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趨勢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
人民幣難成自由兌換貨幣,穩內健升值是大勢所趨 ,
趨勢之二容: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
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
趨勢之三: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
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
趨勢之四:銀行走向「金融百貨公司」
銀行杠桿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
趨勢之五: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
創新將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2. 未來5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如何
未來五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好,趨勢會越來越高,情況也會越來越好。因為國家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經濟也會迅速的。進步起來。
3.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會有怎樣趨勢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也就是從外貿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外貿型經濟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呈萎縮狀態,並且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經濟轉型也會重振製造業,這對我國未來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為了消化外貿出口的萎縮,和達到我國經濟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經濟急需從外貿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也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
中國經濟結構目前還不健全,房地產在經濟中占的地位還很重,而現在住房問題又很嚴峻,只有盡量通過政府的調控讓房價趨於穩定,另外通過一些政策房滿足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然後不斷轉變產業結構,從而實現其他行業升級,減少房地產在經濟中的比重。所以國家提出改變經濟結構體制也正是為了這個這個目的,最後的目的也是讓社會經濟適應人民大眾的需要,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樓主,我建議你拿2009年的GDP數據,按照每年遞減一個百分點計算至2015年,得出你要的大致結果。 然後拿2009年的人口總數,以每年十萬分之一的負增長,計算至2015年,得出各年大致的人口總量。 以前者,除以後者,得出逐年的人均數字。這樣就差不多是你想要的了。 同理,你也可以得出上海的各項數據,問題是上海的人口負增長更高一些。所以你要查一查上海前幾年人口負增長比率,然後稍微加大一點點,得出未來的人口負增長比率,這樣計算會准確一些。
4. 現在中國經濟形勢
中國現在處於轉型的十字路口,不僅僅是經濟轉型,更重要的是整體轉型,通過09年的金融危機,我們雖然達到了增長目標,但是也同時看到了現在這種長期依賴高投資、高消耗、高出口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正經受著考驗。 現在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環境、就業、貧富差距、保障體系的不完善、教育問題等問題。 一方面,中國為確保就業和穩定,要求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另一方面,由於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經濟增長的效率和質量並沒有明顯提升;一方面,中國社會累積了諸多矛盾和沖突;另一方面,行政性壟斷、要素價格市場化滯後和權力尋租問題正在加劇社會不公和社會沖突。 環境:由於體制性障礙未能消除,議論多年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進展緩慢。國內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和巨額信貸拉動,能源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成本巨大。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使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受到更大的威脅 貧富差距: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中國正處於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變革必須同步推進,但是目前,我們必須要冷靜,不要飄飄然。有人曾提出G2,美國和中國來決定世界的命運,另外"中國模式"也提出來了。但是我們應該韜光養晦,不要僅看經濟總量,我們第三了,要超過日本,成為第二,什麼時候又要超過美國了,更主要的是要看人均,人均在世界上排名 105位,貧富差距還相當大。 2009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接近4000萬,農村低保對象有4700多萬,城市低保對象為2300多萬人。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目前全國已有6000多萬失地農民。此外,中國還有1.5億流動就業的農民工,難以真正享有城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權利。以上這么大規模的困難群體加起來,佔中國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如不能從制度上確保這些困難群體分享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成果,會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過多依賴出口:一國的經濟發展,按照波特爾的看法,大體可分四個階段。先是要素驅動階段,然後是投資驅動階段,第三就是創新驅動階段,最後是消費驅動的階段。中國目前正處於第二階段,但能否邁入創新驅動階段,主要取決於制度和文化等更深層的因素 中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這是大問題。改革開放之初,投資佔GDP的份額為25%左右,但到了 2004年,這一比例已超過44%,早已大大高於美國、德國、法國、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在景氣周期的上升階段,壞賬風險會隱蔽地累積,而在景氣周期的下降階段,或者在受到某種外部沖擊時,金融體系會發生系統性危機。在這方面,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等過去曾有過慘痛的教訓。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提出要實現從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粗放增長方式,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支持的集約增長方式的轉變。 但是口號提出來了很多年,遲遲未能施行,問題主要是:主要包括:(1)各級政府依然保持著土地等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2)把GDP的增長速度作為衡量各級政府官員政績優劣的主要標准;(3)現行財政體制把各級政府的財政狀況和物質生產增長緊密地聯系起來;(4)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沒有市場化,行政定價通常按照計劃經濟的慣例壓低價格,而這種價格扭曲又造成稀缺資源的大量浪費。 另一方面,中國的產業發展歷來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新技術發明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困難重重。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技術開發力量大大增強,新的技術發明層出不窮,有一部分甚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產業化和商業化舉步維艱的情況並沒有明顯的改善,例如:三網融合、無線通信、數字電視、新能源產業 壟斷行業利潤過大 改革的下一步:現在中國面臨更復雜的局勢。一方面,主要依賴投資擴張和資源消耗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另一方面,在未來幾十年裡讓我們的經濟繼續保持極高的出口依存度,這樣的可能性並不大。這使中國經濟的轉型問題變得空前緊迫,中國目前面對貨幣政策調整、匯率市場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勞動力和人口政策調整等重大問題,中國需要一次深刻的政策調整。 中央提出了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十二五"期間,應把這個作為主線來推進改革。第一,這個改革不光是經濟體制的改革,還包括社會體制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這是四位一體的改革。第二,要把政府職能轉變放在特殊的位置。過去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很難轉變,主要是體制性原因,包括財稅體制、價格體制,也包括政府體制,幹部考核體制。由於各地政府花大力氣去搞GDP,招商引資,去搞項目,這樣可以出政績的狀況必須改變。 我認為黨的執政基礎是三個"民",即民心、民生、民意,民心是核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了得民心,必須把民生工程搞上去;為了得民心,必須尊重民意,使人民生活得幸福。這才是黨的執政基礎。在教育、衛生、住房、社保等民生領域,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資,同時要加快教育、文化、衛生等體制改革。 其實,30多年改革的經驗,概括言之,無非12個字: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社會。未來十年,中國何去何從,不但攸關13.3億中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對世界的穩定和繁榮有直接影響。我看,下一步,中國必須重建"整體改革"的框架,把握並協調短期、中期、長期改革的目標,堅定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並以卓絕的膽識和氣魄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中國方可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民眾方有持久幸福的可能。
5. 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趨勢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
人民幣難成自由兌換貨幣,穩健升值是大勢所趨
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高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約4.5%。
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我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我國利率匯率改革、資本市場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提高。
相對於我國經濟規模和外貿佔全球總量的比例,目前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已明顯滯後,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監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現有主要國際貨幣尤其是美元的沖擊,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預計今後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至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75.7萬億元左右,按目前匯率計算,大約相當於11萬億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屆時我國經濟規模可能接近美國水平,超過日本一倍,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20%。
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也將年均增長8%,仍將快於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國外貿總額至2020年將達到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占屆時全球貿易總額的13%。並且我國外貿將由順差轉為逆差。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將大致與我國外貿佔全球貿易的比例相當,而人民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例或許更高。
人民幣國際化的羈絆依然存在。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貿易和投資的雙順差阻礙了人民幣的輸出,而這是本幣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即使外貿和投資全部以人民幣結算,出口和投資雙順差也將吸干通過進口支付和對外投資流出的人民幣,造成境外人民幣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匯儲備來支持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匯的流入換取人民幣的輸出。
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還將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拓展,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提供較充分的可供投資的「資產池」。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將更加市場化,使得持有人民幣的風險降低。資本項下的資金進出管制將放鬆,以滿足人民幣資產投資者對投資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動性要求。
這些趨勢都將推動我國貨幣金融調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內,人民幣依然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但人民幣穩健升值則是大勢所趨。預計至2020年對美元將累計升值60%以上,先慢後快,年均升值約4.5%。
趨勢之二: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
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
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較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車市場高速成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
過去10年,我國汽車生產和市場以超過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長,私人消費成為推動我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最大的動力。10年之後,汽車在我國城市的普及程度將像今天的彩電一樣,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擁有兩部或多部汽車將非常普遍,汽車也將大規模地進入農村地區,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為生產資料的車型,如輕卡、皮卡和越野車等,將在農村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像的要快,這一天將在2015年來臨。202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今年翻一番。屆時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1.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將給能源和環保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中國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同時繼續提高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技術。技術進步將促使中國汽車工業縮小同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
如果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我國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率先突破,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擁有各類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
2020年,我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比例將會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隨著汽車的大量出口,中國將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
10年前,中國有110家整車生產企業,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的產量占整個國內產量的44%。2008年,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數雖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團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個百分點,為48.7%。未來10年,三大集團在國內的地位有可能面臨其他企業後來居上的挑戰。
趨勢之三: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
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
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國能源政策將面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加強。兩者將共同推進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
近年,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自2004年的1.6逐漸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發展中國家和新型經濟體極其罕見。如果這一相對於發展中國家超低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夠維持,今後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8%的情況下,能源消費將年均增長約4%,至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45億噸標准煤,相當於32億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總和。
國內能源的增產將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過進口滿足。預計2020年,我國能源凈進口將超過八億噸標煤,相當於5.6億桶油當量,約佔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1/5。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快速推高能源價格。以石油為例,10年後原油價格將沖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變價),至少牢牢站穩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氣、液化氣以及鈾的實際價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沒有懸念。
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正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後10年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頭號國際議題。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費增加約20億桶油當量,其中我國消費增量佔一半以上。
大力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陽能等非碳基能源,並大力發展和推廣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潔能源技術,是我國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預計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例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趨勢之四:銀行走向「金融百貨公司」
銀行杠桿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
未來10年,我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以「融資中介」為核心向以「財富管理」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佔比將明顯下降。
未來銀行將減少對靠存款籌集資金的依賴,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桿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
未來銀行對客戶的意義不再是「存錢罐」和「貸款批發商」,而是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產權經營等多個領域的「金融百貨公司」。對客戶的財富資產管理將是銀行最核心的業務。
未來銀行在代客理財時,投資領域將從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領域擴展到結構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藝術品。
銀行將不再以櫃台服務為主,目前在銀行網點供客戶繳費、存取款、查詢的金融終端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網上銀行將完成過去只能在銀行網點辦理的各種業務。作為銀行為客戶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銀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將有大的飛躍。
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逐漸向銀行滲透,出於追求規模經濟和分散風險的考慮,大銀行不得不採取兼並、收購等手段,擴大自身規模,以提高競爭力,由此將催生一批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為金融加速器,銀行杠桿化產品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銀行消費信貸推動消費者杠桿化率提高,對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戰略發揮積極作用。
趨勢之五: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
創新將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分天下」。
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服裝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未來10年服裝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趨勢,休閑生活理念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滲入服裝消費,人們更加追求通過服裝顯示自己的文化層次和品位。
我國服裝市場的發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國服裝企業數從僅約兩萬家增加到近30萬家,從業人員從不到百萬增加到超過400萬,服裝產量從不到20億件增加到超過200億件,服裝出口從約1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成衣出口總量佔全球出口總量份額超過三成。目前我國城鎮人均衣著支出超過1000元,是農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來城鄉服裝消費市場都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
相對於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目前我國服裝、家用、產業用紡織品消費纖維的比重為53:33:14,與本世紀初的68:22:10相比,服裝佔比明顯下降,預計10年後,這一比例將演化為40:35:25,類似於當今歐美國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來10年,我國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及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張,覆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葯衛生、軍工等領域。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
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提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將突破4000萬噸,保持在全球總加工量中40%的比重。
趨勢之六: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
潛力最大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未來10年,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將快速融合,形成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範式———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和創意元素的融入將提升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互聯網等數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將極大地激發全民創意,並將加速創意的商業化實現。今後10年大量文化創意企業將層出不窮,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數個綜合性旗艦企業。2020年,這些企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將從目前的3%提高到約7%。
今後10年將是我國文化消費高度繁榮的10年。傳統文化產業在自身升級發展的同時,將加速向其他產業的滲透。文化和創意將大規模地作用於旅遊業、製造業甚至農業等其他產業,全面催生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經濟,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未來10年,擴大內需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將為文化創意經濟的發展添加新的催化劑。潛力最大的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高新技術將是文化創意經濟的加速器。數字傳播技術傳入千家萬戶,使個人隨時隨地參與和發表創作成為可能,數以億計的網民是一筆非常巨大的創意資源。
個人化屬性強烈的數字傳播技術還將催生無數中小文化創意個人和企業。目前,我國已有約32萬家注冊登記的文化企業,從中將會崛起一批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跨地區的文化多媒體集團,其中將會產生三到五家跨國界的超大型旗艦集團。
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將在專業化、精細化的細分市場各領風騷,但大量零散的創意人才和企業趨向於按領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區域集聚。這些文化創意集聚區也將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趨勢之七:網路生活進入物聯網階段
「物聯網」將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最近"物聯網"這三個字開始迅速走紅。也是,每天一堆所謂的"物聯概念"往漲停板上封,想不紅也不行。
未來10年,計算機、互聯網、通信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將加速相互融合,我國消費電子產業融合創新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物聯網將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廣泛應用,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消費類數碼產品設計將呈現出更加便攜化、個性化的趨勢。小型化、超薄化並具有時尚、輕巧、簡單易用特性的數碼產品將成為消費的主流。綠色技術成為消費類電子產業首要關注的焦點,節能、環保、健康的產品設計理念,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主要發展趨勢。
未來10年,高科技結合人性化、個性化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技術追求和研發哲學。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催生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應用不斷涌現,消費電子產業的邊界將日益模糊,產品門類五花八門。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網液晶電視、大容量快速存儲技術、高清晰數碼影像產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終端等產品將實現結構的不斷創新和彼此無縫連接,在工藝設計領域趨於實現人與信息的充分完美結合。
數字家庭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未來的強勁增長點。信息技術的家庭應用實現了家電產品高度的數字化和聯網化。
數字娛樂產品設計更注重個性和時尚,更強調用戶的情感體驗和用戶界面的設計,追求讓用戶在使用中得到樂趣甚至是驚喜。工業設計由產品設計轉向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由硬體設計為主轉向軟硬體設計融合。超薄產品進入普及時代,無數新產品將以更輕、更小的面貌呈現。
健康消費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創新的主流之一。消費者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特別是家電產品的關注點已從價格向產品、技術、品質和使用成本轉移,尤其對節能降耗的關注度普遍提升。
未來10年,「物聯網」這個高科技名詞將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規模應用,掀起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它通過感應器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形成普遍連接的互聯網路,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神奇整合。藉助「物聯網」,人類能夠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全新的網路新體驗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趨勢之八:糧食長期處於緊平衡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
未來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善,將對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人口總量增加。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左右,糧食工業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調控下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糧食需求的增長將在10%左右,需求剛性較強。
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10年我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但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大幅增產的難度加大,我國糧食中長期仍處於緊平衡狀態。
未來10年應著眼於糧食安全的國際視角,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糧食安全觀;著眼於我國豐富的食物資源,樹立以穀物為中心、糧食為重點的綜合化食物安全觀,最終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水平。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等,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投入加大等因素影響,我國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卻不斷上升。2008年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1%。預計到2020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1.13%。根據糧食安全戰略目標規劃,到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5.5至16億畝,糧食產量將達到5.7至5.9億噸。若此期間,糧食單產能保持年均增長1.70%以上的較高水平,到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將突破六億噸關口,達到6.1至6.3億噸,步入一個新台階。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良種將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首要因素,預計未來10年,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覆蓋率將接近100%,大豆將提高到95%以上,良種因素可使糧食單產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將會不斷提高,預計未來10年,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10%左右;農業機械化可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和提高糧食單產,預計到2020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實現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
生態農業和轉基因技術對未來10年我國糧食生產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和環保的發展模式,是一個長期趨勢,短期內還不會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對於轉基因技術的爭議也難以很快得出明確結論,因此主糧大規模轉基因商業化種植仍將受到嚴格限制。
要保障未來10年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做到「四個確保」:確保糧食總產量持續穩步上升,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突破5.5億噸,人均糧食佔有量實現400公斤;確保我國大宗穀物基本自給,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給率力爭恢復到55%—60%,豆類、蕎麥、穀子等小雜糧擴大出口;確保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相當於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麥和稻穀的儲備量分別保持在50%和25%左右;確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現代糧食物流系統。
趨勢之九: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
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我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份額和地位
未來1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基本完成從「新興加轉軌」向成熟市場的過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
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大為拓展,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全面發展,市場層次更為豐富,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展、提升,成為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未來10年,上海將躋身於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備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OTC衍生品、產權交易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創業板主戰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將給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注入生機。
2020年,滬深市場市值將達到80—100萬億元人民幣,比目前翻兩番,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從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其中共同基金、信託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基金和社保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的份額將佔到90%左右。
屆時債券市場規模將超過股票市場,可能會是股票市場規模的2至4倍,債券融資占國內金融機構部門融資的比重將從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將陸續推出,能源、金屬、農糧畜牧產品等期貨品種日趨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債券期貨和外匯期貨也相繼推出。
在我國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擴展的同時,其市場化改革到2020年也將基本完成。
市場各主體分工更加明確。一是市場在產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監管要求上,將具有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多個層次。二是監管部門的主要職能將從目前代替市場對發行人和投資者作實質性判斷和審批,轉變為完善各市場的監管規則並監督市場參與者執行。三是投資者可視其需要自主選擇參與哪個金融市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監管部門決定其參與哪個市場以及如何參與。
未來10年,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之內,外國企業很可能有望獲准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同時更多優秀的外國企業可以在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隨著資本流動限制的逐漸放鬆和外匯管制的不斷改革,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機會。預計到2020年,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會成為上海、深圳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掌管投資資金將超過2000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國債將成為外國央行外匯儲備資產的一部分,我國的企業債也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全球資產組合的組成部分。其次,人民幣「外國債券」,即國外政府、企業在中國大陸發行以人民幣為面值的債券,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還將出現相當規模的人民幣「歐洲債券」市場,我們認為中國香港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歐洲債券」的主要市場,上海也將為人民幣「歐洲債券」交易提供離岸市場服務。
趨勢之十:城鎮化率將接近六成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未來1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八億,城鎮化率將接近60%。與發達國家普遍的80%的城鎮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計劃生育政策將長期實行,因此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城鎮人口增加與過去20多年一樣,將主要來自農村人口的轉移。
按戶籍計算,我國目前城鎮人口不到五億,比常住人口少一億多。這一億多城鎮常住人口屬於「不完全遷移」,其特點是單身、短期流動,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費、權利行使和保障都在農村地區進行。這部分「不完全遷移」人員今後若得不到制度設計的保障,將成為中國社會重大的不穩定因素。
因此,現有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關的配套公共服務的完善是大勢所趨。預計未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將加快,進一步清除農村進城務工勞動力在城市落戶的體制和制度障礙。由此,今後10年我國實際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約37%提高到42%以上。
但現有的戶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則我國將出現其他不少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城市大規模貧民窟的現象。
由於戶籍制度在大城市放開的阻力較大,而且如果就業環境允許,農民更願意選擇離家較近的城市實現永久性遷移。預計今後更多的資源將向中小城市分配,擴大其就業容納能力,改善其生活環境,加強其公共服務水平,使這些城市的戶籍制度有條件向進城務工人員徹底放開。
城市化進程將推動中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加速增加,非農務工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約為40%,預計未來10年將提高到50%。考慮到相當一部分轉移勞動力已經實現「完全遷移」,其收入增長將劃歸城市部分,因此原有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將比統計中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更快。
證券界
6. 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趨勢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
人民幣難成自由兌換貨幣,穩健升值是大勢所趨
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高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約4.5%。
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我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我國利率匯率改革、資本市場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提高。
相對於我國經濟規模和外貿佔全球總量的比例,目前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已明顯滯後,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監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現有主要國際貨幣尤其是美元的沖擊,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預計今後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至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75.7萬億元左右,按目前匯率計算,大約相當於11萬億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屆時我國經濟規模可能接近美國水平,超過日本一倍,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20%。
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也將年均增長8%,仍將快於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國外貿總額至2020年將達到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占屆時全球貿易總額的13%。並且我國外貿將由順差轉為逆差。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將大致與我國外貿佔全球貿易的比例相當,而人民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例或許更高。
人民幣國際化的羈絆依然存在。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貿易和投資的雙順差阻礙了人民幣的輸出,而這是本幣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即使外貿和投資全部以人民幣結算,出口和投資雙順差也將吸干通過進口支付和對外投資流出的人民幣,造成境外人民幣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匯儲備來支持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匯的流入換取人民幣的輸出。
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還將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拓展,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提供較充分的可供投資的「資產池」。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將更加市場化,使得持有人民幣的風險降低。資本項下的資金進出管制將放鬆,以滿足人民幣資產投資者對投資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動性要求。
這些趨勢都將推動我國貨幣金融調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內,人民幣依然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但人民幣穩健升值則是大勢所趨。預計至2020年對美元將累計升值60%以上,先慢後快,年均升值約4.5%。
趨勢之二: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
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
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較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車市場高速成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
過去10年,我國汽車生產和市場以超過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長,私人消費成為推動我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最大的動力。10年之後,汽車在我國城市的普及程度將像今天的彩電一樣,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擁有兩部或多部汽車將非常普遍,汽車也將大規模地進入農村地區,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為生產資料的車型,如輕卡、皮卡和越野車等,將在農村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像的要快,這一天將在2015年來臨。202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今年翻一番。屆時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1.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將給能源和環保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中國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同時繼續提高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技術。技術進步將促使中國汽車工業縮小同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
如果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我國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率先突破,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擁有各類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
2020年,我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比例將會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隨著汽車的大量出口,中國將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
10年前,中國有110家整車生產企業,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的產量占整個國內產量的44%。2008年,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數雖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團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個百分點,為48.7%。未來10年,三大集團在國內的地位有可能面臨其他企業後來居上的挑戰。
趨勢之三: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
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
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國能源政策將面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加強。兩者將共同推進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
近年,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自2004年的1.6逐漸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發展中國家和新型經濟體極其罕見。如果這一相對於發展中國家超低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夠維持,今後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8%的情況下,能源消費將年均增長約4%,至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45億噸標准煤,相當於32億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總和。
國內能源的增產將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過進口滿足。預計2020年,我國能源凈進口將超過八億噸標煤,相當於5.6億桶油當量,約佔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1/5。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快速推高能源價格。以石油為例,10年後原油價格將沖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變價),至少牢牢站穩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氣、液化氣以及鈾的實際價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沒有懸念。
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正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後10年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頭號國際議題。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費增加約20億桶油當量,其中我國消費增量佔一半以上。
大力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陽能等非碳基能源,並大力發展和推廣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潔能源技術,是我國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預計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例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趨勢之四:銀行走向「金融百貨公司」
銀行杠桿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
未來10年,我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以「融資中介」為核心向以「財富管理」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佔比將明顯下降。
未來銀行將減少對靠存款籌集資金的依賴,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桿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
未來銀行對客戶的意義不再是「存錢罐」和「貸款批發商」,而是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產權經營等多個領域的「金融百貨公司」。對客戶的財富資產管理將是銀行最核心的業務。
未來銀行在代客理財時,投資領域將從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領域擴展到結構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藝術品。
銀行將不再以櫃台服務為主,目前在銀行網點供客戶繳費、存取款、查詢的金融終端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網上銀行將完成過去只能在銀行網點辦理的各種業務。作為銀行為客戶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銀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將有大的飛躍。
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逐漸向銀行滲透,出於追求規模經濟和分散風險的考慮,大銀行不得不採取兼並、收購等手段,擴大自身規模,以提高競爭力,由此將催生一批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為金融加速器,銀行杠桿化產品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銀行消費信貸推動消費者杠桿化率提高,對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戰略發揮積極作用。
趨勢之五: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
創新將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分天下」。
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服裝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未來10年服裝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趨勢,休閑生活理念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滲入服裝消費,人們更加追求通過服裝顯示自己的文化層次和品位。
我國服裝市場的發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國服裝企業數從僅約兩萬家增加到近30萬家,從業人員從不到百萬增加到超過400萬,服裝產量從不到20億件增加到超過200億件,服裝出口從約1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成衣出口總量佔全球出口總量份額超過三成。目前我國城鎮人均衣著支出超過1000元,是農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來城鄉服裝消費市場都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
相對於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目前我國服裝、家用、產業用紡織品消費纖維的比重為53:33:14,與本世紀初的68:22:10相比,服裝佔比明顯下降,預計10年後,這一比例將演化為40:35:25,類似於當今歐美國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來10年,我國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及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張,覆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葯衛生、軍工等領域。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
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提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將突破4000萬噸,保持在全球總加工量中40%的比重。
趨勢之六: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
潛力最大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未來10年,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將快速融合,形成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範式———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和創意元素的融入將提升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互聯網等數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將極大地激發全民創意,並將加速創意的商業化實現。今後10年大量文化創意企業將層出不窮,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數個綜合性旗艦企業。2020年,這些企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將從目前的3%提高到約7%。
今後10年將是我國文化消費高度繁榮的10年。傳統文化產業在自身升級發展的同時,將加速向其他產業的滲透。文化和創意將大規模地作用於旅遊業、製造業甚至農業等其他產業,全面催生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經濟,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未來10年,擴大內需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將為文化創意經濟的發展添加新的催化劑。潛力最大的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高新技術將是文化創意經濟的加速器。數字傳播技術傳入千家萬戶,使個人隨時隨地參與和發表創作成為可能,數以億計的網民是一筆非常巨大的創意資源。
個人化屬性強烈的數字傳播技術還將催生無數中小文化創意個人和企業。目前,我國已有約32萬家注冊登記的文化企業,從中將會崛起一批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跨地區的文化多媒體集團,其中將會產生三到五家跨國界的超大型旗艦集團。
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將在專業化、精細化的細分市場各領風騷,但大量零散的創意人才和企業趨向於按領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區域集聚。這些文化創意集聚區也將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趨勢之七:網路生活進入物聯網階段
「物聯網」將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最近"物聯網"這三個字開始迅速走紅。也是,每天一堆所謂的"物聯概念"往漲停板上封,想不紅也不行。
未來10年,計算機、互聯網、通信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將加速相互融合,我國消費電子產業融合創新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物聯網將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廣泛應用,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消費類數碼產品設計將呈現出更加便攜化、個性化的趨勢。小型化、超薄化並具有時尚、輕巧、簡單易用特性的數碼產品將成為消費的主流。綠色技術成為消費類電子產業首要關注的焦點,節能、環保、健康的產品設計理念,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主要發展趨勢。
未來10年,高科技結合人性化、個性化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技術追求和研發哲學。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催生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應用不斷涌現,消費電子產業的邊界將日益模糊,產品門類五花八門。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網液晶電視、大容量快速存儲技術、高清晰數碼影像產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終端等產品將實現結構的不斷創新和彼此無縫連接,在工藝設計領域趨於實現人與信息的充分完美結合。
數字家庭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未來的強勁增長點。信息技術的家庭應用實現了家電產品高度的數字化和聯網化。
數字娛樂產品設計更注重個性和時尚,更強調用戶的情感體驗和用戶界面的設計,追求讓用戶在使用中得到樂趣甚至是驚喜。工業設計由產品設計轉向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由硬體設計為主轉向軟硬體設計融合。超薄產品進入普及時代,無數新產品將以更輕、更小的面貌呈現。
健康消費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創新的主流之一。消費者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特別是家電產品的關注點已從價格向產品、技術、品質和使用成本轉移,尤其對節能降耗的關注度普遍提升。
未來10年,「物聯網」這個高科技名詞將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規模應用,掀起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它通過感應器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形成普遍連接的互聯網路,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神奇整合。藉助「物聯網」,人類能夠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全新的網路新體驗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趨勢之八:糧食長期處於緊平衡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
未來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善,將對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人口總量增加。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左右,糧食工業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調控下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糧食需求的增長將在10%左右,需求剛性較強。
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10年我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但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大幅增產的難度加大,我國糧食中長期仍處於緊平衡狀態。
未來10年應著眼於糧食安全的國際視角,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糧食安全觀;著眼於我國豐富的食物資源,樹立以穀物為中心、糧食為重點的綜合化食物安全觀,最終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水平。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等,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投入加大等因素影響,我國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卻不斷上升。2008年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1%。預計到2020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1.13%。根據糧食安全戰略目標規劃,到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5.5至16億畝,糧食產量將達到5.7至5.9億噸。若此期間,糧食單產能保持年均增長1.70%以上的較高水平,到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將突破六億噸關口,達到6.1至6.3億噸,步入一個新台階。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良種將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首要因素,預計未來10年,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覆蓋率將接近100%,大豆將提高到95%以上,良種因素可使糧食單產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將會不斷提高,預計未來10年,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10%左右;農業機械化可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和提高糧食單產,預計到2020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實現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
生態農業和轉基因技術對未來10年我國糧食生產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和環保的發展模式,是一個長期趨勢,短期內還不會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對於轉基因技術的爭議也難以很快得出明確結論,因此主糧大規模轉基因商業化種植仍將受到嚴格限制。
要保障未來10年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做到「四個確保」:確保糧食總產量持續穩步上升,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突破5.5億噸,人均糧食佔有量實現400公斤;確保我國大宗穀物基本自給,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給率力爭恢復到55%—60%,豆類、蕎麥、穀子等小雜糧擴大出口;確保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相當於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麥和稻穀的儲備量分別保持在50%和25%左右;確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現代糧食物流系統。
趨勢之九: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
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我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份額和地位
未來1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基本完成從「新興加轉軌」向成熟市場的過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
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大為拓展,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全面發展,市場層次更為豐富,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展、提升,成為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未來10年,上海將躋身於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備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OTC衍生品、產權交易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創業板主戰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將給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注入生機。
2020年,滬深市場市值將達到80—100萬億元人民幣,比目前翻兩番,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從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其中共同基金、信託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基金和社保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的份額將佔到90%左右。
屆時債券市場規模將超過股票市場,可能會是股票市場規模的2至4倍,債券融資占國內金融機構部門融資的比重將從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將陸續推出,能源、金屬、農糧畜牧產品等期貨品種日趨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債券期貨和外匯期貨也相繼推出。
在我國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擴展的同時,其市場化改革到2020年也將基本完成。
市場各主體分工更加明確。一是市場在產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監管要求上,將具有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多個層次。二是監管部門的主要職能將從目前代替市場對發行人和投資者作實質性判斷和審批,轉變為完善各市場的監管規則並監督市場參與者執行。三是投資者可視其需要自主選擇參與哪個金融市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監管部門決定其參與哪個市場以及如何參與。
未來10年,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之內,外國企業很可能有望獲准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同時更多優秀的外國企業可以在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隨著資本流動限制的逐漸放鬆和外匯管制的不斷改革,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機會。預計到2020年,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會成為上海、深圳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掌管投資資金將超過2000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國債將成為外國央行外匯儲備資產的一部分,我國的企業債也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全球資產組合的組成部分。其次,人民幣「外國債券」,即國外政府、企業在中國大陸發行以人民幣為面值的債券,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還將出現相當規模的人民幣「歐洲債券」市場,我們認為中國香港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歐洲債券」的主要市場,上海也將為人民幣「歐洲債券」交易提供離岸市場服務。
趨勢之十:城鎮化率將接近六成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未來1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八億,城鎮化率將接近60%。與發達國家普遍的80%的城鎮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計劃生育政策將長期實行,因此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城鎮人口增加與過去20多年一樣,將主要來自農村人口的轉移。
按戶籍計算,我國目前城鎮人口不到五億,比常住人口少一億多。這一億多城鎮常住人口屬於「不完全遷移」,其特點是單身、短期流動,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費、權利行使和保障都在農村地區進行。這部分「不完全遷移」人員今後若得不到制度設計的保障,將成為中國社會重大的不穩定因素。
因此,現有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關的配套公共服務的完善是大勢所趨。預計未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將加快,進一步清除農村進城務工勞動力在城市落戶的體制和制度障礙。由此,今後10年我國實際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約37%提高到42%以上。
但現有的戶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則我國將出現其他不少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城市大規模貧民窟的現象。
由於戶籍制度在大城市放開的阻力較大,而且如果就業環境允許,農民更願意選擇離家較近的城市實現永久性遷移。預計今後更多的資源將向中小城市分配,擴大其就業容納能力,改善其生活環境,加強其公共服務水平,使這些城市的戶籍制度有條件向進城務工人員徹底放開。
城市化進程將推動中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加速增加,非農務工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約為40%,預計未來10年將提高到50%。考慮到相當一部分轉移勞動力已經實現「完全遷移」,其收入增長將劃歸城市部分,因此原有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將比統計中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更快。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是;未來中國將逐漸探索出自己的經濟模式並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但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通過對環境的掠奪和高強度的破壞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缺乏可持續性。在「低碳經濟是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這一國際共識初步達成的背景下,作為世界上的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二氧化硫排放國、煤炭消費國和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一方面,在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是世界工廠,製造業在GDP中所佔比重高,第三產業不發達,經濟結構明顯偏「重」;另一方面,中國在新能源技術、能效技術、碳匯技術等低碳技術領域創新水平總體上還比較弱,而且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推行低碳經濟,我們也面臨著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
但是,應當看到,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推動低碳經濟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一是強大的國有部門是政府推行政策的強有力工具。一旦中央政府關於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意志確定下來,國有部門就會成為執行國家意志的直接手段。二是國家對經濟具有強大的干預能力。國家可以通過各種經濟和金融工具,控制和影響國有部門和非國有部門的投資方向。中國未來在多項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將助推結構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凸顯。傳統產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高新技術產業則被賦予更高期望,東盟這個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無疑將為中國未來的外貿形勢增添發展動力。與此同時,中國將繼續加大對非洲、拉美、中東歐和中東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優化外貿的主體、商品、市場和貿易方式結構。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加快。
眼下,最主要的是經濟結構轉型。由土地財政、房地產帶動經濟發展成為高附加值出口外貿經濟。這個轉變的過程需要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有極大的突破。但是你看,很多官員都能成為中科院的院士,你就能明白,轉不了。而且,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然沒有轉變,土地出讓金依然是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每年上萬億的金額。中央對地方已經失控了。中國經濟必定會硬著陸。沒人能改變這個趨勢。
7. 中國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
實體經濟面臨轉型和創新的挑戰,發展趨勢盛極必穩定一段很長的時期,動態平衡
8.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過半。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又邁出新的步伐。
這一局面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要把思想認識進一步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統一到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上,狠抓政策落實,解決突出問題,確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期完成,實現「十一五」順利開局。
經濟增長、百姓受惠,「三高一低」局面良好
進入「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黨中央、國務院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積極應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
「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總體形勢是好的,出現一些新的積極變化,基本面是好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說。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經濟形勢呈現「高增長、高效益、高就業、低通脹」的「三高一低」態勢。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達10.9%,國內生產總值達9.4萬多億元。
效益的增加是經濟形勢良好的集中反映。上半年國家和群眾的「錢袋子」都鼓起來了。財政增收3614億元;企業利潤大幅提高,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107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8.9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2%。
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業問題在上半年也得到改善,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0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67%。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漲幅回落,繼續保持低通脹態勢。
更值得欣慰的是,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出現一些可喜的變化,企業自主創新取得進展,新產品產值增長28.5%;一些附加值高的行業如機械、電子增速加快,分別同比加快7個和6.5個百分點;水泥、電解鋁、煉焦等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開始有所下降。
作為經濟發展「重中之重」的農業成為一大亮點。夏糧連續第三年獲得豐收,總產量達1138億公斤,增產74億公斤。記者日前在河南孟津縣、偃師市的糧站看到,農民開著裝滿糧食的拖拉機、三輪車排隊售糧,這邊小麥入庫,那邊就能拿到售糧款。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了11.9%。
與此同時,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有關配套措施陸續出台。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開始運行,西部地區4880萬農村學生全部享受了免學雜費政策。全國有3.7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
上半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主要是由於中央科學判斷形勢,採取一系列正確的政策措施,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同時也反映出在推動發展和改革進程中,各級領導幹部對科學發展觀在認識上有了新的提高,實踐上有了新的進展。
審時度勢、主動調控,經濟航船平穩快速前行
新盤價格漲勢趨緩,二手房交易有降溫跡象。上半年,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漲幅回落3.3個百分點。房地產調控政策對樓市的影響逐步顯現。
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只是上半年眾多調控政策中的一例。從財政支農資金的大量投放,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加強;從提高銀行貸款利率,到收緊土地閘門;從改善煤電運支撐條件,到加快調整產能過剩行業……中央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果斷有力,直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及時而有效。
「多予、少取、放活」,3000多億元「真金白銀」在今年陸續兌現,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邁出堅實的第一步。財政部部長金人慶說,目前,中央財政為農村稅費改革安排的782億元轉移支付資金已經撥付各地。
針對柴油等農資漲價問題,中央財政今年增加125億元補貼資金,對種糧農民柴油、化肥、農葯等生產資料增支實行綜合直補,6月底前全部兌現到農民手中。針對小麥價格下降的趨勢,國家還出台了《200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
「夏糧增產140多億斤,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近12%。上半年農村經濟的好形勢,就是對中央惠農政策的現實回應。」農業部的專家說。
投資增長過快,是近幾年經濟發展的一大頑症。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年初的「兩會」上,黨中央、國務院就對防止投資反彈作出周密部署,新一輪調控立即啟動。
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8日起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這是我國自2004年10月份加息以來首次提高貸款基準利率,對投資增長過快發出了鮮明的警示信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憲容說。
人們注意到,這一次央行僅上調了貸款利率,並沒有調整存款利率。這可以既控制投資過快增長,又不會對消費產生負面影響,調控的手法更加柔性、靈活。
根據形勢的變化,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又決定從7月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些政策正在發揮作用,6月份的貸款增加額就比去年同期少增了706億元。」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司長鄭京平說。
與此同時,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銀監會《關於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的意見》。各地也從是否符合國家行業規劃、產業政策等方面,對今年以來的新開工項目在自查基礎上進行全面清理。國土資源部還下達了2006年全國土地利用計劃,繼續堅持從嚴從緊安排用地的原則,總量維持2005年水平。
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是一個需要攻堅破難的任務。3月份,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之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陸續推出水泥、電解鋁、鐵合金、焦炭、煤炭等行業的調整政策,扶優汰劣。上半年,水泥、電解鋁、煉焦、鐵合金投資下降0.8%、1.8%、2.4%和20.9%。一些優勢企業實現強強聯合,一批落後生產能力被依法淘汰。
房價上漲過快,老百姓意見較多。黨中央、國務院對這一問題高度重視,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九部門《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一些人買不起房、市場上又缺乏中小戶型的情況有望得到改善;同時,盲目追求大面積住宅、消費過度的傾向也將受到一定的抑制。
解決經濟生活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改革,也在奮力推進。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農村綜合改革繼續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擺上重要位置。適當提高成品油價格,建立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適當補貼的機制。金融體制改革也取得新的進展。中國銀行在香港和上海鳴鑼掛牌。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資本市場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准確,對存在的問題及早發現,採取的措施切實有效。這些都成為推動經濟既快又好發展的重要保障。」鄭京平說。
總結經驗、抓住機遇,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良好開局
與以往經濟加速伴隨物價不斷攀升和煤電油運全面綳緊不同的是,上半年經濟較快增長而物價漲幅出現明顯回落,煤電運瓶頸得到緩解,協調性進一步改善。
堅持科學發展,才能保證經濟沿著又快又好的軌道前行。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加強農業不動搖,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和促進重點行業健康發展,支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積極做好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工作……這些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措施和做法確保了上半年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也為全年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時機和力度,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說,實踐表明,中央在調控時機上,根據經濟運行態勢,審時度勢,保證了經濟在適度增長區間的平穩較快增長;在調控切入點上,根據經濟「冷熱」狀況不同,採取不同對策;在調控節奏上,注重預調和微調;在調控實施原則上,不是全面擴張或緊縮,而是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在調控手段上,既運用以往幾次宏觀調控的成功經驗,又根據新的情況有所創新。
9. 中國未來5年國內經濟形勢發展趨勢如何
擴大內需和技術進步將是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從而激發出各個方面特別是民間所蘊藏的活力,外國資本也會加大向中國的投入。
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中國改革與發展在這5年裡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是難能可貴的。
中國有可能在2015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從而恢復其直到十九世紀末一直想要的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