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急急!!!山西省政治經濟情況和發展!重點發展的城市
2012年,山西上下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積極應對世界經濟膠著、國內經濟放緩等復雜多變形勢,著力穩增長、調結構,整體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初步測算,2012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8712.9億元,增長10%,較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高於國家2.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6.9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4929.7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3236.3億元,增長9.6%。
1.農業生產形勢較好,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預計增產6%,創歷史最好水平。農業生產的良好態勢,對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的初步控制起到了積極作用。
2.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1.4%,主要工業產品產量「9升1 降」。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4%,較上半年回落0.4個百分點,快於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9升1 降」。前三季度,原煤、洗煤、焦炭、生鐵、粗鋼、鋼材、原鋁、氧化鋁、水泥、發電量1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焦炭產量同比下降5.2 %,其餘9種保持增長。其中原煤產量6.8億噸,增長7.0%;水泥、洗煤、粗鋼、鋼材兩位數增長,分別為26.6%、14.9%、12.6%、12.4%。
前三季度,全省全社會用電量1302.1億千瓦小時,增長6.6%;其中工業用電量增長6.3%。前三季度,太原鐵路局鐵路貨運量4.1億噸,增長2.0%;公路貨運量5.3億噸,增長9.6%。
3.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51.4億元,增長25.8%,快於上半年1.7個百分點,快於全國平均水平5.3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完成2991.7億元,增長19.8%;民間投資完成2591.8億元,增長32.8%。前三季度,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637.5億元,增長28.8%,快於上半年1.1個百分點。
4.消費市場總體平穩,旅遊收入增長較快。前三季度,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172.4億元,增長15.3%,較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快於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其中,零售業增長15.1%,批發業增長17.0%,住宿業增長16.7%,餐飲業增長15.4%。前三季度,全省旅遊總收入1349.3億元,增長36.4%。
5.對外貿易降幅縮小。前三季度,全省進出口總值103.8億美元,下降4.5%,降幅較上半年縮小1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值44.0億美元,增長6.8%;進口總值59.8億美元,下降11.4%。
6.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前三季度,全省財政總收入完成2118.8億元,增長16.9%,較上半年回落2.9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16.1億元,增長23.7%,較上半年加快2.4個百分點。
7.信貸增速有所加快。9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3848.6億元,增長16.1%;貸款余額12963.0億元,增長19.2%,存貸款增速均比8月末有所加快。
8.居民消費價格小幅回落。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7%,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7%,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省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3.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9.民生支出增長較快。前三季度,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816.6億元,增長26.7%。其中側重民生類的文化體育與傳媒、農林水事務、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分別增長35.0%、34.9%、30.8%、25.1%、10.6%。
10.農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前三季度,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2.4元,增長13.1%,比上半年加快0.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288.0元,增長16.8%,比上半年回落0.7個百分點。
由於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比較復雜,宏觀環境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依然較大。下一階段,全省上下應繼續落實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穩增長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大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力度,力爭實現全年經濟目標。
❷ 山西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人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勤與儉的民風。劉胡蘭精神、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❸ 關於山西古代經濟史的幾個問題
第一,古代山西是中華華夏族的中心,所謂的中原腹地。農業經濟發達。
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的特點,將全國劃分為:山東、山西、江南和龍門碣石以北等四大經濟區域。山東包括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及晉南、蘇北、皖北等部分地區,歷史上稱「中原」,是漢經濟最發達地區及最重要產糧區。可見山西經濟在全國的地位如何。農業經濟是封建社會經濟的主要經濟形勢。
古代山西經濟曾經出現過滑坡,原因是人口的外遷。古代中國的農業社會,人是最主要的生產力,人口的外遷(因為戰爭,黃河泛濫等等)造成了農業生產上的產量下降。
代表古代山西經濟發達的一個標志就是晉商的出現。(晉商的資料可查看網路)
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多年間(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2年)的山西商人,晉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晉商也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遺產,著名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國聯軍向中國索要賠款,慈禧太後掌權的清政府就向晉商的喬家借錢還國債。晉商的經濟實力,可以從這個事情反映出來。
晉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間的武士貜。武則天之父、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時,木材商人武氏從財力上大力資助,李淵父子的就是憑借當時天下最精華的太原軍隊和武氏的財力開始奪取全國政權。建國後,武氏並封為國公,地位等同秦瓊、程咬金等。可以想像李淵父子當時從武氏那裡得到多少財產,而武氏也從他最初聰明的政治投資中得到了巨大的回報。其後還孕育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武則天。當然這是後話。
晉商的發展與沒落是可以體現出山西經濟的發達與沒落。
第二,山西經濟是什麼時候開始衰退的?
古代山西經濟的衰退,分為好幾個時期。
古代經濟中心的轉移,由中原轉向南方,是出現在人口遷移的時候。勞動力的轉移產生的後果就是經濟中心轉移。
近代山西經濟的衰退,要算清末民初,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沿海口岸的開放,刺激了南方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工廠林立,中國的經濟由傳統的農業手工業經濟轉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滲透在南方城市凸顯。山西的票號商會會館不再是中國經濟的強項特色。公司化的經營方式出現。
第三,衰退的原因,這個其實在上面都大體提到了,具體的原因會出現在資料里,請您下了以後再提取即可。
第四,煤炭經濟為何沒有促進山西的經濟發展。
原因可以從全國主要的幾個能源省份城市的發展軌跡來看。山西的煤礦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且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環境的污染。一座能源型的城市最後的結果是被自己的礦渣所掩埋。山西煤炭資源豐富缺面臨諸多問題:一是能源的開采方式過於粗放,不注重環境的保護和開採的提取率。二是深入內陸,遠離港口,這也是增加了成本。三是經濟轉型沒有及時跟上。能源經濟的發展是與國際經濟形勢緊密相連的,短時間內資金聚集的快,而一旦遇到風險,那麼垮掉的也快。針對這些問題,山西省政府今年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進一步促進全省煤炭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增長措施的通知》紅頭文件,目的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PS:具體資料我上傳附近,您下載看再進行總結吧,實在是沒法繼續打了,太多了。
❹ 晚清前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總結
政治方面:從順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669)明令停止「圈地」,以後幾年間滿洲貴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總計自入關至康熙八年, 滿洲貴族在畿輔各地強制推行3次大規模的「圈地」,圈佔漢民田地17萬多頃。與此同時,相繼推行了薙發、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壓迫和奴役的政策,一時加劇了滿、漢之間的矛盾。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親政後,進行了許多改革,如永停「圈地」,獎勵墾殖,整頓賦役,興修水利,大規模地治河治運等。推行這些政策、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獲得比以前較好的生產條件,全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從而使滿族在發展經濟、文化和鞏固祖國邊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濟方面,從康熙初開始到乾隆初年為止的80年間,僅遼寧地區滿族和漢族人民耕墾的土地面積,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龍江開墾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積達61萬垧之多。這就使東北地區糧食不僅能夠自給,還有餘糧供應關內,而且有大批大豆遠銷國外。其他如柞蠶、人參、鹿茸的產量也有增加。這些都是滿、漢各族人民共同辛勤勞動的成果。康雍乾時期的統治 清朝確立全國統治之後,採取各種措施發展生產,到康雍乾時期,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達到鼎盛。 ① 農業和水利。清廷獎勵墾荒,招集流民授予土地。康熙八年,實行更名田,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減輕賦稅。治理黃河、淮河、運河、長江、錢塘江、永定河,努力減輕水災,提高農業產量,保持運輸暢通。②手工業和商業政策。最重要的手工業是紡織業,南京、蘇州、杭州等地較為集中。③大城市的出現。北京是全國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揚州是淮鹽的集散地,經濟發達,多富商大賈。南京、蘇州、杭州都是絲綢、布匹及其他手工業品的產地,且文化發達,風景優美。廣州是對外貿易的口岸,是封閉的封建中國通向世界的主要窗口。漢口為米穀、木材、食鹽、葯材和各種貨物的集散地。④賦役制度的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將丁稅總 額固 定下來, 穩定了全國的丁稅負擔。
維護祖國統一方面,從康熙初年起,清聖祖在全國民眾支持下,堅決平定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割據勢力的叛亂,又統一台灣,並設立台灣府,屬福建省管轄,從而抑制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對台灣的覬覦和卷土重來的野心。不久,清聖祖親率八旗勁旅3次出征,擊潰了以噶爾丹為首的蒙古准噶爾部貴族的分裂活動,復經雍正、乾隆,三代相繼,長達70年的斗爭,終於摧毀了准噶,又摧毀了沙俄對中國的入侵。
❺ 山西經濟發展過程
一、綜 合
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達到3042.4億元,增長14.1%,增幅比上年又加快0.2個百分點,再創1985年以來的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3.4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810.1億元,增長16.8%;第三產業增加值978.9億元,增長12.7%。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大關,達到1106美元,邁上一個重要台階。
主要市場價格漲幅回落。全年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1%,其中城市上漲3.6%,農村上漲5.4%。從分月情況看,呈現出沖高回落的倒「∪」走勢,全年平均漲幅比最高的7月份(6.2%)回落2.1個百分點。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3.1%,比最高的9、10兩月的漲幅回落0.5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6.1%,分月走勢呈先高後低的態勢,全年平均漲幅比最高的4月份回落4.4個百分點。原材料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4.5%,整體走勢呈現穩中趨降的格局。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7.3%,呈現逐月平緩上升的態勢。
勞動就業狀況明顯改善。年末全省全社會從業人員1466.2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453.2萬人;農村從業人員1013萬人。全年全省新增就業崗位41.7萬個,完成全年目標(28萬個)的148.9%。全省下崗再就業人數達到15.6萬人,完成全年目標(14萬人)的111.1%,其中「4050」人員5.1萬人。全省登記失業率3.2%,控制在了4.5%的目標范圍之內。
二、農 業
農業生產出現重要轉機,主要農作物產量較快增長。中央一號文件和我省促進糧食生產的八項政策等一系列支持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措施,以及糧食價格的上揚,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之相對較好的氣候因素,為糧食生產獲得豐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全年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88.1萬畝,比上年增長3.2%,其中秋糧面積3376.6萬畝,增長8%。糧食總產達到106.2億公斤,比上年增產10.3億公斤,增長10.8%,成為我省歷史上第三個突破百億公斤的年份(1998年為108.1億公斤,1996年為107.7億公斤)。全年棉花播種面積達到171.9萬畝,是1996年以來最多的一年,總產達到12萬噸,成為歷史上第三個高產年(1984年為13.3萬噸,1982年為12.1萬噸)。
政策驅動、結構調整推動和市場價格拉動下,全省畜牧業生產更加健康地發展。全年全省肉類總產量達到82.9萬噸,比上年增長7.7%;禽蛋產量52.0萬噸,增長3.4%;牛奶產量61.1萬噸,增長14.8%。年末大牲畜存欄321.0萬頭,比上年增長2.1%;豬存欄600.7萬頭,增長8.7%;羊存欄1186.9萬只,與上年基本持平。漁業生產快速發展。全年全省水產品產量3.5萬噸,比上年增長13.8%。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持續高位運行。全省以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為目標,緊緊扭住經濟結構調整這條主線不放鬆,「1311」規劃項目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不斷推進,有力促進了全省工業的較快增長。全年全省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68.5億元,比上年增長17.0%。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242.9億元,增長21.5%。落實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取得階段性成效,工業經濟增長在經過二季度高位回調整理後繼續保持高位運行。規模以上工業一季度增長23.9%,二季度增長18.8%,三季度增長22.1%,四季度增長21.7%。
各種經濟類型工業企業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全省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02.8億元,比上年增長21.8%;集體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0.8億元,增長18.8%;股份合作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6.6億元,增長5.3%;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04.3億元,增長24.1%;外商港澳台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8.6億元,增長9.2%。全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2%。煤炭、煉焦、冶金、電力等主導行業高速增長。全省37個行業大類比上年增長的有31個,佔83.8%。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25.7%,煉焦業增長26.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0.2%,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1.0%,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9.0%。
四、固定資產投資
宏觀調控政策效應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穩回落。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58.5億元,增長30.6%。從進度完成情況看,呈現出平穩回落的態勢。全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7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回落7.7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回落4.2個百分點。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29.8 億元,增長31.1%;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8.7億元,增長26.1%。
五、能 源
一、二次能源投資、生產繼續較大幅度增加。全年全省能源工業投資共完成502.6億元,比上年增長64.9%。其中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中用於煤炭工業的投資143.5億元,增長80.0%;用於電力工業的投資193.6億元,增長50.0%。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折標准煤4.3億噸,比上年增長11.3%;二次能源生產折標准煤1.9億噸,增長16.8%。
六、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意願增強和上年基數較低的影響,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速加快。全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4.8億元,增長21.3%,增幅排全國前列。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63.5億元,增長19.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21.3億元,增長24.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20.2%,餐飲業增長25.3%,其他零售增長32.3%。
七、對外經濟貿易
海關進出口總額大幅度增長。全年全省累計完成海關進出口總額5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4.2%。其中出口40.3億美元,增長77.6%,進口13.5億美元,增長64.6%,進、出口增幅雙居全國各省市之首。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6.8億美元。在出口中,一般貿易38.3億美元,增長74.7%;加工貿易2.0億美元,增長188.8%;機電產品出口4.1億美元,增長49.5%。在進口中,一般貿易10.9億美元,增長52.3%;加工貿易2.1億美元,增長3.5倍;其他貿易4542萬美元,下降15.6%。
八、交通、郵電和旅遊
交通事業快速發展。到2004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512公里。公路通車里程65813公里,比上年增加2691公里,增長4.3%;高速公路達到1347公里,增長11.2%。省城太原對外航線38條,可直通全國45個城市。
、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全省財政總收入一年內突破400億元、500億元兩個大關,全年達到533.5億元,比上年增長41.2%,增收額達到155.6億元,是建國以來我省財政增收最多的一年。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5.2億元,增長37.7%,增幅居全國前列。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強勢增長,拉動力顯著提高。全年全省四大稅種共計完成稅收421.3億元,同口徑增長42.2%,增收125.1億元,佔到財政總收入增量的80.4%,拉動總收入增長33.1個百分點,充分顯示了宏觀調控和經濟發展的積極成果。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項專利申請1949件,授權專利1189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1.8%和1.2%。全省技術市場共簽訂技術合同439份,成交金額5.99億元。科研機構通過技術市場向各類企業共轉讓科技成果320項,比上年增加72項,增長29.0%。
❻ 山西的發展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
❼ 歷史上山西先後經歷了那些朝代
春秋時太原(晉陽城)系由趙簡子(趙國開國之君趙襄子的父親)家臣——傑出的政治家和建築師董安於所肇築,當初」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苫楚牆之……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春秋》定十三年(前 497年)記載「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左傳》作「趙鞅奔晉陽,晉人圍之」;《公羊傳》則雲「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這說明晉陽城的肇建,至遲可溯於公元前 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歷史了。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後被秦軍攻佔.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年)「司馬梗北定太原」,到秦莊襄王三年(前 247年)「初置太原郡」,治晉陽(今晉源鎮東北古城營一帶)。。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❽ 山西歷史的經濟發展
2014年,山西省生產總值12759.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8.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6.2%;第二產業增加值6343.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9.7%;第三產業增加值5628.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064元,按2014年平均匯率計算為5708美元。
2014年,山西省公共財政收入1820.1億元。稅收收入1133.8億元,其中國內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共計完成稅收924.4億元。公共財政支出3096.3億元。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公共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民生支出2583.1億元,民生支出佔全省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83.4%。 2014年,山西省農作物種植面積3840.5千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286.4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29.7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8.7千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676.5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673.9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330.8萬噸。其中,夏糧260.3萬噸;秋糧1070.5萬噸。
2014年,山西省完成造林307.9千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03.5千公頃。全年木材產量15.6萬立方米。
2014年,山西省豬牛羊肉總產量76.7萬噸。其中,豬肉產量64.2萬噸;牛肉產量5.8萬噸;羊肉產量6.7萬噸。生豬存欄514.7萬頭,生豬出欄837.3萬頭。牛奶產量96.2萬噸;禽蛋產量83.7萬噸;水產品產量5.1萬噸。
2014年,山西省農業機械總動力3286.2萬千瓦。機械耕地面積2683.1千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622.3千公頃,機械收獲面積1810.7千公頃。全省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31.1億元。 2014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8722.3萬噸;鋼材產量4701.0萬噸。
懸空寺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119.9億元。其中,裝備製造和醫葯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82.1億元和158.9億元;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化學、建材和食品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81.0億元、1026.4億元、3768.2億元、1597.2億元、844.9億元、358.6億元和701.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973.4億元;實現利潤210.6億元。
2014年,山西省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25.7億元。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90.2億元。 2014年,山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9.9億元。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600.8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49.1億元。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036.7億元;餐飲收入額513.2億元。
2014年,山西省海關進出口總額162.5億美元。其中,進口額73.1億美元;出口額89.4億美元。全年出口煤炭45.0萬噸;出口焦炭98.9萬噸;出口鎂及其製品8.8萬噸;出口鋼材144.2萬噸,其中不銹鋼61.5萬噸。出口機電產品51.1億美元;出口高新技術產品37.6億美元。全年進口鐵礦砂1616萬噸,進口金額15.5億美元;進口機電產品28.6億美元。全年全省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0家;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29.5億美元。全年對外經濟合作新簽合同額3.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4億美元。
2014年,山西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6942.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6559.4億元。全省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
綿山
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3367.6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5268.2億元。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5家,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20465.5億元。其中股票成交額14037.0億元;基金成交額730.0億元;債券成交額5698.5億元;投資者資金賬戶累計開戶數179.5萬戶。全省保費收入465.4億元。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271.9億元;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28.7億元;意外險業務保費收入8.7億元;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56.0億元。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82.5億元。
❾ 舊社會的山西是富還是窮
你說的舊社會是指清末到民國時期嗎?
那時的山西基本上屬於中等偏下的省份內
清末,山西的金融也比較發達
但隨容著鴉片戰爭後,對外開放,外國金融資本進入中國,山西的票號在西方現代化銀行的沖擊下逐漸崩潰,到了中華民國時期已經沒有多少影響力了
就中國的山西政治上一直被晉系軍閥控制,政治上獨裁
經濟上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外省資金難以進入
工業除了煤炭開采之外就是為了爭霸而發展起來的軍火工業了
經濟上還是典型的小農經濟
總的來說,就中國的經濟重心集中在以上海為代表的滬寧杭地區
沿海經濟總體來說好於內地
有開放口岸的地區總的來說好於中西部地區
❿ 山西經濟發展狀況
山西經濟狀況
山西地處西部內陸,盡管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制約,但是在5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地不斷深入,使山西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為山西經濟今後更快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9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可達17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0億元,財政總收入19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
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已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的工業生產體系。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機械、電子、軍工、醫葯、輕紡、塑料製品工業等門類齊全,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實力。郵電通訊事業進入"八五"時期後,解放思想,奮力趕超,在較短的時間內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全省的交通運輸已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水運和民用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干支銜接,四通八達,日益趨於協調和發展。山西鐵路以南北同蒲線和石太線為主幹,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長、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條大鐵路干線13條主要支線和400多條專用線的鐵路運輸網路,分別與國家的鐵路大動脈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可通達全國各大城市和秦皇島、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碼頭。1996年建成通車的太原至舊關高速公路與北京--石家莊高速公路相接,匯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網路。1998年建成通車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設貫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的階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道路為網路,溝通各鄰省與省內城鄉,銜接鐵路重要工礦企業重要經濟作物區的公路網路和以國有運輸為主體,集體和個體運輸業競相發展,並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業體系和運輸管理體制。
山西民航事業同樣有了較快發展,目前與太原通航城市23個,航線22條,形成了以太原為中心的航線網路。改擴建後的太原機場可起降各類大中型飛機,年旅客吞吐量可達19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可達1.35萬噸。
1992年以來,鄉鎮企業每年以平均40%的速度發展,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
山西農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不懈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並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山西農業正逐步走上貿農工一體化的道路。
山西的總耕地面積約3656.5千公頃,占土地自面積的23%。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種植業盛產玉米、穀子、水稻、小麥、高粱、土豆、薯類、蕎麥、糜子和豆類糧食作物,及棉花、煙葉、甜菜、油料和麻類等經濟作物,干鮮果品主要有蘋果、核桃、紅棗、梨和葡萄,還有黨參、黃芪等多種名貴中葯材,養殖業主要飼養豬、牛、羊、雞、兔、驢、馬、騾及養蠶、養蜂業。山西的淡水養魚近年來不斷發展,可基本滿足城市鮮活魚類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