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本銀行經濟的影響

日本銀行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7 21:38:21

❶ 9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表現在哪些方面

日本經濟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資產全面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大量倒閉。1991年前後,負債額在1000萬億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在1萬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產企業年均高達14000家左右。
(2)商業銀行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大批金融機構破產。關於泡沫經濟破滅對不良資產的影響,日本政府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銀行廳才首次宣布,按照國際通行國際會計標准計算的日本銀行業不良資產已經達到50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個估計偏低,有西方人士認為,到1995年8月,日本銀行業未清償貸款總額已經超過日本GDP總額,而未清償貸款的1/4是不良資產。
(3)國內消費不振,投資需求減少。泡沫經濟破滅後,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占日本GDP60%的個人消費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續下降。
(4)通貨緊縮、經濟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費物價指數均為負增長,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貨緊縮使企業銷售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加重,居民消費心理惡化,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債務危機加重。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其中,1992-1994年連續3年出現了零增長。

日本房地產泡沫:東京都一地的地價超過了美國全國地價總和

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60年間,世界房地產領域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進入90年代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再度震驚了世界。

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兩倍。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❷ 日本的經濟危機開始後的經濟現象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契機是1989年5月。
日本資產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使日本政府逐漸感受到了壓力。1989年5月,日本銀行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將維持了兩年多的2.5%的「超低利率」提高至3.25%。
1989年底,主張不惜一切代價抑制泡沫的強硬派代表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長,上任伊始,他就將中央銀行貼現率由3.25%提高到4.5%,結束了日本的超低利率時代。當時日本央行採取了緊縮銀根、限制不動產貸款等對策。貨幣政策開始緊縮後,貸款成本增加,土地投機漸冷,土地價格下跌,隨之房價下跌,銀行出現呆賬壞賬。同時,企業融資成本增加,投資者預期不樂觀,大多數股票開始出現疲態。
1989年5月日本的貨幣政策開始緊縮後,大多數股票開始出現疲態,上漲的大多是日經225指數成份股。
在日本緊縮貨幣政策之後,美國的投資基金大量買進對日經225指數有影響的成份股推動指數不斷上漲,同時又在指數期貨拋空日經225指數期貨。當在日經225指數期貨有了足夠的拋出倉位後,就大量的拋出對日經指數225有影響的股票。可想而知,日經225指數引起下跌。
1990年美國強烈地批評日本股市的封閉交易,批評日本的企業集團互相持股的種種行為。並對具體的對日本提出要求:
(1)將日本的銀行持股標准由5%降低到2%;
(2)取消綜合商社不得持有製造業企業股份的限制;
(3)強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
這一規定的實施,直戳日本股市的要害,同時暗藏殺機。這樣日本股市裡將會有大量的本來是企業常期互相持有的股票要流入市場,突然要有大量的股票流入股票市場,股價必然會大跌。在日本股票市場里,企業間相互持股是慣例,一般是常持有不想上市流通的。特別是銀行持有的大量股票要求減持,在牛市裡是違背和錯失銀行持股獲大利的機會,一旦銀行拋出大量股票,也必然會引發恐慌性大跌,而導致股市崩盤。

❸ 日本商業銀行的發展

日本在其特有的經濟體制、社會文化差異的影響下,形成了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風險投資模式,其發展已歷經兩次興衰,目前正處於第三次興盛發展期,商業銀行的主導地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我國與日本在社會文化及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方面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日本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關鍵詞:商業銀行,風險投資;日本模式;借鑒 一、日本商業銀行風險投資模式評述 (一)日本商業銀行風險投資的歷史回顧 1.第一次風險投資浪潮(1970—1973年) 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經濟高度增長即將結束,通貨膨脹率大幅下降,大藏省放寬了金融緊縮政策,銀行投資開始活躍,金融界也開始追求「產業結構的知識集約化」經濟。 資料來源:[日]秦信行,上條正夫:《風險金融的多樣化》,日本經濟新聞社,1996年,第34頁。表中所投資數量截至1974年9月。 從表1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成立的風險投資公司大多數是以大銀行、證券公司出資為中心成立的。由於這一期間還沒有適合風險投資存在的環境,一方面新興企業很難上市融資,另一方面缺少面向新興企業的資本市場,政府也沒有制定有關商業銀行從事風險投資的法律法規,因此作為主要出資人的大型商業銀行出於自身安全性、盈利性的考慮逐步背離了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初衷,開始把投資、融資的重點移向了快要上市的中堅型企業,並進行了大量的金融業務,如借貸、商業票據、租賃業務等。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很快就結束了這次風險投資浪潮。 2.第二次風險投資浪潮(1983—1986年) 此次浪潮是在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的沖擊後,日本各界逐漸意識到日本產業發展的出,路應該是通過技術革新走節省能源及「輕小化」道路的背景下產生的。日本對暫不能公開上市的盈利性風險企業開展了「店頭」市場(Oven-the-counter market,簡稱OTC)業務,建立了店頭市場的電子報價系統,店頭市場公開基準的降低及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實施,激化了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而此時日本的各大企業正面臨著經營不景氣。所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了尋找資金的出路,也為了奠定未來的業務渠道,紛紛轉向風險企業,從而為此次風險投資浪潮的到來創造了一個適宜的金融環境。 從表2可以看出,在這次浪潮中,風險投資公司的成立仍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中心,但也出現了一些以大企業和國外資本為出資中心的風險投資公司,特別是地方銀行為迴避風險也開始積極參與其中。但由於銀行偏好於低風險,所以更願意把資金貸給傳統產業,因而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受到了較大制約。從表3可以看出,1985至1993年,日本風險投資最主要的投資領域是製造業,占年風險投資額的40%左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在這次浪潮中,銀行領導的風險資本有力的支持了日本的電子、計算機產業,尤其是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使日本在這些產業形成了長期持續領先的優勢。 (二)日本風險投資模式的主要特點及缺陷分析 附屬於大銀行的風險投資公司是日本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特點而形成的風險投資模式。在日本,70%的風險投資是由大型商業銀行參與設立的,其管理層大多是由金融機構委派,因此其性質更接近綜合性金融業的組成部分。而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的主要形式就是銀行貸款,和真正的「投資」還有著實質性的差別。這種單一的資金來源和間接融資屬性雖然能夠提供比較雄厚的資金,但同時也制約著風險投資機制的發展與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於風險投資公司只是大型商業銀行的一個附屑機構,在投資決策上,投資公司經常會受到由大銀行委派的管理層的過多干預和影響,致使決策程度復雜化,運作比較保守,往往使得風險投資演變成普通投資,背離了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初衷。 第二,銀行的貸款是以資產擔保的形式來取得的,這對於中小型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意味著很難取得充足的貸款;要取得非擔保貸款,必須經過「研究與發展型企業育才中心」的高新技術認證,而這一過程不但程序復雜,而且花費時間長,往往致使企業喪失重要商機。 第三,由於養老基金被禁止用於風險投資,家庭個人具有傳統的儲蓄情結,國外風險投資家很難進入,致使日本的風險投資缺少穩定、相對獨立的資金供應,並可能由於風險資本的高失敗率而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沖擊。 第四,商業銀行不具備獨自進行風險投資的能力。銀行的社會責任是保持金融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因此作為商業銀行不能擔負起風險投資的潛在風險。另外,商業銀行受行業性質所限不能培育出風險投資所需的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在日本當時的金融制度下,商業銀行也不可能成為獨立的風險投資人。 第五,日本的風險投資退出渠道不暢,商業銀行無法確保風險資本的收回。風險投資從風險企業退出有三種方式:首次公開發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被其他企業兼並收購或股本回購和破產清算。其中IPO是收益最高的退出形式,往往被優先考慮。但是在日本,風險投資退出渠道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首先,日本二板股票市場不發達,限制了風險投資公司所擁有股份的變現增值,再加上不成熟的私募市場。使風險投資資金缺乏流動性,風險投資的良性循環就很難形成,其次,由於日本企業之間法人相互持股的資本結構,資本市場幾乎不具備企業控制權轉移的功能,企業並購活動稀少,這就堵死了風險投資退出的另一條重要渠道。 二、日本商業銀行風險投資的新發展 在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經濟至今仍未走出低谷,鑒於美國在1990年前經濟擺脫長期不景氣的過程中,風險企業的快速發展對其貢獻很大,日本社會各界已經認識到發展新興產業是實現經濟轉型、解決就業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走出低迷的出路之一,因此自1996年,就把培育風險企業列為各年度政府工作的重點,同時,日本銀行業在飽受泡沫經濟的巨大沖擊,元氣大傷之際,也積極尋求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到1995年已有不少銀行將風險投資列為重要的業務拓展目標。 (一)商業銀行積極參與風險投資 1.三和銀行制定風險投資培育制度,計劃在1995—2000年5年內對500家企業提供200億日元的融資或投資,其基本原則為: (1)創設對一家風險企業提供最高1億日元的無擔保特別融資制度,計劃5年間融資150億日元,融資對象以資訊、通訊、環保、流通業等風險投資型企業為主, (2)透過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事業組合直接投資於風險企業。 (3)成立「企業經營支援室」,發掘風險企業及支援風險企業的經營,負責對風險企業經營業績及投資可行性的評估,接受風險企業融資申請案件。 2.富士銀行則設立支援基金,對多媒體、醫療、流通業等行業的風險企業提供投資與融資。1995年8月,富士銀行出資48億日元與富士銀行風險投資公司合資成立投資事業專 內容提要:日本在其特有的經濟體制、社會文化差異的影響下,形成了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風險投資模式,其發展已歷經兩次興衰,目前正處於第三次興盛發展期,商業銀行的主導地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我國與日本在社會文化及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方面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日本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關鍵詞:商業銀行,風險投資;日本模式;借鑒 一、日本商業銀行風險投資模式評述 (一)日本商業銀行風險投資的歷史回顧 1.第一次風險投資浪潮(1970—1973年) 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經濟高度增長即將結束,通貨膨脹率大幅下降,大藏省放寬了金融緊縮政策,銀行投資開始活躍,金融界也開始追求「產業結構的知識集約化」經濟。 資料來源:[日]秦信行,上條正夫:《風險金融的多樣化》,日本經濟新聞社,1996年,第34頁。表中所投資數量截至1974年9月。 從表1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成立的風險投資公司大多數是以大銀行、證券公司出資為中心成立的。由於這一期間還沒有適合風險投資存在的環境,一方面新興企業很難上市融資,另一方面缺少面向新興企業的資本市場,政府也沒有制定有關商業銀行從事風險投資的法律法規,因此作為主要出資人的大型商業銀行出於自身安全性、盈利性的考慮逐步背離了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初衷,開始把投資、融資的重點移向了快要上市的中堅型企業,並進行了大量的金融業務,如借貸、商業票據、租賃業務等。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很快就結束了這次風險投資浪潮。 2.第二次風險投資浪潮(1983—1986年) 此次浪潮是在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的沖擊後,日本各界逐漸意識到日本產業發展的出,路應該是通過技術革新走節省能源及「輕小化」道路的背景下產生的。日本對暫不能公開上市的盈利性風險企業開展了「店頭」市場(Oven-the-counter market,簡稱OTC)業務,建立了店頭市場的電子報價系統,店頭市場公開基準的降低及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實施,激化了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而此時日本的各大企業正面臨著經營不景氣。所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了尋找資金的出路,也為了奠定未來的業務渠道,紛紛轉向風險企業,從而為此次風險投資浪潮的到來創造了一個適宜的金融環境。 從表2可以看出,在這次浪潮中,風險投資公司的成立仍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中心,但也出現了一些以大企業和國外資本為出資中心的風險投資公司,特別是地方銀行為迴避風險也開始積極參與其中。但由於銀行偏好於低風險,所以更願意把資金貸給傳統產業,因而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受到了較大制約。從表3可以看出,1985至1993年,日本風險投資最主要的投資領域是製造業,占年風險投資額的40%左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在這次浪潮中,銀行領導的風險資本有力的支持了日本的電子、計算機產業,尤其是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使日本在這些產業形成了長期持續領先的優勢。 (二)日本風險投資模式的主要特點及缺陷分析 附屬於大銀行的風險投資公司是日本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特點而形成的風險投資模式。在日本,70%的風險投資是由大型商業銀行參與設立的,其管理層大多是由金融機構委派,因此其性質更接近綜合性金融業的組成部分。而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的主要形式就是銀行貸款,和真正的「投資」還有著實質性的差別。這種單一的資金來源和間接融資屬性雖然能夠提供比較雄厚的資金,但同時也制約著風險投資機制的發展與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由於風險投資公司只是大型商業銀行的一個附屑機構,在投資決策上,投資公司經常會受到由大銀行委派的管理層的過多干預和影響,致使決策程度復雜化,運作比較保守,往往使得風險投資演變成普通投資,背離了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初衷。 第二,銀行的貸款是以資產擔保的形式來取得的,這對於中小型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意味著很難取得充足的貸款;要取得非擔保貸款,必須經過「研究與發展型企業育才中心」的高新技術認證,而這一過程不但程序復雜,而且花費時間長,往往致使企業喪失重要商機。 第三,由於養老基金被禁止用於風險投資,家庭個人具有傳統的儲蓄情結,國外風險投資家很難進入,致使日本的風險投資缺少穩定、相對獨立的資金供應,並可能由於風險資本的高失敗率而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沖擊。 第四,商業銀行不具備獨自進行風險投資的能力。銀行的社會責任是保持金融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因此作為商業銀行不能擔負起風險投資的潛在風險。另外,商業銀行受行業性質所限不能培育出風險投資所需的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在日本當時的金融制度下,商業銀行也不可能成為獨立的風險投資人。 第五,日本的風險投資退出渠道不暢,商業銀行無法確保風險資本的收回。風險投資從風險企業退出有三種方式:首次公開發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被其他企業兼並收購或股本回購和破產清算。其中IPO是收益最高的退出形式,往往被優先考慮。但是在日本,風險投資退出渠道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首先,日本二板股票市場不發達,限制了風險投資公司所擁有股份的變現增值,再加上不成熟的私募市場。使風險投資資金缺乏流動性,風險投資的良性循環就很難形成,其次,由於日本企業之間法人相互持股的資本結構,資本市場幾乎不具備企業控制權轉移的功能,企業並購活動稀少,這就堵死了風險投資退出的另一條重要渠道。 二、日本商業銀行風險投資的新發展 在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經濟至今仍未走出低谷,鑒於美國在1990年前經濟擺脫長期不景氣的過程中,風險企業的快速發展對其貢獻很大,日本社會各界已經認識到發展新興產業是實現經濟轉型、解決就業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走出低迷的出路之一,因此自1996年,就把培育風險企業列為各年度政府工作的重點,同時,日本銀行業在飽受泡沫經濟的巨大沖擊,元氣大傷之際,也積極尋求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到1995年已有不少銀行將風險投資列為重要的業務拓展目標。 (一)商業銀行積極參與風險投資 1.三和銀行制定風險投資培育制度,計劃在1995—2000年5年內對500家企業提供200億日元的融資或投資,其基本原則為: (1)創設對一家風險企業提供最高1億日元的無擔保特別融資制度,計劃5年間融資150億日元,融資對象以資訊、通訊、環保、流通業等風險投資型企業為主, (2)透過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事業組合直接投資於風險企業。 (3)成立「企業經營支援室」,發掘風險企業及支援風險企業的經營,負責對風險企業經營業績及投資可行性的評估,接受風險企業融資申請案件。 2.富士銀行則設立支援基金,對多媒體、醫療、流通業等行業的風險企業提供投資與融資。1995年8月,富士銀行出資48億日元與富士銀行風險投資公司合資成立投資事業專 門小組,計劃向200家中小企業投資,原則上對每家企業的投資上限確定為5000萬日元,另外對投資事業專門小組投資的企業提供50億日元的無擔保融資,而且設立業務審查室負責對目標企業的投資和審核。 3.安田信託銀行則於1995年8月開辦「風險企業應收賬款信託」,協助缺乏不動產等擔保品和不易白銀行取得融資的風險企業調度短期周轉資金。 4.日本其他大銀行對風險投資的融資與投資亦很積極,如:住友銀行與多媒體者合資設立「多媒體融資公司」,提供知識產權擔保融資,並與住友金融公司合資設立新的風險投資公司;大和銀行通過它的風險投資公司,投資於風險企業,每家最高500萬日元,地方銀行、信用合作社等地區性金融機構也相繼投入培育風險企業的行列。 (二)政府大力扶持風險投資 1.設立面向新興企業的證券市場,完善風險投資的進入與退出機制。1999年1月在東京創建了Tokyo Stock Exchange Mothers,2000年6月在大阪創建了Nasdaq Japan市場,地方證券市場也開設了面向風險企業的新興市場,如:名古屋證券市場的「成長企業市場」,福岡證券市場「Q-Board」等,再加上店頭市場的改革,為風險企業迅速上市提供了可能。風險企業能夠實現「IPO」,這是風險投資獲得高回報的最好出路,但並不是所有風險企業都能夠實現「IPO」,為增加風險資金的流動性,還要使風險資金有不同的「出口」,如兼並與收購(M&A),管理層收購(MBO)等,這就需要有一個成熟的私募市場。為了活化私募市場,日本《產業再生法》規定,在滿足一定條件下,M&A、MBO等可以享受稅法上的特例,簡化商法要求的手續,並能獲得財政、金融上的支持。同時,為了促進證券市場的流通性,1997年8月修訂了證券業協會規則,9月引進了詢價圈購(book building)方式,1998年12月,日本證券協會導人了做市商(market make)制度,這一制度作為買賣制度被MOTHERS證券市場採用。 2.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擔保,風險企業由於其超前性和新興性,即企業評估的困難和沒有實物擔保,銀行很難對其發放大額的貸款,通過政府擔保,如「全國信用保證協會聯合會」的建立,使銀行的風險融資信心得到了增強,在解決了新興企業種子期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制定相關法律使風險投資的資金多元化成為可能。1998年實施、2003年修訂的《中小企業等投資事業有限責任組合法》,將作為民法特例的有限責任投資事業組合制度法制化,以便在法律上保證組合成員的有限責任,從而促進了商業銀行作為個體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到2003年末,以此法為基礎已設立了364個投資基金。 可以看出,日本的風險投資模式雖然沒有徹底改變,但是轉型的前景已經明朗,附屬於銀行的風險投資公司的主導地位逐漸被合作模式的風險投資公司所取代,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商業銀行的擔保性融資開始向投資轉化,這說明有了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商業銀行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法人按照市場規則自主的參與風險投資,這不僅是商業銀行一項重要的業務創新,而且是日本經濟制度與組織的一次重大創新,更重要的是隨著商業銀行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的加大,日本的高新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日本的風險投資市場的運行機制也日臻完善。 三、日本商業銀行風險投資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和日本的金融體制有好多相近之處,都是間接金融佔主導地位,商業銀行擁有不斷增長的龐大的儲蓄資金系統,因此日本商業銀行風險投資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積極推動我國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的意義 1.促進金融制度創新,提高商業銀行的經濟效率 我國傳統金融體制的制度選擇往往是重視安全甚於重視效率。激烈的競爭使得商業銀行在傳統領域內利潤率下降,現實迫使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從事風險投資。回顧我國商業銀行近幾年的投資導向的變化歷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在1992—1995年的經濟增長期,經濟發展對可貸資金的需求量很大,國家對國企改革的政策重點是抓大放小,因此商業銀行紛紛提出「雙大戰略」,加大了對大企業、大行業的信貸投入;在1996年—1998年我國經濟開始軟著陸,買方市場日益顯著,需求約束逐漸增強,好的大企業開始選擇銀行。在這新的市場背景下,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向開始轉移,對個人的住房信貸和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業的信貸日益加強,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問題開始受到關注。從提高效率的角度來說,調整信貸結構,參與市場競爭,投資高科技風險產業,這是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因為,風險投資一旦成功,將給商業銀行帶來可觀的利潤。 2.促進高新產業發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日本第三次風險投資浪潮的進程表明,在一國經濟低迷時,需要通過風險投資來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而目前我國的市場需求增長進入平台期,人們對未來的經濟信心不足,商業銀行如果能夠進一步加大對高科技的風險產業的投資,促使高新產業盡快形成規模,那麼將會為國民經濟創造出多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3.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進入21世紀以後,世界經濟正加快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資金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商業銀行積極參與風險投資,加大對高科技風險產業的投資力度,對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轉變,具有及其重要的促進和保證作用。 (二)我國商業銀行從事風險投資面臨的主要問題 1.分業管理體制對商業銀行的嚴格束縛,使商業銀行缺乏金融創新的政策空間 風險投資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股權方式參與投資,而在我國目前的金融管理體制下,商業銀行不能直接從事股權投資,這無疑使得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空間受到了極大制約。 2.缺乏相應的風險控制工具 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控制交易風險,由於投資銀行的業務一般是場外交易且金額巨大、結算分散、沒有保證金制度和每天結算頭寸制度,因而交易風險比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大得多,同時,由於我國的資本市場不發達,存在諸多缺陷和約束,商業銀行很難在資本市場上從事交易,也缺乏交易所必要的金融工具。因此,創新控制交易風險的金融工具就顯得十分重要。 3.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的成本高 首先是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缺乏風險資本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商業銀行很難利用資本市場進行風險投資,而非市場性交易往往會導致經濟上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其次是風險成本很高,由於整個社會信用擔保制度不完善,缺乏優秀的資信評估、貸款信息搜集等中介結構。商業銀行很難通過風險擔保來分散和減少風險。 (三)對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積極參與風險投資的建議 1.政府部門和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要給予必要的支持 我國應借鑒日本政府導向型經濟模式下的技術創新支持體系和法律結構,因為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模式與日本戰後的經濟模式相近,而且我國的政府與日本政府都表現出強勢。目前我國已在致力於建立一種機制,鼓勵社會資金投入高科技領域,並籽出台支持高科技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但就風險貸款而言,中央銀行還應該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比如允許商業銀行按市場化利率計息,以充分調動商業銀行進行風險投資的積極性。 2.商業銀行必須以一個市場投資者身份參與風險投資 日本風險資本產權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組織機構的附屬性,而其附屬性來源於缺少獨立的出資人。只有獨立的出資人,特別是基金組織,才不會對風險資本的各方面權利加以限制,使其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運作,使具有雙向激勵與約束功能的獨立的有限合夥制公司得以形成。這種有限合夥制有效的將資本與專業人才有機的結合起來,明確了責、權、利,可以減輕商業銀行承擔的風險和責任。在我國,鼓勵商業銀行通過與國內外的投資銀行、大中型企業、優秀的風險投資家及民間資本共同出資組建股份制風險投資公司,從而成為風險投資市場上主要的投資主體,這也是降低商業銀行參與投資的風險和提高業務管理水平最為有效的方式。 3.健全風險資本進入與退出機制 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的這部分資金投入,目的不是對被投資企業經營權的佔有和控制,而是盡快收迴流動資金並獲得投資回報,因而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就成了風險資本良性循環的關鍵之一,也是商業銀行參與風險投資的一個重要保障。我國雖然建立了面向新興企業的「中小企業板市場」,但市場依然缺乏活力,尚需要各個參與方的共同努力。所以我國要盡快完善法制和非法制的內外相互制約的系統,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建成一個具有多層結構的成熟並有活力的資本市場,從而完善風險投資的進入與退出渠道。

❹ 金融危機對日本造成的影響

受出口疲軟和企業開支急劇萎縮等因素影響,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日前正式陷入經濟衰退,這是七年來日本經濟第二次出現衰退。分析人士警告說,未來日本經濟有可能進一步下滑。 日本內閣府本月17日公布的統計速報顯示,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較上季度下滑0.1%,按年率計算則下降0.4%。修訂後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季度下降0.9%,按年率計算降幅為3.7%。一般而言,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即為衰退。因此,上述數據表明,目前日本經濟已陷入衰退。 日本上一次經濟衰退發生在2001年。當時受美國技術股泡沫破滅影響,日本經濟在2001年第二季度陷入衰退,直至當年年底。 分析人士認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美國和歐盟等日本主要貿易夥伴經濟明顯降溫,導致日本出口疲軟,這是日本經濟陷入新一輪衰退的主要原因。 日本經濟從2002年開始恢復增長,主要靠的是出口拉動。一些研究機構測算,出口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六成。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日本主要貿易夥伴美國和歐盟的經濟受到沉重打擊。美國和歐盟減少對日本汽車、電視和機械製品的進口,導致對出口高度依賴的日本經濟萎靡不振。外需減弱使日本企業利潤下降,眾多小企業破產,並造成工人工資下降和失業率上升。 日本財務省20日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日本貿易出現約639億日元的逆差。當月日本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分別大幅減少了19%和17.2%,對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也下降了4%,這是日本對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6年多來首次減少,表明金融危機不僅重創歐美經濟,對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影響也開始顯現。 自去年夏天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日本金融市場與美國和歐洲主要金融市場一樣,也出現持續動盪局面,這也對整體經濟產生了沖擊。截至本月19日,東京股市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已較今年年初下跌約44%。股市大跌對企業融資和個人消費開支均有不利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今年第四季度日本經濟還可能面臨更嚴重的下滑。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在今年9月份升級為全面的金融危機,其影響將在第四季度顯現。此外,歐盟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也正式進入衰退。這些因素都將對第四季度日本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日本經濟和財政政策大臣與謝野馨17日在記者招待會上承認日本經濟陷入衰退,他還認為在目前世界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未來日本經濟可能會繼續下滑,並暗示2009財年日本經濟可能出現負增長。 新華網東京11月16日電(記者劉贊)日本東京財團研究員關山健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金融危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 盡管日本受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與歐美相比較為輕微,但間接影響比較嚴重,其表現主要有兩方面——股市低迷和出口疲軟。 關山健說,金融危機對日本的直接影響體現在:日本地方銀行持有的次貸相關金融商品相對自有資本比例較高,隨著這類金融商品的貶值,地方銀行經營惡化。此外,一些由美國雷曼兄弟公司投資的企業因雷曼公司破產而破產。盡管如此,金融危機對日本經濟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大。 「但日本受到的間接影響比較嚴重,一是股市低迷,二是出口疲軟,」關山健說。他進一步解釋道,金融危機導致日本股市資金外流,股價暴跌。股價下跌的影響已超出虛擬經濟范疇。 他說:「由於日本的銀行一般都大量持有融資企業的股份,並將其作為自有資本的一部分,因此股價下跌意味著自有資本的減少,很多銀行便收回貸款而且拒絕新的貸款,其結果是,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從銀行貸不到款,資金周轉困難。此外,歐美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對歐美的出口疲軟,日本實體經濟受到打擊。」 關山健說,為應對金融危機,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對策。比如,重新恢復於今年3月失效的金融機能強化法並對其進行修改,使國家可以對自有資本縮水的銀行、特別是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為嚴重的地方銀行注資。此外,日本政府還通過增加補充預算、實施綜合經濟對策,以應對經濟下滑。 但關山健指出,近年來日本內需很弱,經濟主要靠出口支撐,估計在出口恢復前日本經濟不會好轉。 關山健同時表示,金融危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也並非全是負面的,危機使日本大企業利用其擁有的雄厚資金以低價收購國外企業成為可能。今年1月至10月,日本企業對國外企業進行的合並、收購及出資總額累計約6.67萬億日元,為去年同期的約3.7倍,創歷史最高紀錄。 希望採納,謝謝

❺ 金融危機對日本的影響有多大

一、金融危機對日本金融業的影響

美國此次爆發的次貸危機對整個日本金融業而言是一個沉重打擊。相關數據顯示,日本四大銀行(三菱UFJ、瑞穗金融集團、三井住友和住友信託銀行)2007-2008財年次貸相關虧損預計達47億美元,約占其預期利潤的近30%。瑞穗金融集團作為美國次貸危機的受害者,可謂受害非淺。據該公司發布的最新一季財務報告預計,公司在美國次級貸款相關資產方面的損失將達2750億日元,直接導致全年利潤下滑26%,至4800億日元。該報告同時指出,公司第三季度利潤下跌了65%,凈收入跌至660億日元,目前,瑞穗金融集團正在考慮採取非常措施,通過股票發行彌補其在次貸危機方面的損失。日本市值最大的銀行--三菱UFJ去年第三季度利潤下滑了68%:東京三菱UFJ表示,正准備分拆住房信貸業務到一個專業公司,目的是整合該領域的業務發展。據消息人士透露,東京三菱UFJ的核心銀行部門將從集團分離其約140個貸款促銷辦公室的全國網路,創建這個專業公司。三井住友與次貸問題相關的損失擴大到990億日元:住友信託的相關虧損達299億日元。美國次貸危機給日本銀行界帶來的影響正在不斷擴大。

此外,曾成功進軍美國RMBS業務領域的日本最大的證券商野村控股株式會社也表示,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該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利潤下滑71%,凈收入也大幅下跌至226億日元。

二、金融危機對日本汽車行業的影響

汽車行業是日本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對就業和稅收的貢獻都不容忽視。然而目前日本汽車行業正面臨嚴峻考驗,眾多企業正在採取各種可能的辦法,盡量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汽車業三大巨頭豐田、本田和日產公司相繼宣布,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汽車銷售市場低迷不振,導致1月份汽車產量銳減。已經取代了美國通用汽車全球銷量第一寶座的豐田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其1月份全球汽車生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1%。僅為48.8萬輛。其中豐田在日本本土的汽車產量下滑了34.6%,海外工廠的產量降低了44.2%。該公司日前證實。豐田汽車2008年出現虧損,預計虧損500億日元。這將是豐田汽車46年來首次虧損。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木下光男表示,上一次豐田汽車出現經營虧損,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次則因為金融危機,目前豐田汽車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的銷量大幅減少。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至12月,豐田汽車在美國市場總銷量為220萬輛。盡管市場份額從2007年的16.2%上升至16.7%,但銷量卻同比減少了40萬輛。美國汽車市場陷入蕭條,對豐田汽車打擊甚大。

本田公司則宣布,其全球汽車生產量1月份下滑了33.5%,為22.7萬輛,其中產量銳減最為明顯的是本田在美國的工廠。這已經是本田公司自去年以來連續3個月汽車生產量大幅下降。日產公司1月份的全球汽車生產量下降了54%,為14.5萬輛,美國工廠的產量減幅最大。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汽車銷售頹勢,日本汽車廠商紛紛減產、裁員。

三、金融危機對日本對外貿易的影響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底以來外部需求低迷,日本出口遭受重大打擊。日本財務省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日本去年經常項目順差(經常項目是衡量一國與他國的貿易、資金往來情況,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務貿易、收益以及單方面轉移)較前年下降34.3%,其中商品和服務貿易順差下降81.7%。2008年全年日本經常項目順差為16.28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92日元),較2007年下降34.3%。商品和服務貿易順差為1.8萬億日元,較前年驟降81.7%。去年日本商品貿易出口額為77萬億日元,較前年減少3%:進口額為73萬億日元,增長8.8%;商品貿易順差為4萬億日元,比前年減少67.3%。可見,經濟危機給日本的對外貿易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各個貿易公司絞盡腦汁,尋求良策,渴望盡早渡過難關。
四、金融危機對日本電器行業的影響

由於日本、歐洲和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經濟衰退,導致消費者削減開支,為了抵禦全球經濟危機所導致的巨額虧損,松下預計截至3月份的當前財年將凈虧損3800億日元(約合42億美元)。松下財務主管上野山實表示,該公司計劃在2009年3月底之前關閉27家工廠,裁員1.5萬人,預計至明年該數字會進一步增加。

NEC公司與日立公司1月30日下調了2008財年業績預期。受半導體業務下滑與日元升值影響,NEC預計將凈虧損2900億日元(約合219億元人民幣),並宣布將在2010年3月底前在集團內裁員2萬餘人,其中正式員工與非正式員工各裁員1萬人以上,

日立連續3年虧損。公司曾於IT泡沫經濟破滅的2001財年虧損4838億日元,此番的虧損額刷新了這一紀錄。預計凈虧損將達7000億日元,刷新創業以來的最差紀錄。另外,日本的東芝與索尼等電機企業也出現了巨額虧損,紛紛宣布裁員。據專家分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對日本的高科技企業。特別是電子企業帶來巨大打擊。這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需求減少、出口萎縮、日元升值等。為渡過難關,日本高科技企業除減產、裁員和削減投資外,還應在調整產業結構上下功夫。汽車業與電機業並為日本的支柱產業,但如今電機巨頭可謂「全軍覆沒」,預計今後業界將加速重組。通過並購等大舉改革經營狀況。

五、金融危機對日本工薪階層的影響

據日本媒體不完全統計,日本工薪族的月薪和年終獎金持續幾年連續下滑。此次金融危機來勢洶洶。工薪階層這一支撐日本社會發展的龐大群體自然不能倖免。統計顯示,金融危機使普通的工薪階層薪水縮水5%至25%不等,臨時僱傭者的時給也有所下調。2008年12月,失業率已經升至4.4%,攀升到40年最高水平。在日本,工薪族的工資一般是在員工與公司簽訂合同時商議達成的。每年年初,公司通常都會給員工增加「工齡工資」。而今年,許多工薪族接到工資商議通知時,得到的是減薪的消息。由於日本勞動合同法和派遣勞動合同法相對健全,人們紛紛藉助互聯網咨詢減薪相關法律問題,部分工薪族准備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而更多的人則選擇接受降薪的現實,採取節衣縮食,減少家庭開支等方式重新考慮養家糊口的現實問題。

六、金融危機對日本學生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日本高中生的影響

受金融危機影響,日本普通高中生報考大學觀念明顯發生改變,在選擇志願時變得更為務實。「學費和考試費低廉、就近選擇大學就讀、減少報考大學數量」,即所謂「便宜」、「離家近」、「志願少」成為擇校三大元素。

近日對日本最大的補習學校「河合塾」高中教師的一項調查證明:「打算在大學努力爭取獎學金」的學生佔到63.6%。選擇「就近走讀」的學生比例也出現高增長。為54.0%。大學可以走讀,無疑可以省卻一筆可觀的住宿費和生活費,畢竟與家人同吃同住相對便宜。選擇「報考學費相對較低的國公立大學就讀」的學生比例也較高,達到44.5%。日本國公立大學相對於私立大學學費低廉,一年學費一般在60萬日元左右(約合4萬元人民幣);而私立大學學費則參差不齊,多數大學超過百萬日元。在經濟成為首要考慮因素的時候,學生選擇國公立大學就讀不足為奇。日本大學完全實行自主招生,報考者可以不受限制報考多所大學,但要交納相應的考試費,如果報考多所大學,累計起來的報名費用也不菲。受金融危機影響,日本高中生考慮「減少報考私立大學數量」的學生比例達到39.8%。

(二)金融危機對日本大學生的影響

另據一項最新公布的調查顯示,受經濟危機影響,日本家長提供給孩子的生活費下降,日本住校大學生的伙食費已經降低到30多年前的水平。在日本大學生綜合互助組織--「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去年底對日本全國35所大學進行的調查中,有接近1萬名學生提供了有效答卷。根據日前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住在公寓或宿舍的學生平均每月從父母處得到的生活費為7.75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500元,同比減少2350日元,降至1986年的水平。而從父母處拿到的生活費不足5萬日元的學生達到20.7%,首次超過20%。另外,完全沒有父母資助的學生佔到8.3%,同比增加0.4百分點。由於父母給的生活費減少,大學生不得不縮減開支。在他們的生活開銷中,同比增加的只有「存款」一項,其它開支均出現減少。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省錢,學生們的伙食費減少到了2.443萬日元,已降至1977年的水平。90.0%獨立生活的大學生每天的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是由自己做。日本政策金融公庫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在對食品要求上的「經濟性取向」已經超過以往的「安全取向」居首位,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日本的方方面面。當前,隨著全球經濟危機導致出口需求減弱,日本這個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已經陷入衰退的困境。這必然會導致國民內心恐慌。日本每年有3萬多人自殺,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末。在泡沫經濟破滅後不久,日本的自殺率迅速上升。而此次金融危機很有可能會加重日本的自殺問題。東京一家全國性防自殺熱線「生命熱線」的負責人稱,如今為有自殺傾向者開通的熱線已經接近運行極限,該熱線為努力滿足來電者的需求,有7000名志願者負責接聽咨詢電話,但是依然無法滿足需求。隨著經濟衰退,自殺率很有可能會有所上升。可見。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夠採取積極果斷的措施,今後將會面臨更多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❻ 日本銀行的作用

具有貨幣發行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三項職能。維持貨幣的價值是其最大的工作,被稱作"貨幣的守護神",負有制定金融政策的責任。 三種角色 日本銀行起著以下三個作用;發行日本銀行券即紙幣的「貨幣發行銀行, 處理稅款等政府的收人和支出的 "政府的銀行"; 從民間銀行收取存款,需要時貸出的 "銀行的銀行",三者對於整個經濟活動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其中,貨幣發行不僅僅是印刷鈔票,而且必須考慮到要根據經濟狀況,發行、流通適量的貨幣,並維持貨幣的價值,因此,可以說它是最基本的功能。 貨幣發行銀行 日本的銀行券是在最高發行額彈性限額制度的規范下發行的。這就是,大藏大臣決定日本銀行券的最高發行限額,日本銀行在這個范圍內發行鈔票。必要時,日本銀行可以超過該范圍發行鈔票,這叫做額外發行。額外發行連續超過15天,需得到大藏大臣的認可。 貨幣的需要量是根據經濟活動的擴大,即經濟增長率而變化的,日本銀行券的最高發行限額每年大體也都在變化。發行貨幣時,日本銀行必須擁有與發行額等額的擔保。作為擔保對象的資產是商業票據、公債、借貸款、外匯、金塊等。 銀行的銀行 民間的主要銀行、證券公司、短期拆借公司等,都在日本銀行設有帳戶,進行交易,從事存款、貸款、債券、票據的買賣等。日本銀行提供給民間銀行的貸款,即票據貼現和票據、債券擔保的貸款,其貸款利率就是法定利率。票據和債券乃至商業票據等的買賣交易,為市場提供資金,反過來也吸收了資金,這稱作公開市場業務活動,它是金融調節的支柱;;;;此外,民間銀行必須按照各自的存款量,將准備金存款存入日本銀行。這筆准備金存款和法定利率以及公開市場業務一樣,正在成為金融調節的手段。 這樣一來,銀行的銀行所起的作用,又具有這樣一個側面:它成為日本銀行實行有利於維持貨幣價值、支持景氣的金融政策的手段。 當然,不僅如此,民間金融機構在日本銀行的活期存款戶頭,也可以用於民間同業間票據交換余額的結算、給地方分行的匯款、從短期資金市場募集來的資金存取的結算等。同企業及個人用銀行戶頭進行貨幣交易一樣,也可以認為是各銀行利用其在日本銀行的戶頭,進行銀行間的交易結算。 政府的銀行 日本銀行承擔所有國庫資金的出納業務。稅款等政府的收入,最終都要進人政府在日本銀行的活期存款戶頭,支出則靠政府支票提款。公債的發行、償還、支付利息等業務,政府所擁有外匯的管理業務也都是日本銀行的工作。在外匯管理業務中,參與民間的外匯買賣,就是所謂的干預外匯市場。同時,日本銀行還具有給政府貸款的功能。但是,財政法禁止公債的承兌和長期貸款,實際上它僅限於短期政府證券的承兌、發行。 附件

❼ 日本今天出台經濟刺激計劃對全球經濟有什麼影響

你是環藝學院的吧《日本強震對全球經濟影響》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8.8級地震,並引發大規模海嘯,東北部工業區遭受重創。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會有多大,日本這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復甦進程將受到何種影響,全球經濟是否會被波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趨勢又是否會逆轉,這些問題引發關注。地震造成多大經濟損失鑒於地震及海嘯等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仍在持續發生,高盛董事局主席吉姆·奧尼爾說:「目前還很難判斷損害范圍和損失金額。」不過,這次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將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受地震和海嘯沖擊的直接損失。與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相比,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東北部地區並不是日本最主要的工業區。但盡管如此,該地區也集中了汽車、核電、石化、半導體等眾多重要產業工廠,該地區經濟規模佔到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左右。目前來看,汽車業遭受損失最為嚴重,日本三大汽車廠商豐田、本田、日產一共有22家工廠已經關閉。其次,地震將導致供應鏈危機。雖然日本的主要製造廠商並未受到災難性損害,但由於地震導致交通中斷,原材料供應受到影響,成品也無法運至機場或港口。由於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此供應鏈危機將在數月內給日本廠商乃至全球廠商帶來損失。地震是否會改變日本經濟復甦軌跡許多分析人士指出,大地震很可能改變這一趨勢。由於日本國內眾多工廠停工,電力短缺,加上消費信心受挫,短期內日本經濟將遭受重創。德國商業銀行日本問題專家沃爾夫岡·萊姆說:「日本經濟今年第一季度可能仍將出現小幅萎縮。」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籟思認為,短期內日本經濟存在滯漲風險。但此後,隨著重建工作的開展,日本經濟可能呈現「V」型反彈。一些分析人士預計,日本未來三個季度經濟增速按年率計算將回升至3%。地震是否會影響全球經濟復甦進程鑒於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地震造成的臨時性出口中斷必然會對其他國家企業造成影響。例如,日本晶元業佔全球市場的五分之一,像蘋果ipad這樣的暢銷電子產品也極度依賴日本廠商的NAND快閃記憶體。又比如,波音公司787型「夢想」客機的機翼、主起落架等重要零部件均由日本廠商提供。不過,美國科莫多研究咨詢公司負責人傑弗里·蘭茨貝格指出,「從全球視角來看,日本大地震的影響也僅是短期的。」穆迪公司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多·庫迪諾甚至認為,日本災後重建可能將對全球貿易構成一定提振作用。地震是否會使日本政府的債務危機惡化日本大地震的發生正值日本政府與財政赤字進行艱難斗爭之際。目前日本債務已佔到GDP的200%左右,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債務水平都高。而大地震之後,日本政府必然追加預算,這無疑將使日本的財政狀況更加惡化。考慮到日本的債務風險,國際評級機構標普1月下調了日本的長期債務評級,而另一家評級巨頭穆迪上個月也將日本的主權信用評級前景下調至負面。日元匯率走向如何奧尼爾認為,由於日本目前的復甦動力很大程度來自於出口,因此避免日元升值將是日本經濟復甦的關鍵所在。但11日大地震發生之後,東京外匯市場日元對美元匯率一度大漲1.4%。在預測近期影響日元匯率的因素時,分析人士指出,企業應對重建以及保險公司出售海外資產應對理賠等舉措都會導致資金迴流日本,推升日元匯率。另外,日本央行預計將於14日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從而將影響日元匯率。原油及大宗商品價格是否會受到影響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由於大地震導致該國煉油設施破壞,進口需求減少,國際油價11日出現大幅回落,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一周來首次盤中跌破每桶100美元。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交易員雷蒙德·卡本說:「日本大地震將推動油價下跌,但不會持久。」他認為,按照以往經驗,國際范圍內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後,油價最初反應是下跌,但短期內就會反彈,因為重建過程將使原油需求增加,從而推動油價上漲。日本除了是原油進口大國外,也是鐵礦石需求大國。由於國內許多鋼廠停產,分析人士預計日本短期內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將減少2000萬噸,會對價格構成短期打壓。(證券日報新華社記者金旼旼喬繼紅何德功)分析稱地震致日本經濟損失或超1000億美元據最新消息,此次地震給日本帶來的經濟損失或許超過1000億美元,而後續的負面影響還難以評估。日本首相菅直人昨日表示,這是日本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里氏9.0級:世界第四大地震昨日下午(以下均為當地時間),日本氣象廳把地震的震級由原來的里氏8.8級調整為9.0級。氣象廳表示,從昨日10時開始的3日內,發生里氏7級以上餘震的概率為70%,而在這之後的3日內的概率仍然有50%。把震級提高0.2級,意味著地震的能量擴大了一倍。若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相比,此次地震的能量約為後者的360倍。如此高的震級,在地震史上可排到第四位,僅次於1960年的智利地震(里氏9.5級)、1964年的阿拉斯加地震(里氏9.2級)和2004年的印度尼西亞地震(里氏9.1級)。在此次地震引發的大海嘯中,日本東北的岩手、宮城、福島三縣遭受重創。據日本NHK電視台報道,昨日已經確認的死亡者合計為983人,另有739人失蹤,而到政府指定的避難場所避難的人數則超過了45萬人。專家稱,死亡人數恐將急劇上升。宮城縣警察本部表示,該縣又另外發現了超過600具遺體,此外,該縣的南三陸町有約1萬居民至今無法取得聯系,「死亡人數無疑將超過10000人」。昨日下午5點58分,日本氣象廳解除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嘯注意警報,至此,全日本的海嘯警報全部解除。核威脅越發嚴峻地震引發的日本核電站危機,更是讓日本民眾和東亞國家揪緊了心。共同社消息稱,日本東北電力公司13日表示,重災區宮城縣女川市核電站發生異常,測量到的放射性物質輻射量是正常標準的400倍,該核電站已進入一級(最低級)緊急狀態。日本政府之前曾向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稱,宮城縣女川核電站的三個反應堆已在搶險人員的控制中,但昨日險情再次發生。另據報道,運營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東京電力公司在13日上午11時,向政府作出緊急通報,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進入「緊急狀態」。目前,日本政府已經命令兩座核電站半徑20公里以內的民眾撤離,撤離總人數達到24.6萬。同時,有消息指出,日本政府13日表示,福島核電站至少1個反應堆可能已經出現「熔毀」現象。日本廣播協會早些時候介紹,「核心熔毀」(meltdown)是指核反應堆失去冷卻水後,燃料中放射性物質產生的熱量無法去除,高溫會令燃料棒熔化,這是核電事故中最嚴重的事態。此外,包括中國在內的日本鄰國也開始擔心此次核泄漏帶來的影響,已經採取了各類防範措施。專家稱,此次核危機將給全球核工業的發展帶來一次深刻的反思。今日起輪流停電昨日,控制日本主要電力供應的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從今日(周一)起大量企業開始上班會導致大面積缺電,因此計劃實施輪流停電的措施。本報記者昨晚得到的最新消息顯示,該措施將會持續到4月底。日本《每日新聞》報道,東京的停電將給當地多種產業帶來廣泛影響。在汽車產業方面,工廠集中在關東圈的本田、日產、富士重工所受影響極大。本田表示,其設在埼玉縣的工廠雖然配有自備發電機,但碰上長時間停電的話,工廠將不得不停產。而日產和富士重工所受影響將更大,日產在日本國內的6家工廠有4家在神奈川縣,富士重工也有5家工廠在群馬縣,如果長時間停電,它們將產生更大損失。昨日,菅直人任命內閣中唯一的華裔大臣、行政刷新相蓮舫為「節電啟發擔當大臣」,另外還成立了一個以官房長官枝野幸男為首的對策本部,並在昨日下午5點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停電將對日本,尤其是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建安表示,福島兩座核電站受損的機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而新設備的投資又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因此缺電將維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冀望「重建復甦」「從中長期來看,地震將刺激日本的投資,對日本的GDP增速起到一個提升的作用。」陳建安表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季風亦認為,此次地震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不會太大。曾在仙台工作、生活10年的張季風表示,上述三縣在日本是相對落後地區,而此次受災最嚴重的區域,在上述三縣中又是相對落後的,「比如受災嚴重的仙台市若林區,在仙台市即是相對落後的地區。」「日本東北六縣的經濟總量之和,佔全日本GDP的比例僅為6.4%,岩手、宮城、福島三縣佔全日本GDP的比例最多為4%,因此不會對日本的經濟總量造成太大影響。」張季風表示,日本震後加大能源的進口可能會引起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而這種上漲對苦於通貨緊縮的日本經濟來說,可能有所緩解壓力。對於媒體所稱日本GDP將下降1~2個百分點,張季風直言這樣的判斷沒有根據:「現在連傷亡多少人都還不清楚,對整個地震損害的評估完全沒有根據。」張季風認為,地震在短期內會給日本造成一定的損失,但從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的重建經驗來看,日本的災後恢復能力很強,「1995年、1996年,日本GDP增速都超過了3%,這在近二十年中都是比較高的速度。因此,本次地震或許也正是日本經濟加快發展的良機。」對中國經濟影響應有限本報訊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日本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經濟體,作為本輪貨幣泛濫的發動機之一,地震會對日本本國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對正在緩慢復甦的世界經濟影響又會幾何?記者對話財經評論員葉檀,分析日本大地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記者:在周五日本發生了8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地震對於日本股市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影響,日經指數可能跌了一百多個點,日本的地震對於整個日本的經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葉檀:我想對於日本經濟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我們知道從去年開始日本經濟處於緩慢復甦的過程當中,日本通過不斷發放它的貨幣,使得全球的流動性比較充斥,如果不發生地震,日元有可能取代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套息貨幣。但是這么一地震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有兩種情況,第一日本資產價格開始下降,第二日元開始迴流,它向全球釋放的流動性不再那麼多了,那麼它開始迴流,迴流到國內開始基礎建設,開始災後重建,這就導致全球的資金可能有縮減的這么一個趨向。2010年我們預期日元可能戰勝美元成為套息貨幣,由於日本地震現在這個預期改變,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套息貨幣。記者:我們和日本是一個近鄰,在經濟上我們和日本往來也比較多,日本的這次地震對於中國的經濟會有什麼影響嗎?葉檀:我想日本地震對於中國經濟會有影響,但是影響不會太大。第一,中國不存在一個非常開放的資產品市場讓日元套底資金進來,所以日元即便迴流對中國影響不會太大。第二,日本雖然跟中國的貿易額比較高,但是中國主要的貿易出口地還是歐洲跟美國,只要這兩個出口地保持市場的均衡,對於中國的影響還不是太大。日本出現這個情況對於中國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影響,比如中國的股市也會跟著下挫,資產品價格可能下挫,但是長期非常大的影響恐怕還不存在。要給我獎勵哦!

❽ 2. 戰後日本經濟模式的特點及其影響

特點:
1、戰後的民主化改革.
2、企業的積極投資.
3、豐富的優質勞動力.
4、高儲蓄率.
5、積極的技術引進.
6、高質量的教育水平.
7、較輕的軍費開支.
8、勞資關系、社會及政治上的穩定等
戰後的影響:
二戰後日本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被稱為「日本經濟奇跡」。然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以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戰後,日本為醫治戰爭的創傷,把戰時工業改組為平時工業,大體上花了10年時間。一般認為,1945―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復興期」,即國民經濟恢復和改組的時 期。 1945年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發布無條件投降的停戰詔書,第二次世界大戰 終於宣告結束。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 戰爭末期,包括慘遭原子彈 襲擊的廣島、長崎在內,全國共有119個城市化為廢墟,毀於戰火的住房達236萬棟, 900 萬人流離失所。近一半的工業設備、道路、橋梁、港灣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工礦業生產急劇下降,如果以戰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為 100,1945年的工礦業生 產指數僅為60.2,1946年更跌到30.7。1945年農業歉收,大米產量只有常年的六成, 釀成了嚴重的糧食危機。由於物資極度缺乏,貨幣發行量激增,通貨膨脹日甚一日。

❾ 日本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優勢有哪些

日本金融危機的情況:

一、日本未發生金融危機,而是發生了經濟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對日本金融機構的直接打擊有限,但對實體經濟打擊沉重。2008年第4季度實際GDP增長率驟降14.4%,創下戰後以來的新低。2009年第1季度又降為14.2%。不僅如此,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均開始出現雪崩式下滑。美歐市場的萎縮導致日本出口迅速下降,2008年度出口同比減少16.4%,貿易順差下降了90%。2009年第1季度,出口下降26%。此前日本之所以從長達10幾年的長期蕭條中掙脫出來,主要是由出口擴大帶動的。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日本整個出口企業沉重一擊,而汽車企業首當其沖,受害最重。出口產業受挫,引起工礦業生產迅速下降、設備投資下滑、企業經營惡化,而生產的減少以及企業效益的下降又引起就業形勢的惡化,經濟危機的特徵十分明顯。這說明在日本並未發生金融危機,而是發生了經濟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經濟急劇下滑,且比震源地的美國以及其他歐洲主要發達國家更嚴重,其主要原因在於,日本經濟是在舊傷尚未痊癒的情況下,進入新一輪的周期性衰退,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創,因此表現出比美國和歐洲主要發達國家更嚴重的症狀。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日本政府在2008年8月、10月和12月先後採取了「緊急綜合對策」、「生活對策」和「緊急經濟對策」措施,被稱為「三級火箭助推」。三次政策措施共投入財政資金12.4萬億日元,相當GDP的1.9%,預計將帶動75萬億規模的事業投資。

三次經濟對策主要包括支付定額消費補貼金(2萬億日元)、下調高速公路收費、改善就業政策、住宅減稅、實施醫療、看護、社會福利政策等措施。同時,為了加強金融系統的穩定,出台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對策(擔保規模擴大到30萬億日元)、增加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公共注資(12萬億日元)、成立銀行等金融機構持有股票回購機構等。

在貨幣政策方面,日本銀行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向短期金融市場大量供給資金,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金融市場提供美元流動性,兩次下調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的誘導目標,2008年10月從0.5%下調至0.3%,12月從0.3%下調至0.1%。2008年12月,又實施購入長期國債、購買一般企業商業票據(CP)等特別措施。直到2009年6月,日本銀行一直維持0.1%的低利率不變,繼續增加貨幣的流動性。

鑒於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經濟惡化速度加快,日本政府又於2009年4月決定出台新的「追加經濟對策」,追加額高達15.4萬億日元,相當於GDP的3%,這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財政投資,預計帶動56萬億日元的事業規模。據預測,此舉將推升2009財年GDP增長率2個百分點。

上述一系列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已初見成效。2009年5月份以來,日本一些主要經濟指標開始出現若干回暖跡象,節能汽車減稅及綠色補貼、定額消費補貼金等對策已產生效果。據預測,如果不實施經濟對策,2009年度實際GDP將為超過-5%的負增長,而實施經濟對策後,將維持在-3%左右。

二、後金融危機時期日本經濟走勢

盡管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日本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沖擊,但對其金融體系和社會結構並未造成太大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國家實力並未出現實質性變化。正因為如此,日本的經濟危機呈現出「來得快,走得也快」的特徵。2009年5-7月份,日本銀行與政府與雙雙連續三個月對經濟運行做出上行判斷。日本銀行在6月份「金融經濟月報」中指出:日本經濟持續改善。7月的「月報」進一步指出;經濟逐漸好轉。內閣府在6月份「月例經濟報告」中時隔7個月首次取消了「惡化」二字,認為經濟已出現部分改善,雖然不能說復甦,但也已觸底。7月份的「月例經濟報告」又進一步認為,盡管形勢依然嚴峻,但經濟已全面改善。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第一個宣布「觸底」。這意味著日本經濟已從危機階段進入後金融危機的療傷階段。為了判斷未來經濟走勢,還應分析一下日本面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日本經濟實力雄厚,特別是國內金融系統仍然穩定,不良債權早已處理完畢,經濟基本層面尚好。另外,日本對金融創新和發展金融衍生工具一直持慎重態度,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遠比美國嚴格,這也是日本金融系統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免遭重大直接損失的主要原因。再者,日本剛剛經歷長期蕭條,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事實上,目前美國所採取的擴大公共投資、零利率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也都借鑒了日本的經驗。

(2)周期性衰退接近尾聲。從戰後日本出現的13次景氣循環來看,衰退期平均為17個月。第14次景氣循環從2007年11月開始進入衰退期,到2009年7月達20個月,經過長期調整,新一輪經濟周期即將來臨,加之前兩個季度跌幅較大,第二季度止跌反彈情在理中。

(3)庫貨減少,生產可望回暖。自去年秋季以來,出口銳減,企業減產,大量積壓的庫貨開始減少,到2009年3月庫貨已接近正常水平。加之美國市場出現回暖兆頭,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經濟保持相對高速增長,3-5月份,出口連續保持降幅縮小態勢,工礦業生產指數也分別出現1.6%、2.3%和5.7%,連續3個月正增長,企業信心指數得到提振。

(4)政府的緊急對策將逐漸顯露效果。如前所述,面對國際市場惡化和日元升值,日本政府自2008年秋季以來先後出台了四次緊急經濟對策,累計財政支出規模超過GDP的5%。發放到每位居民手中的定額消費補貼金和2008年財年補充預算以及提前執行的2009年度公共投資等均在第二季度產生效果,支撐經濟回暖。央行及時下調利率,向短期金融市場提供大量資金,還採取回購長期國債、回購民間企業發行的CP等非傳統金融手段,企業融資環境已明顯趨好。

(5)國際經濟環境的若干有利變化。面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國際社會頻頻出手,採取協調行動,這些對策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顯露效果,全球經濟可望逐漸回暖。另外,國際油價、糧價的大幅度降價對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利好,會使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交易條件改善,但前一時期這種利好為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波所淹沒,經濟觸底後,這一利好就會逐漸顯現。

2.不利因素

(1)設備投資短時期內難以恢復。據內閣府的最新調查,反映半年後設備投資增長的機械設備(除船舶、電力外)訂貨金額出現連續四個季度大幅度下滑,這意味著半年乃至一年後的設備投資仍將持續下跌。據內閣府預測,2009年度設備投資將為-15.9%的大幅度下降。設備投資約占日本GDP的15%,設備投資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設備投資大幅下降,首先將嚴重影響內需的擴大。

(2)失業狀況繼續惡化。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到2009年3月底已有10幾萬「派遣臨時工」失去工作崗位,正式員工也岌岌可危。從失業率來看,2008年1月僅為3.8%,2009年1月上升為4.1%,5月又攀升至5.2%。同月有效求人倍率(有效求人數/有效求職數)下降至0.44,為戰後最低點,失業人口總數高達347萬人。估計未來一段時間,失業率還將上升。嚴重的失業問題已開始演變為社會問題。

(3)個人消費增長困難。個人消費占日本GDP的56%,對自律性經濟復甦影響巨大。消費疲軟是日本經濟陷入蕭條的重要特徵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個人消費基本處於停滯或負增長狀態。2002年3月以來的69個長期景氣過程中,由於收入未能增加,個人消費也基本處於微升和停滯狀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不僅收入沒有增加,反而出現大量失業人口,壓迫社會總收入上升,其結果導致個人消費更加疲軟。

(4)財政狀況日趨惡化。如前所述,到2008年度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長期債務余額達860多萬億日元,與GDP之比接近180%。前一個時期,由於政府嚴格控制國債發行額,財政狀況曾出現過好轉跡象,但突遭金融危機襲擊,不得不再次採取凱恩斯主義手法,擴大發行國債,使財政再陷深淵。倘若危機長久持續,能否籌措到「第五次經濟對策」資金似乎都很困難。

(5)政局將持續動盪。日本最晚將在2009年8月30日舉行眾院選舉。據媒體預測,在野的民主黨獲勝可能性較大,但即便民主黨掌握掌權,也難以保證政局的長期穩定。政局的動盪難以保證經濟政策的連續性,不利於緊急經濟對策的推行。

3.近期走勢

由於外日本需依存度較高,只要美國經濟不復甦,世界經濟不復甦,日本率先實現明顯的V字型復甦很難想像,但出現U型復甦的可能性較大。日本這次經濟衰退,出口下降、生產減少、設備投資驟減、就業形勢惡化以及個人消費減少等蕭條特徵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同時出現。來勢兇猛,觸底也很快,但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並繼續走向復甦,尚需時日,由於美國經濟、世界經濟尚未恢復以及經濟下滑慣性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度日本經濟仍將是-3.3%左右的衰退。

最近世界經濟出現若干復甦的端倪,在強有力的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刺激下,估計日本經濟在第二季度有可能出現正增長,在繼續持續一段正增長後,到2010年第二季度前後,隨著經濟對策效果的減弱或消失,設備投資和個人消費等民需又難以跟進,因此可能再次出短期波動,亦即出現雙底的W型變化。倘若2010年下半年以後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出現復甦,日本經濟也將隨之復甦,2010年度可能轉為1%左右的正增長。

4.中期走勢

這里的中期是指未來5年左右的期間,亦即後金融危機時期。這一階段是對金融危機後遺症進行處理、療傷的階段。由於設備投資低迷、失業壓力還在增大、個人消費持續疲軟、財政困難以及外需環境不穩定等不利條件的存在,日本經濟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很難出現較高增長。

日本財政咨詢會議把近中期經濟發展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危急階段」,大體在2009年。這一階段的對策是:為了切斷金融危機和實體經濟惡化的連鎖,要強化內需的支撐作用,提前實施公共投資計劃項目,擴大就業。目前這一階段的目標已基本實現。第二階段為「觸底階段」,大約在2010年前後。在這一階段為了使景氣不再下跌,應當加強空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以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第三階段為「恢復和增長階段」,大約在2011年以後。

雖然日本經濟在2008年出現了大衰退,但由於日元升值,按美元計算的實際GDP反而比上年出現大幅度上升(從4.3萬億美元上升至4.9萬億美元),繼續保持世界第二位的經濟規模,而且世界金融大國、債券大國的地位也未發生變化。盡管面臨各種挑戰,但日本經濟實力猶在,資金雄厚、企業創新能力旺盛,具備經濟再生的基礎條件。因此陷入類似90年代的長期蕭條的可能性不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望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綠色經濟、節能環保領域,日本具有壓倒優勢,占據著制高點,加之支持力度又在加大,今後有望進一步成長。財政困難、社會保障問題以及少子老齡化問題屬於長期和超長期結構性問題,對近中期日本經濟的影響有限。

綜合各種不利與有利因素,筆者對後金融危機時期的日本經濟走勢持謹慎樂觀預測,2010年以後,日本將會逐步告別凱恩斯主義政策,而重新走向財政結構改革之路,做好後危機收口工作。目前日本有關方面明確表示,2010年度的財政預算規模將小於上年度,國債發行額度也將會相應縮小。倘若經濟能夠順利復甦,日本將在2011年以後逐漸提高消費稅,並擇機再次解除零利率,使金融政策回歸常態。在美國經濟、世界經濟回暖的大前提下,後金融危機時期,日本可望保持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相應的1%-1.5%左右的穩定增長

閱讀全文

與日本銀行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