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舉措有哪些
新聞-->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除了應對氣候變化等外部壓力外,至少還有5個方面的內在要求。
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於「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佔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對發達工業化國家而言,當發展階段到了能源消費相對成熟、高能耗工業逐漸移出時,碳排放強度才會逐漸下降,故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是從後工業化社會開始,主要任務是減排溫室氣體、實現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與經濟增長點。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能源需求正在急劇增長,發展低碳經濟的起點和任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我國不僅要節能減排,還要加快發展,必須在加快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出一條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
在戰略取向方面,我國的低碳發展宜採取既基於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去,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長率。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兩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三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上關於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最終主要還是要靠自己。五是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和低碳規則的制定,為我國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願減排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堅持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並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
在戰略目標方面,據國內多家權威機構研究,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實現顯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國際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下,採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技術(包括碳捕獲與封存)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中國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達到峰值之後進入穩定和下降期。
在戰略重點方面,走低碳發展道路,必須結合國內優先戰略發展目標和各行業自身特點,把握好低碳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成本和碳排放量,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益,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低碳化」。重點包括6個方面。(1)工業生產、交通和建築領域。開展高能耗行業的能效達標管理,淘汰重點用能部門的落後產能和強化新建項目的能效監管,努力獲得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的國際競爭力。(2)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3)優先部署以煤的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技術系統開發、示範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等先進發電技術的商業化,開發新能源汽車和新型節能建築,總結推廣最佳實踐技術,探索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潔利用等相關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加快進口和利用優質油氣資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系統中的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轉變能源結構,改善能源服務。(5)深入研究農田、草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通過生物和生態固碳減緩氣候變化。(6)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設。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措施
隨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不斷深入,全社會對於低碳發展的熱情不斷高漲,不少城市表達了要爭做低碳試點城市的強烈願望。低碳發展對我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實現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項:
一是政府主導,摸清家底,立足實情,確立目標,制定規劃,有序發展,避免一哄而上。
二是鼓勵「產學研結合」,加快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制高點。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國家監測考核管理標准,財稅、價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開征碳稅、試行碳交易等)。
四是立即著手開展行業(工業、建築、交通)、企業、城市、社區的低碳發展試點。
五是加強宣傳引導,使各級領導和公眾了解什麼是低碳經濟,為什麼要發展低碳經濟,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以推動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大轉變。
㈡ 論文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和所面臨的的挑戰1000字左右。謝謝了。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裡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專家表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將面臨挑戰,首先,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長期制約因素;其次,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之中,為了改善和提高13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我們正在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排放」肯定會有所增加;最後,總體技術水平落後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嚴重阻礙,我國目前能源生產和利用、工業生產等領域技術水平落後,技術開發能力和關鍵設備製造能力差,產業體系薄弱,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據介紹,科技部在相關科技計劃中對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潔汽車等具有戰略意義的低碳前沿技術已經進行了部署並加大了投入力度。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術正在電力、冶金、建材、製造、石油化工等行業得到推廣和應用,新的更有效的低碳技術正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研發出來並產業化應用。
科技部專家表示,希望通過這些具有產業帶動意義的低碳新興技術的研究開發,促進具有低碳經濟特徵的新興產業群的發展,並成為國民經濟新的重大的增長點。
㈢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當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社會國別合作與博弈的焦點。發達國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挑戰為契機,形成新的執政理念,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以便在未來的產業競爭和新技術革命方面搶占制高點。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要不要發展以提高碳生產力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專家態度趨於一致。本文也就此談一些粗淺認識,供大家討論。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裡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發展 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第一,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走低碳發展之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關鍵。因此,我國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關法規修訂中,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條款。如可以在規劃、項目批准、戰略環評的技術導則中加入氣候影響評價的相關規定,逐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體系。應加強管理能力建設,提高各級政府、企業及公眾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效機制與政策措施,從政府、企業和公眾參與等方面推動低碳轉型。借鑒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和教訓,制定氣候變化國家規劃,在條件相對成熟時創建碳市場,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制定財稅激勵政策,綜合考慮能源、環境和碳排放的稅種和稅率,引導企業和社會行為,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第二,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為我國未來的低碳發展創造條件。
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布局。在建築物的建設中推廣利用太陽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採光,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選用保溫材料,倡導適宜裝飾,杜絕毛坯房;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國一些地方特別是有些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情很高,應該出台相關的指導意見,規范低碳經濟的內涵、模式、發展方向和評價體系等。
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方向。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與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建設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減少運輸工具空駛率;加強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
第三,加強國際合作,形成低碳研發技術體系。
走低碳發展道路,技術創新是核心。應採取綜合措施,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創造政策和市場環境。應研究提出我國低碳技術發展的路線圖,促進生產和消費領域高能效、低排放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逐步建立起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為低碳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通過氣候變化的新國際合作機制,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通過參與制定行業能效與碳強度標准、標桿,開展自願或強制性標桿管理,使我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乃至領先水平。
第四,提高認識,鼓勵利益相關方參與。
低碳發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門或企業關注的事情,還需要各利益相關方乃至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由於氣候變化涉及面廣、影響大,因此,應對氣候變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門的參與,同時需要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專家共同參與,加強研究、集思廣益、發揮集體智慧。同時,應加強相關的輿論宣傳。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們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應通過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消費方式的改變和優化、政策法規的完善等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導向型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㈣ 運用經濟生活常識說說發展低碳經濟對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經濟意義
一、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裡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二、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4358,21.00,0.48%)、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四、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五、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㈤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有哪些內在需求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有哪些內在需求? A、我國能源稟賦的約束,化石能回源儲量少 B、我答 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低,能源消費還要增長 C、我國的碳排放總量突出, 出口還背著包袱 D、 需求的鎖定效應,危及今後的發展 E、我國目前的減排邊際成本在提高,排放空間或者減排 空間都很有限。
答安全:選 【A、B、C、D、E】
㈥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當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社會國別合作與博弈的焦點。發達國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挑戰為契機,形成新的執政理念,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以便在未來的產業競爭和新技術革命方面搶占制高點。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要不要發展以提高碳生產力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專家態度趨於一致。本文也就此談一些粗淺認識,供大家討論。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裡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發展 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第一,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走低碳發展之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關鍵。因此,我國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關法規修訂中,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條款。如可以在規劃、項目批准、戰略環評的技術導則中加入氣候影響評價的相關規定,逐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體系。應加強管理能力建設,提高各級政府、企業及公眾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效機制與政策措施,從政府、企業和公眾參與等方面推動低碳轉型。借鑒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和教訓,制定氣候變化國家規劃,在條件相對成熟時創建碳市場,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制定財稅激勵政策,綜合考慮能源、環境和碳排放的稅種和稅率,引導企業和社會行為,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第二,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為我國未來的低碳發展創造條件。
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布局。在建築物的建設中推廣利用太陽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採光,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選用保溫材料,倡導適宜裝飾,杜絕毛坯房;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國一些地方特別是有些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情很高,應該出台相關的指導意見,規范低碳經濟的內涵、模式、發展方向和評價體系等。
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方向。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與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建設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減少運輸工具空駛率;加強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
第三,加強國際合作,形成低碳研發技術體系。
走低碳發展道路,技術創新是核心。應採取綜合措施,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創造政策和市場環境。應研究提出我國低碳技術發展的路線圖,促進生產和消費領域高能效、低排放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逐步建立起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為低碳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通過氣候變化的新國際合作機制,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通過參與制定行業能效與碳強度標准、標桿,開展自願或強制性標桿管理,使我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乃至領先水平。
第四,提高認識,鼓勵利益相關方參與。
低碳發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門或企業關注的事情,還需要各利益相關方乃至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由於氣候變化涉及面廣、影響大,因此,應對氣候變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門的參與,同時需要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專家共同參與,加強研究、集思廣益、發揮集體智慧。同時,應加強相關的輿論宣傳。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們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應通過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消費方式的改變和優化、政策法規的完善等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導向型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㈦ 從價值觀角度說明我國重視發展低碳經濟的合理性是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裡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4358,21.00,0.48%)、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㈧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意義有哪些
新聞-->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除了應對氣候變化等外部壓力外,至少還有5個方面的內在要求。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於「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佔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對發達工業化國家而言,當發展階段到了能源消費相對成熟、高能耗工業逐漸移出時,碳排放強度才會逐漸下降,故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是從後工業化社會開始,主要任務是減排溫室氣體、實現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與經濟增長點。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能源需求正在急劇增長,發展低碳經濟的起點和任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我國不僅要節能減排,還要加快發展,必須在加快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出一條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在戰略取向方面,我國的低碳發展宜採取既基於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去,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長率。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兩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三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上關於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最終主要還是要靠自己。五是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和低碳規則的制定,為我國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願減排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同時,堅持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排,並建立「可計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新機制。在戰略目標方面,據國內多家權威機構研究,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實現顯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國際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下,採取嚴格的節能減排技術(包括碳捕獲與封存)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中國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達到峰值之後進入穩定和下降期。在戰略重點方面,走低碳發展道路,必須結合國內優先戰略發展目標和各行業自身特點,把握好低碳重點領域,以盡可能低的經濟成本和碳排放量,獲取最大的整體效益,逐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低碳化」。重點包括6個方面。(1)工業生產、交通和建築領域。開展高能耗行業的能效達標管理,淘汰重點用能部門的落後產能和強化新建項目的能效監管,努力獲得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的國際競爭力。(2)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3)優先部署以煤的氣化為龍頭的多聯產技術系統開發、示範和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等先進發電技術的商業化,開發新能源汽車和新型節能建築,總結推廣最佳實踐技術,探索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潔利用等相關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4)加快進口和利用優質油氣資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系統中的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轉變能源結構,改善能源服務。(5)深入研究農田、草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通過生物和生態固碳減緩氣候變化。(6)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設。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措施隨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不斷深入,全社會對於低碳發展的熱情不斷高漲,不少城市表達了要爭做低碳試點城市的強烈願望。低碳發展對我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實現的。最重要的措施有5項:一是政府主導,摸清家底,立足實情,確立目標,制定規劃,有序發展,避免一哄而上。二是鼓勵「產學研結合」,加快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制高點。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國家監測考核管理標准,財稅、價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開征碳稅、試行碳交易等)。四是立即著手開展行業(工業、建築、交通)、企業、城市、社區的低碳發展試點。五是加強宣傳引導,使各級領導和公眾了解什麼是低碳經濟,為什麼要發展低碳經濟,怎樣發展低碳經濟,以推動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大轉變。
㈨ 發展低碳經濟體現了我國哪些基本國情
「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應包含四方面,即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完善的低碳發展標准和規范、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准備、健全的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從現有國情看,四個方面我們都有欠缺.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調整現行發展方式,必須加強這四方面的能力建設.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裡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4358,21.00,0.48%)、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A1ooz0230 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