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世界之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加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創造了許多同時期世界經濟發展之最,被眾多專家譽為「中國奇跡」。 創造經濟增長速度的世界之最。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前聯邦德國、日本等曾經創造過經濟「奇跡」。六七十年代,韓國、新加坡也創造了經濟增長紀錄。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經濟在過去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刷新了世界紀錄。 創造貿易增長速度的世界之最。1978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量只有20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7位。到1990年,增至1100多億美元,位居世界第16位。到2001年,猛增至5098億美元,世界排名躍居第6位。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在20多年裡增長了20多倍,排名前移21位,為世界所罕見。 創造外匯儲備增長速度的世界之最。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微乎其微。1989年,也只有55.5億美元。1993年以後,中國外匯儲備飛速上升,到1996年底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經突破2500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 創造生產增長速度的世界之最。中國曾經是個物資和產品匱乏的國度,改革開放使中國徹底告別了短缺時代。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超過日本而躍居世界第一位。同樣雄踞世界產量榜首的還有:糧食、肉類、水產品、水果、棉花、布、煤炭、化纖、化肥、水泥、電視機、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等產品。以如此短的時間,實現主要大工農業產品產量的巨大飛躍,這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 創造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之最。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利用外資幾乎為零。2001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5684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達3935億美元。特別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利用外資規模持續強勁增長,自1993年起,中國吸收外國資本總額一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
B.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具體如下: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政治方面: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國兩制制度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6、科技方面: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2)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關於改革開放的三個重大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參考資料:網路:改革開放)
C.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25年來的成就
25年來,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開放型經濟已經形成,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25年前,中國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473億美元,去年已達到14000多億美元。25年前,中國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億美元,去年已達到8512億美元。25年前,中國外匯儲備為1.67億美元,去年已達到4033億美元。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四。中國之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們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激發了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中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發展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雖然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使全體人民都過上富裕生活,還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奮斗。
我們已經明確了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D.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2、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3、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4、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5、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6、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
7、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E.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處於什麼樣的一個趨勢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
F.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的根本原因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制度角度,分析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且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根基。
社會主義分配理論:一是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二是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既反對平均主義,又防止收入差距過大,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收人分配製度,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
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的理論。實行對外開放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包括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引進來」和 「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二是強調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促進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造福各國人民。另一方面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全球擴張,會進一步加劇世界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三是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基本經濟制度。基本單一的所有制改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基本單一的分配形式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同時實行按要素分配,加上公有制實行多種實現形式,一下子把各方面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公有制的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一直發揮主導作用。同時符合商品生產要求的經濟體制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建立,是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因。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在總結我國和國際社會主義建設正反面經驗教訓,借鑒西方國家發展商品經驗基礎上建立的,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有必要的宏觀管理加以引導、監督和制約,制度優勢加市場優勢,既有活力,又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病和在整體上避免盲目性、自發性和激烈波動。
G.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的重大成就
1、增長速度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
「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8.0%,GDP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總體上看,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從2001年~2007年的年均10.8%,下降到2008年~2014年的年均8.8%。
速度看起來比以前有所放緩,但這是在很高基數上實現的增長,而且是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增長。同時,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仍然處於絕對領跑者地位。
2、經濟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從要素結構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轉變為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來驅動經濟增長,2014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了53.1%。
3、綜合國力穩居全球第一陣營
「十二五」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跨步增強,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持續提高。從經濟實力看,2014年我國GD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例為13.4%,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
從產業競爭力看,2014年我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製造業產值份額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之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4、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
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0%,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5、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製造業是國家間經濟角力和競爭的主戰場,彰顯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近年來,我們一手抓淘汰落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一手抓轉型升級,改善品質質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智能製造開始興起,成為製造業的新生力量。
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企業脫穎而出,帶動了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動了產業整體素質提升。
H. 如何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改革開放凡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即使是對中國再有成見的人,也都承認是鐵的事實。從世界經濟史看,中國這樣長時期的、持續的、快速的經濟發展,都是罕見的。據筆者看來,主要的原因是: 一、中國的經濟稟賦和發展階段的原因。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的稟賦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人口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資金、資源相對非常短缺。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處於農業社會和工業化的初始階段。這從當時的靜態來看確實是一個讓人失望的判斷,但對動態的經濟發展是個非常好的情況。因為巨大的人口基礎可以提供潛力巨大的社會需求,無限供給的低成本勞動力可以有效吸引外來資金、資源的組合,工業化的起步和發展可以迅速地、有效地迅速提高社會供給。從國際經驗看,幾乎所有經濟體的工業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階段的經濟發展速度都是最快的。 釋義: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經濟就象是個七、八歲的孩子,雖然個子很小,但是能吃飯,精神頭足,只要營養跟得上,不要折騰他,長個子的速度比成年人會快得多。 二、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原因。簡單地說,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是動員式的,高度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毋庸置疑,這樣的體制機制會有很多的、嚴重的問題,但在工業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階段是非常有效的。中央制定基本合理的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到地方能夠得到基本切實、有效的執行,在這過程中遇到的偏差、困難和問題也能夠基本及時地得到應對和處理。從這三十多年的歷史看,雖然個別時候出現反復、錯誤,但推動經濟發展的總體路子還是大致對頭的。 釋義:企業發展處於起飛階段時,其實集權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就象當前的福特,大小決策出於老福特一人,似乎不太符合管理學的原理,但是在很長階段內福特發展得非常快、非常好。正如當前許多家族式的中國民營企業。 主要的原因是,這樣有利於快速制定正確的戰略,並擺脫各類掣肘和約束,有效地付諸實施。 三、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的原因。中國自唐宋以來,一個基本的國情就是人多飯少,生活不易。從民族文化和性格的角度,除了中國獨特的「士」這個階層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較為超脫的精神追求之外,多數普通中國人形成了務實、勤奮、節儉的特點。這個特點,非常有利於通過以追求和實現利益為導向,把多數中國人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 釋義:文化其實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遠超多數人想像。筆者認為,美國與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在發展初期的水平是差不多的,人口狀況、資源稟賦也差不多,可以說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後來之所以分化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教文化主導和天主教文化主導的綜合影響。中國人的文化特徵,其實非常適合發展市場經濟。 四、國際經濟發展階段和格局的原因。或許是對數百年來多災多難中國人的眷顧,改革開放以來這三十多年國際環境也非常適合中國作為後起國家加快發展。首先,沒有對中國和平構成實質性阻礙和影響的戰爭或威脅。其次,主要發達國家當時都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向後工業化和發展現代服務業轉變,具有進行國際產業轉移的動機和條件,而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低資源環境成本和迅速壯大的市場在承接轉移中具有強大優勢,並且中國的體制機制又成功地把這種優勢發揮了出來,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收益者,有力加快了工業化進程。 五、中國經濟的微觀主體結構的原因。宏觀再有利,經濟的發展仍需要具體的微觀主體去推動。中國有兩個有利因素。一是地方政府。從經濟學的眼光看,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企業化的特徵非常明顯,發展經濟、增加稅收的沖動很強,這雖然會造成很多問題,但客觀上有利於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完善市場化的環境,促進資本形成。二是國有企業。建國初期,中國建立的眾多的大小國企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同時也造就了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工人隊伍。這為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發展自身的現代企業群體提供了難得的、良好的產業基礎。現在許多著名的國有或民營大企業,都有當前國企歷史傳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