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淦陽街道的經濟發展
淦陽街道高度重視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通過強化措施、優化服務,營造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經濟發展迅猛。民營經濟發展強勁,街道有個體工商戶2000餘戶,規模以上企業十餘家。其中仁和葯業2005年上繳財政稅收5100萬元,是樟樹市的支柱企業之一。投資7.6億元的江西藍恆達化工有限公司現正在動工興建,可年產10萬噸離子膜鹼和10萬噸PVC樹脂。樟樹市鹽業資源豐富,鹽儲量達103.7億噸。該企業旨在充分利用樟樹豐富的鹽業資源發展化工產業,企業的產業聚集效益明顯,發展前景很好。落戶於樟樹市鹽化工基地,為樟樹的鹽化工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為江西省鹽化工業基地的建設拉開了序幕。江西馳洋實業有限公司落戶,簽約資金達3.5億港元,用地面積約300畝,建成投產後可年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2006年淦陽街道實現了工農業總產值16.3億元,同比增長30.5%;財政收入1998.9萬元,同比增長38.27%;引進境外資金200萬美元,市外資金3.9億元,同比增長225%;農民人平純收入達4353元,同比增長5.2%。2007年上半年經濟發展迅猛,半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2208萬元,同比增長35%;財政收入完成1202萬元,同比增長31.37%;招商引資完成1.8億元,同比增長45%。
㈡ 城區街道的經濟發展
城區辦圍繞一個核心(三創兩提升),突出五大重點(項目建設、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社會管理、黨建創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東工(耿東工業園區)、西科(西部科技園區)、中商貿(中部商貿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圍繞一個目標(創建河東富裕文明強區),狠抓三個重點(穩定、調產、城建),做大四篇文章(調整產業結構,支持城市建設,推行『四個民主』,加強黨的領導),實現爭先發展,把城區辦建成河東富裕文明強區」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做轉型跨越、爭先發展的排頭兵,為建設綠色富裕、繁榮和諧的現代化工貿城市做出積極貢獻。
城區辦位於市區中心,是河津東西戰線最長、人口密度最大、地理位置最特殊的鄉鎮辦,黨工委一班人團結帶領全辦近10萬干群,撲下身子,真抓實干,2010年全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905元,開創了城區辦改革和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城區辦主導產業有農業、工業和商貿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及商貿市場有:
山西曙光煤焦集團有限公司位於河津市城區街道辦百底村東北2公里處荒溝地,佔地面積58. 424公頃。公司組建於2003年,現為集採煤、洗煤、煉煤、化產、發電、制磚為一體的綜合性中型企業。公司下轄二廠、一礦、三個子公司(誠信焦化廠、洗煤廠、船窩煤礦、電力公司、建材公司、運輸公司),注冊資本金20170萬元,有員工1750人,目前已形成年產40萬噸原煤、120萬噸洗精煤、60萬噸焦炭、15兆瓦/小時煤氣發電量、6000萬塊矸石標磚及一定數量粗苯、硫銨等化學產品的生產規模,產品遠銷國內外。現總資產超過15億元,2010年銷售收入10.8億元,實現利稅2.2億元,利潤2.6億元。
山西達康鑄業有限公司是集原煤洗選、鐵合金冶煉、健身器材鑄造、煤氣發電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營福利企業,位於河津市東10公里的西王達康工業園區,佔地500餘畝,現有員工1000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5人。公司產業結構為年產10萬噸的健身器材鑄造、120萬噸原煤洗選、2×3000KW煤氣發電機組和年產20萬噸的鐵合金生產線。公司生產的「達威」牌杠、啞鈴健身器材出口遠銷美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榮獲「山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山西安民集團是山西省著名的民營企業,總部設在山西省河津市東都商城八區,在冊員工350人,擁有高級工程師5人,工程技術骨幹100人。集團公司由安民房地產、安民木業、安民裝飾設計、安民家私匯展中心組成,是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為特徵的綜合性經濟組織。2010年8月通過質量管理、環境管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三大體系認證。集團注冊資金為6880萬元人民幣,固定資產為兩億元。
河津東方冶金有限公司於1998年注冊成立,位於河津市城區街道辦郭村村南,南接108和209國道,北臨侯西鐵路和侯禹高速公路。是以金屬鎂為主導產業,集焦化、洗煤、冶煉、貿易為一體的節能環保型民營企業。公司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2.3億元,員工200餘人。
東都商城籌建於2002年6月,2004年3月18日剪綵試營業,東都商城總佔地400餘畝,總建築面積28餘萬平方米,總投資2.2億元。目前已建成20個經銷區,30個各類展廳,一個倉儲區,可容納1000餘戶商家,吸納就業人員2000餘人。全商城擁有資產2.04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8億元,09年銷售額2.98億元,年利潤800餘萬元,年上繳稅費20餘萬元。
河津市津美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又稱小關市場,始建於1990年,總佔地面積6萬平方來,緊臨河津客運站,北依龍崗路,西靠汾濱街,東連歐式一條街,南接108、209國道交匯處,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市場現有各類門面400餘間,交易大棚5個、7000平方米,攤位150多個,固定客商300餘家,場地全部硬化,日均銷貨量350餘噸,日交易額300萬元以上。市場年利潤300餘萬元,帶動農戶4000餘家,客戶獲利2000餘萬元,市場年銷售額11.7億元。
河津市龍門購物廣場位於河津市中心,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350米,面積116畝,綜合市場建築面積68770平方米,共投資5200萬元。市場中間六大排,12棟樓。一層門面468間,分小百貨區、日雜區、家電區、鞋帽區等;二層門面456間,分成衣區、童裝區、針織區、家室用品區等;主樓兩邊二個散攤區,東面散攤區經營蔬菜、瓜果、糧油、調料等商品,西面散攤區經營成衣、百貨、小五金等商品,市場東西兩邊一邊一條餐飲街,餐飲街集體建現代化設計11棟樓,三層共300餘間100餘門面。
溫州步行街座落於河津市振興東路黃金地段,佔地47畝,建築面積43000平方米,建設投資7000多萬元。它是一家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綜合型商業中心,時尚的現代建築、高雅的商業文化、繁榮的市場氣息,昭示著商機無限,孕育著生意興隆,名品、品牌、名店薈萃,被譽為「溫津購物天堂」。同時,它汲取了國內商業步行街的精華,採用全敞開式規劃、兩側分設車行鋪道,打造陽光下的專業步行街。
㈢ 怎樣正確處理發展街道社區經濟與做好街道社區各項工作的關系
加強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做好街道社區各項工作,必須正確處理發展街道經濟與加強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做好街道社區各項工作的關系。應當明確,搞好城市管理、社會服務,保持社會穩定,是街道社區的根本任務。發展街道社區經濟是完成街道社區各項工作的物質保障。街道社區經濟的發展,使城市管理、社會服務、精神文明建設增加了資金的投入,社區工作者生活補貼問題得到解決,社會就業矛盾得到緩解。多年的實踐證明,街道和社區居委會要適應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做好各項工作,尤其是搞好社區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不行的。街道社區經濟發展了,各項工作做好,也就為了整個城市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但是,街道社區畢竟不同於經濟組織,決不能因為強調發展街道社區經濟而放鬆城市管理和、社區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要把發展街道社區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上。正確處理發展街道社區經濟與做好街道社區各項工作的關系,應該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忽視街道社區經濟發展的傾向。一些同志認為,街道社區工作主要是搞好社區服務,保持社會穩定,街道社區本身不要發展經濟。另一種是只注重街道社區經濟發展的,忽視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城市管理社區各項任務,特別是搞好城市管理、社會服務和社會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就沒有物質文明基礎,很多工作甚至難以開展。
㈣ 素社街道的經濟環境
素社街道是隨著海珠區的快速發展而在近年來迅速崛起的的城市舊區域,充滿了盎然活版力,蘊含著巨大商機權。轄內有單位、企業近2000家。其中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即法人單位的分支機構)約640個,個體經營戶約1350戶,以商業、餐飲業、服務業為主。轄內駐街中央、省、市單位近30家。主要包括中國包裝進出口廣東公司、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廣東省動物防疫監督所、廣東省獸葯與飼料監察總所、廣東省健康教育研究所、廣州空軍基立村干休所、廣州市第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廣州市第42中學、廣州港灣工程設計院、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廣醫附一院海印分院、廣州市電信分公司網路維護中心、金礦礦飲食娛樂集團、必愛歌KTV娛樂有限公司、悅龍會、廣州市小聰軟體集團等,彰顯出素社區域蓬勃的經濟活力。此外,轄區內及周邊龐大的消費群體,堅持開源節流,大膽創新工作思路,加強聯合管理力度,把握契機,拓展經濟源,積極促進街道經濟發展。為轄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消費支撐。
㈤ 如何看待加強作風建設 優化發展環境
抓資源整合,理順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機制。在工作格局上,專門設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經濟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作風建設經濟服務組,成立了作風辦、優化辦、效能監察室等臨時性和常設性相結合的工作機構,各部門單位都組建了作風建設活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通過組織機構健全和專職人員到位來確保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在氛圍營造上,各級機關部門持續開展端正機關作風、優化發展環境的思想大討論活動,各新聞媒體開設專門欄目,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報道,連續幾年開展機關作風民主評議活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在監督檢查上,通過機關效能監察投訴中心、經濟發展環境(涉企)投訴中心、「行風熱線」等多渠道受理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投訴,充分發揮效能與行風監督員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監督職能,把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通過加強經常性的監督檢查、集中性的專項治理、階段性的工作考評,建立起了漸趨完善的全方位監督體系。在工作載體上,開展了「走進企業,破解難題」、「領導蹲點調研」、「企業服務月」等各種活動,不斷探索符合實際、具有實效的創造性做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載體在創新中得到發展。
抓制度建設,通過源頭治理完善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長效管理機制。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作為推進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基本路徑和治本之策。在《關於建立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專門充實了建立健全服務企業優化發展環境機制的內容,從深化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規范涉企執法檢查、優化審批運行機制、引導行業協會及社會中介組織健康發展等方面,對政府部門如何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中有所作為提出了明確要求。《金華市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細則》,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明確為今後五年全市懲防體系建設的八個重點領域之一,提出了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和制度的具體要求。還制訂了《關於進一步優化市區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關於規范執法行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等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制度。各部門單位也在工作實踐中,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單項制度。各個層級的制度、規定形成了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制度體系。積極探索源頭治理途徑,以建立科學、長效的作風和效能建設管理機制,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規范和公開行政許可事項、深化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創新審批運行機制、加快建設招投標平台等方面的改革實踐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抓專項活動,使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在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中得到落實。為了實現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目標,把貫徹落實各項制度措施放在突出的位置,認真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活動。一是開展專項治理活動。金華每年都開展針對突出問題的集中整治,近幾年來,開展了對行政執法單位濫用自由裁量權、中介機構依靠部門影響和行業壟斷地位向企業亂收費、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向入會企業濫收會費等問題的專項治理,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優化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環境。此外,還開展了清理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全市政府機關的571項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僅保留13項;開展治庸提效活動,嚴格執行機關效能建設「四條禁令」等有關規定,堅決制止衙門作風和官僚習氣,積極營造親企、安企、護企良好環境。二是開展專項服務活動。緊緊圍繞推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這一中心,大力開展「工業企業服務年」、「工業項目推進年」等活動,加大對企業技改項目的支持力度,兌現市區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加快企業的改造升級步伐。完善市領導聯系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重大技改項目、重點企業的「三聯系」制度。建立重點項目全程跟蹤、通報督察、定期協調制度。把真正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作為當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重中之重,開展「送政策到企業」活動、「跑百家企業、送多方溫暖」活動,實施高層次人才聯系制度和重點企業聯系點制度,縮短企業人員因公出國(境)審核審批時間,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企業涉及政策兌現等方面難題要求,及時協調解決。僅今年上半年,市區就收集企業各類難題 143件,其中40餘件已經得到解決。
抓績效考評,發揮目標考核和民主評議對經濟發展環境優化工作的導向作用。作風和效能建設的好壞、發展環境的優劣,最有發言權的是群眾和企業。金華連續三年開展「百企萬人評機關」活動,把83家市級部門(單位)劃分為黨群部門和法檢兩院、政府部門、金融單位和垂直管理部門三大類,接受市縣兩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機關幹部代表,效能與行風監督員,離退休幹部和新聞工作者代表,縣(市、區)領導班子成員,市區鄉鎮(街道)領導、行政村和社區幹部代表,市區企業代表,市區市民代表等各個層面代表的民主評議。評議結果予以公開通報,列入市級部門(單位)年度綜合考核,占總分值的35%。2006年,把質監、工商、葯監等18個部門的78個涉企科級崗位列入民主評議范圍,2007年擴大到123個涉企科級崗位,對評議滿意度列最後3位,經查實確實存在問題的崗位,對有關處室責任人予以免職,並對所在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警示教育和誡勉談話。民主評議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向直接面對企業、群眾等服務對象的基層延伸,在涉企涉群崗位、各基層站所廣泛開展,形成了立體式的評價體系。
抓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因作風和效能問題影響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行為。加強對各部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落實情況的經常性督察,重點檢查各級領導幹部強化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情況,市機關部門(單位)機關效能建設民主評議反映的建議和意見的整改落實進展情況,市領導「三聯系」、重大項目定期協調等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開展效能專項監察,嚴肅查處影響金華形象、加重企業負擔、阻礙經濟發展的「三亂」行為,濫用自由裁量權、推諉扯皮、辦事不公、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等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行為,努力促進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運用投訴辦理、明察暗訪等各種監督檢查形式,開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因作風和效能問題影響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行為。
㈥ 泡崖街道的優化環境
為了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優化發展環境,增強服務大局意識,確保軟環境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街道以改進工作作風、規范服務、提高效能為重點,提高群眾和投資者滿意度為目標,以開展「三優一滿意」及「三爭創」等主題活動為抓手,以推進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改善服務質量為主要任務,查缺補漏,建章立制,努力提高服務效能,建立長效機制。在開展軟環境建設年活動中。不斷加強責任意識,提高服務意識,規范執法手段。在治庸治懶、提能增效、轉變幹部作風上狠抓落實,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我街軟環境建設的突出問題,努力營造良好的「便民、利民、惠民」、「招商、安商、富商」環境,建設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富有吸引力的政策環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為構建富庶美麗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化中心城區提供有力保證。強化重點項目推進速度,提高政策執行能力和水平;堅持與提高幹部素質相結合,全面提高業務水平,增強依法履職意識,切實打造「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幹部隊伍;堅持與優化工作效能相結合,突出管理重心,形成有效合力,加大市容環境整治力度,加強環衛對接協調管理,嚴厲打擊食品違法活動,落實青山綠化工程建設。通過三個結合,確保政令暢通,破解熱點難點,緊跟全區發展步伐,促進城市整體環境質量和城市形象再上新台階。
㈦ 文藝路街道的經濟建設
1988年,街道經濟蓬勃發展,成為全市第一個工業產值和銷售雙跨2500萬元的街道。當年,街道工業企業專62家,屬商業企業23家,職工1500多人。其中,新開辦的4家福利企業,解決105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居委會全部消除工業空白。全街工業產品達到120多種,暢銷全國各地。其中12種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300多萬美元。長沙榮昌綉品廠和長沙文藝服裝廠雙雙被評為長沙市出口創匯企業。全街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2.7倍,稅收增加400多萬元。1989年,文藝路街道經濟發展呈現產銷兩旺態勢。長沙榮昌綉品廠、長沙文藝服裝廠等5家企業發展速度迅猛,企業實力大大增強。居委會經濟工作在全街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2003年,文藝路街道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開發出4項新產品、新技術,扶持6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全街經濟大幅增長。實現工業產值1.125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2億元,上交國家和地方稅收2285萬元。
㈧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作風方面反饋意見
抓資源整合,理順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機制。在工作格局上,專門設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經濟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作風建設經濟服務組,成立了作風辦、優化辦、效能監察室等臨時性和常設性相結合的工作機構,各部門單位都組建了作風建設活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通過組織機構健全和專職人員到位來確保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在氛圍營造上,各級機關部門持續開展端正機關作風、優化發展環境的思想大討論活動,各新聞媒體開設專門欄目,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報道,連續幾年開展機關作風民主評議活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在監督檢查上,通過機關效能監察投訴中心、經濟發展環境(涉企)投訴中心、「行風熱線」等多渠道受理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投訴,充分發揮效能與行風監督員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監督職能,把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通過加強經常性的監督檢查、集中性的專項治理、階段性的工作考評,建立起了漸趨完善的全方位監督體系。在工作載體上,開展了「走進企業,破解難題」、「領導蹲點調研」、「企業服務月」等各種活動,不斷探索符合實際、具有實效的創造性做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載體在創新中得到發展。 抓制度建設,通過源頭治理完善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長效管理機制。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作為推進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基本路徑和治本之策。在《關於建立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專門充實了建立健全服務企業優化發展環境機制的內容,從深化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規范涉企執法檢查、優化審批運行機制、引導行業協會及社會中介組織健康發展等方面,對政府部門如何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中有所作為提出了明確要求。《金華市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細則》,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明確為今後五年全市懲防體系建設的八個重點領域之一,提出了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和制度的具體要求。還制訂了《關於進一步優化市區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關於規范執法行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等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制度。各部門單位也在工作實踐中,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單項制度。各個層級的制度、規定形成了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制度體系。積極探索源頭治理途徑,以建立科學、長效的作風和效能建設管理機制,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規范和公開行政許可事項、深化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創新審批運行機制、加快建設招投標平台等方面的改革實踐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抓專項活動,使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在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中得到落實。為了實現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目標,把貫徹落實各項制度措施放在突出的位置,認真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活動。一是開展專項治理活動。金華每年都開展針對突出問題的集中整治,近幾年來,開展了對行政執法單位濫用自由裁量權、中介機構依靠部門影響和行業壟斷地位向企業亂收費、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向入會企業濫收會費等問題的專項治理,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優化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環境。此外,還開展了清理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全市政府機關的571項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僅保留13項;開展治庸提效活動,嚴格執行機關效能建設「四條禁令」等有關規定,堅決制止衙門作風和官僚習氣,積極營造親企、安企、護企良好環境。二是開展專項服務活動。緊緊圍繞推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這一中心,大力開展「工業企業服務年」、「工業項目推進年」等活動,加大對企業技改項目的支持力度,兌現市區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加快企業的改造升級步伐。完善市領導聯系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重大技改項目、重點企業的「三聯系」制度。建立重點項目全程跟蹤、通報督察、定期協調制度。把真正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作為當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重中之重,開展「送政策到企業」活動、「跑百家企業、送多方溫暖」活動,實施高層次人才聯系制度和重點企業聯系點制度,縮短企業人員因公出國(境)審核審批時間,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企業涉及政策兌現等方面難題要求,及時協調解決。僅今年上半年,市區就收集企業各類難題 143件,其中40餘件已經得到解決。 抓績效考評,發揮目標考核和民主評議對經濟發展環境優化工作的導向作用。作風和效能建設的好壞、發展環境的優劣,最有發言權的是群眾和企業。金華連續三年開展「百企萬人評機關」活動,把83家市級部門(單位)劃分為黨群部門和法檢兩院、政府部門、金融單位和垂直管理部門三大類,接受市縣兩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機關幹部代表,效能與行風監督員,離退休幹部和新聞工作者代表,縣(市、區)領導班子成員,市區鄉鎮(街道)領導、行政村和社區幹部代表,市區企業代表,市區市民代表等各個層面代表的民主評議。評議結果予以公開通報,列入市級部門(單位)年度綜合考核,占總分值的35%。2006年,把質監、工商、葯監等18個部門的78個涉企科級崗位列入民主評議范圍,2007年擴大到123個涉企科級崗位,對評議滿意度列最後3位,經查實確實存在問題的崗位,對有關處室責任人予以免職,並對所在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警示教育和誡勉談話。民主評議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向直接面對企業、群眾等服務對象的基層延伸,在涉企涉群崗位、各基層站所廣泛開展,形成了立體式的評價體系。 抓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因作風和效能問題影響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行為。加強對各部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落實情況的經常性督察,重點檢查各級領導幹部強化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情況,市機關部門(單位)機關效能建設民主評議反映的建議和意見的整改落實進展情況,市領導「三聯系」、重大項目定期協調等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開展效能專項監察,嚴肅查處影響金華形象、加重企業負擔、阻礙經濟發展的「三亂」行為,濫用自由裁量權、推諉扯皮、辦事不公、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等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行為,努力促進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運用投訴辦理、明察暗訪等各種監督檢查形式,開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因作風和效能問題影響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行為。
㈨ 制約街道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困難有哪些
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突出問題:
在思想觀念上,科學發展的理念不牢.有些官員信奉「數字出官」,不重實績重數字,為了彰顯政績,不經過科學論證,不切合本地實際,亂拍腦袋亂定指標;一些地方政府法制觀念淡薄,為了招商引資極力取媚於客商,不惜犧牲法律尊嚴,給予客商「法外治權」;有的領導幹部存在「先發展、後科學」的模糊認識,在「大幹快上」心理的推動下,對於違規違法項目,或是未批先建,或是越權審批,或是違反「三同時」制度,或是被責令停止建設和限期改正後繼續建設和運行;有些地方「擅長」於「一手硬、一手軟」,而不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往往是「重速度、輕效益,重生產、輕生活,重人治、輕法治,重開發,輕環境.」
在發展方式上,粗放式增長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轉.表現在需求結構方面,投資率過高、消費率較低.由於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導致國內市場規模受限,生產能力相對過剩.消費率的持續下降,還對擴大內需造成嚴重製約,使得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表現在產業結構方面,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表現在要素投入方面,不少地方依舊較多地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來換取高增長,科技、勞動者素質、管理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舊處於低水平狀態.
在作風建設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隨著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一些領導幹部的作風也出現了新的問題,這些不正之風的存在,干擾了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有的領導幹部精神狀態不振,思想解放不夠;有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有的作風不良、為政不廉;有的幹部缺乏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作風浮誇、管理鬆弛、工作不扎實;有的甚至對群眾呼聲和疾苦置若罔聞,對關系群眾生命安全這樣的重大問題麻木不仁.近期發生的貴州「甕安」事件、雲南「孟連」事件、山西「9·8」尾礦潰壩重大責任事故等,都有這方面的教訓.
㈩ 街道辦事處展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有什麼看法
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容貌秩序和發展環境,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促進我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現就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作如下決定。
一、深刻認識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意義
(一)良好的城鄉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託,是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在治理城鄉人居環境和容貌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省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和環境保護事業有了較快發展。特別是去年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試點以來,試點地區城鄉環境明顯改觀,人居環境較大改善,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但我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地區發展很不平衡,各地在城鄉人居環境和容貌秩序方面還存在不 少亟待解決的問題,「臟亂差冶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別是「5·12冶汶川特大地震又對我省城鄉人居環境和容貌秩序造成了嚴重破壞。隨著災後恢復重建加快進行,城鄉環境亟待治理的問題日趨突出。 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惠民工程,是創造發展優勢、增強競爭實力的環境工程,是完善城鎮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是堅持執政為民、檢驗幹部隊伍的作風工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關系我省長遠發展的戰略任務,也是當前我省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工作,各地、各部門要站在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重大意義,把加快營造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作為促進發展的一件大事、執政為民的一件實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冶重要思想
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災後恢復重建和擴大內需為契機,以治理涉及民生的環境衛生、容貌秩序為切入點,以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按照「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冶標准(以下簡稱「四化冶標准),災區先行,試點示範,制定規劃,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廣泛宣傳,完善機制,健全隊伍,強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積極創造舒適優美的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加 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三)主要目標。 通過持續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到
2011年底,全省所有縣級以上城市、80%的鄉鎮、60%的村莊達到「四化冶標准,縣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等主要環境指標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區領先水平,全省人居環境和容貌秩序明顯改觀,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相適應的環境、市政等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基本健全,形成城鄉容貌改觀、環境管理有序、城鎮品位提升、發展環境優化、居民素質提高的局面,為推進「兩個加快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人民群眾創造清潔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
2009年下半年工作目標:在地震災區和試點城市先期啟動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市場環境治理、城鄉交通秩序治理、城鎮綠化及容貌治理等專項行動「攻堅月冶活動,集中治理城鄉環境「臟亂差冶,在城鎮切實解決「垃圾亂扔、廣告亂貼、攤位亂擺、車輛亂停、工地亂象冶問題,在村莊切實做到「垃圾不亂扔、污水不亂排、雜物不亂堆冶。同時啟動城鎮、村莊容貌改造,有序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村社、進景區、進家庭冶活動(以下簡稱「七進冶活動)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2011年工作目標:鞏固集中治理成果,以環境、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集中開展城市環境改造、鄉鎮容貌整治和村莊庭院美化等專項治理工作,持續推進「七進冶活動,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文明、衛生意識,加強管理隊伍和專業隊伍建設,努力營造城鄉環境優美、生態良好、風貌協調、村容整潔、民風文明的新氣象。
2011年工作目標:結合治理工作實踐,重點抓好完善設施、提高治理水平、健全工作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等工作,全面實現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主要目標。地震災區、試點城市的工作目標按《災區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實施方案》、《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方案》要求確定。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機構根據上述要求, 在工作方案中確定具體工作步驟和年度工作具體目標。
(四)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共享和諧。 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注重培養提高人民群眾文明、衛生意識,接受群眾檢驗,切實讓群眾滿意,確保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統籌安排,標本兼治。 綜合治理城市、鄉村和災區人居環境和容貌秩序,把專項治理與長效管理、恢復重建與發展提升、當前工作與長遠目標、改善環境與提升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從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劃分平原地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等區域,區別城市、鄉鎮、村莊等層面,確定不同標准,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務求實效,各具特色地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三、加強管理,切實解決影響城鄉環境的突出問題
(五)規范城鄉垃圾收運處理,重點治理城鎮街道、城鄉結合部、集貿市場、「城中村冶及轄區公路、河道、堰塘、橋梁、鐵路周邊、公共廁所等衛生死角。指導鄉鎮、村採用「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冶和衛生填埋等形式,建立日常保潔、清運機制,配置完善相應設施,集中收集、處理各類生產、生活垃圾。 抓好衛生防疫和生活垃圾及災後建築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工作。大力推進城鄉道路保潔作業機械化,逐步提高環衛道路清掃機械化水平,力爭在2011年底全省設市城市機械化清掃率達到60%。
(六)規范城鄉戶外廣告、牌匾、霓虹燈設置,重點治理廣告亂貼亂畫「牛皮癬冶頑症。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完善戶外廣告審批制度和管理辦法,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對城市建築立面裝飾、戶外廣告、商店招牌及內部陳設進行規范引導。 在居民區、辦公樓等處建設一批廣告欄、廣告櫥窗,引導廣告規范發布。
(七)規范城鄉車輛停放,重點治理車輛亂停亂放、無序佔道停車、阻礙交通危及安全等問題。實施「暢通工程冶,建設「平安暢通縣冶,創造良好道路交通環境。 加強對城鄉主要道路機動車、非機動車的交通管理,進一步完善交通標識、標線等交通管理設施,合理設置車輛停放區域,嚴格管理車輛停放秩序。 禁止在盲道和無障礙設施上停放車輛,為殘疾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
(八)規范城鄉攤位擺設,重點治理亂設亂擺、跨門檻經營、佔道經商等問題。堅持疏堵結合、便民利民的原則, 立足於既方便群眾又促進就業,合理布局、科學規范建設一批農貿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發展鄉村糧油超市與連鎖店,合理設置臨時市場,提供規范、低門檻的經營條件,加強綜合管理,引攤進場,保持環境整潔。
(九)規范建築工地管理,重點治理施工現場噪音擾民、揚塵污染及建築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環境問題。組織開展創建文明工地、標准化工地活動,強化建築工地文明施工長效管理。 採取限時施工和應用散裝水泥等措施,解決施工現場噪音擾民和揚塵污染問題。 運輸建材與建築垃圾的車輛必須採取加蓋密閉等措施,嚴厲查處隨意撒漏和傾倒建築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環境的行為。加強城鄉規劃督查,治理違法違規建設。
(十)規范城鄉居民集中居住區管理,重點治理「城中村冶、城鄉結合部居民的生活環境。繼續推廣和規范城鎮居民集中居住小區物業管理。 積極探索「城中村冶、城鄉結合部的治理和改造模式,縣級及以上城市逐年安排綜合治理任務,推進「城中村冶、城鄉結合部的改造和社區化管理。
四、強化建設,大力改善全省城鄉環境面貌
(十一)加快規劃制定和風貌改造步伐,著力解決城鄉建設管理水平不高的問題。 抓好城市風貌的規劃和建設。明確城市風貌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建設宜居、生態、現代城市;注重個性特色,提升單體建築設計水平,編制城市重要節點、重要地段的局部規劃,做到既個性突出又整體協調;注重色彩協調,提升建築立面裝飾美感,形成鮮明的城市色彩基調;注重歷史傳承,精心保護承載城市文化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充分展示各地民族特色、地域風情 和文化傳統的魅力。 按照「路通、燈明、特色、排水暢、環境整潔冶的要求,積極改造小街小巷、公廁、重點街道兩側建築外觀,通過風貌改造形成特色建築風格。合理配置環衛、健身、宣傳等各類公益設施,改善鄰里和諧共處的物質條件。 抓好村鎮建設規劃。 提高村莊布局水平,做到離開公路一定距離布局新建村莊,嚴禁在公路兩側夾道建房,實現道路通暢、村容整潔;提高村落規劃水平,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體現山水田園風光和自然和諧之美;提高民居設計水平,融合地域和民族文化,外觀突出特色,內部優化功能,讓農民群眾享受現代生活。
(十二)加快城鄉污水與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著 力解決設施不足、運行不暢的問題。 常住人口在1萬人以上的縣城,原則上都應建立污水處理設施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常住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應因地制宜加強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 加強對已建成設施的日常運行管理,嚴格執行相關規范和標准,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確保達標排放;加快在建設施的建設進度,確保按時建成投入使用;尚未建設的市、縣,按污水、垃圾處理專項規劃抓緊開展項目前期工作,落實相關建設條件,爭取盡快啟動實施。 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做好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 對鄉鎮和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堅持區域統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技術可靠、經濟適用的原則有序推進。實施環境保護民生工程,推進治污減排,治理面源污染。 加快城區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建設,確保各繁華地段建築和住宅區的原有停車場按設計功能使用,積極推進立體停車空間的開發與利用。
(十三)加快園林、綠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低的問題。 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推進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工程建設。做好世界遺產和國家遺產、省級遺產的保護、監測和申報工作。開展「中國人居環境獎冶、「環保模範城市冶、「園林城市冶、「森林城市冶等創建活動和生態村、生態家園、各類型生態小區及綠色學校、綠色飯店等「生態細胞冶工程建設,抓好城市「拆牆透綠冶、「屋頂添綠冶和園林、綠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建成區和村莊的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綠化質量。
(十四)加快推進城鄉居民文明素質建設,著力解決部分城鄉居民文明、衛生意識較差的問題。 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既需城鄉居民積極參與和支持,也是提高城鄉居民素質的有效途徑。 要突出人民群眾在環境建設和城鄉容貌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加強宣傳教育,大力推行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引導城鄉居民破除陋習,移風易俗,養成講文明、愛衛生、懂禮貌的良好習慣。 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鄉鎮、文明村為載體,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不斷增強廣大城鄉居民的文明、衛生意識和環境保護觀念。
(十五)加快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相關行業改革,著力解決機制不活、行動乏力的問題。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扶持環保、市政等行業發展的經濟政策,依法依規減免行業發展的有關稅費,鼓勵行業加快發展。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金、國(境)外資金採用多種方式參與環境、市政行業的建設和運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建立健全城鎮生活污水與環衛處理及園林、綠化基礎設施運行與維護工作的市場運作機制。 開放作業市場,實現清掃保潔、垃圾收運與處理、污水處理、園林、綠化的企業化運作。
五、全力保障,扎實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納入全局工作統籌安排。 建立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由主要領導牽頭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確定專人負責日常工作,深入扎實推進。 省上成立相關工作機構,負責指導協調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各級黨委、政府對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負總責。 建設、環保、衛生、交通、工商等有關部門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相關工作的實施主體,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履行職責,密切協作配合,積極作為、主動作為。
(十七)科學制定規劃。 各地、各部門要根據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3年規劃要求,抓緊制定和完善本地、本部門的治理規劃,編制(修訂)並嚴格執行市容、環衛、污水和垃圾處理、市場環境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及交通管理等專業規劃。地震災區的治理規劃和相關專業規劃,要圍繞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結合城鄉住房和城鄉環境、市政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落實到具體建設項目。
(十八)開展試點示範。 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要按照《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方案》要求,指導試點城市繼續抓好試點工作。 各地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選擇不同類型的城鎮和村莊抓好試點工作。通過試點示範,指導和帶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全面推進。
(十九)加大宣傳力度。 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宣傳工作方案,創新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的覆蓋面和滲透力,廣泛宣傳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重大意義、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大力宣傳取得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大力宣傳涌現的先進典型和模範人物,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積極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
(二十)健全長效機制。 堅持一手抓專項治理、一手抓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確保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並取得明顯成效。 著力建立經費保障和穩定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將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必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積極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建立行政監督機制,緊密結合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加強督促指導,強化規劃和目標督查。 建立群眾監督機制,完善服務熱線,設立公開電話或投訴信箱,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建立輿論監督機制,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宣傳先進,曝光問題,鞭策後進。 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納入法制軌道。 認真貫徹落實《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條例》等法規;健全法規、規章和規范體系,盡快啟動《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各地、各部門要聯系實際,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固化加強城鄉環境建設和管理的政策規定, 並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為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提供法律法規和制度保障。
(二十一)強化隊伍建設。 堅持「專群結合、廣泛動員、形成合力冶的原則,著力建設好職能化的管理隊伍、專業化的技術隊伍、市場化的日常保潔維護隊伍。 配齊配好懂管理、會管理的管理人員,努力提高管理隊伍素質和執法水平,實行依法管理和職能化管理。 積極推進執業資格制度, 逐步完善專業技術崗位從業人員准入與執業的管理,大力實施專業技術崗位的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計劃,不斷提高專業工作質量和水平。 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逐步分離管理監督與日常保潔維護職能,聘用專業保潔公司,建立競爭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環境綜合治理水平。
(二十二)加強督促檢查。 加強對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督促檢查,嚴格工作責任制和問責制。 對工作落實、完成任務好的,進行表彰和獎勵;對重視不夠、措施不力、進展緩慢的,按照相關法規和《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行政過錯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追究責任。 把群眾監督、媒體監督與行政單位監督結合起來,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動態督導機制,採取設立舉報電話、明察暗訪、定期檢查、突擊抽查和隨機復查相結合等方式,查找問題、督促整改。 實行規范化考評,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成效作為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