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兩會我國經濟發展狀況

兩會我國經濟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1-03-07 08:09:50

① 最近召開的兩會對我國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漸濃的初春氣息中,即將召開的中國兩會正一步步走入世界視野。 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世界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啟之年。中國在這樣一個特殊年度召開的兩會透出的政策信號將「分量」十足。中國經濟能否起好步、開好局?中國政府如何順應民生期待?中國與世界其他經濟體怎樣實現互利共贏?……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在兩會上找到。作為觀察中國內政外交的窗口和預判經濟走勢的風向標,國際社會正通過各種方式關注著中國兩會的召開,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觀察中國的窗口「這枚寓意和平與希望的橄欖枝,代表我的心意,致意即將召開的中國兩會!」希臘議員迪奧尼西婭-塞奧多拉·安傑琳諾普魯在雅典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專門帶來了橄欖枝,通過記者的鏡頭獻給中國人民。「雖然距離遙遠,但希臘人民非常關注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情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影響重大。」35歲的安傑琳諾普魯表示,她將通過互聯網和各大通訊社的新聞密切關注中國兩會。如同身形龐大的大象很難隱身樹後一樣,伴隨綜合國力的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來自中國的一舉一動引人關注。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保持著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的頭銜。特別是在世界努力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扮演了全球經濟增長「發動機」的角色,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0.3%,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的發展奇跡和獨特魅力讓世界矚目。在1月底閉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中國熱」持續升溫,與中國有關的報告不勝枚舉,有媒體稱其中一場關於中國的討論會吸引的與會人數是會場可容納人數的兩倍。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新近進行的一次全國范圍的民調顯示,高達34%的美國人說「很關注中國」的新聞。世界在步入新世紀又一個十年後,國際金融危機陰霾尚未散去,全球格局在發生深刻調整,機遇和挑戰正空前交織。在此背景下,中國兩會上所透出的政策走向更受矚目。「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市場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利潤增長點,五年前可能一個大型跨國企業對中國還不甚重視,但是現在CEO們每天都要關注中國的事情。」前任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華金聲說。兩會,無疑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窗口。「中國是世界經濟中心之一,兩會的決策會直接影響到韓國經濟。」韓國成均館大學政治外交學教授李熙玉一直將兩會視為觀察研究中國問題的重要渠道,「其實,全世界對中國即將舉行的兩會都格外關注。」曾在北京常駐的日本《朝日新聞》編輯委員五十川倫義采訪過9次兩會,回國後仍通過網路關注中國兩會,「國外媒體關注每年的兩會,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益增大,想了解中國政府將推行什麼樣的政策。」傾聽中國的聲音「盡管相隔遙遠,但可通過互聯網等及時准確地了解中國兩會情況,甚至可以看會議直播!」對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來說,他對即將召開的兩會簡直「有些迫不及待」,因為他迫切想了解,會上將要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將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描繪怎樣的「藍圖」。不僅在俄羅斯,在韓國、在日本、在新加坡、在英國、在美國……鑒於中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無數人都在期待洞悉中國兩會的信號,傾聽中國的聲音。作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經濟體,中國兩會發出的經濟政策信號令人期待——「現在華爾街投資人最關心的是中國經濟的兩個方面,一是宏觀經濟政策走向,另一個則是中國產業的發展方向。」美國紐約國際集團總裁本傑明·衛說,中國經濟是否過熱、如何控制通貨膨脹、就業形勢怎樣?很多人都希望能從中國兩會文件中讀出一些東西。經濟增長、匯率政策、節能減排、財政貨幣政策具體部署……在中國兩會上要審議討論的諸多經濟發展指標和政策,是海外人士關注的重點。「從兩會的議案、提案及成果上,可以捕捉中國政策走向的『蛛絲馬跡』,這有利於我們投資決策。」美國奧本海默基金公司總經理李山泉說,如果有較多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的議論,那麼投資人就會認為投資中國意味著更大的機遇;如果有議案關心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會影響投資人的判斷……「十二五」規劃綱要將在今年中國兩會上審議,這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是中國『十二五』第一年,而『十二五』規劃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無疑是此次兩會的重中之重。」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陳抗說,「十二五」規劃有哪些路徑安排、每一年將有哪些具體動作,這都將在兩會中有所體現。「『十二五』規劃對未來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將確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並規定為實現這個目標應採取的具體措施。」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這決定的不僅僅是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無疑也會對地區和世界經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只是經濟問題,教育、醫療、住房、收入分配等關系中國百姓的民生問題也愈發引起世界關注——新加坡資深新聞工作者、陳嘉庚基金會先賢館副館長韓山元格外關心中國民生問題,認為這關系「發展長久的大事」。他說:「人們更關注如何讓老百姓分享財富的增長,應該讓老百姓更加感覺到經濟發展對他們有益,也希望看到社會財富分配和民生議題能夠在兩會上有更多體現。」「如果把錢用於提高貧困民眾的生活水平,在醫療、社會福利和教育等問題上增加投入,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好事。中國未來五年更重視改善民生、福利和教育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五十川倫義說。「中國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與改善民生也有很大關系。」陳抗說,從近期中國各地兩會不難看出,地方政府對GDP的追求有所弱化,這意味著可能更多地將助推GDP增長的投資資金用於社會保障,從而由建設型經濟轉變為公共服務型經濟。兩會是中國制定國家發展方向的會議,涉及內政外交國防等諸多方面。李熙玉表示,中國兩會也將對世界的政治、安全環境產生極大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擺在那裡,中國政府需要積極表達對國際問題的看法,發出自己的聲音,特別是中國崛起將為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帶來什麼。」陳抗說。共享發展的機遇對許多外國人士來說,兩會是觀察中國未來政策的風向標,目的就是要捕捉與中國「共進」的機遇。希臘企業家基莫納斯·杜庫蒙吉澤斯就是一個希望抓住中國機遇的典型例子。他是一個分子遺傳學博士,在瑞士、法國和德國留學並工作長達15年。去年他決定回到希臘,准備建立一個網站向外國旅遊者尤其是中國遊客推廣希臘旅遊景點。19日,杜庫蒙吉澤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所作出的任何決定都會對希臘和歐洲產生影響。他希望通過關注中國,藉助中國因素,在希臘開創事業。「毫無疑問,現在做生意不能不考慮中國因素,中國就是未來。」韓國教授李熙玉則從國家發展的角度,評價了中國兩會和中國政策對韓國的重要性。「中韓兩國經濟關聯度很高,如何找到與中國共同發展的方向,也就是『共進』的方向,是很重要的事情。」李熙玉說。日本的五十川倫義與李熙玉頗有同感。他說,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市場規模自然會變得更大,購買力也隨之提高,當然會帶來巨大的商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李山泉說:「中國的每個動作,都可能影響全球資本市場,這對全球投資人意義非凡。」在2010年希臘遭遇債務危機時,中國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希臘人對此印象深刻。「這不僅體現了兩國友誼,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對全球經濟發展所作的應有貢獻。」希臘議員安傑琳諾普魯說。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總裁奧列格·施瓦茨曼評價說:「經濟合作只有益處沒有壞處。中國的強大對俄羅斯是好事,俄羅斯可以從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受益。」國際社會也將目光鎖定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帶來的機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將對世界帶來潛在影響。」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俄羅斯En+集團戰略主管德米特里·尤金錶示:「預計兩會即將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在強調發展傳統能源的同時,也將包含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方面的內容,這對俄羅斯的能源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對於位於太平洋彼岸的不少美國公司來說,中國兩會同樣是研究和挖掘中國機遇的重要時機。美國紐約國際集團總裁本傑明·衛指出,作為華爾街投行,該行對中國的發展抱有信心。「我們關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的一些經濟政策將具體落實到什麼行業、什麼機構、什麼部門,從而指導我們對投資產業、項目和客戶的選擇。」本傑明·衛說。他說:「盡管我們對中國經濟中的一些問題也存在疑慮,但是我認為中國政府有著世界一流的宏觀調控能力和經濟政策執行力,近期中國控制通脹的一些政策就十分果斷和正確。」

② 中央兩會對我國今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安排

摘要: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制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做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就簡稱為「一五」,然後以此類推。「十二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五」規劃的起止時間:2011-201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關鍵字:十二五 經濟發展 安排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時期之一,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體制改革有序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醫葯衛生、財稅金融、文化體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發展活力不斷顯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斗,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推進規劃體制改革,加快規劃法制建設,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為支撐,形成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完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編製程序,健全責任明確、分類實施、有效監督的實施機制。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組織編制一批國家級專項規劃特別是重點專項規劃,細化落實本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國家級重點專項規劃,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形成落實本規劃的重要支撐和抓手。

地方規劃要切實貫徹國家戰略意圖,結合地方實際,突出地方特色。要做好地方規劃與本規劃提出的發展戰略、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的協調,特別要加強約束性指標的銜接。

加強年度計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對主要指標應當設置年度目標,充分體現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年度計劃報告要分析本規劃的實施進展情況,特別是約束性指標的完成情況。

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斗!

③ 聯系實際論述當前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做的努力

所做的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經濟發展長周期和全球政治經濟大背景出發,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所處歷史新方位,形成了更加系統完善的政策框架,引領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邁進,

一是作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發展動能轉向創新驅動。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大邏輯。


二是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圍繞踐行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確立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


三是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把該「穩」的穩住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就業持續增加、物價基本穩定、國際收支改善;推動該「進」的取得了明顯成效,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實現新突破。

(3)兩會我國經濟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取得的改革突破

一是「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現。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產能扎實推進,為優質產能和新動能的發展騰出了空間;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房地產去庫存力度不斷加大。

去杠桿步伐穩健,企業杠桿率穩步下降;加大減稅降費等工作力度,下大力氣為企業降成本;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社會事業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大力推進補短板建設。


二是振興實體經濟邁出堅實步伐。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製造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2013—2016年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3.8個和1.9個百分點;服務業已佔國民經濟半壁江山,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


三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生產結構逐步優化,農業技術裝備水平逐步提升,農業農村改革逐步深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逐步建立。2016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2%。

④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大矛盾問題及其原因

在迎接兩會之際,我國的經濟發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在戰勝南方特大暴回風雪之後,我國又進入抗震救災,答與此同時,我國又面臨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風險。南方特大暴風雪的嚴峻事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經濟運行的脆弱性。一旦有國際金融沖擊,就有可能演變成為國內金融危機。我國已經開始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首要的任務就是防止我國的結構性通貨膨脹轉化為全面的通貨膨脹,可以說目前經濟形勢並不樂觀。目前經濟形勢下應預防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鑒於美國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和次貸危機的影響與傳染,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的危害性和爆發的可能性,謹防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

⑤ 問:結合經濟增速與民生改善,結合2016兩會精神,緊密聯系現實,寫一篇時政文章,就目前的經濟發展狀

3月3日至5日「兩會」在北京勝利召開,舉國關注,舉世矚目。兩會是中國的窗口,關注中國就不能不關注兩會。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日益提高。我們的發展和走勢直接影響著世界經濟態勢和政治格局。因此,國際社會不能不關心中國的情況,兩會就必然地成為國際看國內的一個重要窗口、世界看中國的一個重要平台。 這些日子世界媒體緊盯著中國兩會,通過這個窗口觀察、觸摸中國政經的走向。在全球經濟危機、西方發達國家屢遭波折的背景下,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特色,已經成為世界性話題和探尋目標。

我作為一個當代的大學生,不僅應該關注兩會,更應該時刻關心時局。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到「兩會」會議精神的學習當中,積極的在思想、本領、作風上找差距,爭取能夠早日達到一名合格黨員所要求的標准。我認真收聽、收看「兩會」相關報道,藉此機會談談對「兩會」的感想:

改革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可以預見,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關注最多的話題肯定是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的改革藍圖,將通過兩會凝聚共識,逐步變為政府決策和實際行動。政治體制改革,已走過30年的歷程。應該說30年來的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可以更好地貫徹改革的漸進主義策略,走漸進發展的道路;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內在要求的日益強烈,政治體制必然需要進一步滿足和實現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權利的全面發展,並以健全完善的法治精神和法制秩序保障之,最終要確立起科學、民主、文明、法治、充滿活力、能持續發展的政治體制。然而,近期以來,我們卻看不到政治體制改革面臨的這種轉換和發展,導致累積起來的問題逐漸增多。這從縣級政治體制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看,特別明顯。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我國城鄉工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是解放、發展生產力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必然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商品經濟運動規律使然。在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下,是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客觀要求。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從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來密不可分。歷史反復證明,誰真正解決了老百姓的民生問題,誰就會贏得老百姓的真誠擁護,誰就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會經濟發展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積累財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的福祉,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應當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偉大歷程就是不斷改善民生的歷史過程。民生始終是重中之重,始終是一條紅色的主線。翻開黨的十七大報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民生話題幾乎貫穿始終。

上學難、看病難、買房難……這些事關百姓的民生問題年年都是熱點,也說明百姓期望政府下更大功夫。讓更多人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醫療服務、更好的住房保障,既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也需要注重公平的制度設計。網友「大智若愚」說,期待今年兩會涌現出更多「中國好聲音」,促進社會資源分配更公平,百姓生活更如意。 教育經費首次達DGP比例的4%。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早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敲定4%的目標,但一直未能實現,每年兩會意見紛紛。這次兌現承諾,也是順眼了民意。

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自覺實踐兩會精神,會自覺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為實現中國夢做出積極的貢獻。

⑥ 中國現在經濟發展情況

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三了。但我國還是個第三世界國家,我國的經濟發展比專較單一,主要為屬出口拉動增長,出口的物品付加值都不高,正好現在又是金融危機,國外的進口下降對中國的發展有嚴重影響,內需嚴重不足是當前最迫捷的問題。個人的一點拙見。
希望採納

⑦ 2012年「兩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請用數據說明。

北化的來圍觀了~!

二、請用數據說明 2012 年兩會上制定的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1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7.5%。 基於 2011 年國內生產總值 47. 萬億元, 2010 年增長 9. 2 比 2%, 這是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期增長目標八年來首次低於 8%,主要是要與「十二五」規 劃目標 7%逐步銜接,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 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以利於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發展。 2 城鎮新增就業 900 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6%以內。這一預期數據與去年持 平,2011 城鎮新增就業 1221 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 長 8.4%和 11.4%。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 77.8%,同比提高 1.2 個百分點。農民工總 量 2.53 億人,比上年增長 4.4%,其中,外出農民工 1.59 億人,增長 3.4%。不過在 世界經濟艱難復甦之際,加上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7.5%,預計提供新的勞動就業崗位的 能力不如上年, 創造新增就業崗位必須付出更大努力, 能穩住就業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2012 年應夯實經濟基礎,創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管理服務,提升城 鎮化質量和水平。 3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 4%左右。基於 2011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 年為 5.4%,與年初 預定 4%目標有一定差距,說明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的壓力是存在的,而穩定物價關繫到千千 萬萬老百姓日常生活開支,2012 年中國家應繼續在物價的宏觀調控上做大量工作,綜合考 慮輸入性通脹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響以及居民承受能力,為價格改革預留一定空間。要繼 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進一步提高政 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4 進出口總額增長 10%左右,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中國對外開放已進入新的階段,進出 口貿易、雙向投資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深刻變化。2011 年我國進出口總額 3.64 萬億美元, 增長速度由 2010 年的 34.7%下降到 22.5%;出口和進口的增長速度分別由上年的 31.3%和 38.8%下降到 20.3%和 24.9%。 同時, 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由最高時近 3000 億美元減少到 2011 年的 1551 億美元。這種狀況表明,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復甦乏力等因素導致的世界貿易嚴 重萎縮已經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較大影響。我們有必要適當調低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目標, 以適應國際大環境。 5 同時,要在產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 長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 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在新的一年,應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造提升製造業,積 極有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 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 市場為導向、 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強化自主創新,掌握產業發展主 動權;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建設,努力完成節能減排各項任務。當前,應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著力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眾 生活水平。 強調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保持對外貿 易穩定發展,這樣的目標體現了突出主題、貫穿主線、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的原則,體現了 各項目標任務之間的平衡,體現了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的有 機結合,既符合當前國情,又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⑧ 聯系實際,當前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做了哪些努力

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當前,在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就業、通貨膨脹、自主創新、循環經濟等方面問題。

1.就業問題

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將就業問題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業或者說充分就業,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第一目標,因為社會的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多處論述了就業問題,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戰略和方針。這表明我們黨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

講小康、講和諧、講安居樂業,都離不開就業。就業問題在我國顯得特別重要,這個問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大批的知識青年從農村返回了城市,從生產建設兵團返回城市,失業非常嚴重,所以那時中央決定要解決失業問題。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當時的國家勞動總局開經濟學家座談會的時候,我在會上首先提出了股份制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很好辦法。因為增加就業就要增加投資,但那時國家又沒有那麼多錢。而採用股份制的辦法擴大生產規模、擴大企業、興建企業,就可以容納很多人就業。中央採納了我的這個建議,所以1980年夏天開了全國勞動就業會議,股份制問題就被提出來了。以後,我們一直把充分就業看作是政府應該實行的目標。今天,我們講小康、講和諧、講安居樂業,都離不開就業。因此,就業問題是最重要的,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

解決就業問題,必須做到機會均等,進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在我國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要做到機會的均等,讓大家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從就業問題就能聯想到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教育的不平等引起了就業不平等,就業不平等引起了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引起了生活不平等以及下一代的不平等。所以,就業問題實際上跟教育問題是結合在一起的。另外,還要進一步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就是要做到人盡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上提高的。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其中就包含了應該把就業問題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我國大體上有兩種失業:一種是「總量失業」(即經濟中沒有那麼多工作崗位),一種是「結構性失業」(即人找事、事找人,兩者並存。為什麼這兩種情況會並存呢?主要是結構上的問題,失業者的技術水平達不到崗位的要求,崗位上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就是結構性的失業)。針對這兩種不同的失業,我們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方針、不同的辦法。解決「總量失業」要靠經濟增長,因為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出現的。經濟生活中假定崗位不夠,社會失業問題就會存在。「結構性失業」解決的辦法主要是靠職業培訓、再就業訓練,特別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學校,包括民辦學校。

把農村的勞動力引到經濟增長中。農村是我國多餘勞動力的一個大蓄水池。我國農村中存在著「隱蔽性失業」,什麼叫「隱蔽性失業」?就是表面上都是有工作的,但是實際上是人浮於事的。所以農村中的多餘勞動力處於隱蔽失業狀態,是一個蓄水池,只要是城裡容易找工作,出來的人就多,城裡工作不好找,相對出來的人就少一些。如果能夠把農村的勞動力引到今後經濟增長中,就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潛力,這也是在解決就業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要糾正「減員增效」這個觀念。在談到我國就業問題時,有一個觀念要糾正——「減員增效」。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因為「減員增效」是一個微觀經濟問題,應該由企業來提出這個問題。政府就是一個任務,即實現社會成員的充分就業,盡量解決就業問題。其實,「減員」從宏觀上講是不增效的。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減員之後人力資源的閑置,是宏觀效率的損失,沒有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所以宏觀上講它不增效。從微觀上講,減員能否增效,要依各企業的情況而定,企業認為條件成熟了,多餘人員有安排了,有出路了,減員必然增效。假如多餘人員沒有出路,沒有安排,減員就不一定增效,因為這會增加企業內部的矛盾,甚至是會引發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因而,「減員增效」應該是企業來考慮,宏觀上政府應該把問題放在增加就業上,實現充分就業是第一目標。對於就業問題,我們國家已經提出了積極就業政策。所謂積極就業政策,就是我國政府把擴大就業放在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並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為了實施這一戰略,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方針和措施,比如要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培訓;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要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當前最重要的是消除「零就業家庭」。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什麼叫「零就業家庭」?就是一個家庭中沒有一個人就業,夫婦兩個都下崗了,或者孩子又下崗了。這種情況就是「零就業家庭」。消除「零就業家庭」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政府要起到應有的作用。現在,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比如一個企業能幫助解決一個「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解決一個崗位,家中有一個人就業,就給這個企業免稅多少,或者給這個企業額外的補貼多少。用這種辦法來鼓勵企業更多地從「零就業家庭」招收所需要的人。解決「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還要加大就業培訓工作。因為就業培訓既包括新就業的人,也應包括已經下崗的人,要就業就得再培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將來能夠大量吸收就業人員的是什麼呢?是民營企業。根據2005年的調查,大概每年新增加就業人員當中,70%是由民營企業吸收的。最近我又看到一個材料,說已經達到了75%是民營企業吸收的。不管是70%也好,還是75%,反正可以說明民營企業的發展是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渠道。

轉變就業觀念,要鼓勵自行創業。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這表明中央對自主創業是非常鼓勵的。解決就業問題,需要轉變觀念。今年上半年,我到遼寧阜新市考察,這是一個煤礦城市,可是開采這么多年,煤礦資源已經漸漸枯竭,所以那裡的下崗,不是單獨的一個人下崗,而是一個礦全部下崗。怎麼辦?一個礦可能是好幾百人或者是上千人全部下崗,所以阜新市就採取了一個辦法,什麼辦法呢?阜新的土地資源還比較豐富,所以蓋了很多塑料大棚,每一個下崗工人一個塑料大棚,有養花、種菜或者種蘑菇的,這樣就安置下來了。我到那兒看的時候,過去的礦工看到我來了,說:你是經濟學家,我們想問一個問題。我說:什麼問題呢?他們說:我們是工人嗎?我說:過去你們是工人,但是現在你們不在礦上採煤了,也不在礦務局裡拿工資了,所以你們現在不是工人。他們又問:是農民嗎?我說:你們又不是農民。他們問:為什麼呢?我說:因為你們沒有宅基地,又不是農村戶口,你們還沒有土地承包權。他們又問:那是什麼呢?我說:你們是新興的農業經濟中的從業人員,每一個塑料大棚實際上都是面對市場的一個個體農業種植戶。在你們當中通過這種自行創業的方式,將來說不定可以解決很多人的前途和發展,因為你們可以成為種植大戶、養殖大戶。他們就笑了。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說明就業觀念要改變,就業觀念的改變是我們當前讓更多下崗的人能夠找到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自行創業者。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重視對於自行創業的、對於下崗職工的培訓,國家稅務部門、工商行政部門應該做出更大的努力,來鼓勵人們自行創業。

2.防止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問題和就業問題一樣,都屬於我國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進入今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某些投資領域出現了過熱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月度數據顯示,今年10月我國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漲6.5%。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目前發生了通貨膨脹,但這種情況提醒我們要重視防止通貨膨脹的問題。一個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該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因為物價的基本穩定是關繫到千家萬戶的,特別是對於低收入者,特別是靠低保維持生活的人,因為他們是經不起物價上漲沖擊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來設法防止通貨膨脹問題,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最好的社會應處在穩定的社會預期當中,使物價保持基本穩定。按照經濟學的理論,3%以下的物價上漲率是社會可以承受的。當然,如果再低一些,不是更好嘛。但通貨膨脹,尤其是急劇通貨膨脹是要避免的。物價基本穩定除了能夠保證低收入者的生活有保障之外,對經濟的發展也有好處,就是讓社會保持在穩定的預期中。什麼叫穩定的預期呢?就是對於前景基本上可以估計到,可以預料到。最好的社會就是處在穩定的社會預期當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這就有利於社會的預期趨於基本穩定,這對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物價的穩定對於廣大靠工資收入的家庭是有利的,因為工資的增長即使隨物價同步增長,但畢竟也有一個滯後期,不是說現在物價在漲,你的工資也天天漲,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工資的調整是滯後的。既然是這樣,物價的基本穩定對於廣大工資收入者生活的穩定,就是保障。

假定已經有物價上升的趨勢,我們該怎麼來解決呢?物價的上漲總有一些原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這是投資拉動了物價上漲。對於這一點,今年兩會期間很多代表都反映了這個問題,固定資產投資不能夠過快、過猛。這需要政府採取適當的緊縮政策。近來,人民銀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提高貸款利率,相應的存款利率也有提高,這表明貨幣要偏緊。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防止或抑制通貨膨脹。還有一個因素是信貸投放過多。信貸投放不完全用於固定資產投資,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信貸。信貸要控制在一定的規模。此外,外匯儲備過多,貨幣供應量上升,也是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

外匯儲備額保持多少才合理?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額已經佔世界第一位了,去年年底超過了一萬億美元,我們要保持這個地位,不要自動放棄這個地位。老百姓不懂什麼一國外匯儲備合理額等於三個月進口額,加上外債到期本息償還額。他們覺得,我國本來是世界第一位,現在怎麼又降到世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這怎麼行呢?他們會以為中國經濟出了問題。因此,既然已保持世界第一位就不要自動放棄。外匯儲備再增加,怎麼辦?花掉,沒有必要保留更多的外匯儲備了。如進口設備以加快國內的技術創新,進口我們所短缺的原材料和能源,還有,走出去,鼓勵企業對外進行投資。

從長期來說,怎麼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物價穩定?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保持物價的穩定,主要有幾項重要的措施,一定要把它們落實。

首先,要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重點是優化信貸結構。優化信貸結構,讓每一筆貸款能更加有效。優化信貸結構,該保的保、該壓的壓,有保有壓。這樣,我們就能夠把貨幣供應量保持在經濟增長所需要的水平上。

其次,對於物價穩定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嚴格土地的審批制度。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最原始的那一環,土地是不是經過了審批程序?違法佔地,既違背了國家的土地政策,而且也造成固定資產規模過大。另外,嚴格土地審批政策,也能保障了耕地的供給,防止耕地的減少。

第三,增產農產品,增加生活必需品(糧食、油、肉、菜等)的供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現在他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量在增加。比如說,人們生活好了,他們可能吃肉更多一些,吃蛋更多一些,喝牛奶更多一些。這些只有通過增加供給來解決,因為需求在增加,供給不相應增加怎麼行?為此,國家應該對農業有更多的投入。例如,農田水利建設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的重要條件,國家對水利的投入應該加大。

第四,要保持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前面已指出,多餘的就花掉,這樣既能夠保證我們技術進步的需要,保證原材料的供應,同時也使得因外匯儲備而投放的人民幣數量有適當的控制。

最後,通過金融體制的改革,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比如說農村貸款難、中小企業貸款難,表明農村信用社要改組,要重建,應該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農村信用社,這正是現在需要進行的改革。

3.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可持續發展中又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而且越來越重要。十七大報告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正確認識自主創新問題,需要先來看一下我國經濟的高速度增長還能持續多久這個問題。對此,有的外國人說了,2008年奧運會開完之後中國的經濟就會滑坡了;還有人說,中國高速增長是曇花一現,頂多幾年,中國經濟就增長不下去了。說中國高速增長是曇花一現,是這樣嗎?對這個問題有必要認真加以分析。

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時期。按照經濟學的解釋,7%以上都是高速增長。那麼7%以上的高速,我們還能維持多久?這要看中國目前正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經濟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前工業化時期,也就是傳統經濟時代。這種情況下,農業占的比重很大,工業占的比重很小,服務業占的比重也很小。所以在第一個階段,經濟不可能高速增長,因為農業是不可能連續高速增長的。第二個階段是工業化前期。在這個階段當中,三個產業的比重情況是:農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工業的比重上升。工業,只要有投資,有市場,這兩個條件具備了,有投資,產品有市場,經濟就可以高速增長。所以第二個階段中,經濟是可以高速增長的。但在這個階段,第三產業占的比重仍然較低。第三個階段是工業化後期。在這個階段,農業的比重繼續下降,工業的比重上升,但趨於穩定,而第三產業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長。因此,在第三階段,即工業化後期,經濟是可以高速發展的,因為依靠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共同帶動,兩個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然後轉到第四個階段。第四個階段是後工業化階段,就是工業化完成之後的階段。這時農業的比重已經很小了,工業的比重占第二位,第三產業占第一位,但也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階段,經濟是難以高速增長的,能維持中速增長都不容易,一般保持低速增長,能達到3%也不容易。現在,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也就是正在從第二階段開始向第三階段過渡。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至少還可以持續20-30年。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什麼?工業化完成的標志是先進的成套裝備製造業的建立。舉一個例子,現在很多企業都要更換設備,新建的工廠要購買新設備。為什麼?因為他們的設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引進的,當時對環保的要求不像現在這么嚴格。當時對資源消耗率也不像現在這么重視。如果不更換設備,在競爭中就不利了,甚至會被淘汰出局,所以要更換設備。而我們自己的成套設備製造業還適應不了需求。從發展的階段上看,既然我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還沒有進入第三階段,或者說,正在向它過渡,所以經濟高速增長至少還可以保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後,也就是我們進入第四階段,經濟增長率自然會降低,但是也不會像西方國家下降得那麼多,因為我們有廣大的國內市場。

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三大障礙。要注意到,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有三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環境承受能力。增長過程中不斷有廢水、廢氣、廢渣,環境承受不了怎麼辦?環境是我們與子孫後代共享的,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增長就會遇到障礙。第二個障礙,資源供給問題。因為我們的資源供給是不足的,土地資源有限,耕地越來越緊張。除了土地資源,還有能源供應的問題。第三個障礙就是自主創新。沒有自主創新,我們在國際競爭中是站不住腳的。現在我們的自主創新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國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不到10%,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4%,出口量中57%來自外資企業。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與世界水平相比是很落後的。現在我國很多生產都是貼牌生產,專利是外國的,錢他們賺了,污染留在了我們國內。所以,我國要想成為世界工業強國,靠貼牌生產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因此對我們來說,第三個障礙,也就自主創新問題更有迫切性。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這是關於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具體方針和要求,表明中央對自主創新問題的高度重視。

國有企業自主創新已經總結出了一些模式。目前,我國一些企業的自主創新情況如何?先來看一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現在已經總結出一些模式,大體上有三種:第一種模式是以大帶小。因為國有企業現在大部分是一些大的、特大型的企業,特大型國有企業可以以大帶小,即以大型國有企業為核心,按照產業鏈分工帶動中小企業共同技術創新。第二種模式以大型國有企業為骨幹,建立某一個行業的產業聯盟。這與第一種情況不同,第一種情況是產業鏈,而這個是行業聯盟,有共同的產品標准,跟這個行業的企業共同開發技術。第三種模式是在大型國有企業下建立子公司,子公司吸引其他企業參加,包括民營企業,包括其他的國有企業參加,這樣的話,子公司共同開發技術。國有企業大體上有這三種創新模式。

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相對來說有優勢。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這表現在:其一,它是自己承擔投資風險,敢於決策、敢於承擔實驗失敗的責任。這個機制是國有企業沒有的。其二,民營企業的機制比較靈活、決策比較快,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能夠抓住機遇,而且它還有激勵機制。在這方面,國有企業是不如它的。其三,民營企業能以多種方式實現自主創新。它可以去購買別人已經有的科技成果,在別人的基礎上再做實驗,並且民營企業可以根據現在的技術發展情況,可以採取跟其他企業合作、合資等各種辦法,它的方式可以多樣化。

民營企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機制。民營企業雖然在自主創新方面有相對優勢,可是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民營企業不足之處是人才缺少。現在民營企業招人,雖採取了一些激勵機制,但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在一些地方進行民營企業的調查時發現,當前民營企業在吸引人才方面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有人問:檔案問題可以解決嗎,不給我調檔案,檔案在哪裡管?還有戶口問題,福利問題,職稱問題等等。另外,民營企業一般很少,或者比較少像國有企業一樣搞產學研結合。國有企業有優勢,可以跟高等學校實行產學結合,可以跟科學院、研究機構結合。但是,民營企業要走產學研的道路,困難比國有企業大得多。民營企業還有一個不足,就是不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這表現在,民營企業自己的知識產權被別人偷竊了,打官司麻煩;另一方面,民營企業也不重視別人的知識產權。 因此,民營企業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機制。有的民營企業說了,我發展多快啊,決策馬上就可以做,效率高。這當然是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表現,是好的,但是憑創業者的經驗,行嗎?經驗可能是財富,也有可能是包袱,是誤導,是陷阱。現在的決策過程是相當復雜的,需要民主決策。但是如果沒有制衡,決策快、效率高,這是對的,但是如果沒有制衡機制,損失就會很大。而制衡即使降低了效率,也是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損失而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一定要有制衡。一個重大的投資決策要商量,大家來評這個決策對不對,因為如果錯了,很多失敗是因為重大決策的失誤。所以,民營企業一定要建立決策制度,這樣就可以走到一個正常的發展軌道,這對於企業自主創新是有利的。

總之,對於自主創新,無論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需要大力加強。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許多加強我國自主創新的方針和政策,比如提出要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以及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等等。所有這些,對於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發展循環經濟

十七大報告把「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重大任務,並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抓住四個環節。增長中有障礙,比如說環保的障礙,就是環境承受能力有多大,資源方面有障礙,資源供給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包括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資源的高效利用。這是指什麼呢?要節約資源;對共生的礦、伴生的礦,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採最主要的礦,其他的不要了,要綜合利用,盡量利用資源;要延長產品的壽命;還有,盡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產品。第二個環節,減少廢物的排放。生產消費過程中都會有廢水、廢氣、廢渣,要減少它的排放。第三個環節,把廢物最大限度的轉化為資源。比如說廢水、廢氣、廢渣中可以提煉、回收有用的東西,能利用的東西盡量利用。第四個環節,對實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廢水、廢氣、廢渣,特別是廢渣,應該做無害化的處理。我們現在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要在這四個方面努力。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為了發展循環經濟,我們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設。第一,要實行嚴格的技術標准,禁止環保不合格的項目開工,不能允許對人體有影響的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要限制一次性消費品的使用。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筷子,筷子是用木材製作的,一次性的筷子實際上是對資源的浪費。第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什麼叫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呢?就是生產者你的責任,不是說你的產品出廠就行了,你的責任是會延伸的。比如說假定你出了不合格的產品,要負責回收回去。你的包裝物的回收,所有這些,都是生產者的責任,不是產品出廠就了事了。第三,法律責任的追究。法律責任的追究就包含了生產者你出了什麼問題要負法律責任,產品進口者你出了什麼問題要負法律責任,你不能把國外有毒、有害的產品運到國內。第四,要實行嚴格的經濟考核制度,包括資源的產出率,就是資源能夠利用多少,廢物的利用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標,還有廢物的無害化處置率,你把你所生產出來的廢物利用完之後,最後是不是做了無害化的處理了。所有這些,都是制度建設。

發展循環經濟,國家應該給予財政的支持。國家的財政支持主要包括專項的基金支持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該免稅的免稅,該減稅的減稅,要制訂合理的定價制度,特別是資源定價方面。比如說水資源,超量的應該多收費,用電超量的應該多收費,等等。這對於限制一些高耗能的企業是有用的。

發展循環經濟,要大力發展新經濟。包括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等。還有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里最要緊的是兩個:一個是物資回收行業,物資回收行業越來越重要,包括大量的生活廢棄物、生產廢棄物的回收,這是一個龐大的行業,這個行業要發展起來。另外要發展租賃業,既然要節約資源,有些產品是不用買的,可以租來用。

小結

發展經濟學,歸結起來實際上有四個基本原理。第一個原理,就業是靠就業擴大的。一批人就業了,他就有收入,花掉,別人會就業,別人有收入,花掉,更多的人就業了,所以就業靠就業擴大。第二個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帶動的。同步富裕不現實,共同富裕是目標。但總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就起了示範作用,起了帶動作用,富裕就帶動了富裕。第三個原理,繁榮是靠繁榮支撐的。就是說,經濟要走向繁榮,內需要擴大,人民購買力要提高,這樣,下一次繁榮就有支撐了,因為投資資金有了,消費也擴大了,整個經濟就帶動起來了,所以繁榮靠繁榮支撐。第四個原理,和諧是靠和諧積累的。每一個人從身邊做起,從家庭的和諧、社區的和諧、單位的和諧,城市的和諧,直到社會的和諧。和諧靠和諧積累。

⑨ 關於兩會如何調整社會經濟制度(初中社會問題)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信用缺失問題,已經嚴重困擾了企業經營和市場經濟秩序,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瓶頸之一。如何建立健全我國的社會信用制度,成為出席"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誠信是市場經濟生命線

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是確保經濟金融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根本,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保證。不少代表、委員是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誠信制度建設的必要性的。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優化信用環境,對於培育中華民族先進文化,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切實執行穩健貨幣政策,加大信貸有效投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國人大代表、人行上海分行行長胡平西指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社會信用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胡平西認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信用制度建設方面的立法滯後,對失信行為的約束懲治機制不健全;徵信管理機構不明確,信用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不盡如人意;社會信用觀念依然薄弱,逃廢債行為屢有發生等。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經濟金融的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貨幣政策傳導不暢,"銀行貸款難,企業難貸款"的問題並存,影響了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因此,胡平西向全國人大提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提高全民信用意識。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湖州升華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夏士林表示,"我國已經入世,但在入世後的對外經濟貿易中,我們還會遇到一系列有形無形的關卡,而最大的關卡可能出在我們自身,那就是『信用入世』這一關。"

夏士林指出,世貿組織是建立在規則和信用基礎上的。一個國家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體系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信用匱乏,不能遵規守諾,不僅會陷入不斷的糾紛爭端之中,逐漸失去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國內市場的吸引力,而且會在世貿組織中逐漸失去發言權和影響力。

信用立法刻不容緩

從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看,"加快信用制度的建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市長厲志海呼籲盡快出台信用法,"這是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需要。"

"兩會"期間,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通過不同方式表達了通過立法來加快信用制度建立的意願。

厲志海代表說,在制定信用法時,要注意把握幾個問題:一是要明確誠實守信原則在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突出企業信用尤其是企業在生產、流通、投融資等方面的規定,同時兼顧政府信用、個人信用的規定;三是要明確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一人(企)一碼(社會信用碼)"制度、信用信息記錄制度、信息資源共享制度、信用評級制度、徵信制度等。

胡平西代表也建議制定信用法,提高信用的法律地位,明確信用機構、信用管理體制模式、信用行為當事人權利與義務以及失信的法律責任等;盡快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徵信管理條例,建立統一的徵信管理機構,整合徵信資源,擴大信息的綜合運用,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總商會會長童石軍則建議,設立國務院領導下的國家信用管理局。國家信用管理局的主要職責可以包括:提出信用管理立法提案;訂立信用體系建設的有關業務和技術規范、標准等;統一管理各類信用中介服務公司、聯合徵信評價公司或中心,負責全國統一徵信體系建設規劃和運營規則;負責企業信用等級的權威評定和信用標識證的管理、推廣等。

法治是確保公民守信用的基礎,但是一個民族的道德和誠信文化建設也是不可缺失的,這也是"兩會"上的呼聲。

⑩ 我國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麼

1、調整經濟結構。這是今後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的主線。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中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平,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平的擴張。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

中國技術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處理兩個關系:一是發展新興產業和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關系,一是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2、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有遠期的問題。90年代以來有兩個基本情況:一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人口增長速度,二是城鄉居民人均口糧消費下降。這帶來了過去所沒有過的相當多農產品銷售困難的現象。

不少農產品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很難再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中國農業單產並不低,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達不到規模經營,單純務農很難使農民富裕起來。

3、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規律,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上,地區發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論東部還是西部,省、自治區內部各市、縣之間,差距呈擴大的趨勢,這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經濟政策要強調兩個大局。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一個大局,這個政策要堅持。

4、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性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環境。

人口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人口問題過去是兩句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應該加一句話:注意老齡化問題。中國60歲以上人口佔10%。西方國家在人口基數小、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老齡化,尚且遇到很多問題。

中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條件下,在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社會,困難更大。老齡化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需要預謀對應之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環境保護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5、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說,有了一個雛形,一個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處還很多,仍然需要強調體制創新,通過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體制創新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6、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交織著各個國家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激烈的競爭,必然經過許多曲折和反復。其後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7、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系,在積累和消費的關繫上,要兼顧國計和民生;在社會政策上,要注重調節社會分配和解決就業問題。中國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

積極擴大就業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中國市場商品短缺的狀況已經結束,是供過於求,沒有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不可能開拓,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

(10)兩會我國經濟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概念。本次調研,在聽取四省份負責人匯報後,李克強講話中首次詳細闡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五大路徑:

1、 要在擴大開放中擴大內需,立足內需,面向世界,深耕亞太;

2、 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3、 要立足於拉動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

4、 要使環境資源可支撐;

5、 靠開放促改革,靠制度創新釋放紅利。

閱讀全文

與兩會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