅下調等政策的刺激下,我國汽車產銷同比增長較快,房地產市場交易環節稅收的減免,也使大中城市住房成交量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下一步,有必要根據宏觀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稅制改革的全面深入。
結構性減稅不否定結構性增稅
有利於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的結構性增稅政策可以緩解財政收入下降的壓力,不僅必要而且可行。一是可以適時開征環境稅,擴大現有消費稅的實施范圍,尤其是把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徵收范圍,從而降低環境污染,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二是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提高資源稅稅率,合理體現資源的稀缺性,促進節能減排。通過理順資源產品的價格結構,增加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的財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通過結構性減稅加大對個人消費的刺激力度
從長期看,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目標是建立起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從短期看,對於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和完善,不應把重點放在稅前扣除標準的不斷提高,而應考慮適當調整個人所得稅的稅率結構,切實提高個人收入水平,增強個人消費意願。
首先,應降低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最高邊際稅率,並配合以消費稅制改革。中、高收入者在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之後,會更多地購買高檔消費品,因此,可適當擴大消費稅課稅范圍,提高消費稅稅率,以配合個人所得稅制調整。其次,可考慮拉大工資、薪金九級超額累進稅率級距,減少稅率檔次。降低中、低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稅負。再次,提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等收入的稅前扣除標准。建議對主要收入來源於勞務報酬和稿酬的獨立就業者,提高其稅前扣除標准,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完善出口退稅制度
從近期看,優化現行出口退稅制度可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進一步完善增值稅制度,減少增值稅優惠政策,擴大增值稅徵收范圍,解決目前增值稅優惠政策較多、徵收范圍較窄的問題;第二,提高出口退稅稅率,簡並出口退稅率的檔次,建立起規范、穩定的出口退稅政策;第三,平衡不同貿易方式的出口退稅水平;第四,改進出口退稅負擔機制,中央政府全額負擔出口退稅。
從長遠來看,隨著稅收征管以及金稅、金關等相關部門數據聯網適時性的不斷加強,理想的出口退稅制度應該穩定且可預期,「征多少退多少」,不要頻繁調整,使企業能夠預測退稅的時間、范圍、額度,據以確定其產品生產的品種和定價。
⑼ 減稅降負對企業有哪些影響
減稅降負對企業的影響:
1、減稅降費有利於減輕企業負擔,提振企業信心;
2、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稅制結構;
3、有利於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走出經濟下行的困境;
4、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此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減稅降費,能夠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對於促進製造業、科技企業、小微企業等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9)企業減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營改增已成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的「觸媒」。營改增後,建築業積極探索裝配式、工廠化模式,房地產業剝離施工、園林、物業等實行專業化、產業化,金融行業向資產管理、金融產品等現代金融服務延伸,餐飲業等服務業專業外包迅速發展、創新意願強烈。
營改增成為撬動財稅改革的典型杠桿。全面推進營改增優化了稅制結構,促進了專業化分工,培育壯大了新動能,於是引起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給予的專業認可:營改增使中國的增值稅制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中國經濟改革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6年5月1日起,所有行業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均納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圍,中央和地方各分享50%。過渡方案確保地方既有財力不變,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通過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主要用於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
2016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務院第一次比較系統提出從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文件。這一改革將適度加強中央的財政事權,保障地方履行財政事權,減少並規范中央與地方共同的財政事權。
⑽ 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的政府減稅的影響。。。。
根據塞繆爾森的乘數-加速數模型,政府增加200億的支出,整個國民收入就增加200億,而邊際消費傾向為3/4,即消費掉150億,這150億國民收入變成投資,繼續作用,通過迭代,200*4=800億;
政府減稅200億美元,對總需求的影響不是直接的,政府並未消費掉200億,因此800-200=600億,這增加600億收入中,根據邊際消費傾向相乘=450億。
所謂稅收中性,就是國家征稅使社會付出的代價應以征稅數額為限,不會造成其他影響。從宏觀上講,征稅後僅僅是從全社會總產品中扣除了一部分,而不會影響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的運行;從納稅人來講,納稅人僅僅負擔所徵收的稅額,而不會有額外的負擔。
一般而言,稅收對經濟體系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產生額外收益,即征稅後,對經濟的影響除了使社會承擔稅收負擔外,還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如政府對污染環境的工廠課以重稅,除了課稅額本身外,還可以使這些工廠減少生產或停止生產,社會用於治理污染的費用會因此減少,同時環境本身也會得到改善,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增加,產生了除稅收額以外的收益。二是產生額外損失,即課稅後,經濟體系除負擔稅收額外,還要承受其他負擔。例如,若對污染企業課以輕稅,對其他企業課以重稅,就會使環境污染加重,社會治理污染的費用增加,社會整體利益受到損害,課稅便會產生額外損失。
稅收中性強調稅收對經濟不發生額外的影響,經濟體系僅僅承受稅收負擔,不再給納稅人和社會造成其他額外損失或額外收益。其實質是,國家征稅不應對市場機制產生影響,課稅時,市場機制仍然是影響資源配置和納稅人決策的主要力量,稅收不應成為影響資源配置和納稅人經濟決策的主要因素。
稅收中性最早提出,是針對間接稅而言的。政府若對某些商品課征間接稅,這些商品價格會上漲,消費者會因此而減少對漲價商品的消費,會多消費其他商品,從而會承受稅收之外的負擔。因而最早提出「稅收中性」的英國新古典學派代表人物馬歇爾認為,政府應增加直接稅,減少消費稅,從而使稅收保持「中性」。
稅收中性是西方市場經濟處於自由競爭時期的產物,其根本點是要政府不幹預經濟,由「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去調節。
實際上,稅收中性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於稅收涉及面廣,滲透各方,個人或企業總要考慮各種稅收的作用,稅收對經濟的影響不可能僅限於征稅額本身而保持「中性」,必然會存在稅收額之外的收益和損失。即使是課征直接稅,也有干擾市場運行的作用。「稅收中性」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通常用來表示政府利用稅收干預經濟的程度。
從西方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在資本主義剛開始發展時,一般強調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在進入自由競爭階段後,才主張政府少干預經濟,實行稅收中性。二戰以後,西方經濟學界曾認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稅收不能再保持」中性」,甚至認為稅收作為政府的重要調節手段,與其他宏觀政策一起,可以彌補市場的缺陷。20世紀70年代以來,所謂」政府失靈」的理論流行,提倡稅收應保持中性的觀點又盛行起來。可見,稅收中性與否,與政府如何運用各種經濟調節手段調節經濟運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