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200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200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2021-03-06 08:44:05

『壹』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發布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態勢有哪些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一些新動向,區域經濟呈現六大態勢:
一是區域政策版效應和規劃引導權作用不斷顯現;
二是區域經濟增長格局呈現「西快東慢」、增長分化態勢;
三是「三大戰略」對我國重點區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四是以城市群為核心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
五是區域創新能力東高西低,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揮創新引領作用;
六是區域改革開放呈現新局面。

『貳』 發展報告的目錄

報告一 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發展報告
一 基本情況概述
二 構建和諧社會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三中國居民收入差距
四 社會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五 中國城鄉差距分析
六 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狀況
報告二 中國經濟增長與生產率發展報告——各行業部門
一 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增長
二 1981—2006年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產出
三 1980—2006年29個產業部門的生產率
四 29個產業部門產出增長的根源
五 小結
報告三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一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背景和新動向
二 2007年促進區域科學發展的新規劃、新政策
三 2007年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特徵
四 要繼續研究和實踐的若干問題
附錄2007年中國區域經濟十件大事
報告四 中國能源戰略發展報告——節能降耗形勢
一 我國節能降耗形勢嚴峻
二 當前我國採用的主要節能政策與措施述評
三 中國節能潛力的重點領域分析
四 落實節能目標的難點
五 近期內加強節能降耗力度的建議
報告五 中國環境與發展報告
導言
第一部分 環境安全:從水污染到飲水安全
一 我國安全飲水及水污染概況
二 我國水污染事故發生的背景
三 水環境的政府治理
四 若干結論
第二部分 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投融資現狀與機制
一 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投資狀況
二 中國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投資機制
三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特徵
四 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投資影響因素
五 我國城市污水基礎設施投融資發展方向及建議
報告六 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報告
一 2007-2008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綜述
二 電子商務服務市場發展情況
三 電子商務環境建設
四 電子商務應用情況
五 電子商務區域發展情況
六 國外電子商務發展概況
七 問題和障礙
八 政策建議
附錄2007年中國電子商務大事記
報告七 中國上市公司財務風險報告
引言
一 總體財務風險情況
二 行業財務風險情況
三 ST公司情況
四 上市公司違法違規專題
五 結論與建議
附錄
報告八 中國人才發展報告——應用型人才
引言
一 中國應用型人才發展現狀
二 應用型人才與經濟發展
三 應用型人才發展趨勢預測
四 應用型人才發展建議

『叄』 急求2006形勢與政策,要全,要精!

厲害,25分換來這么長的,你不如花十塊錢買一本了

『肆』 中國有哪些區域經濟區詳細地介紹一下好嗎

1、環渤海經濟區

環渤海經濟區簡介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於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 157個,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也有觀點認為 ,環渤海地區是以京津冀為核心、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經濟區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也就是三省兩市的「3+2」經濟區域。面積51.8萬平方公里;人口2.3億,佔全國17.5%;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萬億元,佔全國28.2%。 雖然兩者關於環渤海經濟區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認為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環渤海經濟區是一個復合的經濟區,由三個次級的經濟區組成,即京津冀圈、山東半島圈和遼寧半島圈。 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橫向聯合,優勢互補為環渤海地區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http://ke..com/view/293545.htm?fr=ala0_1

可以查看一下網路

2、海峽西岸經濟區

[編輯本段]區域簡介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由來已久,當初福建就曾提出過閩東南、閩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後又形成過海峽西岸繁榮帶的設想。根據形勢的發展,上述設想逐漸擴展成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戰略,這是歷屆省委、省政府長期探索福建發展之路積累的成果。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戰略的繼續,又是原有戰略的升華。這個概念在2004年1月初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被完整、公開地提出。2006年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計劃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 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十一五」規劃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它面對台灣,毗鄰台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肩任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歷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岩、莆田、三明、南平、寧德以及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揭陽共計20市。

http://ke..com/view/377230.htm

3、長三角經濟區

這個太熟了

4、泛珠三角區域

【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佔全國的20.9%,人口佔全國的34.8%,GDP總值佔全國的33.3%。

5、成渝經濟區是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重慶(市區)、成都、雅安、樂山、綿陽、德陽、眉山、遂寧、資陽、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南充、廣安、達州、廣元、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廣漢、什邡、綿竹、江油、峨眉山、閬中、華瑩、萬源、簡陽以及重慶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個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

http://ke..com/view/886732.html

『伍』 急求:2005-2006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咨詢報告

民辦高等教育作為中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呈現高速發展的勢頭。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民辦普通、成人高校228所,在校生139.75萬人(含獨立學院學生);民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1187所,注冊學生105.33萬人。中國的民辦高等教育依靠民間資金,累計為社會培養了近千萬畢業生,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大眾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積極發展高等教育政策的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目標模式的提出,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機遇和寬闊的空間。隨著加入WTO,教育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民辦高校的發展環境將更為公平、更為寬松。《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布,使民辦高校從法律上取得應有的地位,大大激發了社會對民辦高等教育投入的熱情。經過各界的努力,民辦高校在辦出特色和提高質量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所有這些都為新世紀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的要求,國家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推動職業教育走特色化、優質化、集團化、市場化的道路,吸引多渠道的社會資金流入,在全國建成若干職業教育基地。國家為了擴大各類教育的普及率與覆蓋面,促進優質資源的均衡布局,必將大力鼓勵「民辦學校」、「國有民營」、「民辦公助」、中外合資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種辦學形式。

本研究報告運用宏觀、微觀及產業經濟學的相關原理,結合區域市場和知名民辦高校的案例,對中國民辦高校如何樹立品牌,增加競爭力及擴大招生等作出了翔實的分析,並對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環境、發展現狀、市場供需矛盾、籌資渠道、投資體系、運作模式、發展趨勢、未來投資熱點、存在的投資風險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分析。

『陸』 過去中國區域經濟的支撐點主要是什麼 都在東部 區域空間分布不均衡

2006年05月1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一季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呈現東版部快於權西部、西部快於中部、中部快於東北的態勢,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差距均有所擴大。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劃分為

『柒』 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報告共分三個部分:一、去年工作回顧;二、今年主要任務;三、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

一、2005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增加5232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8%。國民經濟呈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較穩的良好局面。

——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萬億美元,增長23.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8189億美元。

——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全面發展。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9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增長9.6%和6.2%。

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新的、堅實的步伐。

一年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

繼續搞好宏觀調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綜合運用財稅、貨幣、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遏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進一步增加農業、能源、交通、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的投入,促進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後勁。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繼續緩解煤電油運緊張狀況,保障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繼續加強「三農」工作。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徵了農業稅,全國取消了牧業稅。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對產糧大縣及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對部分糧食主產區的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總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長的基礎上,又增產291億斤,達到9680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加強,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制定和實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裝備製造等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提出了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重點行業健康發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落後生產能力。

為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突出抓了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任務和政策措施,啟動了178項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重大項目。加強了礦產開發、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管理。去年投入國債資金152億元,主要用於淮河、太湖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深入開展環保專項治理,解決了一些危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

(三)深化體制改革和推進對外開放。

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加快。中央財政安排219億元支持116戶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繼續進行。財稅、投資、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郵政體制改革開始啟動。鐵路、民航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制定並實施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我們積極應對對外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調整出口退稅、關稅和加工貿易政策,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完善出口退稅機制。穩步推進政府服務業對外開放。全面部署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過渡期的各項工作。

(四)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2005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投入國債建設資金95.4億元。

在科技方面,加強了國家創新體系、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集成電路晶元設計開發、第三代移動通信、高性能復合材料、高檔數控機床研製等重大科技專項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務院領導下,組織和動員各方面力量,經過兩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廣泛論證,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在教育方面,重點加強了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對592個重點貧困縣17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還為中西部地區1700多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許多輟學兒童重新回到學校。繼續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兩年來新建、改建、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2400多所,為16萬個農村中小學校和教學點配備了遠程教育設施。職業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持續發展。

在衛生方面,著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農村衛生工作。近三年,中央和地方投入105億元,基本建成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總投資為164億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進展順利。中央安排30億元國債資金支持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建設,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已擴大到671個縣,惠及1.77億農民。加強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高度重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和對人的傳播。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

在文化方面,積極開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順利實施。對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

(五)努力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加大對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去年中央財政安排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專項補助、再就業補助209億元,比上年增加29億元。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就業工作。中央財政還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已有17個省 (區、市)完成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城市低保對象基本實現應保盡保。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明顯提高,中央財政安排優撫事業費74.6億元,比上年增長90%。 28個省(區、市)、2300個縣(市)已初步建立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框架。救災和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全年中央財政用於抗災救災的資金89億元,救助受災群眾9000多萬人次。 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抉貧資金162億元,農村貧困人口比上年減少245萬人。

(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繼續推進,21個省(區、市)完成了村委會換屆選舉。政務公開、廠務公開和村務公開不斷擴大。加強了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工作,對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重視政府法制建設,國務院提出了勞動合同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等7部法律議案,制定並頒布了《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關於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等22部行政法規。制定和實施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預案,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審計、監察監督進一步強化。認真做好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准備工作。實施新的《信訪條例》,暢通了信訪渠道,規范了信訪秩序。穩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入開展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的專項整改活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繼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刑事發案數有所下降,社會保持穩定。

民族、宗教、僑務和對台工作進一步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外交工作成果顯著。

一年來的成就,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駕馭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廣大幹部群眾共同奮斗、辛勤勞動的結果。在這里,我代表國務院,向全國各族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 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和台灣同胞以及廣大僑胞,向一切關心和支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國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一些長期積累的和深層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又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一是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當前糧價走低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都不小,影響農民增加收入和種糧積極性。耕地不斷減少,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糧食安全存在隱患。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偏高。有些行業投資增長過快,新開工項目偏多,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反彈的壓力比較大。三是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不良後果開始顯現。產能過剩問題日趨突出,相關產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減少,虧損增加,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四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和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突出,群眾反映比較強烈;在土地徵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企業改制、環境污染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違反法規和政策而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五是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煤礦、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我們還認識到,各級政府工作中存在不少缺點和不足。政府職能轉變滯後,一些工作落實不夠,辦事效率不高,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的現象還比較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弄虛作假、奢侈浪費,甚至貪污腐敗。

我們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發揚成績,改進工作,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努力把政府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絕不辜負人民的厚望和國家的重託。

二、今年主要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加快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堅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堅持把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為「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4%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通觀全局,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穩定政策,適度微調。繼續搞好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注重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二是把握大局,抓住重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各項工作,著力解決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是統籌兼顧,關注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搞好「五個統籌」,更加註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加註重社會事業建設,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四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做好今年工作和實現「 十一五」規劃目標結合起來,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注重實效。

今年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從當前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看,今年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但制約發展的矛盾也不少,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需要採取正確的應對之策,防止經濟出現大的起落。

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鑒於當前經濟增長勢頭較好,社會投資活躍,今年要繼續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和財政赤字。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00億元,比上年減少200億元,同時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100億元;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2950億元,比上年預算減少5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和預算內投資,主要用於農林水利、科教文衛、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西部開發等方面,保證重點續建項目,適當開工建設關系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從今年開始,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採取國債余額管理方式管理國債發行。

大力推進依法治稅,切實加強稅收征管,規范非稅收入管理。財政支出要統籌兼顧、量入為出、確保重點、厲行節約。加強財政監管,控制行政經費增長。要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優化信貸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就業、助學的信貸支持,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健全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是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要在「多予」上採取更多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各地都要合理調整和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標准。

逐步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的問題。建立並完善防止工資拖欠的法規和機制。認真實施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負。今年國家將適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准。

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在清理規范津貼補貼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和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 同時,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二是穩定居民支出預期,擴大即期消費。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解決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領域的突出問題,減輕居民增加消費的後顧之憂。三是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和市場建設,充分發揮農村現有流通網路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路向農村延伸,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利。四是完善消費環境和政策。改善居民住、行條件,積極發展旅遊、文化、健身等服務性消費。合理調整消費稅,規范和發展消費信貸,抓緊清理、修訂現行抑制消費的不合理規定和政策,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保持固定資產投資適當規模,堅持有保有壓,優化投資結構,防止投資過快增長。繼續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按照貸款條件和市場准入標准發放貸款。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同時,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建設。繼續解決部分城市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和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要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產開發,重點發展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賃制度。整頓規范房地產和建築市場秩序,基本完成建設領域清理拖欠工程款的任務,促進房地產業和建築業健康發展。

(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要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盡快使廣大農村面貌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增加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抑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今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要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加快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繼續調整農業結構,積極發展畜牧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下決心調整投資方向,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這是一個重大轉變。主要是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防汛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道路、飲水、沼氣、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主要措施是:逐年加大國家財政投資和信貸資金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整合各種渠道的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益設施建設投資投勞;鼓勵和引導社會各類資金投向農村建設,逐步建立合理、穩定和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堅持不懈努力,使農村基礎設施有一個大的改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今年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志著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歷史舞台,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農村稅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賦,而且取消了 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還取消了各種不合理收費,農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為保證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的需要,從今年起,國家財政將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將達到780多億元,地方財政每年將安排支出250多億元。需要指出,全部取消農業稅後,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關鍵是要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這些改革,既涉及農村生產關系調整,也直接觸及農村上層建築變革,意義更深刻,工作更艱難,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搞好規劃;要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求真務實,真抓實干。

(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和環保力度。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途徑和迫切任務。一要著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繼續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關鍵是要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在一些重要產業盡快掌握核心技術和提高系統集成的能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准。主要措施是: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實施名牌戰略,鼓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實行支持企業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改善市場環境,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支持中小企業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

二要推進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進行這項調整,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主要措施是:認真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嚴格市場准入標准,控制新增產能;推動企業並購、重組、聯合,支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大,提高產業集中度;依法關閉那些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通過調整投資結構、擴大消費需求等措施,合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這項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要積極而有序地進行。

抓好資源節約工作。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促進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資源。二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准,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的建築。三要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為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城市和農村實施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廢物綜合利用和廢舊資源回收利用。五要全面加強管理,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從今年開始,每年都要公布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情況。六要在全社會廣泛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深入人心,蔚成風氣。

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重點搞好「三河三湖」(即: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三峽庫區、松花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工程建設。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和重點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的污染。繼續實施自然生態保護工程。強化環境和生態保護執法檢查,健全環境保護的監測體系、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四)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著力支持重點地帶、重點城市和重點產業加快發展。確保青藏鐵路、三峽三期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投產,新開工一批重大建設項目。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成果,抓緊研究制定後續的相關政策。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風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支持發展優勢產業和建設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

繼續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重點加強大型糧食基地建設,推進重點行業改革重組和技術改造。搞好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採煤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抓緊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做好部分城市和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認真落實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在加快改革開放中走出振興的新路子。

積極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充分發揮中部區位、資源、產業和人才優勢,重點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商品糧基地建設,加強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強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流通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建設現代裝備製造基地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註重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和環境保護,實現既快又好發展,在科學發展道路上走在全國前面。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進一步支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發達地區要採取多種方式幫助和帶動欠發達地區。

(五)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強文化建設。

我國已進入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要把加快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抓緊啟動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產業技術研發試驗設施。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今年中央財政安排科技投入 716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地方和企業也都要增加科技投入。要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動理論創新。

要大力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從今年起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今年在西部地區實施,明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主要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中小學校校舍維修改造投入機制,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為此,今後五年國家財政新增義務教育經費累計將達2182億元。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免除學雜費的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必將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要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上學困難的問題,讓每個孩子都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繼續扎實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確保到2007年如期實現計劃目標。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今後五年中央財政將投入100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高等教育要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造就一批傑出的教育家。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多渠道增加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規范人才市場管理。

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文學藝術、廣播影視、

『捌』 2006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報告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2006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報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您下載的該電子書來自:TXT書庫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報告》 編委會
顧 問 鄭德濤 %善如 主 梁慶寅 陳廣漢 副 主編 蔡禾魏明海李仲飛 編 委 (按姓氏筆畫排序) 劉 恆 李江帆 李若建 楊勝剛 楊先明 陳廣漢 陳春聲 陳瑞蓮 周永章 袁持平 黃景貴 黃崴 梁慶寅 龔曉鶯 舒元 蔡禾 魏明海 中文摘要
從2004年6月開始,泛珠三角區域「9+2」政府共同舉辦了數屆泛珠三角 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和經貿洽談會。五年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論壇和經貿洽 談會為兩大平台,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政府間的協 議為指導,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經貿、旅遊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豐碩 成果。
為跟蹤並分析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經濟社會發展軌跡,從2006年開始,由 中山大學主持編寫了每年度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報告》,並列入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藍皮書系列」,在全國公開發行,每年出版一本。
「注重區域協調發展」是黨的十七大以來社會的熱點話題,也是中國經濟發 展的主題之一。區域協調發展一方面是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要求,另一方 面也是破解我國區域經濟差距擴大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2008年=泛珠三角區 域合作與發展研究報告》從三個層面系統地分析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經濟社 會發展的重點、熱點問題,分析和預測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發展趨勢,並針對 問題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與建議。
報告……

『玖』 中國2006年度經濟情況

2006中國經濟年報 作者:曹子堅
【圖書目錄】 - 2006中國經濟年報
導論:中國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發展進入高成本期 ●改革:解決我國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治本之策 ●關注中國改革的下一步 ●讓國民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中國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學家陳雲: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陳雲同志的經濟情 ●陳雲同志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中國經濟學獎:中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匈中國播撒市場經濟火種 ●改革年代裡的兄弟經濟學家:近看孫冶方與薛暮橋 ●吳敬璉與顧準的一段交往 跨學科研究的戰略大家:馬洪 ●為改革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劉國光 經濟學家:利益集團代言人? ●經濟學家「代言」餘波難平 ●經學家為誰代言 ●經濟學家為什麼不如農民 ●中國合格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 窮人經濟學——你懂了嗎? ●「窮人經濟學」振聾發聵 ●中國需要「窮人的經濟學」 ●懂點「窮人的經濟學」 中國經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經濟走勢:是否符合宏觀調控預期? ●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外部環境 ●宏觀經濟是冷走熱,經濟學家爭論升溫 ●經濟增長不會出現「急剎車」 ●中國進入政策精益化時代 十一五:民生的盛宴 ●「十一五」欲破九大命題 ●「十一五」將給百姓帶來哪些一實惠 ●「十一五」最值得關注的四大因素 ●1953-2003年中國的10個「五年計劃」 中國經濟現代化:歷史、現狀和前景 ●描繪中國現代化路徑圖 ●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人均GNP絕對差距仍在擴大 ●高增長不等於強競爭力 ●李稻葵:中國經濟已現「日本病」 ●中國要謹防「拉美化」 經濟增長:不能吃一碗,倒兩碗循環經濟:減量化,丙利用,再循環 ●謹防經濟奇跡為生態危機 ●我國能源利用率與發達國家相差20年 ●循環經濟理念的最新規范及其對我國企業的現實意義 ●如阿構建節約型社會 ●節約,關鍵在於制約公權浪費 ●借環經濟:西方國家的經驗做法及對中國的啟示 增長方式:關乎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 ●新一輪重工業化的特點與趨勢 ●我國重新重工業化的緣由和路徑選擇 ●增長模式和工業化道路:吳數璉回應七大質疑 ●經濟增長方式正在步入歧途 中國創造:提升中國製造 ●解哥「中國製造」的枷鎖 ●「中國製造」變「中國創造」 ●「中國創造」缺失什麼? ●「中國製造」通往高端之路 產業聚集:競爭力是關鍵 航天經濟:「神六」的沖擊 ●航天,將怎樣拉動經濟 ●航天科技與百姓生活 房地產業:塑造理性 ●居民購房的承受力 ●六問中國房地產泡沫 ●中國房地產業進入中期調整 ●經濟適用房應定位於社會保障住房 汽車業:讓歷史來證明 ●何謂「龍何之爭」 ●龍永圖為何要自廢武功 ●龍永圖回應:國內汽車企業要克服浮躁心態 ●中國汽車業亟侍提高競爭力 鋼鐵業:有沒有話語權? ●中國鋼鐵業:在調整中走強 ●鐵礦石階格「驚悚」中國鋼企業 ●中日鋼鐵業差距有多大 中國石油:日子紅火得讓人羨慕? ●中國石油:利為誰所謀 ●看透中國石油:缺乏管制的行政性壟斷 中國民:我們該如何報答? 土地制度改革:繼續「半拉子」工程 ●建國以來農村三種土地制度的比較 ●土地制度:「三農」新政核心之變 ●農村土地政策改革的核心問題 工業反哺農業: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農業「反哺時代」已經來臨 ●我國離大規模反哺農業期還有差距 ●我們應該報答中國農民了 ●進一步完善支農政策體系 統籌城鄉發展:在體制上破題 ●城鄉落差折射投入走偏 ●統籌城鄉發展的六個主要問題 ●限制外來人口i限制城市發展 ●四大「瓶頸」制約農民進城就業 ●城鄉協調發展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 中國企業:落後是時取的動力國有企業:進入精細操作的時期 ●國有企業改制調查報告 ●國企:走向規范性改革 ●國企直真正勾全民所有 ●對國企產權改革要有信心 民營企業: 終於可以甩開膀子幹了 ●中國民企的現實生存圖景 ●民營經濟期待真正意義上的暖春 ●尹明善眼裡的「非公經濟36條」 ●轉型期民營經濟出現十大變化 品牌:民族意志力不容忽視 ●誰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世界級品牌 ●探索中國第一代「世界名牌」 成功之路 ●中國品牌離世界品牌還有多遠? ●自主品牌之爭拷問民族經濟戰略 中國企業家:是老闆還是領袖? ●企業家制度建設面臨九大問題 ●彌補中國領導力缺陷的五條路徑 ●中國式管理 ●李嘉誠:管理的藝術 金融改革: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改革:一項脫胎換骨的系統工程 ●金融改堇.不能停在修修補補階段 ●銀行改革絕不是換換招牌的問題 ●中國銀行業改革:魔鬼隱藏於細節之中 ●美國花旗銀行董事長看中國銀行改革 股權分置:開弓沒有回頭箭 ●股權激勵:一項看得到風景的變革 ●股權分置改革中的公司高管眾生相 ●股改之後警惕再融資狂潮 ●股權分置改革的「諾思悖論」 審計風暴:關鍵在於聞過則改 ●2005年審計報告:六大問題觸目驚心 ●審計四大問題屢審屢犯 ●不良資產:用不良手段處置何時休? 銀行監管:丑聞與容忍度 ●銀行業金融機構違規金額達5840億 ●分類監管是有效監管的必然選擇 ●盯住銀行家是監管第一要務 對外經濟:沒有硝煙的戰煬匯率改革,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周小川詳解匯率改革 ●人民幣升值帶來了什麼, ●人民幣斗值將會產生21個不利因素 ●哪些是人民幣匯率參考的籃子貨幣 利用外資:要警惕「洋壟斷」 ●外資末威脅中國經濟安全 ●警惕外資操控中國經濟 ●跨國公司在華發展的三大隱患 ●吸收外資重量更要重質 海外並購:整合能力是軟肋 ●EDI來源地排名中國名列第四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加速 ●中國海外並購是時候嗎 ●大規模海外並購不能操之過急 貿易摩擦: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國經濟進入全球碰撞軌道 ●我國國際經貿面臨的「誘導與遏制」 ●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政治經濟學 ●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當引走重視紡織企業:較量剛剛開始 ●一場全球矚目的貿易戰 ●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背帚 ●「中國依賴」是貿易戰中最好的武器 ●談判桌上握手之後——中國紡織業還需四大反思 華商:共存共生於世界舞台 ●新華商面臨五大挑戰 ●2004年度國際華商排名 ●如何利用海外華人資源 區域經濟:共謀一體化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引擎開始啟動 ●環渤海區域經濟的強力引擎 ●首份區域規劃方案:京津冀都市圈三難題待解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動搖,力度不減弱,步伐不放慢 ●西郡:認清自己機會多多 ●用補償機制預防西部產業走偏 ●西部需要推動本地市場化 ●青藏鐵路將給西藏帶來什麼?中部崛走:關鍵要靠自己 ●從「中部塌陷」現象到「中部崛起」的提出 ●中部6省的發展潛力 ●中部崛起各省談 ●歸根到底還是走自己的路 區域經濟:戰略發展重點轉移 ●中國經濟格局正從省份經濟走向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互補發展需過幾道坎 ●經濟發展驚現「胡椒面戰略」 ●西方國家如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失衡問題 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我們的目標 ●貧富差距指數已超合理限度 ●對貧富差距也要區別對待 ●社套公正問題的觀念反思 ●歷史全面地看侍公平與效率 富人:改變中國的財富印象 ●福布斯VS胡潤 ●百富榜:讓中國富豪不怕「露富」 ●關注富豪排行榜 ●富人危機:有錢並痛苦著 ●學會怎樣做富人 扶貧:讓更多的人享受發展帶來的歡樂 ●制度性貧困誰之咎 ●中國式扶貧將世界減貧提逮 ●和諧社會下的扶貧戰略調整 ●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閱讀全文

與2006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