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當代我國經濟發展狀態

當代我國經濟發展狀態

發布時間:2021-03-07 17:54:10

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怎樣的形式論文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當前,應從兩方面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
一是要處理好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的關系.當前,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
與此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必須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㈡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㈢ 當前我國的經濟狀況

一、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定位
自 1998年起,中國政府實行了持續五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GDP年增幅在7%~8%之間的高速平台上運行。但是,從1998年4月以來長達24個月的消費價格持續負增長,到2000年5月由負轉正並實現16個月的正增長後,從2001年9月開始又重新陷入了負增長狀態,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也一直處於負增長狀態。面對這種情形,眾多的專家提出了「過剩經濟」、「有效需求不足」、 「通貨緊縮」、「勞動與資本雙重過剩」等概念來定位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並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就我國目前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的定位來說,筆者主張將其定位為「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相交織的狀況,同時還面臨著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個定位包含以下四層涵義。
(一)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力過剩的國家
我國的勞動力首先滯留在農業部門。按照王誠1996年估算,中國農業剩餘勞動力為1.38億人。此外,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1600萬人,國企下崗職工 1500萬人。當前,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都是圍繞著如何創造更多的二、三產業就業崗位來容納農業和其它部門剩餘勞動力的工作進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當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國生產能力過剩、失業增加、價格水平持續下降及國民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然而,「有效需求不足」問題一般是與發達國家相聯的。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最大不同之處恐怕是勞動力過剩非常嚴重。」(王儉貴,2002)。因此,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是 「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
(三)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與通貨緊縮相交織
2002年我國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GDP增長率達7.9%。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出現了近幾年少有的下滑態勢。(1)GDP增長 7.9%,與2001年同期相比回落0.2個百分點。(2)2002年第一季度,在投資增長19.6%、較上年同期上升7.2個百分點的基礎上體現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4%,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3)2002年1~2月份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1.3%。這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問題。(4)財政支出和財政赤字大幅度上升。2002年一季度中央財政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163.6億元,下降7.3%,而支出增長 23.9%。(5)物價指數全面回落,「通貨緊縮」陰影揮之不去。2002年居民消費價格和社會商品零售價格繼續下降,分別比2001年下降1.9%和 0.7%。(6)高速度與高失業並存。2002年GDP7.9%的增長率,由於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1左右(張本波,2002)且有隨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而繼續下滑之勢,因而未帶來降低失業率和增加就業率的預期效應。以上狀況,進一步折射出我國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總體特徵——勞動力剩餘條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與通貨緊縮相交織。
(四)我國面臨著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
應當清醒看到,我國經濟被「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陰影困擾的同時,還面臨著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個壓力之所以沒有釋放出來,主要是由於政府現在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鎖住」了這只「籠中的虎」。(於祖堯,2002)。其中,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穩健貨幣政策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人民幣不貶值政策正遭受最近日元大幅度貶值和美元貶值的打壓。值得強調的是,由於人民幣從1994年開始同美元緊密掛鉤,因而2003年初它同歐元和其它外匯的比價跟著美元下跌。同時,中國居民非自願性儲蓄還阻攔了十幾萬億元購買力的實現。所以,一旦財政或金融爆發危機,人民幣貶值和擠兌風潮就很難避免。
二、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正面效應在遞減
自 1998年開始,中國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了7%~8%經濟增長。但是,目前此項政策的正面效應已經在遞減,它的負面影響在擴大。它在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給財政乃至經濟危機埋下了隱患。(1)財政赤字成倍增加,財政收入對債務的依存度居高不下。2001年度財政赤字是1997年的4.24倍,財政對債務的依存度為31.6%。(2)近幾年稅收以超出GDP增幅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長,使其得以繼續實行,但2002年前三季度,我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9%,增幅回落10.8個百分點。(3)縣、鄉兩級基層政府財力枯竭。(4)隨著改革深化,政府各種名目的隱性債務居高不下。例如,我國存在著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的不良資產、社會保障金欠帳、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缺口等隱性債務。雖然2001年中國的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為2.7%,債務余額為16000億元,2002年財政赤字為3098億元,未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但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隱性債務的積累已達 GDP的100%。(5)有些國債投資的效益低下。
(二)中央銀行面臨兩難的選擇
按相機抉擇機制,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時需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使用。因此,為了配合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中央銀行應實行適度從松的貨幣政策。從1996年5月開始到2002年底央行共進行了10次降息,並且加收20%利息稅。然而,中國卻出現了「貨幣失靈」的反常現象。降息不僅沒有達到刺激人們減少儲蓄增加消費的目的,相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卻逐年攀升,1997年底達到50000億元,2003年2月底已達100300億元。由此,可見貨幣當局防範風險有餘,刺激經濟景氣不足。據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偏緊,這不利於緩解「通貨緊縮」和遏制經濟增長下滑。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相匹配,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潛伏的金融危機卻限制了銀根放鬆的空間。2001年底,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為25.4%,遠高於5%的國際公認警戒線。這表明金融領域潛伏著嚴重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推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勢必火上澆油,對貨幣當局來說是兩難選擇。

三、幾點思考
(一)關於擴張性財政政策階段性淡出的思考
1. 擴張性財政政策階段性淡出的理由。首先,擴張性財政政策是一種中短期政策。由於擴張性財政政策會產生「擠出效應」,因此它在短期內是有效的。在長期內幾乎是無效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自1998年開始,政府實行此項政策雖保持了經濟的較快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邊際效用已明顯地出現了遞減趨向。盡管近幾年它拉動了內需的增加,但在啟動構建經濟主體內生增長機制方面卻未起到明顯的積極作用。相反,由於推行該政策的過程中政府投資擠佔了民間投資的空間,出現了一些「與民爭利」的現象。要知道只有民間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泉和民間經濟興旺發達,中國經濟發展才有長期、穩定和可靠的基礎。
其次,近幾年來擴張性財政政策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其負面效應表現為:(1)持續使用國債資金,會增強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與市場改革取向的目標相抵觸。(2)政府投資一般效率較低,隨著時間推移國債項目轉向低效益或無效益,出現了國債投資邊際效用遞減現象。(3)政府工程質量一般難以保證,而且易產生腐敗。(4)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由於需進口大量的工程機械、材料等,短期內拉動內需的作用並不很大,主要拉動的反而是「外需」。
第三,對擴張性財政政策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要有一個全面、辯證的認識。誠然,近年來,在我國中西部許多地區,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拉動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增長快、經濟發展水平高的以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等省市為代表的東部沿海許多地區的經濟增長並不是主要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拉動的。
2. 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的方式——階段性淡出。有關擴張性財政政策淡出方式的選擇,筆者認為階段性淡出的方式是較為明智的抉擇。值得強調的是, 「淡出」按相機抉擇機制,不能說到了一定時期就可以放棄不用(這就使它變成一種「長期政策」,即「不用」的政策),只不過使用的方向和力度,會因情況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目前,以總需求不足為起點的經濟周期很可能成為我國今後一定時期經濟波動的主要形態(樊綱,2003)。由此,與以總需求不足為起點的經濟波動周期相適應,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使用和淡出只能是「階段性」或「周期性」的。我國目前擴張性財政政策完全淡出不僅為時過早,而且現實中也是不可行的。這是因為其完全淡出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國際經濟環境有所好轉,外需增長強勁。(2)已動工的國債投資項目已基本竣工。(2)通貨緊縮的趨勢得到控制。(4)民間投資逐步取代政府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並且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形成自主成長機制。(5)財政赤字和國債余額達到或超過警戒線。基於這些條件還不能在短期內達到,因此擴張性財政政策至少在3年內不能完全淡出。其淡出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階段性的淡出的過程,可以採用逐年減少國債發行量,直到將其限制到一定的力度和范圍上。這個力度和范圍一般以達到基本抵消由於總需求不足產生的影響為宜。
3.新形勢下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調整。第一,轉變國債資金的投資方向。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國債發行,但國債投資大部分投向基礎設施建設。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在短期內不能從所投入的項目上取得直接回報,因此造成目前投資的快速增長與消費增幅下滑和內需增長乏力的強烈反差。鑒於此,國債投資要注重把刺激需求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建議其使用方向作以下調整:一是增加對有市場、有潛力的製造業的投資。二是拿出適當比例的國債資金投向有效益的民營企業。三是加快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及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四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五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六是繼續為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第二,財政政策的目標調整:從追求經濟增長到關注經濟發展。財政政策要在推動經濟結構演進中實現經濟發展和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經濟發展是在城鄉隔離的狀態下推進的,城市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場商品大大超過其自身需求,需要尋找外部市場以維持其增長。與此同時,農民被禁錮在傳統農業社會,生產方式落後,收入水平低下,有效需求不足,城鄉市場出現了明顯的斷裂,城市剩餘產品無法在農村市場上消化掉。這也是我國目前內需不足,國企經營困難、失業率上升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現階段財政政策的目標應盯住通過城鄉二元結構的變革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第三,注意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多種手段組合。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手段不僅是發行國債,它還包括減稅、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經常性支出結構等多種手段,是一個政策組合。近兩年採用的手段主要是公債,今後可作其它選擇。例如,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來刺激經濟增長等。
第四,構造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制度基礎。財政政策發揮預期作用的前提是現代預算。只有建立完善的預算制度才能有效控制財政政策實施引發的風險和充分發揮其作用。此外,在財政政策的制度基礎建設上還要重視財政制度的內在穩定器功能,要建立健全財政制度內在穩定器發揮作用機制。
(二)關於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使用的思考
1. 二者的松緊搭配。在當前,二者的松緊搭配明顯應該採用松的貨幣政策配合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貨幣供應量偏緊不利於遏制經濟增幅的下滑和刺激需求增長。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適度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相匹配,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 2.二者的契合機制。二者的契合機制應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應該為貨幣政策發揮作用拓展空間,提供條件。在宏觀經濟政策中財政政策是一種相對中短期的政策,貨幣政策則是一種相對長期的政策,而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貨幣政策將成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至於目前我國出現的「貨幣失靈」,是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引起,歸根結底是由於央行沒有超然獨立性、市場化利率機制尚未建成及貨幣政策體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國當前必須從強化貨幣政策職能、保證央行超然獨立性和健全貨幣政策體系等方面改革貨幣政策,目前財政政策支持貨幣政策發揮作用可以採取如下舉措。如適當增加財政貼息資金的規模,擴大貼息政策使用范圍:用財政資金支持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條件等。(2)貨幣政策為財政政策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使財政政策適應、促進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機制的形成。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點:1)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建立在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金融通過自身經營機制轉變、中資商業銀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強,避免和化解金融風險。2)金融體制改革應盡快拓寬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渠道。3)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使利率真正成為引導企業投資的信號。4)加快發展股份制私人銀行和其它民營金融機構,通過發展這類銀行滿足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農村的投資與貸款需求。
(三)擴大有效需求的思考
近年來,有效需求不足、內需增長乏力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經過連續5 年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施行,我國過剩生產能力和存貨依然很高,加工工業嚴重開工不足,庫存商品達30000億元之巨。據調查,2002年600種主要商品,供過於求的商品佔86.3%,供求平衡的商品佔13.7%。由此可看出,要擴大內需和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僅從財政和貨幣政策著手已是不夠的,還須探討其它思路和方法。為此,筆者總結出了以下思路。
1.創立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擴大有效需求的格局。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政策調整方面,「要創立多管齊下,形成合力的格局」。一要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業和收入預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縮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消費環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費觀念,鼓勵消費信貸;五要清理各種賣方市場條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費的政策;六要開辟旅遊、電腦、轎車等新的消費領域。除此之外,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投資消費比例嚴重失調,因此可通過提高消費率來擴大內需。
2. 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過大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據《經濟日報》1998年9月28日文章披露:「1996年底,城鎮居民存款余額為 30850.2億元,其中20%以上為公款私存;2.5%的城鎮居民人口佔有83.2%的存款,97%以上的普通居民人均存款僅為1080.5元。」由此可見,儲蓄存款在社會各類成員中分布是極不平衡的。另外,據世界銀行測算,1995年我國居民總體的基尼系數達0.415,已突破0.4警戒線;而據有關專家估算(王義達),1999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456,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又據《中國經濟時報》2002年9月24日的文章披露:「2000年中國資本外逃量已達480億美元超過當年外商對華投資407億美元……據分析,國內資本外逃的主力軍是不法資產的佔有者。」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中國居民貧富差距懸殊,中國經濟發展的收益在社會公眾中進行了不公的分配。
從我國近年來的情況看,富有階層有購買力,但其消費傾向低。這些人的投資除了持有股票和國債外,實業投資受到產權制度、投資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灰黑色收入不敢暴露出來,要麼以各種名義存在銀行,要麼趁我國資本大量外逃之風轉移到國外,要麼滯留在地下錢庄。而廣大貧窮階層,尤其是下崗工人、農民和經濟效益差的國企職工是消費傾向高的群體,但其購買能力低下。因此,我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相對的,即是有購買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而生產的相對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又引致了經濟增幅下滑和經濟增長質量下降。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造成了富有階層消費傾向低和貧窮階層消費傾向高但購買能力低下,進而造成的社會平均消費傾向低是導致我國有效需求不足、內需增長乏力和經濟增長出現下滑趨勢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該立足於這樣一個現實基礎。「如果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繼續向高收入的富有階層轉化,那麼將繼續加劇經濟的蕭條。如國債政策客觀上就有這種作用,總是富人去購買國債,再享受國債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劇了「馬太效應」(葉振鵬,焦建國,2002)。因此,擴大內需和治理經濟蕭條的可行的政策選擇是改變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財政向貧窮階層的轉移支付力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體舉措如下幾個方面。(1)認真貫徹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適當時候取消農業稅。(2)公平稅負,對高收入者徵收超額累進所得稅、財產稅、利息稅,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分配。(3)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加大政府對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4)加大政府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力度,減少權力對國有資產的侵蝕,建立起抑制不法侵佔國有資產和謀取非法收入行為的監管機制和對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懲戒機制,從制度上限制和減少因 「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導致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懸殊現象。(5)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司法體系和民主法律監督體系。

㈣ 我國目前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經濟形勢

【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

2008年前三季度,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除消費仍保持較高增長外,出口增長因外需低迷而明顯減速,投資實際增速也出現顯著回落,剔除價格因素後,同比大約回落了10個百分點。從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動情況看,我國經濟增長減速的趨勢已經顯現。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將更加嚴峻,特別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勢必會造成外部需求收縮更加明顯,我國出口面臨更大的困難;企業投資意願下降,投資後勁不足;消費增長也受到收入預期下降、財富效應減弱等因素的制約。

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的問題突出,農業發展後勁不足,連續五年豐收後糧食繼續增產的難度較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直接影響農民工就業和收入。

房地產市場觀望氣氛較濃,銷售面積下降,持續下去會進一步影響房地產投資、相關產業發展和經濟金融穩定。

【宏觀調控具體政策】

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中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越來越認識到,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通縮問題比通脹問題更可怕。因而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11月9日國務院宣布了刺激經濟的十項政策,主要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在今後兩年多時間內安排約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7月份以來,國家已經採取了比上半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在薄弱環節支出,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適當調高出口退稅率,鼓勵居民首次購買住房,核准了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在穩定出口的同時著力拉動內需。

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其實,年中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已進行了一些靈活調整,9月份後央行連續三次降低利率,兩次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意在適度放鬆信貸供給。

--支持鐵路、機場建設:加大對鐵路行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干線項目;加大對中西部干線機場授信支持力度,特別是對區域中心、客貨流量較大機場建設項目的授信支持。

--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中心城市的軌道交通、道路、供水、污水及垃圾處理等市政建設項目的支持;對於採取商業化模式運作、未來收益有保障的項目,重點予以支持。

--支持自主創新:發揮中行在貿易金融領域的產品、服務和技術優勢,對技術改造及產業升級等促進經濟增長的項目,凡涉及成套設備、高新技術進口的,給予充分的進口授信支持,提供有效的貿易融資產品和國際結算服務。

--支持醫院、學校建設:重點支持資質等級高、規模大、收入穩定的綜合性醫院,加大力度支持位於中西部的生源充足、教學水平較高、發展前景較好、還款有保證的區域性重點大學和重點中學。

--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支持由省交通廳和公路局統借統還的農村公路項目,支持納入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改造規劃的農村電網項目,支持納入國家及省一級地方的水利改造項目。

--支持房地產業:積極支持資質良好的房地產開發商以及通過政府融資平台統借統還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設開發項目。

--支持地震災區重建:緊密結合國家整體規劃和中行業務發展戰略,以基本符合商業合理性、基本達到風險管理標准為原則,積極提供各項金融服務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對於獲得地方政府資金貼息支持及其獲得擔保機構擔保支持的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先支持產業鏈中屬於中行重點支持的大型優質客戶上下游的中小企業。

--支持出口企業:對於產品有穩定海外需求的出口企業,繼續給予授信支持,向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出口融資產品和優質的國際結算服務,幫助企業控制市場風險、出口收匯風險和匯率風險。

--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利用總行多元化經營的平台,提供包括全球統一授信、銀團貸款、貿易融資、出口信貸、全球現金管理等各類產品在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直接投資、保險業務等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對中國經濟的未來趨勢,市場普遍預期是,在宏觀調控政策作用顯現後,2009年GDP保持9%左右的增長速度「問題應該不大」。

希望回答你能滿意~@^_^@

㈤ 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狀況,國家作出了哪些政策上的調整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㈥ 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為我國經濟發展建言

個人覺得選來1.
哲學上說物質決源定意識,沒有脫離物質的意識存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城市與農村經濟二元化差異日益明顯,最直接導致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地區發展緩慢,消費力低下。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和進一步波及,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必須逐步轉變為以消費和投資為主要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提高消費的重中之重就在於如何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居民的購買力和消費力,因此從這個問題角度來看,國家提出了發展小城鎮。客觀問題的存在,使得解決問題的意識存在!

㈦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情況如何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叢亮用三個關鍵詞概括了當前內中國經濟運行情容況,即「形穩」「質優」「勢好」。

「形穩」,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大盤」是穩的。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在6.7%—6.9%的區間。居民消費價格漲勢溫和,前7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就業基本穩定,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勢好」,經濟運行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上半年我們既保持了『穩』,也實現了『進』,成績確實來之不易,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㈧ 根據gdp的數據可以了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基本狀況,正確嗎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
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
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
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
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
致「滯漲」的嚴重後果。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
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
義國家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基本建設永
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生產資料生產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只能由實施,所以永遠優先於
民間。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
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永遠主導消費,只有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
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
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驅動和創新、創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
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驅動,創新、創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技術提
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有效。

新常態的九大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方向,消除障礙,使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
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
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閱讀全文

與當代我國經濟發展狀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