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政府借債發展經濟

政府借債發展經濟

發布時間:2021-03-06 14:33:48

㈠ 政府應該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政府如何促進經濟增長

對於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版務等項目來說,由於權這些行業或部門一般具有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風險大等特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往往難以達到有效率的供給水平,
出現所謂的「市場失靈」。這在客觀上要求政府介入,通過公共投資的方式配置資源,實現資源在各產業部門間的均衡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所以從性質上講,公共投資是彌補市場失靈的產物和有效手段。

政府公共投資雖然主要投向農業等基礎產業和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給水工程等基礎設施,但基礎設施與基礎產業是經濟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該領域的投資與資本形成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直接影響著經濟各領域資源配置的效率水平,從而制約著經濟增長。

公共物質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一種長期的均衡關系,並且,兩者的驅動機制更多地表現為公共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對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研發等的支出,增加了經濟中的人力資本存量,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及外部效應等提高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力。

㈡ 一國經濟為什麼要借債

一,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已近消耗完畢,新的增長動力機制又無法形成。中國三十年來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的是三駕馬車的拉動:地產經濟,政府基礎投資,出口貿易。如今,政府投資這一塊,看上去雖然依舊兇猛,但疲態已現,如午後西下的斜陽。其中的原因,在於具有這種大規模投資能力的地方政府,大部分都集中在中東部發達地區。這些地方的基礎投資,該投的都已經投了,無論普通公路和軌道運輸、高鐵、高速公路、航線、通訊等,都已經飽和,甚至出現了過度投資的狀況。今後政府如果仍得靠這種投資拉動經濟,就得向西部轉移,在西部地區復制東部的投資密度和規模。可西部脆弱的自然環境,稀少的人口都表明,這種投資拉動模式如果真的移植到西部去,絕對是一筆大虧大賠的買賣,而且還會貽害子孫。房地產就更不用說了。中國的房地產之虛火是如此病入膏肓,以致政府打壓了近一年時間,高房價仍在挺著,這把虛火一時半會兒仍無法降下來。可以想像,在通脹威脅步步緊逼的情境下,在高房價已成為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的的背景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已不大可能再主要依靠房地產拉動經濟,至少已無法靠房地產來保障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當然,政府可以發展廉價廉租房,但照樣問題重重。首先是地方政府如果把土地主要提供給廉價廉租房,它們的土地財政就會大大縮水。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是否還有足夠的財力和興趣持續支撐廉價廉租房建設,值得打一個問號。其次,如果廉價廉租房成為百姓們獲得住房的主要或重要渠道,現存的商品房市場就有可能徹底崩盤,它帶來的問題,可能會遠遠超過已解決的問題。出口貿易也遭遇了一系列的瓶頸,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高企,國際市場的打壓和擠逼,匯率不得不一再提升,產品升級和創新有心無力等等。上個月,中國出現了貿易逆差,這可能不是一種偶然現象,很可能預示著一種新趨勢的到來。種種現象表明,中國的出口優勢和能力正在相對下降,出口增長面臨的障礙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多。至少,中國貿易盈餘的大幅增加已不可能,主要依靠出口貿易大幅拉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二,通脹壓力揮之不去,迫使政府為控制通脹而放棄高增長目標;中國通脹的原因之復雜,涉及面之廣,抑制通脹的成本之高,代價之高,難度之大都表明,被迫犧牲增長目標而重點防堵通脹,將成為政府的一項較長期的政策。通脹當然是一種貨幣現象,可它成為一種物價上漲現象時,結構性的原因便會直接凸顯出來。說到結構的層面,老薑可以這樣說:地球上所有國家物價上漲的原因,我們這里都有;地球上其他國家不存在的原因,我們這里也存在。首先應當看到,現在出現的通脹或漲價現象,都是從產業鏈的上游伊始,傳遞到中下游的,而不是收入高漲導致需求上升,並進而拉高了終端市場的物價。這也很好地說明了,為何我們的下游產品,尤其是消費品,一方面在漲價,另一方面卻又大面積出現了過剩。也說明現在很多產品的漲價,都是成本推動型的被迫式漲價,不漲價有些企業、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業就很可能虧損倒閉。這種由能源、原材料、農產品等基礎性資源性產品推動的物價上升,應當說中國是無能為力的。這是世界性現象,中國經濟已經高度國際化,很難避免這種沖擊。其次,中國的通脹壓力,也不只是來自資源性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興風作浪,還與國內已經和正在到來的勞動力成本的的上升有很大關系。中國已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其中佔了一大半。多年來中國產品的廉價出口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打壓勞動力價格成就的。但到了今天,不管是人口紅利的好處已快用盡也好,農民工維權要價的意識提高了也罷,中國反正已經無法繼續靠廉價勞動力來維持高增長了。在底層社會的民生和收入已成為政治問題之後,中國的任何地方政府,恐怕再也無法通過伴大款、打壓工人的漲薪要求來製造經濟繁榮了。勞工薪資的上升已成為一個長期趨勢,並必定成為一個推高物價的長期因素。說到通脹或物價上漲,還得說一點我們的特色,這就是壟斷造成的成本上升、物價上漲。中國的基礎性產品、能增值的優良資源等,都已被利益集團把持,形成了特有的行政性行業壟斷、部門壟斷,權貴階層壟斷等現象。由於這一點,中國的通訊成本高過了歐洲,油價比美國還兇猛,形形色色的路橋費、政府罰款、行政性收費、行賄受賄等,更是造成了中國物流成本的奇高、交易費用的居高不下。這些成本傳導致下游產業和市場,甚至造成了國內大宗產品價格在絕對值上高於歐美的奇觀。糟糕的是,這種現象看來沒有趨減的跡象,因為政府仍在為這種壟斷推波助瀾。這不僅表現為政府部門仍在大搞國進民退,繼續漠視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困境,而且仍在百般袒護大型壟斷國企。比如,國家發改委最近多次發出指示,要求經營大宗民生商品的企業不得漲價,卻同時多次為中石油的漲價辯護開脫。不錯,國際油價是在攀升,但攀升的不止是石油,還有農產品,而且石油等能源產品的漲價,也不只是影響中石油,還會影響一般的食品加工企業。現在全國都在防範通脹,你發改委怎麼能一邊要求食品企業不要漲價,一邊卻把中石油的漲價說得頭頭是道?一家小型食品企業,單位毛利可能就那麼幾分幾毛錢,不漲價可能就會倒閉;一家巨無霸石化企業,內部消化成本的能力肯定是有的,難道就不能為抑制通脹做點貢獻,把漲價這件事兒推一推?如果中石油這點都做不到,要麼是無能,要麼是無恥。三,中國經濟已進入「還賬期」,這種「還賬」既是資金債務式的,政府財政式的,也是民生式的,環境式的。這些都意味著,過去那種大投入高增長的浪費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尤其是各地方政府一直扮演著頭號投資者的角色。政府的這些投資,不少來自土地財政的貢獻,還有很多是借款。土地財政就不多說了。土地總有賣完的日子,不少沿海東部城市,實際上已沒什麼土地可賣了。土地財政已近黃昏,可累累債務卻擺在那裡。不少地方政府都負債累累,現在這些債務已進入還本付息的高峰期。老薑很是懷疑各地方政府的還債能力,原因是這些借債投入的基礎項目,大都不具備高回報的性質,有些根本就沒有回報。不僅無回報,而且還會產生巨大的維護維修費用(如那些天價造出來的奧運場館)。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政府就會遲早進入捉襟見肘的日子。政府沒錢了,也很難再借到錢(除非製造更大的泡沫),還得還錢,還得維護高額的行政支出,大手筆投資的能力和熱情就會持續下降。此外,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在民生和環境上的欠債也太多,也都進入了多少得作點補償的時期了。這些,也會嚴重製約政府繼續充當頭號資本家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欠下的巨額債務,有外國的,也有很多是自己銀行的。靠大舉借債發展經濟,不僅政府在這樣做,那些准政府的大型央企也在這么做。央企這些年來的奇跡式壯大,除了與壟斷了實體與信息資源有關,也與他們壟斷了金融市場有關。中國幾家大銀行的錢,大部分借給了這類企業;這些企業資產的突發式膨脹,也主要靠的是對金融市場的操弄。至於他們本該做好的實體經濟怎麼樣了,卻問號多多。廣東最近就有一家大型國企露了陷兒,這家號稱廣東窗口的廳級大型國企,在世界各地都有投資,自詡成績輝煌,如今卻爆出了資不抵債、上層高管貪腐無能的丑聞。實際上,中國的地方政府也好,大型國企也好,都早已跟國內的金融機構綁在一起了,很可能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如果這些企業或政府出現重大的、集體性的債務和財政危機,那些銀行很可能就會被殃及魚池,甚至導致中國出現嚴重的金融危機。中國現在有些專家,在那裡大談國際金融大鱷的陰謀,美帝的陰謀,甚至扯到了共濟會,我覺得他們還是關心一下現實的危險更好些。

㈢ 地方政府如何發揮金融作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發揮政府職能 為金融機構
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創造環境

蔡宜春

金融機構一般都是中央直屬單位,管理體制也是自上而下的總分行制,但其服務對象卻是當地民眾與當地經濟,在服務當地的過程中才能壯大自己。所以,地方政府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以提升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地方政府應當利用不同金融機構各自的特點,正確協調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快速發展。

一、地方政府要與各級人民銀行協調關系,充分了解掌握中央金融政策的變動與貫徹落實情況,及時調整當地經濟發展方向。我區的金融發展情況與全國有很大不同。為了及時調動資金,保證經濟正常、均衡發展,商業銀行往往不得不向政府有關部門發放臨時周轉貸款。但不同時期金融貨幣政策的不同常常給貸款帶來困難,使商業銀行在執行金融貨幣政策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處於兩難的 尷尬境地。地方政府如果能預先了解掌握金融貨幣政策的發展孫悉趨勢,就能在制定地方經濟發展重點時把握輕重緩急,從而有效取捨,做到發展與資源配置更趨合理。

二、地方政府要與銀行監管部門保持實時聯系與溝通,及時了解掌握當地金融運行情況,為商業銀行健康運行提供有利環境和通道,確保金融穩健運行。由於金融市場規模有限,金融行業內部的競爭也相對激烈,特別是政府類存款這一塊,更是肥美可羨。有時會出現人為因素的介入,導致競爭的不公平,使金融機構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由於受當地從業人員的制度執行水平限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一些問題,影響地方經濟正常運行,並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政府應責成銀監部門嚴格監管,避免人為問題的發生。要加強協調與指導,創造適當環境,治理「三亂」,有力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

三、雖然銀行商業化已經多年,但各家銀行在專業銀行時期的長處並未完全消失,在執行不同領域金融服務時可能還存在差別。如中行的國際金融業務、農行的農業金融業務、建行的中長期金融業務、郵儲銀行的與郵局匯款緊密聯系的郵政儲蓄業務,以及與此相關聯的服務內容與特點等方面,都仍然有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有意識地引導各商業銀行使其短處變長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其原有的長處,保證金融服務的質量與速度。

四、在用好用足國家優惠金融政策的同時,關注各金融管理條線政策、制度的平衡性,及時協調、充分調動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形勢看,我區將長期處於執行國家優惠金融政策的局面。怎樣用好用活用足國家優惠金融政策,政府應當關注、支持、鼓勵、創造條件,不放棄任何有利於我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機會。在各商業銀行管理條線中,經營虧損或高成本現象給商業銀行帶來經營困難,其總行對於經營補貼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補貼與否、補貼多少都不一樣。這常常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政府應當及時出面協調,努力縮小這種差距,為金融員工爭取更多的應得的利益,使經營環境更加公平合理,這對於化解矛盾、激發熱情是大有助益的。飢敗

地方政府是當地經濟的領航員,各金融機構服務於地方政府確定的經濟工爛凱顫作重心,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如果其它因素過多,必將會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轉和快速發展。

金融機構的經營發展和服務是具有能動性的。金融機構應當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各項金融政策,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密切配合各級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開展文明、有效的行業競爭,不斷研究市場,強化體制與機制改革,實行規范可行的內部管理制度,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採取適合群眾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方式和措施,防範各類風險,千方百計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在地方經濟大發展中尋求自身的發展,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
------轉

㈣ 地方政府為什麼會爆發債務危機

A 償債壓力重,地方政府會爆發債務危機嗎?

今年是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最重的一年,再次引發社會各界對地方債務風險的擔憂。

一、規模有多大?

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7.89萬億元,其中直接負有還本付息責任的債務10.89萬億元!

錢不夠花!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事權劃分不清,地方政府支出責任往往超出其可用財力,只能通過舉債來解決。個別地方為了政績更突出,主動舉債來擴大投資、加快發展。

多年來,不少地方政府成立投資公司、路橋公司、城建公司等法人實體,通過這些融資平台向社會發行項目債、公司債,變相發行地方公債和市政債,並向銀行舉借大量貸款等。

根據審計署第三次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審計結果,2013年6月底地方債務余額比2010年底增長67.3%,在17.89萬億元地方債務余額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9萬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7萬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4.3萬億元。

二、風險有多高?

在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地方政府舉債是極為普遍的現象。比如在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我國地方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不會出現中國式債務危機。

首先,地方債務規模位於警戒線以下。衡量債務風險是件復雜的事,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是比照歐盟簽訂《歐洲聯盟條約》時劃出的警戒線,即債務規模不超過GDP的60%。2012年地方政府總負債率為39.43%,低於60%的警戒線。

其次,我國政府的「家底」較厚。雖然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從全世界范圍看,一季度7.4%的增速仍是比較高的速度,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將為債務償還提供根本保障。

此外,與一些國家的政府債務主要用於消費性支出、缺乏自償性的特點不同,我國的地方政府債務主要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條件改善相關的項目建設,多數為交通運輸、市政工程等基礎設施,能形成大量可產生現金流的優質資產,為償債提供了一定保障。但在政府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仍在剛性增長的背景下,對部分地區的債務風險不能掉以輕心。

三、難題如何解?

根本出路在於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當前,地方債務最大的風險在於其不透明性。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陽光化」地方債務,還應建立地方債務的預警防控機制,包括建立一定規模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償債基金,當出現局部性、區域性風險時,能及時應對,防止風險擴散。

從長期看,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這就需要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按照事權劃分相應承擔和分擔支出責任。在實施了「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的基礎上,應逐步推進完善資源稅、財產稅等地方稅種,積極推進省以下分稅制財政體制在深化改革中貫徹落實,加上完善的轉移支付機制,可以緩解現實中基層財政困難、「土地財政」和隱性負債等方面的矛盾。

㈤ 赤子財政策將債務用於發展經濟,使政府有能力償還債務,彌補赤子。這就是一般所說的什麼

財政赤字,是指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這是國家所實行的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

㈥ 運用財政知識,政府舉債對社會經濟發展作用

98年經濟危機時,我們政府投了4萬億,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設專施)大搞,經濟屬就全球率先復甦了,但是代價很不樂觀,有因就有果,今年經濟又面臨危急了,當初的那招不能用了,就是說今年政府不敢再大舉債投資了,那樣子自己會面臨更可怕一下場,有專家算了,政府而當年的大投資,已經是債台高築了,銀行也資金短缺了,下一招基本沒招,所以維穩就是大業了!

㈦ 為什麼在國家債務不佔比不高的時候,一定要財政赤字,而不是財政盈餘借錢發展經濟很好嗎

1、赤字財政是凱恩斯主義的做法。凱恩斯認為經濟增長低迷的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人的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效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這三大規律導致投資和消費需求不足,因此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就會出現蕭條,所以政府有必要也有責任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創造有效需求,刺激經濟,實現經濟增長。
2、赤字財政不一定導致通脹,這取決於赤字的資金來源。
a:如果財政赤字的資金來源於本國居民時就不會導致通脹,因為面向本國居民發行國債只是把老百姓手中儲存的資金轉移到財政手中,由財政統一支配使用,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整個過程中經濟中的貨幣供應是沒有變的,因而不會產生通脹;變的只是政府把老百姓不花的錢轉移到自己手中,相當於國家替老百姓花,從而形成有效需求,促進經濟,事實上這就是凱恩斯所提倡的赤字財政的依據和理想狀況。
b:如果財政赤字的資金來源於央行就會導致通脹,因為面向央行發行國債就相當於央行直接印鈔,因此經濟中的貨幣供應會增加,從而導致通脹。所以這種方式也被稱為是通貨膨脹稅。
3、由於凱恩斯主義的巨大影響力,現在幾乎沒有國家不採用赤字財政的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在國債比例不是很大的時候,上年的財政赤字可以通過促進的經濟增長而增加的財政收入所彌補,所以不必太擔心;但是如果財政赤字過大,新增加的財政收入根本不足以彌補時,國家信用會受到質疑,從而引發債務危機,甚至經濟危機。比如歐洲債務危機,就是因為財政赤字過大,外界不相信國家有能力按時還本付息,國家信用受到損害,信譽評級不斷下降。

㈧ 政府債務的產生發展

政府債務作為財政范疇具有悠久的歷史。公債制度是在私債的基礎上發展和演變而來的,產生於奴隸社會。到了封建社會,借債規模有所擴大,但發展十分緩慢。公債的快速發展是在商品經濟和信用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今天,幾乎所有國家都將公債作為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重要形式和發展經濟的重要杠桿。 日本公債比美國公債的發展史短得多,它只是30多年來的產物。1965年日本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危機,工礦業生產連續下降,稅收減少,財政出現赤字,日本政府不得不第一次發行了少量的公債。至此,日本由實行傳統的均衡財政政策轉為實行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1966年,日本開始發行國家建設公債。
1972年以前,日本公債的償還期一般為7年。
1973年後延長為10年。自1974年以來,日本經濟受到世界石油危機的沖擊,民間資本支出急劇減少。為擴大政府支出,增加社會有效需求,日本政府開始大量發行赤字公債,進入了「財政主導經濟時期」。公債利息支出仍然是日本政府財政支出中的主要項目。
2015年4月9日,日本國會正式通過了政府提出的2015年度財政預算,這一總額為96.3萬億日元的預算成為日本歷年額度最高的預算,其中的近四成將依賴政府債務。
據《朝日新聞》報道,剛剛獲得通過的2015年財政預算中的54.5萬億日元來自稅收,日本企業業績得以改善使得日本稅收創下1991年度以來的新高。與此同時,新增國債的發行額與2014年度相比減少4.4萬億日元。
日本預算赤字將有望實現財政再建的預定目標,即預算赤字相比2010年度減少一半。但是因為政府債務總額持續增長,2015年度末將達到1035萬億日元,與2014年度相比增加26萬億日元。
日本2015年度財政預算中社會保障相關預算為31.5萬億日元,連續2年超過30萬億。此外,防務預算和公共事業預算自安倍政權上台以來已連續3年增加,而用於沖繩地方發展的支出在減少。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債券的發展經歷了「50年代的發展,60年代的低落,70年代的復甦,80-90年代的興起」這樣一個歷史發展階段。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面臨著舊中國遺留的生產凋敝、貿易萎縮、交通阻塞、失業嚴重、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為保證仍在進行的革命戰爭的需要和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我國政府先後發行了總價值約為302億元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和大約3546億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這一時期我國政府還通過向國外借款籌措資金,外債金額大約為51.62億元。到了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導下,我國不僅完全否定了利用外資的意義,拒絕接受外援,而且也全盤否定了內債。從1959年到1980長達22年中,我國沒有發行過任何內債,並以罕見的速度在1964年提前還清全部外債,1968年全部還清內債,使我國成為一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國民經濟的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政府財政集中的資金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企業和地方能支配的資金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城鄉居民個人收入增長較快,銀行資金來源大量增加。這些變化使得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無法滿足財政支出的要求,財政開始出現赤字。政府為改變財政困難局面,決定重新向國內外發行政府債券。1993年以前,我國政府發行債券的規模並不很大,主要原因在於中央政府在發債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和借款來彌補財政赤字。1994年國家為理順財政銀行關系,根除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的直接聯系,正式規定了財政部不得向中央銀行透支借款,政府入不敷出的差額只能通過發行公債彌補。從此,發行公債就成為政府彌補財政赤字和還本付息的唯一手段,由此導致公債發行規模的迅速擴大,1994年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發行額為1028.57億元,2001年公債發行規模已達4483.53億元。①政府債務已成為影響今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國際上一般認為3%是政府每年財政赤字的「天花板」,2016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無黨派界別小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中國的國情是不同的。他認為,我國的「政府債務可以突破3%,只要它的去向好」。因為「發達國家政府赤字主要是用來支付社會消費,比如失業金、福利等,不會提高生產力;發展中國家債務絕大多數是用來支持投資的,中國的債務相當一部分作為消除基礎設施瓶頸、環保、城市化等方面的投資,這些投資在短期會創造需求,也能增加就業,從長期來講,能提高生產率、形成資產。我們是有資產的,所以凈債務實際上不高。」

㈨ 概述政府借債的經濟效應

地方性債務是指復地方和制所屬為項目建設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擔保、回購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債務。包括直接借入、拖欠形成的直接債務和提供擔保、回購等信用支持而形成的擔保債務。債務是否發生都由地方性自身決定。
地方性債務的風險及影響:
1、形成危害預期的超常規增長
地方債務風險作為財政風險的重要構成,對金融和經濟具有較大威脅,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日漸凸顯,並成為中央及地方長期關注的核心問題。但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地方債務風險並無明確統一的概念,大部分研究都強調地方債務增長,甚至將地方債務增長直接當成債務風險。可見,地方債務風險是一個看似簡單,但較為復雜的問題,現有的相關研究也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索。
2、地方債務風險生成原因:文獻觀點
根據上述對地方債務風險內涵的理解,判斷地方債務風險生成的原因,其實質就是揭示地方債務超常規增長的動力。針對該問題,已有研究從經濟發展、財政體制、管理制度和行為等方面進行探討,但多數僅僅是闡述了地方債務增長的原因,並沒有揭示出地方債務超常規增長的動力。

㈩ 地方債務對地方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從國際經驗看,如果制度設計合理,地方債務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地方政府一直承擔著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補貼全國虧損的責任。從長期看,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各級政府在推動城市建設、改善公共服務方面的作用依然顯著。地方基本建設所需資金數額龐大。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對投資增長至關重要,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依然需要政府舉債的支持。
地方政府債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待這類問題重在規范,要從地方和銀行兩方面來規范與治理。從國際經驗看,如果制度設計合理,地方債務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首先,加強對地方政府的融資約束。地方政府融資運作不規范,主要表現在總體負債水平較高、資本金不足或資本金不實、償債責任主體不明確等方面。改革方向應是推動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所形成的隱性負債向及時公開披露合規的顯性負債轉變。一是強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加強中央有關部門對地方債務的監控,根據地方GDP水平和財政收入狀況確定債務規模,建立並完善地方債務風險預警和監測體系,建立各級政府的責任制度和債務的償還保障機制,建立地方政府融資額度和期限的授權制度。特別要加強地方人大的審查、監督作用。從遠景看,為了強化對地方政府的法律約束,國家也應該考慮建立地方政府破產程序。二是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充分、及時的信息披露能有效發揮外部力量對發行主體的監督和約束作用。除了披露基本經營信息以及基本財務信息外,尤其應對營利模式、資產注入情況、擔保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等進行詳細披露。同時,還應當督促發行主體的後續信息披露,尤其是對資產轉移、重大資產重組等資產整合行為進行充分披露,加強債務存續期內的監管,並加大對信息披露不充分行為的懲罰。三是適度擴大發債規模。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應當成為改善地方政府負債模式的改革方向。與平台融資模式相比,該模式具有主體明確、高效透明、顯性管理等優勢。四是逐步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評級機制。地方債發行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債務的風險保障機制。這就需要加入市場力量的評級制度,要讓地方政府融資有透明度,有風險防範機制。
其次,探索新型融資模式。新型城鎮化,不再是行政權力主導下的大范圍布點和圈地運動,而理應是一條既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又能夠很好汲取歷史教訓,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道路。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融資模式與經濟轉型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主要體現在:我國城鎮化融資缺口較大,財政稅收難以滿足,土地財政不可持續,地方投融資平台不規范且債務風險較大。新時期我國城鎮化融資亟待打破商業銀行、地方政府與監管層三者的復雜博弈怪圈,不能僅僅依靠現有的銀行貸款、城投債、信託貸款等資金來源渠道,還需要積極拓寬社會自有資金等融資渠道。這一方面需要國家出台稅收等政策優惠措施,另一方面加強城鎮化新型融資品種的創新力度,進一步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城鎮化領域。
最後,加強信貸管控。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為吸納商業銀行貸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近年來,隨著地方建設投資高漲,各地投融資平台負債規模急劇膨脹,積累了大量問題和風險。多個投融資平台公司向不同銀行借款,導致的負債信息模糊、總體過度授信等問題尤為突出。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經營情況和特點,選擇對接相應的地方融資平台,「有進有退、有保有壓」,而非遍地開花。商業銀行在開拓新業務領域中,應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地方政府融資深化所隱含的區域轉移特徵。同時,既要總結以往支持地方融資的經驗,也要加大地方融資機制建設與融資工具創新,還要建立地方政府融資風險的監控與防範機制,確保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防範銀行風險並舉。

閱讀全文

與政府借債發展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