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專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屬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❷ 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是研究什麼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全國或者某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綱要,是具回有戰略意義的指導性文件。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和指導全國或某一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工作。旨在從戰略的角度來研究和規劃國家的經濟問題,如戰略目標、戰略布局、發展模式等等。 如果把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看成是一個完整戰略體系的話,戰略目標則是這個完整戰略體系的核心要素,它是戰略方針的具體化,決定著戰略重點的方向和具體戰略措施的實行。發展模式的選擇應該是具體的戰略布局和所需要採取的戰略手段。
❸ 制定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狀況。
❹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戰略的總體藍圖,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目前的基本國情是,國家大,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公指在發展道路上有自己的特色,現代化本身也就該有自己的特色.
中國地區差距大,各地在實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有先後順序,在一定時期內的實現程度必然有高有低,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實現現代化.但是,也不能忽視現代化的整體性,劃小地區范圍,降低現代化標准.現代化不僅包括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還應包括市場化,法制化,民主化等制度文明,以及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現代化不僅意味著物質財富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而且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現階段的奮斗目標,首先要解決絕對人口聽溫飽問題,使之達到小康,其次是要提高小康的不平.小康也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要逐步從目前的低水平小康達到較高小平的小康.第三是全面性的要求,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包括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還應包括社會的全面進步.
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隨著產業升級和資金技術密集產業比重提高,吸納就業數量相對減少.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不斷裁減人員,包括國有企業戰略性高整形成的下崗人員,使得就業總量的增長進一步放緩,而是更加突出,從就業需求和可能提供的就業崗位看,就來問題將是未來時間內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突出矛盾.
不具備全面應用高新技術的條件.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發展人口密集型產業有利於緩解目前的就業壓力,這就意味著不能一味地強調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生產的全面自動化.首先,引進一個高新技術,需要去付一批昂貴的專利費用,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收回成本.其次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然意味著不少工人將被代,加劇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並由可能引民一系列社會問題.再者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是很低的,引進高新技術的成本可能不小於傳統技術的勞動力成本,得不償失.也就是說,中國就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如國家安全相關的方面發展一批世界先進技術,而在一些不具備條件的產業,地區,不能急於引進或開發高新技術.
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對於西部地區,國家財政偏向社會保障體系,一切從穩定出發,重點在於體制改革,解放思想觀念迎接開放,著重開發面向東部的基礎工業.對於東部地區,,應面向世界,集中財力,物力,人力,一切從提高技術水平,強化競爭出發,以增加出口,減少對國外產品的依賴程度,使東部形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屏障. 國家財政偏向於開發國外市場,消化關鍵技術,關鍵部件轉化為財政生產力.產品競爭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進入國外市場,另一方面在國內可形成一個新的市場需求而帶動經濟增長.東西部之間避免競爭,東部鼓勵競爭,大膽淘汰.當東部形成一定勢力之後,再開放西部,形成西部向東部開放,東部向世界開放的格局.
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國際競爭力.根據變化著的國際形勢,及時調整對外經濟戰略和貿易政策.積極參入國際合作,盡快建立我國能夠主導或部分主導的自由貿易區,以擴大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空間.認真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通過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增強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水平.正確把握開放節奏,運用國際通用做法,合理保護國內產業和市場.增強抵禦外部沖擊的能力,建立有利於全球化進程中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的經濟體系,更好地謀求經濟全球化的利益.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要推進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大型國有企業改制的方針和政策,進一步健全大型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明確國有資本管理體制改革方向,改變目前人、事、財管理分家的狀況,根據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的需要,構建分級行使出資者職能的有效運營管理體系.依照《中小企業促進法》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建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服務系統.總結政府部門職能轉變的實踐,規劃下一步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
在資金方面,應改善貨幣政策操作,深化金融改革.可考慮繼續降低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利率,公開市場操作中的國債買賣要有利於增加貨幣供應,擴大利率浮動范圍,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減少大型商業銀業的管理層次,增加基層網點的代款能力.吸收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金融領域,創辦和發展中小銀行,促進金融企業健全內部治理結構,發展小資本櫃台交易,拓寬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領域.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增強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
綜合分析各方面的條件,二十一世紀初將是我國經濟一個新的成長期,會保持好的發展勢頭.同時要注意到,不確定性增加是當前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的一個明顯特徵,這種不確定性將越來越直接地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要高度關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變化中趨利避害.中國作為世界大國興起,不可避免地要參入大國間的角逐,不可能不在國際上遭遇阻力.受國內外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的短波動是難以避免的,但不會改變總的發展趨勢.
❺ 中國有哪些發展戰略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科教興國戰略
三、依法治國戰略
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五、西部大開發戰略
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七、推進城鎮化戰略
八、人才強國戰略
九、中國和平崛起戰略
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發展規劃及其戰略導向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發展規劃及其戰略導向作用
國家發展規劃是有關國家發展的長遠總體計劃安排,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職能之一。十九大報告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提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實際上這是要建立『1+4』的宏觀調控體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吳曉華表示,事實上,發展規劃的變革是這些歷史性變革的重要內容,在發展規劃工作中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如推動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落地、推動「多規合一」試點,開展空間規劃試點,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這些都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認同。
中央對國家發展規劃提出新要求
中國經濟時報:十九大報告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並且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能否詳細解讀這些新要求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吳曉華:十九大報告對國家發展規劃工作提出諸多新要求,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在規劃指導思想上,要突出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是國家發展規劃的靈魂。
在規劃發展目標上,要全面體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順應社會呼聲而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國家發展規劃就是要全面體現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質文化生活要求和日益增長的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
在規劃發展任務上,要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發展的不充分體現哪些方面?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不平衡至少體現在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和各類人群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區域不平衡中出現的「南升北降」問題。發展的不充分重點體現在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這些都是在國家發展規劃中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在規劃發展時序上,要切實對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戰略安排把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了15年,如何實現這一戰略安排需要五年發展規劃來具體落實,現階段要根據這一新戰略安排積極謀劃「十四五」規劃。
在發展外部環境上,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規劃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矢志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防止出現新興大國崛起過程中潛在的「修昔底德陷阱」,確保開放條件下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
發揮好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十九大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國家發展規劃是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請問國家發展規劃如何在經濟中發揮戰略導向作用?
吳曉華:國家發展規劃有了明確的定位,並且提升到「1」的地位,這是中央對發展規劃的重視,今後的關鍵是如何做到讓國家發展規劃真正發揮出戰略導向作用。
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發展方向正確。政治方向是發展規劃的靈魂。我們的發展規劃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指導下的規劃,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劃,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規劃。在編制實施各類發展規劃時,要自覺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發展規劃事業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二是建立科學的新時代發展指標,實施目標導向。十九大報告已經向我們展示了新時代新發展目標,下一步必須運用科學的指標將發展目標進一步分解細化。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經濟建設領域,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務之急是將我們長期習慣使用的反映高速增長特徵的宏觀調控和發展規劃指標體系轉化為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指標體系。十九大報告還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立哪些指標來體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又要通過哪些指標來體現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建立什麼樣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標計算和發布制度?全要素生產率現在已經成為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動力的一項最關鍵性指標,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就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權威的全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數據。此外,還需要積極在指標體系中增加體現反映更高生活質量的指標,如自來水直接飲用率,用平均健康預期壽命指標替代平均預期壽命指標等。
三是把控資源流向,實現問題導向。資源的組織動員能力是發展規劃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資源錯配是阻礙發展規劃目標實現的最大問題。比如在經濟建設領域,要引導和促進更多的資源要素投放到實體經濟、配置到發展質量的提高上,當務之急就是要調整政策完善法律解決嚴重存在的資源要素「脫實向虛」問題,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四是加快發展規劃立法進程,提供法律保障。立法缺失,是當前我國發展規劃事業最大的一塊短板。根據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國家發展規劃迫切需要在法律框架下開展。我們要認真總結這些發展規劃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並盡快通過法定程序將其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中國經濟時報)
❼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戰略規劃
(15個)
區域規劃三條推進線索:①加快重點地區發展;②落實重大發展戰略;③圍繞地區區域開拓空間。
1. 《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
2.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3.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4. 《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5. 《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若干意見》
6. 《橫琴發展總體規劃》
7.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
8. 《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發展規劃》
9.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
10. 《圖們江區域合作規劃綱要》
11. 《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12.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13. 《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
14.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綱要
15.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❽ 十八大提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 胡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參考鏈接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08/c_113637731.htm
同樓上,選CD。其實這兩點也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在十八大繼續提出來。A B在這次十八大中沒有提到。
❾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目標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版立一百年時,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9)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初,就注重從戰略全局和發展前景的高度考慮經濟問題。在國民經濟復甦時期結束後,立即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當時由於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是缺乏全面、系統、尤其是在後來的指導思想「左」的錯誤,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選擇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目標的實現方法和道路,有明顯的錯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實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戰略轉移。
❿ 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版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10)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從一開始就注意了從戰略全局和發展遠景來考慮經濟問題。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後,馬上就進入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當時由於研究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和方法還缺乏全面性、系統性,特別是在後來由於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以及在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道路上,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失誤。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同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共產黨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