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經濟發展道路上存在的主要有哪些問題
內容提要: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繼世紀80年代沿海發展戰略、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目前新的區域發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實行東西互動,帶動中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本文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作了分析,指出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區域經濟是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大城市為中心、發展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聯系和合作加強,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我國區域經濟按地理位置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湛江等整個海岸線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域;第二層次是從哈爾濱、沈陽、石家莊、太原、鄭州、武漢、合肥、南昌、長沙等內陸屬於發展較慢的經濟區域;第三層次是西部地區為發展落後的經濟區域。
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1、從東部沿海的經濟發展看
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已進人工業化的起飛階段,走在全國前列。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形成,並在WTO規則下迅速與國際市場接軌。國民經濟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長,超過全國平均2個以上百分點,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的65%以上,人均GDP達1700美元。這一地區形成3個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圈和都市圈,即以廣州、深圳和珠海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這三個區域相繼創造出區域發展的奇跡。今年以來,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賽跑,比翼齊飛,成為我國的製造業中心,佔全國經濟的權重愈來愈大。
2、從西部大開發取得的進展看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4年裡,國債投資及其帶動的投資達7000億元人民幣,五大標志性工程:生態環境建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南水北調兩線工程進展順利。東部資本、港澳台資本和外資加快了西進步伐。產業結構正在調整,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都出現可喜發展的勢頭。各省市區內的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水利、縣鄉道路、農村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推進很快。重慶、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設突飛猛進。
3、從東北經濟發展新機遇看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決策的出台,給解決東北問題帶來了一次新機遇。東北地區製造業的基礎優勢和巨大潛力,是東部沿海地區所不具備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現已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與西部開發不同,採取直接面對一個個企業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內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技術,用市場化的先進管理取代傳統管理模式,所需資金採取多渠道籌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資和民間資本。
4、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生產要素大量地向東部地區流動,但產業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梯度轉移並沒有實現,盡管國家在前幾年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但西部地區受各種條件的限制,發展仍較緩慢。三大地帶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東部地區已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外來資本,民間資本充分,產業結構升級迅速,製造業、服務業和外貿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西部經濟增長主要靠基礎建設投資拉動,國有資本仍佔主要地位,外資、民間資本不足,製造業、服務業發展不快,投資效益不高。因此,東西部之間的經濟總量、發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繼續擴大。以西部的GDP增長速度為1相比較,1998年東西部比為1.43:1,2002年擴大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約600美元,東部則為1700美元,東部約為西部的3倍。
二、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致使國家總體改革目標進退維谷。由於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東南沿海地區實行政策傾斜、資金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優勢,目前東南沿海與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凸顯出來了。向沿海傾斜的區域政策使全國經濟重心總體向東南偏移,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類型和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也產生了很大差異。東南沿海區域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巨大差異,使以市場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改革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發生沖突,使國家總體改革方案難以設計與貫徹落實。
2、中部經濟有「凹陷」之憂。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沿海發展戰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已成為全國的「經濟凹地」,十六大後又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和改造」的方針,中部地區經濟地位相對下降。中部地區農業比重很大,農村人口過多,由於靠農業發展的出路越來越窄,而製造業又沒有出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經濟振興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國內與國外的壓力會加大,「經濟凹地」有可能會加深。
3、區域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一是重復建設,這不僅出現在價高利大的產業領域,而且在基礎設施領域尤甚。二是在開放引資上競相出台優惠政策,在外貿出口上競相壓價,導致過度或惡性競爭,甚至區際聯系還要小於與國際的聯系。三是存在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加速擴大的地帶間經濟發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興地富民」的客觀壓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項目投資上置全局性資源浪費、生產能力過剩而不顧,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復引進、生產、建設,從而導致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不斷加劇。這不僅抑制了地區經濟比較優勢的發揮,喪失了地區分工效益和規模經濟效益,而且影響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據現象仍比較嚴重。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如區域間為爭奪緊俏資源而展開的資源大戰;構築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和行政壁壘;互相實行資源、技術、人才、商品的壟斷和封鎖等來保護本地區的利益。不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而且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造成資源浪費,並最終導致競爭、開放、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難以形成。目前,各地區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同障礙,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合。
5、不發達地區的造血功能不足。對不發達地區而言,其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落後於沿海發達地區,優惠政策也沒有絕對的優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落後,缺乏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經費不足,使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6、「資源換增長」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作為促使本地經濟發展和GDP增長的最優選擇,這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
三、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強宏觀調控,進行必要的政府幹預。從我國目前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各地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國統一的市場尚未形成。所以政府應通過轉變自身職能,促進市場發育,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比較寬松的市場環境。同時,還應通過制定適當的區域經濟政策,防止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導致地區差距講一步擴大。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通過必要的投資傾斜和政策傾斜,加強不發達地區的智力投資,扶持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宏觀調控措施,達到各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尋求「點」的突破,國家在各地區發展的點上集中投入資金、引入技術,培植主導產業,使之成為真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極。
2、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強化經濟區域功能。打破部門、地域界限,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結構優化、效益優先」的原則聯合起來,推動城市間、地區間的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交通聯動和政策法規聯動,通過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整合的思路應是改革和優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縱橫向權力結構,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權和集權的度,從法律、組織、風險等方面約束和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使政府真正從管理走向服務,從全能走向有限,從根本上克服和解決「行政區經濟」的弊端。走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路子。
3、統籌區域發展規劃,建立區域利益調整機制。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引導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揮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主力軍的作用。中部地區多數都是農業大省,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調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地處全國水陸運輸網路中樞的有利區位和綜合資源優勢,「東引西進」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盡快崛起,成長為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動力。從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通過實施西氣東輸、東電西送、南水北調和青藏鐵路等通道網路建設,與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搭建更寬廣的平台。
4、理順資源價格體系。現在我國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主要阻力有兩個:一是自然資源產品相對低價、工業製成品相對高價的不等價交換,二是地區分割和地區封鎖。因此,協調區域市場需要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其中最為關鍵是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
5、落後經濟區域發揮本地優勢,突出特色。中國中西部地區經濟落後的普遍現象是:生活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人口增長快,失業率高,嚴重依賴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出口,依附性強,生產力脆弱,交通不發達,自然條件差。根據當代發展理論與區域經濟理論,綜合考慮中西部的實際困難,當前應當重點抓好的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落後經濟區域的內部積極因素,發揮本地優勢,加快自身發展。
6、加強東、中、西部企業合作。當前最重要、最現實的就是引入東部和中部的市場主體,在東中西聯動中,推進西部大開發。東中西部經濟技術合作,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到90年代中後期,一直以商品貿易為主,投資與企業並購僅佔15%,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情況有所變化。近年,東部地區一批優強企業,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貓集團、春蘭集團等採取多種方式進入西部,除必要的資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轉移技術、提供商標使用與營銷網路等等。這樣,既滿足了東部優強企業低成本擴張的需求,擴大了市場空間與原材料來源,又解決了西部工業崛起中受到的資金、技術、經營管理、市場拓展等多方面的約束,加快了西部工業化的進程,取得雙贏效果。
❷ 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並提出相應對策
中國經濟怎樣才能走出「刺激-調控-再刺激-再調控」的怪圈,我認為從現實來說,會比較難,但再難也要走出這個圈子。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是要改變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很多方式和方法,正如「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做,要沉得住氣,要對市場要有敬畏之心,用市場的方式做市場經濟的調控,而不是說就用簡單的行政方式,行政的方式往往效果能更立竿見影,但是這不是一個長治久安的方式。所以要走出這個怪圈,政府、市場、參與者,一定要有自己的邊界,如果沒有劃分好邊界,要走出這個怪圈就比較難。
❸ 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的總體特徵是什麼談談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及對策(簡答)
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文明,近30多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長,經濟總量已經排到第二,按照這樣的趨勢下去,10年、15年超過美國,這肯定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現在就看中國能否具備比前面那些國家更強的抗壓能力了,如果沒有,那麼結局也是一樣的。所以現在的中國面臨著一個比較險惡的國際發展環境,周圍的朋友越來越少。
我國M2佔GDP比重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高。今年前三季度,貨幣供給趨於寬松,反映市場資金狀況的銀行理財預期收益也逐步下降。但與此同時,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資金緊張,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企業負債同比增速持續下降,而財務費用同比增速卻維持在30%以上。經濟下行中企業利潤總體下滑,非金融類企業盈利空間明顯縮小。上半年,2455家上市公司總凈利1.02萬億,同比下降1.54%,非銀行上市公司利潤同比下降16.4%。其中,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5452.3億,佔比高達53.6%,同比增長18.2%。
與此同時,由於速度效益型模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增速短期過快下滑,中央、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降,企業贏利能力和水平滑坡,虧損面不斷擴大,財政金融風險則可能集中爆發。因此,需要確立穩增長、穩效益、防風險的宏觀調控基本思路。通過需求管理,以防止短期內經濟增長大幅度滑坡為重點,從而穩定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為微觀主體的調整和增強對新增長階段的適應性爭取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把矛盾和問題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有效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中國已經出台的穩增長措施的效果逐漸顯現,考慮到我國宏觀調控還具有較大的迴旋餘地,財政與貨幣政策還具備較大的政策操作空間,必要時可進一步推出穩增長的政策和深化改革的措施,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將實現平穩溫和的增長,但是我們還必須對我國經濟可能面臨的下行風險保持警惕,必須保持足夠的政策彈性和政策儲備,以應對國際經濟可能出現的風險。
❹ 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如下:
1。體制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影響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障礙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臨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2、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東海岸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正在擴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
3、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低、農村發展滯後的狀況沒有改變。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4、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存在
農業生產資料、部分農副產品和部分工業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5、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很多。
解決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3、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4)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與對策擴展閱讀: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於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製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❺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汶川大地震給四川等災區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地震之後中國經濟走勢的關注。
在去年底受美國次貸危機波及、今年年初又遭遇雨雪冰凍災害的背景下,這場大地震之後,「中國號」經濟列車能否繼續平穩較快地前行?
「三駕馬車」動力不減 地震不會改變經濟基本面
一瓶娃哈哈礦泉水1元,一袋康師傅排骨麵1.7元……
這是近日記者在地震重災區四川德陽市八角柳江超市看到的商品價格表。「 的貨源充足,地震後和地震前的商品價格都是一樣的。」八角柳江超市營業員告訴記者。
八角柳江超市是一個縮影,目前整個地震災區商品供應充足,物價穩定,老百姓日常買賣東西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這場地震雖大,但對全國經濟來說,影響不會顯著。」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
來自發展改革委、央行等權威部門及研究機構的信息表明,雖然汶川大地震重創災區經濟,災區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但由於受災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較小,四川全省生產總值佔全國4%左右,特別是重災區主要處於山區,這場災害並不會改變 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在災區恢復生產和災後重建陸續展開之後, 國宏觀經濟運行可望經受住短期沖擊,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
投資、出口、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內在動力不減,地震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就當前經濟形勢,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小組2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認為,當前出口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不會大幅度回落;投資反彈可能性較大,災後重建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消費仍將保持較快增長。
從投資來看,前四個月 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7%,內在動力十足。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羅伯特·魏圖說,一旦重建工作啟動,建築領域的經濟活動會有明顯增加,將推動經濟發展。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也認為,國內外經驗表明,災後重建會帶來投資增長。
出口增速不會大幅回落。四川不是 國重要的出口基地,對 國出口貿易不會有大的影響。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小組分析認為, 國在國際產業分工的「世界工廠」地位已經形成,出口增速不會大幅回落。更為重要的是,「 國是一個大國經濟體,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具有決定意義,外需放緩不會影響今後經濟增長。」
當前國內市場供應充足,消費能力旺盛。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小組說,當前 國居民收入仍將較快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傾斜,加上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未來消費將較快增長。此外,不少專家也認為,災後重建也將推動國內對建材等產品的消費。
「總體來看,這次災害對全國經濟總量會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有限。」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28日特別強調說,「至於這次災害對中國經濟會否造成更長期的影響, 會密切關注。」
大地震帶來經濟新挑戰 潛在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汶川大地震雖然沒有改變整體經濟的基本面,但給經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有可能使前期存在的通脹壓力較大等問題進一步加劇。
由於此次汶川大地震對災區農業生產,以及工業生產、交通運輸造成較大破壞,供給方面的減少,可能在短期內對物價產生沖擊,加大物價上漲壓力。據發改委預測,這次災害造成的損失將成倍於今年年初雨雪冰凍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作為地震重災區的四川,是 國產糧、養豬大省。農業部數據表明,四川每年出欄的生豬達6000萬頭以上,在全國排第一位。到20日的數據顯示,四川、甘肅、陝西、重慶4省(市)畜禽死亡1523萬頭(只),其中豬死亡100萬頭。
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小組認為,地震會增加短期內通脹壓力。災後重建會促使水泥、鋼鐵等建築材料需求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推高全國原材料價格水平。
盡管通脹壓力上升,一些國內外研究機構認為,地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有限的。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地震對四川豬肉和糧食生產造成的影響有限。全國現有的生豬存欄量在4億頭以上,近日來豬肉價格一直保持穩定也反映了這一點。
農業部23日的監測信息表明,汶川大地震以來全國鮮活農產品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供應充足,蔬菜和豬肉價格下降,雞蛋、水果價格略有上漲,走勢正常。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地震中,部分發電站和傳輸線受損,導致電力無法正常傳送,受此影響,國內能源供給可能會有所減少,同時由於電網破壞嚴重,重建將是一個長期過程,由於即將進入夏季用電高峰期,地震給四川水電設施以及國內能源需求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此次地震對災區上萬家企業的經濟影響也很顯著。國資委統計顯示,截至5月21日,僅四川的中央企業在地震中估計損失超過300億元。此外,地震還會給原來的銀行貸款形成很多壞賬。農行副行長張雲說,初步預計,地震將給農行帶來60億元的不良貸款。
堅持「兩手抓」 全力以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當前,抗震救災仍處在刻不容緩的緊要關頭,保持國民經濟平穩發展面臨許多挑戰。為此,中央已明確提出「堅持兩手抓」, 一手毫不鬆懈地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堅定不移地抓經濟社會發展。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抗擊這樣大的自然災害,只有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切實消除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才能使抗震救災具有可靠的物質基礎,同時完成繁重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
央行行長周小川26日在地震災區表示,當前要高度關注地震災害後的經濟運行態勢,按照中央提出的「兩手抓」的要求,既要滿足抗震救災需要,也要落實好宏觀調控舉措,防止物價和投資增長過快。
由於地震所帶來的新挑戰,當前控制物價上漲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任務格外繁重。「今年以來,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物價上漲壓力依然較大,而在地震發生的背景下,這方面的任務更加艱巨。」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小組認為。
當前要切實加強農業生產。努力使全年農業有一個好收成,這對穩定物價乃至經濟發展全局都有重要意義。夏收已經來到,來自農業部的消息稱,目前小麥長勢喜人,夏糧豐收在望,如果近期不出現重大災害性天氣, 國夏糧單產可望再創歷史最高水平,總產將實現第五年增產。當前務必組織好小麥跨區機收,統籌做好夏種工作。同時,切實做好防汛抗旱准備,做好各方面工作,特別是受災地區要抓緊組織搶收搶種,保護好生豬生產。
當前抗震救災工作已進入新的階段。「要以安排好受災群眾生活和災後重建為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運用力度,促進一系列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小組建議說。
目前,中央已提出及早謀劃和適時開展恢復生產和災後重建工作,並舉全國之力多渠道籌集災後重建資金。中央財政已安排250億元抗震救災資金,同時又安排了700億元災後恢復重建基金。
22日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四次委員長會議已做出部署,支持國務院集中財力投入抗震救災的安排,對今年預算支出結構做出相應調整,對明後年的恢復重建資金要早做考慮,早做安排。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金融、就業、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有關部門已紛紛行動起來。發展改革委及有關部門已啟動了災後重建規劃工作;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緊急出台了針對災區的稅收優惠政策;銀行業正在對受災企業的信貸需求情況進行評估,強化災區金融服務……
當前,抗震救災依然處在緊要關頭,確保中國經濟列車平穩較快前行的任務格外艱巨。 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萬眾一心,奮發圖強,以實際行動為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努力奪取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場硬仗的「雙勝利」。(記者張旭東、江國成、韓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