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環境破壞與經濟發展

美國環境破壞與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6 01:43:43

❶ 美國經濟環境分析

一樓純屬網上隨便抄搜集的資襲料,而且都是金融危機之前的經濟形式了,實在是瞎掰。
美國現在的GDP幾乎還在衰退,不知道是負的多少了;利率基本上就是零利率,因為經濟還在衰退還沒見底,失業一直在增加;匯率最近美元都是在小幅震盪,美元兌人民幣依然是6.83,歐元兌美元也維持在1.40上下波動;危機爆發之後美國人均儲蓄率從零提高到10%左右;失業人數現在已經達到五百萬左右,預計到明年後年失業人數還會增加,因為美國還有優級債危機。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❷ 美國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

地理位置優越,三面鄰海,西鄰太平洋,東鄰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中部以平原為主,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東部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組成
氣候大部分是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經濟發達:
密西西比河支流眾多,河網密,河流自北向南流,南北交通便利,鐵路橫貫東西,交通發達
美國的農業以商品穀物農業為主,產量大,機械化水平高,是世界第一農業出口大國,工業發達,著名的工業區有五大湖工業區,以及墨西哥灣沿岸的航天工業區
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代表地是矽谷

❸ 美國等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發展歷程

回顧美國的環保史,可以用以下四個方面來概括美國的環保:家底厚、醒悟快、能人多、民主好。首先是——家底厚

與日本不同的是,美國相對中國而言,更加得天獨厚:美國與中國一樣,主要領土位於北緯25。—45。之間最適於人類居住的北溫帶,在自然地理條件、領土幅員和自然資源分布上都不遜於中國。而且由於瀕臨兩大洋,氣候濕潤(全國平均降雨量比中國高30%以上),平原多(國土中適宜耕作的面積比例高達90%,平原面積比例在70%以上),荒漠少,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合理,又已經處於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表述的工業化後期生態恢復階段,現在稱得上是真正的人傑地靈、物華天寶。

這么好的環境本底,美國工農業的發展因此有了充裕的環境容量。換言之,美國的環境是相當經得起工農業污染的「折騰」的。美國從20世紀初就已領導了世界工業化潮流,並且至今仍是全球主要資源的凈生產國,但仍然擁有美麗家園,環境家底厚是重要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可或缺——醒悟快

作為曾經的新大陸和移民國家,美國這張白紙在二百多年間就繪上了最新最美的畫面,但應該看到的這幅畫面是一張層層塗抹的油畫,最初的幾層也是慘不忍睹的:

美國最早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是以一種天人和諧的游獵文明生存的,因此2000萬平方公里的北美大陸連農耕文明的干擾都未受過,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態,是當時地球上面積數一數二的野生動植物天堂:直到17世紀,美國落基山脈以東的中部大平原上仍至少有6000萬頭美洲野牛,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大西洋沿岸由於降水豐沛是美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中心區,北部的五大湖也幾乎分布有北陸界新北區的全部淡水水生動物。17世紀後,來自愛爾蘭的新移民首先將大西洋沿岸帶入農耕文明,在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後,這片領土(最早的13個州)又迅速開始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化進程。「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於是,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礦藏被挖掘一空,城市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東部的主基調。為發財而瘋狂的移民繼續向西部進軍,與西部開拓者優秀品質共存的是他們濃厚的血腥味——不僅在工農業生產中大規模破壞了印第安人的原居地,還對野牛大開殺戒,甚至將其發展為一種純游戲。曾經鋪天蓋地的美洲野牛,不到200年,到1889年時居然僅餘541隻。

總之,19世紀的美國,可不是處處鮮花、富得流油,而是到處充斥熱情似火又不顧一切的拜金移民、烏煙瘴氣和污水四溢的工廠以及「把一切推平重來」的農場(類似的一幕也曾經在196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中國出現過)。這種瘋狂的經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當社會領域的大蕭條(經濟危機)和自然領域的黑風暴(生態危機)實施報復後才逐漸回歸理性。這個回歸的過程也是天長日久,直到1940~1950年代,美國還發生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兩起——多諾拉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1950~1960年代,因為濫施農葯、化肥還導致「寂靜的春天」,就連美國國鳥白頭海雕也因為農業導致的棲息地破壞和農葯積累導致的繁殖障礙幾乎滅絕!今天美國的「美」,其實才剛剛到來。只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是1980年以後才有機會一睹美國真面目,所以看到的才是一幅光彩奪目、渾然天成的美景圖,只有殘留在國家公園內剛剛恢復到2萬只的美洲野牛留下了劫後餘生的些微證據。

回顧這個「從頭收拾舊山河」的過程,可以發現美國環保最寶貴的經驗——從教訓中幡然悔悟。20世紀下半葉美國在環保上的成功,無一不受益於這個經驗。在獨特的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和高度市場化的經濟環境中,美國的環保盡管跌跌撞撞,卻從哪裡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因此歷經半個世紀,終於使美國的環境讓全世界人民都為之「不見不散」。 美國環保之所以能醒悟快,有一個關鍵因素——能人多

在關鍵時候,美國出現了一些或「高瞻遠矚」或「有權有勢」的綠色人士,使不惜環境資源代價的經濟活動有所節制,大大推動了環境保護的進程。可以請出六位代表作為美國環保發展的里程碑。他們是斯特林·莫頓、約翰·繆爾、西奧多·羅斯福、蕾切爾·卡遜、丹尼斯·海斯以及杜邦公司的先後幾代領導人。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被高度認同的植樹節,竟然出自19世紀時一位美國出版商的倡議。1872年,斯特林·莫頓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的一次會議上,有感於當時當地的環境惡化,悲天憫人地提出了一項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要動員全體人民一起植樹造林。內布拉斯加州農業局首先積極支持採納莫頓先生的建議,不久州長親自宣布,從此該州每年四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定為植樹節。後來,這一節日只用了幾十年就發展成為全球通行的一種綠色文化。

這個名人倡導的行動不僅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而且開創了美國官民合一搞環保的優良傳統。民間的高瞻遠矚通過官員的有權有勢被落實,環保才可能從一種憂思變成一項政策乃至一種文化。後兩位名人的經典合作更典型地說明了這種「美國環保方式」的行之有效。

19世紀末期,在美國西部開發改天換地的浪潮中,自然被天翻地覆,精華所剩無幾。這時,約翰·繆爾出現了。早在1876年,他就強烈要求聯邦政府採取森林保護政策。1897年美國國會從商業利益出發阻撓森林保護政策,繆爾就通過媒體獲得公眾支持,使議員們改變了主張。繆爾最大的功績在於開創了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被譽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在以約翰·繆爾為首的一些人的積極活動下,美國於1872年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黃石國家公園,又於1916年成立了全球最早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目前,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著57座國家公園,327處自然和歷史勝地,12000個歷史遺址和其它建築,8500座紀念碑和紀念館,美國的自然精華悉數被羅致入「園」。今天,繆爾倡導的自然保護宗旨仍然鐫刻於的大門上――「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快樂」。當然,單憑他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張羅這么大的事業的,這個事業是他與另一位代表——西奧多·羅斯福(並非二戰期間名聞遐邇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共同完成的。

1903年,繆爾開始與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交往。羅斯福認為:「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為了長遠。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極大的繁榮,同時要考慮到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合理運用的基礎上的,以保證未來的更大成功」。基於這種理念,羅斯福在政務之餘與繆爾考察了大峽谷、約塞米蒂等國家公園,並據考察結果開始限制一些開發——例如在大峽谷中建設大壩。為了使這種環保思想在官員中蔚然成風,羅斯福曾在議會演講時特別以中國為例(根據一個考察報告)來說明森林破壞造成的惡果:「中國內地(主要指的是黃河下游地區)森林缺乏,鄉村只有墳墓和廟祠附近有林木,江河的堤岸沒有林木保護,以致洪水經常決堤。山坡都被開墾,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羅斯福還積極倡導土地的分類規劃利用,使不同自然條件的土地能用於不同的產業,以發揮環境容量的作用。這位最高決策者的綠色意識,是美國由瘋狂開發轉向理智發展的關鍵。

二戰後,美國真正成為決定全球政治經濟命運的超級大國,其工業化的成果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地球面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例如,農葯DDT和氟利昂空調都是在美國工業的推動下才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這種規模的工業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位名叫蕾切爾·卡遜的女士開始關注工業污染帶來的環境蠕變。1962年,根據她的研究成果,一本名叫《寂靜的春天》的書動搖了整個美國化工業。卡遜女士發現由於濫施農葯,通過食物鏈積累整個生態系統都在朝著崩潰的方向發展,因此美國的鳥語花香的美好環境存在著極大的危機。這種發現盡管起初遭到一些大工業集團的歪曲,但還是漸漸改變了美國化工業巨頭(例如杜邦公司)的發展理念,美國的工業開始有了兩個轉變:一是注重衡量化工產品全方位的效益,注重實施清潔生產;二是逐漸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自此,美國的環境才算真正擺脫了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在這個階段,還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作用——丹尼斯·海斯。

1969年,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舉辦有關環境問題的講習會。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群眾活動的具體構想,並提議以次年的4月22日作為「地球日」在全美開展環保活動。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美國各地約2000萬人參加,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也是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綠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確立,並促使美國政府加強了環境污染治理:成立了國家環保局,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一定程度上,這次活動也是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誘因。丹尼斯·海斯在地球日活動後,迅速成為全球民眾環境運動的領軍人物,至今仍然在為一系列國際間環境公約的推行而奔走呼號。

這些能人前赴後繼的行動促進了美國國民環境意識的覺醒,這種形勢下以前作為環保對立面的大企業,有的也漸漸轉化成了環保的主力軍,其中的代表就是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有「化學工業帝國」之稱,位居全球500強的123位。從1970年代起,杜邦公司前後四任總裁確立了「安全、健康、職業道德、尊重待人和保護環境」的核心價值觀,以製造炸葯起家的杜邦公司,通過合作、收購等手段調整產品結構,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嚴重的傳統化工領域,核心產業在1990年代已轉移到精細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同時還是美國循環經濟搞得最好的大企業之一。杜邦公司的現任總裁賀利得曾有專文說明杜邦公司21世紀的兩個大目標,其一是"減少我們在環境中的痕跡",其二是"增加我們在社會中的價值"。賀利得還認為「公眾的意識和參與對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因此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宣傳工作,例如,1996年出資設立了中國杜邦環境好新聞獎。

這6個代表,只是美國由下而上進而上下結合搞環保的一個縮影。須知,能人輩出,決定性的基礎是——民主好

美國是全天候、全方位的超級大國,環境家底厚,在資源佔有上又達到了予取予求的境界,重視環保並不像日本那樣是因為國土有效面積事關存亡,更多地是民主的體現。由於美國的政治體制,形成了其民意決定官意的格局,因此,必須先有消費者支付意願的綠色化,

才可能有國家決策的綠色化。這種民主機制還決定了美國環保的新政策在導入階段往往必須利用經濟動因,必須在市場自發的基礎上政府再來因勢利導。

目前,美國環保政策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強調環保措施上的多樣性、創新性和靈活性,力求充分發揮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二是它基本上是一種經濟發展政策,即強調以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而不是以改變生活方式的方法來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沒有改變生產高效和消費低效以及大量耗用能源資源的情況。

1980年代後,美國總體的環境狀況在改善,美國的政策應該說是成功的。但也應該看到,民主體制下靈活的環保政策雖然給解決環保問題提供了相當多的渠道、方法和途徑,也給美國的環保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由於美國的環境政策不嚴格,標准不統一,法規不健全,致使沒能全方位的推動美國環保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也影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使得處於領先地位的美國環保技術,環保產業出口額僅排名世界第11位。另外,由於美國政治體制有時過度強調民主和政務公開,使得一些對國家有益的建議,當遇到公眾反對時,便很難以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美國環保產業的發展。

還應該看到,美國的美並不能包羅萬象,更不能一美遮九丑。從中美環保比較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環保是一種片面的環保,是一種損人利己的環保,是一種我國不能照搬的環保。這是因為美國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太浪費

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

根據生產空間和二氧化碳處理空間(與能源消費成正比)算出的人均生態足跡,美國人10,世界平均2,中國人1。美國每人年平均鋼材耗用量為一般發展中國家的37倍,鋁耗用量為85倍,總的能源耗用量為30倍。據計算,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美國的水平消耗礦物資源,則人類所需的16種主要礦物中,有7種將於十年內耗盡(如金、銀、汞、錫、鎢、鋅、鉛)。其餘礦物除鐵和鋁以外,都將在200年內用完。

美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生產高效、消費低效的國民文化,得到了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的支配性地位的支持,因此多年來一直得到延續。曾經有人考察過一個美國中產階段家庭的消費狀況,發現其中40%的支出屬於無效支出。尤其是在追求過度包裝等心理附加值而非產品使用價值的增值上的花費和產品快速更新換代上的花費,在已經富裕的美國人中普遍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因此美國的垃圾堆中不難發現一大堆包裝物中混雜著「過時」或者「微壞」的冰箱彩電。也許有些人會羨慕這種財大氣粗的浪費,只是如果地球人都像美國人那樣「美」,再多十個地球又如何?就此而言,美國稱得上是埋葬地球資源的地獄。

一方面是消費上的不加節制和資源佔有上的貪婪無度,另一方面卻是對環保責任的推諉,這就是美國的第二個特點——太無德

近年來,美國在環保領域的驚世駭俗之舉當是布希政府突然以全球已有110個國家簽署的《京都協議書》(關於共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協議)會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為由,公然宣布拒絕簽署該協議。雖然美國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佔到全球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理應承擔主要責任和積極履行減排義務。但美國出爾反爾、推卸責任,充分反映了其國家決策中太無德的一面。

在高度評價美國在環保上的巨大成果和先進舉措的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到美國在環保上太無德的這一面:美國是靠先污染自己發展起來的,然後就是靠產業結構高級化和更直接的污染物轉移減輕自己的環保負擔的,因此被一些國家稱為「環境帝國主義」。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曾經就此行為承認:「美國和其他富國是世界環境災難的主要根源」。

如果說產業結構高級化——例如前述美國杜邦公司將「傻大黑粗」的傳統化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起到了幫助其發展經濟的作用的話,污染物轉移就是赤裸裸的無賴行徑。僅僅舉一個小例就可以說明這點。目前,美國危險物年生產量達5000至6000萬噸,其中將近1000萬噸由各公司私運出美國處置。綠色和平組織稱美國各公司向44個國家出口危險廢物,且不擇手段——有偷倒(如「夜間傾倒」),有耍賴皮的蠻倒,有所謂的協議傾倒,還有採取賄賂手法的賄倒。2002年,一位巴拿馬海關官員披露說,如同意進口美國的焚燒灰(含有劇毒的二惡英),就能得到一幢海灘別墅

❹ 如何理解:美國發達的經濟,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的基礎上

美國人均GDP高,經濟實力最強,但也是全球人均消耗資源最多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❺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強的國家,但其高度發達的經濟卻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基礎之上的。

我認為美國應該應該開發綠色能源,節約能源,減少資源消耗。

❻ 美國經濟世界第一,可以說完全有條件治理好環境,但為什麼仍然對全球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呢

美國考慮的是投入和回報,如果花大量資金整治環境沒有利益,它是不會去做的。
而且現金它的外債累累,哪有別的精力做這些事。

❼ 美國其高度發達的經濟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基礎之上的。對此問題,你有什麼看法

弱肉強食,這就是生存法則。
但完全這個樣也有欠缺,比如,他的勞動生產率還是挺高的,不要僅說美國,就說發達國家吧。我看了個視頻,寶馬生產一輛汽車幾乎全部是自動化機器完成的。效率真讓我吃驚。
還有,發達國家還整天想著如何去其他國家撈錢,現代版圈地運動其實一直在發生,只是變的更隱蔽,更出神入化。

❽ 美國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美國的自然環境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東南部沿岸平原分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沿岸平原兩部分,這一地帶海拔在200米以下,多數由河川沖積而成,特別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面積大,土質油黑,土壤肥沃。河口附近有一些沼澤地。位於這一地區的佛羅里達半島是美國最大的半島。

阿巴拉契亞山脈位於大西洋沿岸平原西側,基本與海岸平行,長約2 300多千米,一般海拔1 000~1 500米,由幾條平行山脈組成。內地平原呈倒三角形,北起漫長的美國與加拿大邊界,南達大西洋沿岸平原的格蘭德河一帶。西部山系由西部兩條山脈所組成,東部為落基山脈,西部為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內華達山脈的惠特尼峰海拔4 418米,為美國大陸最高點。喀斯喀特山脈的雷尼爾山海拔4 392米,僅次於惠特尼峰。西部山間高原由科羅拉多高原、懷俄明高原、哥倫比亞高原與大峽谷組成,為美國西部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地區。大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由一系列迂迴曲折、錯綜復雜的山峽和深谷組成,氣勢雄偉,岩壁陡峭,為世界上罕見的自然景觀。

美國河流湖泊眾多,水系復雜,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 020千米,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

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70°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美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大體可分為5個氣候區。(1)東北部沿海的溫帶氣候區。這一區域因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北方冷空氣的影響,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6°C左右,夏季溫和多雨,7月份平均溫度為16°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 000毫米左右。(2)東南部亞熱帶氣候區。因受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1月份平均溫度為11°C,7月份平均溫度為24~27°C,年平均降水量為1 500毫米。(3)中央平原的大陸性氣候區。這一區域呈大陸性氣候特徵,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14°C左右,夏季炎熱,7月份平均氣溫高達27~32°C。年平均降水量為1 000~1 500毫米。(4)西部高原乾燥氣候區。這一區域內陸性氣候,高原上年溫差較大,科羅拉多高原的年溫差高達25°C。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高原荒漠地帶降水量不到250毫米。(5)太平洋沿岸的海洋性氣候區。這一區域冬暖夏涼,雨量充沛。1月份平均氣溫在4°C以上,7月份平均氣溫在20~22°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 500毫米左右。

美國礦產資源豐富,鐵礦石、煤炭、天然氣、鉛、鋅、銀、鈾、鉬、鋯等產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戰略資源如鈦、錳、錫、鈷、鉻、鎳等則主要依賴進口。煤炭的總儲量為35 996億噸,石油總儲量為240多億噸,天然氣儲量為56 034億立方米。

❾ 有人說:「美國發達的經濟,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的基礎上」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不要完全正確,現階段無論哪個國家的發展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而向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的資源利用率卻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但是因為他是發達國家他的資源需求量也非常巨大!

❿ 如何看待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

著名城市問題專家、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鐵臻斷言,「在21世紀里,一座不適宜現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將被淘汰,一座壓抑人、限制人的創造性和發展的城市必將衰落。」他指出,「城市要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贏戰略。」
1 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
目前,工業化、城市化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全國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也面臨著重大難題——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
朱鐵臻教授指出,發展與環境二者密不可分,從工業革命開始,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就形成了一個尖銳的矛盾。由於發展模式的選擇不當,造成發展經濟的同時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進而制約了經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通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資源,保護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城市亟待解決的迫切任務。朱鐵臻認為,一個現代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能否協調,是否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城市環境又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它是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需要城市的發展,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又需要良好的環境,這兩者是對立的,又應當是相互統一的。因而,城市必須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雙贏的發展戰略。
專家指出,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經濟的增長點,可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促進環境的發展。
2 科技是可持續的積極力量
「對於積極的、可持續的發展來說,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國5000年歷史當中,中國的科技發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國應該有能力准備好,有智慧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做好轉變。」幾位國際環境專家在闡述應對環境問題時,都用大量的事實印證和強調了科技的積極力量。
比如,在美國洛杉磯的中心區聖塔莫尼卡:已將一半的車輛改為使用天然氣,同時也使用其他的環保能源;建起了第一個太陽能驅動的摩天輪;現在正與南加州其他5個城市合作,一起推進通過電解水獲得氫氣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一些新建改建的公共與私人住房用上了天然氣、氫氣而成為綠色建築;私人住房使用太陽能,可以降低2/3的能源消耗,並降低了污染的排放;操場的下面等地方安裝了雨水收集循環系統,收集雨水沖洗廁所,而如果建設了所有這些設施的話,整個城市就不會花費40億美元治理雨水的污染。在北京,3000輛公共汽車已經使用天然氣減少環境的污染。最近,科技的一種進步就是在水過濾過程當中使用薄膜技術,這能夠使水的循環更加高效和經濟。
可以說,科技是構建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的積極力量。
3 完善人居,公共服務是重頭戲
構建城市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朱鐵臻對這個問題做了以下解答。
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第一,要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為尺度,最大程度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第二,要以安全性為人居環境的突出要素。現代的城市要把安全置於重要的地位,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發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環境不可缺少的。都市人在享受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文明之時,又要謹慎地防禦自然的報復和人為破壞所帶來的惡果。最近美國新奧爾良的颶風就是自然的報復,前不久英國的地鐵爆炸就屬於人為的破壞,這都是需要重視的安全問題。
第三,要以文化為基石,構築城市人居環境。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的本質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居環境一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就是文化性。
第四,以方便的公共服務來完善人居環境。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條件是公共服務,其中包括便利的商業網點、健全的醫療保健機構和實施穩定的供電、供水和排水系統,良好的電信服務,高質量的物業管理,較為齊全的學校教育設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設施,例如停車場、文化亭設施等。
4 科學規劃是改善人居的龍頭
對於如何構建城市人居環境,不少專家都把做好規劃放在了重要位置。
朱鐵臻認為,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永恆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則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首要的問題是科學規劃,特別是要做好城市的總體規劃,規劃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總體布局,將城市中的各種物質要素合理地進行空間分布和組合,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依據。城市布局發展趨勢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現代城市都呈現出分散化、郊區化的趨勢。新城建設多是脫離舊城進行的,大城市新增部分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圍的衛星城來容納;城市中心功能多樣化,由單中心變為多中心,空間結構由向心結構轉向離心結構。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指出,現在城市的高樓太高,樓房密度太大,人口的密度太大,會對我們城市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城市要建低密度建築,適當地留有空間,留有發展餘地是最大的節約。一些當前看來是合理的東西最後會證明我們是錯誤的。他還強調,在居住區裡面一定要注意不要蓋高層建築,要以人為本。建了高層建築以後,遮陽、遮風、遮視線,對廣大的居民來講是對他們居住權利的侵害,我們不應該建太多的高層,應該防止互相遮擋的現象。建高層,雖然說是節約了中國的土地,但是過多地建高層,以後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負擔。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王德輝說,他參加過很多城市總體規劃的論證,看過很多的文件,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實在城市建設、人居建設中起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但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不太適應。他說,我們在審查城市總體規劃當中發現,以前大部分的城市和社區發展總體規劃缺乏以生態系統的方式做指導,沒有把整個城市和周邊地區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加以規劃和建設。王德輝指出,在科學的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用優化生態系統做指導,及時修訂社區居住建設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
5 改善人居須落在社區建設上
城市社區是城市的小社會,是城市大社會的基礎,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間和載體。正如朱鐵臻所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落實在社區生態文明建設上。」
他進一步指出,生態文明社區包括綠色空間系統、水資源系統、廢棄物自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文化活動系統以及社區服務系統。社區建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轉型期間需要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能有效地促進城市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城市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沒有文明的社區,也就談不上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
朱鐵臻強調,社區建設、環境建設,要避免太多的無謂奢侈和浪費,要更多地關注與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細節,如近人處的建築細節、無障礙設計、體貼人的公共設施、小尺度的綠色和公共空間、精緻而舒適的步行環境等。並且要強化對社區弱者(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等)的支持,體現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們在深圳桃源居社區看到,他們就注意把居住、就業、文化、商業、娛樂、公共服務等方面綜合在一起,在社區體制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社區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閱讀全文

與美國環境破壞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