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清時期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1無徽不成鎮——明清時期的徽商與城市發展
社會科學
2011/01
2
商業城市發展與變遷的內外條件——以明清時期洪江古商城為例
求索
2007/02
② 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1、明太祖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回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答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明穆宗即位後,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
3、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
康熙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的統治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2)明清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明清經濟:
農業:棉花推廣,高農產品引進,農產品商業化,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手工業:工具革新(紗綢機的出現),技術提高(雙色印套技術),分工細密,規模大,資本主義萌芽。
商業:國內市場擴大,農產品種類增多,國際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江浙地區出現了以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
③ 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發展有什麼特點
大的商貿城市較多,地方市鎮興起。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初步發展
④ 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封建生產力到明清時期的時候發展到了巔峰
而且明清時期由於政府攤丁入畝和地丁銀等制度。導致封建國家
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極大的放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又為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提供了勞動力基礎。所以社會經濟大發展。
所以,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特點。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發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時期各區域的發展軌跡與特點也有較大的差異,從而形成幾個頗具特色的經濟區。
第二,商品流通的發展。從明代到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范圍和規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長,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變化。商品流通的發展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中又一顯著特點。
第三,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這一城鄉市場網路體系,可分為流通樞紐城市、中等商業城鎮和農村集市三大層級。
流通樞紐城市,主要是指作為全國性或大區域的流通樞紐的城市,其貿易范圍一般多能覆蓋數省或十數省,並多為中央一級的稅關所在地。明代南北物資交流主要依賴京杭大運河,流通樞紐城市也多集中在運河沿線;清代,沿海、長江航運逐漸取代運河成為全國最主要的流通干線,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廣州、廈門、重慶、漢口、九江等等,這些城市大多成為鴉片戰爭後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所謂中等商業城鎮,這里主要指作為地區性商業中心在商品流通中發揮著承上啟下作用的城鎮,其貿易范圍至少應能覆蓋一兩個府、十來個縣,或者更大些。如山東的濟寧、聊城、膠州、黃縣、煙台、濰縣、周村;河南的開封、洛陽、周口、社旗、朱仙鎮、北舞渡;江西的贛州、大庾、樟樹、吳城、河口、玉山等等。其他各省此類中等商業城鎮的發展也大體相同,少則數個,多者可達十餘個。
農村集市的發展,是明清時期經濟發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中國歷史上農村集市起源很早,但它的大規模發展是在明中葉以後,嘉靖萬曆年間已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農村集市網。明末清初的戰亂天災使這一剛剛發展起來的集市網遭到很大破壞,康熙、雍正年間逐漸恢復,乾隆、道光年間進入一個持續、穩定的發展階段。據統計,清代中葉全國集市總數至少可達22000~25000個,集市密度大體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平均交易半徑4~6公里。也就是說,小農赴集貿易一般只需1~2小時的路程,步行半日即可往返;山區距離稍遠,一日也可從容往返。[6]農村集市網的形成,是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路體系形成中十分關鍵的一環。正是由於這一集市網的形成,才使得城、鄉市場聯結成為一個整體。
區域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的擴大,以及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三者之間既相輔相成,又相互促進。一方面,各區域自身的發展使之對市場的依賴不斷增加,區域間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市場網路逐漸形成;另一方面,區域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商品流通的擴大,又使各區域可以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從而形成各自的經濟特色,並獲得較高的收益。換言之,因地制宜的地區發展有賴於區域之間的商品流通和優勢互補;而商品流通的發展,又有賴於一個暢通的、有相當規模的市場網路;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大規模的商品流通的產物。
⑤ 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發展有什麼新特點
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商業得到發展,但還是受到封建主義的壓制
⑥ 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這種新現象對當時的思想產生了什麼影響
特點:大的商貿城市較多,地方市鎮興起。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初步發展。
影響:早期民主思想萌發。
⑦ 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明朝時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達、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版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權。
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88]。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停滯逐步落後於世界。
⑧ 根據材料一分析明清時期城市經濟發展有什麼新特點
1.在隋唐時期的里坊制度在明清時期已經徹底消失,商業區不再受限制,這無異於極大大促進了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2.專業的商業管理機構,規范了市場;
3.皇宮集中分布,給予了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空間;
4.宵禁制度的取消,也有利於擴大城市經濟運行的時間;
5.農業的發展為城市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大量城市常住居民出現,而城市人口的增多,對城市的用地需求加大。人口的增多對也對城市的基礎設施一定的要求,這就促使城市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同時也擴大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因為市場擴大了。
6.城市由於是當地商品交換的集散地,會拉動相關地區經濟和產業的發展。
7.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⑨ 明清商業發展的原因,表現及影響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概況
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專。
貨幣的作用屬越來越大。
出現商幫
商品化農業發展的原因
1 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
2 糧食產量提高
3 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廣泛植棉,民眾衣食結構變化
4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
5 賦稅制度的改革
經濟全面發展的原因
生產力:生產技術、管理水平提高
生產關系:賦稅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政治:政治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鼓勵生產
民眾的辛勤勞作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
⑩ 明清時期制度對經濟的有利影響
1、明清農業經濟比前代是有所發展的,這種發展主要是表現在廣度上,而不是表現在深度上。清代農業工具基本上沒有改進,農業技術基本上沒有突破性的創新,但是農業地區空前擴大,精耕細作技術推廣到更廣的地區和更多的領域。這些發展導致經濟總量的明顯增加。
2、從資源利用廣度、深度和合理程度來衡量,農區的擴展屬於資源利用廣度的進展。資源利用的深度和合理程度也有進展,一是土地利用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表現為地區分工的資源配置的優化,三是堤塘生產方式的創造,這雖然只是出現於若干不大的局部地區,但影響和意義深遠。存在問題是農林牧總體比例的失調和生態環境的惡化。
3、從勞動生產率衡量,很難證明清代比前代有所提高,從一些根本性制約因素看,毋寧說明清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停滯或下降的。
4、明清農業經濟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停滯的一面。與其說「發展」,不如說「發展與制約」、「發展與局限」,或「發展與不發展」。這種「制約」與「局限」,不是一般意義上講的(從一般意義上說,任何經濟的發展都不免有局限和制約因素),而是帶根本性的。
5、明清經濟的發展的動力或基礎,除了生產向廣度的拓展外,還由於商品品流通的發展。歷史事實證明,流通和市場推動分工,推動資源配置的優化,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動力。這種情況,與西歐的所謂「斯密型成長」有相似之處。但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沒有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步,仍然以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為基礎,市場繁榮的推動力主要是地主的生活消費需求,而不是生產消費需求,因而難以引導到新的生產方式的建立。
7、從經濟向廣度發展和部分向深度發展看,從經濟總量的增加看,從商品經濟的繁榮看,明清時期經濟可以與戰國秦漢時期和唐宋時期並列為我國封建經濟的高峰之一。但從發展的勢頭和速度看,從勞動生產率是否有相應的提高看,明清的「高峰」遜於前兩個「高峰」。如果一定要在封建地主制經濟時期選擇一個最高峰,筆者寧願投唐宋時期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