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經濟是以宏觀調控為主還是自由競爭為主
市場經濟以自由競爭為特徵發展為有宏觀調控的現代市場經
濟經歷了幾百年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各國根據自己文化傳統、地
理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和生產力水平等國情創建了市場經濟
不同的體制模式,這些模式為我們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學習
和借鑒的經驗。中國不可能隨意選擇某種體制模式,必須考慮經
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男人吃什麼補精子以及中國的各種國情,創建中國式的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從前蘇聯學來的計劃經濟體
制,實質是統制經濟體制。我們曾受惠於它,但更多的是受制於
它,因此,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必須改革舊的體制。然
而改革舊體制並不是不要計劃和政府,特別是像我們這么一個處
於現代化「大沖刺」時期的大國,政府必要的干預和計劃仍是不
可缺少的。中國歷史上曾有管理大國的經驗,在現代又在實踐中
體會到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的必要性,可以說,這對創建中
國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是一個重要條件。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文明主體對現代文明成果的追求是創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關鍵的條件。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廣大文
明主體創造的文明成果,它是世界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方面。中國
改革開放不是哪個部門、哪位官員制定的政策,它首先是由文明
主體對現代文明成果追求而形成的必然結果。
Ⅱ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市場價也不斷的上漲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利還是弊如題
經濟發展不會推高物價,相反經濟越發展,物價越便宜,IT市場的發展使得我們人人能用的起電腦,汽車市場的發展從90年代20萬才能買一輛桑塔納,到現在20萬可以買到奧迪。在一些基礎物品來看,比如小麥、大米貌似比10年前價格番了一番,單是實際上價格也是在下降的,10年來工資不只漲了一倍,所以小麥、大米的價格(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實際上也是在下降的。現在市場上物價大規模上漲,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收入的上漲速度,並且是市場上幾乎所有的物品普遍並且迅速的上漲,這已經是惡性通貨膨脹。
Ⅲ 自由貿易對哪個國家經濟發展最有利
您好
自由貿易利於全球經濟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其一,市場機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隨著更多的國家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並逐步與國際接軌,出現了世界各國均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的局面。同時,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推動下,各成員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大幅下降,為商品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服務性機構參與國際貿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其二,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科技發展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源泉。近年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不僅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領域,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現代化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經濟信息得以廣泛傳播、資本的跨國流動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網路化、全球化。
其三,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隨著科技的進步,國際金融機構更加現代化,相互聯系更為緊密,國際資金融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其四,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跨國公司為獲取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Ⅳ 市場經濟是什麼
市場經濟是承認並維護個別利益的經濟
什麼叫市場經濟呢?大概一百個經濟學家可以提出一百零一種以上的說法。有人說,市場經濟就是私有制的經濟;有人說,市場經濟就是價值經濟。還有說是自發性的經濟、競爭的經濟、優勝劣汰的經濟、信用經濟、法制經濟等等。
應當說,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包括「私有制」的說法。但是這些說法都像是「盲人摸象」,都只觸及一個局部,都沒有總體的概括力。
什麼是市場經濟?其實很簡單。市場經濟就是按等價原則進行交換的經濟。
市場經濟得以存在和發展,其根本基礎首先在於分工的普遍化。我們說,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市場經濟。為什麼呢?因為工業化、大機器生產才能造就社會普遍分工的物質基礎。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不需要交換。最多是一家之內的兩口子交換產品。農業文明時代,農村婦女天天晚上摸黑納鞋底也供不上一家人穿鞋。用機器生產,一個工人一天能縫100雙鞋。現在工藝又改進了,不用縫制了,用膠粘。一個工人一天能粘1000雙鞋。生產這么多鞋,當然不是他自己穿,或者給他家人穿,或者給他老闆穿。干什麼用呢?用於出售。就是交換。
分工還不是市場經濟的唯一基礎。可分工引起的交換並非只有出售一種方式。計劃經濟下也有分工,但大量的產品是「計劃調撥」的。不是真正的出售。因為「一大二公」體制下的傳統理論認為,大家都是一家人,用不著算計那麼清楚。「肉爛在鍋里」。誰多誰少不都是「國家」的嗎?或者說是「勞動者共同所有」的嗎?我們在改革的初期就開始力圖打破「大鍋飯」。但那個時候所說的「大鍋飯」主要指企業中「干好乾壞一個樣」的平均主義分配製度。其實原有體制下最大的「大鍋飯」並不在平均主義的分配上,而在於否定等價交換的市場交易原則上。
市場經濟下的交換就是「親兄弟明算賬」的交換。交易雙方必須計較多少,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都有在菜市場買菜,和賣菜的小販討價還價的經驗。蘿卜白菜的價格貴一毛錢,小販的利益就多一毛錢。價格便宜一毛錢,買方的消費者利益就多一毛錢。誰的錢也不是白來的。
請注意,交換中這個「必須維護自己的利益」的行為非常重要。可以說,這是市場經濟一切規律的根本出發點。在所有經濟學中,其實都存在一個無需證明的、共同的假定前提。這個假定前提就是,人都是趨利避害的。
我們的改革實踐已經明確無誤地證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一定是建立在個別利益的基礎上的。否定了個別利益,實際上也就否定了公共利益。在我國農村改革前的人民公社中實行「工分制」。理論上說,誰幹活都會導致大家共同的分值提高。這種「工分制」把大家的利益聯系在一起了吧?但實踐證明,這種否定個別利益的制度設計導致了農民「出工不出力 」的反抗。無窮無盡的政治運動、反復的「大公無私」教育也無助於事。結果是大家共同受窮,誰的利益也沒有得到保障。上世紀70年代末,我們首先進行的改革就是「分田到戶」, 承認農民的個別利益。結果是什麼呢?是1984年建國35周年慶典時,鄧小平在天安門閱兵那個時候,全國農民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不想扯進「人是不是自私的」這種沒有多大意義的爭論中去。我認為,這個爭論就像「無所不能的上帝能否提出一個連他自己也回答不了的問題」那樣的一個悖論命題。悖論本身是門學問。研究悖論也是有意義的。下面我們就會講到,市場經濟的一切活動都充滿悖論。比如,「分散的所有權能夠更高效率地集中資源」。但這個「自私」與否的爭論是把人的本質這種哲學命題拿來解釋現實、生動的社會經濟生活。迄今動輒質問別人這種問題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對理想社會嚮往的單純。這是典型的「形而上學」。論證方式上有個「歸繆法」。例如我們可以問,人都是要死的,人就不應當避死求生了嗎?
實際上,黨的「十六大」報告已經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十六大」報告說,不能以人有財產還是沒有財產、財產多和少來區分人們在政治上的先進與落後。我認為,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在理論上詮釋為,不能以人們是否有趨利避害的利己動機來區分人們在政治上的先進與落後。「十六大」報告說,關鍵要看人們的財產是怎麼來的。在我們的問題中,關鍵是趨利避害要有規則。
大家知道,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經濟學重點研究的就是有限的資源,或者說,稀缺的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由於資源有限、機會有限,當人們都想趨利避害的時候,由此就產生了競爭的問題。
供給不足,大家都想買到,那就產生了需求方的競爭。供給充分而需求不足,賣方就希望買方優先買自己的產品。由此就有了供給方的競爭。供求雙方討價還價表現為供求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市場經濟下的競爭是無所不在的。其表現形式也是變化萬千。不僅同類行業之間、滿足同種需求之間的產品會有競爭,例如出版社和電視台之間有競爭;生產完全不同產品之間的企業也會有競爭。因為有可能兩個企業、兩種行業會使用同一種資源。例如石油既可以作燃料,又可以生產化工產品。而石油是有限的。技術替代、功能替代、效用替代都會導致競爭。
在過去一些年的改革過程中,大家對競爭的存在已經比較熟悉了。但對競爭的評價恐怕仍有不同看法。因為競爭必然牽扯到一個問題,就是公平的問題。還有人更把市場經濟下的競爭道德化,說,承認人會「趨利避害」就已經頗有「抑善揚惡」的味道了,還要提倡競爭,這不是在倡導「弱肉強食」的罪惡理論嗎?
大家可能還記得,2001年的春運前夕,國家計委就「旅客列車提價」問題舉行聽證會。
這個聽證會實際上就是用價格競爭來解決資源優化配置問題和公平問題。在春運這個例子中,我們還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呢?也有。例如,我們也可以不提價,沿用讓大家提前排隊的辦法,誰買到算誰的。但這個辦法中,旅客徹夜排隊的代價、「走後門」的代價、讓「票販子」倒票賺走的代價加到一起,可以肯定地說,需求方多支付的代價要遠遠大於火車票漲價的代價。更重要的是,作為需求方,漲價時旅客們多支付的代價將直接有助於鐵路今後增加供給,而在「排隊」方案中旅客們多支付的代價則完全無助於鐵路供給增加。再例如,我們還可以用計劃經濟下的配給方式。每個公民發500公里的鐵路購票證,大家自己去相互調劑餘缺。這個方案聽起來夠公平吧?但是社會能夠承受,或者說有必要承受這么大的一個資源配置成本嗎?而且可以斷言,即或這個方案真的行得通,那「購票證」的黑市將立刻興盛起來。真正需要購票的旅客真的能夠少付代價嗎?
那我們在競爭中就不需要關照弱勢群體了嗎?就不需要體現公平嗎?需要。這個公平同樣可以,而且應當通過價格杠桿實現。那就是加大軟卧票的漲價幅度,降低硬座票的漲價幅度。後來實際實行的漲價方案證明是正確的。
我們說對軟卧票多漲價,是不是就是一種非市場化的不公平呢?不是。這個建議是有充分的經濟學道理的。
經濟學上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一個叫「影子價格」,一個叫「機會成本」。
先說「影子價格」。鐵道部關於春運漲價的理由之一就是存在著「影子價格」。在火車票這個例子中,大致說,票販子賣出來的價格就是春運票價的影子價格。票販子們都知道,倒騰硬座票是掙不了多少錢的,加價幅度很有限,能掙錢的是卧鋪票。這因為稀缺。這個稀缺不僅表現為卧鋪票少,而且表現在買卧鋪票的人購買力強上。影子價格是最能表現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既然你鐵道部提出了「影子價格」的理由,那就應當遵從「影子價格」所表現出來的價格差。軟卧的「影子價格」最高,所以軟卧就應當多漲。
再說「機會成本」。你來聽講座就得少做生意。少做生意的損失就是你聽講座的機會成本。要讓人家說聽這門課「值」,就得讓大家覺得聽這個課的收益大於你的機會成本才行。
那在春運這個例子中,鐵路的機會成本是什麼呢?我們假定正常情況下一節硬座車和一節軟座車的票價銷售收入都是一萬元。現在由於春運超員,硬座擠進了更多的人。比如說50%吧。票價不漲,一節硬座車廂已經可以有一萬五千元的票價收入了。可是軟座一般不能超員,收入還是一萬。你說鐵路該不該考慮少掛一節軟卧多掛一節硬座,或者對軟卧提價50% 呢?因為這時軟卧車廂的機會成本已經提高了50%。提價50%才能讓軟卧的機會成本和硬座的機會成本持平。這很公平。
硬座是在超員情況下增收50%的。就是說每個旅客享受的空間大大縮小了。而軟卧即或提價50%,因為並沒有超員,旅客享受的空間並沒有縮小。那麼坐軟卧的旅客該不該為供求失衡條件下佔有優質資源再多付一些代價呢?應該。在這個例子中,在硬座不提價的情況下,軟卧只漲50%還不行,應當漲80%,甚至100%才合理,才公平。如果硬座提價,那軟卧應當漲得更多。
這就是市場經濟。這就是競爭。競爭有什麼好處?競爭的好處主要有三條。一條是優化配置資源。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優勝劣汰。優勝劣汰不僅是把資源配置給更有效率的支配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不斷促進社會、市場、技術不斷向前發展。三是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在很多場合,用不著開很多會,無休止地討論個沒完,誰出價高就賣給誰。決策變得非常簡單。
市場經濟下制度與秩序的本質是社會共同約定。
我們知道,有了競爭,就必然引起另一件事,那就是秩序。近年來媒體上經常討論的一個重點話題就是整頓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對市場經濟秩序的討論從一個角度反映出,我國的市場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因為市場經濟發展了,競爭普遍化了,人們才需要考慮和關注秩序。
要有秩序就得講求規則。沒有規則就亂套了。那就不是競爭,而是戰爭了。戰爭也沒離開規則。戰爭的目的用經濟學眼光看有兩種,一是通過踐踏規則掠奪資源,二是通過強制手段重建規則。
規則、秩序都是一種制度安排。我們說到過,制度安排就是一種社會共同約定。那什麼是市場經濟秩序呢?由此而來,市場經濟秩序就是為保證社會經濟系統順暢運行的社會共同約定。
市場經濟下的各種秩序,或者說各種社會約定是人們在萬千次交易、競爭中總結出來的。人們在市場交易的實踐中逐步懂得,建立秩序是有利於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益的。約束所有的人,也保護所有的人。最初的秩序、規則可能是自發的。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交易范圍的不斷擴大,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自發的秩序、規則早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有了經過特定程序,由專門的社會管理部門制定、頒布的規則和規則約束下的秩序。社會共同約定是市場經濟秩序。把這種約定上升為法律、法規、交易規則、技術質量標准以及道德准則等就是規則、制度。
人們對競爭經常有善惡褒貶的說法,但對秩序、規則本身則一般沒有。不會有人說我們不需要秩序,不需要規則。但是對規則的認定則有很大的不同。
依據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規范化的社會共同約定,或者說社會共同行為規范,應當包括「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和「違背規范的後果如何」三個基本方面。常識可以理解,完善、順暢的交通秩序一定包括「行人車輛靠右走」、「非機動車不可以在機動車道行使」和「違規要受到懲罰」三個組成部分。維護交通秩序的「硬體」設施、交通秩序的具體組織與維護者等都是「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和「違背規范的後果如何」這三方面基本約定的延伸。如果秩序出現混亂,一定是這三個方面中的某一個環節出現了漏洞。市場經濟秩序及維護這個秩序的規則也同樣如此。
現在人們在討論秩序、規則時喜歡說「公正」、「公開」、「公平」的「三公」原則。這三項的確是建立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礎。但怎麼樣才算公正、公平?大家的判斷標准並不一致。
在我國現實的市場環境中,我們經常碰到一些地方、行業、企業用種種形式搞壟斷價,地區封鎖的事。壟斷價肯定是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但搞壟斷價的人也有很充足的理由。什麼理由呢?為了保證國家稅收,為了改善國有企業經營狀況,為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話聽起來理直氣壯。你消費者不過是個私人,為了國家、公家、國有資產的利益吃點虧還不是應當的么?這種說法完全沒有道理。
市場經濟有個最基本的規律,叫等價交換。只能在供求雙方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任何道德、法律或行政權力方面的不平等都會使等價交換的原則扭曲,都會導致市場經濟關系紊亂。用理論化的語言說就是,市場交易規則中不能有任何的超經濟強制。
我們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基本關系是兩個完全平等的經濟主體之間關系。他們之間不應當存在一方利益優先於另一方的特權。認為企業、供有者、政府一方是公,是公有利益;消費者是私,是私人利益,認為不能讓公有利益吃虧的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是把不同的經濟關系,把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關系偷梁換柱地換到了供給與需求、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經濟關繫上。在廠商與消費者的交易過程中,不存在任何公與私的關系,消費者不論面對國有、集體、個體或外資企業,都是等價交換的過程,要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消費者沒有義務為任何企業的所有者利益承擔責任,沒有義務為政府的稅費增收承擔責任。
把生產與消費區別為姓「公」和姓「私」的觀念其實是在所有制關繫上姓「公」姓「私」的爭論在消費領域中的延續。為什麼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會出現混亂?這種錯誤觀念的存在,以及在這種錯誤觀念下形成的市場規則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就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命題,我國的消費理論、消費政策也要撥亂反正,而且要從深層次撥亂反正。
有必要強調指出,消費者利用自己的合法收入,在合法的消費過程中支出貨幣以換取消費資料,這是市場經濟下正常合理的經濟行為。消費者在這個經濟行為中絲毫也沒有占公共利益的便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經濟關系,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經濟關系,與「公有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毫不搭界。不僅如此,在當前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所要推進的恰恰是消費的「私人化」進程。例如公車改革、住房貨幣化改革、職務消費貨幣化改革等。可以而且應當理直氣壯地說,這個「私人化」代表著對客觀規律的順應,符合歷史進步的方向。
別以為維護消費者利益是個小事。消費者這個概念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概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有「消費者」這個概念嗎?沒有。那時只有勞動者、創造者、貢獻者的概念。人們認為消費是惡,生產、貢獻是善,盡可能少地從社會索取,盡可能多地給社會貢獻,才是必要的、崇高的。市場經濟不是這樣的,有生產就有消費,消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社會發展到今天,消費已經不再是生產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附屬的環節,而是關鍵的、第一位的環節。創造出需求,才有生產發展的餘地;創造不出需求,生產就會停滯、萎縮.經濟就無法增長。改革發展到這一步,維護消費者權益已成為當前改革進程中社會經濟關系調整最核心、最直接、最前沿的問題。
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想,中國現在經濟發展中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是有效需求不足,是供大於求的失衡。過去幾年來,我們花了那麼大的政策代價去啟動內需。在過去幾年中,我國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始終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目前這個余額已經達到10萬億元。這說明,人們消費的物質基礎是存在的,老百姓有這個消費能力。人們為什麼不消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市場秩序不利於消費者,市場規則沒有切實保護好消費者。當老百姓實現自己的消費行為時,他的利益總是受到侵害,你說他會願意打開錢袋子嗎?我們的消費者是理性的,是聰明的。他們不會因為市場規則的偏移而放棄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去選擇那些質次、價高的產品。我們可以這樣說,善待和尊重消費者,維護消費者利益就是擴大內需,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具體體現形式之一,就是應對加入WTO挑戰的最重要舉措。
市場秩序、市場規則不是哪個國家想怎麼定就怎麼定的。隨著分工和交換范圍的擴大,這種社會約定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質上就是在加入一個世界公認的規則、秩序。WTO的核心問題是在「公平交易、自由競爭」基礎上的一系列協定,即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政府不能或只能盡可能少的設置障礙。我們必須遵守這些規則。否則無法加入國際競爭中去,無法與外部世界形成穩定的分工關系。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產業、企業和外來競爭者之間將處於面對面的競爭格局,面對質量、價格、服務以及可持續發展以及維護消費者權益等諸多因素的較量。加入WTO後,我們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在企業的規模、技術、資本實力、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完善交易規則的挑戰。舉個例子說,我們維護消費者權益就得按照國際標准,而不是按傳統思維下的「中國國情」來說話。我們的出口產品質量必須符合國際通行的,或者進口國規定的標准,不然就會受到抵制。
目前我國的水果生產在規模上已經是世界第一,在品種、成本上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遇到一個新問題,就是「農殘」問題。農葯殘留在水果表皮及其深處,洗都洗不掉。製成果汁都去不掉。這個「農殘」標准不是我們定的,是有國際標準的。這種標准既是一種市場規則,也是當前一種新的貿易保護、國際競爭工具,叫做非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包括技術壁壘、環保壁壘、消費者保護壁壘等。
不僅在國際市場如此。在國內市場上也得遵守國際共同的「游戲」規則。例如,如果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標准低於國際標准,那麼消費者就會買外國企業的東西。中國企業就不可能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中取勝。很多人擔心中國的企業能否承受得了國際標准。為什麼承受不了呢?為什麼只能由中國的消費者承受較低的權益保護標准,不能由企業承受較高的國際競爭標准呢?一方面,不是你想不想承受。這個共同的「游戲」規則是迴避不了的。另一方面,沒有什麼比危機更能促進進化、進步和群體素質提高的了。事情逼到那一步,我相信中國的企業只會做得更好,不會做得更壞。
要想建立規范的秩序,就得解決「不遵守秩序怎麼辦」的問題。這就要有法。法律就是專管「不能幹什麼」的。為什麼人們說,市場經濟是法制的經濟?因為離開法制,市場經濟的秩序、規則寸步難行。
前期我國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狀況已經發展到了失控的程度。我們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有個分析。認為其根本原因,在「無法可依」與「有法不依」兩方面中,有法不依是導致混亂的主要原因;在「體制內」因素和「體制外」因素兩方面中,政府、執法機構腐敗及「貓鼠串通」等體制內因素的失控是主要原因;在市場機制與非市場機制兩方面中,依託行政權力的壟斷行為、地方保護主義等非市場機制是主要原因。
有人把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秩序混亂的原因歸結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制度「真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其說明的只是表層原因。中國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盡管仍不健全,但禁止和懲處故意危害人民健康與社會安全行為的法律還是明確具備的。一個顯然的事實是,「毒大米」、「『豆腐渣』工程」出現的原因並非是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關鍵是為什麼有法不依。
從經濟學意義上說,市場經濟秩序出現普遍性混亂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社會中有一部分人唯利是圖或法制、道德操守低下。在任何制度背景下,唯利是圖、損人利己、鋌而走險或缺乏遵守共同行為准則意識的人總是存在的。所有的經濟學說都有一個共同假定,即人總是趨利避害的。不論社會具有怎樣的公開約定,如果在實際經濟運行中,當人們發現,破壞制度總是可以比遵守制度獲得更大的收益,那麼這個社會的經濟秩序一定會趨於紊亂。因為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從遵守制度轉向破壞制度。譬如制售假貨可以騙錢且不受懲戒,或違規成本遠低於違規收益時。這一點從常識中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出現普遍性的「有法不依」?因為維護制度的人或機構本身也在從破壞制度中撈取「好處」。可以斷言,凡是違規、違法現象長期、普遍存在的地方,一定有執法者與違法者的串通,一定有執法者從違法行為的存在中獲取利益。
這期「話說什麼是市場經濟」要講第三個問題:開拓信用資源的制度基礎是財富歸屬的多元化。
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碰到一個問題。「一手錢一手貨」的交易方式不能滿足需要。有時候需要先交錢後付貨,有時候需要先付貨後收錢。交換這個過程在時間被分割開了。還不僅如此,人們還看到,有時候做生意時自己的資金不夠,可以和親戚朋友借。在進一步發展中,人們發現,這種「借」還可以由一個專門的社會中介機構來承擔,當成個生意來做。於是就有了銀行。由此,就發展起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信用經濟。以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更多的信用工具、信用方式被創造了出來。比如說人們已經有一定了解的債市。企業發債,投資者買企業債。在這個借貸關系中,雙方誰也不認識誰。那債權人為什麼能夠把自己的錢讓債務人拿去用呢?因為有信用參與其中。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信用原來也是一種資源。利用信用資源,可以放大實際的資源規模,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動員更多的閑置資源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去。
在我國過去2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動用信用資源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我們的改革開放始終是伴隨著信用資源的利用、優化配置和擴張而發展起來的。上海的寶鋼最開始就是借錢蓋的。債權融資在我國不是一件新事物。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和債權債務關系的發展密切相關。借錢就是動用信用資源。但是當時動用的主要是政府和財政的信用資源。此後,我們不僅懂得了動用信用資源,而且這個信用資源的涉及領域和范圍還越來越擴大。
在90年代後期,我們有以增發國債為基本內容之一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等。這個歷史過程表明,信用資源已經在我國的經濟運行中佔有著重要地位。
現在大家對國債這個信用形式的投資品種已經很熟悉了。最開始發行國庫券時,各單位是攤派的,不買都不成,從你工資里扣。現在買國庫券要排隊。由於國庫券具有風險低、收益高、流動性好等特點,現在這種信用品種已經為社會所普遍認同。
目前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政府的信用資源動用得比較充分了。不是沒有餘地。還有餘地。在2002年和2003年的「兩會」上,有一些人大代表對持續增發國債的「積極財政政策」提出質疑。一些經濟學家,包括一些媒體,也對這個問題有各種看法。這個擔心並非沒有道理。但是總體上說,我們現在的國債規模佔GDP總額的比重明顯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繼續動用財政資源還有餘地。但這個信用資源即便有餘地,也要慎用。因為財政的信用資源也是有限的,這個信用資源應該在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更多地配置到提供公共產品的領域。而不是簡單地配置在經營性資產的擴張上。公共產品包括社會保障體系、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等,也包括推動城市化進程、完善基礎設施,以及調整社會公平程度等。這些方面都具有公共產品性質。
一方面,政府的信用資源動用得比較充分了;另一方面,企業的信用資源動用得比較過度了。正因為企業的信用資源動用得過度了,才有了人們所說的「三角債」,企業債務負擔過重等諸多的社會現象;才有了銀行不良資產的問題。但與政府信用、企業信用相對照,我國十三億人口的個人信用資源則幾乎處在空白狀態下。而個人信用資源恰好是我們國家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
有人說中國現在信用缺失。這個看法不對。信用是我們幾千年文化傳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人的語言中,「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樣注重信用的話俯拾皆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從販夫走卒到文人仕子都格外強調信用的重要。中國人怎麼會沒有信用呢?中國怎麼會是個信用缺失的社會呢?關鍵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社會經濟秩序存在著混亂,我們上面提到了。再一個是我們對市場經濟下開拓信用資源的方式尚遠不熟悉。例如,在很多人的認識中,資本市場就是股票市場。其實這個認識很片面。資本市場包括兩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一個是股市,另一個是債市。一年期以上的債市也是資本市場。在所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債市的規模都遠遠大於股市。在過去七年中,發達國家債市的融資規模是股市的七倍。而在我們國家,債市小得可憐,和股市的規模相比明顯失衡。
我國的個人信用資源沒有被合理地動員出來,和我們的社會服務、社會投資、社會金融體系不完善是密切聯系在一塊兒。
現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加上股份制銀行發的各種各樣的卡,數一數,沒有—百種,大概五十種也有了。每一個銀行自己發的卡就有很多種。如果在城市裡生活了一段時間,你口袋裡和抽屜里的卡,用的和不用的大概有十幾種。但是這些卡在開拓個人信用資源的同時,實際上是在分割著個人信用資源。
假定你擁有某銀行的信用卡。信用卡通常都有一個可以透支的額度,當你—不小心花了7000元超過你的5000元的透支額度了,並且忘了按期歸還,這可能給你惹下很大麻煩。實際上,你的信用資源是不是連這7000元都不能支撐呢?遠不是。可能在同一個銀行,你的活期賬戶上還有5000元,一年期定期存單還有三萬元,甚至存款還有幾
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對市場地位的認識逐漸發生變化。 我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
(12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推動我國對市場地位認識的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深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成績說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性,同時對市場經濟地位認識的深化,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2)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我國對市場經濟地位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不斷認識真理,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發展真理。
Ⅵ 市場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徵主要表現在哪幾個 市場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徵主要表現在: 1、以公有制為主體 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低,發展又很不平衡,客觀上要求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而且,非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如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適應性強,能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必須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有更大更健康的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以計劃為指導 計劃和市場具有各自的優勢和長處,也有各自的局限和短處。計劃調節的優勢范圍主要在宏觀領域,能有效地對經濟總量進行控制,但對微觀經濟活動難以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 市場調節的優勢范籌主要在微觀領域,能有效地激發經濟主體的活力,但對經濟總量的平衡、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等的調節顯得無能為力。 3、以達到共同富裕為目標 我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這個大家庭中農民是佔有絕大多數的。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尤其要關注農民,農民作為市場主體遠比其它任何市場主體都大。發展市場經濟使人民共同富裕,其重點、難點和核心就是使農民逐步富裕。 4、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當前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在全國人民正在努力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領導經濟建設就是黨的中心任務。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一般市場經濟的重要區別,就在於市場機制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相結合。 (6)隨意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擴展閱讀: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我們知道,法應該反映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客觀要求,也是保障經濟持續健康運行的現實需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市場經濟活動中各個主體、各種行為都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得到規范,經濟法律制度對市場經濟關系發揮著確定、引導、促進、規范、保護和制約的作用。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沒有健全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這既是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成功經驗,也是這些年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總結。 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標志,歐洲主要國家在其工業革命完成後,都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保障了經濟的有效運行和不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經濟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經濟立法工作,立足中國國情,大膽借鑒國外經驗,制定了一系列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法律法規,使各方面經濟活動逐步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但也要看到,我國的經濟法律基礎仍比較薄弱,法律規范仍不完善,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市場經濟秩序不規范,市場經濟運行成本較高,都與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密切相關。 1、保護產權的法律不到位。隨著我國《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物權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實施,國家、集體、個人的財產所有權、用益物權等產權保護有了法律依據。 但伴隨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對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企業法人財產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各類財產所有權的法律保護明顯滯後,公有產權受侵犯、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仍不少,隨意查封、扣押、凍結民營企業資產等現象也時有發生。 對民營企業的法律保護難以到位,民營企業受到侵權損害時,往往無法依法追責。 2、促進創新的法律不健全。我國制定實施了《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法律,鼓勵科技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但在科技創新方面,政府習慣於注重用政策的辦法,而不是法律的方式,已有的法律規定也過於原則,操作性不強,缺乏應有的約束力。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用法律手段保障創新政策的落實。 如美國出台《美國競爭法案》,採取縮短專利審核期等辦法,加快科研成果盡快形成知識產權;再如日本頒布《研發力強化法》等,加強創新政策的執行能力建設。 我國雖然科技成果較多,但能夠轉化的科技成果卻很少。同時,涉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類民事、刑事案件頻出,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的法治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3、市場法律體系不完備。我國目前通過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對市場體系和市場要素進行規范。 但一些重要領域的法律法規有空白,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有的也受當時客觀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對市場經濟規律反映不充分,難以規范市場行為,有的甚至很難執行。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方面的法律制度還明顯滯後。 比如,在一些城市已出現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並存的現象,而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尚未作出相應修改。 再如,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資金要素流動已偏離了已有的市場法律規范,民眾大量參與互聯網金融,而又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存在風險隱患。另外,能源環保領域法律法規也很不完善,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沒能依法得到有效遏制。 4、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不完善。我國目前已實施《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等法律,初步建立了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制度。 但總的來看,保障合同自由、維護公平競爭、恪守誠實信用原則的法治環境尚不完善,損害市場秩序的價格欺詐、市場壟斷、行政封鎖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得不到有效制裁。 特別是對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行政壟斷沒有提出有效的法律措施,利益關系人直接提起民事訴訟的法律程序缺乏,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法律體系亟待完善。 5、法治建設與體制改革不同步。以法治思維推進改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既要保證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又要不失改革的靈活性。目前,在很多領域兩者之間還明顯存在不協調、不配套的地方。 比如,在制定經濟領域各項具體改革方案的過程中,有的對推進改革可能需要調整、修訂的法律法規梳理不夠。另一方面,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也需要法律法規及時調整修訂,但有時由於涉及的相關法律法規數量多、相互交叉,其清理修訂工作又需要一個過程,就不免出現滯後的情況。 Ⅶ 從自由競爭到壟斷,資本主義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19世紀70年代以前,資本主義處於自由競爭階段;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代替自由競爭並占據統治地位,壟斷資本主義得以形成。這一時期壟斷資本主義主要以私人壟斷資本為基礎,所以又叫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是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的基礎上形成的。 Ⅷ 英國的自由經濟體制最早是怎麼形成的
英國是資本主義的發源地,也是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發軔地。但是,20世紀以來,英國市場經濟體制已具有不同於自由放任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成為以私人資本所有制占據統治地位,經濟決策結構高度分散,資源配置以市場機制為主要方式,政府對經濟干預和調節的范圍和程度較為有限的現代自由型市場經濟體制。 Ⅸ 求關於市場經濟的論文,急!!
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時空條件是處在20世紀90年代並向21世紀交替期中的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其目標指向是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而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崇尚經濟法治,把法律作為對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和微觀調節的最主要手段,其他各種手段也都必須納入法制的范圍,並要求整個社會生活的法治化與之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確立一整套完備的市場規則,形成和維護高度規范化的市場秩序,保障市場機制的良性運行。所以,現代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為此,本文特就此主題進行一些法哲學的思考和探索,以期有利於深化對這一重大問題的認識。 Ⅹ 經濟自由化對世界經濟發展只有促進作用嗎
所謂貿易自由化就是各成員方通過多邊貿易談判,降低和約束關稅,取消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擴大本國市場准入度。實現上述目標的途徑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進行貿易自由化。自由貿易政策允許貨物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國際價值規律作用下,可以刺激競爭,鼓勵發展,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世界性的分工和貿易發展,擴大市場;同時使消費者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 與隨意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