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有哪些
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國家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
②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那些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經濟增長的度量:
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佔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
③ 根據經濟增長理論闡述一國如何有效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版過去幾年任何時權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 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④ 一國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措施
舉報| 2011-12-29 19:16網友採納
必要性.
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的初期階段,當前的社會目標是在2050年前達到中等發到國家的目標,這就需要長期的保持經濟快速健康穩定的增長;
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同時保持對外貿易平穩增長,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經濟發展。要努力增加煤電油供給,支持中小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困難,引導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穩定對經濟發展的預期。
二是有效抑制物價過快上漲。要繼續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著力在增加有效供給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上下功夫。要擴大市場供給,特別是要努力增加糧油肉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強化市場監管。
三是切實抓好農業生產。要努力實現糧食總產穩定增長,注意搞好品種結構平衡。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力度,採取措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四是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企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全力做好節能減排工作。
五是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要根據條件抓緊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新進展。要加快完善資本市場體系,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
六是精心做好保障民生工作。 要切實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完善對口支援機制,尤其要抓緊把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安排好。要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切實做好睏難群眾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大力幫助受災地區勞動力就業。要關注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眾生活水平的影響,加大財政對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努力保證低收入群眾生活水平不下降
⑤ 一國的公共政策怎樣影響該國的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
里格斯對行政生態學的性質進行了定位。他認為,行政生態學作為行政學的一個分支機構,是「研究自然以及人類文化環境與公共政策運行之間的相互影響情形」的學科。他從行政生態的視角,研究了一個國家所特有的社會文化以及歷史等諸因素是如何影響並塑造該國的公共行政的,以及公共行政又如何影響該國的社會變遷及發展。里格斯著重研究了發展中國家的行政進化問題。他認為人類歷史上存在著三種社會基本形態,即傳統的農業社會、過渡社會和現代工業化社會,與之相對應也存在著三種行政模式:融合型(亦稱農業社會型)的行政模式、稜柱型(亦稱過渡社會型)的行政模式和衍射型(亦稱工業社會型)的行政模式。在分析融合型(FusedModel)行政模式時,他認為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結構是混沌未分的,沒有明確、細致的社會分工,與之相適應,行政行為與立法、司法、經濟等社會行為是混雜在一起的,談不上有專業化的行政機構,因而行政效率極為低下。整個行政系統對專制統治者負責,而不向人民負責。行政的權威不是來自於人民高度的認同感,而是源自武力的強制。稜柱型(PrismaticModel)的行政模式,是介於傳統農業社會與現代工業社會之間的形態,由於其過渡性,它既保持著傳統社會的一些特徵,又具有現代社會的一些因素。在行政方面,行政行為已逐漸與其他社會行為分化開來,但還未完全分化;專業化的行政機構已經設立,但功能很有限;行政過程仍然受著親族、家族等各種傳統勢力的制約,因而行政效率低下。衍射型(DiffractedModel)的行政模式是工業社會型行政模式。在現代工業化社會里,整個社會有著明確的、細致的分工,故政府職能也是明確的,有著分工極細的行政機構,執行著各自不同的行政職能,各司其職、互不混雜,講求的是行政的效率與科學性。里格斯分析了行政生態的要素構成。他認為,影響一國行政的生態要素是各種各樣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五個要素:(1)經濟要素,它是影響一個國家行政的第一位要素,一個國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是由該國的經濟結構所決定的。(2)社會要素,主要是指各種社會組織,有兩大類:一類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成的自然團體;一類是以利益關系為紐帶結成的人為團體。(3)溝通網路,包括社會的文化水平、使用語言的狀況、社會輿論的力量,以及通訊和交通的狀況等,它對一國的公共行政也發生重要影響。(4)符號系統,指包括政治神話、政治法則、政治典章在內的一整套政治符號系統。(5)政治構架,政治是決定政策的過程,行政是執行政策的過程。行政與政治實際上存在著「功能依附關系」,這決定了政治架構是對公共行政具有重要影響的行政生態要素。在里格斯看來,經濟要素、社會要素、溝通網路、符號系統、政治架構這五種因素是影響一個國家公共行政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
⑥ 試分析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比經濟增長的內涵寬得多,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多而復雜.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自然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不同,勞動生產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一國自然資源的構成不同,會由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產業部門.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從生到死整個周期都要消費.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還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供產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當代,如果說科學技術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麼,教育則是推動這個火車頭的動力源.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5年的統計,文盲數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相反方向變化.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2.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324美元;發展中國家平均文盲率為38.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下降為656美元;最不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67.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95美元.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動來看,資金相對於收入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二是國民收入相對於國民資源(用於生產收入的土地、實際勞動量和再生產性基金的數量)而言增長得越來越快.產生這兩個趨勢的根源是人力資源的增長,人的能力的改進,這最終是教育的作用.據世界銀行1980年的報告,44個發展中國家教育投資的所有收益率超過世界銀行標準的可接受的最低比率10%以上,其中初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平均為22%;中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17%和14%;高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13%和12%.
第二,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徑.為加強綜合國力,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發展高新技術的競爭,其實質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是人們掌握和運用最新技術能力的競爭.在這場世界空前的、全球規模的經濟和科技激烈競爭中,競爭的焦點是科技競爭,而科技競爭的核心則是人才競爭.為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發達國家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資,大力培養年輕科技人才.
在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不只缺物質資本(機器設備),更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不能與物質資本保持齊頭並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極大限制因素.造成這種後果的根源是教育投資不足和投資效率低下.因此,必須增加教育投資,並通過制定正確的教育發展戰略提高教育投資效率,使人力資源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一致.
⑦ 長期的貿易順差和逆差對一國經濟有何影響
1、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
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貨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貨幣被低估。這增加了貨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貨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
2、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時,即表示該國外匯儲備減少,其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該國在該時期內的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大量的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有效運行。因此,政府應該設法避免出現長期的貿易逆差。
(7)影響一國長期經濟增長擴展閱讀:
貿易順差既影響國內經濟也影響對外經濟,因而,需要調整經濟政策,協調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經 濟發展,化貿易順差之弊為利。貿易順差是中國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果。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化解貿易順差之弊,需要依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將經濟發展的思路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轉向出口與內需並重的經濟發展戰略。
經濟政策的新取向是:從貿易順差轉向保持經常項目適度貿易順差、資本項目逐漸達到平衡。經常項目適當貿易順差,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⑧ 什麼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統計師考訊】
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
一個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常常受總供給方面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地說,它主要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
(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由於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本,因此,勞動和資本常常被看作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個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其他條件是一定的,那麼一個經濟社會投入的勞動數量和資本數量越多,產出就越多,經濟增長就越快。勞動的數量取決於勞動者的人數和勞動時間,在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取決於人口的增長。資本的數量則主要取決於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累的規模和資本積累的速度,也包括引進外資的數量。
(2)生產要素效率: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而且與生產要素效率的高低相關。如果生產要素投入的數量不變,那麼生產要素的效率越高,總產出的增長就越快;反之,生產要素的效率越低,總產出的增長就越慢。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物質資本形態存在的機器設備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結合方式的改進.影響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①技術進步。即指通過技術革新、改造、新技術的應用、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
②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指可以用於生產過程的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的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指掌握料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源的增加。
③制度創新。通常是指對現存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例如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經濟體制等等以及對現存的企業制度的變革。
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都會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進而促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經濟學在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常常把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視為除勞動、資本之外的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第三因素。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則把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燃料、環境質量)、資本(機器、工廠、道路)和技術(科學、工程、管理、企業家才能)等四個要素視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則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生產要素投入量包括勞動投入量、資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變的,而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都是可變的。丹尼森把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看作是產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單位投入量所實現的產出量。據此,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7個。這7個因素是:
① 勞動者的數量以及勞動者的年齡和性別構成;
② 包括非全日制勞動者工作的時數;
③ 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
④ 資本存量的規模;
⑤ 資源配置狀況;
⑥ 規模經濟;
⑦ 知識進展。
上述7個因素中,前四項基本屬於生產要素投入量,後三項屬於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庫茲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通過對美國、英國等十幾個發達國家100多年來的統計資料進行分類研究,從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中探索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
① 生產率的提高;
② 經濟結構的變化;
③ 知識存量的增長。
實際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程度和貢獻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中,勞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這時,人口的增長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就成為經濟增長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業化進程開始以後,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越來越大。在工業化進程的初期,資本積累曾一度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現代社會中,盡管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正是由於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因素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所以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出現了多個經濟增長模型。
⑨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有哪些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1)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和服務量的增加。(2)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我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我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我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為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一旦加入生產過程,就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技術進步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通過對生產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獨立的產業,其產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2)我國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正確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第二,著重發展關鍵技術。
第三,改革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索洛增長模型的假設{①生產和供給方面:Y=F(K,L),勞動和資本可以平滑替代,規模報酬不變,稻田條件(公式),在生產函數兩邊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號均代表人均產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資本存量的變化{△k=i-δk= s f(k)-δk},投資、折舊和資本存量的「穩態」(圖3.4),儲蓄率對穩態的影響,資本積累能提高產出水平,但是無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黃金律水平」{c*=f(k*)-δk*,條件:MPK=δ},一個經濟肯定會自動收斂於一個穩定狀態,但並不會自動收斂到一個「黃金律水平」的穩定狀態
在長期,一個經濟的儲蓄率決定其資本存量規模,從而決定其產出水平。儲蓄率越高,資本存量就越多,產出也越多。儲蓄率的提高導致一個迅速增長的時期,但最終當達到新的穩定狀態時增長減緩。因此,雖然高儲蓄率產生了穩定狀態的高產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續的經濟增長。
是穩定狀態消費最大化的資本水平被稱為黃金律水平。如果一個經濟的資本大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有事點上的消費。相反,如果經濟的資本小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達到黃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資,從而減少現在一代人的消費。
一個經濟的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生活水平的另一個長期因素。人口增長率越高,人均產出水平越
哈羅德-多馬模型即「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羅德和E.多馬分別提出的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經濟增長模型,基於凱恩斯理論之上,出現於1929-1931年大危機之後不久,但不是經濟增長理論的「正統」理論,因為模型結論是「經濟增長是不穩定的」。
模型內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經濟增長率,S是資本積累率(儲蓄率或投資率),V是產出-資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產出,ΔY——產出變化量,ΔY/Y——經濟增長率;s——儲蓄率;ΔK——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Y/ΔK——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本可以增加的產出,即資本(投資)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設:儲蓄等於投資,而投資又等於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K。可見,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儲蓄率,k——資本邊際系數,等於I/Y(投資/產出),假設為常數。
模型結論
增長率隨儲蓄率增加而提高,隨資本-產出比擴大而降低。
經濟的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模型結論的解釋
在完全就業條件下的增長穩定性取決於「人口增長率」gN、「實際經濟增長率」gA和「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gw之間的關系。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gA=gw=gN
此條件不能自發實現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低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進一步增加,實際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提高,直至達到勞動供應的極限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高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降低,實際經濟增長率降低,經濟中出現失業
該模型的意義
該模型突出了發展援助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通過提高投資(儲蓄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通過資本轉移(發展援助)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發展援助通過技術轉移降低資本系數(k),即提高資本生產率(1/k)來促進經濟增長。
對該模型的批評評論
模型假設一:儲蓄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投資;
模型假設二:該國對外國的資本轉移(發展援助)具有足夠的吸收能力
這兩條假設在發展中國家常常不具備
資本系數k不是常數,而且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和景氣來調控。
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把經濟增長作為一個獨立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是從英國經濟
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多馬開始的。我們這里以哈羅德經
濟增長模型為代表。
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理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
理論基礎上的。哈羅德在建立其增長模型時做了如下假設:
1.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是消費品,也可以是
投資品。
儲蓄傾向不變,所以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是相等的。
3.資本一勞動比率固定不變,因而資本產量比率也不變,即原
有資本的生產率必然等於新投入資本的生產率。
4.社會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且兩
種要素之間不能相互替代。
5.技術狀態既定,不存在技術進步。
哈羅德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將經濟增長抽象為三個宏觀經濟變
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一個變數是經濟增長率,用G表示;第二個
變數是儲蓄率,用s表示;第三個變數為資本一產出比率,用v表
示。數學表達式為:C,=s/v。從式中可以看出: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與
該國的儲蓄率成正比,與該國的資本一產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羅德將經濟增長率分為實際增長率、均衡增長率和自
然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就是社會實際達到的經濟增長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實際增長率不能用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公式來
計算,這是因為實際經濟狀況並不滿足哈羅德的前提假設。比如儲
蓄不等於投資。均衡增長率就是哈羅德提出的有保證的增長率。它
所對應的是合意的儲蓄率和合意的資本一產出比率,因此,在實現
均衡增長率的情況下,由於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況而言,產量或收入
達到最大值時,社會上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自然增長率是在人
口和技術都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社會所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
34 北方經濟·2oo6年第6期
哈羅德認為,當實際增長率和均衡增長率發生偏差時.會導致經濟
短期波動。而當均衡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發生偏差時。則會導致經
濟長期波動,而且一旦偏差發生,就有自我加強的趨勢。因此要實
現實際增長率等於均衡增長率並等於自然增長率的長期均衡增長
幾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稱為「刃鋒式」的經濟增長
⑩ 資本積累是如何影響一國的產出水平和積極增長率的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1)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和服務量的增加。(2)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我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我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我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為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一旦加入生產過程,就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技術進步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通過對生產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獨立的產業,其產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2)我國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正確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第二,著重發展關鍵技術。
第三,改革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索洛增長模型的假設{①生產和供給方面:Y=F(K,L),勞動和資本可以平滑替代,規模報酬不變,稻田條件(公式),在生產函數兩邊同除以 L--y=F(k,1)=f(k),所有符號均代表人均產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資本存量的變化{△k=i-δk= s f(k)-δk},投資、折舊和資本存量的"穩態"(圖3.4),儲蓄率對穩態的影響,資本積累能提高產出水平,但是無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黃金律水平"{c*=f(k*)-δk*,條件:MPK=δ},一個經濟肯定會自動收斂於一個穩定狀態,但並不會自動收斂到一個"黃金律水平"的穩定狀態
在長期,一個經濟的儲蓄率決定其資本存量規模,從而決定其產出水平。儲蓄率越高,資本存量就越多,產出也越多。儲蓄率的提高導致一個迅速增長的時期,但最終當達到新的穩定狀態時增長減緩。因此,雖然高儲蓄率產生了穩定狀態的高產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續的經濟增長。
是穩定狀態消費最大化的資本水平被稱為黃金律水平。如果一個經濟的資本大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有事點上的消費。相反,如果經濟的資本小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達到黃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資,從而減少現在一代人的消費。
一個經濟的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生活水平的另一個長期因素。人口增長率越高,人均產出水平越
哈羅德-多馬模型即"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羅德和E.多馬分別提出的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經濟增長模型,基於凱恩斯理論之上,出現於1929-1931年大危機之後不久,但不是經濟增長理論的"正統"理論,因為模型結論是"經濟增長是不穩定的"。
模型內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經濟增長率,S是資本積累率(儲蓄率或投資率),V是產出-資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產出,ΔY--產出變化量,ΔY/Y--經濟增長率;s--儲蓄率;ΔK--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Y/ΔK--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本可以增加的產出,即資本(投資)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設:儲蓄等於投資,而投資又等於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K。可見,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儲蓄率,k--資本邊際系數,等於I/Y(投資/產出),假設為常數。
模型結論
增長率隨儲蓄率增加而提高,隨資本-產出比擴大而降低。
經濟的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模型結論的解釋
在完全就業條件下的增長穩定性取決於"人口增長率"gN、"實際經濟增長率"gA和"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gw之間的關系。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gA=gw=gN
此條件不能自發實現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低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進一步增加,實際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提高,直至達到勞動供應的極限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高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降低,實際經濟增長率降低,經濟中出現失業
該模型的意義
該模型突出了發展援助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通過提高投資(儲蓄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通過資本轉移(發展援助)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發展援助通過技術轉移降低資本系數(k),即提高資本生產率(1/k)來促進經濟增長。
對該模型的批評評論
模型假設一:儲蓄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投資;
模型假設二:該國對外國的資本轉移(發展援助)具有足夠的吸收能力
這兩條假設在發展中國家常常不具備
資本系數k不是常數,而且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和景氣來調控。
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把經濟增長作為一個獨立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是從英國經濟
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多馬開始的。我們這里以哈羅德經
濟增長模型為代表。
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理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
理論基礎上的。哈羅德在建立其增長模型時做了如下假設:
1.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是消費品,也可以是
投資品。
儲蓄傾向不變,所以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是相等的。
3.資本一勞動比率固定不變,因而資本產量比率也不變,即原
有資本的生產率必然等於新投入資本的生產率。
4.社會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且兩
種要素之間不能相互替代。
5.技術狀態既定,不存在技術進步。
哈羅德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將經濟增長抽象為三個宏觀經濟變
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一個變數是經濟增長率,用G表示;第二個
變數是儲蓄率,用s表示;第三個變數為資本一產出比率,用v表
示。數學表達式為:C,=s/v。從式中可以看出: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與
該國的儲蓄率成正比,與該國的資本一產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羅德將經濟增長率分為實際增長率、均衡增長率和自
然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就是社會實際達到的經濟增長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實際增長率不能用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公式來
計算,這是因為實際經濟狀況並不滿足哈羅德的前提假設。比如儲
蓄不等於投資。均衡增長率就是哈羅德提出的有保證的增長率。它
所對應的是合意的儲蓄率和合意的資本一產出比率,因此,在實現
均衡增長率的情況下,由於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況而言,產量或收入
達到最大值時,社會上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自然增長率是在人
口和技術都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社會所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
34 北方經濟·2oo6年第6期
哈羅德認為,當實際增長率和均衡增長率發生偏差時。會導致經濟
短期波動。而當均衡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發生偏差時。則會導致經
濟長期波動,而且一旦偏差發生,就有自我加強的趨勢。因此要實
現實際增長率等於均衡增長率並等於自然增長率的長期均衡增長
幾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稱為"刃鋒式"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